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18年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北师大版.pdf

    • 资源ID:89830182       资源大小:158.07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8年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北师大版.pdf

    20182018 年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年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最新北最新北师大版师大版)2018 年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最新北师大版)课 题面的旋转总第 1 课时教学内容面的旋转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教学准备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温故互查: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合作探究:(1)观察课本 P2 各图,你发现了什么?(2)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回答汇报点评:(1)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条线;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转门形成一个圆柱。学生体验: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2)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学生体验:线动成面(3)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小结巩固练习:判断。(1)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一个圆锥也有无数条高。(2)圆锥的表面有两个面(侧面和底面)。(3)圆柱的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学生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圆柱的表面积总第 2 课时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圆规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自学感悟: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合作探究: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汇报点评: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小组总结圆柱侧面积的公式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侧=C h巩固练习: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形,也可能是()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拓展延伸: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为 4 分米,高为 5 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探索汇报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独立完成板书设计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 侧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教学反思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圆柱的表面积总第 3 课时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二)教学目标 通过圆柱切分和拼合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圆柱的特征认识,掌握圆柱体表面积变化的规律。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提高空间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准备课件、圆柱体的瓶子、剪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温故互查:观察圆柱的展开图,思考:在这个图中,长方形的长等于多少?宽等于多少?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应该怎样求?”自主尝试:完成“试一试”。合作交流:这个水桶是没有盖的,说明了什么?如果把做这个水桶的铁皮展开,会有哪几部分?要计算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应该分哪几步?汇报点评:指名学生回答,注意要使学生弄清每一步计算运用什么公式(如圆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等)。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学生计算结果的计量单位是否正确。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第6页“练一练”第1题,灵活运用公式求圆柱的表面积。完成课本第 6 页“练一练”第 2、3 题拓展延伸:完成课本第 6 页“练一练”第 4、5 题,搞清楚问题的关键,注意单位的换算板书设计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教学反思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圆柱的表面积总第 4 课时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2、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教学准备圆柱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自主尝试: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侧面积?2、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侧面积?3、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侧面积?同桌互相说一说,并举例完成全班总结:求侧面积,可以运用公式 S 侧=ch 或 S 侧=2rh 或 S 侧=dh合作交流:1、判断把一个圆柱形钢材截成 2 段圆柱,这时圆柱的面积之和与原来圆柱的表面积相等。2、一根圆柱形排水管,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1米,求这根圆柱形排水管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汇报点评:误区警示:第一题,将圆柱截成若干个小圆柱后,表面积一定增加。第二题,求圆柱的表面积时,并不是所有的圆柱都包括两个底面、一个侧面,要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去求表面积。巩固练习:一间大厅里有2根同样的支撑顶棚的圆柱,圆柱高 6米,底面直径 1 米,要在圆柱表面涂上红色油漆,则涂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拓展延伸: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 157 平方厘米,如果把它平均截成 2 个小圆柱,表面积比原来增加多少平方厘米?独立完成板书设计圆柱的表面积 S 侧侧=2侧=dh教学反思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圆柱的体积总第 5 课时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教学难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准备圆柱体学具、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温故互查:1、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2、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3、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 s 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合作交流: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汇报点评:(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相等。