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篇.docx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篇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_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_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_(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_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4分)_参考答案: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3、(6分,每小题3分)(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4、(4分)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2(一)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句,这段文字是按顺序解说事理的。(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4)文中运用了等说明方法。(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二)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三)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四)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7.本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8.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各种花次第开放()学生不要乱花钱()花言巧语迷惑人()爷爷的眼早花了()到了秋天,果实成熟()这条路,小王最熟了()俗话说:熟能生巧()他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是毒草就必须进行批判()要学会明辨是非()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候()9.本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10.课文中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本段中有没有大自然的语言?试举例说明。11.文中年年如是的是为指示代词,请说明它指代的内容。(五)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12.本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扣住了什么来举例子?13.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禾指的是什么?14.本段说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画出关键的词语。15.本段语言有什么特色?(六)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1)差别(2)差异A()B()2给文中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A虽然但是B由于因此C可是因而D但是所以参考答案(一)(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2);概括到具体(逻辑)(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7)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开始唱歌(8)逻辑顺序(三)1BAC2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3A4时间顺序;举例子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6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7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8(1)次第,一个接一个。(2)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四)7.时间顺序8.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花费用来迷惑人的模糊迷乱长成知道得清楚熟练程度深这样是(判断词)正确正是9.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10.有;例如燕子归来。11.本段前面的内容。(五)12.扣住了第句话。13.指稻秧。14.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15.生动。(六)1A(2)B(1)2D3(1)强调说明相差数少(2)表示春天短促4C5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看完这篇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同学们是否都这篇文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呢。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3大自然的语言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一类的自然现象,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候就是中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中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目:8、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9、用简洁的语言给物候下个定义。(2分)10、说说选文第四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11、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但不乏生动、典雅。请从第一段中找一处生动、典雅的例子,进行赏析。(3分)12、举出含有物候学道理的农颜两个。(2分)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9.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10.选文第四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作比较12.燕子低飞,要下雨。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4别以为人才说话,大树如果被砍倒,大自然也有语言。你会把年轮发现一一这语言到处都有,一年只长一圈,睁开眼你就能看见。这是大自然的语言。你看那天上的白云,你如果钓到大鱼,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鱼鳞上也有圆圈一一白云飘得高高,一圈就是一岁,明天准是晴天。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看那地上的蚂蚁,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嵌在喜马拉雅山脉。蚂蚁忙着搬家,这是在告诉人们:出门要带雨伞。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蝌蚪在水中游泳,大自然的语言啊,不就像黑色的“逗点”?真是妙不可言。大自然在水面写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春天来到人间。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秋天就在眼前。1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用“”画出。2把你收集的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展示出来?最少写2条。参考答案:1白云飘得高高;蚂蚁忙着搬家;蝌蚪在水中游泳;大雁在编队南飞;大树的年轮;鱼鳞上也有圆圈;“三叶虫”化石;2若在阴天迷了路,可以靠树木或石头上的苔藓的生长状态来获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树木而言,树叶生长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开树木,年轮幅度较宽的一方湿长着苔藓的一方即是北方。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答案不唯一)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5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1)(B)(2)(A)(3)(C)2.解释下列词语。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因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喝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你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9.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次第,一个接一个。(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4分,每题2分)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小题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小题2:选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朴实严谨,作者采用生动典雅的语言描述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小题1:B小题1:既引人人胜又使人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文采。(或: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可读性)小题1:“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错,这句话描述的只是春天的景象小题1:是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生动的语言有什么作用,平时要有所积累,主要是生动,有文采,有吸引力,激发兴趣。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7读下面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小题1: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2分)A物候学就是观察物候现象的科学。()B研究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小题2: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小题1:A×B×CD小题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物候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避免一些损失。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说明方法根据说明方法的各种类型来判别,说明方法的作用一般都是该段的中心句或该段的主要内容。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8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清醒;、苏醒;、醒悟;、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连续;、陆续;、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纷纷;、刷刷;、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物候规律;、四季景色变化。、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句。()、第句、第句、第句、第句、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总分、并列、解说、补叙、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第句中的“早春”、“晚春”两个词在文中指公历三、四、五月,其实农历对正月、二月、三月也有称呼。请问农历五月与三月分别称作什么?、“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中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参考答案】(一)、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时间顺序;举例子、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二)、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孟春、季春、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哪些”“首先”、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9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几段文字,回答14-18题。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4.文中两处应填入的连词恰当的是DA虽然但是B由于因此C可是因而D但是所以15.选文的说明对象是BA.大自然的语言B.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C.物候现象的特征D.物候的研究意义16.选文的说明顺序是C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D.程序顺序17.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这句诗与选文中意思一致的一句是AA.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B.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C.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D.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B.“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C.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D.“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2题。(20分)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8.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9.“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为什么不能删去?(4分)10.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11.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6分)(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说明方法:作用:(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说明方法:作用:12.阅读倒数第二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4分)8.解析第(1)题,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从修辞的角度来加以分析。从句子内容来看,加点词语“沉睡”“苏醒”是说大地回春的情状,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2)题,“次第”,花儿开放的次序;“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这两个词分别写了春花和燕子春的使者在春天到来时生机勃发的景象。参考答案(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朵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9.解析先解释“许多”的意思,“许多”说明有相当多的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但还有一部分没有包含物候知识,如果删去了这一词,意思就表达不出来了,所以不能删去。参考答案“许多”是“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10.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农业)的重要意义。11.解析(1)根据“如”字,可确定说明方法为举例子。举例子让说明变得“更具体、准确”。分析出中心句“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围绕中心句分析作用即可。(2)根据“比”可确定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自然是为了说明物候观测手段的特性。参考答案(1)举例子。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枯荣、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意义,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2)作比较。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突出了物候现象的复杂、灵敏。12.本段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1大自然的语言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一类的自然现象,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候就是中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