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选择题):机械运动(10题).pdf
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选择题):机械运动(10题)一.选 择 题(共 10小题)I.(2 0 2 1 秋安州区期末)某同学的家与学校之间隔了一座山。每天上学的过程中,前五分之二的路是上坡路,其余都是下坡路,他从家到学校要走3 6 mino如果该同学上坡行走速度不变,下坡行走速度也不变,而且来回上坡行走速度都是下坡行走速度的三分之二。设他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V),从学校到家的平均速度为V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V|:V 2=l:1B.vi:V 2=1 2:1 3C.他回家所用的时间是3 9 minD.他回家所用的时间是4 8 min2.(2 0 2 1 秋合川区期末)某单位在一条平缓流动、流速恒定的河流上举行划船比赛,为此制定了一个规则:将甲、乙两船队分别置于上、下游;在两个船队之间的中点处放置一个插有红旗的小木箱,发令枪响时小木箱被释放且随河水流动;甲、乙两船队听发令枪声同时从上游和下游向着小木箱出发,先到达小木箱的船队获胜。针对这个比赛规则,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A.比赛规则不公平,因木箱顺水而下,所以对下游的船队有利B.比赛规则不公平,因上游的船顺水而下,所以对上游船队有利C.比赛规则公平,因木箱被释放且随河水流动时相对于水是运动的D.比赛规则公平,因水流动对两船队比赛的影响效果是一样的3.(2 0 2 1 秋余杭区校级期中)如图甲,小球先后以相同的速度按四个方向抛出。若某次小球在空中飞行到接近地面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其动能E k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此次小球抛出的方向为()A.B.C.D.4.(2021 广元模拟)A、B、C 三个物体分别从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的a、b、c 三点开始沿该直线运动,如图甲所示,a、c 之间的距离为80m,a、b 之间的距离为30m。其中B、C 两物体同时出发,物体A 向右运动,其运动的s-t 图如图乙所示,物体B 做匀速直线运动,物 体 C 运动的v-t 图如图丙所示,前 2 s物 体 C 通过的路程为3 m,从开始计时10s后,A、C 相距67m,A、B 相距20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0 2 40 2丙A.物体B 向右运动,速度为2m/sB.物体C 向左运动,前 10s的平均速度为2.7m/sC.开始计时20s后,A、C 两物体相距57mD.开始计时10s后,B、C 两物体可能相距87m5.(2021浦东新区二模)甲、乙两车从相距14米的P、Q 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做匀速直线运动,经过6 秒两车相距2 米。在如图所示的a、b、c 三条图线中,两车的s-t 图()16120 2 4 61 2战A.一定是abB.一定是acC.可能是beD.可能是ab6.(2021 上海模拟)甲、乙两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M、N 两点,同时开始沿直线做匀速运动,它们的s-t 图像如图所示。经 6 秒后两车相距10米,则()B.两车一定会相遇C.M、N 两点相距可能为100米D.若 M、N 两点相距10米,则两车运动方向可能相同7.(2020秋漂阳市期末)冰壶运动是冬奥会比赛项目之一冰壶被运动员擦出后,在冰面上减速滑行到停下的过程中,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若冰壶以1.6m/s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 8 m,则冰壶以3.2m/s的速度被掷出,在冰面上滑行的距离为()A.8m B.6m C.24m D.32m8.(2020秋岳麓区校级期末)小红和妈妈骑自行车同时从家出发,一起去买东西,途中妈妈突然有事提前返回,小红继续前行,5min后小红发现妈妈的钥匙在自己身上,便马上也原路返回,两人恰好同时到家。如图是小红和妈妈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离家的路程s 与C.小红开始返回时与妈妈相距2000mD.两人同行过程中的速度为200m/min9.(2021秋长汀县校级月考)马路宽为D=20m,一辆长为h=6m、宽为d=3.2m的汽车以速度vi=15m/s在路中间匀速向前行驶,此时距车头s=30m处有一辆长为h=1.6m的自行车要横穿马路,如图所示,则自行车为了安全通过马路,它行驶的速度V2的范围A.0V26.6m/sB.V25.8m/sC.V26.6m/sD.V24.2m/s10.(2020昆山市自主招生)如图所示,是一个互相垂直的交叉路口,A、B两点相距120米,小红以4米/秒的速度由A点向B点运动,小明以8米/秒的速度同时由B点向C点运动,B、C两点间相距120米,经过时间t,小红和小明之间的距离最近(不考虑路面宽度),则()BCA.t=0B.t=4 秒C.t=6 秒D.t=8 秒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选择题):机械运动(10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选 择 题(共10小题)1.(2 0 2 1 秋安州区期末)某同学的家与学校之间隔了一座山。每天上学的过程中,前五分之二的路是上坡路,其余都是下坡路,他从家到学校要走3 6 m i n。如果该同学上坡行走速度不变,下坡行走速度也不变,而且来回上坡行走速度都是下坡行走速度的三分之二。设他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v i,从学校到家的平均速度为V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V I:V 2=1 :1B.v i:V 2=1 2:1 3C.他回家所用的时间是3 9 m i nD.