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pdf
江苏徐州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1年)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浪渊巴东流入钳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镭,畜土石,积刍菱,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者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雨昼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屐,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方水之淫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家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水者浮舟楫、载模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水既涸,朝廷方塞澧渊,未暇及徐。子瞻曰:“漫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选 自 苏 辙 黄楼赋并叙)注:漫渊:古湖泊名。被:遭受,蒙受5.用 斜 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以 身 帅 之 与 城 存 亡 故 水 大 至 而 民 不 溃。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B.使民丹畚锚C.方水之淫也D.水虽复至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此人一一为县言所闻太行、王屋二山,万七百里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4分)(1)澧渊城塞,徐则无害。(2)故水陟去,而民益亲。8.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熙宁十年,黄河决堤,滔滔洪水抵达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徐州面临灭顶之灾。苏轼带领徐州军民,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洪的胜利。B.抗洪中,苏桂 水未至 就未雨绸缪,准备充分,所以大水到来,城内百姓并未逃散。他还赈济灾民,使无数受灾百姓获救。C.水灾过后,苏轼请苏辙在徐州城东门建楼作赚以作纪念。楼上涂上黄土,取名“黄楼”,寓土能克水之意,表达驱除水患、永保徐州平安的美好愿望。I).选文描述了黄河泛滥徐州受灾的情景,记述了苏轼不辞劳苦抗洪救灾的政绩,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史料价值。【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自己身先士卒,下定决心与城共存亡,因此,水势虽大但老百姓抗击洪水的决心很坚固。据此断句为: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相同,动词,担任;B.不同,动词,准备/副词,全,都;C.不同,副词,刚刚/名词,方圆;D.不同,连词,即使/连词,虽然。故选:Ao(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宜译和意译相结合。中重点词语有:诚,确实:则,就;句意为:漕渊如果(果真)堵住了,徐州城就没有危险了。中重点词语有:故,因此;益,更加;句意为:因此大水退去之后,百姓们更加团结了。(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ABD.正确。C.有误,根 据“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可知,“苏轼请苏辙在徐州城东门建楼作赋以作纪念”说法错误,应该是建楼在前,苏辙登楼在后。故选:Co答案:(1)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2)A(3)澧渊如果(果真)堵住了,徐州城就没有危险了。因此大水退去之后(已经退去),百姓们更加亲密(团结、友爱、亲 近)。(4)C【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参考译文】熙宁十年七月四日,黄河决堤于澧渊,往东流入巨野,北溢出到成功,在泗水往南溢出。八月戊戌日,洪水到了彭城,我哥哥子瞻恰好为彭城守。水没到,使百姓准备畚箕铁锹,准备好了土石、刍菱,把空隙都堵塞上了,做好了防治水患的准备。所以洪水来到后,百姓也不担心。自戊戌日至九月十五日,水淹到城墙的二丈八尺,流向东西北门,水势汹汹,浪头仿佛和远山、城墙一样高。大雨昼夜不停。子瞻穿着草鞋,住在城墙上,征调民夫,调派禁卒来抗洪,严禁百姓私自出城躲避洪水。自己身先士卒,下定决心与城共存亡,因此,水势虽大但老百姓抗击洪水的决心很坚固。当洪水漫无边际,淹没千余里的土地,冲走房屋,冲塌坟墓,溺水的老弱随水漂流,强壮的人还能逃跑,老百姓没有吃喝,饥渴死在丘陵上的树木上。子瞻使熟悉水性的浮船,载着吃的、喝的来帮助那些被困的人,获救的人数不清。水已经干涸,朝廷正堵塞溃决的漫渊,没有时间顾忌徐州。子瞻说:“澧渊如果真能堵塞,徐州就安全了,如果堵不住,那就是命啊,也不能让徐州百姓再次遭受水患。”于是请求加高徐州的城墙,防备大水的冲击,用木头做成栅栏保护城墙。大水虽然再次袭来,没有冲溃坚固的堤防。因此,当洪水退去时,百姓更加团结了。于是子瞻在城东修筑高高的门楼,粉刷一层黄土,他说:“水来土掩。”徐人互相庆贺成功抵御洪水。我要到洛阳去上任,路过徐州,将登上黄楼,俯视黄河水患的遗痕,联想古代黄泛的灾难,展纸挥毫,写成了这篇散文赋。(2 0 2 1江苏徐州)秦攻赵,赵使平原君赵胜求救于楚。得十九人偕从,无以满二十。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日:“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既至楚,平原君与楚王言合从。日中不决。毛遂入,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毛遂谓十九人曰:“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毛遂为上客。(选 自 史记平原常虞卿列传)注:赞:介绍。蛋:通“早”。录录:通“碌碌”。5.用 斜 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得十九人僧从B.左右未有所称诵C.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I).遂以毛遂为上客所识旁乏者得我与不以千里称也陈康肃公善射不足为外人道也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6分)(1)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2)毛遂入,按剑追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纵之约。8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毛遂自荐,本来指毛遂主动自我推荐承担出使楚国的重任,后来作为成语用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指荐。B.从平原君赵胜出发前对毛遂不屑一顾、满怀顾虑的态度,可以得出平原君赵胜不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人这一结论。C.“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在文中属于侧面描写,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毛遂却都没有说出来,为下文突出毛遂的才华出众作铺垫。D.毛遂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赞美。【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断句。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故停顿应为: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得:挑选/“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B.称:称赞/称呼;C.善:擅长/擅长:D.为:作为/给;故选:Co(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语有:愿,希望。以,用。行,走,出发。句意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句中重点词语有:说,劝说,分析。