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的管理理论.docx
管理理论管理运动(1886)在管理思想和理论发展的历史上,美国"管理运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现代公司制度在美国确立,企业的规模、数量不断扩大,管理人员碰到了许多以前没有碰到过的问题,于是研究新的管理理论、规则和方法形成一个社会性潮流,直接导致Tailor制度等现代管理理论的出现。因此,"管理运动"是现代管理的前奏,是古代管理走向现代管理的标志。回顾现代管理一百多年的历史,不能不从美国的"管理运动"开始。历史上,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的演变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组织的演变为管理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而管理研究的进展又为新型组织的巩固提供了支持和保证。这种如影随形的互动关系是管理思想和理论演进的根本动力。在古代,社会生产力处于手工劳动阶段,技术水平低,交通、通讯不便,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成本高、有效性低,经济组织和社会活动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规模小、结构简单。因此,那时的管理基本上是建立在个人观察、判断和直观基础上的传统经验管理,尽管管理思想源远流长,管理理论却进展甚微。工业革命后,机器劳动取代手工劳动使社会生产力取得了飞跃发展,新的经济组织-工厂制度普遍建立,组织规模扩大,北部结构复杂。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使管理难度空前增大,管理成本大为上升,大量工厂的经营不善和破产倒闭使传统的经验管理遇到了挑战,改进管理降低组织活动的成本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以小瓦特、欧文、亚当.斯密、巴贝奇等人为代表,人们开始真正重视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从此生产计划、技术和劳动分工、设备的合理使用、劳资关系等成为管理者的研究专题,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进入了较系统的研究。但在此之后,尽管工厂制度极其管理经验从英国推广到其他国家,但由于缺乏持续的技术和组织创新动力,因此管理理论没有大的进展。这种情况直到美国铁路企业出现后才开始改变。一、铁路企业的成长与美国"管理运动"的开端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掀起了铁路建设的热潮,由此导致了美国铁路企业的成长。由于修筑铁路所需的巨额资本惟有通过资本市场才能筹集,使美国铁路企业几乎一开始就走上了公司制道路,从此公司制作为一种组织创新形式风靡世界。股份公司是企业规模突破了个人资本量的限制,使得投资巨大拥有数千、数万员工的企业成为现实,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北部结构日益复杂。同时铁路企业的管理需要专业性的特殊技能和训练,支薪管理人员从此产生,现代职业经理阶层得以形成。在19世纪40、50年代,铁路管理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如协调困难,发生事故,运输成本等等,面对这些严峻挑战的是大批新型的支薪经理人员。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在1841年10月5日的一次铁路事故后,乔治.W.惠斯勒为西部线设计了现代化的分工仔细的内部组织结构,从而使西部线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以职业经理通过严密的管理系统而经营的现代企业;1846年巴尔的摩和俄亥俄铁路的本杰明.拉特罗布经过对财务会计理论和铁路管理精确性的精心研究,将财务活动从铁路作业活动中独立出来,首次提出了记录铁路运营的款项并编制日报表月报表以便考核的制度;50年代初对长途铁路过深入研究,于1853奶奶厉行改革,提出了组织结构设计的6条基本原则,明确了权责关系,采用电报加快信息传递,强化统计报表制度以控制经营成本,这些措施迅速提高了运营效率,麦卡勒姆因此声誉鹊起;在总结上述成就的基础上,1852年就任宾夕法尼亚(pensillvenian)铁路总经理的J.汤姆森(J.Tomson)以明确中央管理机构、区段管理机构中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为重点,形成了一套分权的、权力机构与职能部门分设的组织形式-这就是后来M型组织结构的雏形。于是分工严密、结构合理、协调控制的铁路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逐渐形成,而与之相适应的近代财务会计、统计制度的基本方法也在50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在铁路企业成长与管理发展的过程中,在18491862年间长期担任美国铁路杂志主编的亨利·普尔厥功甚伟,他是铁路企业管理经验的有力支持者和宣传者。在他的努力下,美国铁路杂志成为铁路投资者和经理人员可靠的信息来源,成为当时主要的商业刊物。而且他总结出了组织、沟通、信息等三条基本管理原则;他还注意到企业中人的因素,提出灌输团队精神、克服照童办事的僵化作风、保持人的自觉性、各部门的生气、服务精神、消除"把人看作机器"等超前的管理思想。铁路企业的成长和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准确可靠、全天候、大规模、低成本的运输为后来制造业中现代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铁路企业的组织管理创新成为后来制造业企业的组织管理创新的基础。因此,这是美国"管理运动"的先声。二、现代工商企业的成长与"管理运动"19世纪60、70年代以后,在美国、德国等国家肆轫的"电气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电能的运用使各个行业的团队工作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钢铁、机械、化工、橡胶、汽车、玻璃、通讯等新产业兴起。