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向22 翻译句子之单音节文言实词-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解析版).pdf
-
资源ID:90592144
资源大小:7.25M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考向22 翻译句子之单音节文言实词-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解析版).pdf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 2 翻译句子之单音节文言实词(2021.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又北见燕王日:“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 文 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即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日:“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 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节选自 战国策 魏策三)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答案】(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解析】(1)“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2)“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参考译文: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撒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单音节实词翻译:根据语境适当猜测。根据字形适当猜测。联系教材中的句子翻译。联系相关成语翻译。根据对称结构翻译。易错点 01不能直译。翻译句子一般要直译,作答句子中的字和现代汉语的词语对应,不要漏掉关键的词语。易错点 02实词翻译不准。平时注意积累,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根据具体的语境选取恰当的义项。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燕将攻聊域,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目:“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公其图之!燕 将 目:“敬闻命矣。”因罢兵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节选自 战国策 齐策六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2)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答案】(1)身死并失掉聊城,而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传播、传扬),(这)是不勇敢的。(2)这两种考虑可以使你名声显扬,使你财富丰厚,希望您认真考虑并审慎选择一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亡”,丢失;“信”,传播、传扬;“非勇也”,判断句,“也”表判断。(2)“厚实”,使财富丰厚;“熟”,仔细;“审处”,审慎处理。参考译文:当初,有位燕国大将攻占了聊城,可是却被人在燕王那里进了谗言,这位燕将害怕会被处死,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国。齐将田单为收复聊城,打了一年多,将士死伤累累,可聊城仍然冷然不动。齐国谋臣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绑在箭杆上,射到城内,将信送给燕将说:“我听说,智者不违背时势而去做有损利益的事,勇士不会因为害怕死亡就做毁掉名声的事,忠臣总是处处为君王着想而后才想到自己。现在将军竟因一时的激愤,而不顾燕王将失去一位大臣,这不是忠臣所做的事情;城破身死,威名不会在齐国传播,这不是勇士的举动;战功废弃,英名埋没,后人不会称道,这不是聪明人的举动。因此,明智的人不会踌躇不决,勇敢的人也不会贪生怕死,希望将军能够三思而行,不要同世俗之人持一样的想法。而且楚国进攻南阳、魏国进逼平陆,齐国压根就没有分兵拒击的意思,认为失去南阳之害,不及攻取聊城之利,所以一心一意攻打聊城。如今秦王出兵助齐,魏国再不敢出兵平陆:秦齐连横之势已定,楚国此刻岌岌可危。而你却能指挥早已疲惫不堪的聊城子民,抗拒整个齐国的兵马,已历一年,聊城现今仍安如磐石,将军确如墨翟一般善于攻守;士兵们饥饿到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而始终没有背弃你的想法,你确如孙膑、吴起一样善于用兵。就凭这两条,将军足可成名于天下!因此,我为您考虑,不如罢兵休斗,保全车仗和甲胄,回国向燕王复命,他一定会很高兴。燕国的官吏和子民见到您,就如同见到父母一样,交游的人会抓着您的胳膊赞扬将军的赫赫战功,您的功业就建立了。