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PPT讲稿.ppt

    • 资源ID:90015516       资源大小:6.52MB        全文页数:16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PPT讲稿.ppt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第1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参考书籍与期刊1.钟甫宁农业政策学(第2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孔祥智农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陆学艺“三农”续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重庆出版社20134.中国农村经济5.农业经济问题6.农业技术经济第2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三农问题概述 第二部分农业政策学 第三部分当代农业科技展望第3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一部分三农问题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在获奖感言中说: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富人无法理解穷人的行为,经济学家也不例外,也无法弄懂穷人决策的偏好和稀缺约束条件。我们只知道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他们通过出卖劳力获得微薄的收入,他们大部分收入都花在食品上,他们主要居住在低收入国家,以农业为生。经济学家不懂的是穷人和富人一样渴望改变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孩子的命运。第4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舒尔茨农业经济学思想 1.农业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50年代,相当部分的经济学家普遍重工轻农,把经济发展等同于工业发展,将农业部门视为“落后部门”,认为农业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益处,反而拖了工业的后腿,农业的作用只是为工业的扩张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舒尔茨反对轻视农业的观点,他指出农业并不是消极无为的,农业也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对国家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舒尔茨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的经济政策及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后指出,凡是推行重工轻农政策的国家大都困难重重,而给予农业足够重视的国家至少是衣食无忧。第5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2.要改变对农业的歧视与舒尔茨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和官员认为,农村落后的根源在于农民没有经济头脑,缺乏管理知识,不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果由专家帮助他们重新配置资源,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农村就会走上富裕之路。舒尔茨认为这是对农业的歧视,农民并不愚昧,他们已经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农村之所以仍然落后,是因为有些发展中国家将工业化作为发展的重点,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农村收益率太低,刺激不了人们的积极性。要改变农村落后状况,必须改变对农业的歧视,给予农业发展足够的重视,引入新的生产要素,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投资收益率,农业自然就发展起来了。第6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3.强调人力资本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20世纪50年代 人力资本 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现代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远高于其他投资,舒尔茨,在美国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收益却增加了17.5倍。从1919年到1957年38年中美国的生产总值增长额,49%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学校教育第7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一章三农问题的由来与挑战一、三农问题的由来三农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生存、转型和发展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学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经验,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第8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在全国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把全国居民分成农业户口或非农业户口,一经登记入册,一般就不能变更。非农业户口的人从事二、三产业,基本上都居住在城镇,称为城市居民;农业户口的人从事农业,绝大多数都居住在农村,称为农民。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严格限制农业户口、农村人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城市人口。政府对城市和市民,以及农村和农民实现不同的政策。第9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结果:严重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而发展,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农民生活困苦,温饱都不能解决,农村落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城乡差距为1:2.57。当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为67.7%,处于极端贫困状况。第10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1978年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大量增产,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乡镇企业,(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农民工,(离土不离乡,90年代中后期离土又离乡)2013年,农民工总量为2.69亿人,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1.66亿人。小城镇第11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1984年、1990年、1996年、2004年四次农业特大丰收,1996年粮食总产超过1万亿斤。粮食连续11年增产,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038.7亿斤,比2003年的8614亿斤增长了39.8%,比1978年的6095亿斤增长了97.5%,接近翻了一番。2014年粮食总产量12142亿斤。中国农业发展形成“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格局,较好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学术界认为中国农业问题基本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还没有解决。