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学课件08第05章血液.ppt
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学斌王学斌教学课件之八教学课件之八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Humanandanimalphysiology 第五章第五章 血血 液液一、体液与内环境一、体液与内环境 体液:体内水及其中的溶质。体液:体内水及其中的溶质。体液:体内水及其中的溶质。体液:体内水及其中的溶质。细胞内液细胞内液细胞内液细胞内液40-45%40-45%占体重占体重占体重占体重60-70%60-70%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细胞外液20-25%20-25%第一节第一节概述概述组织间液组织间液组织间液组织间液10-15%10-15%血浆血浆血浆血浆5%5%(内环境内环境内环境内环境)体液的分布体液的分布二、血液的主要生理二、血液的主要生理 功能功能 1.1.1.1.运输功能运输功能运输功能运输功能 2.2.2.2.缓冲功能缓冲功能缓冲功能缓冲功能 3.3.3.3.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4.4.4.4.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生理性止血 5.5.5.5.机体的防御功能机体的防御功能机体的防御功能机体的防御功能三、血量:三、血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的约占体重的约占体重的约占体重的7 78 8。正常成年男性约正常成年男性约正常成年男性约正常成年男性约5.05.06.0L6.0L;女性约;女性约;女性约;女性约4.54.55.5L5.5L。上下波动不超过上下波动不超过上下波动不超过上下波动不超过1010均属正常。均属正常。均属正常。均属正常。包括包括包括包括贮备血量贮备血量贮备血量贮备血量和和和和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循环血量。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一)血浆 1 1水:占水:占90%以上以上 2 2无机物:电解质(无机物:电解质(NaNa+、K K+、CaCa2+2+等)等)3 3有机物:血浆蛋白有机物:血浆蛋白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二)血细胞(二)血细胞 1 1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 2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容积百分比第二节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1.颜色颜色:红色、粘稠、不透明。:红色、粘稠、不透明。动脉血(鲜红)、静脉血(暗红)动脉血(鲜红)、静脉血(暗红)2.密度密度:1.0501.060,与所含的血细胞数量及,与所含的血细胞数量及 血浆成分有关。血浆成分有关。3.粘滞性粘滞性:即血液流动阻力的大小。通常是水的:即血液流动阻力的大小。通常是水的 3.55.5倍。倍。4.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ESR):健康男性为):健康男性为28mm/h;女性为女性为210mm/h。二、血液的物理特性二、血液的物理特性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组成第二节第二节 血浆血浆一、血浆的化学成分一、血浆的化学成分水分:水分:水分:水分:91919292溶质溶质溶质溶质血浆蛋白血浆蛋白血浆蛋白血浆蛋白(6.27.9%)(6.27.9%):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非蛋白含氮化合物非蛋白含氮化合物非蛋白含氮化合物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NPN):(0.1%)(0.1%)尿素、尿酸、肌酸、尿素、尿酸、肌酸、尿素、尿酸、肌酸、尿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多肽、肌酐、氨基酸、多肽、肌酐、氨基酸、多肽、肌酐、氨基酸、多肽、氨、胆红素等氨、胆红素等氨、胆红素等氨、胆红素等不含氮化合不含氮化合不含氮化合不含氮化合物物物物(0.75(0.75):):葡萄糖、磷脂、胆固醇等葡萄糖、磷脂、胆固醇等葡萄糖、磷脂、胆固醇等葡萄糖、磷脂、胆固醇等如如如如NaNa+、KK+、CaCa2+2+、MgMg2+2+、ClCl-、HCOHCO3 32-2-、HPOHPO4 42-2-、SOSO4 42-2-等等等等(8(89 9)无机盐无机盐无机盐无机盐(7.5%):(7.5%):二、血浆的理化特性:二、血浆的理化特性:1.渗透压渗透压:溶液中不易透过半透膜的溶质颗粒溶液中不易透过半透膜的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分子或离子)吸取膜外吸取膜外H2O分子的能力。分子的能力。渗透压愈高,吸水能力愈强。渗透压愈高,吸水能力愈强。渗透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的种类、大小和分子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的种类、大小和分子量无关,而与溶质颗粒数成正比。无关,而与溶质颗粒数成正比。血浆的渗透压约血浆的渗透压约5790mmHg(相当于相当于7.7个大气压个大气压)。