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赵普阅读题及答案简短赵普中考文言文(6篇).docx
文言文赵普阅读题及答案简短赵普中考文言文(6篇)关于文言文赵普阅读题及答案简短一 缦回màn不霁何虹jì焚椒兰jio 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辘辘lù 剽掠pio杳不知yo尽态极妍yán 鼎铛chng迤逦yl锱铢zzh 架梁之椽chuán在庾之粟粒yúsù横槛jiàn 呕哑uy参差cnc鬟huán囷囷qn 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适合) 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 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顿,此处是雨停顿) 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 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 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 9、摽掠其人(通“剽”,pio,掠夺、夺取) 9、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 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 1、隔离 古义:遮断,遮挡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开接触 2、直走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今义:行走 3、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构造的参过失落,精致工致;今:比方用完心机,明争暗斗。 4、落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所、座;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心情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6、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光明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燕赵之保藏,韩魏之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治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关于文言文赵普阅读题及答案简短二 螳螂捕蝉文言文及答案 【篇一: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答案】 s=txt(一)细柳营 答案: 一 1c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将军商定(规定),军中不得骑马奔驰。 4亚夫治军严厉,军令威武,军纪严明,不媚上。 5例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1已经 刚刚 2那里的将军必定会遭到攻击而被俘。 长时间对周亚夫赞美不已。 3群臣对周亚夫接待文帝的方式和文帝对周亚夫的欣赏的态度感到惊讶。 表现了群臣对皇帝的敬畏和对周亚夫行为的不理解。 4称周亚夫为“真将军”。 运用了比照的方法对周亚夫和霸上、棘门军作了评价,一褒一贬的比照出自皇上之口,不仅有着鲜亮的艺术效果,也使人感到有一种不行替代的权威性,从而加深了读者对周亚夫“真将军”风采的熟悉。 5大敌当前,汉文帝亲自劳军,在细柳营中接连受到“非礼”,他不但没有发龙威,贬责周亚夫,反而“称善者久之”,足见汉文帝是个具有雄才大概,爱才,识才,任才的君主。 (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答案:1.?的样子。为什么。同意,赞同。哪里,哪一点。2.諠 是 3.d(助词,的。其余皆为代词。)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答案:1、 尝(曾经) 术(方法) 过(超过) 疵(弊病) 2、(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代词 此指欧阳修)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代词 此指文章) (3)多作自能见之(代词 此指缺点)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 (四)墨池之上 答案: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评分说明: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语言简洁、通顺1分。 2.(1)影响;穿着(或通“披”);(2)意思;情趣。 3.(1)答:教授王盛君担忧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评分说明:每题2分。大意正确且译出加点词1分;语言通顺、完整、简洁l分。 4.答:要点:擅长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发,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董遇诲人不倦)评分说明:有启发1分;能结合启l示,言之成理地作一点分析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五)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答案:1去:离开方:正欲:想要还:回去2(1)代老妪(2)代以前学过的学问 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4铁杵磨针。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无论多么难的事情都会胜利。 (六)扁鹊见蔡桓公 答案:1、 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桓侯又不悦。 其次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桓侯遂死。 2、 b a a d 3、 a 4、 桓侯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不承受医生的忠告去治疗,以致疾病进展到不行医治的地步,最终死去。 5、 用这个故事,劝说人们不行讳疾忌医,有了缺点和错误要承受忠告去改正,否则就会小错成大错,以致到不行挽救的地步。 (七)不食嗟来之食 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饿。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叫卖:“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最终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4分。故事表达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根本解释清晰得1分。) (八)锡饧不辨 答案: 一、 指出以下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 1.“迎求” 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人。 2.“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惊诧。 二、 区分以下各组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偶一求药者既去(离开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距离) 叩其故(问 ) 叩石垦壤(敲打 )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竟) 殊不沾污(很;甚 ) 临煎加锡一块(在?