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板书:V=Sh)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第 9 页的“练一练”第 1 题拓展延伸: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V 教学反思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圆柱的体积总第 6 课时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温故互查:出示“练一练”第 2 题同桌口头说说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并列式完成。全班订正,并总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自主尝试:完成“练一练”第 3、6 题提示:第3题注意单位的换算。第6题可以利用公式分别求出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再进行比较;也可以通过比较底面积的大小来决定体积大小。独立完成,小组订正,全班订正。合作探究:“练一练”第 5、7 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提示:第 5 题,要想求出稻谷的重量必须先求出它的体积。第 7 题,小铁块的体积相当于液面上升部分的体积。巩固练习:完成“练一练”第 4 题拓展延伸:寻找日常生活中的三个粗细不同的圆柱形物体。(1)分别估计它们的体积。(2)测量相关数据,计算它们的体积。(3)比较估计值与计算值,哪一种圆柱体的体积你容易估计错?估算测量计算比较估算值和测量计算值。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V 教学反思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圆柱的体积第 7 课时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3、进一步熟悉圆柱的体积计算。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教学准备课件、投影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温故互查:圆柱体积公式的运用 1、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怎样求体积?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体积?3、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体积?4、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同桌互相说一说,并举例完成全班总结:求体积,可以运用公式 V 体=Sh 或 V 体=r2h 或 V 体=(d/2)2h 或 V 体=(C2)2h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总结求体积公式。判断 1、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2、如果两个圆柱体积相等,它们一定等底等高。汇报点评:1、在高一定的情况下,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底面积越小,体积越小。2、如果两个圆柱等底等高,那么两个圆柱的体积一定相等。但如果两个圆柱体积相等,它们不一定是等底等高。巩固练习: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 5 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多少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拓展延伸:挖一个圆柱形蓄水池,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 25.12米,深 2.4 米,池内水面距底面 0.8 米.蓄水池内现有水多少吨?(1 立方米水的质量是 1 吨)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完成拓展题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V=Sh V=r2hV=(d/2)2h V=(C2)2h教学反思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圆锥的体积总第 8 课时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教学重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教学准备课件 实验用具。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温故互查:1、提问:(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合作探究:1、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回答问题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高。分组动手实验,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点评: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 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巩固练习:1、如果近似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半径为 2 米,高为1.5 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2、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独立完成反馈交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圆锥的体积总第 9 课时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3、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准备投影 课件。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温故互查:出示“练一练”第 2 题同桌口头说说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并列式完成。全班订正,并总结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自主尝试:完成“练一练”第 3、4、5 题提示:第 3 题注意利用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第4题和第5题都是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合作探究:“练一练”第 1 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本题关键是弄清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3 倍。巩固练习:完成“练一练”第 6 题讨论:(1)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相等时,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2)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高相等时,它们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教学反思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圆锥的体积总第 10 课时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3、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温故互查: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 1、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怎样求体积?2、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体积?3、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体积?4、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同桌互相说一说,并举例完成。全班总结:求体积,可以运用公式 V=1/3Sh 或 V=1/3r2h 或 V=1/3(d/2)2h 或 V=1/3(C2)2h同桌互相说一说,并举例完成。全班总结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合作探究:判断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1/3。2、圆锥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3 倍,它就变成了圆柱。