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11篇与庆祝建国70周年党课讲稿.doc
-
资源ID:907201
资源大小:115.50KB
全文页数:5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11篇与庆祝建国70周年党课讲稿.doc
“我我和和我我的的祖祖国国 ”主主题题征征文文11 篇篇 与与 庆庆祝祝建建国国70 周周年年党党课课讲讲稿稿“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文(1)岁月变迁,锈钝的犁铧上模糊的映出父亲的年迈衰老。但是在犁铧耕耘过的庄稼地里奔跑的少年,早已走出大山,奔赴了一场又一场别开生面的人生耕耘。然而这不是一种淡忘,只是别致的传承,那种骨子里的勤勉、坚韧和执着是一脉相承的。正如老父亲经常提起的“无论走到哪里,做些什么,都不能忘记你从哪里来”,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明白:时刻提醒自己:铭记来时走过的路,才更懂得珍惜与奋进。题记(一)狂风大作,黄土弥漫着整个山头连同天空,白昼也是一片昏黄,耳边呼啸着寒潮里的春风,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了,嘴巴里都是泥土的味道,那个倔强的“老人”,一手扬鞭,一手死死的紧握着犁柄,“嘚儿”的一声拉的老长,顺着风飘出了好远,两头老黄牛不紧不慢保持着恒常的节奏,他们的身后仿佛火箭升空后拖着长长的“烟尾”,一个俊朗的少年在“烟尾”里若隐若现,卖力的抡起锄头,敲碎翻起的大土块,整整一上午的时光,在两亩方块的田土里画满了条条框框,拍打满身灰尘,不忘欣赏一番自己的“杰作”。顺手扯一把枯草,将犁铧擦得发亮,双手一举,稍微下蹲,腰一侧弯,精准的将犁镶嵌在自己的肩膀上,吆喝着老黄牛“消失”在漫天黄土里。那位“老人”,便是我的父亲,俊朗少年为我的兄长,这便是每年春耕的生动画面。那一年,父亲近四十,兄长十五岁。五十年代,父亲出生在黄土高原一个传统的大家庭里,兄弟姊妹九人,父亲排行老二,贫下中农的“好成分”,让他们统统免去了精神上的“颠簸和惶恐”。一家人的生计全靠祖父祖母务农种田维持,赶上了六零饥荒年代,他们却都奇迹般的存活了下来,靠得就是庄院后边“偷偷摸摸”开垦的几块地里的土豆和青豆,用父亲的话说“当时兄弟几个的脸上都是青豆色,有时候饿的没办法,收不住的口水也是绿色的”。走过那个年代的父亲,对土地和粮食有种宗教般的虔诚和珍爱,从很小的时候,他就整天跟在祖父母的身后,耳濡目染熏陶的结果,十多岁起,父亲就变成了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操持这一大家人的生计,春耕夏播秋收,肩扛手挑,能背能抱,看风看水看天气,斗天斗地斗运气,长时间的在庄稼活里摸爬滚打,熟稔于心,对黄土地有了某种深深的眷恋,眼看着弟弟们都到了成家的年纪,人口必然增加,粮食紧缺便是燃眉之急,父亲开始和村里其他很多人一样,疯狂的开启了“耕地扩张”模式,父亲常常率领着多半已经成年的兄弟们,雄赳赳气昂昂、势如破竹的拿下了一个又一个绿草倾覆,绿树成荫的山头,似乎毫不费力就将这些山头整成庄稼地,紧接着但凡能够撒点种子的沟沟坎坎、犄角旮旯都被父辈们的铁锹掀开了“新容颜”,大大小小的树木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光秃秃的一个山头连着一个山头,树木能够买的全部卖掉,不能变现的全部劈柴烧火,当初原上的绿色铺展开来时,人们都纷纷的钻入其中,找寻各类可以充饥活命的野菜,被人们形象的成为“救命的福地”,当原上的最后几处绿色“土包”悄然消失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据说原上那几处“土包”其实是坟墓,就是当年为了让更多人活命的老一辈人,尝试吃遍了原上的各种野草,逐一确定哪些可以充饥,哪些是致命的毒草。有好几十人就是在“以身试法”的无私尝试野草中丧命的,听祖母提起,有的七窍流血倒地而死,有的青筋暴露,疯癫丧生,有的则是意识不清,毒性慢慢发作毙命,每每听说,必然毛骨悚然。也有很多年长的妇女,在哄小孩的时候,总是恐吓“不听话,就把你扔到原上去”。后人们为了缅怀他们,就将他们的尸体埋在原上,好让他们长眠于此,见证着后代繁衍生息。但是在“土包”被开垦的时候,几个大家族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分歧和矛盾,坚持要挖平种地的,坚持要留下来的,还有就是要几个大家族平分的,最终酿成了一次群体斗殴,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两句不合就动手打了起来,导致我三叔鼻子内部的毛细血管破裂,鼻子无限肿大,占去了脸部的三分之二,险些丧命,终身不能愈合。邻家赵二叔的一条腿被打断,终身残疾。两家从此结下梁子,数十年的世仇相恨。最后“土包的坟地”被几个大姓家族平分告终。几年下来,家里的耕地面积骤然增长,让家人都大吃一惊。开始的几年,风调雨顺,收成极好,彻底结束了很多年“寅吃卯粮”青黄不接的艰难局面,每个人脸上的欣慰愉悦不言而喻。