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9册教案.pdf
一倍数与因数第1课 时 数 的 世 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 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教学重点、难点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卜100的自然数中,找 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教学挂图,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数的世界创 设“水果店”的情境,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小数。在比较中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并给它们分类。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通过比较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二、因数与倍数1、在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5X4=20(元)以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2 0是4的倍数,2 0也是5的倍数,4是2 0的因数,5也是2 0的因数。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6=3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2、你写我说让学生同桌间互相写算式,再说一说。算式可以是乘法算式,也可以是除法算式。三、找一找1、判断题目中给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再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方法来判断。2、找7的倍数: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可以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逐步让学生领会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四、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找倍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有是6的倍数。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体会到像这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般用乘法想比较方便。板书设计倍数与因数像0、1、2、3、4、5、这样的数是自然数。像-3、-2、-1、0、1、2、这样的数是整数。5X4=20(元)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练习设计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2题。第2课 时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2、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移动多媒体,09的数字卡片,信封。教学过程一、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归纳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试一试:尝试用5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二、2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三、奇数、偶数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再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并进行你问我答的判断练习。四、练一练:第2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在引导学生判断时I应根据2、5的倍数特征说明理由。如“因为85不是2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装完”;又如:“因为85是5的倍数,所以能正好装完。”五、数学游戏:这是围绕“2、5的倍数的特征”设计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板书设计2、5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练习设计课本第5页练一练各题。第3课 时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3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数字卡片,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我们研究了 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二、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3的倍数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再观察,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试一试:尝试用3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三、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准备几张卡片:3、0、4、5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1)30、45、54(2)30、54(3)30、45(4)30四、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去研究9的倍数。让学生经历涂、画、想等过程,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板书设计3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练习设计课本第7页练一练余下各题。第4课 时 找 因 数教学目标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2、在1T 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教学重点、难点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正方形纸板。教学过程一、动手拼长方形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再交流不同的拼法。学生一般会用乘法思路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1 2?然后找出:1X12、2 X 6、3 X 4。这种思路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并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二、试一试找因数的基本练习:找9和15的因数。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三、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 1的因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 1的因数。第3题: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将想到的排列方法列出来,在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过程。48=1 X 48=2 X 24=3X 16=4X 12=6X 8,48有10个因数,就 有10种排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人,排12行等。37只有两个因数,只有两种排法。板书设计找 因 数面积是1 2的长方形有:6种 1X12=122X6=12图形 3X4=12练习设计课本第9页练一练余下各题。第 5 课 时 找 质 数教学目标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教学重点、难点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 学 手 段 小正方形纸片。教学过程一、动手拼长方形,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1、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边拼边填写书上的表格。2、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小正方形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为什么?”3、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从概念出发理解“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二、讨论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1、尝试判断:2、8、9、13、51、37、91、5 2 是质数还是合数?