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题—人类常见遗传病21896.ppt
第七章 人类(rnli)常见遗传病运动(yndng)人体科学 辛善彬第一页,共八十四页。我国是遗传病高发我国是遗传病高发的国家,大约有的国家,大约有1/4-1/5的人患有各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每年出种遗传病,每年出生的先天残疾儿总生的先天残疾儿总数高达数高达80万万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万,约占每年出生总人口的总人口的46。关于遗传病关于遗传病遗传病严重降低了遗传病严重降低了人口素质,人口素质,给本人、给本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严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精神负重的经济、精神负担。担。v遗传病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v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导致各类遗传病的主要(zhyo)原因。遗传因素可以是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内遗传物质的改变,也可以是体细胞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v这类疾病具有先天性、终生性和家族性先天性、终生性和家族性的特点。第二页,共八十四页。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biny)的来源有哪些?的来源有哪些?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指非等位基因间的重新组合。基因突变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 失,而引起(ynq)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发生数目或结构上的改变。第三页,共八十四页。人类人类(rnli)遗传病的类型遗传病的类型染色体病染色体病单基因单基因(jyn)遗传病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线粒体基因遗传线粒体基因遗传病病体细胞遗传病体细胞遗传病 遗传病的类型遗传病的类型(lixng)第四页,共八十四页。Contents染色体病染色体病1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2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3肿瘤与遗传肿瘤与遗传4第五页,共八十四页。第一节第一节 染色体病染色体病定义:定义:染色体病(染色体病(chromosomal disease)是染色体异常或畸变)是染色体异常或畸变所致的疾病。所致的疾病。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数目的增加或减少以及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数目的增加或减少以及(yj)结构发生结构发生变化,都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从而造成人体外表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异变化,都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从而造成人体外表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异常,出现遗传性疾病。常,出现遗传性疾病。第六页,共八十四页。染色体病的类型染色体病的类型(lixng)常染色体病性染色体病染色体病定义:是由常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 常引起的疾病。发病率:常染色体病约占染色体病 的2/3举例(j l):三体综合征、单体综合征 部分三体综合征 部分单体综合征、嵌合体定义:是指性染色体X和Y发生数目 或结构异常(ychng)所 引起的疾病。发病率:性染色体虽然只有一对,但性染色体病 约占染色体病的1/3。举例:Turner综合征 Klinefelter综合征 XYY综合征 X三体综合征第七页,共八十四页。一、常染色体病一、常染色体病v(一)(一)21三体综合征(三体综合征(Downs syndrome)v发现:21三体综合征也称为Down综合征或先天愚型,1866年英国医生兰登.道恩Langdon Down首先对此病进行了报道,故命名为Down综合征。v发病率:据统计新生儿中Down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1/10001/500,我国目前大约有60万以上的Down综合征患儿,全国每年出生(chshng)的Down综合征患儿可高达27000例左右。Down综合征发病率随母亲生育年龄的增高而增高,尤其当母亲大于35岁时,发病率明显增高。第八页,共八十四页。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生长发育迟缓,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包括头面部特征在内的一系列异常体征。智力发育不全是本病的最突出特征,患者智商常在25至50之间。患者面部异常、精神呆滞、圆形头、斜眼、眼间距大、眼球震颤、畸形耳、颈宽而短。患儿出生后,发育迟缓、智力迟钝、时而傻笑、常伸舌,故也称伸舌样白痴(bich)。