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考真题(2018——2022)分类汇编.pdf
-
资源ID:90861911
资源大小:9.60M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考真题(2018——2022)分类汇编.pdf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真题(20182022)分类汇编(附参考答案)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n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成1415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噪。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4.D15.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解析】14.【精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 处“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指烛光。【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试题点评】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延续了 2017年命题特点,但题目由五选二变作四选一,分值降低,难度也下降了。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 中A项鉴赏诗歌的内容,B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C项鉴赏诗人的形象,D项鉴赏诗句内容。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15.【精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的鉴赏,属于诗歌鉴赏常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一般的鉴赏流程为:物的外形特征一一物的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答题步骤是: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备考中要注意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思乡类:月亮、鸿雁、杜鹃、斜阳;高洁品质类:菊花、梅花、竹、兰、松柏;相思类:红豆、莲子、连理枝;边塞战争类:长城、马、楼兰、柳营;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等。本题考查的意象是“酒”,考生可结合诗中“酒”出现的不同时间,结合诗人的行为来分析。诗歌翻译: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二、2018年高考新课标I 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 14-15题。野 歌李 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濠。1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答案】14.B15.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解析】14.【精准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 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 中“穷”意 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之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和故意拔高等,错误选项一般都较明显。15.【精准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濠濠”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三、(201 8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野 歌 李 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濠漠。翻译: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四、(2018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嫌。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翻译:我的胸中藏有数不尽的用兵韬略,但却因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的才华。我只好在醉中草书,以酒作为旗鼓,以笔作为长矛来当作武器,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笔泼墨。转眼间,我收起书卷,重又把酒,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大丈夫要敢作敢为,敌军的气数已经差不多消逝殆尽了。什么时候能看到宋军像当年汉军一样出征北伐,不再只听到纸上谈兵的喧哗,而是马鞭奋扬的声音?(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 一 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 酒 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O五、(2018年全国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但得海水作枯池,口穿岂为空衔石,朝在树头暮海里,高山未尽海未平,海边石子青磊磊。海中鱼龙何所为。山中草木无全枝。飞多羽折时堕水。愿我身死子还生。翻译:精卫啊精卫,是谁让你来填平这苍茫浩阔的大海?看那海边苍青的石子木块累累堆积!你誓要茫茫沧海变成干涸的池塘啊,海中的鱼龙水族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你口喙伤痕累累皆因衔取坚硬木石?看那山中草木都已没有了完整枝丫!一大早就开始在山中林间忙碌不停啊,到日暮天黑仍奔赴这辽远无边的大海。你不辞辛苦劳碌,奋飞穿行不息止啊,以至羽翼折损,被这汹涌的波涛吞没。只要峻岭高山的木石没有搬完衔尽啊,只要凶狠噬人的大海一天没有填平啊,我精卫一天也不会停歇!宁愿我一人身死赴难啊,还有我的子孙活着继续完成我的事业!(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 观刈麦一诗相近。(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六、(2018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 提 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 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提陌:代指襄阳。翻译: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慨叹自己中年多病,禁不住离别,想想诸葛亮在东北上表出师北伐,让金人闻风丧胆,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英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鸵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A)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儿女泪,君休滴”,化 用 王 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3)清人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的是诗人用典的大气、和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和“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 通 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为和缓。