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1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pdf
山东临沂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1年)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 袁枚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纤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咒可偃仰,可放笔研,可渝茗 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秤久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 籁1 0,合同而化1 1。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日:“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I I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 曰:“无 征 不 信 公 爱 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有删改)【注释】决舍:丢开、离别。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罗浮:山名。磴(d n g)级纤曲:石级曲折。磴,石级。纤曲,弯曲、曲折。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古人正规场合盘腿而坐,箕踞是很随便的姿势。研:通“砚”。渝(y u e)茗:烹茶。九天银河:指瀑布。秤(p in g):围棋盘。1 0天籁人籁:指自然界的音响和人所发出的声音。H合同而化:汇合融化在一起。1 2无征不信: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征,同“证”,证明。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置几席间作玩 置:(2)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3)已遂述数行 述: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得从容以观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B飞瀑雷震,从空面下 按扶摇面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C当时建此亭置,其仙乎 负者歌于途,行置休于树(醉翁亭记)D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1 0.请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12.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描写飞泉亭及周边景物的一组是()(2 分)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A.B.C.D.【参考答案】8.(1)放置,摆 放(2)拖,拉(3)记 述(3 分。每小题1 分。)9.A (2 分。A项“以 第一个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是介词,译 为“因为”。B项“而”是连词,都表示方式或状态。C项“者”是代词,译 为“的人”。D项“之”是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10.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 一。(3 分。每 处 1 分。)11.我笑着说:“寺庙哪能飞?只有日后我的灵魂梦境也许能够飞来罢了!”(4分。关键词“何”“惟”“魂梦”翻译正确,各 1分;句子通顺1 分。)12.C (2 分。第句是议论庐山、罗浮山、青田县石门山的瀑布,第句是描写作者住宿的带玉堂对面的景色。)【参考译文】我近年来观看的瀑布多了,来到峡江寺而心中难以舍弃,是因为飞泉亭这个亭子的缘故。天台山的瀑布,离寺庙有百步远,雁荡山的瀑布,附近没有寺庙。其他像庐山、像罗浮山、像青田的石门山,那里的瀑布并不是不奇妙,但游览的人都曝晒在烈日下,蹲坐在危险的山崖上,无法从容不迫地观赏。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高不过一里左右,爬山的石级弯曲盘旋,古老的松树张开树枝遮蔽着,火热的太阳晒不到游客。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分立着,到半空中忽然合拢在一起。树木一般都是根株合在一起而枝干分离,这三棵树偏是根株分开而枝干合拢,真稀奇!登山到一大半,瀑布像雷鸣一样轰响,从高空飞泻下来。瀑布旁边有间房屋,这就是飞泉亭。亭子长宽有一丈多,八扇窗子明亮洁净,关上窗户能听到瀑布的响声,推开窗子瀑布就扑面而来。亭子里可以坐,可以躺,可以放松腿脚,可以随意舒展活动,可以题诗写字,可以煮茗品茶。以人的安逸舒适,静待水的奔腾飞泻,就像把九天之上的银河放在书桌卧榻前赏玩。当时造这亭子的人,莫非是仙人啊!澄波和尚善于下棋,我叫霞裳跟他对弈。于是瀑布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错落着响成一片.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拐杖拖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原来是老和尚怀远抱着一尺多厚的诗集,来要我作序。于是吟诵诗文的声音又大响起来。大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完全汇合而融化在一起。坐了很久,太阳落山了,只好下山,住在带玉堂中。正对着南山,云气缭绕,树木浓密葱郁,中间隔着长长的峡江,江中船帆来来往往,妙的是没有一个愿意停船靠岸来到这座寺庙。和尚告诉我说:“峡江寺,俗称飞来寺。”我笑着说:“寺庙哪能飞?只有日后我的灵魂梦境也许能够飞来罢了 !”和尚说:“没有证据就无法相信,您既然喜爱这地方,为什么不写篇文章记下来呢?我说:“行。”于是就写了这几行文字,一份自己保存,一份送给了寺里的和尚。(2021山东临沂)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薪,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日: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拔之。收而攻薪,断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靳以东。攻锋、部、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用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尉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不胜、守丞死、陈胜乃入据陈。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馀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裁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 张楚。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节 选 自 资治通鉴卷七)【注释】张耳、陈馀:魏国名士,秦灭魏后改名换姓逃到陈地。立六国后:扶持六国国君的后裔。树党:培植党羽。与:跟随,朕合。交兵:军队交锋。亡而得立:灭亡后得到复兴。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养闾左戍渔阳 发(2)牛至陈,车六七百乘 比(3)自为树党,为秦第敌 益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为坛加盟 鸣之 地 不 能 通 其 意(马说)B.