40%有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的发病风险是正常人的1520倍。半数以上患儿在不满周岁时夭亡,只有少数能活到成年,存活至35岁以上的患者出现老年性痴呆,且一般无生育能力,身材矮小第九页,共八十四页。21三体综合征三体综合征v19591959年莱杰沃斯(年莱杰沃斯(J.LejeuceJ.Lejeuce)对这类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发)对这类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发现现(fxin)(fxin)病人体细胞中多了一条形态、大小接近于病人体细胞中多了一条形态、大小接近于2121号的染色体,号的染色体,所以认为这种先天愚型是由于多了一条所以认为这种先天愚型是由于多了一条2121号染色体引起的,故称为号染色体引起的,故称为2121三体综合征。三体综合征。近年来,经染色体显带技术(jsh)证明,那条染色体为22号染色体第十页,共八十四页。染色体显带技术染色体显带技术(jsh)v定义:借助特殊的处理程序,使染色体的一定部位显示出深浅不同的染色体带纹。这些带纹具有物种及染色体的特异性,可更有效地鉴别染色体和研究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v染色体显带技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v染色体经化学试剂处理染色后即可显现深浅相间的带纹。染色体的这种带纹图像(t xin),称染色体带型。不同的染色体一般都有各自特定的带型,所以可将其作为识别不同染色体的标准。v目前较为成熟的显带技术是G、R、Q显带。v染色体带型的确立,还为深入研究染色体的异常及基因定位创造了条件。显带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目前还能观察到带纹更加丰富的染色体高分辨带。染色体的这种高分辨性带型也称染色体亚带。它提供更多的染色体畸变细节,有助于发现染色体的细微异常,使染色体的定位更加准确。(P20)第十一页,共八十四页。(二)(二)18三体综合征三体综合征v发现:1960年爱德华兹(Edwards)等首先报告本病,故又称为Edwards综合征。v病因:1961年Patau证实了该病的病因是多了一条18号染色体,因此本病命名为18三体综合征,这是仅次于21三体综合征的常见染色体病。v发病率: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35001/8000,但在某些地区或季节明显(mngxin)增高。患儿常易发生产间死亡或新生儿死亡,出生时体重一般不足2500g。第十二页,共八十四页。临床表现生命力严重低下,多发畸形,生长、运动、智力发育迟缓。患儿的主要表现为早熟和虚弱,头狭长、眼睛小、耳畸形且低位、小颌、唇裂或腭裂,胸骨小,颈部常有多余的皮肤(p f)形成的颈蹼,枕骨后突,出现内翻的“摇椅脚”,手以特殊姿势握拳(右图)。95有先天性心脏病,它构成了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第十三页,共八十四页。(三)(三)13三体综合征(三体综合征(Pataus syndrome)v发现:1960由帕陶(Patau)首次发 现本病,故又称帕陶氏综合征。v发病率:患者13号染色体增加了一条(y tio),这种病的发病率很低,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25000,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发病率与母亲年龄增大有关,但患者的畸形比上述两种综合征严重,99的13三体型胚胎导致流产。出生患儿有45在一个月内死亡,90在6个月内死亡,不到5活到3岁。第十四页,共八十四页。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小头,前额低斜小眼球或无眼球,虹膜缺损或视网膜病变,眼间距大耳畸形低位,小 颌,唇裂或腭裂手似18三体综合征患者方式握拳,多指、多趾智力迟钝,脑发育常有欠缺,一般是无嗅脑,整个(zhngg)前脑缺失等88的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脾、肾、子宫等可有畸形第十五页,共八十四页。(四)猫叫综合征(四)猫叫综合征(5p-综合征)综合征)v发现:发现:1963年由勒祖恩Lejeune等首先(shuxin)报道,因患儿具有特有的 猫叫样哭声,故称为猫叫综合征。v病因:病因:1964年证实本病为第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所致,故也 称为5p-综合征(下图)。v发病率:发病率:这种病的发病率在新生儿中约为1/50000,在智力低下患儿中约占1%5%。第十六页,共八十四页。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哭声似猫叫(随年龄的增长逐渐转为正常),小头、小颌,脸圆似满月,面部有奇异的机警表情,眼裂外侧下倾,眼间距大,低位耳,通贯手,智力低下(dxi),生活力差。50的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多数患者可活至儿童期,少数活至成年,均伴有严重智力低下,在智商低于35的群体中约占1%。第十七页,共八十四页。(五)(五)18q-综合征(综合征(De.Grouchys syndrome)v病因:德-格罗乌稀综合征是由于18号染色体的长臂缺失了一段引起的。v临床表现:声调低,生长迟滞,智力低下,小头小脑,脑形异常,口角下弯,大耳,常封闭,眉间距大,眼球震颤,伴有隐睾症,手指(shuzh)纤长。v患者男、女发病机会相等,存活期几个月到几年不等。第十八页,共八十四页。