汇报点评:误区警示 1、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1/3,如果没有等底等高这个条件,说法就不成立。2、无论圆锥的体积如何扩大,它的形状是不会改变的。巩固练习: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的体积与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圆锥高 15 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拓展延伸:一个圆锥形的沙滩,它的占地面积为 12 平方米,高是1.5米。每立方米沙重1.7吨。用载重为2吨的汽车把这堆沙运走,几次能运完?板书设计圆锥的体积V=Sh V=r2hV=(d/2)2h V=(C2)2h教学反思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练习一总第 11 课时教学内容练习一(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能判断一个物体或立体图形是不是圆柱或圆锥。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容积)计算方法,并提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温故互查:1、复习特征。(1)同时出示圆柱和圆锥的图形。指名学生说出各图的名称。(板书:圆柱、圆锥)(2)提问:谁能拿出圆柱和圆锥,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在图中板书)圆锥的高怎样测量,试着量一量你手里圆锥的高。(3)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说说圆锥有什么特征?2、复习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圆锥体积公式。自主尝试:说说圆柱、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说说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圆锥体积公式。完成“练习一”第 1、2 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订正。合作探究:“练习一”第 3 题本题是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首先要复习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进率分别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第 4 题仔细审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步骤,再列式计算。完成“练习一”第 6 题提示:题中单位不同,要注意换算。拓展延伸:“练习一”第 7 题先独立完成,再小组订正。板书设计练习一 V 柱 V 锥=Sh教学反思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练习一总第 12 课时教学内容练习一(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能判断一个物体或立体图形是不是圆柱或圆锥。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并提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提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温故互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怎样计算?(板书时出示相应图形)为什么正方体体积等于边长 a 的立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这个公式怎样得到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乘以?自主尝试:独立完成“练习一”第 8、9 题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解题过程独立完成练习题目,然后小组交流解题过程。汇报点评:第8题:由于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比是 1:3,当把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形容器中,只能占到圆柱容积的 1/3,所以 121/3=4 厘米第 9 题:“长方体钢坯铸造成圆柱形钢柱”只是形状变了,但体积没有变化。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第 10、11 题拓展延伸小组合作完成第 15 页“实践活动”独立完成第 10、11 题。小组合作完成实践活动。板书设计练习一 V 柱 V 锥=1/3Sh教学反思第 二 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材内容 1、比例的认识。2、比例的应用。3、比例尺。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学习比例、比例尺等相关知识。教材提供充分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解读地图上的比例尺,理解和体会比例、比例尺的实际意义。本单元的学习为后续学习正、反比例奠定了基础。三、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中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的规律,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比例。2、经历观察、操作与交流等活动,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3、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发展空间观念。4、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四、单元教学重点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比例。2、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发展空间观念。五、单元教学难点 1、理解比例、比例尺意义。2、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七、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总课时数:6 节时 间教学内容 节 次第 4 周比例的认识 1第 4 周比例的应用 1第 4 周比例尺 2第 5 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比例的认识总第 13 课时教学内容比例的认识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认识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观察、比较、计算、讨论、推理、概括、归纳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3、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和比例的比较,使学生深刻体会比例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温故互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现在我们先来复习比的知识。(1)什么叫做比?(2)什么叫做比值?(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 2.74.5 610自学感悟:阅读课本 P16 主题图,联系比的知识,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呢?合作探究:比较并讨论图片像与不像。1请分别写出每张照片的长和宽的比,并把这两个比化简或算出比值,然后看一看有什么发现?2阅读课本第 16 页认一认 3交流:说一说什么是比例?除此之外,你还学到了什么?汇报点评:(1)什么是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2)尝试写一个比例,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3)观察我们写出的比例,你还有什么发现?指名请学生说。小结巩固练习:独立完成第 17 页“练一练”第 1-6 题拓展延伸课本第 18 页第 7 题写出长和宽的比,看一看有什么发现?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出比例的概念,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独立完成练一练及拓展题目。板书设计比例的认识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12:6=8:4124=68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教学反思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比例的应用总第 14 课时教学内容比例的应用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会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教学难点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温故互查:1、请写出一个比例,并说说它的各部分名称。