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之挑战压轴题(选择题):碳及其化合物(含答案).pdf

    • 资源ID:89837689       资源大小:10.12MB        全文页数:5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之挑战压轴题(选择题):碳及其化合物(含答案).pdf

    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之挑战压轴题(选择题):碳及其化合物(15题)一.选 择 题(共 15小题)1.(2019揭阳模拟)可用同一化学原理解释的现象是()久置的石灰水,液面上出现一层硬壳状薄膜向澄清石灰水中,通过吸管不断吹入人体呼出的气体 为 了使石灰浆刷过的墙壁快点晾干,在室内生起一盆炭火,开始时墙壁潮湿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气体,试液变红.A.B.C.D.2.(2010间中市模拟)当氧化铜中混有少量碳粉时,提纯的方法是()A.隔绝空气加热混合物B.在氢气流中加热混合物C.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D.加入足量盐酸,待反应终止后过滤3.(2012武汉)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混有少量CO2的 C O 气体还原氧化铁,并验证反应后的气体产物。实验室现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按气体从左到右的方向,装置连接顺序正确的是()C.乙一甲丙甲J D.乙 甲 丙 一 乙 一 J4.(2013太原)在实验室中,同学们用如图装置制取纯净的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查阅资料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吸收HC1而不吸收CO2。饱和aHCOm 溶 液 浓 注SO:溶液 A.中固体反应物也可用I N a 2 c 0 3固体代替B.中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C 0 2气体中已经不混有H C 1气体C.中 浓H 2 S O 4的作用是吸收C 0 2气体中混有的H20D.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中的集气瓶口,可以检验集气瓶是否收集满C 0 25.(2 0 1 8永春县校级自主招生)有一包不纯的N a 2 c C h样品,其中只含一种杂质,现取该样品5.3 g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2.4 g C O 2,则所混杂质可能是()A.B a C O s B.K 2 C O 3 C.C a C O j D.M g C O a6.(2 0 1 2新区二模)己知 C a C O 3+H 2 O+C O 2=C a (H C O 3)2,C a (H C O 3)2可溶于水.下列关于图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沉淀质量A.图表示澄清石灰水中持续通入C O2CO:质量反应时间B.图将镁条和锌片(均足量)分别和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D.时 间 图 表示将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分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7.(2011 杭州)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C02气体中,石蕊试纸不变色。将 CO2气体通入滴有石蕊指示剂的水中,溶液变红色。再将该溶液敞口加热一段时间,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冷却到原温度后,再次通入C O 2,溶液又变红色。上述实验现象不能说明的是()A.CO2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B.CO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C.加热能使CO2水溶液的酸性减弱D.CO2具有酸性8.(2012泰州三模)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家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CO2(如图).则关于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CO:含蚩高的空气A.该方法中包含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B.物 质 是 NaOH溶液C.操作是蒸发浓缩、降温结晶D.整个过程至少有2 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9.(2013武汉)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加热条件下,氨气能将A氧化铜还原成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N H 3+3 C u ON 2+3 C u+3 H 2 O,如图所示,挤压鼓气球把空气鼓入盛有浓氨水的集气瓶中,使氨气进入试管,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即可以达到实验目的,关于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实验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反 应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试管内有红色固体生成;反应结束后,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以免液体倒流;装置没有对尾气进行处理,会污染环境。浓氨水鼓气球A.B.C.D.只有10.(2 010沙坪坝区校级模拟)C,H2,CO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如果C,H2,CO以一定的质量比分别跟等质量的02 恰好完全应生成C O 2 或 H 2 O,则 C,H2,CO以同样的质量比分别跟足量的C u O 完全反应时,所对应消耗的C u O 的质量比为()A.2:1:1 B.1:2:IC.1:1:2 D.1:1:1fa innII.(2 012 顺德区模拟)如图是炼铁的模拟实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 e2O3+3 C O2 F e+3 c O 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可以观察到红色粉末变黑B.该反应中氧化铁显氧化性C.氧化铁与一氧化碳的反应须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进行D.待氧化铁反应完毕之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停止通入一氧化碳12.(2014永州校级模拟)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等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建立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上述关系图能反映的化学观点或化学思想有()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守恒的;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光能或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A.B.C.D.13.