二、性染色体病二、性染色体病v(一)(一)Turner综合症综合症 v发现:1938年Turner首先描述了这种病例,故命名为Turner综合征,患者主要为女性。随后发现患者体内有条索状卵巢,无卵泡发生,因此也称为性腺发育不全。v病因(bngyn):1954发现多数患者的X染色质阴性。1959年,查出Turner综合征患者仅有一条X染色体,即45,XO核型。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其母亲怀孕年龄偏高有关。v发病率:在新生女婴中Turner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1/5000,但在自发流产胎儿中可高达18%20%。第十九页,共八十四页。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患者虽过青春期,但第二性征不发育,婴儿型生殖器,阴毛稀少,乳房发育不良(右图)。v身材矮小,很少超过152cm,50%的蹼颈,70%的肘外翻,智力差,低位畸形耳,赀赘皮和上睑下垂,平板胸,面部表情(bioqng)呆板。v35%的有心血管病,80%的肾脏畸形,尤以马蹄肾为多。v一般卵巢发育不良,原发性闭经。第二十页,共八十四页。(二)(二)Klinefelter综合征综合征v发现:1942年克莱恩费尔特(Klinefelter)等首先报道(bodo)了该病例,故称为Klinefelter综合征,也称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或原发性小睾丸症(下图)。v病因:1956年布拉德伯里(Bradbury)等在病人的细胞内发现X染色质阳性(正常男性X染色质为阴性),1959年1959年雅各布(Jacob)和斯特朗(Strong)证实患者的核型为47,XXY,即较正常男性多出一条X染色体,因此又称为47,XXY综合征。v发病率:该病发病率相当高,在男性新生儿中约占1/10001/500,在身高180cm以上的男性中占1/260,在精神病患者或刑事收容所中约占1/100,在不育的男性中约占1/10。第二十一页,共八十四页。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睾丸很小,无精子生成,尿中含有性激素,“太监”体型。v25%乳房发育较快,进入青春期后男性第二性征不发育,患者体征呈女性化倾向,肌肉不发达,体力差,无胡须或稀少(xsho),声音、性格温柔如女子。v约有75%的患者智力正常,其余智力较差。第二十二页,共八十四页。(三)(三)XYY综合征综合征v发现:1961年由桑德博格(Sandburg)等首次报道,染色体组型为47,XYY,故称为XYY综合征。v病因:一般认为,这类患者是由于父亲在形成(xngchng)生殖细胞的第二次减数分裂时,Y染色体不分离,产生了YY精子所致。v发病率:本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1/5001/3000。第二十三页,共八十四页。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患者主要表现为身材高大,智力正常或略低,性情刚暴,常有攻击性行为,偶伴有先天性心脏病。青春期后,多患痤疮,四肢常有关节病,性腺发育不全,隐睾、尿道下裂,多缺乏生育能力。v人称那条额外的Y染色体为“犯罪染色体”,XYY型患者性情刚暴,有易于犯罪的特点。v一九六五年,美国的斯佩克闯入医院杀死了八名护士;一九六八年,澳大利亚青年汉尼尔杀害(shhi)了房东老太太;西德的农业工人贝克谋杀了三名妇女;一九六九年,纽约的肖恩法利在一位四十岁妇女的住宅附近强奸并杀害了她。通过检查,发现这些犯罪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都是XYY。第二十四页,共八十四页。(四)(四)X三体综合征三体综合征 v发现:1959年由Jacob首次报道。v病因:患者核型多为47,XXX。体细胞中有两个XX染色质。少数患者核型为46,XX/47,XXX。极少数为48,XXXX 和49,XXXX。额外的X染色体,几乎都来自母亲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不分离。v发病率:本病发病率在新生女婴中约为1/1000,在女性精神病患者中发病率约为4/1000。v临床表现:X三体综合征患者可无明显异常,约70%患者的青春期第二性征(d r xn zhn)发育正常,并可生育;另外30%患者的卵巢功能低下,原发或继发闭经,过早绝经,乳房发育不良;1/3患者可伴先天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髋脱位;部分可有精神缺陷。约2/3患者智力低下。第二十五页,共八十四页。(五)两性(五)两性(lingxng)畸形畸形v个体的性腺或内、外生殖器、第二性征具有不同程度的两性特征称为两性畸形(hermaphroditism)。v两性畸形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性染色体的畸变有时导致两性畸形,但并非所有(suyu)的两性畸形都是由于性染色体的异常导致的。某些单基因的缺陷和环境因素也可引起两性畸形。第二十六页,共八十四页。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两性畸形可分为真两性畸形和假两性畸形。v真两性畸形患者既有睾丸又有卵巢,外生殖器形态不同程度地介于两性之间,第二性征发育异常。核型:约57%为46,XX;12%为46,XY;5%为46,XX/46,XY;其余(qy)为各种染色体异常。v假两性畸形患者体内只存在一种性腺,但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兼有两性特征,或者倾向于相反的性别。根据性腺为睾丸或卵巢,可将其分为男性假两性畸形(核型为46,XY,性腺为睾丸,右图上)和女性假两性畸形(核型为46,XX,性腺为卵巢,右图下)。第二十七页,共八十四页。