第12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13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变化状况年份 粮食总产量(万吨)人均粮食(公斤)人均棉花(公斤)肉类总产(万吨)人均猪牛羊肉(公斤)水果总产(万吨)人均水果(公斤)1978 30477 317 2.25 856 9.1 657 7.31985 37911 361 3.9 1760 16.8 1163 10.81990 44624 393 4 2513 22.1 1874 16.31996 50454 412 3.43 4584 27.4 4652 382000 46218 366 3.5 6125 37.6 6225 492003 43070 334 3.8 6932 39.5 14517 1122005 48401 370 4.4 7700 42 16076 1232010 54648 409 4.5 7926 45.8 21401 1602011 57121 425 4.9 7965 45.4 22768 1692012 58958 437 5.1 8387 47.4 24056 178第14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15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二、三农问题之农民问题 第一,农民众多。1978年农民人口7亿9千万,2000年增加到9亿4千万。2001年农民人数开始逐渐缓慢减少。2012年底,农村常住人口为六亿四千万人。第16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二,农民太穷 首先,相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好成绩,农民没有得到相应实惠。第17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其次,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民收入提高缓慢,差距太大。农民收入连续10年有较快增长,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达到1:3.33。年份 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收入之比1978 343 134 2.57:11990 1510 686 2.20:11995 1577 1578 2.72:11999 5854 2210 2.65:12000 6280 2253 2.79:12005 10493 3255 3.22:12010 19109 5919 3.23:12012 24565 7917 3.10:12013 88952014 10489 2.75:1第18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三,农民分化 农民职业分化 6亿4千万农民中,有2.69亿农民工,外出农民工1.66亿,农民工月收入2609元。农民的财产和收入分化第19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四,农民太弱 基本权利方面太弱 农民日益边缘化,土地被侵占,难以维权 组织上的薄弱。第20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三、三农问题之农村问题 第一,收入差距 第二,消费差距。第三,就业差距 第四,教育方面的差距 第五,医疗差距 第六科技文化方面的差距 第七,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 第八,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公共品供给不足。第九,住房差距 第十,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方面的差距 第十一,金融信贷方面的差距 第十二,社会地位差异 第十三,城乡交换不等价、不合理。第21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四.影响中国“三农”问题解决的障碍性因素 短期:体制性问题。如社保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劳动力市场、农民组织等。长期:资源环境问题和人力资本。(两者相互制约)资源环境约束:中国目前的资源状况(土地和能源)已难以支撑粗放式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力资本约束:中国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对现代产业或产业升级适应能力弱,使得中国现行的人力资本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22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五、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三农”问题的解决就是农业主体与非农主体之间的经济社会差异不再显著,即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涵式城乡之间不存在人为的影响公民自由迁徙与选择的制度性障碍。第23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二章农业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第一节农业与食物体系 第二节农业经济及其结构 第三节农村改革及“双层经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24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一节农业与食物体系 一、农业的概念及特点农业和工业有哪些不同?二十四节气歌中每一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第25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1.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且不可替代的特殊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3.农业生产在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4.农业具有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的特点。5.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第26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二、农业的多功能性 1.农业的经济功能 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 2.农业的社会功能 3.农业的文化功能 4.农业的环境功能第27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三、农业的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第28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传统农业第29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现代农业第30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四、食物体系转型年份 粮食 蔬菜 猪肉 家禽 鲜奶 水果1990 130.72 138.70 18.46 3.42 4.63 41.112009 81.33 120.45 20.50 10.47 14.91 56.55城镇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比较 单位:千克第31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五、粮食安全:农业的永恒任务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定义:Foodsecurity(食物安全)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取充足、安全和有营养的食物。据FAO估计,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经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8年全球营养不足人口数为9.15亿,2009年世界营养不足人数超过10亿,世界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第32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2013年12月101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国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其中第一个就是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会议指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第33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二节农业经济及其结构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农业占国民经济产值的比重逐渐下降,对此,有人怀疑农业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甚至以新加坡为例去论证农业不一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你怎么看这种观点?