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各章节课时知识点考点提炼归纳总结.pdf

    • 资源ID:89832402       资源大小:13.80MB        全文页数:9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各章节课时知识点考点提炼归纳总结.pdf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的运动.1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1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和产生时差.63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和昼夜长短的变化.11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18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51 岩石圈物质循环.252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303 力作用与地表形态.364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4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461 大气的水平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462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523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564 天气系统.62第四章陆地水与洋流.701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702 洋流.753 海一气相互作用.82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87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87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92第一章地球的运动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地球自转1.概念: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在不停地旋转,这是地球的自转(如图1所示)。2.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 所示)。图1侧视图3.周期旋转角度时间意义太阳日3 6 0 5 9 2 4 时0 分昼夜交替的周期恒星日3 6 0 2 3 时 5 6 分4杪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4.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各地均为1 5 /时。(2)线速度: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线速度为16 7 0 k m/h o二、导致昼夜交替现象太阳光线1 .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瘫 为 晨 线。2 .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转。3 .周期:1 个太阳日,2 4 小时。4 .晨昏线(圈)(1)概念: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2)意义: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分界线。5 .昼夜交替的意义: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生物钟”)。温馨提示若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有昼夜现象,但无昼夜交替现象;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既有昼夜现象,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特点1.地 球自转速度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总结X60N837 kyn/h447|km/h1 670 km/h(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3)6 0 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 5 /h,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因素影响关系纬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负相关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2.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南北极来判断:从北极俯视地球为逆时针,从南极俯视地球为顺时针。(如下图)(2)根据经纬度判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而西经度增大的方向则与自转方向相反。(如下图)小数值大数值大数值小数值东经度0西 经 度 东 经 度西经度180东经度西经度图 例 一 地球自转方向探究点(二)昼夜交替晨昏线的构成、特点及判断方法1 .构成2 .特点(1)晨昏圈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经过地心,因而是一个大圆。(2)晨昏圈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3)晨昏圈永远平分赤道,但不一定平分其他纬线。(4)晨昏圈不断向西移动,西移的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一致。(5)晨昏圈只有春、秋分日与某一经线圈重合,与所有纬线圈垂直。(6)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 ,但地方时不一定相同。(7)晨昏圈上晨线、昏线各占一半,纬度最高点为其分界点。(8)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 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 8:0 0,该交点分别是晨线、昏线的中点。3.晨昏线的判断方法晨线昏线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分界线方位法夜半球东侧(昼半球的西侧)的昼夜半球西侧(昼半球的东侧)的昼夜分界线夜分界线时间法经过赤道上地方时6时的昼夜分界线w为艮线为昏线图示b为国线经过赤道上地方时18时的昼夜分界线定为母线薪 为展线岔 为 忤 线W为展线知识必背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为顺时针旋转。2.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一个恒星日,时间为2 3时5 6分4秒。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点外都相同,约 为15/时。线速度大体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同一纬度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线速度大。4.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这样地球上就有了白昼和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因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和产生时差一、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1.原因:受地球自转的影响。2.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北半球:向友侧偏转3.偏转规律|南半球:向左侧偏转 赤道:不发生偏转二、产生时差1.地方时(1)地方时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0同一纬度,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刻要星o 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规律 数 值 特 征 产 度 每 隔 必 地 方 时 相 差 时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分布特征: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2.时区与区时(1)时区划分西西经度区 东经度区原因:地方时的计时方法很不方便。时区:由图可知,全球共划为2个时区。中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向东西各跨7.5;东西十二区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由中时区向东为东时区,向西为西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为工。(2)区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虫虫丝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统一时间,这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3)区时的换算:位于同一时区的各地,采用相同的区时;位于不同时区的各地,采用各自的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 小时。在同一日期内,东早酉迟。温馨提示东十二区是从东经1 7 2.5 向东到1 8 0 ,跨 7.5 ;而西十二区是从西经1 7 2.5 向西到1 8 0 ,跨 7.5。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都以1 8 0 经线上的地方时为标准时间,时间相同,但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3.