染色体病的特征染色体病的特征(tzhng)v染色体病患者一般有先天性多发畸形,智力发育染色体病患者一般有先天性多发畸形,智力发育和生长发育迟缓,有的还有特殊和生长发育迟缓,有的还有特殊(tsh)的皮肤纹理改的皮肤纹理改变。具有染色体异常的胚胎,大部分流产或死产。变。具有染色体异常的胚胎,大部分流产或死产。v性染色体异常患者,除有上述特征外,还有内外性染色体异常患者,除有上述特征外,还有内外生殖器异常或畸形。如性腺发育不全,副性征不发生殖器异常或畸形。如性腺发育不全,副性征不发育等。育等。第二十八页,共八十四页。第二节第二节 单基因单基因(jyn)遗传病遗传病v一个(或一对)致病基因所引起一个(或一对)致病基因所引起(ynq)的疾病,称为单基因遗传病的疾病,称为单基因遗传病(monogenic inheritable disease)。)。v尽管每个基因突变成致病基因的机会很少,但由于人体内基因尽管每个基因突变成致病基因的机会很少,但由于人体内基因总数量庞大,在人类已被确认的单基因遗传病至少有总数量庞大,在人类已被确认的单基因遗传病至少有7700多多种。种。单单基基因因(jyn)遗遗传传病病常染色体遗传X连锁遗传 Y连锁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X连锁显性遗传病X连锁隐性遗传病 决定该疾决定该疾病的基因病的基因所在染色所在染色体不同,体不同,以及该基以及该基因性质的因性质的不同不同(此外,在常染体遗传病中还有限性和从性遗传病,其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倾向)第二十九页,共八十四页。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1、定义:、定义:v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指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2、特点:、特点:v由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而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即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v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个为患者,但绝大多数为杂合子,患者的同胞中约有1/2的可能性也为患者;v系谱中可见本病的连续传递,即通常连续几代都有患者;v双亲无病时,子女(zn)一般不会患病。无病的子女(zn)与正常人结婚,其后代一般不再有此病。第三十页,共八十四页。(一)家庭(一)家庭(jitng)性高脂蛋白血症(性高脂蛋白血症(hypercholesterolaemia)1、什么是高脂血症?、什么是高脂血症?v高脂血症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以及相关脂蛋白的升高(同时,也包括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而造成对身体健康的损害,如动脉粥样硬化等。2、高脂血症的分类、高脂血症的分类v(一)按病因(bngyn):原发性高脂血症。与先天性和遗传有关。继发性高脂血症。多继发于代谢性紊乱疾病或与其他因素有关。第三十一页,共八十四页。高脂血症的分类高脂血症的分类(fn li)(二二)生物化学上,生物化学上,1976年年WHO建议将高脂血症分为六型建议将高脂血症分为六型:v(1)型高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浓度增加所致。,此型在临床上较为罕见。v(2)型高脂蛋白血症,又分为a型和b型。a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LDL水平单纯性增加。测定血脂只有单纯性胆固醇水平升高,而甘油三酯水平正常,此型临床常见(chn jin)。b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VLDL和LDL水平增加。测定血脂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增加。此型临床相当常见。v(3)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为异常-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残粒和VLDL残粒水平增加,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明显增加,且两者升高的程度(以mg/dL为单位)大致相当。此型在临床上很少见。v(4)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VLDL增加,血浆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胆固醇水平可正常或偏高。v(5)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乳糜微粒和VLDL水平均升高,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升高,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第三十二页,共八十四页。高脂血症的家族高脂血症的家族(jiz)性特点性特点v其中,II型和IV高脂蛋白血症临床上较为多见,可为家族性,呈体显性遗传;III高脂蛋白血症较少见,呈隐性遗传,常为家庭性。v II型又称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生物化学特点(tdin)表现为:血浆中脂蛋白大量增加,胆固醇和磷脂也增加,甘油三酯正常或微增。