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赏析.pdf
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一、古诗词赏析(共 25小题)1.(2 0 2 1 大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婺,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2.(2 0 2 1 黑龙江)阅读古诗文,回答各小题。【古诗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零,波涛如穹,山河表里潼关路”句中的加点字。3.(2 0 2 1 天水)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使之与上面两首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你选择哪一首?为什么?残梦陆游少时铁马蹴河冰,老去摧藏百不能。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4.(2019黔东南州)古诗阅读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图景?(2)诗人选择“独坐”“人不知”的隐居生活,为什么却不觉得孤独?5.(2021 江西)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B.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D.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2021 云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王维笔下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与本诗的颈联都写到了花草,请问这两个景象中所描写的花草有什么不同?(2)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诗人是如何来表达的?7.(2 0 2 1 北京)阅 读 黄鹤楼,回答以下各题。黄鹤楼崔颍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o(2)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8.(2 0 2 1 兰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儿多时。(1)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2)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9.(2 0 2 1 邵阳)古诗阅读。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 元 7 6 9 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 诗,南征押韵工整,押 韵。(2)请简要分析杜甫在两首诗中表达情感的异同。1 0.(2 0 2 1 宿迁)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小题。小 园(其一)陆游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口口。注 这是淳熙八年(1 1 81)四月陆游在浙江市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柘(zhe):树名,其叶可养蚕。(1)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写“烟草”“斜径”等景物,营造一种 的氛围。(2)“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3)请你从下面两个选项中选择.项填入尾句口处(填序号),并说出理由。A.提虾B.锄瓜你的选择是(),理由:。1 1.(2 0 2 1 潍坊)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雨寄北中,“期”“巴山夜雨”两次出现,韵律回环往复,背造了时空交错的意境,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B.秋思开头的“见”字平淡却富有意蕴。无形的秋风使城内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油然而生。C.夜雨寄北中 的“寄”和 秋思中 的“书”都表明他们身在异乡,两首诗都是在书信中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D.夜雨寄北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寓情于景;而 秋思前两句则紧承“见秋风”叙事,寓情于事。(2)两首诗最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1 2.(2 0 2 1 湖北)古诗赏析。长安早春旅怀白居易轩车歌吹喧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夜深明月卷帘愁,日暮青山望乡泣。风吹新绿草芽加,雨洒轻黄柳条湿。此生知负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注释】诉(c h e):裂开,意指草木发芽。欲三十:快要三十岁,白居易当时二十九岁。(1)本诗是怎样围绕“早”字来写景的?(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追求?1 3.(2 0 2 1 滨州)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问题。采桑子欧阳修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修鸾,人在舟中便是仙。【注释】西湖:这里指颍州西湖。琼田:神话传说中的玉田,这里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1)词 的 上 片 通 过、云物俱鲜、表现 西湖好”。(2)这首词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1 4.(2 0 2 1 河南)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各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 的“雁”写 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15.(2 02 1 乐山)古代诗歌阅读。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唐代)岑参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注】一命:最低的官职。药栏:草药的栅栏。(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惜m 的一项是A.首联中“始”字点题,作者三十岁开始当官,对官场的想法和兴趣变得更多了。B.第二联说可怜自己没有家业,尽管被授予的是一个小官,自己也不敢以之为耻。C.尾联反映了作者只因为一份微薄的官俸,放弃隐逸山林、水滨的矛盾心理。D.作者运用典故,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愧对前人,憋屈而无可奈何的真挚情感。(2)第三联“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中“醉”字用得好不好?请简要分析原因。16.(2 02 1 永州)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I)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颐的一项是A.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语言朴实自然,辞浅情深,情景交融,哀婉动人。B.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月是故乡明”实写眼前明月,抒发了思乡之情。C.颈联中“有”与“无”对比鲜明,绵绵愁思中夹杂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D.尾联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2)诗题有“月”,诗人却没有直接从月写起,那么诗中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作用?17.(2021 苏州)下面是著名诗人聂绡弩先生读 水浒传后写的一首诗,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董超薛霸聂组弩解罢林冲又解卢,英雄天下尽归吾。谁家旅店无开水,何处山林不野猪?鲁达慈悲齐幸免,燕青义愤乃骈诛。佶京俅贯江山里,超霸二公可少乎!概括第二联涉及的故事情节,并根据此联简析诗人对“林、卢”所处社会的认识。尾联中“佶京俅贯”和“超霸二公”代表了封建社会中的哪两类人?18.(2021 恩施州)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秋 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上册)【注释】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屡遭贬谪。寂寥:冷清萧条。排:推开。(1)请你概括诗中“鹤”这一形象的特点。(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3)阅读全诗,请你概括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1 9.(2 0 2 1 娄底)古诗类。晨登衡岳祝融峰谭嗣同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籀。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注】选自 谭嗣同全集,此诗为光绪十七年(1 8 9 1 年)诗人登临南岳主峰祝融峰而作。日初籀:旭日初升,若黄金熔化。起龙:使龙腾起而行雨。(1)“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简析本诗“登高”这一特点。2 0.(2 0 2 1 徐州)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该诗是苏轼任职徐州时与其弟苏辙中秋相聚所作。清寒:这里指月光清亮。(1)简要赏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两句诗。(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 1.(2 0 2 1 枣庄)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棚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注释: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凫:野鸭。(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全诗起承转合自然,人事景情融为一体。