第34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第一,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第二,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第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的比重下降而发生改变。第35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二、农业产业结构第36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 1.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2.种植业中饲料生产所占比重逐步增加。3.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加。4.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保护。5.林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特别支持和保护。第37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应政策第38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39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40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的垂直一体化 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专业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第41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三节农村改革及“双层经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逐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983)二、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1993)三、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1993-2004)四、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久不变的基本框架下,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方式(2005至今)第42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财产权:由社会强制执行的对资源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十七大,“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届三中全会,“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十八大,“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2013年1号文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第43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赋予农民财产权利,主要是指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 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宅基地使用权。三是集体收益分配权。第44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三章农业劳动力与人力资源开发 第一节农业劳动力供给理论 第二节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 第三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第45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近年来的民工荒第46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一节农业劳动力供给理论(一)恰亚诺夫理论 俄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致力于农民经济行为的违规研究,于20世纪20年代农民经济组织成为其一生最具理论意义的代表作之一。自我剥削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第47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恰亚诺夫理论的内涵 家庭农场的劳动者对劳动能力的开发程度受到家庭消费需求的推动。农民的劳动完全是为了维持家庭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不是追求利润。农民选择外出工作和在家务农的原则:务农的边际纯收益高于务农的边际机会成本(外出务工的边际纯收益),选择务农,否则选择外出工作。第48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二)刘易斯模型 威廉阿瑟刘易斯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领导者和先驱。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对发展中国家贫困及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内在原因进行了研究。欠发达国家的经济部门包括: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工业部门使用现金的生产设备和方法,生产率较高,收入水平也较高。农业部门,使用落后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方法,生产率和收入出入非常低的水平。第49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在欠发达国家,落后的农业部门占据国民经济主体部分,现代工业部门只占少数,是汪洋大海包围的“孤岛”。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加快这些“孤岛”的发展,推动工业部门的扩张。如何推动工业发展呢?其认为关键在于加快工业资本积累。利用二元结构下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无限剩余条件,通过廉价劳动力的部门转移,可以为工业资本积累寻找到一把神奇的钥匙。第50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刘易斯模型假设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非常丰富。劳动力脱离农业部门的机会成本很低,因此工业部门只要支付略高于农民收入的工资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供给。第51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刘易斯强调了工业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强调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廉价转移是工业资本积累以及工业扩张的发动机,摆脱了过去单纯就工业部门谈工业发展的狭隘范式,拓宽了人们对工业发展模式的认识视野。其次,他将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邮寄结合起来,认为工业化过程也就是农业人口向城市部门迁移的过程,二者必须协调推进,以避免城市化滞后和过度城市化问题。第52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劳动供养率:一个劳动力供养多少非农劳动力。美国一个产业工人的劳动收入可以供养4.8人,德英法是1:6.8,韩日是1:3.8,我国劳动供养率为1:1.1。就是说,欧美一个家庭只要一人上班,就足以养活全家。而我们国家呢?老百姓两口子上班,养一个小孩都困难,不得不啃老或者节衣缩食。劳动供养率=(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第53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一国人口转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英国1790年之前)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英国1791-1920年,工业革命)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英国1921-现在)中国从死亡率看,处于第三阶段。第54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人口红利:劳动人口相对于被抚养人口更丰裕,从而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衡量指标:劳动人口比,即人口抚养比。