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pdf

    • 资源ID:90418275       资源大小:114.59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pdf

    1一前 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2001 年农村劳动力为 4.82 亿人,约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1这些劳动力中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的显性和隐性存在严重制约了中国农村和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一些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还很大。通过工业化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道路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工业化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是需要我们研究的现实问题之一。实践证明,只有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我国的农业生产率才能提高,才能使非农产业部门得到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研究探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不仅具有战略意义,而且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提出问题,将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出路进行研究。据估计,我国现存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在 1 亿至 2 亿之间,占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 50%左右。国内外学者曾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作过各种分析,得出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数据。那么,我国目前究竟有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些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向哪里转移,转移需要的政策扶持都有哪些。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加以解答和分析。(一)研究对象 中国的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将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同时与劳动力市场、城市化、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这些都是人口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正因如此,本文就将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二元经济理论,对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其中经典定义是刘易斯提出的,即“农业生产中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为负数的劳动力为农业剩余劳动力”。郭熙保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面积长期 1 中国统计信息网,2002 年 4 月 28 日。2呈下降趋势时,我们认为该国(或地区)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2该定义强调的是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动是长期趋势而不是短期波动,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几十年呈下降之势,则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何景熙在不充分就业: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核心与实质农村剩余劳动力定义与计量新探一文中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含种植业、养殖业、林、牧、渔业)的农村不充分就业劳动力。所谓劳动力的不充分就业是指每个单位农村劳动力每年有效工作时数3低于公认的单位农村充分就业劳动力年度有效工作时数标准的一种状态。笔者认为,剩余劳动力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在现有生产经营方式和技术条件下,农村劳动力的存量与生产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所需的劳动力数量之间的差额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同,内涵上有着一定的区别:农业剩余劳动力狭义上是指种植业中存在的剩余劳动力,广义上是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中存在的剩余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整个农村范围内的剩余劳动力,是农村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和非农业经营中的剩余劳动力的总和。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范围要比其大得多。而实际上,在农村真正闲得无事可做的剩余劳动力并不多,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在乡镇企业或是进城打工,转移出去了。真正存在的是“隐性失业”者或者“伪装失业”者,这些农村劳动力并非闲置在家,而是从事着农业或非农业,但处于就业不足或者不充分的状态。这部分隐性剩余劳动力如果转移出去,不会影响原来部门的产出,也就是说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为负数,实际上他们才是真正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本文所研究和测算的就是这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动也是两个相关又有区别的概念。所谓流动,是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如同商品市场上商品要自由流通一样,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也要有流动性。