死则举大名耳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C.据 咸 阳,步令诸侯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D.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问今是何世,乃 不 知 有 汉(桃花源记)1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12.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张耳、陈馀所说的“帝业成 条件的一组是()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 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 敌多则力分,与 众 则 兵 强 诛 暴 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 德 服 之 遂自立为王,号 张楚A.B.C.D.【参考答案】8.征发等到增加 9.C10.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11.示例:陈胜率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俩很贤能,故而非常高兴。12.D【解析】【8 题详解】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1)句意: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发:征发。(2)句 意: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比:等到。(3)句意: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益:增加。【9 题详解】A.表承接/表转折;B.就,便/用于加强判断,就是;C.都是表目的,来”的意思:D.于是,就/竟,竟然;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根据句意:如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故句子划分为: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1 1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 删 调 换 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既:已经;诣:至 八谒:拜见。【12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张耳、陈馀的语言描写“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意思是派人去扶立六国国君的后裔,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秦的敌人多了,兵力就势必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秦守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它们服从,您的帝王大业就完成了!可知句在 帝业成 之外,排除BC,句是张耳、陈馀劝陈胜不要称王 秦王朝暴乱无道,兼灭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而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与 帝业成 无关。排 除A,故 选D。【参考译文】秋季,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在新县聚众起兵。当时,秦王朝征召闾左贫民百姓往渔阳屯戍守边,九百人途中屯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是屯长。恰巧遇上天降大雨,道路不通,推测时间已无法按规定期限到达渔阳;延误戍期,按秦法规定,一律处斩。于是陈胜、吴广趁着天下百姓(因秦)愁苦怨恨,就杀掉押送他们的将尉,召集戍卒号令说:各位都已经延误了戍期,应当被杀头。即使不被杀头,因长久在外戍边而死去的人本来也要占到十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就算了,要死就图大事!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众人都响应他们。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薪县。攻下薪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行新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钱部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胜,被人杀死了,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陈胜率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俩很贤能,故而非常高兴。恰逢陈地中有声望的地方人士和乡官请求立陈胜为楚王,陈胜就拿这件事来询问张耳、陈馀的意见。二人回答说:秦王朝暴乱无道,兼灭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而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因此希望您不要称王,而是火速率军向西,派人去扶立六国国君的后裔,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秦的敌人多了,兵力就势必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秦守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它们服从,您的帝王大业就完成了!如今只在一个陈县就称王,恐怕会使天下人斗志松懈了。陈胜不听从这一意见,即自立为楚王,号称 张楚。在当时,各郡县的百姓都苦于秦朝法令的残酷苛刻,因此争相诛杀当地官吏,以响应陈胜。(2020山东临沂)猫说 明 薛殖余家苦鼠暴,乞诸人,得一猫。形魁然大,爪牙钻且利。余私计鼠暴当不复虑矣。以其未驯也,萦维以伺,候其驯焉。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类有能者:恐其噬己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既而以其驯也,遂解其维紫。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起而捕之。比家人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日:“勿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雏,是其病也;独无捕鼠之能乎?”遂释之。己则但彷泯泯,饥哺饱嘻,一无所为。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己也,犹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窥之益熟,觉其无他异,遂历穴相告曰:“彼无为也。”遵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余之家人执之至前,数之曰:“天之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才也哉!”遂笞而放之。注释钻(xi d n):锋利。紫(z h i)维:系缚。遽(j U):突然。比:等,待。优、(xi n)心:恐惧。泯泯:茫然无知。饥哺饱嘻:饥则吃食,饱则嬉闹。匿形致已:意为故意躲藏以捕获自己。数(s h U):责备,斥责。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相与谆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适:(3)畲其病,犹可用其能也 舍: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河曲智叟笑也止之日(愚公移山)B.