(2014汕头模拟)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做过下面的探究实验:现有四个广口瓶分别装满不同气体,并用带有温度计的胶塞密封.将它们放在相互不遮掩的强烈太阳光下照射约一小时,结果发现温度计的读数不相同,请你推断其中温度计读数最低的是()14.(2012绥化)比较归纳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下是C、CH4、C O三种物质转化为CO2的转化关系,即:C-C O 2 CH 4fCO 2C O fC O 2,对它们的比较归纳正确的是()A.三种转化发生的都是化合反应B.三种物质都只能跟氧气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C.三种物质都可以在点燃条件下转化为二氧化碳D.三种转化所有的生成物在常温下都是气体15.(2004北京)将混有炭粉的铜粉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后,最终得到黑色物质,其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则炭粉在原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是()A.15.8%B.20%C.80%D.84.2%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之挑战压轴题(选择题):碳及其化合物(15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选 择 题(共15小题)1.(2019揭阳模拟)可用同一化学原理解释的现象是()久置的石灰水,液面上出现一层硬壳状薄膜向澄清石灰水中,通过吸管不断吹入人体呼出的气体 为 了使石灰浆刷过的墙壁快点晾干,在室内生起一盆炭火,开始时墙壁潮湿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气体,试液变红.A.B.C.D.【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压轴实验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浆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解答】解:中,都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原理相同。而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是H2O+CO2=H2CO3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实质,并且对各种反应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找出它们的异同点.2.(2010间中市模拟)当氧化铜中混有少量碳粉时,提纯的方法是()A.隔绝空气加热混合物B.在氢气流中加热混合物C.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D.加入足量盐酸,待反应终止后过滤【考点】碳的化学性质.【专题】压轴实验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分析】除去氧化铜中混有少量碳粉时,根据氧化铜和碳的性质,所选方法不能带入新的杂质,不能和氧化铜反应,氧化铜的质量不能减少,可以增加。【解答】解:A、隔绝空气加热混合物时氧化铜能和碳反应,故A错误;B、在加热时,氢气会将氧化铜还原成铜,而题中要求除去木炭,但实际上除去了有用的物质氧化铜,没有起到提纯的目的,故B错误;C、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时,碳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把氧化铜中的碳粉除去,故C正确;D、加入足量盐酸时,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氯化铜和水,过滤,得到的是碳粉,把原物质除去了,杂质留下了,故D错误。故选:C o【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选择除杂的方法,在除杂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不能把原物质除去,方法要简便可行。3.(2 0 1 2武汉)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混有少量C O 2的CO气体还原氧化铁,并验证反应后的气体产物。实验室现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按气体从左到右的方向,装置连接顺序正确的是()A.甲一乙一丙f J B.甲一丙f 乙f Jc.乙甲*丙一 甲f j D.乙f 甲 丙 一乙f r【考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专题】压轴实验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根据要求“制备纯净干燥的c o去还原氧化铁,并除去尾气中的co,”,分析操作装置的作用,对装置进行顺序连接。【解答】解:首先应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 O 2,避免造成对反应后生成气体中C O 2检验的影响,因此混合气体先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乙装置;通过装置乙的混合气体再通过甲装置的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完全吸收,然后通入装置丙进行还原氧化铁的反应,最后再通过甲装置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进而确定一氧化碳的存在,因反应后的气体中还含有未完全反应的有毒气体c o,应用气囊收集,防止污染空气,故选:C。【点评】对混合气体进行除杂和干燥操作时,因除杂时需要把混合气体通过溶液,除杂后的气体中会含有一定量水分,所以,干燥操作应放在除杂操作之后,但本题水分对实验无干扰,所以不用除水分。4.(2013太原)在实验室中,同学们用如图装置制取纯净的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查阅资料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吸收HC1而不吸收CO2。n饱和NaHCOs 溶 液 浓溶满 A.中固体反应物也可用Na2c0 3 固体代替B.中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C02气体中已经不混有HC1气体C.中 浓 H2s0 4 的作用是吸收CO2气体中混有的H20D.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中的集气瓶口,可以检验集气瓶是否收集满C02【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用途.【专题】压轴实验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A、根据用碳酸钠代替碳酸钙会使得生成二氧化碳的速率太快不利于气体的收集进行解答;B、根据氯化氢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进行解答;C、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进行解答;D、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进行解答。