他回家所用的时间是4 8 m i n【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分析】设学校到家的路程为s,依据题意,上学时的上坡路和下坡路,刚好是放学回家的下坡路和上坡路,又设上坡速度为V,可推知下坡速度为进而推知上坡时间为上2坡路程与上坡速度之比,下坡时间为下坡路程与下坡速度之比,计算上学时的平均速度和放学时的平均速度,据此分析解答。【解答】解:设学校与家的路程为S,则上学时上坡路为S 1 =25,下坡路为S 2 =3$;5 5又设上坡路的速度为v,则下坡路的速度为S y,2s s 5由速度公式丫二可得:上 学 时 的 平 均 速 度 3=2s 2st?!Tsv2Vg s 5放学时的平均速度v2=3 厂 W FW;S S -F-5 5 5v 15V5 v5v.T v 13AB、=二,可 见 A、B 均错误;v9 15 124-v13C D、又他从家到学校要走3 6mi n,即$=J4 x旦=3 6n d n,V i 5 5 v7V解得:旦二3 6mi n x 4=45mi n;v 4则 他 回 家 所 用 的 时 间 为 =X =X 45mi n=3 9 mi n 可见,C正确,v9乙 -1-5-v15 v 1513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的知识,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明确上坡时间和下坡时间是解答本题的难点。2.(2021秋合川区期末)某单位在一条平缓流动、流速恒定的河流上举行划船比赛,为此制定了一个规则:将甲、乙两船队分别置于上、下游;在两个船队之间的中点处放置一个插有红旗的小木箱,发令枪响时小木箱被释放且随河水流动;甲、乙两船队听发令枪声同时从上游和下游向着小木箱出发,先到达小木箱的船队获胜。针对这个比赛规则,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A.比赛规则不公平,因木箱顺水而下,所以对下游的船队有利B.比赛规则不公平,因上游的船顺水而下,所以对上游船队有利C.比赛规则公平,因木箱被释放且随河水流动时相对于水是运动的D.比赛规则公平,因水流动对两船队比赛的影响效果是一样的【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假设甲在静水中的速度是v甲,乙在静水中的速度是v乙。水流的速度是V,(1)以地面为参照物分析水流动对上下游的船队有无影响判断选项A、B;(2)以河水为参照物,判断木箱是运动还是静止;(3)以河水为参照物,判断河水对甲、乙有无影响,进而判断比赛规则是否公平。【解答】解:假设甲在静水中的速度是V”乙在静水中的速度是V小水流的速度是V:以地面为参考系,由于水流的作用,甲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v甲+v,乙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v乙-v,木箱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v;A B、上游甲的速度虽然相对于地面比较大,为v甲+v,但是木箱也在以v的速度向下游运动,木箱和甲之间相对速度为v甲;下游虽然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比较小为v“v,但是木箱正在向下游运动(接近乙),木箱和乙之间的相对速度为v乙,所以上下游不会产生影响,故 A、B 错误;C、木箱释放时与河流具有相同的速度v,相对于水是静止的,故 C 错误;D、以河水为参考系,木箱和河水具有相同的速度,所以是相对静止的,甲相对于流水的速度为v 甲,乙相对于河水的速度为v 乙,而甲和乙相距木箱的距离相同,故河水对两船队比赛的影响效果是一样的,比赛规则是公平的,故 D 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相对运动的知识,利用相对速度分析水流动对上、下游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难点。3.(2021秋余杭区校级期中)如图甲,小球先后以相同的速度按四个方向抛出。若某次小球在空中飞行到接近地面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其动能Ek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此次小球抛出的方向为()A.B.C.D.【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机械能及其转化;应用能力;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根据图象可判定小球的速度变化;当小球在上升时,由于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所以小球会做减速运动;当小球在下降时,小球在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下会做加速运动;据此可知小球的运动情况;小球竖直向上运动和斜向上运动时,到达最高点时的速度不同,据此可作出判断。【解答】解:由图乙可知,小球的动能先变小后变大,而同一小球的质量不变,说明小球的速度先变小后变大;当小球在上升时,由于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所以小球会做减速运动;当小球在下降时,小球在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下会做加速运动;由此可知,小球是先上升后下降;若小球竖直向上运动,则小球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0,动能为0,从图中可以看出,小球到达最高点时,动能为0,故正确。故选:Ao【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以及对小球运动情况的分析,有一定难度。4.(2021广元模拟)A、B、C 三个物体分别从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的a、b、c 三点开始沿该直线运动,如图甲所示,a、c 之间的距离为80m,a、b 之间的距离为30m。其中B、C 两物体同时出发,物体A 向右运动,其运动的s-t 图如图乙所示,物体B 做匀速直线运动,物 体 C 运动的v-t 图如图丙所示,前 2 s物 体 C 通过的路程为3 m,从开始计时10s后,A、C 相距67m,A、B 相距20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B 向右运动,速度为2m/sB.