(如果将军不愿回去),是否能考虑一下舍弃燕国,投奔齐国呢?我会让齐王赐您封地,与陶朱公、商鞅一样富有,代代相袭,和齐国并存,这是另一条出路。这两者,要么扬名当世,要么富贵安逸,希望您能慎重考虑,选择其中的一个。我还听说过于看重小节,难以建立大功:不堪忍受小辱,难以成就威名。从前管仲弯弓射中桓公的带钩,这是篡逆作乱;舍弃公子纠不能为公子纠赴死,这是贪生惜命;身陷囚茏,这是奇耻大辱。有了这三种行径,即使乡民野老也不会与之交往,君主也不会以之为臣。如果管仲最终困窘抑制自己的志向,不再出仕,惭愧羞耻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那么终其一生,也不免行为卑贱使人格受辱。可是他却在身兼三种恶行的情况下,执掌齐国政事,扶正天下,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使桓公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自己也名满天下,光耀邻邦。他们的功业可与三王争高低,声名可与天地共短长,愿将军三思而后行!”燕国大将深为折服,答复鲁仲连说:“谨遵先生之命。”于是就撤军回国了。所以说,解除齐兵对聊城的围困,使百姓免遭战祸,全是鲁仲连的功劳呀!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就学于闻人梦吉,通 五经。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召见派,以 为 五经师。明年三月,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恒侍左右,备顾问,尝 召 讲 春秋,濂进日: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寻丁父忧,服除,召还。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征召四方儒士,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帝剖符封功臣,召源议五等封爵,源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事,即指示之。召问郡臣威否,濂惟举其善者,目:“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目:“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日:“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可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贲,因呼濂字目:“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帝为之延誉日;“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潦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谓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濂为文醇深,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威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2)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答案】(1)太祖召他问起大臣们的善恶得失,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2)他(茹太素)只是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阵下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召问郡臣臧否”,省略句,补主语“太祖”;臧否”,善恶得失:“友”,动词,结交,与为友。(2)“尽忠于陛下”,状语后置句;“方”,刚刚;恶”,怎么。参考译文:宋濂,字景濂。幼时聪慧而有卓识,跟随闻人梦吉学习,精 通 五经。元代至正年间,因举荐被授为翰林编修,以父母年老为由推辞不就,到龙门山著书。十余年后,太祖召见宋濂,聘 请 他 为 五经老师。第二年三月,被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奉命为太子讲经,不久改任起居注,经常在太祖身边服侍,听候询问。太祖曾召宋濂讲解 春秋,宋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果能够遵照施行,赏罚公正适中,天下便可平定!”不久宋濂便因父亲去世服丧守制,守丧期满,奉诏返京。四年,升为国子司业,因考证祭祀孔子的礼仪上奏不及时而获罪,被贬为安远知县,旋即被召回任礼部主事。第二年升为赞善大夫。这时,太祖征召四方儒士,选择其中一些年轻有才的,提升为编修,任命宋源为老师。宋源做太子的老师十多年,凡是太子的一言一行,宋濂都要用礼法来劝谏,使他回到正道。太祖剖符封赏功臣,征召宋濂商议封赏五等爵位,宋濂引鉴汉、唐前例,选择其适用部分奏报皇上。宋濂在宫禁之内做官时间长,但是从来没有揭发过任何同僚的过错。所居住的房间里署“温树”,客人问起宫禁里面的事,他马上就指着这两个字给客人看。