B.颔联全是名词,构成意象罗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富有乡野氛围和生活气息。C.五六句写柳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这一句纯然写景,不蕴含任何感情色彩。D.尾联因思入梦,时空转换,情景交融,虚实相映,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2.(2021 眉山)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各题。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成都所作。司徒:指唐军将领李光弼。(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诗歌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B.颔联第一句描述蜀中草木盛衰变易,承接上句暗示诗人已流落蜀中多年。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委婉表达无限情思。D.尾联意为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又担心司徒不乘胜追击而退缩。(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3.(2021 德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两首诗都是怀古诗,前 诗 涉 及 的 历 史 人 物 是,后诗中的铜雀台为 所建。(2)两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诗人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假设性推想?(3)两首诗观点不落窠臼,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24.(2021 怀化)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甲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乙诗】桂源铺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注释】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1)这两首诗都用到的修辞手法是。【甲诗】后两句用“放”“拦”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富有情趣。【乙诗】前两句用“”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溪水奋力前行的画面。(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通过某一现象揭示一定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发。B.【甲诗】前两句是描摹,后两句是议论,诗人借助一系列的景物描写,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C.【甲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翻山越岭,虚写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D.【乙诗】蕴含的哲理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只有不畏艰难、奋勇向前,才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赏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古诗词赏析(共25小题)1.(2021 大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鎏,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考点】诗歌阅读综合.【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A、B、D 正确;C.有误,“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没有使用象征手法。故选:Co(2)本题是对作者情感的考查。热情歌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精神,讽刺当朝统治者的懦弱无能,苟且偷安。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祖国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作者通过赞美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意在表达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同时也暗含年华老去、报国无门的愤懑,以及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慨叹。答案:(1)Co(2)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点评】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2.(2021 黑龙江)阅读古诗文,回答各小题.【古诗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穹,山河表里潼关路”句中的加点字。【考点】怀古咏史诗.【答案】运用了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聚”字,既写出了灌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有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他们守卫着潼关。“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分析】这是一首元曲。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 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据此可作答。“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态感,用拟人的手法,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字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波涛汹涌的情态。(意思对即可)答案:运用了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有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他们守卫着潼关。“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诗歌的基本常识、鉴赏诗歌的语言和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3.(2021 天水)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使之与上面两首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你选择哪一首?为什么?残梦陆游少时铁马蹴河冰,老去摧藏百不能。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从 军 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考点】诗歌阅读综合.【答案】示 例1:我 选 择 残梦。因为这首诗与上面诗词的主旨基本一致,都表达了作者矢志报国、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示例2:我 选 择 从军行。因 为 从军行与上面两首诗词在内容上同中存异,都表达了矢志报国的决心;同时也有不同之处。从军行还描绘了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场景,抒发了他们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分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解答】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能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矢志报国的决心和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残梦:首句写梦境,回忆铁马冰河的战争经历 次句回到现实,年华老去,报国已无能为力。第三句写景,风雨满山,天色未明。末句抒情,表达了自己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己白头的愤懑之情。从 军 行(四)前两句写景,表现了边境的荒凉与苦寒。第三句叙事,表现战事的惨烈。末句运用直抒胸臆的写法,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由以上分析可知,可以选择 残梦与上面两首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因为这三首诗词感情基本一致,都表达了作者作者矢志报国的决心,也隐含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可以选择 从军行与上面两组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因为这三者同中有异,可作比较阅读。从军行除了表现一心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外,还描写了边塞恶劣的环境,表现了战事的惨烈,再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姿。答案:示 例 1:我 选 择 残梦。因为这首诗与上面诗词的主旨基本一致,都表达了作者矢志报国、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示例2:我 选 择 从军行。因 为 从军行与上面两首诗词在内容上同中存异,都表达了矢志报国的决心;同时也有不同之处。从军行还描绘了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场景,抒发了他们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译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4.(2 0 1 9 黔东南州)古诗阅读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幽 篁”“深 林”“明 月”这 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图景?(2)诗 人 选 择“独 坐”“人 不 知”的隐居生活,为什么却不觉得孤独?