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警防溺水心得体会防溺水心得体会(六篇).docx
-
资源ID:90220206
资源大小:52.87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河北民警防溺水心得体会防溺水心得体会(六篇).docx
河北民警防溺水心得体会防溺水心得体会(六篇)推举河北民警防溺水心得体会一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今日的行程:今日我们将要巡游的是国家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和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清东陵。一同去观赏探寻这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皇家陵墓群。从现在开头到抵达我们的目的地也许需要两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我将向您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唐山”。 我们唐山是一座漂亮的城市,它南滨渤海,北依燕山,东隔滦河与秦皇岛市相望,西与北京、天津二市接临,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沿海重工业城市。 大家往车窗两边看一下,看到什么了?对了,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和洁净的街区,我们唐山啊,是一座震后崛起的新型城市,城市功能完善,1990年在全国第一个荣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1995年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城”;而且在2022年11月已踏入“全国园林城”的行列,更是“双拥榜样城”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唐山的交通四通八达,境内有京哈、京秦、大秦三条干线铁路和102、112、205国道穿境而过,京沈、唐津、唐港、西外环四条高速大路交错成网,京唐港已和120多家港口通航,跻身国内港口20强。 说到这儿啊,让我想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确实,唐山不仅是一个交通兴旺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更是特别雄厚,2022年唐山国民生产总值1295亿,占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5,相当于三个中等城市。 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丰润区,说到丰润就不能不说一个人,对,就是旷世巨作红楼梦的,文学巨匠“曹雪芹”,曹雪芹的祖籍丰润,现在丰润西约10公里处的“辋川莲花堂”就是曹雪芹老家的后花园,各位以后有时机不妨寻访一下一代才子给我们留下的诗情画意。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车窗外山川连绵,对了我们的汽车已驶入北部山区遵化市,遵化市盛产京东板栗、核桃、磨盘柿、山查、香白杏及大各扎 好了,游客朋友们,我们已经进入“风水宝地”清东陵,它位于北京以东125公里处的遵化市马兰峪境内,位居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五大城市腹地。清朝是中国最终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1664年入关到1911年灭亡,共统治中国268年,其间经受了10个皇帝,除末代皇帝溥仪外,其他9位皇帝分别在河北省遵化市和易县境内修建了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帝后妃陵墓群,即清东陵和清西陵,另外,在辽宁省沈阳市还建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以及在新宾县建有清代远祖的永陵。所以,清代陵寝共有5处,即永陵、福陵、昭陵、清东陵、清西陵,这几处陵寝都营造得个有特色。各具千秋,但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的就要数遵化市境内的清东陵了。 朋友们,今日我们沿以前皇帝祭祀时的路线进入整个陵区,让您身临其境体验一下皇帝的感觉。大家请看,这座五间六拄十一楼的建筑就是清东陵的总门户“石牌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石雕图案特别精致,整座石牌坊挺立高耸,华美壮丽,堪为不行多得的艺术杰作,虽历经300多年依旧岿然耸立。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大红门”,它是一座庑殿顶建筑,进入大红门后我们看到的是孝陵神路,它全长6公里,将孝陵几十座形制各异,大小不一的建筑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气概雄伟、层次丰富、极为壮丽的陵区中轴线。孝陵神路是清代陵寝中最长、最壮丽、最富艺术感染力的神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建筑就是供帝王谒陵时休息、更衣、沐浴之用的具服殿。