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教案优秀课件.ppt
发展心理学教案第1页,本讲稿共128页 第一篇 总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概述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范围2、儿童发展心理学二、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基础理论研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应用性研究三、课题来源第2页,本讲稿共128页有关发展的基本理论涉及儿童的社会问题缪森:儿童心理学研究问题的来源,1990。1、对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第二节基本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的争论研究的问题有关基本过程的资料用于社会应用的资料第3页,本讲稿共128页1、绝对决定论:高尔顿、华生2、共同决定论:斯腾、鲁克森伯格和格塞尔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为代表a、遗传与环境互相制约、互相依存;b、遗传与环境互相渗透、互相转化;c、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二、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阶段的优势特质是本质特征,且与年龄相对应。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六、发展的“关键期”问题第4页,本讲稿共128页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与演变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普莱尔(W.T.Prayer,1842-1897)与儿童心理与儿童心理(1882):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儿童心理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历史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历史:(1)文艺复兴时代人本主义教育家的儿童教育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卢梭(J.J.Rousseall,1717-1778)与爱弥儿论教育(1876):儿童解放宣言(2)达尔文的进化论与婴儿研究成果一个婴儿的传略直接推动了儿童心理的科学研究。第5页,本讲稿共128页 2.儿童心理学的演变(1)准备时期:19世纪后期前的儿童研究(采用思辩与经验探讨儿童发展的本质)(2)形成时期:1882-“一战”(采用观察与实验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3)分化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学流派的分化与争论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的深入研究,逐步成熟)(4)演变时期:“二战”之后(理论流派之争演变为相互吸收;研究范围扩大与重点转移)第6页,本讲稿共128页二、从儿童发展到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形成1.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1)霍尔与青年期的心理与教育(1904):年龄范围扩大到青年期(从出生到成熟);(2)荣格(C.G.Jung,1875-1961)与成人心理发展研究:中年心理的发展特点与老年心理(临终心理)的发展特点;2.发展心理学的诞生第一本发展心理学:何林屋斯的发展心理学概论(1930,MentalGrowthandDecline:ASurveyofDevelopmentpsychology)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Psychology)取代“儿童心理学”(ChildPsychology)。第7页,本讲稿共128页3.毕生发展心理学(Life-spandevelopmentalpsychology)的形成形成的背景:(1)毕生跟踪研究成果为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二战”后开始的跟踪研究的被试进入成年期。(2)西方老年社会的到来推动了老年心理的研究,从而加强了整个成年期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3)大学开设“毕生发展心理学”课程,培养了相关研究人员并且加快了研究成果的应用。毕生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1)毕生发展心理学不仅在年龄范围上超越儿童心理学,而且在研究视野上面向整个人类的发展;(2)毕生发展心理学在方法论上摆脱了单一的年龄维度,注重发展的生态化研究。第8页,本讲稿共128页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的儿童心理1882是标志。