只是每到了夏天还好一些,基本上能被绿色的植被覆盖,一旦庄稼收割完毕,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光秃秃的山峦,刺骨的寒风咆哮总是携眷着细粒的沙尘,摔打在人的面庞上,一阵生疼,感觉冻僵的脸要被砸出一个小洞。放眼整个原上,三三两两堆起来的家肥,俨然秃子头顶生的冻疮一般,偶尔有几只燕雀飞过,也似乎没有了歇脚的枝头,匆匆离去,天空灰蒙蒙一片,像个弥留之际的病人。偶尔会被冬雪盖住,生机乍现,太阳一出来,就迅速被打回原形。再也看不到原上团簇围坐在一起晒着太阳的人们,大家都忙着来年庄稼地里的事,忙着调换种子、埋肥、堆家肥、保墒情,根本没有闲时间浪。我们“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也基本达到了饱和状态,父亲的姐妹基本都已经出嫁,兄弟都已经成家生子,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生的,那个时候家庭成员多达二十一人。分家必然提上日程,通过大家的一直讨论认为,父亲是“种田的行家”,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依旧可以种出上等的庄稼来。因此在田土的分配上,平整的、易于耕作的、离家近的,都多多少少的向其他兄弟摊分,父亲也是很仗义的就同意了。摊分给父亲的要么都是偏远的,沟沟坎坎里的一小撮,要么就是陡峭的连耕牛都站不住脚的土地,父亲二话没说,带头摁下了鲜红的手指印。事后被母亲数落了很多年,已是后话。(二)那一年最为热闹的就是每天都能够看到新分家出来的媳妇们,烟熏火燎忙着厨房的情景。周遭几个大姓家族都陆续分家,彻底结束了之前吃“大锅饭”的情景,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在我们的大家庭里,基本上是父亲带着男人们在外边的庄稼地里打拼,母亲和大婶负责一家人的吃喝拉撒,顺道调教着后来嫁进门的小婶们,她们也就负责一些卫生、挑水、帮手的事情,吃完饭,抹一把嘴,各回各屋。但是每个小家组建起来后,一下子就转变了角色,在物质匮乏的时光里,换着花样给孩子们做吃食。渐渐地整个村子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呱呱坠地的孩子也呈现爆发式增长。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大家都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干劲十足。父母精诚合作,将分到手的那几亩薄田操持的极为“精致”,每年把准了节气的鼓点,把田块翻耕好几道,杂草无踪,虫害无影,似乎每天都要到天里看上几趟才心安,悉心照料着婴孩一般,生怕有个头疼脑热。日子拮据却还不至于挨饿。然而好景不长,可观的丰收急转直下,三四个月不下一滴雨成为常事,尤其是当种子洒进滚烫的黄土里,得不到一滴雨,即使顽强的种子费劲九牛二虎之力钻出地面,探着明显发育不良鹅黄的脑袋,贴在燥热的地面上,病怏怏的,人们不停地用手扶正,然而没有雨水降落,一切都无济于事。整个夏天过去后,他们在绝望的等待中萎缩枯干。放眼整个原上,那一片一片的小麦有嫩黄渐渐转换陈了枯黄,人们的心头也跟着起火了一般,蹲在原上的田埂边,吧嗒吧嗒抽着老旱烟,吐出一个又一个大大烟圈,在冒金的阳光下螺旋上升,直到太阳落山,男人们失魂落魄的回到家中,和衣躺下,似乎万念俱灰。任凭热风呼呼是吹过原来濒临灭绝的庄稼,他们无奈的耷拉着脑袋,一筹莫展。祖父他们终于想出了妙招“封山祈雨”,一场声势浩大的“求神祈雨”活动拉开了大幕。村里的人空前的团结起来了,似乎稍有不慎就会得罪众神一般。在众人商议后,决定邀请六十里外的有名阴阳大师做法事,念祭文、做道场。同时还要准备好犁、耱、背篓、木桶等祭祀器具,香烛、黄表以及猪头、供果、吃食,主农的年轻后生等,而且他们迷信的认为,久久不下雨,可能是前些年的那一次群架惹的祸,因此还特意喊来了我三叔、赵二叔在诸神面前忏悔。众人都忙前忙后,积极奔走。父亲换上他结婚时穿过一次的新衣裳,扛着他的犁,犁柄磨的溜光,犁铧擦得铮亮,三叔一脸懊悔,赵二叔也虔诚忏悔。第二天,等我醒来的时候,阳光直射下来,刺的眼睛都睁不开,开门看到原上的田埂边挤满了村里的妇女老人,大家用手挡在眉头,试图遮住阳光,努力的看清“高高上”的一举一动。高大的母亲将我架在她的肩膀上,对于山上的情形我看得清清楚楚。山头上山火明放,爆竹震天,香烛长明,烟雾萦绕在湛蓝的天际,阴阳穿着黑色长袍、带着尖高帽、化着黑白两色的脸,手握一把鸡毛扇,在山头整平的地块里耀武扬威,走走停停,嘴巴一张一合絮叨着什么,父亲扛着他引以为豪的犁在道场里走过一圈又一圈,三叔和赵二叔双膝跪地,双手握着香烛,虔诚的悔过。最令我神魂颠倒的还是黑色方桌上那颗硕大的猪头,虽然多处染成红色,但是细嫩肥腻的猪头香气似乎弥漫在整个山头,站在下风口的我,简直沉醉了,情不自禁的说道“真香啊”,母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狠狠的拧了一把我的屁股,火辣辣的疼,“超女子(傻孩子),你会惹怒众神的”,旁边人的目光齐刷刷聚焦在我身上,但是我依然能够看到其他妇女们扭动鼻子深呼吸那种享受陶醉的感觉。