物体C 向左运动,前 10s的平均速度为2.7m/sC.开始计时20s后,A、C 两物体相距57mD.开始计时10s后,B、C 两物体可能相距87m【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错解分析题;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分析】(1)运用图像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明确图像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物理量和单位;根据图像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2)甲、A、B、C 三物体并不是从同一点出发的;ac=80m,ab=30m,可以得出 bc=ac-ab=80m-30m=50m;乙、乙图为 A 物体运动的s-t 图,A 物体0-2 s内无路程,从第二秒开始A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A 物体2 s后做匀速直线运动。丙、丙图为C 物体运动的v-t 图,C 物体前2s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s后做匀速直线运动。(3)运动是有方向性的。有可能向左也有可能向右;要考虑全面。【解答】解:AB、乙图是A 物体的s-t 图像,由图像可知,A 物体0-2 s内无路程,从第二秒开始A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A 物体2 s后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A=I。1rL-=5m/s;t 4 s-2 s从开始计时A 物体运动路程为:SAVAtA=5m/sX(10s-2s)=40m;由丙图可知,10s后根据v=且可得物体C 从 c 点出发运动的路程为:tsc=3m+3m/sX(1 0-2)s=2 7 m根据题意,a,c 之间的距离为8 0 m,计 时 10s后,物体A、C 相距6 7 m,可判断物体C往右运动,其 前 10s的平均速度:Vc=S c=/,=2.7m/st 10s根据题意,计 时 10s后,物体A、B 相距2 0 m,无法判断物体B 往哪边运动,则根据10s后物体A 从 a 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40m和 a、b 之间的距离为3 0 m,可知物体B 向左运动了 10m,速度为:VBI.L=-VLH1=lm/st 10s若物体B 往右运动,则根据10s后物体A 从 a 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40m和 a、b 之间距离为3 0 m,可知物体B 向右运动3 0 m,速度为:VB2理 =3m/st 10s故 AB错误;C、计时20s后,由 v=且可得物体A 从 a 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tSA=VAIA,=5m/sX(2 0-2)s=90m根据丫言可得物体C 从 c 点出发运动路程为:sc=3m+vctc=3m+3m/sX(20-2)s=57ma、c 之间的距离为8 0 m,则计时20s后,A 离 c 点90m-80m=10m则此时A、C 两物体相距57m-10m=47m故 c 错误;D、由上已知计时10s后,物体C 从 c 点出发运动的路程为2 7 m,若物体B 往左运动,则计时10s后,物体B 向左运动1 0 m,而 b,c 两点之间相隔80m-30m=50m此时B、C 两物体相距50m+10m+27m=87m若物体B 往右运动,则计时10s后,物体B 向右运动3 0 m,止 匕 时 B、C 两物体相距50m+27m-30m=47m故 D 正确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时一定要看仔细纵轴和横轴所表示的物理量,还要注意运动方向问题,题目难度很大,对速度和图像的理解应用要求很高。5.(2021 浦东新区二模)甲、乙两车从相距14米的P、Q 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做匀速直线运动,经过6 秒两车相距2 米。在如图所示的a、b、c 三条图线中,两车的s-t 图()5,米.帝A.一定是ab B.一定是ac C.可能是be D.可能是ab【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分析】根 据 s=v t可表示6 s 时,甲、乙两车行驶的路程,甲、乙两车分别从P、Q 两点同时相向运动,并且经过6 s 时甲、乙相距2 m,有两种情况:甲、乙还没有相遇时相距 2m,P、Q 之间的距离减去甲、乙运动路程之和等于2 m,甲、乙相遇后相距2 m,甲、乙运动距离之和减去2nl等于PQ之间的距离,分别表示P、Q 间的距离,代入相关数据可得甲、乙两车速度之和,根据v=且结合图像分别计算a、b、c 三条图线表示的速度,t根据速度之和可得结论,选出正确答案即可。【解答】解:根据s=v t可得6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s甲=6 s X v甲,乙车行驶的路程s乙=6sX v 乙,由题知,甲、乙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相向运动,S率 Sj 4-人-M 人 1 一甲 为 乙图1 +P 1 2m】_o甲-乞Sz.图2并且经过6s时甲、乙相距2 m,有两种情况(即甲、乙还没有相遇时相距2m、甲、乙相遇后相距2m);如 图1,则P、Q间的距离:SPQ=S甲+s乙+2m=6sXv+6sv乙+2m=14m,则v中+v乙=2m/s,如图2,则P、Q间的距离:SPQ=s甲+s乙-2m=6sX v甲+6sX v乙-2m=1 4 m,贝ij vo甲+v 乙=_m/s,3由图可知:v a=l=K =2 m/s,v b=-=-i=m/s,vc=-=m/s,t 1 8s tbu 12s 3 t u12s 3因 vb+vc=tn/s+2m/s=2m/s,所以可能是 b、c;3 3因 Va+vc=2m/s+2m/s=&m/s,所以可能是 a、c3 3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注意本题有两种情况:一是两车不相遇相距2m,二是两车相遇后相距2 m,易错题!6.(2021 上海模拟)甲、乙两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M、N两点,同时开始沿直线做匀速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6秒后两车相距10米,则()B.