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交流“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2、归纳方法:只要找到一个1 和本身以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如果除了 1 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三、探索活动:第 1 题:用“筛法”找 100以内的质数。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操作、观察和交流,找 出 100以内的质数。介绍这种方法是两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提出的研究质数的方法,称 为“筛法”。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编成程序让计算机进行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兴趣。第 2 题:本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规律。第(1)、(2)题,学生会发现这些质数都分布在第1列和第5 歹 U,为什么?引导观察:因为2,4,6 列除2 外,其他数都是2 的倍数,这些数除1和本身外还有2 这个因数,所以不是质数。第 3 列的数除1和本身外还有3 这个因数,所以不是质数。第(3)题理由:用 6 除一个大于6 的自然数,如果余数是0、2、4,这个数肯定是2 的倍数;如果余数是3,这个数肯定是3 的倍数。板书设计找 质 数拼长方形表格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就叫合数。一个数只有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练习设计课本第11页探索活动余下各题。第 6 课 时 练 习 一教学目标1、复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1、复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自主练习,合作交流。教学手段教学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第 1题: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的最大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二、第 2 题: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 倍 数(5 4 以内):9、1 8、2 7、3 6、4 5、5 4。再列出5 4 的所有因数:1、2、3、6、9、1 8、2 7、5 4。然后再回答问题。有 4 种可能:9、1 8、2 7、5 4。三、第 3 题: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先判断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四、第 4题: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 1 项结论是5,第 2项结论是 1 3 和 2 ,第 3 项结论是3 6 或 9 2。在完成本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五、第 5 题:先让学生解决第1 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 0 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 0 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 9 0 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 2 问是引导学生思考9 0 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 瓶、9瓶、1 0 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 0 瓶就不太合理。六、第 6题:本为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研 究“3 个连续的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板书设计练 习 一活 动 一 找 一 找活动二 分一分练习设计课本练习一余下各题。第 7 课时 数的奇偶性教学目标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尝 试 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教 学 方 法 自 主 探 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 一个杯子,每人准备一枚硬币。教学过程一、活 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二、试一试: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 动1 0次,杯口朝上;翻 动1 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 学 生 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三、活 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先 研 究“偶数+偶数”的规律,在 经 历“列式计算一初步得出结论一举例验证一得出结论”的过程后,再引导学生用这样的研究方式探索”奇数+奇数”“奇数+偶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应用结论判断计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减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板书设计数的奇偶性例子:结论:1 2+3 4=4 8偶数+偶数=偶数1 1 +3 7=4 8奇数+奇数=偶数1 2+1 1=23奇数+偶数=奇数练习设计试一试中余下各题。二图 形 面 积(一)第1课时 比较图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2、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教 学 方 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 学 手 段 方 格 纸、直尺。教学过程一、观察与比较通过动手操作,比较书中的这些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知道的?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的,它的依据是什么?通过交流使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面积大小的几种比较方法。二、练一练:第 1 题: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图形的分割和平移,并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形状变化,但面积的大小不变这样一个事实。第 2 题:在画面枳是12平方厘米的图形时,首先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图形,然后在组织讨论中引导学生画一些非矩形的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者非标准的图形。第 4、5 题:这两道练习题都是操作性活动。在练习前让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些类似的图形,通过这些不同图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形状不同,但他们的面积都是相等的。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比较图形的面积1、直观比较2、运用重叠的方法3、借用参照物比较4、借助数方格的方法练习设计课本第17页练一练的第3、4 题。第 2 课时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教学目标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面积。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教学重点、难点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 学 手 段 方 格 纸。教学过程一、地毯上兰色部分的面积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尝试数出地毯上兰色部分的面积。组织交流不同的数法,对于学生的不同的分割方法,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均应给予肯定。二、练一练:第 1题:本题的3 道题都可采用直接数格子的方法。第 2 题:本组的每一道题都有多种解法,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第 3 题:学生在解答本组的两道题后可以有两个发现:第(1)题的4 个图形的面积分别为 1、2、3、4 的平方数;第(2)题的3 个图形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3 个图形面积的一半。