二、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20世纪早期,始于霍尔的复演说,特点是:a、发展是成熟的结果;b、收集描述正常发展的材料;c、弗洛依德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兴起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60年代中期a、阐明和检验解释儿童行为的理论主要运用弗洛依德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预测、解释儿童的行为b、强调环境对发展的影响c、偏爱实验室研究认为自然实验无法控制3、60年代中期到现在第9页,本讲稿共128页a、重新发现了皮亚杰理论20年代开始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道德认知的阶段;发展是经验和成熟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是发展的主体。;b、重新研究遗传和成熟对行为的影响;c、将认知发展和社会行为联系起来;d、将儿童心理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三、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第10页,本讲稿共128页第四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结构: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原则;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发展联系研究结果的分析与研究报告的撰写概念:1.年龄:历法年龄(天文学意义上的个体存在时间,简称为实龄);生理年龄(生理学意义上个体身体发育成熟的时间);心理年龄(心理学意义上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时间);知觉年龄(日常生活中自我或他人知觉到的年龄)。2.研究设计:根据研究目的,采用研究方法制定出研究方案的过程。3.研究报告:按照科学研究过程及其规范陈述研究行为与结果的一种著作形式。4.科学研究方法:一般为实证研究方法,即采用能够重复验证其研究过程及其结果的方法,与经验总结方法和逻辑思辩方法相对应。第11页,本讲稿共128页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一)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1.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问题-假设(研究思路),被试及其样本的抽取;2.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资料收集的方法(决策),设计的方式(选择);3.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研究变量的分离与界定(下操作定义),测量指标的选择;4.研究工具与材料:根据变量及其测量指标选择或编制测量工具,准备相关测量材料(设备);5.研究程序与研究环境:确定研究材料的呈现方式变量的操纵方法指导语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6.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方法:根据变量的性质与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第12页,本讲稿共128页(二)研究设计的方式1.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的定期研究,也称跟踪研究。它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色之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最早运用系统跟踪观察法、中国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陈鹤琴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研究自己儿子。基本模式:AOAO1AO2AO3时间第13页,本讲稿共128页2.横向研究设计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年龄(年级)个体心理发展水平进行系统观测并且加以比较。基本模式:ABCDE 时间第14页,本讲稿共128页3.两种设计模式的比较纵向研究的优势在于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量变与质变的规律;其局限性是:样本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横向研究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研究大样本,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数据资料;其局限性是:缺乏系统研究的连续性,难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相互补充:聚合交叉设计模式(在同一时间内选择几个年龄的个体同步跟踪研究)A(3岁)B(6岁)C(9岁)时间(3年)第15页,本讲稿共128页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观察法(一)观察法1.观察法的内涵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现象(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含义有三:(1)情境的自然性:观察对象的生态化描述(2)过程的监控性:观察程序的科学化设计(3)结果的反思性:观察材料的多元化处理2.观察设计的步骤(1)确定观察内容:观察指标及其操作定义;(2)选择观察策略:参与式与旁观式/实录式与抽样式(时间抽样与事件抽样)(3)制定观察记录表:封闭式与开放式第16页,本讲稿共128页例一、时间抽样观察时间抽样指观察在规规定定时时间间内(时间样本)发生的所有行为。