两车一定会相遇C.M、N 两点相距可能为100米D.若 M、N 两点相距10米,则两车运动方向可能相同【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分析】(1)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关系,可采取三种方法:取时间相同,然后比较路程,路程长的速度大;取路程相同,然后比较时间,时间短的速度大;利用图像中的信息计算速度直接比较大小;(2)从图象上找出当时间为6 s 时,甲、乙车对应的路程,分两种情况考虑: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两车间原来的距离为甲乙运动的距离之差减去6 秒时两车之间的距离,运动过程中两车一定相遇,类似于数学的追击问题;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首先计算6s时甲乙运动的距离之和,若两车未相遇,则两车间原来的距离为甲乙运动的距离之和加上6秒时两车之间的距离,若两车相遇,则两车间原来的距离为甲乙运动的距离之和减去6秒时两车之间的距离,类似于数学的相遇问题。【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当甲车和乙车都行驶80m 的路程时,甲车的行驶时间是8 s,乙车的行驶时间是1 2 s,由于甲所用时间小于乙的时间,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 A 错误;BCD、由图象可知,当时间都为6 s 时,甲运动的距离为6 0 m,乙运动的距离为40m,6秒后两车相距10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间原来的距离为:60m-40m-10m=10m,即出发前乙应在甲前方10m处,6 s时甲在乙前方10m,运动过程中两车一定相遇;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6s时甲乙运动的距离之和为100m,此时两车相距10m,若两车未相遇,则两车间原来的距离为100m+10m=110m,若两车相遇,则两车间原来的距离为1 0 0 m -1 0 m=9 0 m o 故 B C 错误,D 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利用速度公式分析图象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分两种情况考虑问题。7.(2 0 2 0 秋滦阳市期末)冰壶运动是冬奥会比赛项目之一冰壶被运动员擦出后,在冰面上减速滑行到停下的过程中,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若冰壶以1.6 m/s 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 8m,则冰壶以3.2 m/s 的速度被掷出,在冰面上滑行的距离为()A.8 m B.6 m C.2 4 m D.3 2 m【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常规题型;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分析】根据速度公式V=且可知路程的计算公式是s=v t,根据题意可知,冰壶的平均t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根据题中给出的速度变化判定滑行的距离。【解答】解:由于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所以v =k v 初,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所以t =k i v 切,根据速度公式v=且可知路程的计算公式则s=v t=k v t t-k i v 初,t冰壶以1.6 m/s 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 8m,即 8 m=k l.6 m/s*k i 1.6 m/s,则 k k i-_-8m-,(1.6m/s 产冰 壶 以 3.2 m/s 的速度被掷出,在冰面上滑行的距离s=k k i .()2=8 m x仞(1.6m/s)2(3.2 m/s)2=3 2 m。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明确平均速度、运动时间与抛出速度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8.(20 20 秋岳麓区校级期末)小红和妈妈骑自行车同时从家出发,一起去买东西,途中妈妈突然有事提前返回,小红继续前行,5m i n 后小红发现妈妈的钥匙在自己身上,便马上也原路返回,两人恰好同时到家。如图是小红和妈妈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离家的路程S 与运动时间t 的图象。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t s(m)4000-入 m 2 0 4 5 t(min)A.m 的值是15,n 的值是3000B.运动30min时,两人相距900mC.小红开始返回时与妈妈相距2000mD.两人同行过程中的速度为200m/min【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分析】(1)途中妈妈突然有事提前返回,5min后小红发现妈妈的钥匙在自己身上,由此结合图象可知m 值的大小,由图象,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小红返回前的速度(即两人同行速度),从而计算n 值:(2)先根据图象和速度公式求出小红以及妈妈返回时的速度,然后分别求出小红和妈妈运动30min时离家的距离,离家的距离差即为两人间的距离;(3)根据图象可知,小红开始返回时比妈妈原路返回的时间多5 分钟,小红开始返回时与妈妈的距离等于小红5min通过的距离和妈妈5min通过的距离和,结合图象和速度公式计算。【解答】解:AD、根据图象可知,小红和妈妈同行时(时间。