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地毯上的图形面积1、求正方形面积方法来算2、用数方格的方法练习设计课本第19页练一练的第3 题。第3课 时 动 手 做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把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做成一长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等相关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体验高的基本特征;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3 .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教学重点、难点平行四边形的高。教 学 方 法 自 主 探 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 三角尺、剪刀、平行四边形纸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情境图。2、提出问题:师:长方形的桌面,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生: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师:尽可能大的反方形桌面是什么意思?师:从哪里锯开?你有几种方法?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1、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1)学生自行实践活动。(2)反馈实验结果。请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利用学具配合学生进行解说。或直接让学生上台演示制作过程。(3)认识高、底。肯定以上3种方法正确。引导观察。这3种方法,锯开的位置不一样,但据的线段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这条线段与其中的条也垂直。教师说明。学会画高。你是怎样画这条线段的?让学生交流,尝试后,师示范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边画边说明画法。学生练习。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练习设计课本第2 1 2 2 页练一练第1 4 题。第 3 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2、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 学 手 段 剪 刀、平行四边形纸板。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公园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如何计算面积?二、合作探索1、小组活动探索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2、交流方法3、归纳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二底x局S =a h三、练一练:第 2 题:通过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其面积也相等。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一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底乂高S=a h练习设计课本第24页试一试各题。第 4 课时 平行四边形练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2、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 学 手 段 方 格 纸。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画高,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2、说说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板书:S=a h3、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12cm二、课堂作业1、课本第24页练一练的第14题。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3、订正、讲解。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练习课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练习设计完成课本第24页练一练余下各题。第5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三角形面枳公式的过程。2、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三角形纸板,剪刀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出示一块三角形的彩纸,如何计算面积?二、合作探索1、小组活动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2、交流方法3、归纳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乂高+2S=ah4-2三、练一练:第2题:通过计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当三角形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其面积也相等。第3题:学生在测量三角形的底与对应高时,提醒学生测量的对象应是一组对应的底与高。板书设计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X高+2S=ah+2练习设计课本第26页练一练的第1题。第6课时 三角形面积练习课教学目标1、能熟练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面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通过观察操作,推断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教学重点、难点运用知识阶级实际问题。教学方法 自主练习,合作交流。教学手段测量工具。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1,三角形的底是2 0厘米,高 是15厘米。2、三角形的底是18厘米,高是8厘米。3、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5厘米,高 是15厘米。二、专项练习完成课本第26页练一练的第24题。1、第2题。(1)让学生猜测这四个三角形面积关系。(2)问:为什么它们的面积会相等?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三角形面积练习课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1、三角形的底是2 0厘米,高 是15厘米。2、三角形的底是18厘米,局是8厘米。3、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5厘米,高是15厘米。练习设计完成以上各题。第7课时梯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2、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梯形纸板。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一个梯形的堤坝的横截面,如何计算面积?二、合作探索1、小组活动探索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2、交流方法3、归纳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上底+下 底)X高+2S=(a+b)X h+2三、练 练:第2题:通过计算每个梯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当梯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其面积也相等。第4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再交流方法。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上底+下 底)X高+2S=(a+b)X h+2练习设计完成练一练余下各题。第8课 时 练 习 二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复习面积的计算。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 自主练习,合作交流。教 学 手 段 平 行 四 边 形 纸 板,剪刀等。教学过程一、练习面积的基本计算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书中所给的表格。集体订正。第2题:让学生先画出高,再进行测量和计算。二、图形的变化:第3题:通过动手让学生剪一剪,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化,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第5题: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让学生能从复杂图形中找出基本图形。