从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来看,是指超过农业需要的劳动力,通过流动进入劳动力市场,谋求高于农业收入的职业,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所谓转移,它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变农业劳动力为非农业劳动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完成的。它还包括迁徙的含义,即由农民变为 2 郭熙保:农业发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3 这里的工作时数指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含种植业、林、牧、渔业)经济活动所耗费的有效时数(以小时为单位)。但是不包括经济活动以外的时间消耗,如煮饭、洗衣、就餐、娱乐等。3工人、商人的同时,农村人也变为城镇或城市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通过流动完成的,流动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转移是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是经常的、无条件的,但要转移到第二、三产业,转移到城镇或城市是有条件的,要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目前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虽然进入了城市,但并没有彻底改变身份,仍然被称为“农民工”,他们随时会被迫或自愿返回农村,他们的职业转换不彻底,还只是一种兼业行为。这只是一种流动,本文要研究的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二)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发展经济学中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从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变的角度研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利用劳动力耕地法对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定量分析,测算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总量和各省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同数量、劳动力剩余率及存在特点,并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地域上存在的不同差异。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我国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最后提出具体的转移出路和政策建议。4二二 元 经 济 理 论 “二元经济理论”是由刘易斯(W.A r t h u r L e w i s)于 1 9 5 4年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后由费景汉(J.F e i)和拉尼斯(G.R a n i s)等人加以发展,所以也被称为“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L e w i s-F e i-R a n i s M o d e l)。在西方文献中,该理论也被称作“二元结构论”(D u a l S t r u c t u r a l T h e o r y),“二元经济论”(D u a l E c o n o m y T h e o r y),“二部门模型”(T w o-S e c t o r M o d e l),“二元经济发展模型”(D u a l E c o n o m y M o d e l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劳动力无限供给模型”(U n l i m i t e d L a b o r S u p p l y M o d e l)等。二元经济理论的特征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过程。二元经济理论描述的是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中存在着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落后的农业部门,城市里存在着以制造业为主的先进的现代化工业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呈现高低悬殊的发展不均衡的二元反差现象。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二元经济逐步向一元经济转化,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也由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的工业部门转移,最终实现一元经济,劳动力实现合理转移。中国是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中国家,同时并存着农村中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城市中的现代工业部门。90 年代以来,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的绝对量出现连续下降的趋势,19901999 年平均每年下降幅度达到 0.83 个百分点。4目前农村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巨大,今后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如何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借鉴“二元经济理论模型”作为理论支点。(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 战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劳动力过剩、资本短缺的现象,而且社会经济结构是二元化的,即乡村的传统农业部门与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并存,发展不均衡,不具备整体发育和同步进化的特征。在增长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经济部门呈现出不同的演变态势,甚至某些部门和地区的增长是以另一些部门和地区的不发达为代价的,即所谓增长的“马太效应”:发达的更发达,4 中国经济时报,2000 年 11 月 29 日。5不发达的更不发达。经济增长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达到使多数人受益的预期目标,反而造成了显著的结构反差和贫富差距,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没有发展的增长”(the 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的局面。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刘易斯提出了他的二元经济理论。该理论提出的前提是:(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现代化部门生产规模大,所使用的生产和管理技术较先进,生产动机是谋利,产品多在市场上销售。