日期和国际日界线(1)国际日界线:一条大体沿1 8 0 经线穿行的折线。(2)作用旨在消除因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的不同结果。为了确保1 8 0 经线上同一地区和岛屿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有的地方改用折线。温馨提示日期分界线除国际日界线外,还有自然日界线即零时时刻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探究点(一)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探究感悟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原因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特点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表现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变原理应用(1)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侵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下:(2)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3)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4)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南半球)方法技巧“左右手法”确定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北半灯-*初 始 运 动 方 向 偏转后的运动方向方法: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手心向上,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四指指向运动方向,则拇指所指方向即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探究点(二)产生时差一、地方时的计算1 .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2 .计算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太光圭(1)一定时: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上图为例: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 2时,如丽。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 4时(或0时),如丽。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前。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VL(2)二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 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3)三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而经度相差45,时间差为3小时。(4)四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450 4500+77=15:00,F 点地方时为 24:00一二 二=21:00。15 15二、时区的确定与区时的计算1.时区确定若已知某地经度,确定该地所处的时区,方法是:(已知经度+7.5)/15,所得商即为时区数。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7.5 W7.5 E为中时区;172.5 E-172.5 W 为十二时区)。2.求时区差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3.求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X15,如西三区 中 央 经 线 为3X15=45 W o4.区时计算(1)已知某地地方时,求该地区时:即求该地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可利用地方时计算公式求出。(2)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利用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土两地区时差。(注 意“土 ”符 合“东加西减”原则;两地区时差=两地时区差)三、日期分界线与日期的变更地球上日期变更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是自然变更的0时经线。如下图所示:加一天.昨天一(阴6日)今天(7月7日)180减一不-(向东)f 春分日=夏 至 日 冬至日-1秋分日 B)气压差相同:比例尺大,风速大。(如 图 3 中 AB)探究点(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抓三点”:抓“动力”一一突破气压带形成火代缩丽I高 笠 吵极地高气压带低 纬 环 流,血 受 热 呼 服 上.温嚣J向极地低气压带7J”热副热带高气乐带90 N60 N-30N-,赤道低气压带上。高气状空压况垂直方向气流运动低气状空压况风带一热力原5形成一一动力原制形成一气压带、1 1纬度|位置(2)抓“偏转”一一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3)抓“分布”一一突破位置判断记忆一一看纬度位置:纬 线 0 、3 0、6 0、9 0 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辨别一一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判断一一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侧视图北 半 球 俯 视 图南 半 球 俯 视 图地球自转方向2.图形法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如下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 0 角,它们之间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代表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其中中指和无名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它们之间的凹陷处代表赤道低气压带;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及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知识必背1.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风向应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但是,风一旦形成,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3.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4.在南北半球分别有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三个环流圈。全球共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七个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六个风带。5.在七个气压带中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2.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3.具体影响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气压所切断M亚洲高压(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低压中心(2)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堂优分布。三、季风环流1.季风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李芭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2.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3.典型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温馨提示亚洲东部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一一亚欧大陆,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一一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海陆气压差异最明显,因此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典型。探究点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带信风沙/X X*-66.5.23.5-H#X X 步H+H-*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X XLI1-X X244-H-.23.50-66.5T r ti 1X X+H4-*712.北 半 球 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1)北半球7 月份的气压中心北半球,7 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2)北半球1 月份的气压中心逐 季;天 而i画 涔 高 医 小 区1 血版观荏丘区希祀海择王源丽1,将大陆上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下来,并由带状分布变为低压:I I-4-.、北半球,1 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3.