(1)(1)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由:由:由:由晶体晶体晶体晶体物质(如无机离子、物质(如无机离子、物质(如无机离子、物质(如无机离子、尿素、葡萄糖等)形成,约尿素、葡萄糖等)形成,约尿素、葡萄糖等)形成,约尿素、葡萄糖等)形成,约5770mmHg5770mmHg,由于晶体,由于晶体,由于晶体,由于晶体物质易于通过毛细血管壁,故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晶物质易于通过毛细血管壁,故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晶物质易于通过毛细血管壁,故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晶物质易于通过毛细血管壁,故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晶体渗透压相等体渗透压相等体渗透压相等体渗透压相等,维持细胞的基本形态和机能。维持细胞的基本形态和机能。维持细胞的基本形态和机能。维持细胞的基本形态和机能。(2)(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由:由:由:由高分子物质高分子物质高分子物质高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如血浆蛋白如血浆蛋白如血浆蛋白(白蛋白)形成,约(白蛋白)形成,约(白蛋白)形成,约(白蛋白)形成,约202030mmHg30mmHg,对于血浆水分对于血浆水分对于血浆水分对于血浆水分的维持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的维持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的维持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的维持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时,导致水肿。降时,导致水肿。降时,导致水肿。降时,导致水肿。等渗溶液等渗溶液等渗溶液等渗溶液(如如如如5%GS5%GS、0.9%NaCl)0.9%NaCl)、低渗溶液、低渗溶液、低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高渗溶液。高渗溶液。高渗溶液。2.酸碱度:酸碱度: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变动范围为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变动范围为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变动范围为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变动范围为pH7.35pH7.357.457.45。缓冲系统缓冲系统缓冲系统缓冲系统:几个重要缓冲对,使之既能抗酸:几个重要缓冲对,使之既能抗酸:几个重要缓冲对,使之既能抗酸:几个重要缓冲对,使之既能抗酸又能抗碱:又能抗碱:又能抗碱:又能抗碱:NaHCONaHCO3 3与与与与HH2 2COCO3 3;Na-Na-蛋白质与蛋白质与蛋白质与蛋白质与H-H-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NaNa2 2HPOHPO4 4与与与与NaHNaH2 2POPO4 4等等等等.如肌肉运动时产生乳酸(如肌肉运动时产生乳酸(如肌肉运动时产生乳酸(如肌肉运动时产生乳酸(HLHL),进入血液后),进入血液后),进入血液后),进入血液后HLHLNaHCONaHCO3 3NaLNaLHH2 2COCO3 3而碱性物质(如而碱性物质(如而碱性物质(如而碱性物质(如NaNa2 2COCO3 3)进入血液,则)进入血液,则)进入血液,则)进入血液,则NaNa2 2COCO3 3HH2 2COCO332 2NaHCONaHCO3 3正常血浆中,只要正常血浆中,只要正常血浆中,只要正常血浆中,只要NaHCONaHCO3 3与与与与HH2 2COCO3 3保持保持保持保持20:120:1的比例,血浆的比例,血浆的比例,血浆的比例,血浆PHPH值就可保持相对稳定。值就可保持相对稳定。值就可保持相对稳定。值就可保持相对稳定。COCO2 2 HH2 2OO第三节第三节 血细胞血细胞一一.红细胞红细胞(RBC):双面凹陷的圆盘形,无核,双面凹陷的圆盘形,无核,直径直径69mm(一)红细胞的正常值和功能(一)红细胞的正常值和功能 1.正常数目正常数目:男:男:4.55.5 1012/L女:女:3.55.0 1012/L血红蛋白(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男:男:120160g/L女:女:110150g/L2.功能功能:运输:运输O2和和CO23.3.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成年男子约比。成年男子约40405050;女子约;女子约37374848 红细胞的数目与性别、年龄、海拔、运动与否红细胞的数目与性别、年龄、海拔、运动与否、营养状况和身体状况等有关;女性月经期失血,、营养状况和身体状况等有关;女性月经期失血,红细胞减少,而妊娠后期,红细胞比容下降。红细胞减少,而妊娠后期,红细胞比容下降。红红细细胞胞比比容容(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 1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1)1)定义定义:红细胞在血浆中能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红细胞在血浆中能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正常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差别很小,某些下沉。正常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差别很小,某些疾病时却变化很大。疾病时却变化很大。(2)(2)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血沉、ESRESR):红细胞的沉降速:红细胞的沉降速度。