我被母亲迅速的带回家,关上门,“封山祈雨”整整进行了三天,我再也没有出过门。但是却一直惦记着那颗硕大猪头散发的香味。只记得父亲散场回来时,肩膀上血肉模糊,染红了犁柄,甚至还伴着一股恶臭,借来了十里开外二姑的雪花膏,敷上,半个月才结痂痊愈。听人说三叔和赵二叔的膝盖都肿起来,好几天都下不了炕。雨终究还是没有求来,倒是燥热的风劲头一阵高过一阵,人们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秋天还是如约而至,那些拼尽全力结出的麦穗,仅有拇指一般大小,父母带着我们一个一个的捡拾回来,晒在偌大的晒谷场上,显得那么娇小、袖珍,仅晒了一个午后,母亲用连枷拍打出来。记得约八亩田,拍打出来的小麦不足一百斤,连种子都没有换回来,看着一脸恓惶的母亲,幼小的心灵莫名的难受。父亲一边吧嗒吧嗒猛吸着旱烟,一边愤怒的咒道“真想一把火烧了,丢了先人,把庄稼种成这个怂样了”。一脸的怅然若失定格在我八岁的记忆里。接下来的几年光景都是大同小异,前半年无雨,后半年全是雨,人们摸索着规律,开始大量的种植土豆,这种植物前半年刚好不需要太多雨水,后半年疯长,正好需要雨水。产量也还客观。在之后的数十年里,土豆已然变成主食。这个时候,出现了第一批进城潮,和父亲一起种地的好几个伙伴,先后倒卖服装、跑运输、做小工赚钱,但耿直倔强的父亲却始终认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靠种地过日子的,其他的似乎都不正经、不靠谱。于是她摒弃了所有前所劝导人的意见,全心全意的种地,他甚至还承包了那些出去做生意的土地,用心的耕耙、除草、按时按节的种、收,对土地和粮食的渴望从未减轻。结果是种的越多,亏本越多,还别说给别人还钱交粮,自己吃的粮食都成了问题。当时已经交不起我五块钱的学费,更交不起哥哥读初中的学费,全部是母亲从外婆家接济的,每一笔父亲都记在小小的账本上,在他的心底里始终坚信,黄土地会给他足够的回报,让他彻底翻身。他从家人省下的口粮里购置了当时最为新式的犁和犁铧,反复的调试深浅、薄厚和力度。那一年母亲得了一种怪病,浑身无力,整个人软绵绵的,因此不能在田间地头陪伴父亲耕作,就换成了兄长,才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情景。迫于生活的压力,父亲终于答应和儿时的伙伴做生意,但是他已经远远落后别人一大截,没有钱,就没有底气,更没有胆量。几经思考,父亲还是选择了姑父介绍的县科研所育苗的工作。他就是想弄明白,为什么 现在的土地不能养活人。即使这样,父亲仍旧在农忙时半夜三更赶回来帮忙,耕地、犁田、收割,家里的境况日渐好转。(三)时隔数年后,父亲在县科研所终于弄明白,为什么“靠天吃饭的庄稼人”会越过越穷,究其根本原因,根源就在于当年的过度开垦,导致在最初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结果自食恶果。恰在当时,国家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父亲屹然站在退耕还林的第一线,大面积的退耕还林,植被复垦、各类经果林种植,十多年时间过去,原上又可以看到绿树如茵,听到鸟雀虫鸣。每逢周末假期,来原上的人越来越多,春天踏青,赶在绿草冒尖的时节,尽情吮吸了高原特有的薄凉空气,令人心旷神怡;夏天乘凉,在一排排齐整的白杨树下,微风轻拂,山高天远,恬静而神秘,漫步其中,便似人间天堂;秋天摘果,当原上的各种果树挂满各类果子,红彤彤、黄灿灿的点缀在一望无际的绿色里,像极了童话世界,人们摘着、吃着、乐着;冬天赏雪,当天地都被皑皑白雪覆盖起来,这里便是静谧的人间桃源,牵手相爱的人,从原上走过一圈,一不小心便可“白头”。一年四季,整个原上都热闹非凡,好多的人家都办起了“农家乐”,为慕名而来的客人们提供吃住游玩的服务,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命运真是个让人琢磨不透的难题,兜兜转转,父辈们已近古稀,农耕的情愫时不时还在心底里泛起,从他浑浊的眼眸里,我依旧能够清晰的看出他对黄土地那种难以割舍的怜爱。曾经年轻脚步丈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凝聚成气,融进了他的血液里,亘古不变。在三番五次的退耕还林之后,家里的土地所剩无几。兄长、弟弟都定居城里,也无暇顾及庄稼。村里绝大多数人家的都委托给了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但是倔强的老父亲无论如何都不同意这样的决定,他仍旧要亲自“侍奉”他的那几亩庄家,像抚育年幼的儿女那般用情用力。可惜的是,每次翻出他的犁、耙,尽管仍旧擦的铮亮,努力一把还能扛在肩上,然而耕牛不在了、那个敲土块的少年已另有安排,“一个好汉三个帮”,父亲的“帮手”都散落各处,再也寻不回来了,那种落寞在父亲褶皱迭起的脸上再明显不过了。最终,儿孙们还是抵不过老父亲的执拗,动用了新式的农耕家伙,犁田机、旋耕机、包膜机父亲连名字都叫不全的机械化设备,惊讶之情难以言表。在短短数小时内,就可以完成他以往几天几夜连轴转都完成不了的“作业”。十来天过后,迫不及待的父亲连忙赶回家,奔到田里看看庄家发苗情况,当成片成片的苗子齐整均匀的钻出地面,探着尖尖的脑袋,他一脸欣慰和满足。