传统部门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生产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自己消费,产品很少在市场上出售,而且存在着大量失业人口。(2)劳动是无限供给的。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农业部门里,存在着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或为负的劳动力。(3)工资水平不变。刘易斯认为“扩大的资本主义部门必须支付的工资取决于人们在这个部门以外所能赚得的收入。”5工业部门之外的传统的农业部门里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人均收入很低,这一水平决定了工资下限。只要农业剩余劳动力没有被城市吸收完,工业部门的工资就会保持不变,不会随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刘易斯认为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现代化工业部门的扩张,农村中的传统农业只是被动地起作用而不断缩小。现代工业部门增长的动力来自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来自利润的再投资,利润又来自对剩余劳动的有效利用。因此这一扩张过程需要源源不断地从传统农业部门汲取劳动力,直至实现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一元经济或同质经济)的转化。图 1 显示出经济增长的历史轨迹,从左至右,从传统农业较为发达,现代工业刚刚起步的状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逐渐缩小,劳动力随之向工业部门转移,直至发展到传统农业完全被现代工业所替代,形成现代化的经济格局。5 参见 W.A.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见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 8 辑,商务印书馆 1 9 8 4年版,第 4 8 9 5 页。6 二元经济 传统农业 现代工业 图 1 经济增长的历史轨迹 二元结构论中提到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不仅是从失业、人口相对过剩的角度来说的,而是指在一定价格,即一定工资水平下提供的劳动超过需求,劳动的供给才是无限的。如果可以得到的劳动是无限的,而资本是稀缺的,用于资本的劳动,应该仅仅多到能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但是实际上零工资是得不到劳动的。因此,资本的应用只能达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现行工资的程度,如图 2所示,横轴代表劳动量,纵轴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OW 是现行工资,边际产品为零时的劳动量为 OR。但是资本主义部门(城市工业)要按 OW 支付工资时只雇用 OM。WNP 是资本家的剩余(利润),OWPM 是工业部门的工资。而工业部门以外的劳动者(也就是 M 以外)所赚到的只是他们在这种经济中自给自足农业部门所能赚到的收入。这就是“二元结构”问题,就可以将更多的劳动者从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吸收到城市工业中去。图 2 劳动量与边际产品之间的关系(一)图 3 劳动量与边际产品之间的关系(二)工业部门所必须支付的工资,取决于人们在该部门以外得到的收入水平,就是根据农民的平均产值决定的。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下限,当 7然实际的工资水平是高于这一水平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图 3 来说明。同图 2 相同,只是 OS 代表农业部门的收入,而 OW 代表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两图的区别,刘易斯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城乡之间收入的差别“现在看来不是海滩而是峭壁”。6这种城乡收入差别扩大的结果将使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涌流,甚至会超过城市的吸收能力。经济进一步发展,如图 4 所示,OS 和以前一样是农业部门的平均收入,OW 是工业部门的工资,WN1Q1代表最初阶段的剩余。因为一部分剩余用于再生产,所以固定资本量增加了。因此边际劳动生产力线现在整个提高了,达到了 N2Q2的水平。现在剩余和工业部门的就业都增多了,继续再投资把边际劳动生产力线提高到 N3Q3、N4Q4。图 4 劳动量与边际产品之间的关系(三)只要有剩余劳动,这个过程就能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剩余劳动完全被吸收到现代工业部门中去,这个过程才停止。上述分析说明,从劳动人口过剩(失业和隐蔽的失业人口)来看,劳动无限供给是绝对的;然而,从一定的工资水平来看,劳动无限供给是相对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很小,等于零甚至是负数时,人口即使存在着大量隐蔽失业,零工资仍然得不到劳动供给,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会转到城市工业部门来,甚至在和农业部门收入相等的情况下,城市工业部门也得不到劳动供给。只有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村平均收入时,才能得到劳动的供给。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建立起了两部门之间的联系,工业部门一开始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使用而积累资本,增加利润,逐渐把剩余用于再生产,增加固定资本量,扩大企业的规模与实力,经济得到长足进展,然后继续吸收剩余劳动力,直到剩余劳动完全被吸收到现代工业部门中去,这时二元结构变成了一元结构,也就实现了不发达经济的发展。6 陶文达主编,发展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年 7 月版。8(二)费景汉、拉尼斯对刘易斯模型的修正 二十世纪 60 年代以后,费景汉和拉尼斯针对刘易斯的模型进行了修正。“费拉”认为,刘易斯的模型一方面不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方面的重要性,这会造成农业的停滞;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的剩余产品,这些产品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否则工业中新吸收的来自农业的劳动力就没有口粮和其他农产品的供应。要使就业转换得以实现,必须保证农业迅速增长到足以满足越来越多的非农产业劳动力对产品的消费需求。如果没有新的农业技术进步和新的农业投资,那么这种农业将停滞萎缩,将引起非农产业工资成本的急速高升,从而侵蚀用于非农产业发展的利润和资金,使非农产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处于停滞。