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版教案: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pdf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其关系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演超 球 J)细胞外液(约占1/3)h 标/b r-(约占2/3)-(1)图中的、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2)请用数字及箭头表示上图四种体液的关系:Lr;。(3)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邕于b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置于b处,b处C O?和代谢废物的含量均高于a处。2.内环境三种组成成分的比较3.比较人体内几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存在部位血管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成分来源消化道吸收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化学成分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4.内环境的作用细胞名称直接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1)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2)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纠误诊断(1)血浆和组织液相比,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X)提示: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多于组织液。(2)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发生于内环境中。(X)提示: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发生于消化道中,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3)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V)(4)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X)提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5)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X)提示:细胞质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1.在 人 体 内 环 境 中 发 生 的 生 理 过 程 有 哪 些?。细胞呼吸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消化道中物质的消化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提示:2.辨析人体内环境的成分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蛋白、和葡萄糖 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激素、神经递质和氨基酸胃中的牛奶口服的肠道中的抗菌药物肌肉注射青霉素上 述 不 属 于 内 环 境 化 学 成 分 的 有。提示:深度思考判断物质是否属于内环境成分的关键是什么?提示:明确物质合成的场所和发挥作用的场所。题型一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分析与判断1.(2018 海南卷)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A)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D.消化管内的液体解析: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均属于外界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淋巴管内的液体属于内环境。2.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组成的B.中含激素、呼吸酶、乳酸、C O?等物质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再进入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一一解析:图中为淋巴,为血浆,为组织液,为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细胞呼吸在细胞内进行,因此呼吸酶分布于细胞内;抗体对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起杀伤作用,不进入细胞内;血浆中的氧经毛细血管壁扩散至组织液中,然后扩散至组织细胞内。“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11是否是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口、胞内酶1 T 1|(呼吸酶、R N A聚合薛、解旋酶等)十是否是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受体等|是否是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L亍|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g g#|是否是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题型二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等3.(2 0 1 9 全国H I 卷)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D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 O?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解析: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4.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甲、乙、丙、丁共同构成了人体细胞生存的内环境B.当人体较长时间对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乙液会变少C.T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可以生活在甲液和丙液中D.甲液和乙液在组成上的主要差别是无机盐含量的多少解析: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不包含细胞内液;当人体较长时间对蛋白质摄入不足时,可导致血浆蛋白浓度减小,血浆的渗透压下降,从而导致血浆中的水分渗入组织液中,组织液增多:淋巴细胞可生活在淋巴、血浆中;血浆和组织液在组成上的主要差别是蛋白质含量的多少,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利用单向箭头快速判断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下图表示高等动物(包括人)体液各成分之间关系甲 乙、丙依据图中单向箭头判断:两个单箭头之间的是淋巴,发出单箭头指向淋巴的是组织液,由淋巴发出的单箭头指向血浆。即图中丁为淋巴,乙为组织液,丙为血浆;一般组织细胞与组织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可确定甲为细胞内液。考点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及调节机制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f 渗透压、温度、pH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甲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无机盐的含量有关(3)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4)甲中正常的pH为7.357.45(5)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为37左右2.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1)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直接参与稳态维持的系统一一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间接参与稳态维持的系统一一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和免疫系统(免疫调节)。(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3)实例一一血浆p H 的维持(4)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5)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纠误诊断(1)人体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X )提示:腹泻会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2)营养不良、淋巴管堵塞及过敏反应都会引起组织水肿。(V )(3)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X )提示: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也会导致稳态失调。(4)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X )提示:体内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5)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 H 明显降低。(X )提示:血浆中含有缓冲对N a H C O s/H E O s 等,机体产生的乳酸能与N a H C O:,发生反应,因此血浆p H不会明显降低。