【解答】解:A、用碳酸钠代替碳酸钙会使得生成二氧化碳的速率太快不利于气体的收集,所以不能用Na2c0 3 固体代替,故 A 错误;B、氯化氢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所以中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CO2气体中已经不混有H C 1气体,故B正确;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中浓H 2 s0 4的作用是吸收C 0 2气体中混有的H 2 0,故C正确;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可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中的集气瓶口,可以检验集气瓶是否收集满C O 2,故D正确。故选:A【点评】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并能结合装置进行分析是解答的关键,此题难度不大。5.(2 0 1 8永春县校级自主招生)有一包不纯的Na 2 c 0 3样品,其中只含一种杂质,现取该样品5.3 g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2.4 g C O 2,则所混杂质可能是()A.B a C O s B.K 2 c O 3 C.C a C O a D.M g C O s【考点】证明碳酸盐;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压轴实验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推断混合物的可能组成;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要计算含有的另一种杂质,可以根据归一法求混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后分析给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解答】解:设该盐为纯净的+2价碳酸盐,设该金属为M,对应的碳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oM C O 3+2 H C 1-M C I 2+C O 2 t +H 2 Ox4 45.3 g 2.4 gx 445.3g=2.4g解得:x 9 7;由于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 0 6,所以所含杂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必须小于9 7,给定物质中只有碳酸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 4,小于9 7.故选D。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混合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完成此题,需使用极值法和平均值法。6.(2 0 1 2新区二模)已知 C a C O 3+H 2 O+C O 2=C a (H C O 3)2,C a (H C O 3)2可溶于水.下列关于图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沉淀质量1r体质量8:质量图表示澄清石灰水中持续通入C02反应时间B.图将镁条和锌片(均足量)分别和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C.水图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大量的水D.时间图表示将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分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碱溶液的稀释;溶液的酸碱性与pH 的关系.【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压轴实验题.【分析】A、根据向澄清石灰水中持续通入C 0 2,二氧化碳与石灰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完全沉淀后,二氧化碳在水中会继续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溶液先浑浊后又澄清进行解答;B、根据因硫酸完全反应,故生成氢气应一样,镁比锌活泼,故反应速度快进行解答;C、根据氢氧化钠中加入大量的水,碱性减弱,pH值变小,但不会小于或等于7 进行解答;D、根据饱和硝酸钾恒温蒸发水分,温度不变,溶解度也不变,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变进行解答;【解答】解:A、图象的曲线表示,随着二氧化碳的通入开始沉淀质量不断增大,完全沉淀后,二氧化碳在水中会继续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沉淀又消失,与实验事实一致;故 A 正确;B、因硫酸完全反应,故生成氢气应一样多,镁比锌活泼,故反应速度快,比锌早反应完,曲线与事实一致,故 B 正确;C、氢氧化钠中加入大量的水,碱性减弱,pH 值变小,但不会小于或等于7,曲线与实验事实一致,故 C 正确;D、饱和硝酸钾恒温蒸发水分,温度不变,溶解度也不变,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变,曲线与实验事实不符,故 D 错误。故选:D。【点评】注意关注表示变化的曲线的纵横坐标的说明信息,是解答好此类问题的根本.7.(2011 杭州)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CO2气体中,石蕊试纸不变色。将 CO2气体通入滴有石蕊指示剂的水中,溶液变红色。再将该溶液敞口加热一段时间,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冷却到原温度后,再次通入CO2,溶液又变红色。上述实验现象不能说明的是()A.CO2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B.CO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C.加热能使CO2水溶液的酸性减弱D.CO2具有酸性【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分析】首先了解二氧化碳能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碳酸显酸性,就是说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碳酸极易分解。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知识做出判断。另外还要了解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解答】解: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CO2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是正确的。故不可选;B、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是碳酸溶液,能使滴有石蕊指示剂的溶液变红色。所 以 CO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正确。故不可选:C、碳酸极易分解,使溶液的酸性减弱,题干中的“将该溶液敞口加热一段时间,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也同样说明了这点,所以加热能使C02水溶液的酸性减弱正确,故不可选;D、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CO2气体中,石蕊试纸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故错误,可选。