这些胆固醇和脂质在动脉管内沉着,内膜呈现局限性增厚,形成斑块,然后发生崩溃,形成溃疡和软化,分解出一种黄色粥样物质,故称“粥样硬化”。所以,II型高脂蛋白血症的危险并发 症是早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发 展为冠心病。第三十三页,共八十四页。(二)马凡氏综合征(二)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v马凡氏综合征又名蜘蛛指(趾)综合征,属于一种马凡氏综合征又名蜘蛛指(趾)综合征,属于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先天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jbng)(jbng),为常染色体显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遗传,有家族史。v发病率约发病率约0.040.040.10.1。v病变主要累及中胚叶病变主要累及中胚叶 的骨骼、心脏、肌肉、的骨骼、心脏、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韧带和结缔组织。第三十四页,共八十四页。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马凡氏综合症患者常有四肢细长,蜘蛛(zh zh)指(趾),双臂平伸指距大于身长,双手下垂过膝,下半身比上半身长。v长头畸形、面窄、高腭弓、耳大且低位。v皮下脂肪少,肌肉不发达,胸、腹、臂皮肤皱纹。肌张力低,呈无力型体质。v韧带、肌腱及关节囊伸长、松弛,关节过度伸展。骨畸形最为常见,有时见漏斗胸、鸡胸、脊柱后凸、脊柱侧凸、脊椎裂等。v眼可有晶体状脱位或半脱位、高度近视、白内障、视网膜剥离、虹膜震颤等。v约80%的患者伴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常见主动脉进行性扩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由于主动脉中层囊样坏死而引起的主动脉窦瘤、夹层动脉瘤及破裂。二尖瓣脱垂、二尖瓣关闭不全亦属本征重要表现。第三十五页,共八十四页。病例病例(bngl)v美国著名女排选手海曼,身高1.96米,四肢(szh)修长,近视。在比赛中因血管瘤破裂而死亡,最后专家确认为马凡氏综合征。v我国原国家男排主力副攻手朱刚,身高2.04米,也是因马凡氏综合征而猝死。v武强,原中国NBL联赛沈阳东进队的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因患马凡氏综合症,经医治无效,于2009年9月6日19点10分不幸在沈阳病逝,享年23岁。第三十六页,共八十四页。(三)亨丁顿氏舞蹈病(三)亨丁顿氏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v亨丁顿氏舞蹈病是一种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的显性遗传病。v亨丁顿氏舞蹈病是一种遗传神经退化疾病,主要病因是患者第4号染色体上的huntington基因发生变异,产生了变异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在细胞内逐渐聚集,形成大的分子团。科学家将这些不溶水的分子团称为“包涵体”。v患者20岁以前很少发病,一般在中年发病,逐渐丧失说话、行动、思考和吞咽的能力,病情(bngqng)大约会持续发展15年到20年直到最后死亡,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v这种病的遗传几率为50%。第三十七页,共八十四页。(四)结肠(四)结肠(jichng)息肉(息肉(Peutz jeghers syndrome I)v该病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患者最早可在20岁左右发生恶变,结肠上长有大小不等的肉瘤,引起胃肠出血和腹泻,息肉恶变的概率较大,需进行结肠手术切除。v同结肠息肉相类似的另一种肠道遗传病是空肠息肉,患者早期在口、唇周围及口腔粘膜和手指上出现色素斑点,成年(chngnin)后可逐渐消退。v治疗:对本病的治疗,应尽早行全结肠切除术与回肠-肛管吻合术或回肠-直肠吻合术。术后仍需定期作直肠镜检查,发现新的息肉可予电灼治疗。第三十八页,共八十四页。(五)体质(五)体质(tzh)性低血压性低血压(Primary hypotension)v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gudng),如果成年人血压低于90/50mmHg以下,可称之为低血压。v体质性低血压又称原发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瘦弱的女性,往往具有家族遗传史。v一般可无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但也有体质性低血压的人,可出现精神疲倦,头晕乏力,心悸,心前区重压感等,类似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并且容易发生胃下垂、肾下垂、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v其原因为体质较差,心脏功能较弱,心搏出量少,故以收缩压降低为主,但一般不会低于80mmHg。第三十九页,共八十四页。治疗治疗(zhlio)v1、适当加强锻炼。、适当加强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防止过度疲劳,因为极度疲劳会使血压降得更低。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适当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神经、血管的调节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作。