【考 点】诗歌阅读综合.【答 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 析】本 诗 作 者 通 过 对“幽 篁”“深 林”“明月”这 些 景 物 的 描 写 和“独 坐”“弹 琴”“长啸”一系列动作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解 答】(1)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绘诗句的画面,切忌翻译诗句的意思。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准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最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连词成句即可。本 诗 的 意 象 有“幽 篁”“深 林”“明月”连词成句即可如: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诗中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但诗人并不孤独因为还有一轮明月陪伴着自己。答 案:(1)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 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2)不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参考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点 评】绘 画 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也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注意不能翻译 诗 句。5.(2 0 2 1 江西)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A.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B.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D.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考点】咏物诗.【答案】(1)C(2)诗人通过塑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小松,来寄托他对自身命运的惋叹,表达了对小松的赞赏之情和对目光短浅之人的不满。【分析】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解答】(D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A B D.正确:C.有误,“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把握。“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小松树被掩没 在“深草里”,但是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一个劲地向上冲刺,写出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眼光短浅的 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讽喻,借物写人,通过塑造小松形象,来寄托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情。答案:(1)C(2)诗人通过塑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小松,来寄托他对自身命运的惋叹,表达了对小松的赞赏之情和对目光短浅之人的不满。译文: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6.(2021 云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王维笔下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与本诗的颈联都写到了花草,请问这两个景象中所描写的花草有什么不同?(2)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诗人是如何来表达的?【考点】诗歌阅读综合.【答案】(1)王维笔下的花草碧绿鲜艳,表现了盛春的景象:白居易笔下的花草零星矮小,表现了早春的景象。(2)诗人运用融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分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解答】(1)本题考查比较诗歌意象的特点。王维笔下的花草是沿途所见雨中浓绿的草色,足可染物;水上火红的桃花像是要燃烧起来,十分迷人。表现的是盛春的景象;白居 易 的 钱塘湖春行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姓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 一 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2)本题考查抒情方法。这首诗歌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初、早、新、渐、浅”紧 扣“早”字来写。“初”写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早”“新”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接抒发作者对西湖美景喜爱之情。“最爱”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答案:(1)王维笔下的花草碧绿鲜艳,表现了盛春的景象;白居易笔下的花草零星矮小,表现了早春的景象。(2)诗人运用融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7.(2 0 2 1 北京)阅 读 黄鹤楼,回答以下各题。黄鹤楼崔颍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历 历”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 芳 草 的 茂 盛。(2)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考点】诗歌阅读综合.【答案】(1)历历芳草的茂盛。(2)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 以“记得这名目”。【分析】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嚎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解答】(1)本题考查品析词语。题空一:“晴川历历汉阳树”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历历:清楚可数。因此填“历历”;题空二:“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鹦鹉洲上芳草繁茂;“萋 萋“形容芳草的茂盛。(2)本题考查探究情感。“日暮乡关何处是“,在日暮时分怀念家乡,这句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诗人的思乡之情。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远离故国,心中也有无限的家国情思吧!当看到“日暮里”,联 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对家国的思念是极有可能的。因为情感的相通,所以这种推测是合理的.答案:(1)历历芳草的茂盛。(2)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 以“记得这名目”。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8.(2021 兰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1)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2)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考点】诗歌阅读综合.【答案】(1)屋顶上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2)诗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学世界中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从容,一片自然和乐,世间万物都不能进入他的意识。诗人表现的是他的理学涵养功夫。【分析】暮春即事这首诗描写了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书案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是动景;后两句写读书人埋头苦读,不觉时光流逝之快,虽也有动词,但以静意为主。所以整首诗动静相生,以静意观动景,以动景达静意,给人一种悠闲喜悦之感。【解答】(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瓦雀”“书案”特点。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 据“闲坐小窗读 周易”书室却宁静得似乎没有人的存在,看来书室的一切动静同诗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 周易这本书上呢。结 句“不知春去几多时”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花开花落纯任自然,诗人未曾留意,何尝动心。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答案:(1)屋顶上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2)诗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学世界中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从容,一片自然和乐,世间万物都不能进入他的意识。诗人表现的是他的理学涵养功夫。译文:屋顶上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 周易,不晓得春天过去了多少时间。【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9.(2021 邵阳)古诗阅读。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 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 五 言 律 诗 诗,南征押韵工整,押 i n韵。(2)请简要分析杜甫在两首诗中表达情感的异同。【考点】诗歌阅读综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