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素材时事热点:不能让野生景区成为“夺命的流量”.pdf
-
资源ID:90860985
资源大小:2.15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高考作文素材时事热点:不能让野生景区成为“夺命的流量”.pdf
目 录废弃矿洞成网红景点?不是什么地方都是“打卡圣地”.1不能让野生景区成为“夺命的流量”.2面对“野生景点”,人们对危险的感知为何钝化?.4游“野生”景点要提防着点.6没有任何“网红打卡地”值得用生命去做赌注!.8野外露营,不能只看社交平台的“美好滤镜”.9废弃矿洞成网红景点?不是什么地方都是“打卡圣地”“废弃矿洞,地下世界探索,能满足内心探索欲又带点小刺激。”今年夏天炎热,部分社交媒体的博主们致力于寻找各种“看起来很美”的小众避暑圣地。随着彭州龙漕沟山洪事故的发生,那些未经开发而被推荐的“野生景点”也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近日,不少人发现在某些社交平台搜索“矿坑避暑”,就能看到博主们安利的各地矿坑。尤其是杭州一处在建德与桐庐交界的“矿洞”,频频被网红博主们推荐。但从相关报道看,该“矿洞”位于建德钦堂乡谢田村,属于未开发的天然溶洞,并非网传的“矿洞目前,当地工作人员已经将5个矿洞的洞口全部封死。此前,网上推荐较多的1号矿洞原本是有铁门的,但有游客为了进入洞口,已经将铁门扒开。对美景的追逐是大多数人的天性,也因此,社交平台中对旅行、探险圣地的推荐也格外有市场。这本是一个你情我愿、互动交流的良性过程,但许是出于追求刺激的心态,许是为了获得更多目光与关注,不少人开始推荐未经过开发、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地点。有人推荐,有人关注,有人前往,再加上平台疏于审核,如此一来二去,一个如“废弃矿洞”般危险的地点就“升级”成了网红,甚至被描述为“不二之选二这样的一个个“景点”火了,不能忽略背后平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第一次进废弃矿洞是种什么体验”等词条出现在平台首页,很难说不是其推荐机制在起作用。而这当中,平台又尽到了几分审核责任?只关注滤镜下的美景,无视美景之外的危险,甚至一再将不那么有趣的地方夸张为绝无仅有、不容错过的景点,也在无形中成了不少平台面临的共同困境。但当推荐的内容一再失实,甚至造成事故发生,平台不得不反思自身的社会责任,绝不能只顾流量一路“狂奔”。当然,不止平台,游客也有着很大的责任。种种不加思索、不做勘探与攻略的“探险”,不仅会给当地工作人员造成管理上的困难,也会危及自身的健康与安全。前几日彭州山洪事故导致7死8伤,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训。再往前看,2009年也曾有一家三口在杭州临安大明山“伯温石阵”附近游玩时,翻过石墙进入非游览区,也就是一个废弃鸨矿洞,因洞内漆黑,父子俩坠入3 0多米深的竖井,经抢救无效遇难。无论是发生过的伤亡事故,还是无处不在的警示牌,都 在 提 醒“慕名前来”的游客,不是所有地方都是“打卡圣地”,也不是所有“探险”都可以心向往之。外出游玩时,游客有必要承担起个人责任,不能过于心存侥幸心理,做一些无谓的、没有规则意识的尝试。其实可以看到,很多地方已经关注到游客对于“小众”“探险”等方面的需求,也逐步开发了相关景点。比如,这些年杭州一批“网红矿洞”出圈,它们有的已经开发,配备了游乐设施,可以满足游客需求。因此,面临已经发生过的悲剧和潜在的风险,无论是游客还是平台,都不能再假装看不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理 性“打卡”,才能让一切不止“看起来很美”。不能让野生景区成为“夺命的流量”四川省彭州市“8 13”突发山洪灾害令人揪心。据当地最新通报,现场搜救排查工作已接近尾声。截 至1 4日13时,经消防、公安等救援力量全力搜救后,无新增失联、伤亡人员,灾害目前共造成7人死亡、8人轻伤。山洪爆发的视频和图片在互联网上流传,冲击着人们的情感,也警示着自然灾害的无情。这样的伤亡让人痛惜遗憾,然而它原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避免。据报道,事发的龙漕沟并非正规景区,这里风景秀美,却属于地质灾害点位,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更关键的是,龙漕沟据称本来就是泄洪通道,危险性不言而喻。当地政府此前在龙漕沟附近竖立多块警示牌,拉起铁丝网,还经常派工作人员前往劝说游玩旅客,但收效甚微。