季风环流(1)东亚、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形成了季风环流,如下图所示:冬季:广赤L粤低个握带 东 献 信 风 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北大西洋亚欧大陆北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印度低压东 忠夏威夷探压(2)东亚、南亚季风的比较两类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冬源地西伯利亚、蒙古西伯利亚、蒙古季风向西北风东北风风性质寒冷干燥低温干燥夏源地太平洋副热带海区赤道附近的印度洋季风向东南风西南风风性质温暖湿润温暖湿润气候类型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地区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亚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的一些地区知识必背1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2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到海洋与陆地的气压分布。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高气压。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低气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3 .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气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上为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上为冰岛低压。4 .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低气压所切断,其中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上为亚速尔高压。5.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因素。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6,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因素。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3气压带、风带与气候一、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成因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全年处在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全年皆夏,气温季节变化小;全年多雨,分配比较均匀分布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A 亚马孙平原、B 刚果盆坦、C马来避国是世界主要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自然景观特征森林高大茂密,生物种类丰富,是世界上植物生长率最高的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植物资源;热带雨林下的土壤为彼红壤,由于全年高温高湿,化学风化强烈,在一些地区可形成厚达数米至十数米的风化壳二、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在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空气的影响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年变化较小;全年湿润,冬雨较特征多分布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 0 6 0 的大陆西岸地区,D欧洲大西洋沿岸、E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自然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景观叶,冬季落叶。群落外貌上的季相更替,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特征的显著特征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地中海气候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干旱炎热;冬季受西风带特征控制,暖湿多雨南北纬3 0 4 0 的大陆西岸地区。F地中海沿岸最为典型,还分分布布在G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H南美洲智利中部、I非洲南端好望 角 地 区,以 及J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和西南海岸等地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由于夏季炎热干旱,为减少水分蒸自然腾,许多树木的叶子坚硬,叶片不大,叶面多有“蜡质层”,常覆景观盖茸毛,有些植物的叶子甚至退化或缩小变成刺。森林上层乔木生特征长稀疏,林木也不甚高大,但林下常绿植物多,生长茂密探究点(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探究感悟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表所示: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 0 6 0 大陆西岸全年都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2 0 -3 0 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 0 之间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 0 4 0 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 0 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探究点(二)气候的形成、分布及其对自然景观的影响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对气候(气温或降水)的影响太阳辐射(纬度位置)纬度不同,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这是影响地表气温的最基本因素海陆位置大陆东、西两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不同,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内陆和沿海的大陆性和海洋性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节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显著影响各地的气候。控制各地的气压带、风带不同,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也存在明显差异续表影响因素对气候(气温或降水)的影响下垫面地形类型同纬度平原比山地气温高,高大的地形区形成高寒气候地面物质组成植被覆盖状况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使地表获得的热量有多有少;热容量不同,气温变化有快有慢山地走向、坡向迎风坡降水丰沛,背风坡降水稀少洋流暖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人类活动既可通过大气影响气候,又可通过影响下垫面影响气候,还可以直接影响气候2.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对应的自然景观(1)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征与景观分布规律典型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景观南北纬10之间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热带赤道低气压带和信干、湿两季明南北纬10至非洲中部、巴草原气候风带交替控制显交替;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南北回归线之间西高原热带季风气候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全年炎热,有明显的雨季、旱季;热带季雨林景观北 纬1 0 2 5 的大陆东岸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干旱少雨;热带荒漠景观南北回归线到南北纬3 0 的大陆内部和西岸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2)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气候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征与景观分布规律典型地区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温和少雨,夏季图温多雨;常绿阔叶林景观南北纬2 5 3 5 的大陆东岸我国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常绿硬叶林景观南北纬3 0 4 0 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温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落叶阔叶林景观北 纬3 5 5 5 的大陆东岸我国华北、东北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中北部温带终年受大陆气冬冷夏热,干南北纬4 0 亚欧大陆和北大陆性气候团控制旱少雨;温带草原、荒漠景观6 0 的大陆内部美大陆的内陆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南北纬40 60 的大陆西岸西欧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冬长严寒,夏短温暖;针叶林景观北纬5 0 7 0 的大陆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3)寒带和高山气候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征与景观分布规律典型地区苔原气候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全年严寒;苔原景观北半球极地附近的沿海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冰原气候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全年酷寒;冰原景观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南极大陆、格陵兰岛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地势高,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景观复杂多样高大的山地、高原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知识必背1.