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年高一语文同步教材教案五篇.docx

    • 资源ID:89921260       资源大小:61.83K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高一语文同步教材教案五篇.docx

    2022年高一语文同步教材教案五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高一语文教案1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1)。教师补充: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三、听课文朗读录音(校园网语文第一册),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癸丑修楔流觞游目骋怀趣舍万殊齐彭殇会稽感慨系之若合一契曾不知老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四、疏通字词1、重要词语a.实虚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信可乐也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以之兴怀修短随化喻之于怀故叙时人b.通假字虽趣舍万殊c.活用词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多义词乃重修岳阳楼邹忌修八尺有余内修政理茂林修竹修禊事也终期于尽度已失期不期修古行有期年其致一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致市民,聚万货颇有野致临文嗟悼把酒临风曹公已临其境哀临三日列坐其次引次江北破军次之贤能不待次而举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吾知所以拒子矣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所以兴怀,其致一也3、成语及常用语游目骋怀(开怀)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暮春(孟春仲春季春)修禊(在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五、再读课文六、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检查复习,朗读课文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2、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3、总结文章的意思三、赏析课文1、第一段:(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风景:人物:盛况:感受:写法:(2)尝试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2、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3、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诵思路: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四、小结五、全文小结六、【考考你】1.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选出正确的义项。(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A.全部B.毕竟C.完结D.毕备(2)曾不知老之将至A.竟然B.曾经C.通“增”D.从前(3)或取诸怀抱A.有的人B.有的时候C.或者D.间或(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A.陈列B.陈述C.陈旧D.通“阵”2.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E.何不委心任去留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着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B.俯仰一世很快地就度过一生。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生了。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饮,是含有这么一个游戏: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让它随水飘流。杯子停下来时,坐在近处的人就应取觞饮酒。B.全文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触,是虚写,以一个“悲”字为基调。C.文中作者批判了庄子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D.作者谈对人生的感触,从宴集发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厌倦和冷漠。5.创新能力训练阅读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完成下题。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物之逆旅也逆旅:旅店B.古人秉烛夜游秉:持,拿C.群季俊秀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的,此指弟弟D.而浮生若梦浮生:轻生2.下列对文章的解释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一篇同兰亭集序一样,也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园)、干什么(宴饮)等问题。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以”,缘故。意为:古人(嫌人生太短)夜里拿着烛光游玩,实在是有缘故(有道理)啊。C.“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指天地;“文章”,绚烂的文采。即“广阔的天地给我提供了如此绚丽灿烂的大好春光”。岂能辜负!表现了作者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D.“惠连”是人名,很有才华,十岁就能写诗作文;“康乐”指谢灵运,南朝诗人。作悦之情。【学科渗透训练】迎着将要落山的太阳,小李看见对面过来一辆两匹马拉的大车,只见车上坐着两个人:一个手拿渔杆,一个挎着大弓。觉得很有趣,于是跑过去问。“您二位姓什么?”只见拿渔杆的人随手抓起一条大鱼,站起身,对着夕阳高高举起说:“我就姓这个!”接着拿大弓的人把肩上的大弓使劲儿拉开后回答:“看,这就是我的小李一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本想和这几位搭讪,没想到会这样。请你帮助小李想一想,这三位各姓什么?【延伸阅读】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兰亭诗其一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资料补充1.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以申其志。2.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高一语文教案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教学难点: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马克思在海格特公园的坟墓图片,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板书课题:从题目中能否看出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法?从“讲话”二字知道是演讲词,因此是以议论为主;从“墓前”二字可以知道这是悼念马克思的悼词,所以有记叙和抒情。恩格斯写了马克思什么贡献?二师生探究第三六自然段,教师可用下列问题引导。(注意:以下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教师试教学进程而定,不是每个问题都要扔给学生。)马克思的贡献是什么?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还有其他领域的发现。如果教师还想从语言点方面多让学生探讨可使用下面三道题,如果不用可以不用考虑。