包括发生山洪的当天,龙门山镇政府在接到气象预警后就立即对河道沿线戏水游客进行劝离。但悲剧还是发生了。为什么一再的安全警告难以劝阻人们游玩的热情?必须要说,网帖对“网红打卡地”的“推荐”难辞其咎。在多个社交平台,龙漕沟是最近热门的一个“野生网红打卡地”,不少帖子推荐在此露营、烧烤。由于龙漕沟河道属于当地禁止进入的区域,甚至有的网帖以“翻山越河”进入河道而沾沾自喜。随着龙漕沟的走红,据当地村民介绍,最近在此游玩的人明显多了起来,而且还有不少人在河道里露营。在山洪灾害发生前,相关社交平台对此类网帖没有任何风险提示。这种情况绝非个例。这两年,打 着“时尚”“猎奇”等标签的旅游“网红地”大量出现,也由此产生了许多安全隐患。比如315国道青海段的U 型公路,游客扎堆在道路中间摆pose拍照,甚至逼停过往车辆乃至重型货车,当地交警多次巡逻喊话并设立警示牌,但依然难以杜绝违规情况。还有宁波市某隧道,一些网帖将其称为“最美星空隧道”,并发布博主站在隧道中间的照片,引发游客效仿。此外,海南某地也是如此,甚至有博主以“每往前一步都举步维艰,冒着生命危险”作为一种噱头。这几年,“野生”旅游景区出现的安全事故,很 多 都 和“网红打卡”有关。“野生网红打卡地”的密集出现,给各地的安全监管提出了新课题,相关地方主管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加大管理,排除安全隐患。这项工作需要做得更加细致,也必须更有担当。与此同时,各大网站也要切实肩负起平台责任,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相关网帖发起清理行动。我 国 的 电子商务法等法律对平台经营者的审核义务和安全保障义务等都有规定,但由于社交平台的相关推荐属于比较 新”的现象,目前还缺乏相关细则。有关部门应当针对最新情况,出台相关的具体执行规定。平台必须加强安全审核,不能事发前一味收割流量,事发后仅仅删帖了事,过几天转身又推荐其他“网红”,这种做法不仅不道德,同时也涉嫌违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网上分享旅途的美好,这本来是挺好的事。但在流量的刺激下,也有一些分享已经变味了。流量很香,风景很美,但没有任何“打卡”值得用生命去做赌注。我们需要对“网红打卡地”保持基本理性,个人不能轻信盲从,网站需要负起责任。而那些需要“拼着命才能打的卡”,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出现在社交平台的推荐里。面 对“野生景点”,人们对危险的感知为何钝化?8月13日,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龙门山镇后山下雨,引起龙漕沟区域突发山洪,导致群众被困,一部分在河道上戏水、乘凉的游客被洪水冲走。灾情发生后,当地应急管理局、公安局、消防大队等部门立即赴现场开展搜救工作,据央视新闻8月14日下午消息,截至目前,此次突发山洪灾害共造成7人死亡、8人轻伤,现场搜救排查工作已接近尾声,已展开遇难者家属善后工作。在媒体的关注下,事发现场的一些细节正在被还原。有亲历者讲述了当时的情况:20米外山洪几秒就到脚下,而山洪发生前,社区干部曾大声向游客发出预警,让游客抓紧时间撤离,也有管理员大喊“我跪下来求大家,赶快上岸”。在较短的时间内,一部分游客产生警觉,安全撤离。据 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凤凰周刊、界面新闻等媒体报道,事 发 地“龙漕沟”被有些网友称 为“避暑好去处”“鲜为人知的耍水秘境”。在社交媒体上,它是当地一个著名的“野生网红景点”,吸引不少人前去打卡。从名字上,就能了解“野生网红景点”的大致轮廓。严格意义上讲,这类地方并不是“景点”,因为景点往往位于某个景区,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旅游参观的路线相对明确,服务、急救等配套设施完善。相比之下,“野生网红景点”则只有野生的景致,不像城市里人头攒动、千“园”一面的公园,这类 景点”没有经过开发,不面向公众开放,到这里游玩的人主要是为了亲近自然,享受野趣带来的快乐。王安石曾说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探险欲、好奇心,构成了人们不断发现和探索野生景点的驱动力。但野生景点一旦被发现后,迅速就有游客纷至沓来,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份神秘感很快就会被打破。随 着“野生景点”被不断前来游玩的人们以不同的“滤镜”拍摄和记录,大量的图片、视频等信息会被普通网友和资讯博主放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传播。