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全年处在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是世界主要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在热带雨林气候区,森林高大茂密,生物种类丰富,植物生长率高,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植物资源。热带雨林下的土壤为砖红壤,风化壳较厚。2.在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空气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在 南 北 纬4 0 60。大陆西岸的欧洲大西洋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分布。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典型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外貌季相更替明显。3.在南北纬3 0 4 0 的大陆西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暖湿多雨。这种气候以地中海沿岸最为典型。该气候区的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许多树木的叶子坚硬,叶片不大,叶面多有“蜡质层”,常覆盖茸毛。4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1.气团(1)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相对均匀 的大团空气。(2)类型:暖气团和冷气团。2.认识锋面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又称锋区。(2)冷暖气团的位置:冷气团在锋面之下,暖气团在锋面以上。(3)天气特征: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现象。3.锋面分类(1)冷锋00。过 后 后 1 1过境时过境前气 压 随任嘤弱气 温 幽,1雨版锋后1天 气 转 好1 1为主单暖气目控制,温窗晴朗 温馨提示(1)并非所有的锋面均能形成锋面雨。这是因为锋面雨的形成是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因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云、雨。如果暖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少,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未达到饱和状态,则不可能有水汽的凝结,也就无法形成降水。(2)准静止锋由于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一个地方徘徊不前,锋面来回摆动,并非静止不动。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与天气1.概念:低气压或气旋,高气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气压与高气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分布状况的描述,气旋与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2.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类别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气压状况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土四周气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王四周气压气流状况水平辐合;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辐散;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垂直以上升为主以下沉为主天气情况易带来阴雨天气多晴朗天气图示(北半球)第近地面近地面3.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1)概念:指气旋与锋面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天气系统。天气原因: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且锋面附近气流上升更强烈。天气现象:云、雨,甚至造成雷雨、暴雨、大风天气。温馨提示低气压与气旋、高气压与反气旋分别是同一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方式:低气压和高气压描述该天气系统的气压状况,气旋和反气旋描述该天气系统的气流状况。探究点(一)锋与天气探究感悟1.冷、暖锋与天气冷锋暖锋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过境时出现阴天、刮风、降温、降雨、降雪等天气多形成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暖气团的位置,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图示天气图符号图终 尸 士 锋 前翳W气团锋暖气劈后前冷气团续表冷锋暖锋气温气压变化气气总时-加2X气压暖锋“温WMI我国典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天气;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型的锋 北方夏季的暴雨;“一场秋雨一场“一场春雨一场暖”面天气 寒”;冬季的寒潮2.冷锋和暖锋的判断方法判断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要看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则形成暖锋。另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冷锋、暖锋:(1)看冷暖气团箭头指向冷锋:箭头大致相对暧锋:箭头大致同向7Z/7Z/Z/Z/77ZZZ/Z(2)看锋面坡度看雨区范围及位置冷锋:坡陡冷锋:雨区窄,主要在锋后暖锋:雨区宽,主要在锋前 /看符号冷锋暖锋(5)看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看过境前后的气温、气压变化)探究点(二)低 气 压(气旋)、高 气 压(反气旋)与天气1.气旋与反气旋的对比分析比较内容气旋反气旋气压状况低气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高气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水平气流与风向北半球逆时针向中心辐合顺时针向四周辐散东 部:偏南风西 部:偏北风o.L1流量,3002001002 3 4 5 6 7 8 9 101112图aXms/s)气 温 一 流fj;气温/】1 2 3 4 56 7 8 9101112 月份图bt/(ms/s)23 4 5 6 7 8 9101112 月份图C1 2 3 4 5 6 7 8 9 101112 月份图d2.判断河流的补给类型一一“三看法”一看图例、坐标轴。图例中和坐标轴上往往标注有温度、降水量等字样,尤其要注意降水绝对数量的大小,不能只看高低趋势。二看是否有断流。冬季有断流,汛期在夏季的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三看流量高峰期。汛期在春季,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汛期在夏季且冬季未断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全年流量稳定但流量较小,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知识必背1.地球上的陆地水是指分布在陆地的各类水体的总称。因空间分布的不同,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生物水等地表水体。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表以下的水。2.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是指陆地水体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各类陆地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河流的补给充分体现了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3.雨水补给是河流最重要的补给类型和水量来源,其过程主要受制于降雨的季节变化。雨水补给具有不连续性和集中性的特点。江河流量过程与降雨过程具有一致性,江河流量陡涨陡落的变化特点。4.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一般是指流域地表冬季的积雪,至次年春季随着天气转暖而融化,对河流进行的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具有连续性和日变化的特点。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比雨水补给的河流的水量变化来得平缓。