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教学设计(共5篇).docx
跷跷板教学设计(共5篇)篇:跷跷板设计跷跷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教学准备:课件、杠杆尺、钩码、等。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1、观看课件,看看小猪遇到了什么麻烦?2、学生交流小猪犯的错误,想办法帮帮小猪。3、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观看课件,看看小猪又遇到了什么麻烦?4、怎样帮它改正呢?5、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出问题,水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你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呢?二、师生互动探究1、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部件。2、学生观察交流杠杆尺的特点。3、提出问题:我在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4、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5、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验证?6、交流实验注意问题。7、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下来。8、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9、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有没有发现规律?假如我在左边第四格放2个钩码,你能不动手直接说出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吗?假如在左边第五格放2个钩码呢?10、你找到规律了吗?11、应用规律在杠杆尺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你自己提出问题,让小组同学直接说出结果并进行验证。生活中的平衡1、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平衡规律解决问题,大家看课件。问题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跷跷板?问题2、3个小朋友呢?2、生活中用到平衡规律的地方还有很多,继续观看课件。(1)杂技演员走钢丝(2)介绍天平四、拓展活动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揭示课题。2、我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出示杆秤,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篇二:跷跷板教学设计轻重导学目标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导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导学难点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导学过程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一)游戏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三)小结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二)小组汇报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一)实验一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二)实验二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三)实验三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教师提问(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4)小组讨论,汇报(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四、活动四:探索结果(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二)完成课后练习1出示图片:练一练12出示图片:练一练23出示图片:练一练3(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篇三:跷跷板教学设计教案3、跷跷板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德育目标)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二、教学准备:根据教科书给出的探究指向,动员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并准备进行探究的有关材料,如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根据教学设计,教师还应相应地为学生准备其他探究材料,如设计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三、教学流程: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平衡的特点。二、探究怎样使杠杆尺平衡。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平衡现象。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2学生预测。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4进行探究实验。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6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三、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六、拓展活动: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衡现象,下节课交流。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篇四:跷跷板教学设计篇五:跷跷板教学设计跷跷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教学难点: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过程:(一)看轻重:(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两臂侧平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教师出示课题)(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二)掂一掂: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猜猜哪个轻,哪个重?让学生自由猜测。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教师小结: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三)称一称:(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平)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四)练一练:(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第2篇:跷跷板教学设计跷跷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教学难点: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过程:(一)看轻重:(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两臂侧平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教师出示课题)(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二)掂一掂: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猜猜哪个轻,哪个重?让学生自由猜测。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教师小结: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三)称一称:(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平)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四)练一练:(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五)小结:师:这节课上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第3篇:跷跷板教学设计教案3、跷跷板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德育目标)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二、教学准备:根据教科书给出的探究指向,动员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并准备进行探究的有关材料,如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根据教学设计,教师还应相应地为学生准备其他探究材料,如设计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三、教学流程: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平衡的特点。二、探究怎样使杠杆尺平衡。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平衡现象。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2学生预测。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4进行探究实验。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6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三、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六、拓展活动: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衡现象,下节课交流。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获得比较轻重的活动经验。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具准备:课件,厚薄、大小不同的两本书,苹果和梨,天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板书课题轻重)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1、掂一掂。(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4)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2、称一称(1)出示苹果和梨猜一猜:谁轻谁重?掂一掂:谁轻谁重?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2)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3)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三、全课小结。师: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轻重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称一称。跷跷板的教学设计2设计意图: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小精灵儿童网站充分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活动目标: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活动重难点:重点:根据仪的高低变化做动作。难点:同伴间的默契合作。活动准备:音乐磁带。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出活动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在哪里玩过?和谁一起玩的呢?请你模仿一下怎么玩的?二、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听出音的高低变化。1、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倾听。2、你听出来音有什么不同吗?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音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音低的时候呢?2、音高的时候应该是跷跷板一头高,音低的时候应该是这一头又变低了。3、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游戏玩法。四、全体幼儿自由结合按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上下起伏做压跷跷板状,两人配合要默契。提醒幼儿,最后一小节蹲下的幼儿做从跷跷板上跌倒地上的动作,站立的幼儿滑向蹲下的幼儿,互相拥抱。五、幼儿自由玩游戏。游戏:“我们来玩跷跷板”两人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动作。活动延伸: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起来玩“我们来玩跷跷板”游戏。教学反思: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习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第5篇:跷跷板教学设计一上(全文)跷跷板总课时第12课时教学内容:跷跷板(比轻重),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学难点,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小实验,感受重量1、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2、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3、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4、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二、互动探究1.说一说: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看第二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请一名同学到台上感受感受两个书包的轻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哪个轻、哪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