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自学感悟:阅读课本第 19 页,并尝试解答其中的问题。合作探究:1、14 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你是怎样解答的?在组内交流你的想法吧!2、说说书中用比例解答的方法,4:10=14:x,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复习比例的有关知识。阅读并尝试解答。读懂问题情境,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再在小组内交流。汇报点评:1、4:10=14:x,怎样解这个比例?请同学板演解比例的过程,并弄清根据是什么?2、你还能列出其他的比例来解这个问题吗?巩固练习:1、解比例:24:0.3=x:0.4 x:4=3.5:7 2、写出比例,并求出未知数(1)40 和 x 的比等于 5 和 8 的比(2)等号左边的比是 3.6:4.8,等号右边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 1.5 和 x。独立完成板书设计比例的应用 4:10=14:x解:4x=101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x 教学反思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比例尺总第 15 课时教学内容比例尺(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温故互查:(出示主题图)二人小组互相说一说:图中有哪些信息?淘气和笑笑画的合理吗?自学感悟:阅读课本第 21 页“认一认”1想一想什么是比例尺?2.比例尺有两种形式,你能说说吗 3.结合淘气和笑笑画的图想想为什么要有比例尺?读懂情境图,理清图中的信息,然后回答问题。阅读、思考、回答问题。合作交流:1、什么是比例尺?2、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比例尺?四人大组讨论解决汇报点评:分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巩固练习:独立完成 P22 页“练一练”第 1,2 题(注意单位换算)拓展延伸课下收集“比例尺”说说生活中见到的比例尺。小组学习,汇报学习成果,如何求比例尺。独立完成练一练的题目。板书设计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教学反思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 比例尺总 16 课时教学内容比例尺(二)教学目标 1、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温故互查:1、小组交流课前调查到的比例尺。2、选择其中两个比例尺说说它的意义。3、小结比例尺的书写形式: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试一试”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讨论如何尽可能地减小误差。提示:结合地图求实际距离时,由交流收集到的比例尺并说明它的意义。小组合作完成“试一试”。于 1 毫米代表的实际距离较大,所以在测量中的一点很小的误差也会导致最后的结果有较大的出入。汇报点评:小组汇报自己的方法(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34000000(2)1/34000000=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巩固练习:1、独立完成“练一练”第 3,4,5,6 题完成后学生进行交流和反思。2、读一读:课本 23 页“你知道吗”。拓展延伸:“实践活动”量一量你的卧室的长和宽,以及一些家具的长和宽,然后以 1:100 的比例尺画出你卧室的平面图。独立完成后学生进行交流和反思。板书设计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教学反思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总 17 课时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操作,体会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自学感悟:“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 4:1.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该如何设计呢?想一想,说一说。自主尝试:你能根据图中我们教师的大小,在方格纸上画出巨人的教室的大小吗?合作交流:在组内相互看看大家画的“巨人”教室一样吗?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如果有人画的不同,要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汇报点评:1、按 4:1 放大是什么意思?根据图中老师的大小,在方格纸上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2、放大后的图形大小变化了,形状不变。巩固练习:一、根据“巨人”用的三角尺按 1:4缩小,在第 24页方格纸上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小结:通过我们的探究,初步掌握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大家来总结一下吧:1、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就是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达到或缩小。2、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3、只有长和宽按照相同的比来画,或者所画的图形的各边与原图各边的比相同,才能画的像。二、完成课本第 25 页第 1,2,3 题独立完成第 25 页练一练题目。板书设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教学反思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练习二总 18 课时教学内容练习二教学目标 1、对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清知识之间的结构,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教学难点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区分,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地图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自主尝试:我们在第二单元比和比例中学习了哪些知识?整理一下吧!合作交流:1、交流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使之系统化,便于以后复习时能一目了然。2、举例说明比例的意义。3、举例说明什么叫比?比和比例之间有什么区别?4、举例说明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5、怎样解比例?6、什么是比例尺?它有哪些分类?7、怎样才能使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像?整理本单元知识点。交流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汇报点评:以组汇报以上问题巩固练习:一、选择:红关小学新建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 50 米,宽 30米,选用比例尺()画出的平面图最大,选用比例尺()画出的平面图最小。A 1:1000 B 1:1500 C 1:500二、解比例 25:7=X:35 17.5:35=4:X三、一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 8毫米,在设计图上用 4厘米表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拓展延伸:一根木料,锯成 3 段需要 12 分钟,如果锯成 5 段需要多少分钟?独立完成拓展题。板书设计比和比例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比例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第 三 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材内容 1、图形的旋转。2、图形的运动。3、欣赏与设计。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力轴对称和平移,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学习认识图形的旋转以及图形运动的综合。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人图形的旋转,体会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 90。