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点整理汇总.docx
-
资源ID:90740651
资源大小:41.9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点整理汇总.docx
2023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点整理汇总2023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之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安(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6.当(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7.方(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4)将要。例:方欲行(狼)(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8.国(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9.会(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10.见(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11.将(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12.尽(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13.文(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14.知(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2023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之常用虚词知识点总结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积累卡片常用虚词例释1.但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2.而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3.耳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4.何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乎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6.或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7.乃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8.其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9.且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10.虽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11.遂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12.也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13.已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14.以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15.矣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16.于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