时间是行为样本的抽取依据。因此,观察过程中时时间间控控制制以及在单位时间内发发生生行行为为的的分分类类系系统统是时间抽样法的关键。其应用程序:(1)时间单位分解:根据观察人数和行为特点确定时间单位的长短及其循环周期。假如同时观察个幼儿,每个幼儿的行为观察(记录)分钟,那么,时间单位为分钟。如果一次活动持续分钟,那么可以分解为个时间单位,每个幼儿观察次,获得个行为样本。(2)行为分类系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行为进行分类,并且对每类行为下操作定义(标明每种行为的外部特征及其表现)。一般情况下,采用符号作为行为的标记,以便于记录。(3)记录表格的设计:时间抽样法一般采用封闭式表格记录。表格的设计按照时间单位与行为类别来制定线条表。第17页,本讲稿共128页以“儿童活动的坚持性”为例,“坚持性”可定义为:围绕活动目的采取有效行为。它的反面就是“不利于活动目的实现的无效行为”。由于“有效行为”的范围难以把握,而“无效行为”便于操作,可以选择“无效行为”作为坚持性的指标。由于从“无效行为”观察坚持性,意味着二者成反比关系。根据“无效行为”的外部表现制定行为分类系统:旁观(停止有效行动,注意指向他人)、下位(离开自己的活动地点,注意分散)、无关行为(行为偏离活动目标)。于是,记录表格可以设计为43表格。第18页,本讲稿共128页行为/时间单位第一时段第二时段第三时段第四时段旁观(G)下位(X)无关行为(W)幼儿活动坚持性记录表活动:时间与编号:姓名:记录人:第19页,本讲稿共128页例二、事件抽样观察法根据研究目的,有选择地抽取某类现象(事件)进行跟踪观察,并且全面、完整地记录现象发生的过程及其前因后果。其基本程序为:(1)给事件下操作定义:教育活动中发生的事件种类繁杂,必须分类研究:每次观察一类现象并且深入分析。为此,首先要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有价值的现象(事件)并且下操作定义(外部表现与区别)。(2)确定观察范围:同一类事件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或场合,难以穷尽。必须把观察限定在一定的范围。(3)记录表格的设计:由于事件观察强调过过程程跟跟踪踪和和生生态态分分析析,观察记录的表格也要符合其要求。一般采用半封闭式表格记录。第20页,本讲稿共128页事件参与者 发生背景 发生过程 结果与影响 事件性质 参与者的数量及其关系 场合(地点)、诱因或发起缘由以及特定情景,事件发生时的基本状态以及参与者的主要反应 展开与持续的基本环节以及参与者的主要行为和语言 持续的时间,结束时的状态,对参与者产生影响:直接与间接/有益与无益/范围的大小/程度的深浅 根据教育目标与要求判断其性质:有效与无效/积极与消极/正常与反常/可控与失控/偶然与必然 教育活动事件观察记录表 事件名称:编号:活动名称:记录人:第21页,本讲稿共128页(二)实验法1.实验法的内涵 创造一定的情景或采用一定的技术,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保持个体变量的恒定,观测因变量,进而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逻辑是:排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确保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2.儿童心理发展实验的特点(1)实验室的实验情景必须接近儿童生活环境,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特点,并且与教育原则相适应;(2)现场实验(现实生活环境中进行实验)具有明显的优势生态效度高;(3)发展性实验(揭示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与干预性实验(检验心理发展的训练效果)并重。第22页,本讲稿共128页三、发展研究结果的解释与报告的撰写(一)研究结果的解释1.解释方法:根据逻辑规则和推理程序说明统计数据及其关系,揭示内在的意义,常用方法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归纳与演绎。2.描述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3.推断分析:假设检验与理论模型相印证。4、考虑回答一系列问题7个方面课后要求:选择一份研究报告,着重阅读其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部分,概括其研究结果的解释方法。第23页,本讲稿共128页(二)发展研究报告的撰写1.研究报告的格式标题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5个正文:前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以注释的方式,在正文中列明)附录:第24页,本讲稿共128页2.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1)标题必须准确概括研究内容,指明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儿童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2)正文必须要素齐全,结构严谨,表达规范,语言简洁,思维清晰.(3)参考文献必须注释清晰,陈列规范,重点突出.(4)摘要必须语言精练,内容完整.课后要求:选择一份研究报告,先阅读其摘要部分,再阅读正文部分,(1)分析:摘要是怎样概括正文的?(2)根据正文独立写一份摘要,并且与原文比较,总结写作经验.第25页,本讲稿共128页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第一节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基因型:从上代获得的遗传物质,即细胞核内的染色体DNA,人体有23对染色体。