“费拉”把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转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农业劳动力,对工业可无限供给,这是农业剩余的劳动力对资源重新配置而释放出的能量,工业部门则付给劳动力超过维持生存以上的并足以使他们转移出农业的工资。在第二、三阶段中,农业部门逐渐也出现了剩余,可以满足非农业生产部门的消费,从而有助于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的移动。因此,农业促进工业增长的作用,不仅是消极地输送劳动力,而且还积极的为工业部门的扩大提供必不可少的农产品。直到工农业开始新的竞争,说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成功。“费拉”比刘易斯更加详细地叙述了在经济结构转换中,就业结构转换的条件和阶段,重视人口增长因素,提出了部门间平衡发展的思想,并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实现由一种无阻碍过程变为一种有可能受阻的三阶段发展过程,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提供了新的、更复杂的内容。(三)对二元经济理论模型的评价 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对立运动的客观规律,描述了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和动力,介绍了两部门发展的不平衡和现代部门的扩张带动了经济发展,提供了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现状的二元结构框架,也为从经济结构演变、就业转换角度探索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奠定了基础。首先,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建立了第一个劳动力转移模型,以人口流动的 9经济行为作为视角揭示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机制是为了寻求更多的经济机会(就业和收入)。正是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的实际收入的差别,导致人口从农业部门源源不断地流入工业部门。该理论模型既是对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经济行为的历史总结,又是对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的劳动力转移现象的阐述,揭示出城乡经济发展程度与比较利益的差别是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经济动力。其次,二元经济理论在经济发展的分析中引入了结构分析的概念,突破了单纯的总量分析的框架。同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从数量关系上描述在一定的制度结构假设条件下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从中探讨经济运行的数量关系及各种条件,既可概括和模拟既有的经济发展经验,又可预测和探索未来经济格局的可能性和前景。二元经济理论将劳动力转移和经济结构转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创立了经济发展的结构分析模型,丰富了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分析方法,也有助于人们寻找发展中国家经济深层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第三,与大部分将剩余劳动力当成包袱的理论相比,二元经济理论将农业剩余劳动力看成是一种发展动力,是一种积极理论。在刘易斯的模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积极作用在于它不断的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从而压低了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使其不随资本积累和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而上升,直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为止。该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源泉在其自身内部,资本的形成在于经济的结构化。但是该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它关于隐蔽失业的假设,也就是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假说,实际上不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就传统农业部门而言,资源配置并不是完全无效率的,一些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较低而并没有达到零值。另外,它对工业在二元转换过程中的作用过分乐观。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农业劳动力在转移中只有一部分能被现代工业所吸收。而且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在城市里不但存在着大量的公开失业人口,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这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并不像理论上的那样顺利。第三,在二元经济模型中有一条水平的工资曲线。二元结构理论认为由于农业部门不断溢出的过剩劳动力的抑制作用,城市里的工资水平并没有变成一条向上的弯曲的曲线,而是保持成一条水平线,只是在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以后,劳动力在两部门间的分配开始有竞争时,工资曲线才会因供求规律作用 10而向上弯曲。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是,在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条件下,即使城市公开失业在增加,城市中的工资,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都呈上升状态。尽管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它毕竟从理论上给我们提供了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理论框架,总结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合理渠道和有效途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二元经济的不均衡发展比一般国家更为突出,因此,二元结构理论对于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一定意义。11三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一)中国农业劳动力总量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都以农业为基本的谋生手段。