余强饮三大白画别(湖心亭看雪)C.未有问面不告、求回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D.然后知生于忧患顶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0 .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猫“类有能”的一组是(2分)形魁然大,爪牙钻且利 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遽起而捕之己则似心泯泯,饥哺饱嘻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 又亟往捕之而走A.B.C.1).1 1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1 2 .猫说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参考译文】我家老鼠肆虐,向别人求讨,得到一只猫。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锋利。我私下认为鼠灾(的事)不必再担心了。因为它还不驯服,(就)用绳子绑着等(它驯服),等候它驯服。众老鼠听到它的声音,一起窥视它的样子,像是有本事的家伙,害怕它吃了自己,一个多月(都)屏息不敢出洞。后来它驯服了,就解掉了绑它的绳子。(猫)正好看到出壳的小鸡,啾啾叫着,(猫)突然跃起抓它,等仆人追到它,(小鸡)已经被猫咽下喉咙了。仆人想抓住打它,我说:“不用!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吃鸡,这是它的缺点;难道它就没有捕鼠的本事吗?”便放了它。后来它就是小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就吃,饱了就嬉戏,没有什么作为。众老鼠又偷偷观察,以为猫是把自己捕鼠的能力隐匿起来,(就)还是屏息躲着不敢出(洞)。后来老鼠观察得多了,(越)觉得没有其他异样,就一个洞穴一个洞穴地告诉说:“它没有什么作为的。”于是和他们的同类又出来,在(我家)肆虐依旧。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速地追了过去,等我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我的仆人抓着它来到(我的)面前,(我)数落它道:“上天造就人才总是有或多或少的弊病,有能力的人必定有某方面的弊病,忽视弊病,还是可以利用它的能力的。现在你没有捕捉老鼠的能力,却有吞噬鸡雏的缺点,真是没有什么用处啊!”于是鞭打它后将它放(赶走)了。(2 0 1 9山东临沂)【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琳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诋,为屿,为崎,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伯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 选 自 柳 宗 元 小石潭记)【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节 选 自 袁 中 道 西山十记之 记四【注释】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罅:裂缝。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刺泼:鱼击水声。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心乐之 乐:不可久居 居:不里许 许:1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基长尺许者B.乃记之而去C.或投饼于左D.以其境过清耳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1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1 4 .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描写水清澈的一组是()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写影潭底,清慧可怜。下深丈许,了若径寸。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A.B.C.D.1 5 .【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 1 .乐:以为乐 居:停留 许:大约1 2.D1 3.(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1 4.B1 5 .【甲】文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忧伤的感情。【乙】文表现作者西山游玩的欢愉心情。【参考译文】【乙】从香山寺沿着石磴俯阶而下,行走在柳林路中,大约不到一里路,便到了碧云寺。寺后有泉,泉水从山脚下的石缝中喷涌而出,如冰似雪,水波荡漾。一棵老树因雷击起火,树心空洞倾斜,将泉水导入寺中,泉水绕寺廊周围流淌,喧闹着流进石渠,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石渠通到殿前成为方池,周围以石块砌成,水深大约有一丈,但池水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池中有金鱼万尾,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一池的鱼红得耀人眼目。阳光照射着清清的池水,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鱼群便蜂拥向左边;把饼投向池子的右边,鱼群便争先向右,一片吞服之声。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则潜泳在潭底,见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十分安闲宁寂。难道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2 0 1 8 山东临沂)养鱼记【北宋】欧阳修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湾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是不筑,全其自然。纵锚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嚣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选 自 居士外集)【注释】折檐:屋檐下的回廊非非堂:作者刚刚出仕,在洛阳做留守推官时所建在衙厅西侧湾(w t i):地势低洼的地方。整(zh o u)砌池壁。筑:夯底土。镭(c h a)铁锹。浚:挖沟疏通水路。偃息:休息潜形于毫芒:在毫末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体舒忧隘而娱穷独:释放忧愁郁闷的心情,在困厄孤独中快乐起来。罟(g U):渔网。无乃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恐怕吧 。照(yi n)昏:愚蠢糊涂。1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 分)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棋物,()纵铺以浚之,汲井以军之。()彳痼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1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折檐之前有隙地。B.因海以为池。C.任基地形。D.微风内波。怪而问之。童子 为斗斛。不能广募容。盖活其小者通弃其大者1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1 5.