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pdf
2 0 0 7.5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2 4 4期理 论 与 争 鸣理论与争鸣教育部于2 0 0 4年1 2月2 5日下发了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 标准),2 0 0 5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以下简称“T E T A计划”),辽宁、宁夏、河南、江苏、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和海南为首批实施地区。2 0 0 5年9月,依据 标准 编写的培训教材在河南、江苏两省进行了试验;同年1 2月首批实施“T E T A计划”的9个省派骨干培训者参加了国家级培训活动;2 0 0 6年5月,“T E T A计划”在全国全面展开。随着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衡量培训学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此次培训的特点和采用的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使得我们不能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1,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过程的实际情况,通过充分考虑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各方面因素,建立科学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一、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指标体系是评价中最关键的一环,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培训实施的效果。1.对培训过程的指导性“T E T A计划”刚刚启动,尤其目前仅仅是教学人员的初级培训,其后还有中级、高级培训,以及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等,可以说教学人员初级培训是以后各种能力培训的模板。从教材的编写,培训的模式,培训过程中新的评价方式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评价方式的应用来看,采用哪些指标来衡量学员的能力变化,培训过程中应该对哪些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反馈,从而最终实现对学员学习的有效促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目前这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还很少,加之培训过程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各个因素又相互联系,所以制定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十分艰巨且迫切的任务,是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瓶颈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培训就会带有盲目性,造成培训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楚,进而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效果。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监督、指导培训过程,把握整个培训的方向,从而进一步提高培训的质量。2.保持培训过程的完整性评价并不是独立于教学之后的一种终结性活动,它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项目中的形成性评价是基于培训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关注的重点是学员运用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具有指导学习方向、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员学习、诊断教学疑难、改进教学等作用,同时主讲教师能通过它及时了解、掌握学员的学习状态,分辨优劣、诊断问题所在,以便因材施教、弥补不足,使学员能到达预定的教学目标(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学员也能根据评价的结果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进一步促进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形成性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形成性评价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指引着评价的方向,保证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完整性。二、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出发点在制定形成性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把关注点放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变化的数据上,同时还要关注学员自己对自己的评价、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以及老师对小组的评价等,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对学员的多次评价,提高形成性评价的说服力。1.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 标准 是指导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张生1,何克抗2,韩骏3(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 3 0 0 2 4;2.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1 0 0 8 7 5;3.中央电化教育馆培训中心,北京1 0 0 0 3 1)摘要:随着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培训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亟待完善。本文具体阐述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设计思路、方法和步骤,并附有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形成性评价;评价体系;创新能力;层次分析法中图分类号:G 4 3 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69 8 6 0(2 0 0 7)0 50 0 1 10 41 1总第2 4 4期 中国电化教育2 0 0 7.5理论与争鸣化发展。标准 从意识与态度,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 2 这四个维度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达到上述四个维度的水平,因此在制定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培训的过程中是否实现了这四个维度的目标;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实际培训过程中的状况来充分考虑与培训教学相关的各种背景条件,比如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和影响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学员需求与能力、时间、学习动机、教学资源与设备、教师能力等),分析哪些数据能影响、反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形成、变化的过程。2.关注学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变化由于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比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情境创设、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都是随时空转换而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应该对整个培训过程做跟踪监控、检测、反馈、指导。在评价中关注的是培训过程中学员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应变能力、合作能力甚至信息安全、信息伦理情况等,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相应给出建议和补救方案,这在根本上不同于以往的教师培训中多采用的总结性评价方法。此外为了使培训更有针对性、预见性以及结束后的可比较性,还需对学习者进行诊断性评价。3.以自我评价、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员每一次的自我评价实现了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也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肯定、否定、再否定的辩证评价过程。