喃喃自语道“老咯,不中用了”。看着弯曲着脊梁的老父亲,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满眼酸涩,把头转向远方的原上,盛大的花季庆典热火朝天。回到家,父亲默不作声,将那把陪伴了他半个多世纪的犁再次拭擦,套进蛇皮袋子,是封存,更是珍藏。那晚,父亲俨然时光的留声机一般,絮叨了好多好多过去的事情,母亲也不时的附和几句,还提及了当年分田土的事情,父亲“嘿嘿”憨笑一声,“都过去了”是啊,苦难的日子终究都过去了,父辈们用他们瓷实的肩膀扛起了笨重的犁耙,吆喝着耕牛,犁出了他们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化,挣得了生活最为起码的“尊严”,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绘制儿女们别样生活的“蓝图”。在这曲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个人命运紧紧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父辈们经历过的挫折、苦难和动荡便是国家的缩影,父亲的犁是整个农耕文明不断进化的代表符号,更是国家发展变迁的见证。(2)桥桥我的家乡在龙泉山脉深处的梨花沟。那里群山萦绕、山青水秀,是许多游人向往的乡村旅游胜地。三条清澈的小河穿村而过,在村委会门前汇合,逶迤流向北河。这里衍生出了一个美丽而形象的地名:三岔河。位于河中央的桥,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村庄茁壮成长的历史,也成为了我成长中最深刻的记忆。记得小时候,河上是没有桥的。夏天还好,冬天寒冷刺骨,只能脱掉鞋子淌着冰冷的河水过河。支书便安排几位知青想办法。知青们抬来几块笨重的方石,每隔两步距离,铺在水中。人们像踩高跷般地跳跃过河。那姿势看上去优美但也有点“悬” ,一不小心没跳过,跌落水里就成了“落汤鸡” 。后来,知青们又到山上去砍了棵大柏树,锯成厚厦的木板,铺在桥墩上做桥面。这样就做成一座简单的木桥。大家都惦记知青们的好,就叫这桥为“知青桥”。在清晨的霞光中,人们挑着担子从桥上去赶集。夕阳西下,人们收获一天的劳累从桥上回到炊烟袅袅的村庄。过了不久,人们又在桥上送别了最后一批知青!夏季,每遇到大雨山洪暴发时,住在河边的肖老二有一个雷也打不动的任务就是第一时间得来抽桥板。记得有一次,他外出去了,桥板全都被冲到了下游的石板河大队。洪水无情人有情,好在石板河大队支书亲自赶着牛车,一块不少地送了回来,人们才又迅速铺好了桥。暴涨的山洪让河对岸的学生过不了河,村小只能暂时停课。我的好伙伴小文子仗着水性好,想强行过河,结果被冲到了下游,被救起时已经奄奄一息。人们盼望着要是有一座风雨无阻的桥该有多好呀!1988 年,这座木桥终于完成她的使命。记得那年的洪水特别大,木板被冲得无影无踪,桥墩毁于一旦,就连河边的庄稼也都被肆虐的洪水冲击了不少。人们痛定思痛,决定向上级申请资金,在原址重新建桥。可乡里没有钱,支书开动脑筋,到处想办法,在县水利局争取到一个建石河堰的工程。这样既能解决交通,又能蓄水。对于我们这个两千人的旱山村而言,这无疑是个一举两得的大喜事。说干就干,为了节约成本,严管工程质量,支书吃住都在工地。大家用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时间,终于让石堰桥竣工了。为了多蓄水,桥身只留有两个桥孔。尽管造型显得粗糙,像只大乌龟趴在那里,但是大家依然非常高兴。大桥竣工那天,村文书还激动地在桥头上用石子嵌了“三岔河大桥”几个大字。这两用桥建成后,成为了大家最主要的社交场所。卢老二还在桥头开起了代销店,村民们有的在桥头纳凉编篾活,有的在桥下洗菜洗衣服。遇到什么大事,大家也都会不约而同来到桥头,共同商量商量桥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方便了上游尖山村的村民,他们从这里经过的时候都留下羡慕的目光,久来久去,两个村结成亲家的就有好多户。当然,相亲的第一面多在这座桥上,所以,人们又把这石堰桥亲切称为“相亲桥”。九十年代初,一位峨影厂的导演看中了石堰桥,便以梨花沟作为外景地之一,拍了一部电影吴二哥请神。影片中的主角数次从桥上走过。这个镜头不仅真实记录了当时刚刚告别温饱的农民对改革方向的思考,同时,也让家乡的桥被永远地定格在了银幕上。这座有故事的桥送走了莘莘学子,也迎回了羞涩的新娘。经历了收双提留款到取消农业税,再到政府反哺农业,向村民们发放粮食补贴和耕保基金。一直陪伴村民到了 2008 年,算一算已经 20 个春秋了。在 5.12 地震后,桥面有些松动,后来,一次突发山洪把桥面全冲走了。正当人们发愁时,政府安排及时修复,把桥面铺成了水泥路,并安装了安全设施。如今,路更宽了,人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我也从农民逐渐变成了城里的居民,虽然远离了梨花沟,但我依旧忘不了家乡的那桥,因为,那桥一头扎进梦想的深山,一头通向希望的远方。