随着近 20 年经济改革的发展,就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但农业仍然是就业的最主要行业。2000 年 11 月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有 8.07 亿,占总人口的 63.8,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口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 50.0。7表 1 显示出中国劳动力在 19782000 年期间的变化情况,全国从业人员由 1978 年的 4.02 亿增加到 2000 年的 7.12 亿人,增长了 77,农业从业人员也从 1978 年的 2.83 亿增加到 2000 年的 3.56 亿人,增长了 29。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 1978 年的 70.5%下降到了 2000 年的50.0%。农业从业人员的绝对数量在逐年增加的同时,在劳动力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提高,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减弱。表 1 中国农业与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分布 从业人员数量(万人)构成()全社会 农业 非农业 农业 非农业 1 9 7 8 4 0 1 5 2 2 8 3 1 8 1 1 8 3 4 7 0.5 2 9.5 1 9 8 0 4 2 3 6 1 2 9 1 2 2 1 3 2 3 9 6 8.7 3 1.3 1 9 8 5 4 9 8 7 3 3 1 1 3 0 1 8 7 4 3 6 2.4 3 7.6 1 9 9 0 6 3 9 0 9 3 8 4 2 8 2 5 4 8 1 6 0.1 3 9.9 1 9 9 5 6 7 9 4 7 3 5 4 6 8 3 2 4 7 9 5 2.2 4 7.8 1 9 9 6 6 8 8 5 0 3 4 7 6 9 3 4 0 8 1 5 0.5 4 9.5 1 9 9 7 6 9 6 0 0 3 4 7 3 0 3 4 8 7 0 4 9.9 5 0.1 1 9 9 8 6 9 9 5 7 3 4 8 3 8 3 5 1 1 9 4 9.8 5 0.2 1 9 9 9 7 0 5 8 6 3 5 3 6 4 3 5 0 5 0 5 0.1 4 9.9 2 0 0 0 7 1 1 5 0 3 5 5 7 5 3 5 5 7 5 5 0.0 5 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我们还可以通过农业的产值就业弹性系数来看一下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所谓的产值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量的变化与产出的变化之比,即:产值就业弹性系数就业量增长率/总产值增长率 7 中国统计年鉴 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12表 2 农业总产值、就业量及产值就业弹性系数 总 产 值 就 业 量 产量(亿元)增长率(%)人数(万人)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 1978 1018.4 -28455.6-1979 1258.9 7.6 29071.6 2.2 0.08 1980 1359.4 1.4 29808.4 2.5 2.93 1981 1545.6 6.5 30677.6 2.9-0.02 1982 1761.6 11.3 31152.7 1.5 0.32 1983 1960.8 7.8 31645.1 1.6 0.33 1984 2295.5 12.3 31685.0 0.1 0.01 1985 2541.6 3.4 30351.5-4.2-1.24 1986 2763.9 3.4 30467.9 0.4 0.12 1987 3204.3 5.8 30870.0 1.3 0.22 1988 3831.0 3.9 31455.7 1.9 0.49 1989 4228.0 3.1 32440.5 3.1 1.00 1990 5017.0 7.6 33336.4 2.8 0.37 1991 5288.6 3.7 34186.3 2.5 0.70 1992 5800.0 6.4 34037.0-0.4-0.06 1993 6882.1 7.8 33258.2-2.3-0.29 1994 9457.2 8.6 32690.3-1.7-0.20 1995 11993.0 10.9 32334.5-1.1-0.10 1996 13844.2 9.4 32260.4-0.2-0.02 1997 14211.2 6.7 32434.9 0.5 0.07 1998 14552.4 6 32626.4 0.6 0.10 1999 14472.0 4.7 32911.8 0.9 0.1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0。注:其中农业总产值为当年价格,增长率按 1978 年可比价格计算。图 5 19781999 年中国农业就业弹性系数变化趋势-2.0 0-1.0 00.0 01.0 02.0 03.0 04.0 01 9 7 81 9 7 91 9 8 01 9 8 11 9 8 21 9 8 31 9 8 4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 表 2 显示的是农业产值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情况,图 5 显示出弹性系数变化的趋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产值就业弹性系数变化不稳定,但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产值就业弹性系数在 1981 和 1985 年为负弹性;19921996 年,连 13续 5 年为负弹性,即就业量与产值增长成反比。1997 年以后弹性系数为正值,但也没超过 0.2,增长的幅度非常小。这说明,在农业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同时,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逐渐减弱,以至于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二)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 关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问题,由于统计资料的局限,不同专家对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的测算结果也不尽相同,大多在一亿至两亿之间。原劳动部课题组在 1995 年至 1996 年期间对我国 8 个省的农户进行调查,经过推算,得出我国目前有 1.11 亿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8 据刘永红等人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推算,得出 1998 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达 1.52 亿,到 2000 年底达到 1.8 亿。9 王诚在他的文章中认为,从 1985 年到 1994 年,我国农村隐蔽失业人数从 2.43亿降低到 1.39 亿,隐蔽失业率从 65.5下降到 31.0。