这些新工业规模大、技术要求高、计策精确、变换迅速,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发展,使人际交往、社会联系的技术条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一方面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和生产、服务的社会化,促进了一体化市场的发育并形成了国际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降低了管理成本,许多企业逐步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分配的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于是在企业规模扩大、跨国公司方兴未艾的同时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机构设置进一步复杂化、多层次化。同时,股份制的企业制度从铁路行业扩展到各个行业,所有权、控制权分离产生的职业经理人员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被称为"经理革命"),在原有管理方法难以适应新情况,组织创新迫切需要新的管理理论作保证的形势下,职业经理人员构成了管理理论专业研究队伍的主体。从而形成了社会性的管理研究潮流-"管理运动"。19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长期的经济萧条,市场疲软,需求持续下降。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企业家们开始把注意力从技术转移到组织管理上来。这是管理运动在整个工业界开始的契机。1886年,新成立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年会召开,改进组织管理成为探讨的题。耶鲁一汤制造公司总经理亨利·汤1870年就开始研究系统的高效率管理方法,在年会上,发表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主题讲话,呼吁建立一门管理的科学。在迷次会议上,亨利·梅特卡夫发表论文总结了1881年在他管理的兵工厂中实行的一种从完备监督流程入手、分析控制管理费用的"车间-定单记账制度";奥柏林·斯密提交的论文探讨了固定资产核算问题,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后,"管理运动"如火如茶地展起来(泰勒于同年加入该协会并参加了年会,后来泰勒的许多科学管理成果也在该协会的年会上公布)。在企业规模变大,管理人员失去了对工人直接监督的情况下如何设计激励性的薪酬制度以提高劳动成为当时一个突出问题,引起了最早的讨论。1889年亨利·汤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年会上介绍了其企业中应用5年之久,成效显著的"收益分享方案";1891年,弗雷德克·哈尔西发表论文劳动报酬的奖金方案,分析当时普遍采用的计时工资制、计件制、分红制等三种工资形式的缺点,提出了"奖金方案",成为以后工资制度的一种基本模型;1895年泰勒的一篇论文发表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在科学的测定工时、动作、劳动定额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的方案,这篇论文被奉为"科学管理"的圭杲。在企业财务方面,工厂计制度在铁路企业的基础上也不断发展,亚历山大··丘奇、亨利·甘特等人提出了完善成本会计分析;尤其是杜邦等人对打破成本会计、财务会计和固定资本核算相互分隔的现象,发展出工业企业标准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奠定了现代企业财务的基础。此外,爱默生对消除浪费、降低成本和直线职能制改进效率的研究,柯克把科学管理扩大应用到教育和市政组织上,在这些崭新的管理方法推动下,20世纪初,在量制造企业的组织管理方法进行了改组,这标志着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运动"的高潮。其后,1910年,福特发明流水线的批量生产方式;20年代初,斯隆创立广泛适应的事业部制;尤其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走向成熟并普遍推广,使管理理论研究走上了科学轨道,成为管理学产生的标志,也使社会化的"管理运动"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并永垂史册。在管理运动中,管理终于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管理思想连续地从偶然、片段和不完备的分析,发展到一种影响人们经济工作的较完整的思想和理论;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探讨、传播,通过独立的管理学术团体-协会、出版物和会议进行,并形成了较成熟的学术规范;管理人员成为一种职业,管理教育也发展起来,管理人员不仅可以从实践中成长,而且可以通过大学教育来培养。这些都对以后的管理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管理运动凯歌行进式的迅速发展及其丰硕成果再一次证实了恩格斯的伟大名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一百多年以来,管理运动时期所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组织结构以及一系列管理规则在经历沧桑巨变后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管理运动中所研究的问题已经遍及现代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说管理运动奠定了现代管理的基础,并不为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今天,当我们致力于提高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时候,回顾管理运动的发展历程,无疑会得到有益的启示。吉尔布雷思夫妇的动作研究(1907)动作研究是研究和确定完成一个特定任务的最佳动作的个数及其组合。弗兰克吉尔布雷思被公认为动作研究之父。弗兰克吉尔布雷思对动作的研究始于早年对建筑工人砌砖的研究。1885年弗兰克通过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却因家庭困难没有入学,而是进入建筑行业,并以一个砌砖学徒工的身份开始了职业生涯。后来,他成为建筑工程师,被晋升为承包公司总管,不久又成为独立经营的建筑承包商.在工作中,弗兰克发现工人们砌砖的动作各不相同,速度也有快有慢.由此,他对砌砖动作和速度的关系产生了兴趣.他仔细观察砌砖工在工作中作用的各种动作模式,探索窨哪一种动作模式是最好而效率最高的。在此基础上,他联系工人所做的工作和使用的工具对工人的动作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制定了一种经过改进的工作方法。