可在今年春天,我却听到一个不安的消息:为梨花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的这座桥却被拆除了。我有些困惑,上周我回家看了看,旧桥早已没有了踪迹,一座雄伟的新桥出现在眼前,新桥的工程已进入尾声,机械正忙着给桥面铺沥青。我惊喜地发现桥墩比以前更宽了,两岸的河堤也加高了两米,而且还做了景观打造。村主任热情告诉我,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这座桥已经不堪重负,而且下游已建成了一座三十亩水面的梨花湖,已不再需要在这里蓄水了。不然到了雨季,山洪又会冲毁河边的庄稼。出于安全以及发展等方面的考虑,决定再次重修这座水泥拱桥!闲聊中,路面已铺好,没有任何的通车仪式,一辆辆等待不及的汽车、三轮车满载着新鲜蔬菜水果徐徐从我们身边经过,轰隆隆的马达表达出他们欢愉的心情。往昔的一座座旧桥像放电影般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天,这座屹立在美丽的三岔河谷的新桥,无疑是农村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3)我的故事我的故事每每听着嘹亮的国歌,我的心中思潮起伏,泛起的那一层层涟漪,把我荡进了那温暖的回忆糖水中的苦与甜我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当我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娃娃时,就经常搬张小凳子坐在奶奶身边,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奶奶是从小给人当童养媳的,虽然生活很苦,但是她有一颗乐观的心,从不觉得自己苦。爷爷患有腹积水(俗称大肚子病),丧失了劳动力。奶奶就靠自己的一双手养活了爷爷,拉扯大了我的爸爸。奶奶有一个小篮子,篮子里通常有五颜六色、形状大小不一的小布片,纽扣,针针线线,剪刀等。小时候,我最喜欢围着奶奶转。她有一双神奇的手,眯着的双眼,总能把我的破衣服、破裤子补得完好如初,有时候甚至还能变出一些新花样,多了一只小老虎,绣上一只蝴蝶。空闲的时候,她还会给我做一个布娃娃,我别提有多高兴。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奶奶一直有个珍藏,那就是一个装白砂糖的罐子。每次有客人来,端茶倒水的时候,奶奶总是小心翼翼地舀出一勺糖,慢慢地放入茶杯中。在她那个年代,喝上一杯甜甜的糖水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小时候我哭了闹了,奶奶总喜欢给我泡一杯糖水。哦!糖水里苦中有甜。爸爸和老枣树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一颗枣树。枣树已经很老了,斑驳的树干显出了它的沧桑。可是春天它依旧抽出嫩芽,夏天依旧开出嫩黄的小花,秋天仍是顽强地结出甜美的果子,把欢乐带给我们这些小馋猫。爸爸说:“打枣子是他们孩提时代最幸福的记忆了。”枣树勾起了爸爸的儿时记忆。“小的时候,家里穷,什么零食都没有。嘴馋的时候,实在忍不住了,就偷偷地把奶奶珍藏的白砂糖用小勺子舀出一小口,慢慢地舔,那味道实在是美极了。”爸爸不好意思地笑笑,对我说:“我总是觉得你奶奶不会发现,只是一小勺而已。但是每次一小勺、一小勺,奶奶终究还是发现了。她拿起细竹枝,撩起我的裤子,就要往我的屁股上打。那时候的爸爸也是很淘气,就拼命跑着,不让奶奶追上。”爸爸边说还边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奶奶已经不在了,她在去年冬天就已经被召唤去了遥远的天堂。最快乐的时光便是秋天了。秋天到了,果实都成熟了,爷爷奶奶很开心,爸爸更开心,甜美可口的枣子在向他招手呢!等得到奶奶的应允后,爸爸通常会搬上梯子,顺着梯子而上,然后像猴子一样,飞快地往枣树上爬,大口大口地吃着枣子,一不小心还噎住了,顺不上气儿。等到吃得心满意足之后,才把摘来的枣子往各个口袋里装,口袋被塞得鼓鼓囊囊的。这才意犹未尽地从树上爬下来,一屁股坐在小板凳上,打着饱嗝,那笑容都能挤出蜜来。笑比蜜甜呐!我与“书虫”女儿女儿自从上了小学,就开始喜欢上了读书。她总是缠着我和她爸爸,要去书店看书或者买各式各样的书。她也不“忌口”,什么书都爱看,我也不去限制她,任其发展。最近她更是迷上了军事小说,每每看到一些不懂的地方,还总爱缠着我问“为什么”。“如果当年抗日战争中我们有这些先进的武器就好了!我什么时候可以去参观一下军事基地啊?书中讲的为什么和电视上播的不一样呢?”我实在被她问得烦了,就说“去,查电脑去”。她就嘟嘟囔囔,不情不愿地去请教“度娘”了。也有查不到的资料,她便回来问我,我哈哈大笑说:“等你长大了,就懂了”。她有时也犯懒,不愿看书。我总是絮絮叨叨地批评她,听得多了,她也嫌烦,总是回嘴,“妈妈自己不爱看的书,总是让我看”。是啊,我小时候哪有这么多的课外书看啊。小时候有一本连环画都欢喜得不得了。记得读小学时,我从老师那里借来一本优秀作文,宝贝似的揣在怀里,回到家还舍不得翻,现在回想起来这又是怎样一种难言的滋味。好在现在生活好了,对于女儿学习上的用品,用我女儿的话来说,“那可以说是相当大方,至于其他,妈妈就是小气鬼”。