(6)实现内环境的稳态只依赖于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X )提示: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除了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机制外,还需要各器官和系统的协作。1.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如营养不良、过敏反应等,请完成下图,分析组织水肿产生的具体原因。营肾小养球不肾良J1 一血浆蛋白丝一四管压空组织水肿过敏篝反应一 组 织1蛋 白 增 多 一 组 织 液 渗 透 压 升 高淋巴循环受阻J-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2.稳态调节机制的综合分析下图为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卫、监控、清除。(2)当寒冷刺激皮肤时,引起骨骼肌战栗,该调节是通过图中(填序号)过程完成的。此时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增%,其作用主要是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3)稳态的维持通常要通过内环境中信息分子的特异性作用来实现,图中三种调节方式中的信息分子分别是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题型一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分析1.(2019 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下表为某患者血液化验的部分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B)项目结果参考值单位葡萄糖12.283.89-6.11mmol/L钾3.423.505.50mmol/L钙2.812.02-2.60mmol/LA.会出现抽搐等症状B.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C.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D.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增加解析:血液化验的结果是血钙含量偏高,血钙低时才会出现抽搐症状;由于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若血液中K 浓度偏低,膜内外的浓度差加大,导致K,外流增加,会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血液化验的结果血糖过高,原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渗透压增大,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动力减小,导致水分吸收减少。2.(2 0 1 7 全 国 I 卷)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 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 肠 腔 内 的 渗 透 压 下 降,经 胃 肠 吸 收 进 入 血 浆 的 水 量 会,从 而 使 血 浆 晶 体 渗 透 压。(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解析:(1)水分子可通过毛细血管壁在血浆与组织液间进行双向交换。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水分子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总量增加,引起组织水肿。(2)胃肠腔内的水分子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胃肠上皮细胞再进入血浆,若胃肠腔内渗透压降低,则水分子由胃肠腔进入血浆的水量增加,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同时也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答案:(1)血 浆(2)增 加 降 低(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题型二综合考查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3.(2 0 1 9 全国H卷)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I)A.血浆渗透压升高B.产生渴感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解析: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人体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还会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4.(2 0 1 9 北京期末)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浆细胞和T淋巴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C.寒冷环境下的机体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D.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会在下丘脑细胞表达解析: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构建知识网络渗透Ik:I|p|组织液卜境代谢废物境环|环外营养物质内稳态举例 I温 度|I酸碱度|代谢废物营养物质调节机制 I体液调节|d神经调节|细 胞|淋 巴 卜 免疫调节|强化思维表达1 .内环境特点(1)成分: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也称细胞外液。(2)理化性质:渗透压、温度、酸碱度体现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3)功能: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 .内环境稳态(1)实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2)调节机制: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3)特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4)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26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考点一反射和反射弧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结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构成 条件反射终生存在,不消退=非条件反射可消退、可建立=条件反射题型二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2.(2 019 山东济南期末)下图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B )伸肌JIA.直接刺激H处引起屈肌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B.在 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一化学信号-电信号C.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屈肌D.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没有离子进出细胞的过程解析:直接刺激II处引起屈肌收缩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伸肌;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钾离子外流。3.(2 018 海南卷)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一。(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 酸 溶 液 刺 激 蛙 的 左 后 趾,(填“能”或“不能”)出现屈 肌 反 射,原 因 是。解析:(1)剥去甲脊蛙的左后趾皮肤,会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破坏,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因反射弧不完整,即缺失感受器,因此不出现屈肌反射。(2)将分离出的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阻断,已导致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不完整,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会出现屈肌反射。(3)脊髓是屈肌反射的神经中枢,若捣毁乙的脊髓,即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不能出现屈肌反射。答案:(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3)不能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考 点 二 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局部电流,也称神经冲动。(2)传导过程:|未受.激时|I j-形成原因:K+外流-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静息电位儿 电 位 表 现:内 负 外 正,即图中刺 激 -形成原因:Na+内 流 膜对Na+通透性增加国子色电位表现呐 正 外 负.即 图 也|思档m 口未兴奋部位:静息电位-1电位r局部|(扁 山 加)lL兴奋部位产生动作电位:内正外负_T电流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o(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局部电流方向+、-:+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一+-0一 R-+未兴每区 兴g区 未兴色区一导恭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D写出甲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轴突,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皿(填内环境成分)。