m 分钟),20min通过的路程为4000m,所以她们同行时的速度:丫=旦=4000m=200m/min,故 D 正确;t 20min由图象可知小红是第20min后沿原路返回的,妈妈返回后5min小红马上返回,所以妈妈沿原路返回的时刻为20min-5min=15m in,即 m 的值是15;所以两人同行时,15min通过的路程:so=vlo=2OOm/minX 15min=3000m,即 n 的值是3 0 0 0,故 A 正确;B、根据图象可知,小红返回到家的时间,t2=45min-20min=25m in,则返回过程中,小红25min内通过的路程为4000m,则小红返回的速度:V2=9-=.400,m=60m/min;25m i n运动30分钟时,小红离家的距离(即离原点O 的距离):S3=4000m-V2t3=4000m-160m/minX(30min-20min)=2400m;s(m)4二二。m 20 30 45 t(m in)根据图象可知,妈妈返回到家的时间,t=45min-15min=30min,则返回过程中,妈妈 30min内通过的路程为3000m,则妈妈返回的速度:v =号=亚迎坦=100m/min,t,30 m i n运动30分钟时,妈妈离家的距离:S4=3000m-vf U=3000m-lOOm/minX(30min-15min)=1500m,则运动30分钟时,两人相距:AS=S3-S4=2400m-1500m=900m,故 B 正确;C、由图象可知,小红开始返回时比妈妈返回时多前进5min,由 丫=巨可得,妈妈 5min 通过的路程:si=vz ti=100m/minX5min=500m,t小红 5min 通过的路程:S2=vti=200m/min X 5min=1000m,则小红开始返回时与妈妈相距500m+1000m=1500m;故 C 错误。故选:Co【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和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的联系,本题充分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关键能从图象中得出有用的信息,具有一定的难度。9.(2021秋长汀县校级月考)马路宽为D=20m,一辆长为h=6m、宽为d=3.2m 的汽车以速度vi=15m/s在路中间匀速向前行驶,此时距车头s=30m处有一辆长为E=1.6m的自行车要横穿马路,如图所示,则自行车为了安全通过马路,它行驶的速度V2的范围()A.0 V 2 6.6 m/s B.V 2 5.8 m/sC.V 2 6.6 m/s D.V 2 4.2m/s【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分析】(1)本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当汽车还没有到达时,自行车先穿过马路;另一种情况是汽车已经通过时,自行车再通过马路。(2)无论哪种情况,都要先根据t=且计算汽车行驶的时间,然后在根据速度公式求出v速度的取值范围。【解答】解:(1)第一种情况,当汽车还没有到达时,自行车横穿马路,如图甲: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汽车行驶的时间:1=上=30m=2$,v i 1 5m/s自行车要安全通过马路,行驶的距离是:s =1 2+A d+AD=1.6 m+A X 3.2 m+-l X 2 0 m=2 2 2 21 3.2 m,根据丫=且可知,自行车要在2 s之前通过,所以自行车行驶的速度是:v 1 3L2 m=6.6 m/s;t 2 s(2)第二种情况,当汽车完全通过时,自行车才横穿马路,如图乙:汽车行驶的时间:t=i l-3 0 m+6 m=24s)v1 1 5 m/s自行车要安全通过马路,行驶的距离是:s =D-Z=X10m-3.2 m=8.4 m;2 2 2 2自行车要在2.4 s 之后通过,所以自行车行驶的速度是:v 曳 轲=3.5 m/s。2.4 su q-1-I I-甲 乙综上所述,C 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求出汽车行驶的时间、汽车通过的距离、自行车通过的距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0.(2020昆山市自主招生)如图所示,是一个互相垂直的交叉路口,A、B 两点相距120米,小红以4 米/秒的速度由A 点向B 点运动,小明以8 米/秒的速度同时由B 点向C 点运动,B、C 两点间相距120米,经过时间t,小红和小明之间的距离最近(不考虑路面宽度),则()BCA.t=0 B.t=4 秒 C.t=6 秒 D.t=8 秒【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创新题型;跨学科;分析、综合能力.【分析】小红由A 点向B 点运动,小明由B 点向C 点运动,两人之间的距离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其中一个直角边为120m-4m/s t,另一个直角边为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斜边,得到一个二次函数,然后求出最小值。【解答】解:小红由A 点向B 点运动,小明由B 点向C 点运动,两人之间的距离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由$=力可得小红走的路程为4m/s t,小明走的路程为8m/s t,则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直角边为120m-4m/sM,另一个直角边为8m/s t,根据勾股定理得,s2=(120m-4m/s*t)2+(8m/sn)2,整理得,s2=80t2-960t+14400,当 1=一 旦=-960=6 s 时,s2最小,即小红和小明之间的距离最短。2a-2X 80则 C 正确,ABD错误。故选:Co【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勾股定理,二次函数的最小值的灵活运用,有点像数学题,学生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是解题的关键。考点卡片1 .速度与物体运动【知识点的认识】(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大小也称为“速率”.物理学中提到的“速度”一般指瞬时速度,而通常所说的火车、飞机的速度都是指平均速度.在实际生活中,各种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经常发生变化.