七、(201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翻译: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3)“长吟掩柒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八、(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送王昌龄李顾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樨,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翻译:漕水向东流去,送别朋友,在这黄昏时分,顿时愁情满怀。(不忍分别)久久逗留在这野外的寺院,走出寺院,发现夕阳已经照着孤山(孤山的光照面发生改变,指时间推移,过去很久)。向前望,数千里之中,没有蒲草和稗草,夕阳照在舟楫上,只见水面清澈,微波荡漾。举酒道别,树林之上月亮已经升起。解衣入睡,沙滩上水鸟鸣叫。今夜我在洛阳,梦中和你在金陵城相见。想起此次别离我就叹息不已,想着你一路远行,漂泊于悠悠江海之中。(1)“淹留野寺出”一 句 中“淹留”的意思是,体现出诗人的心情。答案:(1)久 留(逗 留);依依不舍(2)这首诗与柳永 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 字 都 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点染手法: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点是抽象的评点,是总写;染是具体的描述,是分述。九、(201 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寄和州刘使君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翻译:与君离别已经很久了,您依然在为郡中政务而劳碌。清闲的日子里您定当临春风连连举杯,直到倾尽瓶中之酒。每当送客之时,您都会特意地绕道沙口堰,因为那儿风光独绝。欣赏繁花则大多漫步登上水心亭。拂晓时分,江上雾气漫上郡城、白茫茫的一片,雨后初霁,青绿山色映衬得城郭风光更加美丽宜人。面对山光水色,您一定沉迷诗情画意之中浮想连翩,寄情遥远,只是酣醉之中高吟一首之时有谁像我一样能够侧耳倾听?(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西村 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西村译文:还记得当年游玩时进入乱山深处,想去找个人家敲门要水解渴,却发现自己闯进了世外桃源。高大的柳树簇拥着一座小桥,刚刚调转马头,就看到自成小村的几户人家紧靠着水边。清风从茂密的树林深处,送来几声清脆的鸟语;当年醉酒后留下自己墨痕的墙壁,已经破败,青苔斑斑。此时的天空有几片细碎的云朵,与一弯微明的新月,今晚我要用清新的小诗,记下这个美丽的黄昏.游山西村译文: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当山和水不断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正疑惑无路可行,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吹箫击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从今后,如果允许大家在晚上闲逛,那么我将拄着拐杖,不定时地会在夜晚敲响农家朋友的柴门。8.“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 色兼备”的 一 项 是(B)(3分)A.梁台歌管三更罢,B.横笛闻声不见人,C.春来茗叶还争白,D.梅子留酸软齿牙,犹自风摇九子铃。(李 商 隐 齐宫词)红旗直上天山雪。(陈 羽 从军行)腊月尽梅梢尽放红。(韩 元 吉 送陆务观福建提仓)芭蕉分绿与窗纱。(杨 万 里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9.“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 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 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O相同点:都描写到了幽静偏远山环水绕的山村自然风光,村庄的地理位置都较偏远,或 是“山重水复”或 者“乱山深处”;村庄或是高柳茂林或是柳暗花明,清幽和恬静,表现作者对山村的喜爱之情。不同点:西村侧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写,通 过“风送禽语”和“苔侵墨痕”表现山村风光的幽静,游山西村除却自然风光外,更侧重描写山村的风土人情和风俗,通 过 对“萧鼓追随”的春社情景的描写和“衣冠简朴”的村民的描写,表现山村生活的淳朴和作者的喜爱之情;西村通 过“往岁”和“今夕”的对比表现世事的变换,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今日之景,同时写景之外还蕴含哲理,表现出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14、15题。村 行 王 禹 僖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箱,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莽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 宋 淳 化 二 年(9 9 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翻译: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养麦花啊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C)(D)(5分)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尾联两句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思乡之情。C.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直接抒发了诗人拳拳的思乡之情。D.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滴景物描写之中。E.本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15.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拟人手法。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展现了初秋晚景。比喻手法。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与“养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养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动静结合的写法。诗歌颈联先写万壑之中的晚麓,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对比手法。颔 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视听结合。颔联上下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着笔。前句写今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今晚的沉寂。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14、15题。帐 夜 吴 兆 骞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翻 译:落 月 斜 下,穹 庐 似 的 帐 篷 依 着 山 势 而 建,孤 单 的 客 居 之 人 只 能 梦 回 家 乡,而 梦 醒 之 后 却 仍 在 天 涯。