二、解决实际问题:第4题: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再交流方法。三、探索活动:学生通过找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四边形,有哪些,进而讨论怎样使这个四边形的周氏尽可能小。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练 习 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又高S=ah三角形的面积=底乂高+2S=ah+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 底)X高+2S=(a+b)X h+2练习设计课本第3 0页的第4、5题。第9、10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2、通过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教学方法 自主练习,合作交流。教 学 手 段 小 黑 板。教 学 安 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 时一、宣布学习内容板书:整理与 复 习(-)二、整理知识1、请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罗列。2、汇报所列出的知识点。学生汇报时,教师可以用板书记录知识要点.3、要求学生将罗列的知识进行归类,把同一类知识放在一起,并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概括。4、图形的面积(1)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2)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a h(4)三角形的面积S=a h +2(5)梯形的面积S=(a+b)X h +2三、课堂练习课本第3 2 页练一练的第4、5、6、题。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a h三角形的面积S=a h 4-2梯形的面积S=(a+b)X h+2练习设计课本第3 3 页的第7、8 题。第2 课 时一、导入课题整 理 与 复 习(一)板 书 课 题。二、解决问题的策略师:在探索这些新知时,你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1、面积公式的推导。2、找因数。3、找 质 数(1 1 0 0)。(1)划 掉 1.(2)划掉2以外所有2的倍数。(3)划掉3、5、7外所有3、5、7的倍数。4、计算比较图形面积。(1)数方格计算。(2)%整为零”计算。三、巩固练习课本第32页练一练的第1、2、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一)1、面积公式的推导。2、找因数。3、找 质 数(1-100)。4、计算比较图形面积。练习设计课本第33页的第9、10题。三分数第1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 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3、经历亲自动手操作及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切实体验出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理 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探究教学手段: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情境引入:电脑动画演示:-天八戒化缘时只化到3张饼,这一下可把老猪给难住了,急得他直挠头不知如何解决,“3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该怎样分?每人得多少张饼呢?八戒想请我们大家帮忙。(-)探究新授:师:试着说说你的想法?生:每人可得到23张饼。4师:你是怎样得到的呢?(学生自由地发言)1、实践操作一师:请先利用手中的圆形纸片代替饼,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方法来说明你是怎样得到的,然后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每人拿出3 个圆片,通过剪、拼、画等实际操作。操作后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操作思考的过程?组 1:先 把 1 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张饼每人分得!,然后再分2次,这样每4个人共得三3张饼。4组 2:先把3张饼叠在一起分,每人可分到3个一1 的饼,合起来就是32张饼。4 4师:既然可以从这样的两方面来得到3/4,那么哪个小组刚才没有想到这样的两方面的,请动手再尝试一下刚才介绍的方法。(学生再次动手实践操作)师(小结):像 1/4,3/4 这样的分数叫真分数。生:老师,我还知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都小于1。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试着再举出几个真分数的例子,并从不同的角度说说它代表什么意义。生:1/2、4/5、6/1 6,.生:4/5 米,1 米的4/5 或 4米 的 1/52、实践操作二师:(电脑动画演示)这一天八成可高兴了,你们为八戒解决了难题,同时他也掌握了分饼的方法。到了下午,八戒看着手中化缘到的9张饼,他哼着歌往回走,走着走者,他突然又想到了一个问题,“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八戒想了想,用刚才同学们教他的方法,一会儿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师:同学们,你们能猜出八戒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吗?你们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通过剪、拼、画等方法来验证一下,同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和验证的结果。(学生汇报,方法同上。)师:看 9/4,你发现这个分数有什么特点?生 1:分子比分母大。生 2:分子、分母都是正数。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分数吗?同桌同学一个举例,一个听,然后互换,同时在举例中你们还能发现什么?师: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还有的同学说,这样的例子举不完。那么,谁知道像5/4、5/3、9/4 这样的分数的名称吗?生:假分数。师:(手指着黑板上的分数)像这样的分数就叫假分数,但同学们注意了吗?像这样的分数4/4、5/5、3/3、5/1、也叫假分数。师:谁能概括一下,什么叫假分数?生: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师:那么像12*、2 二3这样的分数,谁还知道它的名字?3 5(个别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说一些不同的名称,在学生充分说的前提下,教师引出带分数。)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带分数、真分数、假分数有什么不同之处?师:请同桌同学 个试着举出假分数的例子,另一名同学判断他举的对不对,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说说所举分数的意义。师:请同学们以7为分母,在练习本上分别写出3 个真分数和3 个假分数。同桌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写得对不对?(三)拓展练习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3 8 页 第 1 题,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学生独立做,然后进行交流)师:下面第3 8 页的第3 题。(四)小结。板书设计:分数的再认识像 1/4,3/4 这样的分数叫真分数。像这样的分数4/4、5/5、3/3、5/1、也叫假分数。第2课 时 分 饼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 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2 .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2 .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同一事物,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探究教学手段: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活动一:分 一 分(进一步理解真分数的意义)1、故事引入:在唐僧师徒四人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八戒寻得3张大小样的饼,要想分得公平,四个人该怎么分呢?这可难住了猪八戒。同学们,你们能替他想个办法吗?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分一分。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各组汇报分法及分的结果(可能有以下两种)1Q第一种:把每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每张饼的;,共分一张饼的彳。