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的水量变化,与流域的积雪厚度、地形状态有关。5.冰川融水补给是指永久性冰川的消融对河流的补给。冰川融水对河流径流的丰枯具有调节作用。在降水较少的年份,晴天较多,气温较高,冰川融水补给河流的水量较多;在多阴雨天的年份,热量相对较少,冰川融水补给河流的水量较少。6.流域内的湖泊,尤其是大型湖泊,对河流径流具有调节功能,表 现 为“削峰补枯”。汛期大量洪水进入湖泊,削弱了河流洪峰;枯水期湖泊补给河流,使河流径流过程趋于缓和。湖泊规模和所在位置直接影响到湖泊的调蓄功能。7.地下水是河流较为稳定和均匀的补给来源。地下水与河流之间的补给关系,取决于地下水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根据地下水补给的情况,可分为深层地下水补给和浅层地下水补给。深层地下水是河流稳定的补给来源,受外界影响小,水量只有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不明显。浅层地下水补给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补给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2洋流一、洋流的形成1.概念: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建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2.分类J 暖流:经过的地区增温增湿(1)寸 牛 JfK ”I 寒流:经过的地区降温减湿按成因风海流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密度流由于各个海区的水温、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补偿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而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3.影响因素(1)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2)地转偏向力以及陆地的形状突出,也迫使洋流的流向发生改变。温馨提示(1)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但在不同纬度的海区,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低纬的寒流水温可能比高纬的暖流水温高。(2)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不一定都是暖流。例如,索马里寒流(夏季)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虽然从低纬流向高纬,但属于寒流。二、全球洋流模式1.世界表层洋流分布(以北半球冬季为例)2.分布规律海域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洋流太A北赤道暖流,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平流,F 加利福尼亚寒流,B南赤道暖流,GMI 千岛寒流洋澳大利亚暖流,C西风漂流,H 秘鲁寒流大J 墨西哥湾暖流,M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K北大西洋暖流,L拉布拉西P 本格拉寒流多寒流洋印度Q厄加勒斯暖流,R西澳大利亚寒流洋(1)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做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做逆时针方向流动。(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副极地环流。(3)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夏季风的作用下形成季风漂流,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温馨提示盛行西风吹拂海面形成西风漂流,由于盛行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所以西风漂流也应流向高纬,为暖流。但是,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由于没有陆地的阻挡,南极冷水汇入,浮冰融化吸热,再加上强劲干冷的极地东风的吹拂,使其成为寒流。三、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1)平衡全球热量和水分: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2)影响沿岸气候 暖流:寒流:增温增湿降温减湿2.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1)寒暖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英国北海渔场。上升流:秘鲁渔场。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1)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2)寒暖流相遇,容易形成海雾,不利于航行。(3)北极地区洋流携带冰山,威胁航运。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洋流可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探究点(一)全球洋流模式探究感悟1.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如下图所示:I极地东风力66.5流/暖中高纬环流|I中纬西风I23.5I东 北 信 风 只、北大西洋暧流 i0b左土在医通)娄 一 步 千 而 标0赤道逆流北赤道暖流:流-V23.5南赤道暖流 f寒西 风 漂流(寒流):iI中低纬环流II东南信风F暖流|中纬西风片=全球洋流与气压带、风带相关模式图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名称副热带大洋环流副极地大洋环流分布海区中低纬海区或热带、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环流方向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呈逆时针方向组成环流的洋流性质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附近海域:暖流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附近海域:寒流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附近海域:寒流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附近海域:暖流续表太平洋大西印度洋名称 副热带大洋环流副极地大洋环流北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暧流北赤道暖流亚寒流加利福尼太洋南平东澳大利.业暖流南赤道暖流秘鲁寒流北大西洋提湾西暧用流北赤道暧流加那利寒流大洋南西北印度洋南印度洋巴西暖流厄加勒斯暖流南赤道暖流-A西 风 漂 流;夏季洋流冬季洋流本格拉寒流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西 风 漂 流:北大西洋暖流3.判断洋流名称的方法(1)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依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位于北半球(图1);反之则位于南半球。图1依据纬度和环流方向组合图,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如 图2是以副极地(纬度60 )为中心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图3是以副热带(纬 度3 0 )为中心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同理,图4大洋环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6 0-30图2 _ 图3C图4(2)判定洋流流向洋流位于海水等温线弯曲度最大处,并与等温线垂直,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图1中的洋流M和N)。(3)判定洋流性质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的洋流为暖流(图1中的洋流M);反之则为寒流(图1中的洋流N)。通过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在北半球,自南向北的洋流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南半球情况相反。通过纬线的度数变化规律,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一般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4)判定洋流名称利用等温线图或纬度一环流方向组合图,判定洋流名称程序如下:判定洋流所处的南北半球;判定洋流所处的纬度带;判定洋流所在的大洋以及洋流所处大洋环流的位置,最终确定洋流的具体名称。利用大陆或岛屿同洋流的相对位置判定洋流名称:依据已知的大陆或岛屿形状确定大陆或岛屿的名称;根据大陆或岛屿同洋流的相对位置关系知识,确定洋流名称。利用经纬线地图,直接锁定洋流的位置,结合所掌握的世界洋流分布知识,确定洋流名称。探究点(二)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类型影响举例气候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上升暖流: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f西欧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寒流:降温减湿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f沿岸荒漠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

    注意事项

    本文(2022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各章节课时知识点考点提炼归纳总结.pdf)为本站会员(文***)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