劳动人口是指大于15岁、低于65岁的人口,被抚养人口指16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人口。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抚养负担轻,劳动力供给,创造力,储蓄。第55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二节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 一、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演进阶段 中国外出就业农民工数量从1983年的200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74亿人,31年增长了近137倍。20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50%左右,本地乡镇企业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年均增长15%左右,跨地区就业 2000-2007年均增长7%,2008年后回落。2010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下降,2010年5.4%,2014年1.9%。第56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57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分类特征 1.转移过程特征:流向特征,外出时间特征,外出方式特征,产业分布特征。2008年之后,西部地区吸纳能力上升,农民工跨省流动提升,进入地级市以上农民工数量上升。农民工从事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014年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从业的比重为56.6%,在第三产业从业的比重为42.9%。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1.4%,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农民工比重为6.5%,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农民工比重为6.0%。第58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从业比重提高明显。自营方式就业的农民工比重提高。受雇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83%,自营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7%。第59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2.转移人口学特征:性别比特征,年龄特征,受教育程度特征 女性外出比例上升,目前六成为男性农民工。年龄分布为20-50岁为主,2014年比例为79.4%。50岁以上比例上升,由2010年的12.9%上升到2014年的1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增加。以初中为主,占到60%左右,高中占16%。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增加到34.8%。其中接受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2%,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占9.5%。第60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3.农民工收入、消费、居住、权益保障 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864元,增长较快的是制造业、建筑业与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966元,增长最快。外出农民工月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944元,外出农民工月均居住支出人均445元,居住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7.1%,工地工棚和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农民工比重下降,从雇主或单位得到住房补贴的农民工增加,第61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外出农民工年从业时间平均为10个月,月从业时间平均为25.3天,日从业时间平均为8.8个小时。2014年与雇主或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为38%,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0.8%,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比重为0.5%,在中部地区比重为1.2%,在西部地区为1.1%。建筑业仍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多发地,批发和零售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上升。建筑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为1.4%,制造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为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5%,住宿和餐饮业为0.3%。批发和零售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0.3%。第62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农民工“五险一金”的参保率上升,东部地区参保率最好。制造业参保率最高,建筑业参保率最低。2014年:工伤保险26.2%、医疗保险17.6%、养老保险16.7%、失业保险10.5%、生育保险7.8%、住房公积金5.5%。http:/年,星期五 人口红利: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第64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二、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一)需求角度的影响因素 经济规模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影响。(二)供给角度的影响因素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成本 个人素质和受教育程度 组织程度和规范化程度第65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三)制度角度的影响因素 政策因素;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第66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一)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67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三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一、农村人力资源的概念 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在农村范围内,经过一定时间的教育之后,能够将体能和智慧发挥出来,并进行生产和服务的适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第68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亿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1.66亿人,增加274万人,增长1.7%;本地农民工1.03亿人,增加359万人,增长3.6%。在外出农民工中,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31亿人,增加124万人,增长1.0%,举家外出农民工3525万人,增加150万人,增长4.4%。http:/年,星期五 农民工的外出流动格局发生的变化:一是中西部地区受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拉动政策措施的影响,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二是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比重下降,而在省内务工的外出农民工数量增加较多,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就近转移加快。