例如,在砌外层砖时,他把砌每块的动作从18个减少到4.5个;在砌内层砖时,把动作从18个减少到2个,使每个工人一小时的砌砖的动作数从120块增加到350块。他还想出了一种堆放砖的方法,使工人不用像往常那样检查砖的哪一面最好。他设计出一种可调整的支架,使得工人不必象往常那样弯腰取砖。他还调制了一种有精确浓度的灰浆,使得砌砖时不必多余地用泥刀涂抹。弗兰克通过工人的动作进行科学地研究和分析,制定出更有效而省时间的砌砖方法,并不知不觉地开始以研究进行任何工作的最好方法作为终身事业。弗兰克于1904年同莉莲莫勒结婚。莉莲毕业于加州大学,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妇女,被称为"管理学的第一夫人"。从此,吉尔布雷思夫妇共同开始了改进工作方法的探索。吉尔布雷思夫妇在动作研究中主要采用观察、记录并分析的方法。为了分析和改进工人完成一项任务所进行的动作和顺序,他们率先将摄影技术用于记录和分析工人所用的各种动作。由于当时的摄影技术无法确定一个动作所花费的时间,他们还发明了一种瞬时计,可以记录1/2000分钟的时间。用这种瞬时计进行现场摄影,就可以根据影片分析每一个动作并确定完成每一个动作所需要的时间。为了在影片中更清楚地描述出一组动作的顺序,他们在工人的手上绑上一个小电灯泡,并显示出时间。这样,所拍摄的电影中的灯光轨迹就表示完成某一工作所用的动作模式。但是,这种没有变化的灯光轨迹却不能确定动作的速度和方向。因此,他们又在电路中增加了一个间断开关,使得灯泡可以时亮时暗,这样,可以利用这种装置从影片拍摄灯泡痕迹的长度和方向来确定动作的加速、减速和方向。吉尔布雷思夫妇通过对于动作的分解研究发现,一般所用的动作分类,如"移动手",对于细致分析来说是赤字于粗略了。因此,吉尔布雷思把手的动作分为17种基本动作,他把这些叫做分解动作。吉尔布雷思夫妇为了记录各种生产程序和流程模式,制定了生产程序图和流程图。这两种图至今还都还被广泛应用。吉尔布雷思夫妇除了从事动作研究以外,还制定了人事工作中的卡片制度-这是现行工作成绩评价制度的先驱。他们竭力主张,管理和动作分析的原则可以有效地应用在自我管理这一尚未开发的领域。他们开创了对疲劳这一领域的研究,该研究对工人健康和生产率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虽然吉尔布雷思被人们称为动作研究之父,但他的研究领域远远超出了动作研究的范围。他致力于通过有效的训练、采用合理的工作方法、改善环境和工具,使工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保持健全的心理状态。总之,他致力于改善人及其环境。他把新的管理科学应用到实践中,从而使它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并取得成功。人们可以根据他的工作成果制定出更好的动作模式,提高生产率,并以此建立健全激励报酬制度。吉尔布雷的思想对后来行为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闵斯特伯格的工业心理学思想(1912)雨果.闵斯特伯格(Hugo Mu nsterberg,1863-1916)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被尊称为 "工业心理学直父".他出生于德国,师从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 Wundt)。闵斯特伯格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中受到了正统的学术教育和训练,于1885年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后来他移居美国,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James)的邀请来到哈佛大学。1892年,闵斯特伯格受聘于哈佛大学,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并担任主任。在那里,特应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大量的问题,包括知觉和注意等方面的问题。闵斯特伯格对用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实际的工业中的问题十分感兴趣,于是他的心理学实验室就成为了工业心理学活动的基地,成为后来的工业心理学运动的奠基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闵 斯特伯格因效忠自己的祖国而作为支持战争的非正义方的德国,因此他受到了别人的排斥,导致精神抑郁,于1916年去世。当时人们评价他的去世造成了工业心理学上的空白。闵斯特伯格的工业心理学思想产生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工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为了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人们开始注意到如何有效地利用人的生理和心理资源的问题。泰勒的"科学管理"活动使得社会上对于科学管理的兴趣高涨起来。在"泰勒制"出现之前,心理学句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但是将心理学直接应用到工业生产领域,研究如何适应和转变工人的心理、激发工人的干劲,以发挥生产效率,还是20世纪初才开始探索的。闵斯特伯格指出,在当时的工业中,人们最大的注意力是放在材料和设备的问题上;也有一些人注意到了工人的心理状态对工人工作效率的影响,如有关疲劳问题工作单调问题兴趣和愉快工作报酬等等.对于这一类问题,当时都是由一些外行人来处理的,他们对此缺少科学的理解.闵斯特伯格认为,心理学应该对提高工人的适应能力与工作效率做出贡献.他希望能对工业生产中人的行为,作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他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根据个人的素质以及心理特点把他们安置到最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下可以让工人发挥最大的干劲和积极性,从而能够从每个工人处得到最大的最令人满意的产量;怎样的情绪能使工人的工作产生最佳的效果.1912年,闵斯特伯格出版了<心理学与经济生活>一书,该书在1913年被译为<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他在书中论述了对人类行为进行科学研究以发现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和解释个人之间差异的重要性.