基因:染色体上一个个有遗传功能的节段,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遗传疾病:一般由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所致。第二节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一、发育过程:胚种期,胚胎期和胎儿期。1.胚种期(0-2周):合子形成-胚种形成-胚种移植-胚种层化(第4天移入子宫)(经过1周着壁)(合子形成后13天左右)第26页,本讲稿共128页胎盘与胚胎:胎盘为胚胎提供氧和营养物质,胚胎通过胎盘排泄废物。胎盘由来自两个循环系统的千个毛细血管组成,如同一台水泵推动着血液循环,把营养物质通过脐带传递给胚胎。2.胚胎期(3-8周)胚胎阶段的发展模式:从头到脚;由内及外胚胎期是一个关键阶段:有害物质进入胚胎会导致永久性的、不可扭转的伤害。在第8周末,胚胎开始骨化过程,意味着胎儿期的开始-胚胎有了“人样”。第27页,本讲稿共128页3.胎儿期(9-39周)年龄(周)身高(cm)体重 (g)主要发展变化器官异常127.528头部发展 CNS1615110反射频繁 外生殖器2130450皮肤形成 耳2636900完全成型 脑30401400宫外存活 脑37503200频繁活动38523500独立生命第28页,本讲稿共128页二、胎儿的产出-分娩1.第一阶段:温和的、不规则的宫缩。持续8-24小时。2.第二阶段:胎头开始出现至胎儿产出。持续1-1.5小时。3.第三阶段:娩后取出胎盘与脐带。约几分钟。三、正常发育的条件:(一)孕妇的基本条件1.母亲的体重:肥胖则血压高;过瘦则营养不良2.母亲的身高:过矮则出产困难3.母亲的孕史:怀孕四次以上则危险性高4.母亲的营养:营养不良则伤害母子,尤其可能导致死胎、早产、弱智、体重底、流产第29页,本讲稿共128页5.母亲的年龄:适宜生育年龄约在23、24岁27、28岁。35岁以上为超龄(双重危险:弱智与死胎);小于15岁为低龄(死胎与分娩苦难)6.母亲的疾病:病毒通过胎盘使胎儿畸型(二)有害物质对胎儿的影响1.药物:避孕药物的后遗症;药物的影响视情况而定2.酒精:母亲喝酒,胎儿患酒精综合症(生理异常与心理障碍);流产3.吸烟:可能造成胎儿某些生理缺陷(三)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1.化学物质:“遗传”病与“环境”病同源;铅中毒与多动症第30页,本讲稿共128页2.辐射:基因变异与与唐氏综合症3.高空飞行:慢性缺氧症;“高原婴儿”为什么出生2周后慢性缺氧症漫漫消失?(“高原母亲”的胎盘较大,并且毛细血管长;“高原儿”的肺大)(四)母亲的情绪状态与胎儿成长1.精神压力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焦虑与儿童神经质2.极端情绪对胎儿的影响:遗腹子与精神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母亲的激素作用3.母亲情绪影响胎儿的途径:母亲分泌神经激素-改变胎儿的正常生物节律-性生儿先天情绪障碍4.母亲情绪对胎儿情绪影响的效应:累积效应胎儿情绪与后天成长:跟踪研究表明,“低反应”(对外界反应不明显)胎儿10多年后,对事物反应迟钝,无精打采,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第31页,本讲稿共128页第三节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一、身体1、生长有四个显著的时期p53;2、身高和体重:呈s型出生后头两年及青春期3、身体各系统的发展:不平衡二、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1、脑重:新生儿390g,25%一岁末50%2.53岁900到1011g,75%6、7岁1280g,90%20岁停止增长2、结构复杂化:神经细胞体积增大,神经纤维伸长并髓鞘化6岁末完成。第32页,本讲稿共128页3、脑电图变化:波的形成与波的基本消失是儿童脑成熟的指标,成熟的顺序为OTPF,有两个加速期,5、6岁和13、14岁。4、脑的反射活动A、先天的无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C、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D、脑的可塑性:早期经验剥夺导致神经系统发育停滞,构成永久性的伤害。E、脑的修复性:婴儿学习与替代性功能的产生(5岁前)第33页,本讲稿共128页第四节儿童动作的发展一、意义1.预先成熟论:动作是生理“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运动)经验在动作发展中只扮演最普通的支持者的角色。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发展,故称“诱导论”;2.可能成熟论:生理机能的发展可以诱发或转换出新的动作结构。运动经验只是加速或提前心理发展,动作发展促进心理发展,故称“助长论”;3.动作发展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助长与诱导之争认知发展研究:运动经验在婴儿空间认知发展中具有功能性影响;在婴儿概念形成中具有积极作用;社会性发展研究:运动经验在婴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可能起“诱导作用”。第34页,本讲稿共128页二、规律: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三、阶段:特别要注重儿童动作技能的发展1.动作的发生:新生儿动作研究动作发生于胎儿期:胎动和反射活动是“最早产生”的两种动作。新生儿的动作:40种(常见20种)2.