故选:D。【点评】本题通过实验的形式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及要同学们能识记二氧化碳的性质,又要同学们具有能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8.(2012泰州三模)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家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CO2(如图).则关于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CO:含量高的空气A.该方法中包含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B.物质是NaOH溶液C.操作是蒸发浓缩、降温结晶D.整个过程至少有2 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碱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要捕捉二氧化碳,可以使用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故是氢氧化钠,碳酸钙高温能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解答】解:A、碳酸钠要转化生成氢氧化钠,可以使用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此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碳酸钙能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此反应是分解反应,生成的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此反应是化合反应,不涉及置换反应,故 A 错误;B、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故是氢氧化钙,故 B 正确;C、碳酸钠溶液经过操作能得到碳酸钙沉淀,则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然后经过过滤得到碳酸钙固体,故C错误;D、在此反应中过程中,氧化钙、和氢氧化钠能重复利用,只有两种物质,故D错误;故选:Bo【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化学与环保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9.(2013武汉)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加热条件下,氨气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3CUO N2+3CU+3H2O,如图所示,挤压鼓气球把空气鼓入盛有浓氨水的集气瓶中,使氨气进入试管,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即可以达到实验目的,关于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实验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反 应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试管内有红色固体生成;反应结束后,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以免液体倒流;装置没有对尾气进行处理,会污染环境。以上说法正确的是()浓氨水鼓气球A.B.C.D.只有【考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分析】根据氨气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的实验的原理、装置及注意的实行分析有关的说法.【解答】解:由于氨气还原氧化铜时有水生成,为防止生成的水倒流引起试管的炸裂,应将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故 正确;由于氨气还原氧化铜时生成的铜是红色的。所以,反应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试管内有红色固体生成。故正确;由装置的特点可知,液体不会倒流。故不正确;反应的尾气含有氨气,会污染环境。所以,装置对尾气进行处理,否则会污染环境。由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方程式的书写及对装置的评价,了解相关知识是解答的关键.10.(2010沙坪坝区校级模拟)C,H2,C O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如果C,H2,C O以一定的质量比分别跟等质量的02恰好完全应生成CO2或H2O,则C,H2,C O以同样的质量比分别跟足量的CuO完全反应时,所对应消耗的CuO的质量比为()A.2:1:1 B.1:2:I C.1:1:2D.1:1:1【考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压轴实验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点燃【分析】首先了解C,H2,CO与氧气完全反应的化学反应式是:C+O2 CO2、2H2+02点燃 点燃2H20、2CO+O2 2c o2;C,H2,C O分别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得1:一 A A2CuO+C 2C11+CO2、C11O+H2 C11+H2O、CuO+CO Cu+CO2.然后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数字计算即可.点燃 点燃 点燃【解答】解:观察化学反应式C+02 CO2、2H2+02 2H2O、2CO+O22cO2可知,C,H2,C O分别与等质量氧气完全反应时,它们的质量比是:C:H2:CO=3:1:1 4 oC,H2,C O以同样的质量比分别跟足量的CuO完全反应时,假设氢的质量是a,则C是3a,CO 是 14a。设它们消耗的CuO的质量分别是:X i、X2、X3。得1:一 A A2CuO+C 2C11+CO2、C11O+H2 C11+H2O、CuO+CO C11+CO2X1 3aX2 aX3 14a160 1280 28X1 160X2 80a=2X2=40a14a=28X3=40a所以C,H 2,CO的质量比是:C:H2:C O=1:1:1故选:D。【点评】化学反应式的书写正确,是做好有关计算的前提,所以同学们一定熟记常见化学反应式,并能够正确的计算.1 1.(20 1 2顺德区模拟)如图是炼铁的模拟实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 e 2O 3+3 C O2F e+3 c 0 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可以观察到红色粉末变黑B.该反应中氧化铁显氧化性C.氧化铁与一氧化碳的反应须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进行D.待氧化铁反应完毕之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停止通入一氧化碳【考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专题】压轴实验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A、根据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失去氧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C、根据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后遇明火或温度达到着火点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铁粉在高温下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可以观察到红色粉末变黑,故选项说法正确。