致,致使。句意为:毛遂进去,手握剑柄逼迫楚王,就把利害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致使楚王答应马上签订“合纵”的盟约。(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可以得出平原君赵胜不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人这一结论”有误,平原君赵胜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人。故选:Bo【参考译文】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 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 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 现 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 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 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己。”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毛遂进去,手握剑柄逼迫楚王,就把利害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致使楚王答应马上签订“合纵”的盟约。毛遂对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平原君也自以为不擅长鉴选人才,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2 0 2 0江苏徐州)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日:“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日: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利打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勾践己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昨巴 命 为 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选 自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注:种:指越国大夫文利成:讲和,和解,质:人质。罢:通“疲”,昨:祭肉。5 .用 斜 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6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越王勾践反国厚厚宾客为质于吴勾践已考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_ _ _ _ _ _ _A.欲便范蠡治国政便老有所终B.于是举国政展大夫种忠之履也C.以淮上地与楚念无与为乐者D.与鲁泗东方百里方欲行,转视积薪后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女忘会稽之耻邪?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9.下列分析下检m的一项是A.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世人,在艰难困苦中,应刻苦自励,发愤图强。B.范蠡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推荐文种并主动请缨前往吴国,表现了他举贤任能、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C.越王勾践趁着吴王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打败吴国留守的军队,杀了吴国太子,这是吴越争霸的转折点。D.吴王一方面被越国君臣表面假意示好所蒙骗,另一方面因为与其他诸侯的战争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参考答案】5.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所以其停顿为: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6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意:越王勾践回了越国。反:同“返”,返回;句意:对宾客厚礼相赠。遇:对待、招待;句意:到吴国做人质。为:作为;句意:勾践离开徐州。去:离开。7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相同,均 为“让”的意思;B.不同,属:归属/属:类;C.不同,与:给、赠送/与:和;D.不同,方:方圆/方:正、刚。故选:A;8.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女,同“汝”,你。之,结构助词,的。句意:你难道己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重点词:于,在。皆,都。句意: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A BC.正确;D.有误,吴国是因为越国不断地进攻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吴国与诸侯国订立盟约,他们之间没有战争。故 选:Do答案:5.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6.同“返”,返回;对待、招待;作为;离开。7.(3)Ao8.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9.Do【参考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种。”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越国大败了吴军。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句践,称他为“伯”。句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2 0 1 9江苏徐州)【甲】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讪,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选 自 墨子公输)【乙】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神,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选 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请无/攻宋矣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C.大 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D.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6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公输盘朝 在宋城上而待楚事矣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卒廷见相如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醉翁之尊不在酒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B.臣咳知不如徐公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中回力拉崩倒之声 回至赵矣D.男有分,女有月 毕礼而月之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4分)噂杀臣,不能维也。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君以一璧之故欺秦邪!9.墨子止楚攻宋,蔺相如完璧归赵,他们都表现出了、的品质。(2分)【参考答案】5.(3 分)C6.(4分,每 词1分,意思对即可)通“屈”,理屈,理亏。入侵,侵犯,侵略。拉、牵。终于,最终,最后。7.(3分)B(实在)8.