婴儿动作发展的进程:行走动作与手用技能行走动作:抬头(3)-翻身(5)-坐(7)-爬(9)-站(12)-走(15)-跑(20)-跳(23)手用技能:拳抓握(4)-拇子/食指抓握(10)-拼搭(24)第35页,本讲稿共128页3、身体各部分动作的发展格塞尔发展量表1940丹佛发展筛选量表DDST,1967贝利婴儿发展量表1933中国儿童发展量表CCDC,19903岁前儿童动作发展常模李惠桐四、动作发展的训练:生理成熟是重要因素,环境也起一定作用,动作学习不能脱离成熟,训练在成熟早期效果最好,中期次之,晚期较差。第36页,本讲稿共128页第二篇第二篇 认知和语言的发展认知和语言的发展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感觉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方法1、反射行为2、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P75,E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4、视觉偏爱二、视觉的发展1、视觉集中:调节机能和追随视刺激。2、光的察觉:新生儿即具有,敏感性低于成人。3、视敏度:6个月一岁达到成人的范围。4、颜色视觉:从3、4个月开始辨色,色的名称。第37页,本讲稿共128页三、听觉的发展发展较早,连续不断的声音有镇静作用,对人的声音反应敏感,2个月的婴儿能辨别语音语调,12、13岁以前一直增长,成年后逐渐降低。四、嗅觉:发生早,694岁间稳定一致。第二节知觉的发展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埃尔金德和凯格勒的研究。二、对色形两维的感知1、柳布林斯卡娅:取决于实验条件和对象性质2、古纳夫、陈立等:有年龄变化。三、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范茨的研究。2、大小知觉:鲍厄的研究3、深度知觉:吉布森的“视崖”实验。第38页,本讲稿共128页4、方位知觉:皮亚杰、朱智贤的研究。四、时间知觉沙巴林、皮亚杰和黄希庭的研究五、观察力1、婴儿缺乏观察力;2、幼儿是初步形成的时期姚平子、丁祖荫的研究3、发展趋势。第39页,本讲稿共128页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l认知认知的定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l研究认知的目的;l两种认知理论皮亚杰:儿童的推理和问题解决,重普遍性信息加工理论:认知活动的各个方面,重个别差异。第40页,本讲稿共128页第四章记忆的发展第一节记忆的发生和发展一、记忆的发生胎儿末期8个月左右就有了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表现(刘泽伦,1991)二、早期发展1、RoveeCollier的系列研究表明:1新生儿末期已具备特定的长时记忆能力23个月的儿童对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记忆能保持达4周之久2、1岁后语言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符号表征能力和延迟模仿能力,促进了儿童语词逻辑记忆、表象记忆及再现能力的发展。第41页,本讲稿共128页三、记忆的发展(一)量的发展1、记忆广度不断扩大 各年龄阶段短时数字记忆广度的成绩各年龄阶段短时数字记忆广度的成绩李丹1987从工作记忆(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联系起来的记忆)的角度看,随年龄增长,工作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M空间)也在增长。被试幼儿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均数标准误6.380.327.170.198.910.1211.040.49.40.36第42页,本讲稿共128页第一节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一、皮亚杰简介二、思维认识的起源1、儿童的思维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相互作用的结果。2、人的经验有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三、思维的结构 思维的结构思维的结构即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其最基本的单元是格式,与图式有点区别,最初的格式来自无条件反射,之后,随着成熟,儿童不断获得新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变化有次序性,它决定了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算结构是认知发展的核心运算运算是可逆转可逆转的观念上的操作,具有守恒性守恒性和系统性系统性第43页,本讲稿共128页四、思维的机制1、适应和组织:思维的本质是适应适应,适应有层次、水平的差异;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思维和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2、同化和顺应;相辅相成,总可靠“自我调节”达到平衡。3、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和顺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的平衡的过程。第二节思维发展的阶段各阶段总的特征如下:第44页,本讲稿共128页l1、感觉运动阶段:0-2岁,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寻找刺激物和延长对有趣景象的注意时间,客体永久性的获得,对因果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简单推理,手段-目的关系形成。