我们看到眼前的这座耸立在神路中心的就是“神功圣德碑楼”,楼内荸荠背上驮着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载着清朝定鼎中原后第一帝顺治皇帝的“丰功伟绩”。碑楼四角处分别有四根华表,在华表的顶端,各坐着一个象龙一样的小动物,名字叫“吼”,两个向北望,两个向南望,寓意:望君出、盼君归,意思是提示皇帝即要走出深宫,去体查民情,也不要贪恋青山秀水,不思国事。 咱们矍罢庾浇凶?ldquo;影壁山”,我们向北看,北有昌瑞山,南有金星山,你们看象不象是皇帝座在昌瑞山这个龙椅上,面前这个影壁山是龙案,而金星山就是一个上朝奏本的大臣?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皇帝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今昌瑞山便成了清帝“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万年吉壤。 大家看到神路两边的雕像了吗?这就是孝陵石象生,是清陵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全长870米,共有18对,您看其中狮子、狻猊、骆驼、象、麒麟、马、一立一卧,错落有致,文臣、武将各3对,忠心耿耿的保卫着皇帝的陵墓。每座石雕像均用整块石料雕成,古朴粗暴,突出写意风格,与苍松翠柏相映,使神道圣洁、庄重气概非凡。我们穿过石象生往北,观察的就是龙凤门了,它是根据神话中的南天门修建的,皇帝之灵经过此门就可以进入天堂。实际上,它起的是收拢视线、突出石象生的作用。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孝陵的七孔桥,此桥最具特色,它长过百米,型似长虹,最奇异的是它两侧的栏板是用一种特别质料的汉白玉雕砌而成,如果轻小扣击会发出金钟、玉簪一般奇妙和谐的声音,因其所发声音与五音相像,也被称为“五音桥”,可以称的上是当代奇桥。 现在我们来到了孝陵停车场,我们的车一成天都回停在这里,大家请带好随身珍贵物品,大家肯定要记住我们车的特征是红色金龙旅游车,车号是冀b16888,以免上错车。现在就我们大家可以去参观由工作人员恢复模拟的一个浩大的“祭祀大典”,即康熙9年17岁的康熙皇帝恭奉祖母孝庄文皇后来给其父顺治皇帝祭陵的场面。10点20分我们准时在停车场集合,一起去参观定东陵的慈禧陵。 大家都到齐了,我们一起从这里步行去参观定东陵。定东陵是咸丰皇帝的孝贞皇后和孝钦显皇后的陵寝,一在普祥峪、一在普陀峪,两陵并排,外表看来规模、形制完全一样。与帝陵相比,后陵没有大碑楼和石象生,建筑布局相仿,规模较小。两座陵寝同时开工兴建,历时六年同时完工,消耗银两各超过200万两,在全部皇后陵中均属上乘,但慈禧还不满意。东太后驾崩后,西太后大权独揽,于1895年下令撤除三大殿重建,并严令原材料不得有丝毫迁就,重修工程持续了13年直至慈禧死时才休上。 重修后的慈禧陵是清代皇陵中最豪华的一座陵寝。这就是慈禧陵了,我们观察重建的慈禧陵,用料之精致、工艺之超群、装修之独特,均居明清帝后陵之乎,堪称慈陵之“三绝”。 来,现在我们到殿前看一下这丹陛石,它的图案打破了龙凤并排的格局,而是凤在上飞,龙在下追的图案,在雕刻手法上采纳高浮雕加透雕的工艺,凤足、凤冠、龙须、龙爪等10处透雕,增加了图案的立体感,这在当时可是最先进的雕刻艺术。总之,丹陛石图案的新奇,风格独具,风舞龙飞,栩栩如生,可谓石雕中的珍品。 大家请跟我来,我们看隆恩殿围以汉白玉石栏,为显示女人当政,在全部栏板上用浮雕技法刻成凤在前飞,龙在后追的图案。76根望柱的雕刻打破了一龙一凤相间排列的传统格局,而是在柱头上全部雕刻翔凤,而龙则雕在柱身上,里外两侧各一条,形成了“一凤压两龙”的图案,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像这样寓意其中的雕刻,世属罕见,怎能不称这之为一绝呢! 步入慈禧陵隆恩门,一眼就看独具一格的红褐色门窗菱花和梁枋斗拱,浑然一体,给人以清心悦目之感。乍看不如宫廷中常见的红漆彩梁柱那么明丽,细瞧才可发觉木质纹理精细、颜色高雅。这是一种珍贵的黄花梨木,多产于海南岛。遍访各处建筑,用此木建殿堂者,唯有慈禧陵一处。这些珍贵的材料,构成了慈禧陵木质精致之一绝。 隆恩殿和东西配殿内金龙和玺彩画,在原木上直接沥粉贴金。三殿内外彩画共有3177条金龙,分为行龙、卧龙、降龙,千姿百态、光荣夺目。我们知道,代表皇权最高威武的紫禁城金銮殿(太和殿)内只有六根贴金明柱;而慈禧陵三大殿64根柱上都缠绕一条半立体铜鎏金的盘龙。龙首向下,龙尾向上,在龙须上设弹簧,随着空气流淌,龙须自行摇摆,奇妙无比。三殿墙壁也不同于其它后陵,内壁雕刻成“五福捧寿”、“四角盘肠”、“万子不到头”图案,全部筛扫红、黄金。整座殿堂金碧辉煌,其精致、豪华令人瞠目,据载,仅三殿用叶子金就超过4500两。使之显得更加金碧辉煌。金饰的豪华堪称一绝。 现在我们进入地宫,慈禧的地宫由五券二门组成,金券正中汉白玉棺床上安放着慈禧太后的棺椁,棺椁分两层,里为棺、外为椁,均由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 慈禧把自己的陵寝建的如此华丽堂皇,她的葬礼也竭尽奢华。她企盼到了阴间仍能连续过骄奢淫逸的帝王生活。慈禧死后一年,葬入地宫。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仅仅20年后的1928年,就发生了震动中外的“东陵盗宝案”。 推举河北民警防溺水心得体会二 各位朋友: 大家好!(要表达完整的欢送词)下面我把清西陵的综合状况首先作一介绍。