太祖召他问起大臣们的善恶得失,宋廉只列举出那些好的大臣,他说:“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询问廷臣,有的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是诽谤、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他(茹太素)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奏章,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太祖把廷臣全部召来责问,于是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濂,差点错误地加罪上书言事的人了。”太祖为他传播好名声说:“我听说最上一等的人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次是君子。宋景瀛侍奉了我十九年,未尝说过一句假话,没有指责过一个人的短处,自始至终没有两样,这样的人,不只是君子,而且可以称得上君子了。”宋濂文风淳厚。祭祀宗庙、山川百神的典礼,朝会宴享、乐律历法、衣冠服饰的仪制,四方边远之地纳贡赋税、奖赏犒劳等制度,兼及有极大功劳官员的碑记刻石的文辞,全部都委托给宋廉,他也因此被推举为开国文臣之首。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璟于门下过官巴知古衔之。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描知上意,对日:“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日:“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口:“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春,正月,癸卯,以卢怀慎检校吏部尚书兼黄门监。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目:“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日:“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痞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口:“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口:“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间崇。(节 选 自 资治通鉴 第二百一十一卷)注 过官:唐制,吏部、兵部六品以下的官员必通过门下省审定,量其阶资,较其才用,若拟职不当,随其优劣退回再衡量,称过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2)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答案】(1)如果由于臣的缘故而斥逐魏知古,天下的人一定会认为陛下是在偏袒臣,这样会累及圣上的德政。(2)我把天下的事委托给姚崇,让你安坐于风雅之士和流俗之人中以德威服人罢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苟”,如果;逐”,斥逐;为私”,偏袒,偏护;“政”,德政。(2)“委”,委托,委派;“坐镇”,驻于一地,亲临督促工作等;“耳”,罢了。参考译文: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凭借着姚崇的引荐,后来得以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内心里有些轻视他,因此让他代理吏部尚书职务,主持东都洛阳的授选官吏的事务,另外委派吏部尚书宋璟在门下省负责审定吏部、兵部拟定的六品以下职事官;魏知古因此对姚崇心生不满。姚崇的两个儿子在分设于东都洛阳的中央官署任职,倚仗其父对魏知古有恩,大肆揽权,为他人私下向魏知古求官;魏知古回到长安后,把这些事全都告诉了皇帝(唐玄宗)。过了几天,皇帝漫不经心地向姚崇问道:“您的儿子才干品性怎么样?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啊?”姚崇揣摸到了皇帝的心思,便回答说:“臣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在东都任职,他们为人欲望很大,行为也很不检点;现在他们一定是有事私下嘱托魏知古,只不过是臣没有来得及去询问他们而已。”皇帝原先以为姚崇一定会为他的儿子隐瞒,在听了他的这番回答之后,高兴地问道:“你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姚崇回答说:“在魏知古地位卑微之时,臣曾经多方关照他。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感激臣的恩德,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请托干求。”皇帝因此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想要罢黜他的职务。姚崇坚决地请求玄宗不要这样做,他说:“此事乃是臣的两个儿子有罪,破坏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赦免他们的罪过,臣已经是感到万幸了;如果由于臣的缘故而斥逐魏知古,天下的人一定会认为陛下是在偏袒臣,这样会累及圣上的德政。”皇帝沉吟了很久才答应了他的请求。辛亥(二十五日),魏知古被免去相职,改任工部尚书。春季,正月,癸卯(二十日),皇帝任命卢怀慎为检校吏部尚书兼黄门监。