l2、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功能的发展,语言的符号作用,直观解决,以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为特征的思维,开始获得数守恒概念并开始获得类别思维和找出关系的能力。l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质量、长度、重量和体积守恒,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化和获取他人角色的能力分类和序列进行具体运算的逻辑思维。l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灵活性、抽象性、验证假设、对复杂推理和问题解决中可能性选择的考虑。第45页,本讲稿共128页第三节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一、直觉行动思维03岁动作是思维的工具和方式,儿童的思维始于婴儿期,约在出生后的第二年,能对类似的刺激发出同样的动作,能根据事物的外表往往是非本质特征进行一定的概括,由于缺乏词的中介,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只是运动性的、直觉性的。二、具体形象思维36岁被压缩、被省略的动作逐渐为表象所代替,具有经验性、表面性和拟人性的特点,皮亚杰认为幼儿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自我中心,不可逆,数量守恒及类包涵开始形成,言语活动在幼儿的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第46页,本讲稿共128页三、抽象逻辑思维从小学开始逐渐占主导地位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以下特点:1、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2、还不能自觉地调节、检查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因其内部语言尚未发育成熟3、在不同的学科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第四节儿童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一、概念概念的历史形成和儿童的掌握概念掌握概念的区别,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直接受其概括水平的制约。1、幼儿期1实物概念: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或在生活中直接感知到的第47页,本讲稿共128页外部特征来概括非本质特征往往是物体的用途几种特点的总和本质特征。2数概念对数量的动作感知3岁左右数词与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45岁数的运算的初期阶段57岁2、学龄期儿童掌握字词概念的年龄特征与其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越来越能掌握抽象的概念;学龄儿童已形成了初步的数群概念,掌握了三、四位数的概念系统,掌握概念的能力已明显依赖于教育条件。二、判断第48页,本讲稿共128页1、学前期:依据外部的、表面的联系进行判断。2、学龄初期:实然判断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单一联系。盖然判断反映事物与其属性间的多种联系。三、推理学前及学龄初期儿童的推理抽象概括性,逻辑性和自觉性均表现较差,具体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来看见下表第49页,本讲稿共128页 不同年龄各演绎推理类型答案 次数分配表答案类型年龄分组一年级78岁三年级910岁五年级1112岁自由联想型178.510.441.4重复前提型6331.24922.6248.3实际理由型4321.24019279.4命题演绎型7939.1125582380.9第50页,本讲稿共128页123321第51页,本讲稿共128页第八章情绪的发展第一节早期情绪的发展一、情绪的组成成分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二、婴幼儿的情绪1、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华生:先天的清晰的分化情绪谢尔曼、布里奇斯:笼统、弥散逐渐分化2、情绪识别能力具有社会适应意义社会性参照三、积极的情绪反应笑的发展(一)发展过程(二)不同刺激引起笑的研究第52页,本讲稿共128页视觉s,社会性s,触觉s,听觉s。第二节情绪获得的理论一、学习理论华生通过建立经典性条件反射获得和克服情绪模仿、观察和体验是其具体体现二、知觉再认理论情绪产生的潜伏期,知觉模式的突变情绪三、社会认知理论体现在移情能力和行为的归因能力对情绪产生的影响第三节害怕和焦虑的发展及克服一、害怕的发展第53页,本讲稿共128页(一)怯生1、产生对陌生人:4个月笑;45个月注意时间长;57个月表情严肃;79个月怯生2、影响怯生的因素a、父母是否在场;b、环境的熟悉性;c、陌生人的特点(成人、脸部特征);d、抚养者的多少;e、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f、接受的刺激(母亲提供刺激的多少与89.5个月时的怯生程度成反比)(二)害怕的年龄特征1、Jersild,A&Holmes,F,B.(1935)的研究被试为25岁的儿童第54页,本讲稿共128页噪声、陌生人(物)、失去平衡等害怕降低想象中的生物、黑暗、伤害性威胁、嘲笑等害怕增加2、Barnett,J.T(1969)的研究被试为228个712岁的女孩,结果如下:第55页,本讲稿共128页(三)害怕的成因二、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1、对抗性条件作用行为疗法2、系统脱敏法行为疗法3、模特塑造法社会学习理论4、认知疗法三、焦虑的克服1、提供爱和支持,帮助其处理好愿望和规则的关系。