之前,在马上?的时候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从高处往低处观察) 三、“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篇末点明中心:批判不学无术、不懂装懂之人。 (九)邹与鲁哄 答案:一,答复: 穆公提的问题是: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的解答:“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从中可以看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施行仁政的主见 二:答复 翻译“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作用:强调,增加说服力和解释说明的作用三:解释词组 1.没有一个肯效死的 2.怎么办3.困难困苦的岁月。4.没有(把这件事)照实向上禀告 (十)卖柴翁殴宦者 答案 1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词性。 (1)宦者称宫市取之 (之,代词,指柴) (2)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 (之,代词,指农夫 ) (3)今以柴与汝 (以,介词,把 ) (4)尝有农夫以驴负柴 ( 以,介词,用 ) (5)我有父母妻子 (有,动词,表存在) (6)我有死而已 (有,副词,只有 ) 2 试分析文中的“宦者”和卖炭翁中的“宫使”(可从两者的掠夺的程度手段及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方面分析)。 “宦者”和“宫使”对百姓都是残忍的掠夺,手法都是一样的,用没有什么用处的绢代替货币。对这两个人物,都是用行动描写的方法来加以刻画。 3找出文中表示第一人称和其次人称的词语。 第一人称:我。其次人称:汝,尔。 (十一)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答案 1.但是 大户人家 酬劳 对?感到惊奇 2.d(表承接,译为“并且,而且”;其他三项表转折,译为“但是,可是”) 3.c(“来”,其他三项可译为“用”、“拿”) 4.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5.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韦编三绝。 (十二)挂牛头卖马肉 答案 一.缘由是:向外宣布制止,而自己不止,庶民固然连续效仿,渐成风气耳!启发:(1)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 (2)任何事情都应当以身作则 二.翻译(略)前者喻指在宫外不许女人穿男人的衣服,后者喻指齐灵公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 。 (齐灵公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制止它,就犹如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 人们把“悬牛首于门而求卖马肉”转化为“ 挂羊头卖狗肉”,用来比方表里不全都的虚假作风,以好的名义做招牌) 三.b 四、1.制止 2.王宫内 3.?的人 4.指国人纷纷埋怨责备。 (十三)与陈伯之书(节选)(丘迟丘司空集) 答案 1、c 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3、人之情(人的思乡之情) 4、 c 5、廉颇曾思念着复为赵国的将军,吴起曾望着西河哭泣。 答案 1、从?以来;吃;去掉;想。 2、d 3、第一个括号填 我,其次个括号填其,它(代词,代菱) 4、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5、人不行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十五)蒲留仙写书(邹弢三借庐笔谈) 答案 1、蒲松龄;狼山市 2、第一段: 高度评价。 其次段: 生活状况 。第三段: 积存素材。 第四段: 成书时间。 3、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4、 搜奇说异归而粉饰持之以恒 (十六)螳螂捕蝉(说苑) 答案;1、伐 (讨伐 ) 旦(天 ) 子(指年轻人 ) 延(伸长 ) 2、(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字:句:( ) 看不到加点的字无从答复(2)如是者三旦.字:句:( ) 3、(1)螳螂 欲取蝉,而螳螂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2) 黄雀欲啄螳螂,而黄雀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1)螳螂捕蛇写了 螳螂 和蛇 两种动物,告知人们的道理是:比方只要摸清了敌人的短处,找到它的弱点,抓住要害,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够战胜强者(2)螳螂捕蝉写了蝉 、螳螂 和 黄雀 等几种动物,告知人们的道理是: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不要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看不到画线的地方 (十七)以学自损,不如无学(颜之推颜氏家训) 答案1、(d) 2、翻译:学习,是为了求得上进。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欺侮和轻视长者,轻视同辈。这样,别人自然象对仇人那样恨他,象对鸱枭那样厌烦他。象这样以所谓学习损害了自己,还不如不学呢。 答案 1、在文中找出两个其次人称代词: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汝乃枵腹而营口。 2、口吐经纬(蚕丝)遂为文章(指带花纹的织品) 3、(1)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带花纹的织品)(2)为人谋则为汝自谋(为自己准备 ) 4、(1)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它们)(2)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东施) (3)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偷鸡者 ) 5、(1) 蛛:利己不利世 (2)蚕:利世不利己 6、赞扬蚕的无私,高尚和奉献精神,批判蜘蛛的冷血和残忍 =从感慨社会上这种人太少了可以看出的态度 阅读提示 本文以利世不利己的蚕和利己不利世的蜘蛛相比照,挖苦了那些自私自利的人。 (十九)答谢中书书(节选)(陶弘景陶隐居集) 答案 1、俱(都) 沈(沉潜) 竞(争相)复(再) 2、( d)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徙焉(搬迁到这里) 师事(以教师的礼节侍奉) 辄(就) 遂(于是)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补出省略成分)。(王充)喜好读书且不被书中的句子所束缚。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d) 1、找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 (坐同座) 反归取之。 (反同返) 2、以下加点词语意思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d)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1)反归取之(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履)(3)至之市而忘操之(到)(尺码) 缺少第四题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 提示这则寓言挖苦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制作) 缀(点缀) 饰(装饰) 还(退还) 2、指出以下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他的。