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终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到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其间295年(公元16161920xx年),历经12帝。 历史上,清朝皇帝的陵墓有3处:北陵、东陵和西陵。北陵在辽宁省沈阳市,为清朝入关以前的陵墓(掩埋有努尔哈赤、皇太极)。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1920xx年被推翻,统治全国267年,共有10个皇帝。除宣统溥仪未建陵外,9个皇帝分别葬清东陵(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和清西陵(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 位于北京西南125公里处的清西陵,是中国最终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地处易县城西15公里永宁山下的丘陵地带,四周群峦叠嶂,树茂林密。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古城遗址,西望宏伟的紫荆关,北枕高耸挺立的永宁山,南抵滔滔东流的易水河。 西陵周边近200里,外围原有红、青、白三层界桩,每层之间相距10里,界桩20里为官山(系指西陵界外的皇家园林),不许老百姓涉足。清代为了加强陵区的治理,设立了一套机构,历代皇帝均任命泰宁镇总兵兼西陵大总管大臣统管西陵,委派辅国公、镇国公两个王公并设置东府、西府,作为皇室的代表,特地守陵。 清西陵陵区周界约100公里。陵区爱护范围8300公顷,重点爱护面积1842公顷,陵区范围800平方公里。建有4座皇帝陵:泰陵、昌陵、慕陵、崇陵;3座皇后陵: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3座妃陵:泰妃陵、昌妃陵、崇妃陵;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14座陵墓。另有行宫、永福寺两处附属建筑及衙署营房遗址。这里掩埋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嫔妃,2位王爷,2位公主,6位阿哥等共计80人。 西陵建筑面积为40.7497万平方米,陵区内耸立着1259间宫殿和单体建筑,122座石建筑,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华丽堂皇的建筑群。其建筑形式和规制明显表达着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4座帝陵、3座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嫔妃、王爷为绿色琉璃瓦,公主、阿哥为灰布瓦盖顶。这些古建筑环绕于15000株苍松翠柏之中。永宁山屏立于陵寝之后,易水河流淌在大红门之前,使规模宏大的清西陵更显天地聚秀。这些古树避开和削减了外界风沙的侵袭,以及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殊的小气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尤其是石雕建筑得以很好的保存。20xx年11月30日,清西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xx年1月11日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景区。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清朝入关在建有清东陵的状况下,为什么还要建清西陵。 清朝入关后,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的陵墓都建在了遵化县的清东陵,他们的后妃也都葬在清东陵,开创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掩埋制度。 雍正皇帝登基后,曾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选定了万年吉地,且此地离顺治、康熙陵墓不远。当时也符合雍正帝的初衷,但经过堪舆大臣(风水大师)的一再相度,认为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行用”。雍正经过一再思索,打算废掉此陵,在清东陵另外选陵址,但均未找到抱负的建陵之地。雍正命怡亲王即他的十三弟胤祥和两江总督高其倬在京城西南一脉山麓往来采卜,到当时的易州境内天平峪(今易县太平峪),发觉这里西有云蒙山,北有永宁山,东有丘陵地,南有易水河。他们竭力向雍正推举,称这里是“天地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于是自雍正七年(公元1730年)八月十九日开工兴建泰陵。由于雍正帝追求风水,首辟西陵从而打破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掩埋制度。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驾崩,次年乾隆登基,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3月将父亲雍正葬入西陵。然后又为自己在泰陵四周的太平峪选好了万年吉地,预备死后与父亲葬在一起。