该书包括三大部分内容:最适合的人,即研究工作对人们的要求,识别最适合从事某种工作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应用在人员选拔、职业指导和工作安排方面;最适合的工作,即研究和设计适合人们工作的方法、手段与环境,以提高工作效率,他发现,学习和训练是最经济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手段,物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对工作效率有较强的影响,特别是创造工作中适宜的"心理条件"极为重要;最理想的效果,即用合理的方法在商业中也同样可以资源的合理利用,他研究了对人的需要施加符合组织利益的影响的必要性。闵斯特伯格指出心理家在工业中的作用应该是:帮助发现最适合从事某项工作的工人;决定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每个人才能达到最高产量;在人的思想中形成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影响。闵斯特伯格进行了大量的工业中实际问题的研究。他的最著名的一个研究是探明安全驾驶的无轨电车司机应具备的特征。他系统地研究了这项工作的各个方面,并且设计了模拟电车的实验是实验,结果发现一个好的司机应该能够在驾驶的过程中同时理解所有的影响电车行驶的因素。闵斯特伯格研究疲劳问题对提高工作生产效率非常重要。他和他的继承者研究了许多工厂每天和每周的工作曲线。典型的日产记录表现出,每天上午九、十点钟产量有轻度的增加,而中午饭前产量下降,午饭之后产量又上升,但不如上午九、十点钟的情况,下午下班前,产量急速下降。一周的产量也表示出类似的情形,星期一的产量平常,星期二和星期三是最好的记录,然后逐渐下降,直到星期六为止。这些研究为工业心理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闵斯特伯格开创工业心理学的时期,工业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在工业中的最高效率和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人们相信,归根到底,个人在工业环境中的最高效率,只有确保他在那种环境中获得最满意的适应时才能实现。闵斯特伯格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职业选择、劳动合理化,以及改进工作方法、建立最佳工作条件等方面。选择适应于工人体力、心理特征的工作条件,在当时不仅是生产力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减少工人同企业主矛盾冲突的重要条件。闵四特伯格指出,"我们绝不要忘记,通过将来的心理适应和通过改善心理条件来提高工作效率,不仅符合厂主的利益,而且更符合职工的利益,他们的劳动时间可以缩短,工资可以增加,生活水平可以提高。"闵斯特伯格作为工业心理学的先驱,他的研究和思想对后来的研究工作和工业心理学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早期的工业与组织学研究工作主要着重于应用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这样,企业主从增加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开始在企业中雇佣心理学家,心理学家也得以进入带企业中开展应用性的研究。心理学家对研究人的因素无疑处于最有贡献的地位。20世纪的许多重要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都可以追溯到闵斯特伯格的思想和研究工作。在闵斯特伯格之后,大量的社会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著作相继问世,产生了注重研究人的心理因素,试图通过对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人际关系学说",这一学说以著名的霍桑工厂实验为基础,在20世纪40至50年代之间颇有影响。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行为科学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受人瞩目,很快风靡起来,至今在企业管理中有一定的影响。幂斯特伯格的研究方向和路线,以及所采取的方法对后来的人们很大启示,在管理学上也有诸多应用。他开创了工业心理学领域-对工作中的个人进行科学研究以使其生产率和心理适应最大化。他认为应该用心理测验来选拔雇员,用学习理论来评价培训方法的开发,要对人类行为进行研究以便搞清什么方法对于激励工人是最有效的。他还指出了科学管理与工业心理学二者都是通过科学的工作分析,以及通过使个人技能和能力更好地适合各种工作的要求,寻求提高生产率,他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的甄选技术、员工培训、工作设计和激励仍有重要的影响。但是,闵斯特伯格所考虑的面比较狭窄,仅限于个体心理的研究,缺乏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和论据。所以,他的工业心理学在当时未能引起更为广泛的注意,而是在其影响下的研究和理论为工业心理学增加了深度和广度,获得了人们更多的重视。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1933) 一、 古典管理理论的困惑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泰勒法约尔等人在不同的方面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对管理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郑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重视。他们的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社会是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的;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收入,即"经济人";管理部门面对的仅仅是单一的职工个体或个体的简单总和,基于这种认识,工人被安排去从事固定的,枯燥的和过分简单的工作,成了"活机器"从20年代美国推行科学管理的实践来看,泰勒制在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因而引起了工人的强烈汪满,并导致工人的怠工、罢工以及劳资关系日益紧张等事件的出现;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体力劳动也逐渐让位于脑力劳动,也使得西方的资产阶段感到单纯用古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控制台工人以达到和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这使得对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寻求和探索成为必要。