第70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三、外出农民工文化程度不断提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增加,低年龄组高学历比例要明显高于高年龄组。四、外出农民工收入水平提高,西部地区收入增速快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五、拖欠工资状况有所改善,但农民工劳动时间偏长。六、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总体较低,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参保比例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不同行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较大,建筑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需要重点关注。第71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特征(一)农业劳动力数量大,但受教育程度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二)农业劳动力缺乏人力资本投资意识(三)农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薄弱(四)农业劳动力身体素质较差,用于健康方面的支出少。第72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一)1979-1983年:限制农业劳动力外流,鼓励农民就地开展多种经营。(二)1984-1988年:允许农业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出现第一次“民工潮”。(三)1996-2001年:规范农业劳动力转移,“民工潮”再现高潮。(四)2002年以来:加强针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和服务工作,民工潮“常态化”。第73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四章农业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传统农业 一、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 何谓“传统农业”?舒尔茨(1964)“贫穷但有效”贫穷:单位面积产出较低;人均产出,即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有效:所有要素都物尽其用,帕累托最优。静态意义上的。缺乏动态意义上的效率,即技术的进步。第74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二、中国的小农体系 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完全符合传统农业的特征。小农体系:以小农耕作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小农包括自耕农和佃农。小农文化,小富即安 循规蹈矩、崇拜权利、追求平均和稳定、安贫守道、主张群体观念。自我满足、自我平衡、自我保全、不愿意改变现状、不愿冒风险、不愿努力竞争。温饱自足、比较有余和无所作为三种类型。第75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三、高水平陷阱 农业高度发达,但工业却停滞不前的状态。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南宋时期就出现了水泵、水力推动的、比英国珍妮纺织机还先进的织布机等先进技术,并且已经出现了工厂生产的雏形。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技术改进已经达到了极限,如当时的冶炼技术已经不可能再有提高的余地,又如在江南地区,铜和布的价格都变得非常昂贵,整个经济受到资源约束的限制,因此,农业技术若要进一步的改进,则需要更多的铁、铜等工业资源,但这些工业生产要素昂贵得使投资者望而却步。要打破这一资源约束,需要农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从而使部分人可以付得起生产要素的高价格,从而推动技术的进步,但是由于马尔萨斯原理的作用,每次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农业剩余的增加都被人口增长所消耗,最终农业技术变革达到传统农业的最高点,不再增长,而工业则处于停滞状态。第76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姚洋:中国比西欧高得多的人地比是导致中国和西欧出现文明分岔的原因。从秦代开始,中国的人口密度远远超过欧洲。到170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耕地为0.28公顷,而在同时期的欧洲,法国为0.83公顷,英国为0.91公顷,为中国的三倍左右。两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中国会陷入高水平陷阱,而西欧会发展出现代工业。这两个条件是:人口增长符合马尔萨斯原理,工业存在规模经济。第77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相对西欧而言,在起始点上,中国的情况为人多地少,因而土地价格昂贵,投资土地资本回报率高,因此人民更愿意投资于土地,发展农业技术。根据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农业产量的提高激励人口的增长,从而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价格,诱发新一轮的农业投资,因而农业及其技术能够一直处于发展状态。另一方面,在工业环节,人多地少的状况引起食物紧缺,因此大部分花销必然用于粮食消费,农业剩余很少。由于工业具有规模经济,需要相当规模的农业剩余才足以供给它所需的最低投资,因而工业无法发展起来。这样中国就掉入了农业技术高度发达且保持增长而工业停滞不前的高水平陷阱里面。第78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相比之下,西欧较低的人地比使得西欧容易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从而产生较大规模的剩余供工业投资使用,西欧因此得以进入农业和工业同时发展的新的文明阶段。推荐阅读:1.高水平陷阱?孔祥智 读书2003.12 2.高水平陷阱李约瑟之谜再考察 姚洋 经济研究2003.1第79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二节现代农业“现代要素”投入 1、机械的广泛使用 2、化肥、杀虫剂等现代化学品的普及以及生物技术带来的改进。生物技术的广泛使用,在过去几十年间,农业从科技基本获得的好处甚至超出了制造业。例如:美国在1929-2008年期间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3.96%,制造业和服务业增长率仅为1.71%和0.8%。工业技术的开发受限于行业,而一种新的小麦品种的开发基本可以让全世界的小麦种植者受益。农业技术具有比其他两个产业更大的规模经济,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更快。第80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亚洲在1960年代末,“绿色革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961-2009年,中国水稻单产提高两倍多,与日本持平,略低于韩国。袁隆平的超级水稻实现早、晚稻平均单季亩产675公斤,而全国仅为439公斤。第81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2015年10月,由袁隆平命名的个旧市大屯镇新瓦房村委会“超级杂交水稻个旧示范基地”传来喜讯,百亩连片水稻攻关田种植基地以1067.5公斤刷新了百亩连片平均亩产水稻的世界纪录。广元市农业局组织专家组对旺苍县承担的2015年水稻高产创建项目进行了测产验收,项目示范片水稻亩产达650多公斤,喜获丰收。第82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83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三节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农业是文明的摇篮,是一国发展的基石。一国的贫困首先表现为农业的贫困。中国三个最富的省份和三个最穷的省份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比较,2008年,就城市而言,最富有的三个省是最穷三个省的1.64倍,但是,农村差距是4.63倍。最富有的三个省内部,城市人均收入是农村人均收入的1.49倍,最穷的三个省内部,城乡收入差距为4.21倍。第84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农业的落后可能是政策选择的结果,(比如:一国在农业生产力很低时开始工业化进程),但是农业落后和低收入水平之间的强烈关系。思考:农业落后是否会制约一国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增长?第85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1.