在平台算法的推荐下,这类景点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曝光,“势不可挡”地成为“网红景点”。但在现实中,“网红”和“野生”却可能是冲突的,甚至可以说“野生网红景点”本身就是种悖论。一个景区能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往往有多方面的成因。比如,干净整洁的环境会让人耳目一新,但这种环境的产生,既反映了游客们的文明素质,也体现了景区的卫生管理和服务水平。由于缺乏管理和维护,当游客离开后,很 多“野生景点”往往是一片狼藉,不管对自然景致、还是生态环境,都造成不小的破坏。某种程度上,“网红”奇观背后,是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当野生景点在社交平台上刷屏,人来人往、不亦乐乎的打卡场面,极可能让更多人联想到大自然风光温柔惬意的一面,而忘记了自然环境中潜藏的风险,以及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这 种“遮蔽”,往往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人当然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不少发生在“野生网红景点”的游玩、徒步、探险等悲剧事件,却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不断提醒人们不要因风景之“奇”而忽略境况之“险”。在自然环境中,尤其是未经开放、救援力量不能及时赶到的群山密林中,人们的自救能力是有限的,即便周围有不少同行的驴友、玩伴,如果自顾不暇,又谈何发扬相互帮助、互相救援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灾害等极端事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大自然切换到“狂暴模式”时,再小概率的灾害风险事件,都可能给人带来灭顶之灾,使人们瞬间陷入绝境。在 一 些,野 生 网 红 景 点,当 地 会 把 危 险 区 域 围 挡 起 来,并 树 立 风 险 提 示 牌,一 些 地 区 还 会 组 织 专 门 的 管 理 人 员 巡 视,提 醒 和 驱 逐 嬉 戏 玩 耍 的 游 客。在一些社交 平 台 上,当 人 们 搜 索 好 玩 的 去 处 时,平 台 会 对 这 类“野 生 网 红 景 点”作出风险提 示。但 当 越 来 越 多 人 驱 车 前 往 而 又 安 全 返 回,越 来 越 多 人 把 精 美 的 合 照、风景照“晒”在 网 上,越 来 越 多 人 禁 不 住 周 围 亲 朋 好 友 的 劝 说、组 织,人们对危险的感 知 就 可 能 变 得 钝 化,对 潜 在 风 险 麻 痹 大 意。截 至 目 前,山 洪 灾 害 造 成7人死 亡、8人轻 伤,这 个 结 果 让 人 难 过 和 心 痛。一 些 网 友 说,我 们 不 能 以 后 知 的 上 帝 视 角 看 待 这 次 事 故。但 面 对 悲 剧,我们仍然有 必 要 深 刻 反 思,从 中 汲 取 教 训,提 高 风 险 意 识。和 挑 战 极 限、穿越在深山密林中 的 探 险 人 士 不 同,一 般 情 况 下,前 往“野 生 网 红 景 点”游 玩 的 人,都是普通旅客,人数 也 比 较 多,有 时 其 热 门 程 度 丝 毫 不 亚 于 常 规 景 点,以至于游客会产生一种 自 己 在 正 规 景 点 的 错 觉。对 于 这 些 情 况,当 地 管 理 部 门 除 了 树 立 风 险 提 示 公 告,还 要 拿 出 更 多 安 全 防 范 措 施,引 导 游 客 安 全 出 行 游 玩。此 外,有关如何对待和治理“网 红 野 生 景 点”的 问 题,也值得人 们 从 优 化 社 交 媒 介 呈 现、完善出行攻略等多 个 角 度 进 行 反 思,避 免 悲 剧 重 演。游“野生”景点要提防着点安 全 防 范 工 作 必 须 贯 彻 到 各 领 域 各 环 节,旅 游 业 也 不 例 外。社交平台要守牢安 全 底 线,对“野 生”景 点“种 草”笔 记 和 推 荐 视 频 做 下 架 处 理,同时做出必要安 全 提 示;地 方 相 关 主 管 部 门 要 加 强 预 警 体 系 建 设,切 实 保 障 人 民 群 众 生 命 安 全;游 客 自 身 要 对 旅 游 景 区 或 旅 游 项 目 的 安 全 性 有 基 本 了 解,谨慎前往未经开发的区域。户 外 旅 行 安 全 是 老 生 常 谈 的 话 题。