(3)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4)写出乙图中A、B代表的突触类型A轴突一胞体型;B轴突一树突型。纠误诊断(l)K 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的浓度,所以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X )提示:K 在细胞外的浓度低于细胞内的浓度,所以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2)神经纤维膜内K 7 N 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X )提示:动作电位时,由于N a,大量内流,因此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神经纤维膜内K 7 N a 的比值低。(3)兴奋在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X )提示: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一化学信号。(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递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X )提示: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递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5)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V )1.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D A 点一一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1 处(填“内”或“外”)流;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立通道开放。(2)请描述B C 段、C D 段及D E 段的膜电位变化情况。提示:B C 段一一动作电位,N a,通道继续开放;C D 段一一静息电位恢复过程;D E 段一一静息电位恢复后,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初始静息水平。名师点拨:N a、K,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K+浓度,影响静K+浓度升高一 电位峰值升高息电位(K+浓度降低一 电位峰值降低卬 入4(Na+浓度升高f电位峰值升高影 响 动,(Na+浓度降低f电位峰值降低,、作电位(2)2.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醒分解而失活或迅速被移走。(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深度思考尝试表述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传递的原因。提示: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止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或抗体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题型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分析1.(2 0 1 8 全国I I I 卷)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 和 N a 的分布特征是(D )A.细胞外K 和 N 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 和 N 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 浓度高于细胞内,N a.相反D.细胞外K 浓度低于细胞内,N a,相反解析: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外,而 N a,浓度比细胞外低。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 有通透性,造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2.(2 0 1 9 山东临沂质检)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a c 段 N a 通道开放使N a 大量内流,该过程属于协助扩散B.c f段 I C 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C.fg段细胞排出N a,和吸收K 的跨膜运输不消耗A T P1).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 a,液体环境中,膜电位会低于+3 0 m V解析:fg段 N a 出神经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 T P,同样,K 进神经细胞也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 T P o题型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3.(2 0 1 9 山东潍坊一模)如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时,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释放某种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重新吸收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过程、都需要消耗A T PB.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D.过程说明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间双向传递解析:由图可知,为钠离子内流过程,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会导致钠离子内流,进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能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释放某种神经递质,因此C a,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是释放神经递质,传递兴奋的过程,而是神经递质被重新吸收利用,不是传递兴奋的过程,因此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4.(2 0 1 6 全国I I 卷)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图 中 A4表 示 乙 酰 胆 碱,在 其 合 成 时,能 循 环 利 用 的 物 质 是(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 物 体 内 的 多 巴 胺 和 一 氧 化 氮(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 通过 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再到达突触后膜。(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 突 触 后 神 经 元 会 表 现 为 持 续。解析:(1)由图可知,在突触间隙中,A4被 D酶分解后,物质C穿过突触前膜再与物质A重新结合生成A 师同=|内分泌|U|内分泌|U 画 痴 流程2 1刺 激|=阿=|内分阂组织|流程3 匣=画 图 匚 画更(1)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参与调节的过程分别为流程2和流程_ 1。(2)若用流程2 和 3 来表示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则流程2 中表示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一体液调芭,血糖平衡的主要调节方式是激素调节。题 型 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1.(2 0 1 3 福建卷)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 L D L(脂肪与蛋白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V L D L 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B.V L D L 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C.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D.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解析:V LDL的成分中有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V LDL是大分子物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肝糖原合成使血糖含量降低,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含量升高;胰岛素可促进肝糖原的合成,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2.(2 0 1 9 山东潍坊一模)“热量限制”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能够改善代谢并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研究人员对患H型糖尿病的小鼠进行了间歇性热量限制,以研究间歇性热量限制能否有效干预糖尿病。