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2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3为什么还要概述其他领域的发现?4马克思为什么能有这么多发现?你可以做到吗?参考答案: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民先解决吃饭问题,才能谈到其它。“人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2“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余价值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3“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相呼应。4马克思的发现是他近30年呕心沥血,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样的人实在是伟大的。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作者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板书:赞其功三师生探究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下列练习可做引导。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究竟指什么?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的作用。3第七段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4马克思做了哪些改造社会的工作?参考答案:1主要的”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就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而绩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理论只有付诸实践,这个理论才是鲜活的。2这句话是过渡句。它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做理论的目的是追求3“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到自为的阶级。4马克思参加了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板书:赞其功四探究第二部分第三层(第八自然段)。用下列练习引导。1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3马克思有如此大的贡献,他的为人是否专横跋扈?参考答案:1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的大无畏的人格精神和他追求自己理想的执着。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不可替代的导师,同时也说明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给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抗拒的敌人。3不是,他没有“私敌”。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的人格魅力。板书:颂其德五探究文章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1“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参考答案:1这是本文的结论,也是抒情的高潮。正因为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如此卓越的贡献,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的逝世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后果呢?不可估量的损失。六探究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参考答案:“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领袖第二自然段用两个“对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领起下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为前者内容宽泛,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的评价。板书:述其哀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实,无私奉献等等。七、作业: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现实,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人格、学说看法。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高一语文教案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的结构关系,感知文章明晰、谨严的结构所表现的逻辑力量;2.体会文章简洁的语言所表现的深沉而内敛的情感和理性力量。3.深入体会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过程和方法1.建基于文本的分析,努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与分析能力。2.问答与拓展。在设疑的前提下,点拨、解答难题;同时提供有关图片、文字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悟马克思那种生命不息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止的崇高的献身精神。2.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对世界的观察方法,并树立为百姓谋福祉的无私精神。一、课前准备1.通读全文至少三遍,正音正字。2.查找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及其革命活动的资料。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厦门也出现了甲型H1N1!某些学校的校园也出现了流感病例!这样的消息令我们陷于恐慌之中。但是甲型H1N1毕竟是可防可控的,去年有一场几乎使全球面临覆顶之灾的危机,至今为止,这场危机还深刻影响着全球人们的生活,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金融危机)经常关注世界形势的同学知道,这场危机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远甚于对中国的影响,历史再次证明了了一个伟人对历史发展的判断的先进性,也证明了我们国家所选择的立国道路的准确性,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马克思)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马克思交往40年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的发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显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图片)(二)、文章情感基调1.问:大家课前已经查找过资料,谁来说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交往和葬礼的情况?资料:卡尔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组织的基础。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当时参加葬仪的有:恩格斯,马克思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的两个老同志列斯纳和罗赫纳,从法国来的拉法格和龙格马克思的女婿、共产国际成员,从德国来的李卜克内西,还有两位著名的科学家化学家肖莱马和生物学家雷伊朗凯斯特等),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与他一生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2.