卢怀慎为官清廉谨慎,生活节俭朴素,从不谋求资财产业,虽然做了卿相的高官,所得到的俸禄和赏赐随时分送亲朋故旧,结果他自己的妻子儿女的生活不能免于饥寒,他所住的房子竟难以遮风挡雨。姚崇死了一个儿子,请了十几天的假,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皇帝谢罪。皇帝对他说:“我把天下的事委托给姚崇,让你安坐于风雅之士和流俗之人中以德威服人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只用了一会儿工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脸上颇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说:“我做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比?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有无差别?”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施行于后世,尚且能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匡救时下的宰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扔下手中的笔,说:“一位匡救时下的宰相,难道就很容易找到吗!”姚崇自己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身患疟疾向皇帝请假。皇帝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源乾曜上奏言事时,每当他的回答符合皇帝的旨意,皇帝总是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如果有时的回答不符合皇帝的旨意,皇帝就说:“你为什么不事先与姚崇商量一下呢!”源乾曜也常常向皇帝道歉,承认确实是如此。朝中一有大事,皇帝就要让源乾曜到罔极寺询问姚崇的意见。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乙未,式入越州。先是,贼谍入越州,军吏匿而饮食之。文武将吏往往潜与贼通,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或诈引贼将来降,实窥虚实,城中密谋屏语,贼皆知之,式阴察知,悉捕索斩之。严门禁,无验者不得出入,警夜周密,贼始不知我所为矣。官军少骑卒,式目:“吐蕃、回鹘比配江、淮者,其人习险阻,使鞍马,可用也。”得骁健者百余人。虏久羁旅,所部遇之无状,因馁甚。式既犒饮,又赠其父母妻子,皆泣拜欢呼,愿效死。戊寅,大破裘甫于南陈馆,斩首数千级。贼自黄罕岭遁去,复入到,壁其东南。辛卯,围之。贼城守甚坚,攻之不能拔。诸将议绝溪水以渴之。贼请降,诸将以白式,式日:“贼欲少休耳,益谨备之,功垂成矣。庚 子 夜,裘甫、刘驻、刘庆从百余人出降,遂擒之。壬寅,甫等至越州,式腰斩唯、庆等二十余人,械甫送京师。八月,斩于东市。先是,上每以越盗为忧,夏侯孜曰:“王式才有余,不日告捷矣。”孜与式书日:“公专以执裘甫为事,军须细大,此期悉力。”故式所奏求无不从,由是能成其功。(节选自 通鉴纪事本末裘甫寇浙东)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吐蕃、回鹘比配江、淮者,其人习险阻,便鞍马,可用也。(2)贼欲少休耳,益谨备之,功垂成矣。【答案】(1)近来发配到江、淮的吐蕃、回鹘人,他们习惯艰难险阻的环境,熟习骑马,可以用(他们)。(2)贼军想要稍微休整罢了,(我们)应更加谨慎戒备他们,大功将要告成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比”,近来,最近;“配”,发配;“习”,熟悉,通晓。(2)“少”,稍微,略微;“谨”,谨慎;“垂”,临近,接近。参考译文:四月乙未日,王式进入越州。先前,裘甫军的间谍潜入越州,越州军府的官吏把他们藏起来并向他们供应饮食。州府的文武将更往往暗中与贼军勾结,谋求越州城被攻破的时候能免去一死并保全妻子孩子。有的人假装带领贼军将领来投降,实际上是来窥探军情虚实,越州城内的密谋和避人密语,贼军全都知道。王式暗中查明情况,把他们全部逮捕处斩。严格城门的戒备防范,没有经过检查的人不得出入,夜里安排周密的警戒,贼军开始不再能探知官军的行动了。官军缺少骑兵,王式说:“近来发配到江、淮的吐蕃、回鹘人,他们习惯艰难险阻的环境,熟习骑马,可以用他们。”得到骁勇强健的一百余人。这些胡虏长久寄居他乡,看管他们的军吏对他们态度恶劣,因此非常穷困饥饿。王式既给他们犒劳和饮食,又接济他们的父母妻儿,他们都感恩欢呼哭拜,愿为王式效劳,不惜辆牲生命。五月戊寅日,在南陈馆大破裘甫军,斩首数千人。贼军从黄军岭逃去,又进入刻县,驻扎在剌县东南。六月辛卯日,包围了划县。贼军的城防守卫十分坚固,官军无法攻破。各位将领商议断绝溪水使城内人没有水喝。贼军请求投降,诸位将领把情况告诉王式,王式说:“贼军想要稍微休整罢了,我们应更加谨慎戒备他们,大功就要告成了。”庚子日晚,裘甫、刘联、刘庆率领一百多人出城投降,于是擒拿住他们。壬寅日,裘甫等人到了越州,王式将刘唯、刘庆等二十多人施以腰斩之刑,将裘甫用枷锁锁住押送京师。八月,在东市处斩。在此之前,皇上经常因为越州的裘甫造反而忧虑,夏侯孜说:“王式的才干有余,过不了多久就会告捷。”夏侯孜给王式写信说:“您专心致力于擒获裘甫,军需物质不管多少,我们一定尽力办好。”因此,王式上奏有所要求朝廷没有不答应的,正因如此才能大功告成。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巡抚丁启睿檄大器讨长武贼,用穴地火攻法灭之。大器负才,性刚躁,善避事。