v2、调整饮食,进行食疗。、调整饮食,进行食疗。每餐不宜吃得过饱,因为太饱会使回流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低血压的老人每日清晨可饮些淡盐开水,或吃稍咸的饮食以增加饮水量,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可提高血压;适量(shling)饮茶,因茶中的咖啡因能兴奋呼吸中枢及心血管系统;适量饮酒(葡萄酒最好,或饮适量啤酒,不宜饮烈性白酒),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加快血流,促进心脏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第四十页,共八十四页。(六)椭圆形红细胞增多(六)椭圆形红细胞增多(zn du)症(症(Hereditary elliptocytosis)v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以外(ywi)周血液中椭圆形红细胞增多至25以上为特点的遗传性疾病。v正常人的外周血液中亦可有少数椭圆形红细胞,但至多不超过15,而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中这种细胞至少有25,更多见的是超过75,甚至多达90(下图)。v椭圆形红细胞的横径和纵径的比率不超过0.78。v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患者不全都有溶血现象,临床上发生溶血性贫血者仅占10%15左右。第四十一页,共八十四页。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zn du)症症v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在世界各民族中均有发现。我国亦有少数病例报道。v本病为遗传性疾病,由常染色体显性传递。男女均可得病。各家族间溶血的程度很不一致。在部分患者中,本病的基因(jyn)与Rh血型的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两种基因不联接时,则溶血较严重。v右图为由于膜蛋白 异常导致红细胞呈 椭圆形。第四十二页,共八十四页。v该病是一种慢性溶血性贫血,主要特征(tzhng)是黄疸、脾大、红细胞球形改变、脆性增加(下图)。v本症大部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极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型。男女均可发病。v常染色体显性型特征为 贫血、黄疸及脾肿大。v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者也 多有显著贫血及巨脾,频发黄疸。(七)遗传性球形细胞(七)遗传性球形细胞(xbo)增多症(增多症(Herediatry spherocytosis)第四十三页,共八十四页。分型分型v根据疾病严重度分为以下三种:根据疾病严重度分为以下三种:v轻型:轻型:多见于儿童,约占全部病例的14,由于(yuy)骨髓代偿功能好,可无或仅有轻度贫血及脾肿大;v中间型:中间型:约占全部病例23,多成年发病,有轻及中度贫血及脾肿大;v重型:重型:仅少数患者,贫血严重,常依赖输血,生长迟缓,面部骨结构改变类似海洋性贫血,偶尔或一年内数次出现溶血性或再生障碍性危象。第四十四页,共八十四页。并发症并发症v本症患者较多见(约有50)的并发症是由于胆红素排泄过多(u du),在胆道内沉淀而产生胆石症。v其次是发生于踝以上的腿部慢性溃疡,常迁延不愈,但可经脾切除而获得痊愈。这种球形的红细胞,体积变大、变形能力差,当血液进入到脾脏时,红细胞就不能很好的通过细小的血管,结果很多红细胞滞留在脾脏,并被破坏,结果就引起(ynq)溶血、贫血。第四十五页,共八十四页。其他其他(qt)常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u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u先天性肌强直先天性肌强直(qingzh)u周期性麻痹周期性麻痹u软骨发育不全症、软骨发育不全症、u短指畸形、短指畸形、u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u夜盲症、青光眼、夜盲症、青光眼、u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u先天性眼睑下垂先天性眼睑下垂(xi chu)、u多指畸形、多指畸形、u多囊肾遗传性神经耳聋、多囊肾遗传性神经耳聋、u过敏性鼻火、过敏性鼻火、u牙齿肥大症、牙齿肥大症、u多胎妊娠、多胎妊娠、u尿崩症等。尿崩症等。第四十六页,共八十四页。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v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只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只有(zhyu)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由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它的发生也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机会相等;系谱(x p)中患者的分布往往是散发的,通常看不到连续传递现象,有时在整个系谱(x p)中甚至只有先证者一个患者;患者的双亲表型往往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此时出生患儿的可能性约占1/4,患儿的正常同胞中有2/3的可能性为携带者;近亲婚配时,子女中隐性遗传病要比非近亲婚配者高很多,这是由于他们来自共同的祖先,往往具有某种共同的基因。