代词)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他的)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这种行为。代词)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她的)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擅长卖盒子,而不擅长卖珠宝吧。 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楚人:不要过分追求形式而无视内容。 郑人:要有眼光,不要取舍不当。 提示这个故事启发人们熟悉这样的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 (二十三)齐庄公出猎 1、解释以下句中加线的词(1)不量力而轻敌:不估量一下力气比照就轻率和敌方对阵 (2)此为人:假如这虫子是人 2、与“其为虫也”中的“其”的用法,意义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d) 3、翻译: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观察一只小小的虫子举起双臂阻挡车轮前进。 4、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螳臂当车,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方做力气做不到的事情,必定失败。 (二十四)予产不毁乡校 一、对待百姓的议政,子产和然明的态度是怎样的?用一个字归纳他们的做法。导/毁 二、解释加点的词。1.郑人游于乡校 (休闲聚会)2.以议执政之善否 (来) 3.吾闻为国忠信以损怨 (削减)4.譬之若防川也 (堵塞) 三、翻译以下句子。 1.何不毁乡校?为什么不把乡校毁了。 2.是吾师也,如之何毁之?这是我们的教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3.吾闻而药之也。我们听取这些谈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四、子产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比方说理的方法,因而显得形象贴切,浅显易懂。 (二十五)河中石兽 一、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推断其在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讲学家推断其在湮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水兵则推断其在上游,是由于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还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 二、对以下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c) 三、分析最终一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谈论/在记叙的根底上发表谈论,引人深思。 四、翻译第三段。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笑着说:但凡掉进河里的石头,应当到上游方向去找.正由于石头的特性坚而重,泥沙的特性松而轻,水流不能冲走石头,而反激的力气,肯定会在石头被冲激面的地方侵蚀泥沙,形成陷坑,越激越深,深到石头底部半边悬空时,石头必定倒进陷坑.像这样再次侵蚀,石头就再次向前滚动,如此一再翻滚不停,石头就会逆水而上了.到下游去查找石兽,当然荒唐;在石兽沉落的深处去查找,不是更荒唐吗 (二十六)良马对 一、选文中岳飞是从哪两方面来说明马的优劣的?饮食/精力。他认为“致远之材”和“驽钝之材”的区分是什么?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寡取易盈,好逞易穷。 二、 以下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为哪一项(c) 三、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然非精洁不受 (然而) 2.若无事然。 (的样子)3.不幸相继以死 (而) 4.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用) (二十七)胸有成竹 二、翻译以下句末语气词,说明其表达的语气。 1.而节叶具焉。(呀)(确定) 2.岂复有竹乎(呢)(反问)3.少纵则逝矣 (了)(感慨) 4.苛政猛于虎也 (啊)(推断) 三、 解释加点的词。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幼芽) 2.岂复有竹乎 (再) 3.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添加)(堆叠) 4.以追其所见 (追索) 四、胸中必需先有鲜活的形象,才能制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 (二十八)借书速还(宋濂黄生借书说) 1、与“非学无以致疑”中的“以”完全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 2、给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意义。 余劝时即嗜学。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余因得遍观群书 (c) 【篇二:202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汇编】 ss=txt一、鹦鹉救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珍贵,鹦鹉自念:虽乐不行久也,便去。后数日, 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 “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选自刘义庆宣验记 解释:集:栖息。辄:总是。相珍贵:敬重它。相:指代鹦鹉。濡羽:沾湿羽毛。侨居:借居,寄住。善行:行为和善。嘉感:赞扬并受感动。 译文:一只鹦鹉从别处来到这座山,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鹦鹉自己想:此处虽好,却不是自己久留之地。鹦鹉便离开了。 不久,这座山发生火灾。在远处的鹦鹉观察后,将身子钻进水里,要用羽毛上的水珠浇灭火山。天神说:“你虽然有志气,但是力气微缺乏道。”鹦鹉答复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力气救不了火,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山里的动物们曾待我如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遭受火灾,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忙它们!”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粗的字。 鹦鹉自念( ) 然尝侨居是山 ( ) 虽乐不行久也,便去。(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 天神嘉感,即为雨灭火。 3、你认为天神被鹦鹉的什么所感动? 4、读后此文你有何感想?请要说说。 参考答案: 1、思 曾经 这 离开2、鹦鹉远远观察了,就飞入水中,弄湿自己的羽毛。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3、天神被鹦鹉的这种重情义的行为所感动。4、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气去完成一件艰难的任务是不简单的,假如有贵人相助就简洁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便帮忙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帮忙的。 