见天下多故,惧当军旅任,力辞,且投揭吏科,言己好酒色财,必不可用。帝趣令入京,诡称疾不至,严旨切责,亦不至,命所司察奏。明年三月始至,命以本官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保定、U东、河北军务,时国频未解严,大器及诸将和应荐、张汝行驰扼顺义牛栏山。总督赵光扑集诸镇师大战螺山,应荐阵亡,他将亦多败。大器所部无失事,增俸一等。十七年四月,京师报陷,南京大臣议立君。大器主钱谦益、雷 祚 言,立潞王,议未定而马士英及刘泽清诸将拥福王至。福王立,迁大器吏部左侍郎。大器以异议细,自危,乃上疏劾土英。言其拥兵入朝,砚留政地,翻先皇手定逆案,欲跻防大钺中枢。(节 选 自 明史吕大器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严旨切责,亦不至,命所司察奏。(2)大器以异议细,自危,乃上疏劾士英。【答案】(1)皇帝下圣旨严厉责备他,他还是不去,皇帝命令有关部门调查后回奏。(2)大器因为不同的意见被贬退,自感处境危殆,就上书弹劾士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切责 严厉责备;“不至”,不去;“所司”,有关部门;“察奏”,查后回奏。(2)“细”,被贬退;“危”,危殆:“劾”,弹劾。参考译文:巡抚丁启睿传令让他去征讨长武的贼寇,他采用挖地洞火攻的办法消灭了贼寇。他仗着自己有本事,性情刚强、急躁,善于避事。当时他看到天下大乱,怕担任军队中的职务,所以极力推辞,并且给吏科投上一封帖子,说自己好酒,好色,贪财,一定不胜任。崇祯皇帝催他来京师,他诈称有病不去。皇帝下圣旨严厉责备他,他还是不去,皇帝命令有关部门调查后回奏。第二年三月他才到京。崇祯皇帝命令他以原官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保定、山东、河北的军务。当时京城郊区还没有解严,大器和其他将领和应荐、张汝行飞马前往扼守顺义的牛栏山。总督赵光扑会合各镇兵力在螺山大战,应荐阵亡,别的将领也多次失败。大器领的部队没出过什么事,被提升了一级官俸。十七年(1644)四月,京师沦陷了,南京的大臣们讨论立新皇帝。大器同意钱谦益、雷 祚 的 主 张,打算立潞王。还没有确定下来,马士英和刘泽清等将领簇拥着福王来了。福王登基后,提升大器为吏部左侍郎。大器因为不同的意见被贬退,自感处境危殆,就上书弹劾土英。说他拥兵入朝,厚颜无耻地在朝廷中逗留不去,翻先皇帝亲定的逆案,想把阮大钺塞进内阁。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年十八,举毛古。授羽骑尉,校仇秘书省。汉王谅反,坐累,徒上郡。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以敦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公为泰王,即授府记室,封临淄侯。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芸日:“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酒,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日:“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帝尝问:“创业、守成孰难?玄 龄 目:“方时草味,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征日:“王者之兴,必乘衰乱,覆昏暴,殆天授人与者。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人欲静,徭役毒之:世方敝,裒刻穷之。国繇此衰,则守成为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征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成之不为易。然创业之不易,既往矣;守成之难,方与公等慎之。”(节 选 自 新唐书房乔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2)人欲静,徭役毒之;世方敝,裒刻穷之。国繇此衰,则守成为难。【答案】(1)适逢父亲卧病,历时一百天,房玄龄衣不解带(尽心服侍);等 到(父亲)去世,房玄龄五天时间没有吃饭喝水。(2)百姓要安宁,但受害于徭役之苦;天下正凋敝,苛捐杂税却使百姓穷困不堪。国家因此而衰败,所以说守成为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会”,适逢:绵”,延续、历时;“勺饮”,一勺汤水。(2)“敝”,凋敝;“裒刻”,苛敛民财;“繇”,同“由”。参考译文:十八岁时,应举于进士科。授职羽骑尉,校仇秘书省。汉王杨谅造反,房玄龄受牵连坐罪,被谪徙于上郡。见中原将乱,慨然而有忧天下之志向。适逢父亲卧病,历时一百天,房玄龄衣不解带(尽心服侍),等 到(父亲)去世,房玄龄五天时间没有吃饭喝水。太宗以敦煌公身份率兵巡行渭北,房玄龄杖策拜见于军门,太宗一见如故。署任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敦煌公封为秦王后,随即授房玄龄职为王府记室,封为临淄侯。每逢征伐不曾不随行同往,众人争先收取珍怪之物,房玄龄却先收罗人物致之幕府,并与诸将暗相深结,人人都尽死效力。秦王曾说:“汉光武帝自得邓禹之后,门人更加相亲相近。自从我有了房玄龄,就像汉光武帝有了邓禹一样。”居于王府出入十年,下达军符府檄,有时驻马立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并不需要先打草稿。