B、该反应中氧化铁失去氧,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故选项说法正确。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混合温度达到着火点可能发生爆炸,则氧化铁与一氧化碳的反应须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进行,故选项说法正确。D、实验结束后如果先熄灭酒精灯,铁粉高温下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应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直至玻璃管冷却,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掌握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实验现象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2.(2014永州校级模拟)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等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建立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上述关系图能反映的化学观点或化学思想有()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守恒的;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光能或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A.B.C.D.【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压轴实验题.【分析】二氧化碳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所以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在这些变化中化学能和动能、势能之间相互转化,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也能相互转化.理清图示中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分析其中的变化过程.上图中的关键步骤是以水通电分解得到的氢气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复合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甲醇等能源.【解答】解: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转化过程是化学变化所以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醉转化为二氧化碳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同时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水的电解又体现了光能或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二氧化碳在很多工业和农业中有大量的应用,所以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故选:Do【点评】本题以信息给予的形式考查了二氧化碳的相关问题.二氧化碳虽然能引起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因为二氧化碳在工业、农业等多方面应用广泛.13.(2014汕头模拟)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做过下面的探究实验:现有四个广口瓶分别装满不同气体,并用带有温度计的胶塞密封.将它们放在相互不遮掩的强烈太阳光下照射约一小时,结果发现温度计的读数不相同,请你推断其中温度计读数最低的是()【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根据常见温室气体的种类判断,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另外还有甲烷、臭氧、氟利昂等.【解答】解:温室气体最常见的主要是二氧化碳,另外还有甲烷、臭氧、氟利昂等,甲烷的温室效应更强于二氧化碳,在各选项中,BCD 均能造成温室效应,故瓶内温度均比A 中空气高。故选:Ao【点评】本题考查利用课本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力,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了解温室气体的种类和影响大小是解题的关键.14.(2012绥化)比较归纳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下是C、CH4、C O 三种物质转化为CO2的转化关系,即:C-C O 2 CH4-CO2C O-C O 2,对它们的比较归纳正确的是()A.三种转化发生的都是化合反应B.三种物质都只能跟氧气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C.三种物质都可以在点燃条件下转化为二氧化碳D.三种转化所有的生成物在常温下都是气体【考点】碳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专题】抽出共性信息迁移解题;压轴实验题:实验方案评价题.【分析】C-C 0 2,c在氧气中燃烧或与金属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都可转化为二氧化碳;CH 4-CO2,CH4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水在常温下为液体;C O-C O 2,C O在氧气中燃烧或与金属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都可转化为二氧化碳。【解答】解:A、C与C O都可以通过化合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而CH4气体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两种物质二氧化碳和水不属于化合反应;故A不正确;B、C与C O除可通过与氧气反应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外,都还可与金属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故B不正确;C、三种物质C、C O、CH4都具有可燃性,点燃时燃烧都能生成二氧化碳;故C正确;D、C与C O都可与金属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生成固体金属单质;CH4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常温下为液体的水;故D不正确;故选:Co【点评】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是解答本类问题的基础,解答时需全面思考,体现思考的缜密性。15.