二、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 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 夕矣。(节选自苻子) 【译文】 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损害。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方法很奇妙,但晚上用同样方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 【阅读说明】这则寓言告知人们,状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方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用狭隘的阅历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定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处。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2)其阴逾去() (3)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 (4)而其身逾湿( ) 2、解释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详细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知人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移动(2)离开(3)逃暑:避暑,乘凉(4)逾:同“愈”,更加。 2、这个方法用在白天是奇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详细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阅历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三、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 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 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解释:(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渐渐濡染。 译文: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时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嬉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当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长期把家安在了这里。 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当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擅长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复徙舍学宫之旁 3、简答题(3分)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发。 内容: 启发: 参考答案: 1、(1)离开 (2)等到,至。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3、(1)表达了孟母三迁的故事。(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四、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1),稍长,潜心(2)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3)。于熙、元之际,河、洛(4)之士翕然(5)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6),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7)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节选自杨时传) 【译文】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小时侯特殊聪慧,能写文章。稍长大后,用心学习经史。熙宁九年,考中进士。当时河南的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讲雄伟独到的孔孟儒学。在熙、元年间,黄河、洛水流域的学士都去拜师。 10解释以下加粗词语,并理解其用法。 (1)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2)德望日重: (3)吾道南矣: 11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译:_ (2)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译:_ (3)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译:_ 12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对教师的敬重和求学的虚心真诚。请你用文中的详细文字说明杨时对教师的敬重和求学的真诚。你能再说两个类似的故事吗? 答:_ 参考答案: 10(1)师从,拜某人为师(2)一日日,一每天地(3)向南 11(1)(杨时)从小就特别聪颖,能写文章。稍大一些后,用心讨论经史书籍。 (2)杨时当时调动官职,但没有前去赴任,而是到洛阳以师礼拜见程颢,相处特别愉悦。 (3)那一天拜见程颐时,程颐正偶然闭目养神,杨时便与游酢等人侍立在旁边,始终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看看门外积雪已有一尺深了。 12从以下三句中可以看出: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四年而颢死,时闻之, 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 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如“韦编三绝”。 五、楚人隐形解读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 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 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 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解释】 1、写出以下各句子中“以”字含义。 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2、翻译语句。 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对面取人物 3、“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4、用原文答复:“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状况下说不见的? 答: 5、“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 答: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 参考答案: 1、(1)凭借。(2)来,连词。2、(1)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暗中观看蝉,它躲着的叶子可用来隐身。(2)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3、不能。