二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霍桑试验与此同时,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并引起了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的重视,但是对其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进而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则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继续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梅奥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霍桑试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堆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4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在试验计件工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时,发现生产小组内有一种默契,大部分工人有意识限制自己的产量,否则就会受到小组的冷遇和排斥,奖励性工资并未象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而在历时两年的大规模的访谈试验中,职是由于可以不受拘束地谈自己的思想,发泄心中的闷气,从而态度有所改变,生产率相应的得到了提高。对这种"传统假设与所观察到的行为之间神秘的不相符合",梅奥做出了职下解释:1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本身。参加试验的工人意识到自己"被注意",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因而你明归属感,这种意识助长了工人的整体观念、有所作为的观念和完成任务的观念,而这些昌他在以往的工作中不曾得到的,正是这种人的因素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在决定工人工作效率因素中,工人为团全所接受的融洽性和安全感较之奖励性工资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三人际关系学说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2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企业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题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为此非正式组织中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梅奥指出,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重大差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逻辑为其行为规范,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感情逻辑为其行为规范,如果管理人员只是根据效率逻辑来管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逻辑,必然会引起冲突,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当局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保持平衡,以便管理人蜗与工人之间能够充分协作。3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置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满意度,而生产条件、工资报酬只是第二位的。职工的满意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从而产生效率就越高。高的满意度来源于工人个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四。人际关系学说的实践思索霍桑试验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工作上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到人的因素上来,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论,还为现代行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人、财、物是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而人力又是其中最为活跃,最富于创造力的因素。即使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最完备的物质资料,没有了人的准确而全力的投入,所有的一切将毫无意义,对于人的有效管理不仅是高效利用现有物质资源的前提,而且是一切创新的最基本条件。尤其是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而创新是人才的专利,优秀的人才能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谁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了人力不从心资源。谁就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人的创造性是有条件的,是以其能动性为前提的,硬性而机械式的管理,只能抹煞其才能。"兴有满意的员工才是有生产力的员工",富于生产力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的人才,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企业的管理者既要做到令股东满意、顾客满意更要做到仅员工满意,不仅要有必要的物质需求满足,还要有更深层次的社会需求的满足,即受到尊重,受到重视,能够体现自我的存在价值。