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发展规模、发展有利因素及面临问题分析.docx
-
资源ID:89906786
资源大小:519.0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发展规模、发展有利因素及面临问题分析.docx
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发展规模、发展有利因素及面临问题分析 一、基因检测行业发展规模 基因检测指通过血液、组织或细胞分泌物,对生物染色体、DNA分子进行检测的一系列技术。目前在医疗领域,基因检测除直接检测人体DNA分子外,还可通过检测人体内微生物基因信息,判断受检者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 一般行业发展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早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目前基因检测行业整体正处于早期阶段。具体表现为市场增长较快,但市场渗透率还不高。尽管该行业已有华大基因、贝瑞基因等头部公司上市,但除无创产前筛查市场外,肿瘤等许多疾病领域还有很大开拓空间。 基因检测行业是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基因检测发展迅速,2018年我国基因检测行业规模将达到603.29亿元,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15.49亿元,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7.87%。 2015年被视为中国乃至全球基因测序大规模应用的元年,从而带动了整个基因检测行业发展。目前基因检测行业也主要以二代测序技术应用为主。2012年至2015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年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30%左右,到2018年将快速增长至117亿美元。 中国基因检测市场渗透率还不高。2018年中国基因测序市场整体规模达12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约为20%。 截至2018年末,我国基因检测产业企业数量共计1030家,主要分布东南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企业数量位居第一(236家,占22.91%),其次为上海(206家,占20%)和广东(168家,占16.31%),三个城市合计企业数量占总体的60%。 北京、广东、上海三地基因检测产业发展领先全国,除了当地具有人才和资本资源优势以外,地方制定的产业政策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在顶层的产业规划还是在细分领域的发展规范,当地政府均制定了相关文件,有效促进了基因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1.技术创新:测序成本下降速度,远超摩尔定律 技术发展是基因检测行业首要驱动力。基于第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美国科学家于1990年首次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时,平均每个全基因组(即对人体细胞内所有遗传物质检测)测序成本约为一亿美元,到2007年下降为约一千万美元。随后在2009年左右下降为约10万美元。 到2014年,美国测序仪巨头Illumina宣布,其研发的XTen测序系统已经将每基因组测序成本下降到1000美元,人类迈入千美元基因组测序时代。只过了一年,Illumina又宣布推出测序仪Novaseq,称有望将个人基因组测序费用下降至100美元。但这一目标还未实现。目前市场上测序产品价格在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 2.政策支持:政府拟投入600亿元,助力精准医疗 政府对基因产业的支持,是基因检测行业发展的又一利好因素。以2015年科技部首次召开“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为标志,中国在战略层面进入“精准医疗”时代。政府到2030年前拟投入600亿元发展精准医疗。而基因检测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基础路径。 之后在有关生物产业、科技创新的“十三五”规划中,政府又多次提及要把基因检测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快速推进基因检测在重大疾病早期筛查、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这意味着未来5-10年的时间里,基因检测行业将得到来自政府资金、科研成果转化等多方面支持。 3.市场需求:早筛查、早诊断、个性化治疗 追求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疾病干预手段,是推动现代医学不断进步的动力,也是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人们健康意识的进步,这种需求逐渐由单一的疾病治疗,转变为覆盖疾病预防到诊断治疗,及预后康复的个性化全周期健康管理。基因检测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前景,符合人们健康需求的转变。在传统生物标志物、生化检查、影像检查等指标不能清晰显示出疾病迹象的情况下,DNA分子层面的变化也许能够提示某些预警信号,辅助患者、专业人员判断,将疾病诊断的时间节点提前,以便尽早干预或提前预防。 4.资本助推:资本市场层次逐渐丰富,融资渠道多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客观上也推动了基因检测行业发展。早在2003年左右,中央政府提出要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侧重满足大量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经过近15年的探索,如今我国已初步形成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新四板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类似基因检测这样以新科技驱动的创新型产业,其市场参与主体可获得更多融资渠道和机会,从而促进整个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风险投资机构的早期介入,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启动资金,打磨自身产品和商业模式。 5.社会环境 (1)人口加速老龄化 中国65岁以上老人的人数不断攀升,占中国人口比例也越来越大,且这个趋势将不断加剧。这一趋势将带来社会医疗和社会养老的压力。尤其在医疗方面,老年病的治疗需求将急剧增加,提供更快速有效精准的治疗,可有助于缓解医疗压力。 (2)生育需求逐步释放 自2013年起,实施了近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变化,中共中央正式启动“单独二孩”政策,之后又放开“全面二孩”。 (3)80、90后成消费主力 基因检测目前仍属新兴事物,但80后、90后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其求新、求异的消费观念,将使其更易接受、尝试新鲜事物。目前市场上各类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即有赖于年轻人消费习惯和观念的转变。 三、行业发展面临问题 1.基因数据泄露,造成隐私和歧视问题目前虽已有利用基因数据库比对从而确定刑事犯罪者的事例,但通过基因破案会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也让很多人颇有微词。一个人的基因组中涵盖信息庞大,涉及许多隐私。如果保险公司获得客户的基因组信息,便可能以疾病风险等拒绝客户业务,即便基因数据上的风险并不能等同于实际患病风险。也有一方面顾虑是公司利用基因组信息给雇员带来职业歧视等。基因中包含了太多信息,即使一部分信息的揭露,也可能在另一方面给当事人造成权益伤害,基因信息的规范性还亟待厘定。 2.基因测序的伦理挑战新的基因编辑技术提高了基因编辑的准确度与效率,降低了成本。专家表示体细胞基因编辑已不会构成伦理问题,但是胚胎基因的编辑一直备受争议。2015年中国学者选择了不能完成发育的异常胚胎进行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硏究遭到了囯际上的争议。2018年贺建奎事件将学界中关于胚胎编辑的伦理与科学进步之间的矛盾彻底展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