第二种:把3张饼摞起来,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3张饼的1。4、多媒体演示两种分法,并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一张饼的彳也就是3张饼的1o(二)活动二:分 一 分(认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及意义)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有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分得多少张?2、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分法及结果。1 Q第一种:一张一张地分,每人分到9个I即*o第二种:先分8张,每人分2张,再 分1张,每人分;张,共分2张加亨张。(教师说明第二种分法2张加:张写作2;张,读作:二又四分之一)3、教师小结:说明两种分法得到两个分数,因为分法都是正确的,所以这两个分数是相等的。9 1板 书:4=24(三)分数的分类1、多媒体出示下列分数,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分类1239365864 3 4 4 3 5 5 9 32、独立思考后,小 组 交 流 并 汇 报(说出分类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8-93-42-3、1_4分子 分母6563(2)分子 分母分子=分母3、指导学生看书,找出每类分数的名称,并把真分数、假分数板书在上面分类理由的后面。33554、根据真分数、假 分 数 的 特 征 判 断 它 们的值与“1”的关系。5.、课堂练习写出真分数、假 分 数 各3个。采取竞赛形式填空。2/9生 2:以前我们学过怎样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和分子相同的分数,经我们组的一致讨论,将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就便于比较了。师:那么大家试一试吧(学生试做,汇报)生 3:可以先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1/4=9/3 6 2/9 =8/3 6 所以 1/4 2/9生 4:可以先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1/4=2/8 2/8 2/9 所以 1/4 2/9师(小结):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就是通分。幸运挑战比较5/6和 7/8,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生 5:可以用5、7的公倍数3 5 做分子,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变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生 6:可以用6、9的公倍数5 4 做分母,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通分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生 7:可以用6、9的最小公倍数1 8 做分母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通分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师:同学们思考生6 和生7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生 8:生 7的方法好,因为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生 9: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这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各不相同,不能直接比较大小按通分的方法我觉得麻烦,由于这两个分数都与1 接近,可先用1 分别减去以上两个分数,再比较所得差的大小,然后再判断原分数的大小。因为 1-5/6=1/6 1-7/8=1/8 1/6 1/8所以 5/6 1/()1/8中,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整数?设计说明:课堂上安排一些巩固性练习,十分必要,这样做就能使学生不但明其理,而且成其能,把双基真正落到实处。(五)回顾总结,学习评价1、学生回顾所学知识。2、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师:今天的比赛各小组团结协作,发挥出色,先锋小组比其他小组略胜一筹,荣获今天的擂主,老 师 为 你 们 祝 贺!但老师觉得另外三组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样值得老师喝彩!下面的机会留给你们互相出题考查,落后的小组还有后来者居上的可能哟!板书设计:分数大小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就是通分。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异分母分数通分后按分母相同的分数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比较方法进行比较第9课时 数 学 与 交 通(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2、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探究教学手段: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出示情境图“送材料”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获得的信息,理解题意(相遇)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小轿车的速度60千米/时,面包车的速度40千米/时。两人同时出发。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2、全班交流“相遇”意义,引导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速度义时间=路程(-)探究新知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1、小组讨论。2、汇报交流。要知道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首先得知道两车跑的路程谁多谁少?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快一些,相同时间小轿车跑的路程就多,从线段图可以估计他们的相遇地点距离遗址公园近,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李村附近。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1、引导学生把抽象的问题用线段直观的表示出来:2、各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出相遇用的时间?3、汇报交流。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先算出两车每小时的速度和,就可以用路程小速度求出相遇所用的时间:60+40=100(千米/时)504-100=0.5(时)所以,出发后0.5 时相遇。我们小组可以列综合算式:504-(60+40)=0.5(时)比他们小组的方法简单。我们小组是用学过的方程来解决问题的:我们先假设经过x 小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使4 0 x千米,小轿车行使60 x千米。60 x+40 x=50100 x=50 x=0.5活动三:让学生体会用用那种方法解决问题比较方便。算式方法简单,但思考难度大。方程方法是顺向思维,很容易,所以简单。小结:有些问题用方程来解决更容易思考,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活动四:思 考“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多远?”1、各小组讨论2、汇报交流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多远?实际就是求出面包车行使的路程,就是:40X0.5=20(千米)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2 0千米。也可以算出小轿车行使的路程:60X0.5=30(千米)总路程一小轿车行使的路程:50-30=20(千米)小结:同学们能从多个角度看出问题的实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值得表扬,希望今后再接再励。(=)课堂检测1、解方程:9x-4x=6.5 2y+y=1052、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作修建一条9千米的公路,两队同时从两端开始修建。甲队每天修80米,乙队每天修70米。多少天完成任务?两队各修建了多少千米?板书设计:数学与交通(相遇问题)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使40 x千米,小轿车行使60 x千米。60 x+40 x=50100 x=50 x=0.5第10课 时旅游费用教学目标: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两种不同情境的计算比较,使学生体会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后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