问:对亲密战友的逝世,恩格斯会有怎样的感情?(朗读文章第一段,领会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探究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的复杂的情感。分析文章的语句,展示资料。)问:文中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马克思是在“安乐椅”上逝世的?资料:A.:“六个星期以来,每天早晨当我走到拐角的地方的时候,我总是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看看窗帘是不是放下来了。”(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二天,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的信)B.“医术或许还能保证他勉强拖几年,无能为力地活着,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这是我们的马克思绝不能忍受的。眼前摆着许多未完成的工作,受着想要完成它们而又不能做到的唐达鲁士式的痛苦,这样活着,对他来说,比安然地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像废人一样勉强活着,去给医学增光,去受他健壮时经常予以痛击的庸人们的嘲笑”(同上)明确:深刻而久长的友谊使恩格斯在面对马克思逝世时感到无限的痛惜、极端的悲哀,但马克思是一个领袖人物,评述其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马克思、恩格斯是共产国际的创始人,他们的身份和当时的革命形势决定了演讲稿必须淡化个人情感。而且,马克思逝世前身体上经受着巨大的痛苦,他离开人世时是安详的、毫无痛苦的,因此恩格斯当会感到安慰,而且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挚友,恩格斯也当为他感到“幸福”。问:文中与“安乐”意义相近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此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明确:A、“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B、“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C、“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D、“作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结果引以自豪。”一篇文章中,对不同情感基调的词语使用的频率会透露出作者写作时的内在心理状态。这篇1000多字的文章中,多处句子出现情感基调轻松、愉悦的词语,正说明作者对马克思的逝世虽然极其悲痛,但更多的是为他一生的成就和摆脱肉体的痛苦感到欣慰,这也更体现了两人之间的亲密情谊,同时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及豁达、无私的世界观。、文章的结构及其逻辑力量.语言的简洁、深刻1.问: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是带着“幸福”离开人世的,因为他的人生富于成就,请问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过渡句、关联词的研究,明确代词(如“如此”“这样”“这个”“这”等)所指代的内容,通过研究,领会文章严密而明晰的内在逻辑思维。这个问题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筛选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行生成答案。本部分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安排的顺序。)明确:理论方面(“思想家”)A、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物质决定精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资料的生产,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3段)此段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主要是因为整个句子是一个长句,因此,首先要明确句中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关联词前后句子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句意。本段的都是比较难理解的,宜用形象的生活实例以说明。资料:_去年到英国访问,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他说“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思。”他还说:“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世界。经济学说应该代表公正和诚信,平等地促进所有人,包括最弱势人群的福祉。”C、其他领域的发现(第5段)实践方面(“革命家”)(第7段)A、办报B、撰写战斗性的小册子C、参与革命组织工作D、创办“第一国际”(板书)2.问: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作出前无前人的贡献,他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解放人生是大写的人生,因此,他的人生也是幸福的人生。可见,文章的主体部分在于第3、4、5、7段,其他的段落又有什么作用呢?明确:“理论方面”对应的是第2段的“对于历史科学”一句,“实践方面”对应的是“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也就是说,第2段是下面几段的总纲。问:那么第6段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明确:通过对代词和关联词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这一段旨在说明,在马克思看来,理论科学的发现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提其实践上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一段起着联结“理论”与“实践”两部分贡献的过渡作用。这样,课堂部分中的第1问里的“理论方面”与“实践方面”便可以得到明确。当然,也可以通过两方面的比较,然后来解决第6段在文中作用的问题。问:那么第8段在文中又是作什么用的呢?明确:要引导学生明确“这样”指的是马克思所从事的各种革命活动,而“因为所以”的句式则说明“所以”一词之后的内容是马克思的革命活动所引起的敌人的反应。写敌人的反应,可以衬托马克思的伟大。而马克对这些反应的态度,则显现了他的气度和胸怀。总结:恩格斯与马克思相交40年,熟悉马克思的任何生活细节,马克思一生的事业既庞杂又辉煌,其理论丰富而复杂,其革命实践具有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完全显现,如此庞杂的内容,恩格斯却用一篇不足1300字的文章给予准确地归纳,体现了他深刻的洞察力和在语言运用上的高深功力。我们看到隋建国的中山装雕塑,被放置在地面上的巨大的中山装所震撼,并引起深深的思考大即是美;我们看到碧玉雕成的精致绿叶蔬菜,不由得折服于艺术家的巧手小即美;我们从楼上看到下雨时坐在操场上开会都打着雨伞的场景,我们终于知道多即是美;兰花开放,一两枝,三两朵,零落孤独但自有一丝傲气,我们知道少也是一种美。繁复多变是一种美,简洁其实也是一种美。比如解数学题,一个题目你能用很多种解法来解,心里会感到一种愉悦,美得不得了,但是,如果你能用一种最简单最便捷的方法解出来,你就会感到一种简捷有力的美感。本文之所以深入人心,正在于它结构上是非常明晰简练的,而语言又非常准确简洁,这种力量不容易明白,但在不断地诵读中却能领会得到。我非常喜欢说话简单明了,说理清晰明白的人,比起说得天花乱坠的人来,这样的人有一种更深沉更明朗的力量感让人着迷。讲个故事:有一次参加厦门晚报举办的沙龙,那一次是厦门大学的教授谢泳到场讲座。谢泳在讲座过程中,语言很简洁严整,我觉得他的头脑里像是有一个棋盘,横的线,竖的线非常清晰,严格,话语一句一句从他的口中讲出时,我仿佛看见他脑袋里的棋子一步一步地推进。在闲聊的时候,棋盘上的那些线就松驰下来,像农村里看到的两根杆子间垂挂着的电线,微微有弹性。这种美妙是很难理解的,但每每想到那个夜晚的感觉,我总会觉得内心充满了快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的逻辑思路也有这样的一种美,非常稳健,而且有一种饱满而从容的自信,整篇文章透着微微的光亮。阅读时,这种美感是很感人的。