10 李子奈采用国际一般承认的“就业的结构偏离度”标准进行测算,得出 1998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 1.4 亿,不包括已经转移出去的 1.7 亿。11 王红玲计算出中国有农业剩余劳动力估计为 1.17 亿。12 2000 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约有 1.2 亿农业剩余劳动力。13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利用与转移课题组预计,19952000 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每年增加 600 万,则 5 年间会增加 3000 万,而农业劳动力会向非农产业转移7500万,除了可以将新增的3000万吸收完之外,还可以再转出 4500 万左右,则届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从 1995 年的 1 亿减少到 5500 万。14 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尚有约 1.8 亿农业剩余劳动力。15 笔者认为对我国的现有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作以相对准确的界定,对于我们研究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其他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里根据劳动力耕地比 8 原劳动部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研究报告,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 年 4 月,第 224 页。9 刘永红、蔡根女、江占民,三化联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农业经济问题2001 年第五期。10 王诚,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到效率型就业,经济研究,1996 年第五期。11 李子奈,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经济学家2000 年第四期。12 王红玲,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8 年第四期。13 蔡昉主编,2000 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0 年 4 月,第 47 页。14 谢晋宇,当代中国乡村城市迁移与经济发展,2000 年 4 月,第 41 页。15 陈扬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及滞留经济代价研究,人口与经济,2001 年第 2 期。14例法16,推算我国目前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状况。测算的假设条件:1农业劳动力包括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生产的劳动者,由于资料有限,这里所测算的仅仅是种植业的劳动力。通过计算种植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代表大农业从业人员的大概情况,因为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1990 年我国种植业劳动力占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比重达 97.84。17种植业劳动力基本上能代表(大)农业的劳动力状况。2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量是个很复杂的变量,它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政府政策等等。在我国当前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对农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农业自然资源又包括耕地资源、林业资源、草场资源和水域资源,但这里仅考虑耕地资源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量。3由于资料的限制,种植业从业人员占大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a,这里无论对全国还是对各省区,均采用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4假设在 19522010 年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是一致的,即劳动力人均播种面积的年均增长率(r)相同。5 1952 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播种面积(以下简称劳均播种面积)为 0.8158公顷(ha)18,基本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中国农业初期集约化经营水平可以达到农村劳均耕地 0.67-1.0ha”19,按复种指数 150计算(1995年为 157.8),即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耕种播种面积 1.0-1.5ha。我们这里假设到2010 年劳均播种面积增加到 1.0ha。1 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及其演变 某区域第 t 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SL)是农业从业人员(P)与农业劳动力需求量(N)之差,可用公式表示为:SL P N a A N (1)M 0.8158(1r)t-1952 (t=1952、1953、19542000(下同)(2)SL a A S/M (3)16陈扬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及滞留经济代价研究,人口与经济,2001 年第 2 期。17 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4),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第 183 页。18 中国科学报社编,国情与决策,北京出版社,1990。19 国家统计局编,1990 年人口普查数据专题分析论文集(上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15 R SL/A 100 (4)上式中,A 为某区域第 t 年大农业的从业人员,可以直接从统计年鉴中得到数据;S 为某区域第 t 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M 为某区域第 t 年劳均播种面积;R 表示劳动力剩余率。根据上述公式可以算出 19782000 年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率。如表 3 所示,并绘制图 6。