保障粮食供给 中国政府粮食自给率95%的目标,18亿亩耕地红线。2.提供就业 3.缓解贫困 4.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进程第86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四节农业在国民经济份额中的下降 世界范围内的历史经验表明,随着一国人均收入的提高,农业就业及其对一国经济总体的贡献将显著下降。农产品是必需品,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恩格尔系数。2010-2012年农村为:41.1,40.4,39.3 城市为:35,7,36.3,36.2第87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五章农业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 第一节生产函数、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 第二节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 第三节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第88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一节生产函数、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 一、农业生产函数第89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A 为规模参数,A0,a 表示劳动贡献在总产中所占份额(0a1),1 a 表示资本贡献在总产中所占份额资本不变,劳动单独增加1%,产量将增加1%的3/4,即0.75%;劳动不变,资本增加1%,产量将增加1%的1/4,即0.25%。劳动和资本对总量的贡献比例为3:1。n(CD生产函数),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年根据历史统计资料提出的。第90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2.索洛函数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1957年提出,主要思想是将技术进步纳入到生产函数中,通过扣除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剩余的部分就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91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二、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一)技术进步的含义(二)技术进步的类型 狭义技术进步和广义技术进步(三)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作用 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第92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第二节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 一、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熊彼特1912年提出,技术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形成新的生产力。技术创新通常包括五种:开发新产品或改良原有产品,即产品创新;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开辟新市场,即市场创新;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即利用和开发新资源;形成新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即创新企业组织形式。技术创新不同于发明,只有带来利润的发明才算是创新。第93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二、农业技术创新诱导理论(一)希克斯速水拉坦假说: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创新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认为,技术创新的意义在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更少的资料来生产某种产品,节约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更多的这种或其他产品,从而增加国民收入。日本经济学家速水次郎和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提出了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创新理论。他们研究了日本和美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认为美国农业走的是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道路,用于节约稀缺农业劳动力及缺乏供给弹性的劳动力资源。通过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农业劳动效率不断提高。日本农业走的是生物技术的创新道路,用于节约相当稀缺和缺乏供给弹性的土地资源。通过提高土壤肥料技术、植物技术等,土地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第94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二)格里克斯施莫克勒假说: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创新理论 市场盈利性是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取决于该技术的商品价格和市场规模。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也以追求预期收益为目标。第95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三、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一)农业技术创新的公共产品特征(二)技术创新的周期长,不确定性大(三)农业技术创新具有阶段性。第96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四、农业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 政府 农民 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 农业科技企业 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机构第97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五、农业技术扩散(一)农业技术扩散的概念 舒尔茨:创新技术提高市场或非市场的渠道进行传播,使技术被企业和个人采纳的过程。熊彼特:企业或个人大面积或大规模地对技术创新进行的模仿。农业技术扩散是指农业技术在较大区域中被全部或大多数农民采用的过程。第98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二)农业技术扩散的过程 采纳新技术的使用者占所有潜在使用者的比例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在新技术扩散初期,采纳新技术的使用者数量少,占所有潜在使用者的比例呈现减缓增长的态势,然而,随着技术的成熟,模仿者不断增多,采纳新技术的使用者亦不断增加,占比也不断增长。当潜在使用者大部分转变为实际的技术使用者之后,占比自然呈现下降趋势。第99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2012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保证。第100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 我国目前技术进步对农业的高效率达到48%左右,然而,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平均达到70%以上。主要原因:1.我国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较发达国家有差距。2.科技推广环节的效率对农业科技贡献率的影响。第101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案例分析:红富士苹果种植技术扩散失败案例的分析第102页,共169页,编辑于2022 年,星期五六、农业技术推广(一)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遍

    注意事项

    本文(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PPT讲稿.ppt)为本站会员(石***)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