为什么会这样子,我思前想后,这应该是奶奶留给我的最大财富了勤俭节约。我渐渐长大,奶奶却在我模糊的记忆中急剧老去,终于归于尘土。以后再也听不到奶奶讲故事,以后只有讲我和女儿的故事了。这一篇篇故事,这一个个家庭,这一缕缕剪不断的魂牵梦萦,汇成了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卷,它的名字叫做中华儿女。(4)从我的车看我的国从我的车看我的国我们伟大的祖国马上迎来了 70 周年华诞,我们心潮澎湃、我们激动万分、我们欢呼雀跃,我们昂首挺胸走在迈向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在准备欢度节日之余,我不由得想起了那首歌,那首叫我和我的祖国的歌曲,歌中唱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是啊,我们的祖国由弱到强,由落后到领先的过程就是一首永远的赞歌。作为龙的传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首家国情怀的歌,都会有个伴随祖国一起成长的故事。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车与我的国”的故事我出生于 1973 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起成长的。我的蹒跚学步是从大伯亲手给我制作的纯手工木质学步车开始的,后面两个小木轮,前面一个小木轮,侧面两个支架,一个学步车就这样做好了。当然了,使用这简陋的小小木质学步车走起路来,尽管父母在旁边随时保护,多次摔跤还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宝贝们比起我们那个时候,那简直就是太幸福了。现在的学步车下面有很多轮子,就是大人不在身边监护,也绝不会摔倒一次。而且还在学步车上加装了诸如唱歌机、小彩球、小风扇等娱乐使用的设施,这真是宝宝们再美好不过的享受了。随着年龄增长,1980 年小学五年级毕业后,就得去临村读初中了。这个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在麦场学骑自行车。我的身高还不到还不如那辆大金鹿自行车的横梁高,是无法骑到座子上的,只有斜跨在横梁下骑自行车。有多少次被笨重的自行车砸倒在地,碰得身上伤痕累累。现在的学生们学自行车安全系数可要高多了,在我们这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的多元化和高科技已经达到了世界最前列。可以根据个人的身高来购买适合自己的车子,重量比我们小时候的大金鹿轻了不说,还分男女款,色彩形状更是花样繁多。其中德州乐陵企业研发的碳纤维自行车远远超过欧美标准,在奥运赛场上大发异彩。1992 年中专毕业分配工作后,省吃俭用,我也买上了羡慕已久的摩托车。看着个头挺大,可是我心里明白,这只是一辆“仿 125”的摩托车,一辆高仿摩托车质量可想而知。现在我们国家不仅是摩托车出口大国,而且高质量和高性能更是没的说。核能源发动,几公斤重量的摩托车已在中国研制成功。2017 年,随着“奇瑞,奇瑞,修车排队”的声音渐渐销声匿迹,作为一个打工族,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奇瑞牌私家车。我之所以买这款车,一是看重了它的性价比,二是我真正了解了这句话是被大部分人误解的。这儿说的排队并不是坏得太多了,而是奇瑞汽车生产初期,寄人篱下得先让别的品牌车先修。“奇瑞”这个 21 世纪中国汽车真正的开创者、先驱者被蒙上了这么一个子虚乌有的污名。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及其准确的。现在的奇瑞,2018 年出口总销量超过了 12 万台,连续 16 年位居中国乘用车出口第一。说起车,我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因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亲眼看到,中国有关车的变化太大了,大得超乎人们的想象。从拖拉机作为农用车代替牲畜耕种,到联合收割机开到田间地头,再到开着自己的小汽车到合作社上班去种地,这是一个何等的变化呀!现在的中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家家都有一部乘用车的水准。城市的变化就更是日新月异,一个家有几部车的都大有人在。这就是关于“从我的车看我的国”的故事,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个关于自己和祖国的故事,不妨您也说出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5)家乡,那片金黄灿烂的稻田地家乡,那片金黄灿烂的稻田地!家乡的深秋,是那样令人魂牵梦绕,尤其能参加割早稻,帮哥嫂多干点活,和白发苍苍的老妈唠唠嗑,真是做梦都想。趁休假,我便心急火燎地搭个车,连跑带颠地回到了吉林省柳河县圣水镇。