(2)初中所指的运动一般是机械运动: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匀减速、非匀变速);曲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非匀变速曲线运动【抛体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振动】)【命题方向】速度表述方法,机械运动的分类,初中主要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命题.例 1:下列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相近的是()A.一 日千里 B.大步流星 C.风驰电掣 D.迅雷不及掩耳分析: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明确每个成语的含义,然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解:A、“一日千里”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符合 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的条件.此选项符合题意;B、“大步流星”形容步子跨得大,走 得 快.不 符 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的条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不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的条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迅雷不及掩耳”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不 符 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的条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速度物理意义的认识,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但要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例2: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图象.解:由题干中的图象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A、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路程与时间图象中物体速度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解题方法点拨】多了解物理学方法:例如速度、温度、压强、功率、电流、电功率等表述法.起跑线茯 甲L_2.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知识点的认识】(1)速度的公式:v=亘,其中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t(2)应用:火车过桥(隧道)问题:火车穿过隧道时.,火车头进人隧道就开始算起,直到火车尾离开隧道才叫做火车通过了隧道,所以火车穿过隧道经过的路程应该等于隧道长与车身长度的和.过大桥时也类似,火车通过大桥经过的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故对于本身有长度的物体过桥问题小结如下:物体通过的路程等于桥长与物体本身长度的和.出租车问题:a.出租车的速度表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行进速度,指针指示的数值就是该时刻的速度值,采用的单位为k m/h.b.里程示数窗表示该车行驶的总路程,某段时间的路程就等于这段时间内两个示数的差.c.出租车票据上给出的上车、下车时间间隔为车行驶时间,里程就是这段时间内出租车通过的路程.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与出租车有关的多种问题.【命题方向】第一类常考题:火车过桥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 0 0 k m,一列火车早上7:3 0 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 6:3 0 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 4 4 k m/h 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 0 0 m 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 5 s.求:(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分析:(1)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和甲地开往乙地的时间,利用丫=且即可求得火车从甲地开t往乙地的平均速度;(2)已知速度和时间可求火车和桥梁的总长,总长减桥梁长就是火车的长度.解:(1)火车从甲地早上7:3 0 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 6:3 0 到达乙地,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 i=9 h.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 i-g-=900km=l OOk n V h,与 9 h(2)Vv=,V 2 =1 4 4 k m/h=4 0 m/st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s=V 2 t 2=4 0 m/s X 2 5 s=1 0 0 0 m,火车的长度 s 火 4;=s -s 桥=1 0 0 0 m -4 0 0 m=6 0 0 m.答:(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1 0 0 千米每小时;(2)火车的长度是6 0 0 米.