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值行为的、贪欲而愚蠢的人。5、“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6、表现其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6、一叶障目。 六、楚子发母 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母问使者曰: “士卒得无恙乎?”对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 军朝夕刍豢黍粱。”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勾践之 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 战自五也。异曰,有献一囊糗鞴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而战自十也。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刘向列女传(节选) 【译文】楚子发母就是楚国将军子发的母亲。子发攻打秦国的时候,军粮吃光了,子发派人向楚王求援,并叫使者顺便回家探望一下母亲。子发母亲问使者:“士兵们可安好?”使者答复说:“士兵们能分吃豆粒充饥。”母亲又问:“那么将军可安好?”使者答复说:“将军每天早晚都吃好饭好肉。”子发战胜秦国归来,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关上大门不让他进去并且叫人责怪他说:“你没听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事吗?有人献上一坛美酒,越王勾践派人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到下游同饮江水,其实江水中并没有多少酒的美味,但士兵作战的士气因此而增加了五倍。又有一天,有人送来一袋干粮,越王勾践又下令赐给军士们分了吃,其实只有一点点食物,过了咽喉就没有了。但士兵作战的士气因此而增加了十倍。现在,你身为将军,士兵们分吃豆粒充饥,只有你早晚吃着好饭好肉,这是为什么?诗经上不是说了吗?我欢乐而不荒废正事,贤人都快乐,说的是做事不能失了分寸。你指挥士兵进入生死相争的战场,而自己却高高在上地享乐,即使能够取胜,也不能说是用兵的正道。你不是我的儿子,不要进我的门!”子发只得向他母亲谢罪认错,这才进了家门。 【阅读说明】这位母亲以她的言行告知我们:父母之爱假如仅仅局限于关怀孩子的饮食起居,关怀孩子的冷暖安康,就未免太浅薄了;父母对子女的爱要从塑造人格、人品上着眼,这样才能保证子女走正道,干正事。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士卒得无恙乎? (2) 子发于是谢其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 3、阅读本文后,你认为子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1、(1)疾病。(2)赔礼。(3)(他的母亲)叫人责怪他说:“你没听说过越王勾践讨伐吴王的事吗?3、深明大义、教子有方 六、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愿教,而云:“必领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节选自三国志) 【译文】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爱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讨论,替它作了解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依据讨论心得,写成朱墨别异。四周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愿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 【篇三:语文六年级下册配套练习册答案苏教版】 s=txt3烟台的海 一、 看拼音,写词语。 石凳过 滤 舒适湛 蓝 嬉 笑 大方 威 武雄壮 二、把以下词语补充完整,并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气概(汹)(汹)水平(如)(镜) (呢)(喃)细语 如(痴)如(醉) (蔚)(为)壮丽 (威)(武)雄壮 前(赴) 后继:到(某处)去。奔赴,去。 (锲)而不舍:用刀子刻。 (崇)山峻岭:高。 三、依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填空。 1冬天,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公路中心。 这段话把涌浪比做小山、狮子,“扑向”“掀起”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巨浪拍打堤岸的壮丽景象。先写“冬天烟台的海”,是由于在一年四季的海上奇观中,冬天烟台的海的风光尤为独特,堪称一道壮美的风景线,具有代表性。使人在剧烈的震撼中进入课文的情景,去细细品尝不同季节的特点。 2春天,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赶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大方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这段话把涌浪比做顽皮的孩子,“扑”字形象地写出了“微波泛起”的得意和轻快,给予了浪花孩子般的天真和烂漫。 3这篇课文按总分总挨次描写了烟台的景观。烟台的海冬天凝重,春天轻快,夏天浪漫,秋天高远。 在冬、春、夏、秋这四个季节里,不仅描写了烟台的独特的景观,还描写了烟台人的劳动生活,请分别摘抄在下面: 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很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欣赏这蔚为壮丽的景象。 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安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盼望的种苗,期盼着收获的季节。 黄昏,安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劳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是烟台的海陶冶、磨炼了烟台人,使他们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 4、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宽阔的背景,是一座壮美的舞台。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海 楚勤 阳光下,大海闪闪耀烁,似一片水晶,如一块琉璃. 不,不.大海多象蓝色的梦哟:一碧万顷,激荡着多少希冀,蕴含着多 少隐秘? 海的梦,曾消失在我梦幻般的童年里.长辈,书本,地图,银幕?使 我懂得了:海很富有,宽阔,漂亮! 后来,我真的见到了海.在那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地方.我已无法具 体描绘当时的情景,只记得,大海彻底地把我制服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 面在我的眼前绽开,涛山浪谷,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整个世界仿佛都在翻腾,仿佛都是蓝色的!这时候,我才懂得了:什么叫雄浑,什么 叫浩大,什么叫力气,什么叫生气!水珠溅湿了我的脸蛋,我从海滩上捡回 了一只彩贝.啊,这海的见面礼! 我把它藏在我的心里.有一天,我讲一篇关于海的课文,忘情间,拿出 了那只海贝.孩子们传递着,目转神移,犹如海面上轻风习习? 海很大很大,很美很美?我要用我的梦,去播种一片蓝色的希冀. 教师,海是怎样形成的 它会不会消逝呢 多得意的孩子啊,爱梦,更爱寻根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