我家就在镇西北角,罗通山下的小屯堡,名叫前六家。淌过从小就总逮鱼的小河,立即被中秋的景色醉倒了。只见那瞅不着边的稻田地,就象金黄灿烂的彩幕,从高山铺落到眼前。凉爽的风,宛如母亲慈祥的手,在这难忘的节日里,轻抚着稻穗那丰满的面腮,亲吻着它那沉甸甸的头,仿佛在追忆着,诉说着这片稻田的兴衰往事。我随风的节奏在思索,我随风的韵率动刀镰。哥哥镰刀磨得快,我紧贴地皮用力拉,唰唰唰很快放倒一大片。正割的起劲时,忽然看到一个小水坑,里边还有不少小鲫鱼。哥哥说,咱这水稻不打农药,是绿色食品中的“贡米”,早就通过外贸出口这条道,登上了不少外国人的餐桌。嫂子说,晚上咱家的中秋宴,就有特意给你新磨的超级稻”。说话这工夫,就有一气活的时间了。我打起扭劲的麻花腰,再勒紧粗壮的捆,敦得齐整整后,便一捆压一捆地码成了趟,哥嫂竖起大拇指,问我咋有那么大力气,我说每天天不亮,就在滨江路上跑半小时,晚上和妻子散步两个点,上下班从来不坐车,还在郊区的沟帮子开垦一亩荒地,咋还能不练出个好体格!妈妈抿嘴乐着说,老二你扔了烟酒,这么要志气,妈这心就不再揪着了!今年这中秋节呀,你回来的是时候!金黄色的视觉中,恍惚那年代又重新浮现。生产队大帮轰的时候,同样也是在中秋节,却看不到好收成。腿肚陷进烂泥里拔不出来,水稗草的果实比稻粒多,上不来的地块象生秃疮,都成了喂马喂牛的草。同样的地,却产量低,是因为生产队的体制太落后,庄稼人种地不连心。水床育的苗细软,缓苗分蘖慢,插秧不科学。一根十几丈长的塑料绳,用破布条栓好分成段,打头的一吹口哨,池埂两头扯绳的人,马上拔出木头撅,高高甩起绳子后,又重新插上抢着栽。快手干完直直腰,再打点提前量,慢的稀里糊涂撵进度,用不完的秧子,就一脚踩进稀泥里,人还没等上池埂,刚插的秧苗就已经飘起来。薅草的节骨眼上最闹心。“水上飘”一片一片抓不透,攥住一把拽折后,又有一小片飘上来。那比苗还壮实的水稗草,好歹算是握紧了,可双膀叫力后,根儿没薅动,却坐了个大腚墩。等爬上池埂拧拧裤腿上的水时,冷丁见两条黑色间杂淡黄纵行条纹的蚂蝗,死死地叮进腿肚里,只听“啪啪”两声响,我连咬牙带跺脚,打死了害虫却止不住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闪电般地出现了“第二次暴风骤雨”,生产队消失黄铺了。我虽然高中毕业后,被公社破格留下,先在广播站看机器,写稿还播音,后又当了团委书记,可家还有多病的父亲和老妈妈,我要多尽孝道才行。记得刚分地的那年春天,我和哥嫂起早贪黑爬半夜,把稻田埂修捋得溜溜光,还在不少荒地里开水田。哥哥说地分自个家种,多种点就多得点,少用化肥多上粪。这时屯里都推广旱育苗,稀播育壮秧,亩产由 1982 年的 450 来斤,猛增到 40 年后的 1100 多斤,每年都多收入 3 万元多元钱。新生活还要有新观念。过去是一人看水管全屯,眼下看水员得一家出一个,尤其是插完秧缓苗的火候上。那么大的一片稻田地,水流不能淌得那么匀溜,就得白天晚上搁人看。哥哥是全家的脊梁骨,白天地里活忒多,晚上嫂子就主动承担起看水的事,让哥哥睡个囫囵觉。自个家地头都搭个小窝棚,半夜太困好拱进去眯一会。有一天一个点的雨没停着下,哥哥睡得不实诚,下半夜爬起来去看嫂子,见她还在水壕里清淤泥,心疼得骂嫂子不要命,抱起她就往窝棚里跑。那时打水仗是家常便饭的事,碰上不顺心的还要会协调。我家上游那户人家就挺差劲,厕所的石头臭硬哼,说非得等他家的池水放足了,才能挖开小流往我家的地里淌。哥哥举起的锹,差点就拍在那小子的脑门上,又是嫂子冲过去,喊叫道打死人家咱得偿命啊!结果有一次夜里涨大水,是哥嫂先把上家的水池口挖开,泻了那家的洪水,却冲淹了自家的稻苗,等那小子赶来时,感动得直“嘎巴”嘴,说不出来一句谢谢的话。有一个中秋节我回家才听说,我家看水放水的活,这小子全包下了。一滴滴汗水撒下去,又有一排排稻码立起来。就在夜幕降临的时候,为我此行画上了句号。只见晚霞那浓烈染透般金黄色的余辉,盛着苍穹赋予的祝福,把满怀喜悦的丰收人,带回中秋那团聚的家中。坐在老妈的身边,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望着那弯清澈的明月,我的脑海中,又跳出了家乡那片金黄灿烂的稻田!(6)太婆婆和她的房子变迁史太婆婆和她的房子变迁史我的太婆婆今年已经 95 岁了,在她的岁月里,经历过战乱,看见过真正的日本侵略者,也因为想要吃饱饭而嫁给了大她十几岁的太公。提起解放前,太婆婆总是不愿多说:“以前的日子那么苦,再提起来做什么。”我问她日本鬼子是什么样的,她就淡淡地说:“日本鬼子么,总是拿着枪的,我们看见了话都不敢说的。”淡淡的话语里透着深深的恐惧。太婆婆的老宅院解放后,太婆婆一家住进了上街一座雕梁画栋的四合院里,在那里他们拥有了一间正厢房,那应该是一座有钱人家的宅院,至今我们还能看见雕着狮子的房柱和刻着精美花卉和人物的前廊。“从那时候开始,我的日子就越来越好啦!”太婆婆满足地眯上了眼。哪怕是后来太公不幸患病去世了,勤劳的太婆婆白天上班,晚上帮别人打工,辛苦将六个子女抚养长大。“共产党好啊!我的几个孩子都分配工作了,他们都有工作,我的担子就卸下来了。”几个舅公和姨婆都有工作,至今都是太婆婆引以为傲的事情。从此,这个家就开始开枝散叶了。