这种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使学员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学员的参与性,增强学员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师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学生能力的变化过程,能够引导学员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小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协商、评价,可能引起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文化碰撞、价值观的碰撞以及思维的碰撞,这有助于他们在认知层次上达到协同,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4.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提高评价的说服力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发展,提倡多情境解决问题,主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传统教学的评价参照标准比较单一,往往只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却忽视不同学员各异的特质、情感和学习风格,甚至忽视培训环境、培训内容、培训对象的差异,无形之中扼杀了学员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学员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学员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科学地、理性地、全面地对学员进行评价,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衡量每一名学员,运用更具个性发展的评价策略,激发学员潜意识中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众多更具特色的学习个体融于形成性评价这个大环境之中。三、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全新的培训思想、培训目标、培训模式与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对传统评价方法的变革,从重视学习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转变,通过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以及弱化评价对学员造成的压力,实现强调激励学员之间进行的合作、协作学习,实现促进学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在设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形成性指标体系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目标一致的原则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功能,淡化考试和认证。形成性评价具有注重学习过程,强调评价目标与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参与互动,关注个体差异等特征,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必须体现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观点,不仅为评价者提供多方位的数据,而且可以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自身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2.突出重点指标的原则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包括非常多的内容,并且关系非常复杂,对其进行的评价很难全部反映所有的要素以及教师在教学情景中的实际水平。鉴于此,在设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既要着眼于教师综合的教育技术能力,又应该依据 标准 的具体要求反映重点内容,突出评价的重点,最大程度上评价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而非信息技术能力或其它能力。3.独立性原则评价的指标体系是由一组相互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指标结合而成的。但是,体系内的各条指标又必须是相互独立的,就是说在同一层次的各条指标必须不存在任何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相互不重叠,不存在因果关系,不能从这一条导出另一条。为了追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科学性,应该力求各个指标彼此独立,分别评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不同方面,避免指标之间的相互重叠,彼此干扰,保证评价的信度与效度。4.直接的可测性原则1 22 0 0 7.5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2 4 4期理 论 与 争 鸣理论与争鸣评价是通过指标体系来判断既定教学目标的达到度,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是目标的具体化、行为化,其表述语言要具有可操作性、评价项目和要素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定、可评价的,语言要简洁、准确、便于操作。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T E T A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无疑是反映培训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我们不能把能力作为评价的指标,因为能力不具有直接可测性。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说能力不可测,只是说它无法直接测量,我们可以通过转化方法,把对某一能力的测量转化成对可测量的指标的测量,这是一种间接测量。5.可接受性原则指标的可接受性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符合培训的实际情况,从培训过程出发提出指标才是可接受的。其二是按指标进行评价是可行的。这意味着,第一要有足够的信息可利用;第二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可利用;第三要有切实可行的量化方法可利用。四、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以上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把评价对象分解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又可分解出若干组成要素,依据每个要素和每一结构层次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形成评价指标体系。1.目标分解根据指标和目标一致的原则,我们通过分解目标的方式来形成指标体系。由于此次评价的复杂性,我们在目标和指标之间设置若干中间过渡环节,也就是次级目标。因为我们把目标分解为三个层次,即总体指标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4个一级指标(平时表现、协作学习、教学设计、最后作品展示)和1 0个二级指标。(1)平时表现该指标主要是用来对学员在平时培训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做出详细的记录,并对其进行评价,通过该项指标的确立可以激励学员在日常的培训中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根据教师在培训中的实际情况,我们又将该项指标细分为3个二级指标:出勤率、课堂表现、完成任务情况。(2)教学设计能力依据 标准 的具体规定,教学设计能力应该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内容。因此,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评价应该在整个评价过程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教学设计的学习目标以及评价的可操作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我们采用对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所逐步完成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的方式,来考察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因为教学设计方案较好地体现了教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完整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依据教学设计的原则以及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该项指标又分为教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两个具体的二级指标,从而达到对其评价的科学性和完整性。