(2004北京)将混有炭粉的铜粉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后,最终得到黑色物质,其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则炭粉在原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是()A.15.8%B.20%C.80%D.84.2%【考点】碳的化学性质;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专题】压轴实验题;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分析】所得黑色物质是氧化铜,由于氧化铜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因此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就是原混合物中炭粉的质量,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就是原混合物中炭粉的质量分数,根据氧化铜的化学式可以计算出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等于原混合物中炭粉的质量。因此原混合物中炭粉的质量分数就是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80 X 100%=20%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难度较大,“生成的黑色物质与原混合物质量相等”是分析问题的关键,而生成黑色物质即氧化铜是解决问题的技巧.考点卡片1.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知识点的认识】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包含有两项内容.其一,是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其二,是常见气体的除杂方法.而所谓的常见气体,主要是指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 氧 化 碳、水 蒸 气 等.具 体 说 来,它 们 的 检 验 与 吸 收 的 方 法 如 下 表:气体水薨气检验.通过门色的无水优胺铜现象门色变蓝色吸收力力、浓 HSQi.NaOH I川体.牛.石灰,七化碳通过港沾彳诙水2涔箔受浑浊NaOH乱气带火丫的木条通过灼热的铜网本条必然铜网变照通过灼热的铜网也燃.在火焰上“养一个冷淡监色火焰.只h温1而1课的小烧杯水珠赧结通过妁热的乳化铜依次逋过灼热的乳化嗣和1 1色的无水硫限铜%色空打色.也燃.荏火焰卜.万战一个冷淡蓝色火焰只Ift f就的小烧杯,再向烧样1 .讽化碳 卜 戊内倒入沙尸”【灰水,振荡通过灼热的乳化铜依次地过灼热的花化徊和北1色国金色;澄 己|海猾(北水变浑浊至于常见气体的除杂方法,就是指为了将常见气体中的杂质除去,使其得到净化的科学方法.其理论依据是利用杂质所具有的与所需气体不同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选用适当的试剂,进行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或者按照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探究,逐步将气体中的杂质除去,使其得到净化.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不减、不增、不污、易分”.也就是,除去杂质的同时,要保证不能使所需气体的量减少(即不能“玉石俱焚”,但可以增加),更不能引入新的气体杂质,生成物还不能造成环境污染,并且,生成物、所选试剂与所需气体要容易分离.常用的气体的除杂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吸收法;即选用适当的试剂,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将杂质吸收后,转变为液体或固体等而除去的一种方法.例如,除 去c o中混有的少量的CO2时,可先将混合气通过盛有 浓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吸收掉其中的C 0 2,然后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中,再吸收掉其中的水蒸气.而常见气体的吸收剂(即除去的方法)如上表所示.二是转化法;即将杂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所需气体而除去的一种方法.例如,除 去CO2中混有的少量的CO时,可先将混合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中,将其中的CO转化为C02.【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经过科学的分析探究后,设计实验方案(或按照给出的实验方案),推断、选择或填写出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根据实验、问题情景信息,考查学生分析探究并选择、推断、填写相关的实验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考查学生对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检验和除杂方法,以及对这类知识的迁移能力.【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及理论依据,还有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的相关知识,有时还需弄清图示信息,以及有关的注意事项等等;然后,结合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图等,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当然,有时还会根据给出的实验图来推断气体或所选试剂的性质、仪器的名称、其中的错误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等.2.证明碳酸盐【知识点的认识】证明碳酸盐(CO3?一检验方法),就是设法检验出某盐中含有CO32.通常的检验方法是,使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和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之.具体方法是,先取少量的待检物于试管中,再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振荡,若有气泡生成,并且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或将沾有澄清的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试管口,使气体与澄清的石灰水接触)后,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盐中含有CO32一,是一种碳酸盐.【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探究后,检验出某盐中含有C C 一;或者是表达检验时的反应现象;或者是通过检验时的反应现象与其它物质区分鉴别开来;或者是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或者是根据检验结果反推所滴加的试剂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的能力,以及使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和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碳酸盐的能力,或者是表达检验时的反应现象的能力,或者是通过检验时的反应现象与其它物质区分鉴别的能力,或者是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的能力,或者是根据检验时的反应现象或结果反推所滴加试剂的逆向思维能力等.