特特点点(td(tdin)in)第四十七页,共八十四页。(一)苯丙酮尿症(一)苯丙酮尿症(Phenykelonuria)v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酶缺陷所致,因患儿尿液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酶缺陷所致,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中排出大量(dling)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属常染色体隐性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遗传。v其发病率随种族而异,约为其发病率随种族而异,约为 l6000l25000。美国约为。美国约为1/14000,日本,日本1/60000,我国,我国1/16500。第四十八页,共八十四页。苯丙酮尿症病因苯丙酮尿症病因(bngyn)及表现及表现v病因:由于致病基因使患者肝脏内不能形成苯丙氨酸羟化酶,该酶能促使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由于它的缺乏,导致(dozh)苯丙氨酸的转化受阻,造成人体血液和其他组织中苯丙氨酸的积累。过量的苯丙氨酸和它的衍生物(苯丙酮酸)从尿中排出,发出异常的臭味。v表现:体内的苯丙氨酸累积过多,可使皮肤、毛发变白。严重时,苯丙氨酸堆积在脑组织中,使患儿智力低下、表情痴呆、惊厥等(如图)。CO2+H2O乙酰乙酸乙酰乙酸(y sun)尿黑酸尿黑酸基因基因P基因基因A黑色素黑色素酪氨酸酶酪氨酸酶苯丙酮酸苯丙酮酸苯丙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酪氨酸蛋白蛋白质质苯丙氨酸羟化酶苯丙氨酸羟化酶第四十九页,共八十四页。(三)白化病(三)白化病(Albinism)v定义:白化病是由于不同基因的突变,导致黑色素或黑色素体生物合成缺陷(quxin),从而表现为皮肤、眼睛、毛发等的色素缺乏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v发病率:白化病在人群的发病率平均为1/15000,据此推测我国人群中约有白化病患者近9万人,平均每60人中有一人携带白化病基因而不表现出症状。第五十页,共八十四页。白化病的分类白化病的分类(fn li)全身性白化病局部性白化病 按黑色素细胞(xbo)是否残留酪氨酸酶活性 按伴发症状(zhngzhung)出现与否 按累及部位的不同 按发病范围皮肤白化病眼白化病综合征性白化病非综合征性(又称单纯性)白化病 酪氨酸酶阳性白化病酪氨酸酶阴性白化病 第五十一页,共八十四页。病因病因(bngyn)及表现及表现v病因病因(bngyn):黑色素细胞的酪氨酸酶缺乏,或酪氨酸酶相关酶异常的共同作用,使黑素小黑色素细胞的酪氨酸酶缺乏,或酪氨酸酶相关酶异常的共同作用,使黑素小体内酪氨酸不能转化为黑色素,造成毛发、皮肤、眼的颜色变浅,酪氨酸体内酪氨酸不能转化为黑色素,造成毛发、皮肤、眼的颜色变浅,酪氨酸酶缺乏,同时造成其它的代谢改变,产生一些伴随症状。酶缺乏,同时造成其它的代谢改变,产生一些伴随症状。v表现:表现:v皮肤黑色素减少,易患皮肤癌;皮肤黑色素减少,易患皮肤癌;v畏光、眼视网膜和虹膜色素减低、并引起视网膜中央凹发育不良、眼球震畏光、眼视网膜和虹膜色素减低、并引起视网膜中央凹发育不良、眼球震颤、斜视、视神经根发育异常等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双眼视力丧失。颤、斜视、视神经根发育异常等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双眼视力丧失。v寿命和智力一般不受影响寿命和智力一般不受影响v重型的白化病可表现出出血倾向、肺纤维化、结肠炎、神经损害症状等。重型的白化病可表现出出血倾向、肺纤维化、结肠炎、神经损害症状等。v因免疫缺陷可导致患者易受感染。因免疫缺陷可导致患者易受感染。第五十二页,共八十四页。(二)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病(二)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病(Sivklecell anemia)v定义定义 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病是从双亲处接受血红蛋白突变基因的,红血球由正常的圆盘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病是从双亲处接受血红蛋白突变基因的,红血球由正常的圆盘(yun pn)状的细胞变异成新月形细胞的一种遗传性疾病。状的细胞变异成新月形细胞的一种遗传性疾病。v发生率发生率 镰刀型贫血症的发生率为镰刀型贫血症的发生率为8/1000008/100000,但是在某些人种中却有较高的发生率,例,但是在某些人种中却有较高的发生率,例如非洲裔的美国人发生率为如非洲裔的美国人发生率为1/6001/600以及西班牙裔的美国人为以及西班牙裔的美国人为1/1000-14001/1000-1400。第五十三页,共八十四页。镰刀型细胞镰刀型细胞(xbo)贫血症的病因分析贫血症的病因分析v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突变基因,是1949年确定的,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进展,到1957年终于由英国学者英格兰姆阐明了它的分子机制。