例如,在管理过程中为了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可以加强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通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增加他们对企业的关注,增加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个人优越感,将他们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2 有效沟通是管理中的艺术方法管理是讲究艺术的,对人的管理更是如此,新一代的管理者更应认识到这一点,那种高谈阔论。教训下属,以自我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已不适用了。早在霍桑访谈试验中,梅奥已注意到亲善的沟通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到员工的需求,更可以改善上下班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员工更加自愿努力工作,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具有成熟智慧的管理者会认为倾听别人的意见比表现自己渊博的知识更重要,他要善于帮助和启发他人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不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聆听别人的意见,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这样不仅可以是便员工增强对管理者的信任感,还可以使管理者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更有效地组织工作,适时地赞誉别人了是管理中极为有效的手段。在公开的场合对有贡献的员是给予恰当的称赞,会使员增强自信心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创造更佳的业绩。采用"与人为善"的管理方式,不仅有助于营造和谐和的工作气氛,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使其能继续坚持不懈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3 企业文化-寻求效率逻辑与感情逻辑之间的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发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应对此有所重视,员工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而是生活在集体中的一员,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集体中其他个体的影响。怎样消除非正式组织施加于员是身上的负面影响也是当代管理者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只有个人、集体、企业三方的利益保持均衡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创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协调好组织内部各利益群体关系,发挥组织协同疚和增加企业最有效的途径。总之,管理不仅是对物质生产力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对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管理。人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是社会上最宝贵的资源,是生产力最耀眼的明珠。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将成为现代企业前进的主旋律,"重视人,尊重人和理解人"的管理思想模式才会为企业创造美好灿烂的明天。梅奥等人开启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发现了霍桑效应,即量切由"受注意了"引起的效应;职是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仅就霍桑效应而言,就有很大的实用性,如承包制试点时,受注意了,一路开绿灯,一推广,虽有些成绩,但也是不宣而败。试点-推广模式值得再思考。股份制试点,就现在的状况而言,能否推广,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作为第一要素的人在管理方面的回归自然也是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理论,也可称为组织行为学的先驱,也存在着缺陷-过于强调人。管理的成功,甚至人的成功,均在于"过犹不及"。勒温的领导风格类型理论()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研究者、著名心理学家勒温和他的同事们从年代起就进行关于团体气氛和领导风格的研究。勒温等人发现,团体的任务领导并不是以同样的方式表现他们的领导角色,领导者们通常使用不同的领导风格,这些不同的领导风格对团体成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有着不同的影响。勒温等研究者力图科学地识别出最有效的领导行为,他们着眼于三种领导风格,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的领导风格。三种领导风格的特征如下表所示: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权力分配权力集中于领导者个人手中。权力在团体之中权力分散在每个员工手中,采取无为而治态度决策方式领导者独断专行,所有的决策都由领导者自己做出,不重视下属成员的意见。让团对参与决策,所有的方针政策由集体讨论做出决策,领导者加以指导、鼓励和协助。团对成员具有完全的决策自由,领导者积几乎不参与。对待下属的方式领导者介入到具体的工作任务中,对员工在工作中的组合加以干预,不让下属知道工作的全过程和最终目标。员工可以自由选择与谁共同工作,任务的分工也由员工的团对来决定。让下属员工了解整体的目标。为员工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材料,回答员工提出的问题。影响力领导者以权力、地位等因素强制性地影响被领导者。领导者以自己的能力、个性等心理品质影响被领导者,被领导者愿意听从领导者的指挥和领导。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缺乏影响力。