【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检验时所用的试剂及其反应的现象等.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示等,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检验时的反应现象或结果,来反推断所滴加试剂的名称、分析错误及实验误差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写、配、标、注”这四个步骤正确的地书写,切不可丢三落四.3.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知识点的认识】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有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还有,就是空气质量日报.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 污 染 指 数”、“首 要 污 染 物”、“空 气 质 量 级 别”、“空 气 质 量 状 况”等.如 表 所 示:南加fF灼护 利*初 量 伙 况北 京?!川腺八眄11包吁和.当49*I-1心归:/可吸八用西物,I I.整80.A”1 3加“月厂 州42*卜生邰58-司 乘 八fft 01初11应 介X*.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这里说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 称 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日报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环境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地反应空气质量状况,增强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促进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以及与其相关的空气质量日报和其中的污染指数等知识,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 常 与“一氧化碳的毒性”、“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的掌握情况和对空气质量日报的了解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防治空气污染措施,并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尤其是空气质量日报和其中的污染指数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4.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知识点的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概言之,就是碳元素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自然界中循环.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H然界中的碳苑.必也就是说,大 气 中 的 二 氧 化 碳(C 0 2)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转变为氧气;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例如,生物呼吸、岩石圈中的碳酸盐分解或酸化、可燃物燃烧和物质缓慢氧化等),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命 题 方 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或者是直接命题设问,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来分析、解 答 有 关 碳 循 环 的 实 际 问 题.并 且,经 常 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岩石圈中的碳酸盐分解或酸化”、“物质的燃烧”、“食 物、钢铁等的缓慢氧化”、“植物的光合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和 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 命 题.题 型 有 选 择 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有关自然界的碳循环的理解和掌握情 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解题方法点 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和熟记自然界中碳循环的原理和全部的过程 等,以及其中涉 及 到 的“生物的呼吸作用”、“岩石圈中的碳酸盐分解或酸化”、“物质的燃烧”、“食 物、钢铁等的缓慢氧化”、“植物的光合作用”、质 量 守 恒 定 律 及 其 应 用 和“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用途”等方面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示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5.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知识点的认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其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反应来制取。其反应原理是CaCO3+2HCl=CaC12+CO2 t+H 2 0.其制取装置如图所示: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要小心,不可用力太大,切不可将反应器按在桌子上用力塞橡皮塞,并且,导管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一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详见4K: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 加(加入固体药品;详见48:固体药品的取用)一倒(倒入液体药品;可 参 见49:液体药品的取用,但是还要注意长颈漏斗的下端要浸在液面下)一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固定时从试管的底部插入,夹在其中上部,先用捏住铁夹,再旋动铁夹上的螺丝,但不可用力过猛;当用锥形瓶作反应器时,此步可省)f收 集(用向上排空气法;导管要伸到集气瓶的底部,且瓶口还要盖上玻璃片)。还有,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而验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之挑战压轴题(选择题):碳及其化合物(含答案).pdf)为本站会员(奔***)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