大 雁 已 经 往 南 飞,草却还如往 年 一 样 覆 盖着 白 雪,人 已 经 衰 老,榆 树 泛 黄,只 能 夜 夜 听 笳 声。驿站通往南国的 路 有 几 条,北 方 的 风 沙 云 卷 从 未 停 止,妻 子 白 白 寄 来 了 春 衣,因为 边 城 的 五 月 还 没 有 花 呢。1 4、下 列 对 这 首 清 诗 内 容 的 理 解 和 赏 析,不 正 确 的 两 项 是(A)(D)(5分)A.首 联 着 力 表 现 眼 前 的 实 景,落 月 的 寒 光 斜 照 着 自 己 所 住 的 穹 帐,自己仍旧身在 天 涯 塞 北,寄 无 限 深 情 于 眼 前 景 物 的 点 染 中。B.颔 联 接 着 进 一 步 写 塞 外 的 景 色 和 自 己 的 感 触。每 当 边 草 变 白 大 雪 飘 飞 的 时 候,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静 听 胡 笳 悲 声,坐 等 衰 老。C.当 南 国 驿 使 几 度 来 到 塞 北 时,家 中 妻 子 给 他 捎 来 一 封 家 信,或 几 件 衣 物。可是 北 国 五 月 了 仍 是 连 续 不 断 地 风 云 变 幻、飞 沙 走 石 的 恶 劣 天 气。D.尾 联 作 者 感 叹 有 了 春 衣 也 白 搭。一 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 对 妻 子 白 花 一番 心 意 的 疼 惜,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 花 盛 开 之 景 的 期 盼。E.本 诗 借 景 抒 情,托 物 兴 怀,明 写 塞 北 景 色,暗 含 南 国 风 情,景 中 寄 情,于苍凉 凄 清 中 蕴 雄 浑,于 孤 独 哀 怨 中 含 温 馨。1 5、诗 人 表 达 了 怎 样 的 思 想 感 情?请 结 合 全 诗 简 要 分 析(6分)“孤 客”“尚 天 涯”表 达 了 诗 人 远 离 家 乡 的 孤 独 之 情,“梦 回”“雁 飞”“落 月”表 达 了 对 家 乡 的 思 念;“人 老 黄”表 达 诗 人 青 春 已 逝 的 愁 苦;“风 云 不 断”“空”妻 子 白 白 寄 来 了 春 装,因 边 地 五 月 仍 然 不 见 春 意,表 达 了 诗 人 被 贬 流 放,身 处 苦 寒 边 地 的 忧 愁 与 无 奈。十 三、阅 读 下 面 这 首 唐 诗,完 成1 4、1 5题。送李录事兄归裳邓刘长卿十 年 多 难 与 君 同,几 处 移 家 逐 转 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 春 已 过 乱 离 中。行 人 杳 杳 看 西 月,归 马 萧 萧 向 北 风。汉 水 楚 云 千 万 里,天 涯 此 别 恨 无 穷。翻 译:你 我 命 运 何 其 艰 难,十 年 间 转 彼 漂 泊,居 无 定 所,如 飘 飞 的 蓬 草。国事艰难,战 事 不 断,转 眼 间 青 春 已 逝,再 相 逢 已 是 白 发 苍 苍。相 聚 短 暂,月 已 西 垂,北 风 萧 萧,你 又 要 踏 上 遥 远 征 程。今 日 一 别,天 涯 遥 遥,汉 水 楚 云 相 距 万 里,这 无 尽 的 伤 感 啊,如 何 能 消?1 4.下 列 对 本 诗 的 赏 析,不 正 确 的 两 项 是(5分)(B)(C)A.首 联 第 一 句 叙 述 了 十 年 间 自 己 的 境 遇 与 朋 友 李 录 事 相 同,均 是 人 生 艰 难,从面 将 深 沉 的 感 慨 寓 于 其 中,令 人 伤 感。B.首 联 第 二 句 中,诗 人 借 景 抒 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 两个叠音词音的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E.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1 5.诗的领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诗的颔联运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诗人与故友于征战后相逢,头发花白,青春早已在乱世中离去。颔联承首联的“多难”两字,又与结尾的“恨无穷”遥相呼应。抒发久别重逢的喜悦及对青春流逝的感慨。抒发了对社会动乱、个人坎坷身世的悲叹,诗人的痛苦之情充溢诗词之中。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2小题。破 阵 子 赠行 宋 辛弃疾少日春风满眼,而今秋叶辞柯。便好消磨心下事,莫忆寻常醉后歌。可怜白发多。明日扶头颠倒,倩谁伴舞婆娑。我定思君拼瘦损,君不思兮可奈何,天寒将息呵。【注】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扶头:酒醉状。李 清 照 念奴娇:“险的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拼:甘愿之意。翻译:年轻的时候,满眼春风得意。现在就像秋叶离开了树枝。正好消耗去除了心里的往事。不要总是回忆以前醉酒后唱的歌,现在看看自己的白发这么多。酒喝的太多,第二天扶着头神态错乱。醉酒中又能请谁来盘旋伴舞?我心里想念着君主,心甘情愿变得消瘦。君子却不知道思虑着什么让我无可奈何。天气冷了,保重身体吧!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上片首二句用年少时的满眼春光与而今的秋叶离开树枝形成对比,语言含蓄蕴藉。B.下片首二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词人醉酒的情状,表达了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思想。C.结 句“天寒将息呵”,笔锋一转,与前面形成顿挫,读来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D.以议论为词是辛词的特色之一,本词引议论性的语句入词,论随情至,富有表现力。2.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析。(6 分)抒发了闲居家中的苦闷之情。“便好”“莫忆”二句和最后一句都写出了作者闲居家中的无奈之举,苦闷之情。抒发了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伤之情。上片首二句和“可怜白发多”一句,表达了时光飞逝,转眼已近暮年的感伤之情。抒写了报国无门、壮志不酬的悲愤之情。“我定思君”二句写出了自己希望报效朝廷却不得朝廷重用,自己的爱国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心情。抒发了无人理解的孤独无奈之情。下片首二句,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无人理解的无奈之情。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 12 题。阙 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刘杳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翻译: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不时有落花随溪水漂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闲蜉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洒满我的衣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D)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B.“闲门向山路”,景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 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6分)“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戴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2分)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2分)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2分)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2小题。