2、满足儿童安全感的需要、爱和自尊的需要3、鼓励独立性和创造性,避免引起怀疑、羞耻、内疚的反应。第56页,本讲稿共128页第四节高级情感的发展一、道德感1、1岁同情感(情感共鸣)2、23岁简单的道德感(萌芽),取决于成人的表情、动作、声调等。3、幼儿:小班教师的直接评价中班与榜样比较大班比较的同时产生情绪体验4、小学具有了各种道德感,但较初浅、绝对,有很大的直接性、经验性、具体形象性。5、少年有很大的自觉性6、青年内容丰富,形成情操,两极性,内隐性,单纯。第57页,本讲稿共128页二、理智感1、婴儿好奇感2、幼儿:有初步的成就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但独立性不强,易受暗示。3、小学生:对事物的表面兴趣认知兴趣,且兴趣有所分化(取决于教师)。4、青少年兴趣分化稳定,探求论点的论证。三、美感1、婴儿不能分辨艺术形象与真实2、幼儿能区分二者,追求色彩鲜艳3、小学生:受外部特征吸引,追求真实感。4、青少年:不但能产生艺术作品所描述的情感体验,还能对其艺术手段、表现力产生体验。第58页,本讲稿共128页第五节依恋一、含义及发展过程(一)定义(二)发展过程1、对人无差别反应(03个月)2、对人有选择反应(36个月)3、积极寻求与照顾者接近(6个月3岁)二、依恋的类型和成因(一)类型:艾斯沃丝的母婴分离实验提出了依恋分为回避型、安全型和反抗型。(二)成因:艾斯沃丝认为母亲对婴儿的喂养模式影响依恋,母亲应是敏感、合作、易接近的。Clarke-Stewart,A.K1973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第59页,本讲稿共128页第60页,本讲稿共128页三、依恋的理论依恋是怎样获得的?1、习性学Bowlby:是本能反应的结果,可由环境中合适的刺激引发,印刻即是例证,强调依恋是母子间的双向过程。2、心理分析理论是成熟激起的自然现象,以需要为中介,强调喂养方式、大小便训练的方式和时间对依恋的影响。3、社会学习理论喂食的强化,主体的学习促成了依恋。哈洛的罗猴实验说明身体的接触舒适比食物更重要。4、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图式形成、改变的作用,要具有认知永久客体的能力。第61页,本讲稿共128页四、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一)有关研究1、萨克特1967缺乏依恋的猴子“社交”能力发展研究,说明条件适宜,行为模式可恢复。2、Bowlby:母婴分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3、Scrowfe1983:依恋对儿童同伴关系影响的追踪研究,B型的攻击性低,有同情心,易接触,情感积极。4、Main1973:依恋对认知的影响,B型2岁时有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好奇、愉快、持久。5、Lewis1984:1岁时的不安全依恋与6岁时的适应不良行为问题相联系。6、Mussen1984,1990:早期依恋剥夺后环境改善,儿童的发展得到恢复的研究。第62页,本讲稿共128页(二)结论1、依恋是儿童情绪安全的基地,是家庭教育的基础。2、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3、依恋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会随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4、儿童的可塑性大,重视早期依恋的同时,要注意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总之,儿童情绪发展趋势是:情绪表现形式:外显内隐情绪控制能力:冲动自制情绪的动因:直接间接;具体抽象情绪表达的内容:生理需要社会需要第63页,本讲稿共128页第九章个性人格的发展影响因素有生物学因素、社会化因素和自我意识。第一节人格发展的理论一、弗洛依德的心理性欲理论(一)人格结构1、本我id:生物成分快乐原则2、自我:心理成分现实原则3、超我:社会成分至善原则(二)意识结构见图(三)人格发展的阶段以力必多投放部位为依据1、性与力必多存在固着和倒退的危机性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力必多贮存于id的性力。第64页,本讲稿共128页超我知觉和意识前意识自我潜意识id被压抑人格结构示意图Id完全是潜意识的,想上升为意识;自我为局部的潜意识,扩展为意识和现实;超我在自我之上,批评自我,也是局部的潜意识。摘自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威廉C格莱因p210第65页,本讲稿共128页2、弗洛依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阶段年龄人格特点口唇期018个月满足程度乐观、开放、慷慨;依赖、不信任、退缩肛门期8个月4岁邋遢、无条理、放肆;固执、重小节性器期OedipusRex37岁道德规范内化,性别同一,力必多易停滞潜伏期512岁对性缺乏兴趣,男女界限清晰生殖期OedipusRex1220岁摆脱父母,幻想独立,以体育和智力活动来分散对性的关注。第66页,本讲稿共128页(四)简评1、对推动儿童早期经验、早期教育和儿童心理卫生的研究有极大的影响。2、人格结构的描述反映了本能、现实与道德的矛盾,使人们开始看到了动机、情绪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改变了重意识轻无意识的倾向。3、性本能决定论是不正确的,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不应只归于此。4、其理论主要来源于弗洛依德个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实验依据,难以重复。