(3)合作学习能力无论是在培训过程中,还是在广大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合作学习能力已经日益成为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标准 中也非常明确对教师提出了合作与交流的要求。为了能够对合作学习能力进行比较真实的考察,我们决定通过对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各个小组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来进行评价,我们将该项指标划分为两个二级指标:个人贡献、沟通能力。(4)最后作品展示以任务驱动的培训结果,必然要求学员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去,因此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教学方案、一个教学成果;同时,利用这样的方案和成果来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达到对我们传统课堂的改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的能力,即形成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因此学员要对自己的成果进行汇报,可以是以小组的形式也可以以个人的形式。该项指标又分为作品完整、创新性、可实施性等三个二级指标。2.评价标准的建立评价标准主要由标准的强度和频率、标号、标度三个因素构成的。其中标准的强度是指评价标准要求的规范行为所表现的程度或相对次数,它是评价标准的主要组成部分;标号是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标记符号;标度是测量的单位标准。标准体系是指各种标准的内容、标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具有完整性、协调性、比例性三大特征3。为各个细化的指标项写出期望达到的要求,即标准评价指标,然后把各个指标项分为若干等级,再赋以分值。在这里,我们将各个指标分为五个等级:优、良、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相应的分值为5、4、3、2、1。3.评价者的确立为了避免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性地位,我们确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分别为教师、同伴和学员自身。首先根据评价的具体内容,分别确立不同的评价主体,然后依据各自在评价中发挥的作用对他们设置不同的权重,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实现评价的科学性,还可以发挥学员自身的积极性,使学员在评价和被评价的过程中,获得来自多方面的反馈信息,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1 3总第2 4 4期 中国电化教育2 0 0 7.5理论与争鸣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估标准S评价者权重编号名称权重w 1编号名称权重w 2教师t学员s同伴cA平时表现A 1出勤0.2记录N次评价登录时间,自动形成,若登录次数不足1/3,则以0分计10*0A 2课堂表现0.4优(5)、良(4)、合 格(3)、基本合格(2)、不合格(1)100A 3完成任务0.4100B教学设计能力0.2 5B 1教 学 设 计方案的完整性0.5优(5分)、良(4分)、合格(3分)、基本合格(2分)、不合格(1分)、没有作品(0分)0.4*0.2 0.4B 2教 学 设 计方案的规范性0.50.40.2 0.4C合作学习能力0.2 5C 1个人贡献0.6优(5分)、良(4分)、合格(3分)、基本合格(2分)、不合格(1分)、没有参加(0分)0.50.2 0.3C 4沟通能力0.40.20.3 0.5D最后作品展示0.2 5D 1作品完整0.6优(5分)、良(4分)、合格(3分)、基本合格(2分)、不合格(1分)0.20.2 0.6D 2创新性0.20.40.2 0.4D 3可实施性0.20.20.2 0.60.2 5表注:在评价者权重中出现的0表示该评价者不参与对该指标的评价;为了便于统计,对权重结果作了四舍五入。形成性评价量表4.指标权重的确立确定完整、合理的形成性评价指标是评价考核的重要前提,但真正的难点是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对于如何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目前应用比较多的一是专家评分法,二是用层次分析法(A n a l y t i c H i e r a r c h yP r o c e s s,简称A H P)4,通过模糊评价来确定权重。相对而言,前一种方法比较简单,操作性强,但精度不够;后一种方法科学性更强,但施行起来有一定难度,一般需要专家的支持。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即层次分析法。下面结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介绍一下如何用A H P确定权重。A H P首先要确定的是平时表现、合作学习、教学设计能力、最后成果展示这四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确定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的权重。所以,只需了解一级指标权重如何确定即可。用a、b、c、d分别代表四个一级指标,其步骤为:(1)选定两两对比的赋值表。常用的赋值表有五级分制、七级分制及九级分制等,可根据实际需要选取,本文选取五级分制(1、3、5、7、9)如下图所示。(2)得出判断矩阵。方法很多,常用“特尔菲”法或专家咨询法进行赋值。对于规模较大的培训更实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其好处是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制定出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结果。(3)经过问卷调查,得出判断矩阵。(4)利用求解特征根的方法计算出a、b、c、d的具体权重。可以在计算机上利用E x c e l进行计算,比较方便。(5)进行一致性检验,保证权数分布的合理性和可靠度。其它二级指标的权重的制定的处理方式就和上面一样了 5。以上只是给出了计算指标权重的一般步骤,不同地区的培训班、不同的培训期次实际计算结果会有较大差别。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而言,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多次反复,逐步改善指标及其权重的合理性、实用性,提高其满意度,是完全可以制订出符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特点的指标体系的。5.指标处理使用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判是利用集合和模糊数学的理论方法将实际中模糊量数值化来进行定量的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主要包括单因素集评判和多层因素集评判方法 6 7,由于篇幅的原因在此就不详述了。依据上述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权重和评价者的确立,我们最终可以得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五、结束语“T E T A计划”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确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为培训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奠定了基础,为各级培训组织机构和人员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使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保障这种“塔式”培训模式的效果和质量,进而保障“T E T A计划”的顺利实施。参考文献:1 张生,韩俊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的评价方式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2 0 0 7,(4):58.2 何克抗,刘雍潜.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5.3 汪琼.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D B/OL .h t t p:/w w w.e t.p k u.e d u.c n/m e t h o d s/t e x t b o o k/c l a s s 1 1 _ 0 1 _ 0 0 _ 0 0 _ i.h t m.4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 9 9 1.5 李崇岸.从实际案例看绩效考核指标及其权重的选择 D B/OL .h t t p:/n c.j o b 3 6 5.n e t/T o p i c I n f o.a s p?i d=7 4 5.6 常大勇,张丽丽.经济管理中的模糊数学方法 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 9 9 8.7 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 0 0 0.!收稿日期:2 0 0 6年1 2月2 0日责任编辑:李馨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