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火车完全过桥时行驶的路程为桥长与火车长的和是关键.第二类常考题:行程问题小光从厦门乘坐某次航班来武夷山旅游,厦门机场起飞的时间是7:2 0,抵达武夷山机场的时间是8:0 5,飞机飞行路程约为3 9 6 k m.求:(1)全程飞行的时间是多少小时?(2)全程飞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时?分析:(1)根据飞机起飞时间和抵达时间,求全程飞行的时间;(2)又知道飞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丫=且求全程飞行的速度.t解:(1)根据飞机起飞时间为7:2 0,抵达武夷山机场的时间是8:0 5 可得飞行时间:t=8:0 5 -7:2 0=4 5 m i n=0.75 h,(2)飞机飞行的平均速度为:v=且=.二 9叫=5 2 8 k m/h.t 0.75 h答:(1)全程飞行的时间是0.75 h;(2)全程飞行的平均速度是5 2 8 k m/h.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能根据起飞和抵达时间求出飞机飞行时间是本题的突破口.【解题方法点拨】注意事项:(1)应用v=且计算时,单位要统一.s 用 米(m),t 用 秒(s)作单位时,速度tv 的单位为米/秒(m/s);当 s 用千米(km),I 用小时(h)时,速度v 的单位为千米/时(km/h).(2)丫=且公式的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t3.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知识点的认识】(1)变速运动的快慢就是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不断变化的运动,包括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变化用加速度来描述!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的增加(减少)是固定的!加速度有正负,正代表速度是增加的,负代表速度是降低的!非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不固定!(2)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程中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用 表示平均速度,用 S表示路程,用 t 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承=且t【命题方向】平均速度的求法,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的区别题目是中考的命题方向.例 1: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 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A.6m/s B.6.25m/s C.6.75m/s D.7.5m/s分析:由题意可知晓燕百米赛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她的平均速度.解: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与=且=也 如=6.25m/s;t 16s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求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是一道基础题;要求平均速度只要找出路程与所对应的运动时间,代入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即可,解题时不要受题干所说的两个速度的影响,题中所提的速度为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无关.例 2:如图,为一小球从A 点沿直线运动到F 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可知:小球从A 点到F 点作的是一变速直线 运 动(选“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小球从B 点到F 点运动的路程是一 12.00 c m,平均速度是-0.15 m/s.EA B CDF|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ni|iiii|iiii|0 cm 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13分析: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判断小球做何种性质的运动.通过读刻度尺确定小球运动的路程,数小球间隔个数确定小球的运动时间.根据公式承=巨,求出小球的平均速度.t解: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小球从B 点到F 点通过的路程为12.00cm,运动时间为0.8s小球的平均速度与=!2J21=0J5m/st 0.8s故答案为:变速直线,12.00,0.15点评:此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长度测量、运动性质的判断,属于最基本的计算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认真计算.【解题方法点拨】(1)平均速度只能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不能精确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2)平均速度是指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所以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要一一对应.即平均速度等于这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3)平均速度不是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