度。正常情况下,男正常情况下,男:015mm/h,女女:020mm/h(3)意义意义:临床辅助诊断风湿、结核等疾病:临床辅助诊断风湿、结核等疾病2 2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红细胞对低渗液有一定的抵抗力对低渗液有一定的抵抗力,抵抗力,抵抗力的大小称为。在过低的溶液中吸水膨胀,甚的大小称为。在过低的溶液中吸水膨胀,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渗透性溶血渗透性溶血。在。在0.45NaCl溶液中,部分溶血;在溶液中,部分溶血;在0.350.30NaCl溶液中则全部溶血。溶液中则全部溶血。(三)血红蛋白(三)血红蛋白(Hb):1.1.HbHb的结构的结构的结构的结构:HbHb是一种结合蛋白质,由是一种结合蛋白质,由是一种结合蛋白质,由是一种结合蛋白质,由珠蛋珠蛋珠蛋珠蛋白白白白(占(占(占(占9696)和)和)和)和血红素血红素血红素血红素结合而成。血红素是结合而成。血红素是结合而成。血红素是结合而成。血红素是FeFe2+2+和和和和原原原原卟啉卟啉卟啉卟啉构成的铁卟啉化合物,是与氧结合的部位。构成的铁卟啉化合物,是与氧结合的部位。构成的铁卟啉化合物,是与氧结合的部位。构成的铁卟啉化合物,是与氧结合的部位。每个珠蛋白由四条肽链构成,每条肽链结合一个每个珠蛋白由四条肽链构成,每条肽链结合一个每个珠蛋白由四条肽链构成,每条肽链结合一个每个珠蛋白由四条肽链构成,每条肽链结合一个亚铁血红素辅基;每个血红素可结合一分子亚铁血红素辅基;每个血红素可结合一分子亚铁血红素辅基;每个血红素可结合一分子亚铁血红素辅基;每个血红素可结合一分子OO2 2。血血血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过程称为氧合作用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过程称为氧合作用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过程称为氧合作用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过程称为氧合作用,是可逆的,是可逆的,是可逆的,是可逆的,且不需酶的催化:且不需酶的催化:且不需酶的催化:且不需酶的催化:Hb+OHb+O2 2HbOHbO2 22.2.功能特点功能特点功能特点功能特点:在氧分压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而:在氧分压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而:在氧分压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而:在氧分压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而在氧分压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每个血红蛋白分子在氧分压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每个血红蛋白分子在氧分压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每个血红蛋白分子在氧分压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的一条肽链与氧结合后,使其余肽链与氧结合的能中的一条肽链与氧结合后,使其余肽链与氧结合的能中的一条肽链与氧结合后,使其余肽链与氧结合的能中的一条肽链与氧结合后,使其余肽链与氧结合的能力提高。力提高。力提高。力提高。3.3.HbHb的氨基能与的氨基能与的氨基能与的氨基能与COCO2 2结合结合结合结合,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HbNHHbNH2 2COCO2 2HbNHCOOHHbNHCOOH4.4.HbHb也能与也能与也能与也能与COCO结合结合结合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HbCO)。煤气中毒煤气中毒煤气中毒煤气中毒二、白细胞:二、白细胞:(一)形态和数量(一)形态和数量:无色、有核,球形。正常无色、有核,球形。正常无色、有核,球形。正常无色、有核,球形。正常人数目为人数目为人数目为人数目为4.04.04.04.010.01010.01010.01010.0109 9 9 9/L/L/L/L。(二)分类和功能:(二)分类和功能:名称名称名称名称 形态(瑞氏染色)形态(瑞氏染色)形态(瑞氏染色)形态(瑞氏染色)比例比例比例比例 主要功能主要功能主要功能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颗粒紫红,细小,颗粒紫红,细小,颗粒紫红,细小,颗粒紫红,细小,5070%5070%变形能力,核变形能力,核变形能力,核变形能力,核2 25 5叶叶叶叶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颗粒红色,粗大,颗粒红色,粗大,颗粒红色,粗大,颗粒红色,粗大,35%35%核多核多核多核多2 2叶叶叶叶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颗粒蓝色,不均,颗粒蓝色,不均,颗粒蓝色,不均,颗粒蓝色,不均,0.51%0.51%核常被掩盖核常被掩盖核常被掩盖核常被掩盖 吞噬作用吞噬作用吞噬作用吞噬作用参与过敏反参与过敏反参与过敏反参与过敏反应、参与寄应、参与寄应、参与寄应、参与寄生虫免疫生虫免疫生虫免疫生虫免疫 参与变态反参与变态反参与变态反参与变态反应、分泌肝应、分泌肝应、分泌肝应、分泌肝素和组织胺素和组织胺素和组织胺素和组织胺 名称名称名称名称 形态(瑞氏染色)形态(瑞氏染色)形态(瑞氏染色)形态(瑞氏染色)比例比例比例比例 