青玉 案 有怀轩车山旧隐王之道半年不踏轩车路。仿佛过、长桥去。贴水行云风送度。两行高柳,一坡修竹,是我尝游处。黄鹏休叹青春暮。出谷迁乔旧家句。天意从人还许诉。凝寒和气,沈阴霁色,大旱滂沱雨。【注】王之道,宋宣和六年进士,因触怒秦桧而沦废2 0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翻译:半年没去宣车路了,眼前看到的好像是曾经去过的长桥,风贴着水面吹过,两行高高的柳树、一斜坡的竹林是我曾经游玩儿过的去处,黄鹏不要叹惋青春的短暂,俗话说鸟儿会从山谷飞上高大的乔木,但天意怜人,也许命运会有反转的时候,正如严寒过去生暖意,沉沉阴晦见晴色,久旱之后必有甘露。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上片写作者故地重游,对眼前景物感到格外亲切,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美好的昨天。B.长桥、流水、高柳、修竹等系列典型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清新幽静的优美的意境C.本 词“黄鹉休叹青春暮”中“青春”与 杜 甫“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青春”含义相同。D.“出谷迁乔”是用典,本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飞上高大的乔木,后比喻地位上升。2.有些诗词不仅饱含诗情,还暗含哲理。请简栗分析“凝寒和气,沈阴霁色,大旱滂沱雨”所蕴含的哲理。严寒会退去,温暖会来临;阴云会散天会晴;久旱之后必有雨。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困难坎坷终成过去,光明必会到来。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 12 题。送王府张参军附学及第东归韩 知邻家不识斗鸡翁,闭户能齐隐者风。顾步曾为小山客,成名因事大江公。一身千里寒芜上,单马重裘腊月中。寂寂故园行见在,暮天残雪洛城东。【注】斗鸡翁:汉代王奉光好斗鸡,与宣帝识,后封侯。山客:指隐士。江公:汉武帝时的经学博士,精 通 诗和 春秋。洛城:指古代洛阳城。翻译:邻家不认识斗鸡翁王参军闭门苦读,名声与王奉光齐名,曾经读书时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因为科考及第成了江公那样的经学博士,深秋孤身一人,远去千里之外科考,腊月身着厚毛皮大衣考中归来,走在寂然无声的故园中,洛阳城东傍晚的残雪没有消化。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B)A.诗的一、二句,“斗鸡翁”与“隐者风”对举,表达作者对张参军有隐者风范的高度赘赏之情。B.“顾步”二字,活现出张参军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暗示其以隐求仕的心态。C.张参军成名的原因诗中作了交代,这也是古代士子求取功名的路径。D.全诗多用对比,将张参军及第前“寂寂无名”与及第后“衣锦而归”的情态栩栩如生地描画出来。2.本 诗“一身千里寒芜上,单马重裘腊月中”两句,值得品味,请简析其精妙之处。(6 分)运用白描手法,描摹出张参军赴考途中和及第荣归时的情景。运用对比手法,凸显出张参军及第前后天壤之别的生活特点。选取单纯的意象构成画面,表现人物。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张参军的赞赏之情。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 成 12 题。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苏 轼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翻译: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最美,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看沙塘里华灯初放,听,是谁把动人的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的像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C)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B.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C.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直抒内心痛别之情。D.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2.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1)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2 分)(2)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二人友情的纯洁深挚;(2 分)(3)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2 分)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 成 12 题。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注 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 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欧阳修写过 洛阳牡丹记。翻译: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暗喻皇恩不到,透露出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情绪),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有的是未融尽的积雪压弯了树枝,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气,春雷震动,似乎在催促着竹笋赶快抽芽。诗人远谪山乡,夜间难以入睡,阵阵北归的雁鸣惹起他无穷的乡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触动我思绪如麻。我曾在洛阳见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又有什么可以感伤,可以嗟叹的呢?1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首 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山居寂寞。“春风”一句,既指山城偏远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B.中间两联均为写景:残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蕴孕着勃勃生机;归雁的鸣叫唤起乡思,久病逢春,自然景物如此美好。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迂、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C.尾联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感悟的诗。D.题 目 冠 以“戏”字,是声明这首诗不过是游戏之作。欧阳修秉承中国古典诗歌“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以“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表现出诗人善处逆境的思想性格。1 5.钱it书先生 谈艺录云:“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理趣的最高境界是将哲理和逻辑融于诗境。请结合全诗谈谈这首诗的理趣之美。(6分)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哲思融于诗境:首联一果一因,语气连贯,因“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