(4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不如趁此给他优厚的待遇,让他回赵国,赵王怎么能因为一块璧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呢?9.(2分)不畏强权、无所畏惧、英勇无畏、镇定自若(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有勇有谋、聪明机智、足智多谋、机智灵活(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解析】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主要根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要注意“虽”“绝”“因”“遇”“岂”“以”的意思。点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鉴赏人物形象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另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志趣、才干。此题依据【甲】【乙】两文内容,可以从“不畏强权、足智多谋”两大方面概括墨子和商相如的品质。【参考译文】【甲】于是楚王又叫来鲁班见面。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鲁班多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多次抵拒了他的进攻。鲁班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余。鲁班受挫了,却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对付我了,但我不说。”楚王问原因。墨子回答说:“鲁班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上等待楚国的侵略呢。即使杀了我,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楚王说:好 啊!我不攻打宋国了。”【乙肝目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镀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2 0 1 8江苏徐州)【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锻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悔然若神人;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乙】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谖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入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谖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选 自 宋史徐中行传)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B .所造诣/人莫测也C.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D.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6 .解释下列加点定的词语。(4分)(1)主人日野食:(2)同舍生皆被绮绣:(3)闻安定胡谖讲明道学:(4)会福唐刘彝赴阙: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当余之从师也 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B.久而乃和C.乃归葺小室D.所造诣人莫测也光谓斯人神清气可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夫大国,难测也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9 .【甲】【乙】两 文 都 表 现 了 古 人 求 学 的,【乙】文还表现了徐中行做人行事方面的。(2分)【参考答案】5.D解析:应停顿为“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6.(1)两 次(2)通“披”,穿(3)听 说(4)恰逢,恰巧遇到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1)(2)是课内文言文中的内容,学习时注意识记、积累。(3)(4)是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可结合课内文言文内容完成。比如,“闻”可联系 醉翁亭记中 的“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会”可 联 系 陈涉世家中 的“会天大雨”和 口技中的“会宾客大宴”。7.B解析:A项中的“从”都解释为“跟从”;B项中的“和”可解释为“暖和 平和”;C项中的“归”都解释为“回家”;D项中的“测”都解释为“揣 测(预料、推测)”,故选B o8.(1)因 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2)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 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翻译时,应抓住关键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注意相关的特殊句式。9.刻苦勤奋高洁操守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人物性格的把握。完成时,应先在文中找到两段文章中人物的共同特点。【参考译文】【乙】徐中行是台州临海人。他刚刚通晓儒学,就听说世居陕西路安定堡的胡谖将理学讲得非常透彻,他的门生之间互相传授学业(先入学的学生直接和老师学习,然后辅导后入学的学生),将要去跟从胡谖学习。到了京城,首先拜访范纯仁,范纯仁认为他很贤能,就向司马光推荐了他,司马光认为这个人心神清朗,态度和蔼,可以和他一起进修道业恰逢福唐人刘彝入朝,(徐中行)(从他那里)得到了胡谖所传授的经义,反复诵读,深入思考,勤苦自励,一心向学(致力于勤苦之事,食用无味之物),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 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于是回乡修理小屋,整天端坐,所达到的境地没有人能够揣测。父亲死后,他赤着脚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亲自耕种抚养母亲。(就着)剩余的力量推广施行(这样的行为),安葬了十多个同姓和外姓的亲戚以及乡里贫苦没有后代的死者。晚年他教导学生,从洒水扫地、应酬答对,以及研究事理、获取知识,以至于治理国家、平定天下,(都要求)不失去人的本性,不越过学的次第,如此这般方才罢手。(2 0 1 7江苏徐州)【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 备 失 势 众 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选 自 晋 陈 寿 进 诸葛亮集 表)5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以 先 帝 简 拔 以 遗 陛 下 B.是 以/先 帝 简 拔 以 遗 陛 下C.是 以 先 帝/简拔以遗陛下 D.是 以 先 帝 简 拔 以 遗/陛下【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断句的主要标准是不破句,即意思相对完整。好在本题只考一句,反复推敲的话,必然选对。“是以”是一个固定结构,即“以是,解释为“因此、所以“。如果只停顿一处的话,你要知道,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短语。搞定!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2)(3)(4)苕虑忠纯悉以咨之时人身焉益 州 砒志咨异既【参考答案】(1)志向(2)询问,咨询(3)(感到)惊奇,(感到)诧异(4)已经,之后【试题解析】前两题是课内字词解释,不再做解释。“时人异焉”的“异”作谓语,且它的后面省略了“之”(他,指诸葛亮),所以解释为“感到惊异”;“益州既定”的“既”常用意义就是“已经”,如“既然”,由此可知。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有所广就 B.性万淑均就慕圣贤之道 大道之行也C.备得用与武帝交战 D.