主要功能主要功能主要功能主要功能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胞质天蓝色,胞质天蓝色,胞质天蓝色,胞质天蓝色,2040%2040%核大而圆核大而圆核大而圆核大而圆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体积大,体积大,体积大,体积大,48%48%核肾形或马蹄形核肾形或马蹄形核肾形或马蹄形核肾形或马蹄形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吞噬作用、吞噬作用、吞噬作用、吞噬作用、传递抗原传递抗原传递抗原传递抗原各种白细胞在瑞特氏染色时的形态各种白细胞在瑞特氏染色时的形态三、血小板生理三、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形态、数量:(一)血小板的形态、数量:是骨髓成熟的是骨髓成熟的是骨髓成熟的是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胞浆裂解后脱落下来的胞浆裂解后脱落下来的胞浆裂解后脱落下来的胞浆裂解后脱落下来的细胞碎片细胞碎片细胞碎片细胞碎片,仅,仅,仅,仅2 2 2 24 4 4 4m m m mm m m m,圆形或椭圆形,血涂片上,圆形或椭圆形,血涂片上,圆形或椭圆形,血涂片上,圆形或椭圆形,血涂片上呈不规则形或多突状。无核,被膜。呈不规则形或多突状。无核,被膜。呈不规则形或多突状。无核,被膜。呈不规则形或多突状。无核,被膜。正常成人数量为正常成人数量为正常成人数量为正常成人数量为100100100100300103001030010300109 9 9 9/L./L./L./L.(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促进止血,加速凝血,保持血管壁完整性促进止血,加速凝血,保持血管壁完整性促进止血,加速凝血,保持血管壁完整性促进止血,加速凝血,保持血管壁完整性 1.1.粘着和聚集粘着和聚集粘着和聚集粘着和聚集2.2.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5-HT,5-HT,儿茶酚胺,儿茶酚胺,儿茶酚胺,儿茶酚胺,使平滑肌收缩使平滑肌收缩使平滑肌收缩使平滑肌收缩3.3.释放与凝血有关的物质。释放与凝血有关的物质。释放与凝血有关的物质。释放与凝血有关的物质。(三)生理止血:(三)生理止血:1.1.小血管收缩小血管收缩小血管收缩小血管收缩2.2.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形成松软的止血栓 3.3.形成坚硬的止血栓形成坚硬的止血栓形成坚硬的止血栓形成坚硬的止血栓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一)血细胞的生成(一)血细胞的生成 造血器官:卵黄囊、肝、脾和骨髓造血器官:卵黄囊、肝、脾和骨髓造血器官:卵黄囊、肝、脾和骨髓造血器官:卵黄囊、肝、脾和骨髓(胚胎胚胎胚胎胚胎);红骨髓、淋巴结、脾脏红骨髓、淋巴结、脾脏红骨髓、淋巴结、脾脏红骨髓、淋巴结、脾脏(出生后出生后出生后出生后)血细胞生成:最早的造血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血细胞生成:最早的造血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血细胞生成:最早的造血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血细胞生成:最早的造血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定向干细胞定向干细胞定向干细胞定向干细胞原始血细胞原始血细胞原始血细胞原始血细胞幼稚血细胞幼稚血细胞幼稚血细胞幼稚血细胞成熟血细胞成熟血细胞成熟血细胞成熟血细胞红红骨骨髓髓具具有有造造血血机机能能(二)造血功能的调节(二)造血功能的调节 1.1.1.1.正常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物质正常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物质正常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物质正常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物质:足够的足够的足够的足够的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 B B B12121212 2.2.2.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爆式促进激活物爆式促进激活物爆式促进激活物爆式促进激活物(BPABPABPABPA):是一种糖蛋白,促):是一种糖蛋白,促):是一种糖蛋白,促):是一种糖蛋白,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值。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值。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值。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值。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EPO)(EPO):也是糖蛋白,主要由:也是糖蛋白,主要由:也是糖蛋白,主要由:也是糖蛋白,主要由肾脏产生,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值和向原红肾脏产生,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值和向原红肾脏产生,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值和向原红肾脏产生,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值和向原红细胞的转化。细胞的转化。细胞的转化。细胞的转化。