高祖说:“这人深识机宜,应当委以重任。每次为我儿陈述事情,千里之外如同对面讲话一样。”太宗曾问群臣说:“创业与守成哪一样难些?”房玄龄回答说:“起兵时天下大乱,群雄竞逐,攻破之后方才归降,战胜之后才能夺取,因此创业为难。”魏征回答说:“王者兴起,必乘衰乱之世,推翻昏暴之君,实为顺天应人之事。既取天下之后,则安习于骄奢淫逸。百姓要安宁,但受害于徭役之苦;天下正凋敝,苛捐杂税却使百姓穷困不堪。国家因此而衰败,所以说守成为难。”太宗说:“房玄龄跟随我平定天下,身经百死,而逢一生,故知创业之难。魏征与我治理安定天下,害怕因富贵而生骄淫,骄淫就会怠慢政事,怠慢政事就会导致灭亡,可见守成是不容易的。不过创业之不易,已成往事;守成之难,正要与各位慎重对待。”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文正公集叙苏轼呜 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吠亩中。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以争天下。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性,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节 选 自 东坡先生全集,有删改)【注】韩、范、富、欧阳: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2)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答案】(1)淮阴侯韩信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短处和长处,谋划夺取三秦。(2)(范仲淹)即使玩弄文辞、嬉戏话语,随意写作,也一定要归结到这(义理)上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见高帝于汉中”,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汉中见高帝“,在汉中见汉高帝;“短长”,短处和长处、优劣;“画”,谋划。(2)“虽”,即使;“弄翰”,执笔、玩弄文辞;“率然”,随意、顺着本性。参考译文: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我都能够跟和他们交往,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集中挂名,从而使自己成为范公最后的门生,难道不也是向来的愿望吗?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原本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淮阴侯韩信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短处和长处,谋划夺取三秦。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所定的计策,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国家形势,争夺天下。这难道是听取别人的口头传授,尝试着进行而侥幸成功的吗?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时,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察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现在范公文集有二十卷,计收诗赋二百六十八首,文章一百六十五篇。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不得不这样的。(范公)即使玩弄文辞、嬉戏话语,随意写作,也一定要归结到这(义理)上面。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道少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方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天祐中,刘守光号为幽州掾。守光引兵伐中山,访于僚属,道常以利害箴1之,守光怒,置于狱中,寻为人所赦免。守光败,监军使张承业延申为本院巡官。承业重其文章履行,甚见待遇。承业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目:“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 诲 目:“近除翰林学士。明 宗 日:“此人联素谙委,甚好宰相。俄拜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自道始也。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冬写,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镇之。一日,道因上谒既退,明宗顾谓侍臣日;“冯道性纯俭,顷在德胜寨居一茅庵,与从人同器食,卧则刍藁一束,其心晏如也。”道尤长于篇咏,秉笔则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必为远近传写。晋少帝即位,加守木穹,进封燕国公。道会问朝中熟客日:“道之在政事堂,人有何说?”客日:”是非相半。”道曰:“凡人同者为是,不同为非,而非道者,十恐有九。昔仲尼圣人也,犹为叔孙武叔所毁,况道之虚薄者乎!”