后来乾隆考虑到清东陵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应有后代陪伴,又派大臣到清东陵相度,清东陵圣水峪“龙蟠虎踞,星拱云联,允协万年之吉”,乾隆认为这里是绝好的“万年吉地”,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兴工营建陵寝。为兼顾东西两陵区的关系,乾隆提出“嗣后吉地,各以昭穆次序(即辈分之分),在东西两陵界内安葬。”此后乾隆将太平峪赐给儿子嘉庆,乾隆本人在东陵的圣水峪兴建了裕陵,与祖父康熙皇帝相守,嘉庆在西陵兴建了昌陵,与爷爷雍正为伴。 清朝皇帝在选定万年吉地的时候,非常注意“山脉水法”和“形势理气”,他们把具备了这些自然条件的地域称之为“天地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为了把这些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建立得更完善,他们在营建规模雄伟的皇家陵寝时,要在陵区大面积的栽植常青树,弥补青山绿水不能替代的庄重、肃穆气氛。清西陵自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雍正建泰陵开头,到民国四年光绪皇帝的崇陵完工,历时185余年,共栽植松柏等常青树20余万株。这些树木增加了陵寝气氛,美化了西陵环境,同时也寓意了封建帝王渴望江山万代、地久天长的心愿。时过境迁,清王朝已经成为了历史,但保存下来的15000余株古松与清西陵一起成为祖先保存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清西陵树木的栽植纳入了陵寝规制当中,是与陵区建立同步进展的。清政府规定:“陵寝近旁仪行栽种松柏树外,仪行外围添种杂树”。栽种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行栽,神道两旁成排成行生长的古松就属于这一种。一种是海栽,陵寝外围大面积范围内栽种的各种树木多以这种形式栽植。 清西陵的树木栽植后,清政府派特地的官员进展治理,对树木的治理也有严格的要求。如有丧失和损坏,依据不怜悯节赐予轻重不同的惩罚,对失职的官员赐予降职或革职处分。 清西陵树木的来源有三种:一是来自涞源县的上老荒。陵寝建成后,皇帝为了绿化陵区,派人奔赴各地选择树种。使臣来到涞源县上老荒,看到那里树木繁盛,品种优良,回京后启奏皇帝,皇帝当即传下旨意,命使臣们返回上老荒,征集役工和牲蓄,向陵区驮运松树。由于树木都已长大,每头牲畜只能驮运两棵,沿着拒马河、过紫荆关、下十八盘,经过漫长的路程运至西陵陵区。按当时规定,任何百姓不得进入陵区,违者“横走罚,竖走杀”;,但是清政府为了皇家陵寝的“风水”,把这些树木看做是宝贵文物,运树人员和牲畜可以直接进入陵区,人不下跪,马不解铃,并且不惜工本,栽种树木时每个树坑用一斗黄米做肥料,运树人员赏给银两。为求吉利,将上老荒改名为“上老芳”,把圣旨镌刻在巨石上,将全体村民封为臣民。 二是陵区内自己培育树苗。陵区自己培育的树株,由于树龄较小又是当地土壤,所以和买来的树木比拟,即节约了驮运时间和费用,又简单成活。三是光绪皇帝的教师梁鼎芬集资购置树种。光绪皇帝的崇陵建成后,梁鼎芬看到陵区没有树木,既影响风水又不美观,建陵规划中也没有种树的条文,于是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在北京订做了很多瓷瓶,运到西陵。冬季大雪之时,放在崇陵宝顶上面,装满雪水,封上口,写上“崇陵雪水”的字样,运回北京,送给清朝的遗老,让他们收下雪水,拿出钱。他用集资得来的银两购置了树种在西陵陵区栽种,并在崇陵三座门内栽植了18棵云杉,象征十八罗汉为光绪皇帝守陵。 西陵古松千姿百态,巍为壮丽。林海深处,有树干笔直,高耸如云的“巨人松”;丘壑沟谷之间,有扎根石缝,盘根错节,立于奇峰怪石之上的“菩萨松”;有层层叠叠、状似宝塔的“罗汉松”。慕陵龙凤门前有两棵古松,一左一右地耸立在神道两旁,一棵主干挺直、两枝倾斜向上伸展,树叶繁茂呈圆形,犹如亭亭玉立的侍女头顶圆盘迎接客人。另一棵主干前倾,两枝叉开向前伸展,恰似彬彬有礼的老者在迎接客人的到来。昌陵有“盘龙松”,崇妃园寝有“马尾松”,主干粗大,树叶向下沿地面伸展,恰似马尾,故此得名。泰陵宝顶后有一棵“卧龙松”,足蹬基石,头枕宝城,眼望宝顶,树干曲回似龙身,树梢交叉生长似龙爪龙须,像一条卧龙沉睡在暮色陵寝当中。 经过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原来掩盖西陵陵区800平方公里的古松林,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数量大为削减,但到目前为止,仍旧是华北平原最大面积的古松林。清西陵是一片绿的世界、绿的海洋,清西陵的古松,绿化了西陵的山水、美化了西陵的环境,将西陵人工建筑的美与自然风光的美完善地融合在一起,交相辉映,将西陵点缀成一幅壮丽的画卷。 清西陵4座帝陵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化过程。泰陵、昌陵完整雄伟的陵寝规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慕陵建筑的裁减,崇陵陵寝规模的减小,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轨迹。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妃园寝的光绪皇帝和珍妃的命运,更记录了慈禧太后独霸朝廷、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陵寝工程由于清王朝被推翻而终止,更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完毕的实物例证。