表 4 1978-2000 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及农业劳动力剩余率 从事大 农业的 人员(万人)(A)劳均 播种 面积(公顷)(M)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千公顷)(S)农业可容纳的 劳动力(万人)农业 剩余 劳动力(万人)(SL)劳动力 剩余率 ()(R)1978 28455 0.91090 150104 16478.6 11362.3 39.9 1980 29808 0.91866 146379 15934.0 13230.6 44.4 1985 30351 0.93835 143626 15306.2 14389.7 47.4 1990 33336 0.95846 148362 15479.2 17137.1 51.4 1991 34186 0.96253 149586 15540.9 17907.0 52.4 1992 34037 0.96662 149007 15415.2 17886.6 52.6 1993 33258 0.97073 147741 15219.6 17320.3 52.1 1994 32690 0.97486 148241 15206.4 16777.8 51.3 1995 32334 0.97900 149879 15309.4 16326.7 50.5 1996 32260 0.98316 152381 15499.1 16064.5 49.8 1997 32434 0.98734 153969 15594.3 16140.0 49.8 1998 32626 0.99154 155706 15703.5 16218.2 49.7 1999 32911 0.99575 156373 15704.0 16496.9 50.1 2000 32798 0.99998 156300 15630.3 16459.3 50.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图 6 1978-2000 年中国农业劳动力变化曲线 01 0 0 0 02 0 0 0 03 0 0 0 04 0 0 0 01 9 7 8 1 9 8 0 1 9 8 5 1 9 9 0 1 9 9 1 1 9 9 2 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 1 9 9 7 1 9 9 8 1 9 9 9 2 0 0 0农业劳动力可容劳动力剩余劳动力 项 目 年 份 16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到 2000 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为 1.6459 亿,约占农业劳动力总量的 50.2。可见目前农村大约有一半的劳动力是处于绝对剩余或相对剩余的状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压力很大。(2)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呈波浪式增加。1978 年以后农业剩余劳动力从 1.14亿增加到 1991 年的最多 1.79 亿,增加了 0.65 亿,年均增加 500 万人。这期间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增长的速度比较快,数量也比较大。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由于不合理占用土地,使得耕地数量的大规模减少,另一方面也由于农业劳动力总体数量的不断增加。1991 年之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逐渐开始下降,到 1996 年,已经降至 90 年代的最低点 1.61 亿,比 1991 年减少了 0.18 亿,年均减少 360 万。这是我国近几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流动和转移的结果。90 年代后期,19962000 年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又开始增加,从 1996 年的 1.61亿增加到 2000 年的 1.65 亿,虽然增幅不大,但逐年有所增加。这说明,我国目前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工业化转移措施和手段方面尚不完善,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结合我国的经济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关于这一点的建议本文将在后面加以论述。2中国各省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用上述同样方法,还可以算出中国各省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状,结果如表 4 所示。这里用 2000 年全国劳均播种面积代表各省的劳均播种面积 0.99998公顷。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地区差异,见表 5,呈现出以下特点:(1)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最明显的是西南地区,剩余率最大的是西藏,其次是贵州和云南,这里农业劳动力剩余率高达 60以上,农业劳动力在这里出现严重的剩余状况。这里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增长速度快,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较大,但这里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对农业生产不利,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同时,非农产业比较落后,农业剩余劳动力难以实现顺利的转化和转移,所以农业劳动力的剩余比较明显。(2)中部和东部的大省,包括浙江、广东、广西、湖南、河南等,农业劳 17动力的剩余率也在 60以上,这些省区虽然非农产业相对发达,农业劳动力转移很快,但这里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农业人口基数较大,而且增长较快,人均占有农业资源很少,农业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很低。表 4 1999 年中国各省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率状况 从事大农 业的人员 (万人)(A)农作物播 种总面积(千公顷)(M)农业可容纳 的劳动力(万人)农业剩余 劳动力(万人)(SL)劳动力 剩余率()(R)北京 74.3 527.1 52.7 21.6 29.1 天津 82.6 562.9 56.3 26.3 31.9 河北 1653.3 9055.2 905.5 747.8 45.2 山西 659.1 3970.8 397.1 262.0 39.8 内蒙古 555.4 6077.0 607.7-52.3-9.4 辽宁 675.6 3640.1 364.0 311.6 46.1 吉林 544.4 4064.3 406.4 138.0 25.3 黑龙江 812.5 9261.5 926.2-113.7-14.0 上海 93.5 551.7 55.2 38.3 41.0 江苏 1529.0 8023.4 802.4 726.6 47.5 浙江 1080.1 3899.5 390.0 690.1 63.9 安徽 2007.5 8582.1 858.2 1149.3 57.2 福建 789.9 2915.4 291.5 498.4 63.1 江西

    注意事项

    本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pdf)为本站会员(赵**)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