雄激素雄激素雄激素雄激素:促进:促进:促进:促进EPOEPOEPOEPO生成;也直接刺激骨髓产生生成;也直接刺激骨髓产生生成;也直接刺激骨髓产生生成;也直接刺激骨髓产生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2.2.2.2.白细胞生成的调节白细胞生成的调节白细胞生成的调节白细胞生成的调节 粒细胞与单核细胞:血细胞生成素粒细胞与单核细胞:血细胞生成素粒细胞与单核细胞:血细胞生成素粒细胞与单核细胞:血细胞生成素(hematopoietinhematopoietinhematopoietinhematopoietin),也称),也称),也称),也称集落刺激因子集落刺激因子集落刺激因子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colony colony colony stimulation factorstimulation factorstimulation factorstimulation factor,CSFCSFCSFCSF),由活化的淋巴细胞、),由活化的淋巴细胞、),由活化的淋巴细胞、),由活化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释放。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释放。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释放。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释放。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细胞白介素细胞白介素细胞白介素细胞白介素(interleukininterleukininterleukininterleukin),是),是),是),是糖蛋白,由白细胞产生,而作用于其它白细胞,是糖蛋白,由白细胞产生,而作用于其它白细胞,是糖蛋白,由白细胞产生,而作用于其它白细胞,是糖蛋白,由白细胞产生,而作用于其它白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物质。迄今发现的白细胞介素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物质。迄今发现的白细胞介素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物质。迄今发现的白细胞介素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物质。迄今发现的白细胞介素已多达已多达已多达已多达18181818种。种。种。种。(三)血细胞的破坏(三)血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120d120d120d120d。衰老的红细胞膜破。衰老的红细胞膜破。衰老的红细胞膜破。衰老的红细胞膜破裂或被吞噬细胞所吞噬。主要场所:肝、脾、骨髓裂或被吞噬细胞所吞噬。主要场所:肝、脾、骨髓裂或被吞噬细胞所吞噬。主要场所:肝、脾、骨髓裂或被吞噬细胞所吞噬。主要场所:肝、脾、骨髓等处的网状内皮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处的网状内皮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处的网状内皮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处的网状内皮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生存时间一般为粒细胞生存时间一般为粒细胞生存时间一般为粒细胞生存时间一般为3 3 3 321d21d21d21d,在血液中只停,在血液中只停,在血液中只停,在血液中只停留留留留6 6 6 612h12h12h12h;B B B B细胞一般存活细胞一般存活细胞一般存活细胞一般存活3 3 3 34d4d4d4d;T T T T细胞约细胞约细胞约细胞约100d100d100d100d;单;单;单;单核细胞约核细胞约核细胞约核细胞约3 3 3 3个月。个月。个月。个月。白细胞主要在原处衰老死亡,被吸收,或被巨噬白细胞主要在原处衰老死亡,被吸收,或被巨噬白细胞主要在原处衰老死亡,被吸收,或被巨噬白细胞主要在原处衰老死亡,被吸收,或被巨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血小板在血液中可存活血小板在血液中可存活血小板在血液中可存活血小板在血液中可存活7 7 7 713d13d13d13d,但只有前,但只有前,但只有前,但只有前2d2d2d2d有正有正有正有正常功能。衰老和失活的血小板被肝、脾、骨髓等处常功能。衰老和失活的血小板被肝、脾、骨髓等处常功能。衰老和失活的血小板被肝、脾、骨髓等处常功能。衰老和失活的血小板被肝、脾、骨髓等处的内皮系统吞噬。的内皮系统吞噬。的内皮系统吞噬。的内皮系统吞噬。第四节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blood coagulation)(一)血液凝固及其意义(一)血液凝固及其意义 血液由血液由血液由血液由溶胶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溶胶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溶胶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溶胶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它包含的过程。它包含的过程。它包含的过程。它包含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反应,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反应,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反应,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反应,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血液凝固的本质)。