就保存状况而言,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寝之一。下面为大家介绍清西陵的首陵泰陵。 泰陵 泰陵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雍正,康熙皇帝第四子,爱新觉罗氏,名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其母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0xx年)即皇帝位,时年45岁,其次年改年号为雍正,雍正皇帝于公元1735年驾崩,在位20xx年,卒年58岁。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葬于泰陵。 纵观雍正的一生,他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也是社会争议较多的一位封建帝王。在其20xx年的皇帝生涯中,他以大刀阔斧的手腕惩治腐败,推行新政,改革税收制度,实行干部沟通,扭转了康熙末年政治颓废、吏治腐败的局面。在雍正王朝中期,国库充盈,社会稳定,农、林业进展势头良好,清王朝成呈现出国泰民安的富强景象,在政治和经济上为乾隆盛世的消失打下坚实根底,起到举足轻重的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泰陵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开头营建,历经8年后于1737年竣工,命名为泰山陵,简称泰陵。本钱材料费白银240多万两,用工233.6万人次。在中国封建社会,对泰陵的美妙解释是:“循礼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鉴于雍正皇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奉献,所以他的陵寝用泰字命名。 泰陵是一处清朝盛世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以及政局的稳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术、传统工艺等方面亦特别讲究。 泰陵陵址名曰太平峪,地处永宁山主峰下。依据“陵制与山水相称”,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清代建筑学家与风水学家把形态端庄的元宝山做为泰陵的朝山,永宁山做为泰陵的靠山。永宁山是太行山余脉,也属于燕山山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由山西而来,如巨龙横卧中原。主峰突起,耸入云端,屏立于陵寝之后。大红门两侧有东、西华盖山作为自然门户。当我们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向四周观望时,北面有连绵起伏的永宁山,作为靠山,也可以说是屏障,是太行山的余脉,九龙九凤山作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前面还有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作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宽阔的平原上坐落着泰陵气概恢弘壮美、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北易水河从五孔桥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与精致华美的陵寝建筑相映成趣。陵寝与山水相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表达出来,同时又展现出古代建筑学家巧夺天工的超群艺术。古代帝王在选择陵址时为什么对山如此重视呢?缘由主要有两个:第一,山是古人沟通天上和人间的桥梁,是最宏大的造化,所以对山的崇拜就变成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最大的典礼,历代帝王为了王朝统治的兴盛,大都要到泰山去封禅。其次,山能够永久存在,皇帝对山的崇拜意味着他的统治就犹如高山与日月一样永久同光。 泰陵不仅讲究规划布局,而且建筑布局也特别讲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布局,按礼制的需要而规划。以中轴线上(神道)贯穿南北,主体建筑设在中轴线上,一律坐北朝南,地宫坐落在中轴线的北端,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开。这些建筑都以精确的尺度,敏捷奇妙的手法进展配置和空间组合,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紊地绽开并不断深化。 泰陵是雍正的陵墓,掩埋着雍正及他的皇后孝敬宪、皇贵妃敦肃。其建筑序列从南向北,于2.5公里长的神路上以居中或对称的形式依次修建了五孔石桥、石牌坊、石獬豸、大红门、更衣殿、平桥、圣德神功碑楼、华表、望柱、七孔石桥、石像生、龙凤门、三孔桥、神道碑亭、神厨库、朝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进入陵区的第一座建筑是一座五孔石拱桥,独具慧眼的西游记导演就是让唐僧从这里踏上西天取经之路的,桥下清亮见底常年不息的易水,给陵区带来了几许灵气,更增加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几分秀色。 