近 日,四 川 彭 州 龙 漕 沟 区 域 一 处“野 生”网 红 打 卡 点 突 发 山 洪 灾 害,造 成 人 员 伤 亡,引 发 舆 论 广 泛 关 注。户 外 之 旅,本该其 乐 融 融,却 发 生 意 外 酿 成 悲 剧,让 人 痛 惜 不 已。从 网 络 上 铺 天 盖 地 的 消 息 中 不 难 发 现,造 成 此 次 灾 害 事 故 的 原 因 是 多 方 面 的。既有游客安全意识淡薄、不听劝阻的原因,也有当地政府管控力度不足和社交媒体“重流量轻安全”的传播效应。每一个问题看似都不是致命因素,但叠加在一起就引发了聚合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说,安全防范工作必须贯彻到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需要看到,“荒野求生”类的野外露营、徒步、登山等活动原本是非常小众的运动项目,有着特定的圈子,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自救能力、安全意识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一些人迹罕至同时又缺少必要游览设施和安全保护措施的自然景观,不断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再加上不断有博主前去游玩体验,上传照片、视频,分 享“种草”笔记,相关宣传诱导行为极大激发了不少旅游爱好者的兴趣,也让一些缺乏安全意识的普通游客跟风前往,这无疑为灾害事故埋下了隐患。对于社交平台来说,在“博眼球”“赚流量”的同时,要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对信息内容的审核把关要更严格。对于未经安全风险评估的“野生”景点,要对相 关“种草”笔记和推荐视频做下架处理,同时做出必要的安全提示。今年,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将完成主体工作,未来可根据普查情况对现有的、新增的旅游景点以及自然灾害风险点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并在平台醒目位置增加必要的安全提示和风险警示,让人们在出行之前就掌握安全知识,减少意外发生的可能。统计显示,每年洪涝灾害死亡失踪人数中60%以上是由山洪和泥石流造成的。对地方相关主管部门来说,要进一步加强对山洪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预警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专群结合的山洪灾害防御模式,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基层干部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做到“测得准、方向对、跑得快”,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对游客自身来说,出游时也要对旅游景区或旅游项目的安全性有基本了解,同时严格遵守景区的安全规定,对于一些未经开发的区域要谨慎前往,最大限度保护好自身安全。没有任何“网红打卡地”值得用生命去做赌注!近日,四川省彭州市龙漕沟突发山洪,造成游玩群众伤亡。事发后,龙漕沟是“野生网红打卡地”一事几度冲上热搜,引发热议。突发山洪,导致公众伤亡,而这样的后果原本完全能够避免,也正因如此,格外让人痛惜遗憾。据报道,事发的龙漕沟并非正规经营景区,不卖门票、不接受外来游客。虽然这里风景秀美,却容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更为关键的是,龙漕沟被设计为泄洪通道,危险性不言而喻。此前,当地政府在龙漕沟附近竖立多块警示牌,拉起铁丝网,还经常派工作人员现场劝说游客,但收效甚微。事发当天,龙门山镇政府在接到气象预警后就立即对河道沿线戏水游客进行劝离。但悲剧还是发生了。为什么现场有警示牌、沿途拉了铁丝网,管理人员一再警告,却难以劝阻人们涉险游玩的热情?必须要说,除了公众安全意识淡薄外,网帖对“网红打卡地”的“热情推荐”难辞其咎。今年夏天,多个社交平台出现大量推荐避暑纳凉地点的网红帖,龙漕沟就是其中之一,不少网帖推荐在此戏水、露营、烧烤,甚至还有人在河道里露营。但在山洪灾害发生前,相关社交平台网帖对此类活动的危险后果没有任何风险提示。这种情况绝非个例。这两年,打 着“探险”“时尚”“猎奇”等标签的“网红打卡地”大量出现,也由此产生了许多安全隐患。