、延伸拓展这篇文章有一种理性的简洁有力的美感。首先恩格斯以一种内含悲痛与深切怀念但又平和的语气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他简洁而确地评价了马克思在“历史科学”和“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最后表达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在对马克思的每一个贡献的具体评述中,也逻辑清晰,有条不紊,显现出一种自信和自豪的骄傲。这样的简洁的力量感来自于哪里呢?经过上面的分析与探究,我们知道,它来自文章结构上的明晰、谨严和语言上的准确、深刻。这给我们写作两个启示:1、要善于运用“扩词法”推进文章思路的进展。在本文里“空白”这个关键词引出了马克思对“历史科学”和“战斗的无产阶级”两个方面的贡献,而“历史科学”又引出马克思两个理论创见,“战斗”则引出马克思自己的革命活动,从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方式提供了学习的榜样。2、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对生活进行思考,抓住纷繁的生活现象中最本质的特点,深入思考生活,才有可能有语言的简洁性。刻画人事物,要善于通过对细节的观察来展现其最本质的特征,这样的语言才有表现生活的力度。三.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2.学习本文的结构及语言特点,以在连子波墓前的讲话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课外可阅读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本文在关联词和句式的使用也显现了非常特别的逻辑理性力量。)附:这两篇例文言不符实,但在沉闷的学习生活和人生里,偶尔一玩,也算是一次出逃。例文一:在连子波墓前的讲话(搞笑版)2009年9月15日,松柏中学最强悍的空想家缓缓坠落。让他一个人蹦极不超过十秒钟,当我们抬起头看他的时候,却发现他抽搐了两下后停止挣扎他永远地睡着在蹦床上。这个人的离世,对于我们学生是一种损失,这个损失将在学生不再喜欢阅读书籍的时候,使人感觉得到。正像达尔文发现了自然进化的秘密一样,连子波发现了“烧酒”与“火水”之间的特殊关系,由此而认识到词语与词语之间无不有着关联。同时,他还发现了每个学生都可通过文字表达真诚的自己。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他不,他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他发现在桌前放一盆绿色的盆栽对小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发现在课堂也可以讲点微微带颜色的笑话以调节课堂气氛,这不,最近他对蹦极极感兴趣,这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连子波首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在讲台上绘声绘地讲演,他热爱自己的文字,热爱自己当时所选择的职业,他奋斗在教学的第一线。他的有生之年,像一个福建版的奋斗!。其实,他是个空想家:他企图改变现代学生的懒惰成性。生活条件的优越,或许正是人的惰性的来处。连子波走或者未走并不重要。我们不会难过,更不至于悲伤。秋天的枯叶已经落下,下一季的轮回正在萌芽。他走了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重要的是他曾经存在。这就够了。不需要词藻华丽的悼词,不必奢华浪费的葬礼。静静地看着天空,送别吧。这是西元2009年的一次悲伤。愿他的墓前开一朵妙曼的小黄花,愿在他的墓碑上刻下难以风化的词字。子波君,一路走好。尚飨!例文二:在连子波墓前的讲话他是宠儿,也是弃儿。他被追求,也被放逐。他在失重中赢回尊严,他在离开时未曾离开。子波君的离开对于学校,乃至厦门的语文老师们来说会引起一定的讨论。但我相信,过不了多久,他的名字会被人渐渐淡忘。记得的人,离开了,刚来的人,却不曾听说过。一个人的离开总会带走点什么。一个人死了,在他的墓前,你的语言将变得无力,无论你说什么,在里面的他大概是听不到的吧。于是,有人说他是个愤青,可从他头顶发根处冒出的生命衰老的迹象说明,他已不再年轻。谁也挡不住生命最原始的力量,连子波亦是如此。一个学校,总需要点供人聊天的谈资。于是,他的故事就开始广泛地传开了。人们在百无聊赖时把这些称不上轶事的事搬出来,像夏喝冰水一样,几口下肚,虽然没有味道,但却也觉得冰凉。记得,他在课堂上常常困惑:“是我错了,还是你们错了,还是社会错了?或者,三者都没错,只是我们没有沟通好吧?”面对这个问题,他无法回答自己。一个老师原来也会有问题无法解决,他的疑惑印证了他说过的真理:“人的形体根本就是个大大的问号,当你低头的时候,你会知道这一点。”子波君常说自己可能死于非命,殊不知,一旦写下,一语却可能成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显然,这根芦苇发育得不错。可是芦苇终究是芦苇一阵风过,“啪”,断了。一个人死了,有将近100个人在他的墓前在心里念着各自的讲稿,至少说明躺着的人并未真正离去。他不是伟人,这样的人只有两个词可以形容“有趣”而“真诚”。他在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一课时,让我们写在连子波墓前的讲话,他说马克思是伟人,我们都是平凡人,我们会经常遇见平凡人的过世,那么我们要在心里跟他/她说什么样的告别的话。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他有点疯狂。在我看来,疯狂也是是一件好事,疯狂是种本质的惊奇地发现对生活并非习以为常所看见的那样意义非凡。偶然看见语文书,我突然不相信他死了,于是跑到他墓前看看。子波君死了乎?子波君的面容浮现在我的面前。他就是我的一面镜子。高一语文教案4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3、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4、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风景?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教学难点: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1、讨论法2、讲解法3、诵读法。教学步骤:一、导入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那么,秋天呢?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的散文故都的秋。让我们循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二、学生自读课文三、介绍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的小说家、散文家。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_苏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四、题解“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五、课文结构: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总起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向往:“想饱尝一尝”南国之秋感受:“慢”、“润”、“淡”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味。(2)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静”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记叙秋蝉残鸣而报秋“悲凉”议论秋雨淋人人知秋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枣树秋色之奇观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_)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六、探讨课文内容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2.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凉。)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高一语文同步教材教案五篇.docx)为本站会员(1107088****qq.com)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