跨过五孔桥便是西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雄伟壮丽的的三架石牌坊,清西陵共有7架石牌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这3架石牌坊,它既属于泰陵,又是整个清西陵威武肃穆的象征。在中国明清两代其他的帝王陵墓前,也建有石牌坊,如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明十三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位于沈阳市的福陵和昭陵,但都为1架,清西陵却有3架,1架居中朝南,2架稍后分列东西,和北面的大红门构成一个宽阔的四合院式的格局,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古代建筑的艺术珍宝。3架牌坊的大小、规制完全一样,每架由66块石料组成,防木构造形式,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高12.75米,宽31.85米,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构筑而成,各个部位还雕有不同类型的图雕纹饰,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雕工细腻,玲珑剔透,生气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具特色的建筑。 陵区注意对门的处理,门既可作为出入之用,也可截断空间界面。大红门是进入陵区的总门户,为庑殿顶建筑,看上去质朴、凝重、敦实、稳重,视若腾龙偃卧,镇守陵前。两侧有42华里的风水墙,逶迤延展,包护陵区,愈发显出大红门的庄重气派。 进入大红门,闲逛古老的神路,映入眼帘的是凝重华美的圣德神功碑楼,他稳座于神路正中,与大红门遥相照应,显得更加庄重肃穆。广场四角分别耸立着一根华表,如同高大精干的四名卫士护卫着仆人的安全。圣德神功碑楼北面是一座长达105.2米的七孔桥,这是陵区最大的一座桥梁。桥北是一组(5对)小巧玲珑的石像生。绕过影壁山蜘蛛山,是龙凤门,它将您引入华丽堂皇的宫殿区,小碑楼、神厨库、朝房、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等,座座建筑红墙黄瓦,雕梁画栋,让您观赏到我国无比精湛的古代建筑艺术,感受着高品尝的文化价值和深层次的文化底蕴。站在陵寝至高点明楼前远眺,泰陵景观尽收眼底,端庄秀丽的元宝山屏立于大红门前方,做为陵寝的朝山;曲折逶迤的九龙、九凤山位于大红门前方左右两侧,近侍拱卫,天心十道;连绵起伏的永宁山,如巨龙横卧中原成为陵寝的靠山。这些都是天造地设自然成趣的绝妙景观。泰陵四周弥山漫古皆尽松林,这里草木葱郁,群松青翠欲滴,如诗如画。 下面我们进入具服殿。具服殿独成一院,是专供皇帝以及后妃等谒陵祭祖时更换衣服之所,沿续明代建筑拂坐殿而建。殿内有净房,类似于现在的洗手间,内有绣花墩马桶。而今为了便利游人,在净房的旁边建了一座水冲厕所。 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德的主要建筑之一,俗称大碑楼。建成于1739年,花费十三万一千五百两白银,占地5.54亩。碑楼高26.05米,四周辟门,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稳中有变,华丽高雅,坐落在方形广场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12米的华表相衬,使碑楼显得更加庄重、安静、宏伟、壮丽。四根华表的柱身均用整块石料雕成,呈圆柱形,直径1.5米。周身浮雕着朵朵云团,一条巨龙于云朵间盘绕柱身扶摇而上,使之带有呼之欲出的动态感。华表也叫擎天柱,又称墓表,起源于远古时代,初为木质,为纳谏而设,又叫诽谤木。在陵墓神道上设华表,在西汉时期就很流行,是木质华表,石刻华表在东汉时盛行。现在陵区华表已无原样,上面却装饰着象征皇权的云龙图纹,作为皇家建筑的特别标志,仅用于衬托主体建筑,使其更加雄伟壮丽。 碑楼内,耸立着两通巨大的石碑,每通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大约五千字,这是一部给雍正歌功颂德的重要资料。 绕过碑楼,是一座七孔石拱桥,这是清西陵四十座桥梁中最大的桥,长107米,宽21米。(拦板上是二十四节气望柱头,又称火焰望柱头。柱头上有二十四条阴刻线,代表二十四节气。由于有河才有桥,而河位于田野之中,大地于田野不行分,与二十四节气有肯定的关系,耕种浇灌都离不开二十四节气。)像这样巨大而完善的石桥在中国是不多见的。它对于建筑物的布局组合起着连接作用,使组合群的层次更鲜亮,过渡自然,紧凑而不松散,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 走下七孔桥,在神道的两侧对称排列着雕刻精致的石望柱、石狮、石象、石马、武将、文臣等五对石像生。 望柱为六角形石柱,柱身雕流云纹饰,底部为六角形的须弥座。在宋代以前,石望柱置于墓道的最前面,成为主要建筑。由于明、清陵墓石牌坊作为陵墓前主要建筑,所以石望柱退居次要位置,纯属装饰性的标志。 石像生就是在陵墓前设立的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以此来显示死者生前的地位、身份和权势。考察泰陵石像生的档案,泰陵原没有石像生。乾隆登基后,认为陵寝不设石像生,与典制不合,想在此增设石像生。而臣工们(风水大师:高其倬,洪文澜)则坚持:泰陵甬道,系随山川之形势回旋修理,如设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齐安供,而甬道转旋之处,必有向背参差之所,则与风水地形,不宜安设,所以这并不是违反典制,而是与风水有关。