江南悉平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悉如外人【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结题标准是“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中的“悉”都是“全部、全都”的意思。A项 中 的“益”一 指“增加”,一 指“更加”;B项中的“行”一 指“品行”,一指“施行、实行”C项中的“得”一 指“得 以,一 指“感激恩德”。其实,仔细一点,看词性也能进行比较判断。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参考答案】(1)奖惩功过、好 坏(奖励好的,惩罚坏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2)诸葛亮当时才二十七岁,就 提 出(建议)良策,亲自出使(到)孙权那里,请求吴国助援。【试题解析】翻译的规则和技巧:连猜带蒙、逐字解释,确保通顺、意思完整、注意句式。前一句课内句子,故略。亮(诸葛亮)时(当时)年(年龄、年纪)二 十 七(岁),乃(于是,就)建(提出、建议)奇(奇妙、良)策(计策),身(亲自)使(出使)孙权,求(寻求)援(援助)吴 会(吴国)。9 .【甲】文 表 现 了 诸 葛 亮 的,而【乙】文 则 表 现 了 诸 葛 亮 的。(2分)【参考答案】忠诚,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远见卓识;才华出众,有勇有谋。【试题解析】出师表的主旨简言之“报先帝忠陛下”,所以在出师前上表进言,你说这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乙】文 中”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亮有殊量”、“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江南悉平”“益州既定”,诸葛亮的特点不是明显得很嘛。【参考译文】【乙】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身高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 遇到汉末战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并投降曹操,而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 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有特别的雅量,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和曹操交战,大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全都平定了。后来诸葛亮帮助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2 0 1 6 江苏徐州)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 0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狂、豪放的,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B.词的上阕展现出人数众多、装备齐全的壮观的狩猎场面,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狂气”。C.“何日遣冯唐”一句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D.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御敌的壮志,抒发了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是绝对没有的,是苏东坡想都不不敢想的,那可是抄家灭族的罪名;除非是对别的王朝。稍微对封建王朝有点 解的人都不会选错的。好意提醒一下:元丰二年(1 0 7 9 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就是 著 名 的“乌台诗案,苏东坡差一丢丢就废了。(2 0 1 6江苏徐州)【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起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 八愚诗,纪于溪石上。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凄 神 寒 骨()(2)而适娄于余()(3)而普鉴万类()(4)乐而不能去也()丘 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潭中鱼可百仔头 先生不知何存人也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后C于 是 作 八愚诗D寂寥而莫我如也面山而后属予作文以记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_(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_(3)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因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乃记之而去”。“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作者在空寂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衬托潭水清澈。“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则从正面直接写愚溪的清澈减低,光洁如玉。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潭源流的蜿蜒曲折。“不可以溉灌”“大舟不可入也”“蛟龙不屑”“不能 兴 云 雨 无 以 利 世”连用五个否定词,交代了 作 者 以“愚溪”命名的原因。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忧伤与凄凉。“今是溪独见辱于愚”则表现了作者对愚溪的厌恶之情。.【参考答案】5.(1)使,”,凄凉(2)像(好像)(3)善于,擅长(4)离 开(离去)6.C创作,写 作(A 表示对数量的估计,上下、左右处所,地 方B留,停留 居住D知道 通“智”,聪明,智慧)7.(1)(鱼儿)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2)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3)(愚溪的河道)幽暗狭窄,蛟龙对它不屑一顾,不能在些兴风弄雨,愚 溪(它)没有利于世人的地方。8.D(“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一句并不是表达作者对愚溪的厌恶之情)【参考译文】【乙】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所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洗涤各种事物,囊括各样形态,而无所避忌。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人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 是 作 八愚诗,记在溪石上。(2 0 1 5江苏徐州)【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香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 岱 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餐帖子,至十九日,石塞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 宏 道 初至西湖记)注释: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东阿王:曹植。洛神:洛水的女神。曹 植 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上 下;白()(2)从武林门而酉()(3)即棹小舟入湖()(4)取道石 径 塘 而 归()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 .才一举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C.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若有作奸犯科或为忠善者D.次早骨陶石舞帖子 二者不可隼兼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莫说相公痴,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