(血液凝固的本质)。(血液凝固的本质)。(血液凝固的本质)。血液凝固是一种保护反应:血液凝固是一种保护反应:血液凝固是一种保护反应:血液凝固是一种保护反应:(1)(1)血液凝固成块,起止血作用。血液凝固成块,起止血作用。血液凝固成块,起止血作用。血液凝固成块,起止血作用。(2)(2)有利于创口愈合。新生组织及毛细血管以血有利于创口愈合。新生组织及毛细血管以血有利于创口愈合。新生组织及毛细血管以血有利于创口愈合。新生组织及毛细血管以血凝块为基垫生长凝块为基垫生长凝块为基垫生长凝块为基垫生长.(二)凝血因子(二)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coagulation factor):):):):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命名,。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命名,。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命名,。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命名,共有共有共有共有1212种,编号为凝血因子种,编号为凝血因子种,编号为凝血因子种,编号为凝血因子(其中有两个其中有两个其中有两个其中有两个因子后来发现是一种因子的不同活动形式因子后来发现是一种因子的不同活动形式因子后来发现是一种因子的不同活动形式因子后来发现是一种因子的不同活动形式)。除除除除CaCa2+2+(因子因子IV)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绝大多数是蛋白酶。它们在血液中都是蛋白质,绝大多数是蛋白酶。它们在血液中都是蛋白质,绝大多数是蛋白酶。它们在血液中都是蛋白质,绝大多数是蛋白酶。它们在血液中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习惯上,某因子被活习惯上,某因子被活习惯上,某因子被活习惯上,某因子被活化后,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标上化后,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标上化后,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标上化后,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标上“a”“a”,如,如,如,如InactiveInactive(F F)被激活为)被激活为)被激活为)被激活为ActiveActivea a(FFa a)。)。)。)。ActivationInactiveXIXIIaActiveXIa+因子因子因子因子名称名称名称名称特性和功能特性和功能特性和功能特性和功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rinogen)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纤维蛋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纤维蛋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纤维蛋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纤维蛋白白白白 凝血酶原凝血酶原凝血酶原凝血酶原(prothrombinprothrombin)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凝血酶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凝血酶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凝血酶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凝血酶组织凝血激酶组织凝血激酶组织凝血激酶组织凝血激酶(tissuetissuethromboplastin)thromboplastin)损伤组织释放的磷脂蛋白复合体,激活损伤组织释放的磷脂蛋白复合体,激活损伤组织释放的磷脂蛋白复合体,激活损伤组织释放的磷脂蛋白复合体,激活外源性凝血机制外源性凝血机制外源性凝血机制外源性凝血机制CaCa2+2+从饮食和骨获得,参与血凝全过程从饮食和骨获得,参与血凝全过程从饮食和骨获得,参与血凝全过程从饮食和骨获得,参与血凝全过程V V 前转变素前转变素前转变素前转变素(proconvertinproconvertin)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机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机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机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机制制制制前加速素前加速素前加速素前加速素(proaccelerinproaccelerin)肝合成或血小板释放的血浆蛋白,参与肝合成或血小板释放的血浆蛋白,参与肝合成或血小板释放的血浆蛋白,参与肝合成或血小板释放的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制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制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制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制抗血友病因子抗血友病因子抗血友病因子抗血友病因子(AHFAHF,antihemophilicantihemophilicfactorfactor)肝合成球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肝合成球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肝合成球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肝合成球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病病病病A A。