2、通过实例观察、操作、想象,体会图形的运动过程,并尝试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运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3、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并运用他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魅力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四、单元教学重点 1、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 90。2、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运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3、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五、单元教学难点 1、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 90。2、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运动过程。七、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总课时数:5 节时 间教学内容 节 次第 6 周图形的旋转(一)1第 6 周图形的旋转(二)1第 6 周图形的运动 1第 6 周欣赏与设计 1第 6 周练习三 1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图形的旋转总 19 课时教学内容图形的旋转(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 90教学重点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将线段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并能画出旋转后的线段。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温故互查:1、在 2005 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台特殊的舞蹈,在这个舞蹈中的有些动作还用到了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呢,请大家再次欣赏千手观音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自学感悟:认识运动方向:观察钟面,说说时针、分针、秒针是怎样旋转的。你能说说什么是顺时针方向,什么是逆时针方向吗?欣赏千手观音说说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认识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合作探究:认识按角度旋转:1、分针从“12”指向“1”,想想怎样用一句话描述这个旋转过程?2、分针从“1”指向“3”,想想怎样用一句话描述这个旋转过程?3、分针从“3”指向“6”,想想怎样用一句话描述这个旋转过程?4、如果分针从“6”继续绕点 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汇报点评: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说哪些方面?巩固练习:如果把指针看作一条线段,用 AB 表示,想想看,线段能旋转吗?可以怎么旋转?完成第 28 页“画一画”。拓展延伸:课本第 29 页第 4 题完成后思考,绕线段上某一点旋转和绕线段的两个端点旋转有什么不同?完成第 28 页“画一画”。完成第 29 页的题。板书设计图形的旋转(一)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指针从“12”绕点 O 顺时针旋转 30到“1”点 方向 角度教学反思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图形的旋转总 20 课时教学内容图形的旋转(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理解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将简单的图形旋转 90后的图形。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旋转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教学重点掌握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将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90后的图形。教学准备课件、风车、水彩笔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温故互查:观察风车图案,想想它是有哪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来的。自学感悟:小旗旋转打开课本第 30 页,在方格纸上画出图中小旗绕点 M顺时针旋转 90后的图形。合作交流:在组内交流:你是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的?画小旗旋转后的图形。汇报点评:首先要确定旋转点 M。第二根据前面学习的线段的旋转方法,找到旗杆,在旗杆绕点 M 顺时针旋转 90后的位置画出这条线段。最后根据小旗中旗杆与旗面的位置关系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巩固练习:三角形的旋转:教材第30页第2个问题。(画出三角形ABC旋转90后的图形)完成后在组内交流画图的过程。1、先确定旋转点,再画出线段 AB、AC 旋转后的图形,最后连接线段 BC。2、先确定旋转点,再画线段 BA,BC 旋转后的图形,最后连接线段 AC。小结:旋转后的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1、旋转点的位置没有变,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2、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对应线段的长度也没有变。画三角形旋转后的图形。完成后在组内交流画图的过程。小结 旋转后的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设计图形的旋转(二)画出三角形旋转后图形的方法:确定旋转点,找出关键边旋转后的位置,再连接。教学反思杨公庙中心小学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图形的运动总 21 课时教学内容图形的运动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了解一个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得到新图形的过程。2、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将简单图形平移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教学重点经历用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将简单图形平移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教学准备课件、七巧板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温故互查:1、老师收集了一些美丽的图案,你们想看吗?在这些美丽的图案中还隐藏着数学的奥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谁能发现?2、这些图形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而形成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图形的运动。自学感悟:(出示课本第 32 页七巧板图)独立将图 1 和图 2 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合作交流:1、在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平移的2、(课件出示第 32 页第 2 个问题)小组合作完成,将图形 A 绕点 O 顺时针旋转 90,然后再将得到的图形向右平移 5 格。并说出自己的画法。汇报点评:1、旋转的关键是什么?2、平移的关键是什么?3、一个图形经过旋转或平移后有什么变化?巩固练习:课本第 33 页“试一试”以及“练一练”拓展延伸:用七巧板玩一玩旋转和平移,让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旋转和平移的?独立完成第 33 页“试一试”以及“练一练”。板书设计图形的运动平移:对应点,方向,几格旋转:旋转点,方向,角度结果:形状,大小不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

    注意事项

    本文(2018年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北师大版.pdf)为本站会员(文***)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