然道之所持,始终不易。道历任四朝,三人干干,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节选自 旧五代史冯道传,有删改)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2)凡人同者为是,不同为非,而非道者,十恐有九。【答案】(1)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安然。(2)凡是人,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认为正确,不同的就认为错误;而认为我错的人,卜人里恐怕有九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得分点:(1)“负米奉亲”,典故,指孝顺地奉养父母;“虽”,即使;“户”,门;“湛如“,安然。(2)“是,正确;第一个“非”,错误;第二个“非”,认为错误,非议。参考译文: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冯道年少时,性情纯朴厚道,好学能文,不以衣食粗陋为耻,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兴致盎然。天祐年间,刘守光担任为幽州掾。守光率领军队讨伐中山,在僚属寻访到他,冯道常用利弊的话来规劝他,刘守光生气了,把他投入狱中,不久被人救出兔罪。刘守光失败后,监军使张承业征召他为本院巡官。张承业看重他的写文章的能力和品行,他很受优待。张承业不久举荐他做了霸府从事,稍后又任太原学书记。其时庄宗占据河北,文朕事务繁忙,都由冯道掌管。当时契丹的势力正强,向来听说冯道的名声,想要掠夺获取他,恰逢边境的人有防备,因而得免。明宗入主洛阳后,立刻问近臣安重诲说:“先帝在位时的冯道郎中在什么地方?”安重诲回答:“不久前段翰林学士。”明宗说:“此人我久已熟知,是好宰相。”很快便拜冯道为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就是从冯道开始设立的。凡贫困微贱无所依恃却有才干、有抱负即使和他素来不相知的士人,他一律拔用;唐朝末年世族中子弟,行为浮躁的人他必定贬抑不用。一天,冯道上朝谒见退下后,明宗对侍臣说:“冯道的性情淳朴节俭,在德胜寨住在一座茅庵中,和下人用一样的器具饮食,睡觉时就躺在一把稻草上,他的心是如此的安然自若。”冯道尤其擅长饮用篇章,拿起笔就能写成,典雅工丽之外,含义颇有古风,一定会为远近之人传抄。晋少帝即位时,加封他为太尉,进封燕国公。冯道曾问朝中熟悉的人说:“我在政事堂,人们有什么说法?”客人说:“赞成和不赞成的各有一半。”冯道说:“凡是人,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认为正确,不同的就认为错误;而非议我的人,十人里恐怕有九人。从前仲尼是圣人,尚且被叔孙武诋毁,何况像我冯道这样虚浮浅薄的人呢!”然而他所坚持的道义,始终不肯改变。他历任四个朝代,三次成为中书令,在相位上二十多年,把老成持重、抑制庸俗之风作为己任,不曾用书信干扰诸侯。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州冬,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日:“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上良久,乃日:“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退.谓 左 右 曰:“裴度爱我终切。”又 作 种树郭橐驼传 日:“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或问之,对日: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附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粤举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此其文之有理者也。(选 自 资治通鉴 唐 纪 唐纪五十五)【注】寻引:长尺。伊、傅、周、召:指古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听听:争辩的样子。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2)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答案】(1)朕说的话,是只责备作儿子的罢了,但是并不打算使他的母亲伤心。(2)虽然说是为树木担忧,实际却是将树木当成仇人了。所以,人们种树都不如我。办理政务,也是这个道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言”,所字结构,所说的话;“为,作;耳,罢了;“然”,但是。(2)“虽”,虽然;“忧”,为担忧;仇”,把当作仇人;“不我若“,宾语前置,不如我,比不上我;“然”,这样。参考译文:永州司马柳宗元出任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出任播州刺史。柳宗元说:“播州不是人居留的地方,而刘禹锡的母亲尚在高堂,万万没有让母子二人一同前往的道理。”他打算向朝廷请求,愿意让自己由柳州改任播州。适值中丞裴度也为刘禹锡进言说:“刘禹锡诚然有罪,但是他的母亲年事已高,与自己的儿子去作永别,实在使人哀伤!”宪宗说:“作为人子,尤其应该使自己行为谨慎,不要给亲人留下忧患。如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