就像这个大家庭一样,武义县城也在经历着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曾几何时,妈妈口中猪羊牛和人一起逛的街道变成了如今熙熙攘攘、宽阔整洁、遍布商家的商业街,慢慢地,熟溪河上增添了一座又一座风姿各异的桥梁,交通四通八达,大街上,从满地自行车变成摩托车再到如今川流不息的汽车,政府不得不连年拓宽道路,以应对越来越多的车辆。不知不觉中,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城市的景观越来越漂亮,一到晚上,壶山顶像巨大的绿色宝石,在它的映照下,整个武义县城璀璨夺目、熠熠生辉。武义的变化是说也说不完的,可是一回到太婆婆家的老宅院,时光好像从未变过一般,庭院中的白茶花一年复一年地开得旺盛,几十年未变的摆设和老邻居,还有那给我们童年带来极大乐趣的手摇井。只是老邻居们闲聊的话题从以前的柴米油盐到现在更多的是在夸耀儿孙辈们所取得的成就。太婆婆的新楼房不过今年,太婆婆和她的这个老宅院告别了,因为老房子要拆迁了。“房子也老了,唉,很多地方都塌了。政府真好啊,给了很多的拆迁款,还给我安置了新楼房,从此以后不用再倒马桶啦!”是啊,老房子完成了它的使命,接下来在这片土地上,会建起更漂亮更现代化的高楼,武义县城经过这次拆迁,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宜居!最近我们又去看了住进新房子的太婆婆,新房子有电梯,对于腿脚不便的太婆婆来说很是便利,太婆婆坐在藤椅上和我们说笑,在她的身上,我们看见了这个岁数老人家常见的平和安详,但更多的是这个繁华盛世带给她,也是带给我们的一世心安!70 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70 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眺望 2019,新中国即将迎来她的七十华诞,砥砺奋进七十年,春华秋实七十载,祖国的每分每秒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太婆婆的房子的变迁史,就是祖国变化的一段缩影,见证着每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传奇故事!(7)新疆,我的第二故乡新疆,我的第二故乡新疆在我的印象中是那么遥远,所有关于她的印象全部来自书本和影视作品。我垂涎新疆果肥汁甜的瓜果、烤羊肉串、拉条子、馕坑肉、烤包子、烤羊腿、奶皮子、丸子汤、油糕、盖碗茶;我向往新疆雄伟辽阔的天山、生机盎然的草原、波光潋滟的湖泊、气势磅礴的油田、仿若世外的村庄;我惊叹丝绸之路的繁华、多元文化的融合、各族群众的淳朴。2008 年,还在上学的我初次来到新疆游玩,那时候就被新疆的美食、美景和勤劳的人民所吸引,她热情迎接着全国各地游客。十年之后,我再次来到新疆,这次我不是以一位游客的身份来到这里,而是把她当做我的第二故乡,一个我要用大半辈子时间为之努力奋斗的地方。火车的鸣笛声再次响起,是的,我开启了人生的另一个篇章,奔赴人生的第二个故乡:新疆。2018 年 6 月,昌吉市积极开展“千名硕士进昌吉”活动,打出“引才、育才、留才”组合拳,吸引全国各地人才前往昌吉市,我就是这众多硕士生中的幸运儿,有幸留在昌吉市生活、工作。在这里,切实让我们每位新入职的研究生感到家的温暖,优良的办公环境、温馨的人才公寓、节日的慰问、生活中的帮助,点点滴滴,可谓细致入微。如今,我来到昌吉市生活已经快一年了,从一名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到现在融入组织部这个大家庭,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多的是个人能力的提升,是模范部门的精神,是建设边疆的力量。我渴望更多的有志之士可以来到这里、留在这里、建设这里。这里可以承载我们的梦想,这里值得我们用青春去奋斗。(8)祖国和我祖国和我每当体育健儿获得奖牌,国旗升起的时候;每当学校星期一的早晨 7:10 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每当雄威庄严的国歌奏响的时候;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就是这首歌,用激情飞越的曲调。唱出了全中华人民的心声。是啊!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每一个炎黃子孙都有一颗挚诚的心,用自己的心声唱出一首优美的赞歌。“中国,我亲爱的祖国”,我总是这样轻声的呼唤您,每次都会庄严的神情看您,想那飘扬的五星红旗,想那国歌、想那长江、黃河。“中国,我亲爱的祖国”因为您,我更热爱春夏秋冬,因为您,我更加热爱自己的生命,我就像百花园里的一棵小树,为了您的繁荣似锦,我愿支撑起一片蓝天。我更愿做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块基石,深深地埋下,为了您在狂风暴雨中,冲而不“中国,我亲爱的祖国”繁育着十二亿炎黃子孙的伟大祖国母亲,我依偎在你的怀怉里,深深地被您的温暖溶化;中国,我永远的祖国圣母,为了您,我愿把一切付出,我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