下列六个句子分成为四组,全部描写鱼池的一组是。()(2分)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纵铺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A.B.C.D.1 6 .文章结尾,作者“感之而作 养鱼记”,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怎样的感想。(3分)【参考答案】1 2.种植满,充满顺着,沿着1 3 .C(A项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代指童子。B项第一 个“以”,介词,用,把;第二个“以”动词,认为。C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代指鱼池。D项 第 一 个“而”,连词,表顺承,就;第 二“而”,连词,表转折,去 Q1 4 .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边,不能回到该去的地方;而那一群小鱼却在又窄又浅的水池沥游玩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1 5 .C(第句写空地四周的环境第句写疏通水路,引水灌池;第句写作者的自足之感)1 6.作者看到大鱼“不得其所”,而小鱼“有若自足”,感到两者命运不公感叹像童子样的用人者糊涂无知。还感慨自己不能满足于现状,应到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才华。【参考译文】房檐转角的前面有块空地,刚好长宽四五丈,直对非非堂,四周绿竹成荫,不曾种植花草于是把它当作池塘。按照空地的地形,挖一口不方不圆的池塘,没用砖砌壁,没用泥土修建,保全它自然的特点。用铁锹开沟疏通水路,从井里取水灌入池塘,池水满满地,清澈透明。有风,漾起水波;没风,水面平静清澈,星星月亮都能倒映出来。我在池塘旁休息,(池底)极其细微的东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沿着水面的波浪,有一种茫然身处千里江湖上的感受,我的忧愁和孤独都得到解脱。我找到一个渔人,买了几十尾鱼,叫童子把它放进池塘里养,童子认为池塘水有限;又不能扩大容积。他把小鱼放进池塘,把大鱼丢在一边。我感到奇怪,问他;他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我。唉!那个童子也是愚昧糊涂没有见识啊!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塘一边,而那些小鱼在又浅又窄的池塘里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因 而 写 了 养鱼记。(2 0 1 7山东临沂)【甲】忽一人大呼 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 口技)【乙】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叹其技之奇妙。(清 人 薛 福 成 观巴黎油画记)【注释】光绪十六年:公 元1 8 9 0年。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生人:活人;亟(q i):屡次,不断地。1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中同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无不毕为。()1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不能指基-端B.凡有名有。C.往往留像于馆某一犬坐于前。念无与为乐看(求石兽于水这。(狼)记承天寺夜游)(河中石兽)D.余亟叹其技之奇妙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凡所应有,无所不有。(3分)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2分)1 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2分)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1 5 .【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1 1 .夹杂说出相像(相似)1 2 .D (A项 中“其”都是代词,译 为“其中”:B项 中“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C项 中“于”都是介词,译为 在 D项 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指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1 3 .(客人们)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发抖,几乎想争先恐后地逃跑。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1 4 .C (A、D两项从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B项是从侧面表现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C项只是客观叙述。)1 5 .【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蜡人逼真的形态、姿态,是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描写听众、参观者的反应是从侧面表现艺人们技艺的高超。【参考译文】【甲】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乙】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看到所塑造的蜡人,全都仿照活人的样子,那形体神态、头发肤色、高矮胖瘦,没有不完全相像的。从达官贵族以至工艺家和各行各业的人,凡是有名气的,每每在馆里留下蜡像。有的站着,有的躺着,有的坐着,有的弯着腰,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在喝酒,有的在博戏,猛然一看,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我再三赞叹制作蜡人技术的奇妙。(2 0 1 6山东临沂)满井游记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俘,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n i d 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来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殖(h u i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1遥)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考者,壁(1 6 i)而歌者,红装项蹇(j i d 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泱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跑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冻风时佟()(2)高柳来堤()(3)泉而孝者()1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定金军回的一项是(2分)A、作则飞沙走石B、若脱笼之鹄C、红装血蹇者D、夫能不以游堕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民殷国富也不知存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无俄的一项是(2分)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渴望出游和不能出游的矛盾,“局促一室之内”写出内心的懊丧和郁闷,下文 的“若脱笼之鹄”与此照应,形象贴切地写出作者从局促困居的境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之情。