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一)与弗洛依德的区别1、更强调自我的控制作用,超我的监督作用。第67页,本讲稿共128页2、弗洛依德重亲子关系,埃里克森重更重广阔的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对发展的影响。3、研究对象的范围包括人的一生,共8个阶段。4、弗洛依德为性恶论,埃里克森认为人均有向善、恶发展的可能性。(二)阶段1、信任感不信任感01.5岁对社会环境抚养者为第一的基本态度,生活要有规律,满足儿童的期望。2、自主感羞耻感、怀疑感1.53岁给予适当的自由,培养独立性,也应注意对其行为有一定的控制,让其懂得服从规则。3、主动感内疚感36岁鼓励儿童积极从事游戏和智力活动,帮助他们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第68页,本讲稿共128页4、勤奋感包涵了胜任感自卑感611岁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的任务,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人格的主要因素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它社会结构,勤奋感的形成对成人期的工作学习的态度和习惯有很大的影响。5、同一感同一感混乱1220岁发展自我同一感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有怎样的地位,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的一系列感觉是主要的任务,它是形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亲身的体验自己的独立独特,自我是统一的,设想的我与我觉察他人对自我的看法是一致的是形成的关键。前4个阶段的发展是基础。存在同一性拒斥过早将自我意向固定化和同一性混乱无法发现自己第69页,本讲稿共128页(三)简评1、从情绪的、道德的和人与人关系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研究人格发展值得借鉴。2、发展观有辩证法的思想。3、比较重视教育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4、总体上仍未摆脱弗洛依德的本能说。5、社会要求与自我的冲突未指明是在何社会背景下发生,其结论有待进一步进行跨文化研究去验证。第二节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一、最初的气质:个性发展的基础,影响亲子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效果。二、体貌与体格:取决于他人尤指有权威的人对此的看法。三、成熟熟率第70页,本讲稿共128页第三节个性社会化的动因(一)家庭社会化社会化个体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过程。一、出生次序二、家庭的物质环境和情绪气氛三、父母的教养模式教养模式见pp4043第四节个性社会化的动因(二)同伴一、同伴关系及其作用1、定义: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特别是同龄人间的人际关系。2、作用: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A、满足儿童归属、爱、尊重的需要;第71页,本讲稿共128页B、为儿童提供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模仿、同化;C、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D、是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3、同伴关系不良的影响A、社会适应困难,Gronland1959的研究;B、消极情感的出现。二、同伴关系的发展1、6个月互相接触、注视,10个月不喜欢攻击人或不作出友好反应的婴儿。2、12岁:体现在玩具、物品上;对同伴行为作出反应,企图控制别的儿童;有了社会交往、模仿行为和情绪反应,出现互补互惠。3、幼儿期:社会性日益加强,游戏是主要原因。第72页,本讲稿共128页 社会性游戏的发展社会性游戏的发展图图1 Eckerman C.O,1975第73页,本讲稿共128页 社会性游戏的发展社会性游戏的发展图2第74页,本讲稿共128页自自主主控控制制 拒绝拒绝接纳接纳整洁,有礼貌,听话,整洁,有礼貌,听话,顺从,温顺,依赖,无顺从,温顺,依赖,无创造性,较少攻击性,创造性,较少攻击性,严格执行规则。严格执行规则。有能力扮演成人角色,有能力扮演成人角色,少量自我攻击,积极主少量自我攻击,积极主动,社会外向,友好,动,社会外向,友好,富创造性,有社会决断富创造性,有社会决断不严格执行规则不严格执行规则神经症问题神经症问题 即内部即内部冲突冲突,与同伴争吵,与同伴争吵,害羞,社会性退缩,害羞,社会性退缩,不容易扮演成人角色,不容易扮演成人角色,大量自我攻击大量自我攻击违法行为,不服违法行为,不服从,缺乏自我控从,缺乏自我控制的攻击。制的攻击。合作合作民主民主自由自由疏远疏远冷漠冷漠忽视忽视敌对苛敌对苛求求独裁专独裁专断断占有性占有性过度保护过度保护保护性溺爱保护性溺爱过度溺爱过度溺爱父母的教养行为,父母的教养行为,取自取自E.S.Schaefer,1959爱爱*控制维度对儿童的控制维度对儿童的影响取决于控制方式,影响取决于控制方式,控制方式控制方式有:强制,有:强制,引导和爱的回收引导和爱的回收第75页,本讲稿共128页父母的维度父母的维度D.Baumrind,1967第76页,本讲稿共128页 控制控制父母为影响儿童行为所使用的各种方父母为影响儿童行为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