比如1315国道青海段的U 型公路,游客扎堆在道路中间摆pose拍照,甚至逼停过往车辆乃至重型货车,当地交警多次巡逻劝阻并设立警示牌,但依然难以杜绝违规情况;还有宁波市某隧道,一些网帖将其称为“最美星空隧道”,并发布博主站在隧道中间的照片,引发游客纷纷效仿。“野生网红打卡地”的密集出现,给各地的安全监管提出了新课题,相关主管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加大监管管理,排除安全隐患。这项工作需要做得更加细致,也必须更有担当。与此同时,各大网站也要切实肩负起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相关网帖发起清理行动。平台必须加强网贴的安全审核,不能事发前一味收割流量,事发后仅仅删帖了事,过几天转身又推荐其他“网红”,这种做法不仅不道德,同时也涉嫌违法。公众则需要对“网红打卡地”保持基本理性,不能轻信盲从。流量很香,风景很美,但没有任何“网红打卡地”值得用生命去做赌注。无论何时,大家都应该将安全这一最关键的要素前置,勿存侥幸心理,要以最全面的考虑来保障自身生命安全。野外露营,不能只看社交平台的“美好滤镜”近日,网红景点四川彭州龙漕沟发生山洪致7 人死亡、8 人轻伤,不少网友对 在“野生网红打卡地”露营是否安全心生担忧。这种担忧是有理由的,不要说缺乏基本安全保障设施的“野生网红打卡地”,即便在一些开发成熟的旅游景点,野外露营同样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更多的人愿意走向户外,亲近自然,野营露宿也成为一种风潮和时尚。亲近自然固然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一切要以安全为前提。野外露营并非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需要有一定的规划,还要具备基本的野外生存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包罗万象,但有一些关键环节需要特别注意。野外露营的第一步是要有一个合理的计划或规划。制定规划时,最好选择那些已经开发的野外露营地或国家公园。当然,人都有冒险心理,也希望尝试独特的路线和风景。只是在选择未开发的露营地时,要进行更加严谨、详备的了解和规划,充分预估可能产生的风险,而不能只听信社交平台展示的“美好一面”。制定规划时,无论是去已开发的景点,还是未开发的野景,都要确定好具体到什么地点露营、行进路线、计划待几天等。在这些内容确定之后,需要查阅露营地的地理地貌特征、地质情况、气候和温度,以及风土人情等。在对这些情况了然于胸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准备了。比如,确定携带什么装备、衣着、食品等,以保证野外露营的顺利和安全实施。这次到龙漕沟旅游和露营的游客中,就有相当多的人并不了解当地的地质和地理特点,疏忽大意。其实,稍微了解一下龙漕沟的地理和地质特点后就会发现,该处属于地质灾害点位,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灾害,因此不宜选为野外露营地和旅游打卡地。另外,在季节选择上,要尽量避开在雨季、汛期进山。民间的智慧是,“下雨天不进山”,是指整个雨季都要避免到山里。一旦下雨,山体坡面容易不稳定,除山洪泥石流外,滚石、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对野营有了初步计划后,下一步就是实地选择野营点,避开风险区域。2015年,国家标准对帐篷露营地的选址提出了明确指引:帐篷露营地应避开滑坡、洪水、巨浪、高压线、雷电多发区等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段,以及存在有害动植物或生态脆弱的区域。事实上,无论是否有泥石流,选择营地时都要避开干涸的河床、沟底,而应选在半山坡或离河岸边较远的地方,尽量在坚硬、平坦的地上搭帐篷。营地要选靠近水源的地方,这样既能保证做饭、饮用用水,又能提供洗漱用水。为安全起见,扎营时需要观察营地周围是否有野兽足迹、粪便和巢穴,不要建在多蛇多鼠地带。同时,扎营时不能将帐篷搭在悬崖下面,帐篷的入口要背风,确保用火安全。为避免下雨时帐篷被淹,应在篷顶边线正下方挖一条排水沟,帐篷四角要用大石头压住。临睡前,要检查是否熄灭了所有火苗,帐篷是否固定结实等。总之,只有做好计划,对野营地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装备了基本用具,具备科学选营知识和基本野营技能,才会让野营既安全又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