B.作者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满井的风物,有全景,有特写,远景近景相结合,而且着力描写景物的动态,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风光图。C.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廿二日天稍和”的“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而此地适与余近”的“近”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D.文章卒章显志,“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透露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性情,“潇然”表达他对自己能够纵情遨游、享受自然的满足之感,“惟”字则表明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1 4 .文章第二段从三个层面描写满井的春景,请简要概括。(3分)1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2分)(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3分)【参考答案】1 1.(1)作:起,刮起。(2)夹;在两旁。(3)茗:煮茶,喝茶。(3分,每 个1分)1 2.A (2分。A项“则”:连词,“就”。B项“之”:结构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项“以 :介词,“因为”;介词,“把”。)1 3.D (2分。“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错误,应该是:他庆幸自己的官职是个闲职,不怕耽误公事,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表达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1 4.第一层面写山水树木等自然风光之美,第二层面写情态各异的游人之乐,第三层面写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悠然自得。(3分,每要点1分,意近即可。)1 5.(1)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2分)(2)(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3分)【参考译文】满井游记袁宏道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狭背。所 有(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毛羽鳞鬣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潇洒地徜徉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万历二十七年二月。(2 0 1 5山东临沂)鸟说【清】戴名世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 有声口官口官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殷,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选 自 戴名世集)【注释】日:有一天。口官(g u d n)口官: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盏:杯 掬:捧。鼓(k b u):初生的小鸟儿。奚:为什么。适:至 上 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意思是,人生的道路并不很宽。1 0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本地不五六尺(2)手下,鸣乃弓1 1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人手能及多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雏县出矣 年耳九十(愚公移山)C.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D.不知基何鸟也 安陵君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1 2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1 3.作者通过二鸟“托身非所”致死的不幸遭遇,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参考答案】10.(2分)距 离(离开)停 止 (每 词1分)11.(2分)B (B均为副词,译为“将要、将近”;A前者为代词,译为“它”,后者为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无实义;C前者为介词,译为“在”,后者为介词,译 为“比”;D前者为代词,译 为“它”,后者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12.(3分)每当得到食物,(它)就在房屋上停息,并不马上下来。(“辄”“即”各1分,通 顺1分)13.(3分)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注意回避风险,尽量远离祸患。(内容合理2分,表达通顺1分)【参考译文】我读书的房屋,它旁边有一棵桂树。桂树上每天有关关叫声,靠近一看,是两只鸟在枝干之间做巢,离地不到五六尺,人的手可以碰到它。巢像小杯子一样大小,精密完整而牢固,用细草缠结而成。鸟是一雌一雄,小的不能满一捧,毛色明亮而洁净,美好洁白可爱,不知道是什么鸟。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去捕食。每次得到食物,就栖息在屋上,不马上下来。房屋的主人戏弄地用手摇它的巢,它们就向下看着鸣叫,轻摇它轻叫,重摇它就大叫,手拿下来,鸣叫就停。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来,见鸟巢掉在地上,找两只鸟和雏鸟,没有了。问它们的去向,是屋主的童仆抓走了。唉!因为这鸟的羽毛洁白而且鸣叫声音好听,为什么不到深山里去寻找茂林栖息呢,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才会被奴仆屈辱而死。那人生上的路就很宽吗?(2 0 1 4山东临沂)游白水书付过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舞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1 1)弄珠壁。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注释】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佛迹院:寺庙名汤池:温泉悬水:瀑布折:弯 转 (z h u i)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倒行:顺来路回去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度:越过击汰:击水,汰:水波。(1 1)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二鼓:二更。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管余甘煮菜顾影颓然1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1 3 .把文中画线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