乾隆建议将大红门、龙凤门向南展拓,于是臣工们遵旨赴现场审核了原有规划并向乾隆奏议:大红门正在龙蟠虎距之间,护北面随龙升旺气,纳南面特朝环绕之水,前朝后拱,天心十道,时天造地设之门户,不便展拓向外。况石像生之设,古制未详,无大关典礼之处,似可毋庸添设。一言九鼎的天子,面对臣工的据理力争,也无可奈何,于是在奏折上批道:知道了。 1748年,乾隆出于孝道和礼制的考虑,强行在泰陵前安设了五对石像生。这样就失去了龙凤门横陈为底景的依托,而又失去了石像生拱卫等候于门前,聚巧形而展现的效果。所以泰陵石像生在全部建筑中是一个败笔。但由于臣工们极端负责的态度与一言九鼎的皇帝据理力争,所以也未伤大雅。 蜘蛛山是泰陵的案山。据刘敦祯先生讲,此山系人工所为,可这里原有一座小山,又往上放了一些施工中剩下的废料。那么案山在陵区毕竟起什么作用呢?因风水讲,无朝案遮拦未免飘散生气,所以案山会使陵区生气发越。 通向宝顶的引导大道神道在这里突然拐弯,是由于中国古建筑讲:贵含蓄,忌直接。也就是说后面的建筑不能一下子尽收眼底。所以当我们闲逛于弯弯曲曲的神道上,就似乎置身在意向深远的空间环境气氛之中。 龙凤门是一座雍容华贵的建筑,火焰式石牌坊柱门,有黄色琉璃瓦的看面墙,墙下有宽厚敦实的雪白色须弥座。构成丰富细致、颜色斑斓、华美富贵的形体。整座龙凤门布满了动势。凹凸错落的轮廓线,挺立的石柱上雕刻云板,云墩和蹲龙,横直如矢的大小额坊和顶部火焰宝珠,看面墙上云纹腾龙的花心和岔角牡丹花叶,墙顶为蓝绿色三彩斗拱所撑托的金色琉璃庑殿顶等等,都给人以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感受。龙凤门的近形风姿与远视气势奇妙溶汇,相澄相生,出神入化,给人以丰富的视觉艺术感受,不愧是古代哲匠的细心杰作。 三孔桥虽没有五孔桥那么宏大,但工匠师们都把它建筑得小巧玲珑,美丽动人,将两侧的拦板用幽雅的券形曲线组合。站在三孔桥上驻足观看,陵寝宫殿群在紫色的永宁山衬托下,同时向东西两翼横向逶迤延展,把一种统一性的内涵,一种非同凡响的稳重、安静、庄重肃穆充分表达出来。 三路九孔桥并肩横跨于最终一座马槽沟上,除自然形成的三条河以外,后两道是人工而成,表达了山陵环境质量的完善特别注意对水的处理。水对于大地来说是血脉,能够造就大自然的钟灵毓秀、生气发越;水还可以界分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及协和的环境回合,而且山水可得如方圆中之法规,山水相济如堂室之有门户,因此陵区全部随桥泊岸,酌量地势修理,不使浸湿地宫;修建堤坎,而且也使水流弯环,免其激设有声,破坏安静的山陵气氛。所以马槽沟弯如飘带,柔如轻纱,造成“来宜曲水向我,去宜回旋顾恋”的水势。充分表达出陵区对地穴的留恋之情。所以陵区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关情。 神厨库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小院,内建神厨。神库和省牲厅等建筑,是祭祀时制作和存放各种肉食品的地方。 神道碑亭又称小碑楼,是放置皇帝谥号碑的亭式建筑,重檐歇山,黄色琉璃瓦覆顶,四角翘飞,形式与大碑楼相仿,但规模缩减了二分之一左右。内竖一通石碑,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写着雍正皇帝徽谥号。 东、西朝房是为祭祀预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叫茶膳房,是依据关外奶房、果房的遗制而建制的。 东西班房均为布瓦卷棚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值班房,也叫守护房。清代皇帝即位之后,便大兴土木,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之修陵筑墓,因而皇陵的爱护便成为首要任务,这一任务由深受皇帝信任的八旗兵来担负。他们采纳换班的方法沿着陵院外的更道昼夜巡逻。如赶上阴天下雨等天气便可在值班房内躲避休息。 隆恩门是进入宫殿区的门户,是整个陵寝组合群引导建筑的完毕与主体建筑的开头。两侧是宽厚高大的朱红围墙,把宫殿区的全部建筑包围起来,使其成为构造严谨的两层院落。 焚帛炉,又叫燎炉,是为皇帝祭祀时燃烧五色纸和金银锞的地方。炉高4米,采纳砖木建筑形式,单檐歇山顶,周身用黄琉璃瓦构件制成,炉基为须弥坐。炉内四壁及上下均为铁板,下面是三个铁槽,顶部两角各有一出烟孔,底座下部两侧各有一扒灰口。整座建筑比例适中,色调和谐,雍容华贵,精致细致。 东配殿是存放祝板和制帛的地方,同时又是临时存放神牌的地方。每当大修隆恩殿时,帝、后的神牌就移到这里安放,在修理期间如遇上祭祀,也在此进展。西配殿则是喇嘛念经的地方,每当帝、后祭辰大祭之日,由永福寺派13名喇嘛到此念经,为死去的皇帝超度亡灵。 正面的隆恩殿是陵寝地面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为祭祀的主要场所。整个建筑在巨大的汉白玉基座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式建筑,黄色琉璃瓦盖顶,显得庄重肃穆。其建筑构造特别坚固,全部的木件全部采纳卯榫对接形式,梁、柱、檩、椽结合不死板禁锢,有敏捷移动的余地,具有很强的防震性能。在发生剧烈地震时,卯榫之间具有获活动性能,将外部力气缓冲分解,震后仍可恢复原位,因此雍正八年以来的屡次地震包括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都未使清西陵的大木构造受到明显破坏,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超群的建筑水平。 