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docx
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 互联网医疗在疫情期间迅速推进, 未来有望持续推广 互联网医疗可以有效缓解线下诊疗压力, 同时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是线下诊疗的有效补充和替代. 在本次疫情防控中, 互联网医疗服务在传统医院及互联网医疗公司(提供端)和患者(使用端)均呈现迅速普及趋势. 现从3个方面分析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情况和前景, 包括医院端、互联网医疗服务商、用户群体. 1)医院:疫情成为医院服务线上化的催化剂, 长期有望持续加速 疫情防控工作促进了医院线上咨询服务的普及, 是医院线上化进程的重要推手. 长期来看, 医院端的互联网化有望迎来持续加速过程. 截至目前, 全国范围内已有多家医院开展线上诊疗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 自1月份疫情公布以来, 全国多个省份积极响应, 迅速开通线上问诊服务, 涉及全科、专科医院等多类型医疗机构. 发热门诊线上服务, 有助于首诊确诊和实现病人分流, 有效缓解线下压力. 部分省份线上发热门诊情况(不完全统计) 除发热门诊之外, 对于常见病, 比如口腔、妇幼保健等, 线上门诊也陆续开通. 线上问诊可以降低患者交叉感染风险, 同时, 在医疗资源重点向疫区、发热门诊倾斜的特殊时期, 可以有效提高医院的服务覆盖率和服务效率. 除了发热门诊之外, 各地线上问诊服务开通(不完全统计) 分析认为, 医院互联网化逐渐成为必然趋势, 2020年有望迎来发展拐点, 未来持续发展空间较大. 医院互联网化可大大提升服务效率和体验. 医疗全流程往往包括“挂号-缴费-候诊-初诊-检查缴费-检查检验-取报告-诊断-药品/治疗缴费-取药/治疗-医患互动”的复杂环节. 在传统模式下, 患者往往需要多次往返医院、耗费数周的时间才能完成初诊、检查、确诊到治疗的全流程, 而即便一次就诊就可以完成所有流程的普通病人, 也难免遭遇“候诊2小时、看病5分钟”的低效率以及“检查缴费、药品/治疗缴费、取药”等多次排队带来的痛苦, 另外, 慢病患者的续方也需要患者定期去医院完成, 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通过互联网手段的引入, 医疗全流程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协作的模式, 在不改变医疗严肃性的前提下提升效率与患者体验, 如挂号、候诊、各类缴费、取报告、诊后医患互动等不影响诊断准确性、不涉及治疗的环节都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来完成, 而问诊、检验、诊断、治疗等核心诊疗环节依然采取线下的方式来保证质量与安全. 从资源分配角度, 医疗互联网化可提升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增强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 中国医疗资源存在较明显的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资源丰富而中西部相对匮乏、优质医疗机构聚集于中心城市而基层医疗机构条件较差、三级医院数量较少但却承担着大量的诊疗服务压力. 据2019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 中国东部地区三级医院占 46%, 西部只占 24%, 中部占 29%. 而优质医院则集中于东部沿海、特别是北上广. 通过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支撑的分级治疗平台和远程医疗系统, 可以帮助医疗机构之间形成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的合作关系, 实现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 从而有助打破医疗资源的地域性分布限制、促进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合理分工协作, 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分析认为, 医院互联网化有助于纾解线下诊疗压力,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提高医院流程效率, 逐渐成为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次疫情防控需求, 无疑成为医院线上化进程的催化剂. 2)互联网厂商成为线上医疗服务的重要参与方, 未来布局有望加大加深 疫情防控过程中, 新兴互联网医疗服务商, 包括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心医国际、丁香园、春雨医生等, 陆续开通在线义诊服务. 阿里健康义诊平台在支付宝和淘宝上线, 截至 1 月 29 日, 平台累计接诊约 80 万人, 平均每小时接诊约 3000 人;截至 1 月 29 日, 微医共超过 8000 名医生上线, 微医抗冠免费义诊专区访问量超过 7198 万, 累计提供医疗咨询服务近 64.5 万人次;1 月26 日, 平安好医生宣布成立抗击病毒指挥中心, 提供免费线上问诊服务, 平安好医生联合了百度、企业微信、美团、轻松筹等企业开通义诊服务. 互联网医疗服务商可分为两大类:1)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 具有用户规模和流量优势, 通过自有平台+投资并购切入互联网医疗市场. 在疫情发生时, 互联网巨头凭借较强的运营能力, 可以实现服务快速上线和铺开;2)专注于互联网医疗信息服务的企业, 包括微医、平安好医生、丁香园、春雨医生等, 在长期专注互联网医疗服务过程中积累了医生和患者的用户基础和品牌信任度, 在疫情中能够调度线上医生资源, 发挥专业优势, 服务于疫情防控大局. 疫情防控工作促进了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迅速推广, 相关数据流量爆发也有望提高互联网巨头对医疗服务领域的重视程度. 长期来看, 互联网厂商在医疗领域的布局有望加大加深. 3)患者端:疫情提高了用户对于线上医疗的接受度, 但普及率仍然较低, 未来提升空间较大 疫情防控加速了居民对于线上医疗服务的接受程度. 在医院和互联网厂商加速上线在线问诊服务的同时, 我们已经看到, 用户的线上咨询量呈现爆发趋势. 在疫情发展中, 线下发热门诊人数爆满、部分其他科室门诊延缓开诊、疫区小区街道实行出入限制措施, 以及为避免交叉感染, 患者对于线上咨询服务和使用意识得到空前加强. 以上海市为例, 自 1 月 29 日起, 上海 36 家市级医院陆续启动“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 截至 2 月 5 日 17 点, 36 家市级医院在线咨询的单日访问量 57000余人次, 单日咨询量 3600 余人次, 累计访问量 66 万余人次, 累计咨询量 3 万余人次. 长期来看, 互联网医疗的用户普及率仍然较低, 未来有望持续增长. 据数据,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4 月, 中国互联网医疗用户从 2800 万人增长到 4500 万人, 同比增长 59.9%. 其中挂号问诊的用户最多达到 2700 万人, 占比超过 60%. 相比全国 14 亿的人口基数, 互联网医疗用户普及率仍然较低, 只有不到 4%的水平. 分析认为, 疫情之后, 国内居民对于互联网医疗服务形式的认可度和使用程度将迎来持续上升期. 此次疫情防控中, 用户对于在线医疗服务接受度迅速普及, 线上使用习惯逐渐养成. 长期来看, 互联网医疗普及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 国家政策明确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 未来有望持续落地 互联网医疗首次纳入到医保支付体系:2019 年 8 月, 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 首次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到医保支付体系. 意见旨在通过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价格、医保支付政策, 支持“互联网+”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流动、促进医疗服务降本增效和公平可及、改善患者就医体验、重构医疗市场竞争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20年2月2日, 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包含“强化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规范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基础和安全保障”五个方面;2月8日, 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 明确指出大力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 特别是对发热患者的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 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相关政策 根据卫健委数据, 截至2019年11月, 中国互联网医院数量达到269家;同时, 2018年中国互联网医疗产业规模已达491亿元, 预计2020年将超过940亿元, 行业未来将进入飞速增长时期. 目前, 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存在两类主要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医院+医生模式, 互联网+医生模式. 前者对应于第三方 HIT 企业和医院共同维护的互联网平台, 后者对应于互联网厂商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