使遗传机制的研究从基因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v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就是遗传物质DNA中一个CTT变成CAT,即其中一个碱基T变成A,以致产生(chnshng)病变。v正常健康的人第六个氨基酸是谷氨酸,而患镰刀型贫血症的人则由一个缬氨酸代替谷氨酸。第五十四页,共八十四页。症状症状(zhngzhung)v 疲劳疲劳 v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 v 咳嗽咳嗽 v 心跳速率快速心跳速率快速 v 生长及青春期迟缓生长及青春期迟缓 v 容易受感染容易受感染 v 下肢溃疡下肢溃疡(发生于青少年及成人时期发生于青少年及成人时期)v 黄疸黄疸 v 骨骼骨骼(gg)疼痛疼痛 v 下腹部疼痛下腹部疼痛 v 虚弱虚弱 v 关节疼痛关节疼痛 v 发烧发烧 v 呕吐呕吐 第五十五页,共八十四页。杂合体杂合体(h t)v只从父母一方得到此异常基因,则仅有约1的红细胞镰刀形化,这种人只有轻微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症状,如避免强烈的运动或其他使循环系统紧张的状态,可过完全正常的生活。v但是,这种杂合体如果处于高原地区或长时间进行大强度(qingd)运动训练而导致体内缺氧时,红细胞就会发生“镰变”,阻塞血管,引起全身发烧,肌肉酸痛,大量红细胞被脾脏吞噬,血红蛋白下降,机体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造成机体红细胞破坏和缺氧的恶性循环。第五十六页,共八十四页。三、伴性遗传病三、伴性遗传病v定义:位于性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称为(chn wi)伴性遗传病(sexlinked inheritable disease)。v分类:此病分为X伴性遗传病和Y伴性 遗传病两大类。其中X伴性遗传病又 分为伴X显性遗传病和伴X隐性遗传 病。第五十七页,共八十四页。(一)(一)X伴性显性遗传病伴性显性遗传病(Xlinked dominant inheritable disease)v本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所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v不管男女,只要存在致病基因就会发病,但因女子有两条X染色体,故女子的发病率约为男子的两倍。因为没有一条正常染色体的掩盖作用,男子发病时,往往重于女子。v病人的双亲(shungqn)中必有一人患同样的病(基因突变除外)。v可以连续几代遗传,但患者的正常女子不会有致病基因再传给后代。v男病人将此病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女病人(杂合体)将此病传给半数的儿子和女儿。第五十八页,共八十四页。1.遗传性肾炎遗传性肾炎(shn yn)(hereditary nephritis)v症状:症状:v 儿时多仅为无症状蛋白尿或反复发作(fzu)的血尿(有些病例可为肉眼血尿),较少有高血压。v 但病情持续缓慢地进展,男性到青壮年期常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女性病情较轻,可达到正常寿限,但偶尔也有个别患者发展到尿毒症者。v 有的患者有神经性耳聋;v 有的患者眼异常,如白内障、近视或锥形晶体、锥形角膜、眼球震颤和球形晶体等。v致病基因:致病基因:v致病基因位于Xq21.3q24。不过遗传性肾炎存在遗传异质性,即也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第五十九页,共八十四页。2.假肥大型假肥大型(dxng)肌营养不良症肌营养不良症(pseudohypertrophic muscular dystrophy)v1岁后开始表现出临床症状。v患儿在开始站立(zhn l)和行走时发生困难,首先受影响的是盆带肌,随后累及肩带肌。v患儿动作笨拙,易跌,走路蹒跚,登楼梯和蹲下后起立困难,不能象同龄孩子一样跑、跳。v随着病变的发展,患儿因背部伸肌无力,使其站立时脊柱前凸;v由于臀中肌无力,导致行走时骨盆向两侧上下摆动,呈特殊的鸭行步态。第六十页,共八十四页。假肥大型假肥大型(dxng)肌营养不良症肌营养不良症患儿从仰卧位起立时需先翻转为俯卧,再以双手支持地面和下肢缓慢地站立,称为Gower症。由于肩胛带和前锯肌的萎缩和无力,双臂前撑时即可出现肩胛骨突起,呈“翼状肩”。绝大部分患儿伴随有假性肌肥大,以腓肠肌最为显著,三角肌、舌肌也有肥大改变,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累及心脏而致心脏扩大、心动过缓,有时因心力衰竭而突然死亡。病变呈进行性加重,一般到10岁时已不能行走,大多患者最终卧床不起,并发痉挛、褥疮、肺炎,20岁前后死亡。常伴智力低下,部分患者脑电图异常(ychng),表明有器质性障碍第六十一页,共八十四页。3.抗维生素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性佝偻病(vitamin D-resi-stant Rickets)v定义:定义: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是一种肾小管遗传缺陷性疾病,发病率约1:25,000。v分型:分型:该病有低血磷性和低血钙性两种。比较多见的为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又称家族性低磷血症,或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v病因:病因:该病主要是由于位于X染色体上的PHEX基因的突变,导致(dozh)肾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