三座门也叫琉璃花门,中门比拟高大,两侧墙上有琉璃岔角花和中心花,檐端用琉璃斗拱装饰。这种门占地面积小,看上去显得较厚,图案丰富,雍容华贵,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而且材料特别坚硬,耐高温,有一劳永逸之成效。两侧分别接卡墙,阻隔南北,使宫殿区形成两层院落。清代建筑学家不仅注意陵区单体建筑的形象与外观,而且更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组群布局进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组群布局的实现依靠门户和墙体,将各单体建筑有效的组合分割,形成一个个院落,并将院落形成简单的整体,所以“庭院深深深几许”就是这个道理。 二柱门横跨神道,石柱上架额坊,建筑形式为斗拱夹山顶,作为方城明楼的屏障。清朝前五代皇帝陵寝都在三座门以后建二柱门,自道光以后则裁撤,由于建筑中缩短了三座门与方城明楼之间的距离。 石五供是一组象征永久性祭祀的供品,基座是由3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这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台基样式,上面刻有八仙、八宝、八卦、琴棋书画等图案。全部这些都象征着吉利如意,对讨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图案造型及美学观点很有参考价值。 明楼属于纪念性的建筑物,高高屹立在方城之上,使人置身于仰崇桥山的气氛之中。它与朱红色的墙体、金黄色的瓦顶与湛蓝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 当我们踏上明楼在南门外远眺时,心中升起一种无比骄傲的感觉。正前方五里之外的东西华盖山、九龙九凤山形成的自然门户,郁郁葱葱的古松树充满于30里内外。座座殿宇、桥梁、门户、树木山川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比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承德的离宫,明十三陵大有过之无不及。像这种巨大的皇陵在中国的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是中华民族的傲慢,是世界遗产的傲慢。所以英国闻名科学家里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制式上是一重大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或许就是整个建筑局部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宏大的例子。 假如说雍正在选定易州境内天平峪时,说这里是“天地具秀之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风水宝地,而历经185年的14座陵寝完工以后,自然景观又加人文景观,就形成了如此景观:“山自太行来,雄伟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很多,如手之有指,每两岗之平坦开阔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龙蟠凤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笋”的秀美风光。 推举河北民警防溺水心得体会三 为了节约您的体力和时间,我们为您预备了环保电瓶车和双人骑自行车,这段路程为4华里,票价分别是:电瓶车5元/人,双人骑自行车10元/辆。 在我们深入了解百里峡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野三坡: 野三坡位于河北省涞水县境内,处于太行山与燕山交汇之处,总面积520平方公里,距北京市中心仅100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此,被北京市民形象的称为“北京的后花园”。 这里交通特别便利,国道、省道纵横交叉,南接112线、保野路,北连108、109国道,京原铁路横贯景区,两座标准的中间站可便利游人出入,形成了联通北京、天津、太原、保定、石家庄等大城市一个兴旺便利的大路、铁路网络,真可谓是“条条大路通三坡”。 野三坡自古以来就有“世外桃源”之称,但为什么叫野三坡呢?“三坡”是由于这里的地势由南向北渐渐增高,随着地势的不同,气候也有所变化,人们习惯上称为三坡,那为什么三坡前面又加了一个“野”字呢?据涿州志记载,在明朝初期的时候,燕王朱棣兴师扫北,所到之处烧杀抢夺,路经野三坡奴才岭,发觉这里的野兽松鼠在捧食松果,燕王龙颜大悦说:“兽且归顺,况人民乎。”就是说这里的野兽都这么归顺于我,何况这里的人民呢?于是下令免除了三坡人民的丁粮,徭役。“松鼠讨封”这个故事便在当地广为流传。但是清兵入关以后,便免除了这一优待政策,激起了三坡人民的不满,他们更加崇敬明朝,便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于是清政府便下令不许这里的人民参与科举考试,冲突进一步激化。于是三坡人民便组织起来实行自治,推举德高望重的“老人官”来治理坡内的事物,涿州志称这种老人官制是“实开民选之先列,独树自治之先声”。传奇有一次康熙皇帝上五台山寻父,经过三坡受到这里的人民的阻止,康熙特别生气,就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