参与内源性凝血。参与内源性凝血。参与内源性凝血。参与内源性凝血血浆凝血激酶血浆凝血激酶血浆凝血激酶血浆凝血激酶(plasmaplasmathromboplastinthromboplastincomponentcomponent,PTC)PTC)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时引起血友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时引起血友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时引起血友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时引起血友病病病病B B。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Stuart-ProwerStuart-Prower因子因子因子因子肝合成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肝合成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肝合成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肝合成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制源性凝血机制源性凝血机制源性凝血机制血浆凝血激酶前质血浆凝血激酶前质血浆凝血激酶前质血浆凝血激酶前质(plasmaplasmathromboplastinthromboplastinantecedentantecedent,PTAPTA)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将引起血友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将引起血友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将引起血友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将引起血友病病病病C C。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接触因子接触因子接触因子接触因子(contactfactorcontactfactor)蛋白水解酶,参与内源性凝血,激蛋白水解酶,参与内源性凝血,激蛋白水解酶,参与内源性凝血,激蛋白水解酶,参与内源性凝血,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活纤维蛋白溶解酶活纤维蛋白溶解酶活纤维蛋白溶解酶XIIIXIII纤维蛋白稳定因子纤维蛋白稳定因子纤维蛋白稳定因子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stabilizingfibrin-stabilizingfactorfactor,FSFFSF)血浆和血小板中的酶,加强纤维蛋血浆和血小板中的酶,加强纤维蛋血浆和血小板中的酶,加强纤维蛋血浆和血小板中的酶,加强纤维蛋白间的结合和维持血凝块稳定白间的结合和维持血凝块稳定白间的结合和维持血凝块稳定白间的结合和维持血凝块稳定(三)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三)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内源性凝血内源性凝血内源性凝血内源性凝血始自表面激始自表面激始自表面激始自表面激活:活:活:活:与与与与内皮下的胶内皮下的胶内皮下的胶内皮下的胶原纤维结合原纤维结合原纤维结合原纤维结合外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始自损伤伤始自损伤伤始自损伤伤始自损伤伤口:口:口:口:损伤组损伤组损伤组损伤组织释放组织织释放组织织释放组织织释放组织因子因子因子因子(F(F)CaCa2+2+CaCa2+2+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凝血酶原凝血酶原凝血酶原凝血酶凝血酶凝血酶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纤维纤维纤维蛋白蛋白蛋白蛋白(四)血液凝固的机理(四)血液凝固的机理 1.1.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血液。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血液。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血液。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血液。2.2.