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组别饲喂处理检测结果甲组进食一周F M D(热量为正常饮食的3 0%),然后恢复一周正常饮食,连续八周重复空腹血糖显著降低,胰岛B细胞数量增加乙组正常饮食八周生理指标与实验前相当说明:F M D是一种富含多种植物成分的低糖、低脂、低蛋白、高纤维的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患 n型糖尿病小鼠有高血糖、高胰岛素、多尿等症状。请解释出现多尿症状的原因:。(2)实验结果表明间歇性热量限制能有效降低血糖,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一。(3)已知I 型糖尿病是机体胰岛素缺乏所致。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间歇性热量限制(填“能”或“不能”)有效干预I 型 糖 尿 病,理 由 是。(4)从饮食习惯的角度分析,人们应如何降低患n型糖尿病的风险?解析:(1)患 I I 型糖尿病小鼠有高血糖的症状,其尿液中的葡萄糖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量减少,从而导致尿量增多。(2)H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胰岛素相应受体的活性被抑制,从而无法正常地与胰岛素结合,因而无法降低血糖,引发糖尿病。对患I I 型糖尿病小鼠进行间歇性热量限制后,其空腹血糖含量显著降低,可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间歇性热量限制能提高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降低血糖。(3)通过对糖尿病小鼠进行间歇性热量限制后,其胰岛B细胞数量增加,而I 型糖尿病是机体胰岛素缺乏所致,由此可知间歇性热量限制能有效干预I 型糖尿病。(4)进食富含低糖、低脂、低蛋白、高纤维的FM D 后,H 型糖尿病症状得以有效缓解,由此可知减少高热量食物的过多摄入可降低患II型糖尿病的风险。答案:(1)尿液中含有的葡萄糖提高了尿液的渗透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减少(2)间歇性热量限制能提高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降低血糖(3)能 间歇性热量限制处理能使胰岛B细胞数量增加(4)减少高热量食物的过多摄入(或低糖、低脂饮食)。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几个答题要素(1)胰岛素的生理功能应表述为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切忌笼统地表述为降血糖,降血糖只是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同理,牢记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为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2)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血糖含量升高、有关神经兴奋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等。(3)作答有关升血糖的问题时,应明确肌糖原只为骨骼肌提供能量物质,不补充血糖。即答题时不能出现“肌糖原分解”的错误表述。题型二体温调节的分析3.(2 0 1 7 全国II卷)将室温(2 5 )饲养的某种咻温为3 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 1 C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实 验 组 动 物 皮 肤 的 毛 细 血 管 会,汗液分泌会,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 o(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0 c 的环境中,该 动 物 会 冷 得 发 抖,耗 氧 量 会,分解代谢会。解析:(1)体温为3 7 C 的哺乳动物放入4 1 环境中,炎热环境中动物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量增加等方式增强散热,调节体温的稳定.(2)实验中动物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会使动物出现焦虑不安的行为,因此推断该动物体内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3)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与实验组作对比,更好地说明实验组的科学性和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4)将室温(2 5)饲养的动物转移到0 0 C 的环境中,寒冷环境中动物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从而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速率加快。答案:(1)舒张 增 加(2)增 加(3)排除4 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 1 引 起 的(4)增 加 增 强有关体温调节的3个易错点(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是以神经调节为主的神经一体液调节,其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一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炎热环境下主要是神经调节。(2)持续发烧时,并非产热大于散热,而仍然是产热等于散热。(3)寒战是因为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是因为立毛肌收缩,两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题 型 三 考查水盐平衡调节4 .(2 0 1 6 全国H I 卷)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B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解析:水分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自由扩散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5.下图是某人在体内失水过多的情况下,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其中表示体液,A D H 表示抗利尿激素。请据图分析回答:是;原 尿 中 不 被 重 吸 收 的 物 质 是。(2)图 中 的 刺 激 表 示。(3)据图分析,A D H 促 进 肾 小 管 上 皮 细 胞 对 水 分 重 吸 收 的 机 制 是(答 出两点即可)。(4)膀胱的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使膀胱的肌肉进一步收缩,此过程属于(填“正”或“负”)反馈调节。解析:(1)据图可知,表示血浆;表示组织液。血浆与组织液的成分和含量最主要的差别是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因此,原尿中不被重吸收的物质是尿素。(2)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使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所以图中的刺激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3)据图分析可知,A D H 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的机制是激活图中酶的活性;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融合。(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膀胱的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使膀胱的肌肉进一步收缩,此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1)血浆 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尿素(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3)激活图中酶的活性;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融合正有关水盐调节的2个核心点(1)水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调节途径为神经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一大脑皮层f产生渴感一主动饮水以补充水分。体液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一垂体f释放抗利尿激素一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f尿量减少。(2)引起水盐调节的不是体内水的绝对含量的变化,而是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题型四综合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6.如图是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某人因大脑皮层言语区受损导致如下症状:会说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他受损害部位是 区,与人交谈时,他能否在大脑皮层形成听觉?。抗 利 尿 激 素 的 分 泌 符 合 图 中 激 素(填“甲”“乙”或“丙”)的方式。弥散性毒性甲状腺肿是由于机体产生某种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的生理作用与能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的 相同,但甲状腺激素不会通过 调节机制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导致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多。(3)若将A处神经纤维置于K,浓度较低的外界溶液中,静 息 电 位 的 绝 对 值 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4)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解析:(1)由题意“会说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可知,某人受损害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由于该人的听觉中枢完好,所以与人交谈时,能在大脑皮层形成听觉。