对员工评价和反馈的方式采取“个人化”的方式,根据个人的情感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价。采用惩罚性的反馈方式。根据客观事实对员工进行评价。将反馈作为对员工训练的机会。不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团体力学理论(1944)团体力学理论是行为科学学派代表人之一库尔特.卢因于己于人944年提出的。团体力学所研究的团体指非正式组织同正式组织一样,团体有三个要素:一是活动;二是相互影响;三是情绪。在这三个要素中,活动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一切行为;相互影响是指人在组织中的相互发生作用的行为。情绪是人们内在的看不见的胜利活动,如态度、情感、意见、信息,但可以从人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中推知其活动,相互影响和情绪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其中一项变动,会使其他要素发生改变。团体中各个成员的活动、相互影响和情绪的综合就构成团体行为。团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力场",叫做"生活场所"、"自由运动场所"。这些力场涉及团体在其中活动的环境,还涉及团体成员的个性及其相互间的看法。团体成员在向其目标运动时,可以看成是力图从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所谓各种力处于均衡状态是相对的。事实上,一个团体永远不会处于"稳固的"均衡状态,而是处于不断地相互适应的过程。这可以比作一条波澜不掀的河流:看起来是相对静止的,实际上切在不断地缓慢运动和变化。团体行为就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结合,这些力不仅影响团体结构,也修正一个人的行为。卢因认为,除了正式组织的目标外,团体(非正式组织)还必须有它自己的目标的维护团体的存在,使团体持续地发挥作用。连续地过度地追求正式组织的工作目标有损于团体行为的内泵力。所以,团体领导人必须为促进一定程度的团体和谐而提供相当的时间和手段。在团体内把感情上的压力发泄出来,有利于正式组织工作目标的实现。相互依赖水平高的团体,在意见和感情的交流上比较好,团体成员的满意度、激励和内泵力都较高。卢因及其同事1939年在艾奥瓦大学从事的试验表明,对团体有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专制的领导方式、民主的领导方式、自由放任的领导方式。由于领导方式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但这三种方式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同时卢因还发现,一个团体除了领导者之外,还有参与者。团体规模的大小是决定其成员参与的程度和人数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如果团体成员的裙力和地位比较平等,则参与者的人数会显著增加。工作团体不是一群无组织的乌合之众,工作团体是有结构的,团体结构塑造团体成员的行为,使人们有可能解释和预测团体内大部分的个体行为以及团体本身的绩效。因此,卢因进一步指出,由于非正式组织的实质在于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所以,基本团体规模小为好,以便成员相互间能经常交往。但是,在实践中,团体的规模大小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卢因认为,当一个团体和主要任务作出高质量的复杂决策时,最恰当的规模是七人至十二人,有一个正式的领导者;当一个团体和主要任务是解决矛盾和冲突,取得协议时,最好由三至五人组成,不要正式的领导者。这样能够保证每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和进行讨论;当一个团体既要作出高质量的决议,又要取得协议时,最好成绩由五至七人组成。可以发现,这种社会惰化效应产生的原因也许是团体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如果你把别人看作是懒惰或无能的,你可能就会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这样你才会觉得公平。另一种解释是团体责任的扩散。因为团体活动的结果不能归结为具体某个人的作用,个人投入与团体产生之间的关系就喊模糊了。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会降低团体的努力。换言之,当个人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衡量时,团体的效率就会降低。工作团体中这种社会惰化效应对于组织行为学者来说,意义又是重大的。如果管理人员想借助团体的力量,来强化士气和工作团对,他们就必须提出供衡量个人努力程度的手段,否则,管理人员就应该权衡一下团体可能带来的生产率的下降程度是否可以接受。另外,社会惰化现象与文化背景有紧密的关系。比如,像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国家是由个人主义支配的个人主义主宰一切,社会惰化现象比较突出。在个人主要受团体目标激励的集体主义社会里,这种结论就不一定适用了。阿吉里斯的"不成熟一成熟"理论(1957克里斯.阿吉里斯是美国著名的行为学家,曾获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担任教育学和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工作。他是美国许多举足轻重的大型企业的高级顾问,同时受聘于许多欧洲国家的政府,担任经理人员培训和教育培训的顾问,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阿吉里斯勤于著述,先后出版了21部著作,发表了不得40多篇论文。代表作有个性与组织、理解组织行为、个性与组织的结合、组织研究等等。1957年6月,阿吉里斯将个性与组织中节选的短文在科学管理季刊第二卷中发表,这篇名为个性与组织:互相协调的几个问题的文章集中体现了阿吉里斯影响最为深远的"不成熟一成熟"理论。该理论认为:组织行为是由个人和正式组织融合而成的,组织中的个人作为一个健康的有机体,无可避免地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主要有以下7方面的变化:1 从婴儿的被动状态发展到成人的主动状态。2 从婴儿的依赖他人发展为成人的相对独立。相对独立指在自立的同时又和其他人保持必要的依存关系。3 从婴儿有限的行为方式发展成成人多种多样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