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参与凝血的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激酶,参与凝血的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激酶,参与凝血的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激酶,参与凝血的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激酶,因因因因子子子子)来自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液,故又称为凝来自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液,故又称为凝来自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液,故又称为凝来自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液,故又称为凝血组织因子途径。血组织因子途径。血组织因子途径。血组织因子途径。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清澈液体称为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清澈液体称为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清澈液体称为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清澈液体称为血清血清血清血清。血清血清血清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不含纤维蛋白原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不含纤维蛋白原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不含纤维蛋白原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不含纤维蛋白原。凝血的第一个基本步骤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凝血的第一个基本步骤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凝血的第一个基本步骤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凝血的第一个基本步骤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过程非常复杂。主要是各种凝血因子逐级激活过程非常复杂。主要是各种凝血因子逐级激活过程非常复杂。主要是各种凝血因子逐级激活过程非常复杂。主要是各种凝血因子逐级激活的级联放大效应。的级联放大效应。的级联放大效应。的级联放大效应。解释凝血机制的学说很多,各观点有所出入。解释凝血机制的学说很多,各观点有所出入。解释凝血机制的学说很多,各观点有所出入。解释凝血机制的学说很多,各观点有所出入。常见的为常见的为常见的为常见的为瀑布学说瀑布学说瀑布学说瀑布学说。BloodVesselInjury,胶原,异物等,胶原,异物等IXIXaXIXIaXXaXIIXIIaaFibrinogenFibrin monomerXIII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Fibrin polymerPKKCa2+VIIIPF3Ca2+VPF3Ca2+KK: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PKPK:高分子激肽原:高分子激肽原:高分子激肽原:高分子激肽原XaaFibrinogenFibrin monomerXIIITissueInjuryTissueFactorThromboplastinVIIaVIIX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Fibrin polymerVPF3Ca2+Ca2+(五)抗凝、促凝和止血(五)抗凝、促凝和止血1.1.正常血管中的抗凝机制正常血管中的抗凝机制正常血管中的抗凝机制正常血管中的抗凝机制: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血液持续流动;抗凝和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血液持续流动;抗凝和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血液持续流动;抗凝和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血液持续流动;抗凝和纤维溶解系统纤维溶解系统纤维溶解系统纤维溶解系统2.2.抗凝措施抗凝措施抗凝措施抗凝措施:体内的抗凝物质:抗凝血酶体内的抗凝物质:抗凝血酶体内的抗凝物质:抗凝血酶体内的抗凝物质:抗凝血酶;肝素;肝素;肝素;肝素体外抗凝方法:光滑器皿盛血;低温处理;粗体外抗凝方法:光滑器皿盛血;低温处理;粗体外抗凝方法:光滑器皿盛血;低温处理;粗体外抗凝方法:光滑器皿盛血;低温处理;粗糙棒搅血;加抗凝剂(去糙棒搅血;加抗凝剂(去糙棒搅血;加抗凝剂(去糙棒搅血;加抗凝剂(去CaCa2 2)3.3.促凝措施促凝措施促凝措施促凝措施:加凝血物质;温热处理。:加凝血物质;温热处理。:加凝血物质;温热处理。:加凝血物质;温热处理。4.4.止血过程止血过程止血过程止血过程:血管收缩:血管收缩:血管收缩: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栓栓栓栓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二、纤维蛋白的溶解二、纤维蛋白的溶解(一)纤溶的概念及其过程(一)纤溶的概念及其过程 纤溶纤溶纤溶纤溶是指在纤溶系统的作用下是指在纤溶系统的作用下是指在纤溶系统的作用下是指在纤溶系统的作用下凝胶状态的纤维凝胶状态的纤维凝胶状态的纤维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蛋白降解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蛋白降解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蛋白降解为可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