(2)图中乙所示的激素是由下丘脑直接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符合图中激素乙的方式。弥散性毒性甲状腺肿的致病机理是机体产生的某种抗体对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与促甲状腺激素(或“T S H”)的作用相同;正常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至相对稳定的水平,但是患者体内的甲状腺激素不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导致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多。(3)若将A处神经纤维置于K 浓度较低的外界溶液中,因膜内外K 浓度差增大,所以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会增大。(4)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神经系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调节激素的分泌;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功能。答案:(1)H 能(2)乙 促甲状腺激素(或“T S H”)(负)反 馈(3)增大(4)神经系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调节激素的分泌,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功能 构建知识网络 强化思维表达1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或靶器官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3 .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且由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4 .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盐调节都是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实现的。5.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参与水盐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6.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第28讲免疫调节考 点 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产种类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竹懿等免疫器官_ _ 作用-厂 臼 型 免 疫 细 胞 生 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系统一免疫细胞匕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2.免疫的类型I B细胞(在骨制中成熟)抗体:由浆细胞产生免疫活性物质1 4淋巴因字面 随 胞 产 生I溶菌两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形成生来就有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特点无特异性有特异性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隹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1)防卫:抵御病原体的攻击。(2)监控:及时发现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3)清除: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抗原清除掉。纠误诊断(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就是皮肤。(X)提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指皮肤、黏膜。(2)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X )提示:胃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3)T 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X )提示:T细胞不产生抗体,浆细胞产生抗体。(4)浆细胞不能增殖分化为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V )(5)非特异性免疫可针对所有的抗原,而特异性免疫只针对特定的抗原,所以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更强大。(X )提示: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远低于特异性免疫。(6)B 细胞和T细胞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也可以参与细胞免疫。(X )提示:T细胞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也可以参与细胞免疫,但 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如图所示为淋巴细胞起源与分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D 细胞和分别是哪种细胞?它们的起源相同,但种类不同,是否因为它们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不同?(2)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免疫器官中,免疫器官包括哪些?(3)图中的是何种细胞?该细胞的来源有哪些?提示:(1)和分别是B细胞和T细胞。它们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相同,之所以种类不同,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免疫器官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和骨髓等。(3)是浆细胞。浆细胞可由B 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化而来。深度思考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吗?提示: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2.辨析几种免疫细胞的作用(1)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一抗原结合体。(2)B 细胞: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记忆细胞。(3)T 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4)浆细胞:分泌抗体。(5)效应T 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6)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进行更强烈的二次免疫。题型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分析1 .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 )A.淋巴细胞包括B 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解析: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 细胞以及它们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相关细胞,故A项错误、C项正确。B细胞和T细胞分化形成后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和淋巴液中,淋巴再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故 B项正确。抗体为分泌蛋白,属于生物大分子,其进出细胞方式分别为胞吞和胞吐,故 D项正确。2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B )A.T 细胞和B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B.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C.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B 细胞、T细胞均有特异性识别作用1).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主要与B细胞数量下降有关解析: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浆细胞无识别抗原的功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主要与T细胞数量下降有关。题型二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抗原特异性方面显著不同,此外,这两者的主要区别还表现在(B )区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具有免疫持久性具有免疫短促性对抗原缺乏记忆功能对抗原具有记忆功能涉及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不涉及吞噬细胞的功能包含抗原诱导的细胞增殖与分化不存在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A.B.C.D.解析: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都具有免疫持久性;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都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