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28《愚公移山》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pdf
专题28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一一 愚公移山(原卷版)1.本,文选 自31%汤问。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又甯点文学常职 表人物之一。芽本文的体裁是一 5寓言。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1)方)古代计量面积当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甯点,加注释苦于。塞(S。)阻塞。迂(y t i)曲折,绕远。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 家。汝 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毕力平险 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Q 0)毕 尽、全。(1 D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指,直。汉阴)汉水南岸。(M)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Q讥许,赞 同。献疑)提出疑问。(1 9)曾(z e n g)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用 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2 1)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2 2)如何,把.怎么样。(2 3)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2 4)且,况且。(2 5)焉 哪里。(2 6)置 放置、安放。(2 7)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2 8)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2 9)荷 肩负、扛。(3 0)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3 1)叩 敲、打。(3 2)箕畚 用竹簸、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3 3)京城 复姓。(3 4)孀妻 寡妇。(3 5)遗男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3 6)始龊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3 7)始 才、刚。(3 8)龊 换牙。(3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4 0)易 更替。)节 季节。(4 2)反 同 返”,往返。(4 3)焉 语气词。(4 4)叟 老年男子。(4 5)甚矣,汝之不惠)意思是,你也太不聪明了!(4 6)甚 严重。(4 7)惠 同“慧”,聪明。(4 8)残年余力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4 9)毛 草木。(5 0)其 用 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5 1)氏息长叹。(5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5 3)彻,通达,这里指改变。(5 4)不若 不如,比不上。(5 5)弱子 幼儿,小孩。(5 6)虽 即使。(5 7)穷匮(k u i)穷尽。(5 8)苦 愁苦。这里指担心(5 9)亡以应 没有话来回答。(6 0)操蛇之神 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6 1)惧其不已 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6 2)己 停止。(6 3)帝指神话中的天帝。(64 )感其诚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6 5)夸娥氏 神话中的大力神。(66)一厝朔东 一座放在朔方东部。(6 7)厝 放置、安放。(68)陇断 山冈阻隔。(6 9)陇 同 垄”,高地。(7 0)断 隔绝。考点,点译句面山而居。员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答案】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答案】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答案】冬夏交换季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5)甚矣,汝之不惠!【答案】你太不聪明了。(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答案】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答案】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答案】用箕畚装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9)帝感其诚。【答案】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一 十 山 人 物1 (_ 旬 括 步 为E点*课后习.0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相关语句态度分析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杂目:“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愚公妻子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 太 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邻人之孀妻弱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就,跳往助之。智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操蛇之神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天帝帝感其诚,命夺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答案】本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以及愚公的形象。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答案】参见你“课文研读”的”“问题探究1”.教师不必急于向学生出示“问题探究”中有关本文寓意的几种理解。可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自己理解,自由讨论。教师可在学生讨论后,再出示“问题探究”的内容。三翻译下列句子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答案】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答案】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答案】将要;况且。2.河曲智叟笑而比之日/身已半入,止露尻尾【答案】制止:仅,只。3.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答案】愁苦,这里指担心;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4.帝感其雄/公孙衍、张仪岂不雄大丈夫哉【答案】诚心;真正,确实。补充: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这两句话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显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显出愚公的形象的高大。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 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的看法呢?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其次是愚公 妻“献疑”: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 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 成“移山”任务:最后是意见一致,立即行动。3.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1)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2)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3)气氛不同。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一一逃避困难。愚公一一艰苦奋斗精神;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嫦娥”探月卫星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5 .人物形象:愚公:愚 公 是 个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一)间读下面立言文.声成下列小吼2023,中明二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坚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始妻有遗男,始批,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 自 愚公移山)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 B.且焉/置土石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汝心之凰/圉国不以山溪之险 B.其妻献疑日/其真无马邪C.跳往助考/友人惭,下车引之 D.何苛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3.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 是()A.文章开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山的高大,可见愚公移山任务艰巨。B.文中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与智叟笑着劝阻,表明二人对愚公移山均不赞同。C.文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愚公目光长远、意志坚定、不惧艰险的品质。D.结尾写神仙背走大山,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甚矣,汝之不惠!(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 选 自 列子汤问)(乙)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 .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选 自 吕氏春秋别类)注释 生:湿。加涂其上:加上粉刷的东西。挠:弯曲。败:坍塌。缘:根据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何 苛 而 不 平()2 .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C.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2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室之始成也等()B.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D.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3 .对于甲乙两文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B.甲文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不要受外界影响,应坚持不懈。C.乙文告诉我们要依据实际经验从长远整体的角度去做事。D.乙文告诉我们考虑问题不应太过于全面,否则太浪费时间。(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龊,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B.甚矣,汝之不学惠:“惠”同“慧”,聪明C .(我之死虽:即使D.惧其不己也已:停止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面山顶居山肴野藏,杂然也前陈着,太守宴也B.河曲智叟亡以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基妻献疑曰?真无妈邪D.汝心之固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B.第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C.第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D.本文又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是有深义的,请简析。(四)单项选择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后不可久后B.吾与汝举力平险众妙毕备C.何节而不平必先苛其心志D.寒暑易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年耳九十 不义而富且贵B.且帚置土 始一反冷C.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举D.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专题28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一一 愚公移山(解析版)1.本,文选 自31%汤问。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又甯点文学常职 表人物之一。芽本文的体裁是一 5寓言。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1)方)古代计量面积当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甯点,加注释苦于。塞(S。)阻塞。迂(y t i)曲折,绕远。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 家。汝 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毕力平险 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Q 0)毕 尽、全。(1 D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指,直。汉阴)汉水南岸。(M)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Q讥许,赞 同。献疑)提出疑问。(1 9)曾(z en g)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用 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2 1)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2 2)如何,把.怎么样。(2 3)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2 4)且,况且。(2 5)焉 哪里。(2 6)置 放置、安放。(2 7)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2 8)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2 9)荷 肩负、扛。(3 0)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3 1)叩 敲、打。(3 2)箕畚 用竹簸、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3 3)京城 复姓。(3 4)孀妻 寡妇。(3 5)遗男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3 6)始龊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3 7)始 才、刚。(3 8)龊 换牙。(3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4 0)易 更替。)节 季节。(4 2)反 同 返”,往返。(4 3)焉 语气词。(4 4)叟 老年男子。(4 5)甚矣,汝之不惠)意思是,你也太不聪明了!(4 6)甚 严重。(4 7)惠 同“慧”,聪明。(4 8)残年余力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4 9)毛 草木。(5 0)其 用 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5 1)氏息长叹。(5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5 3)彻,通达,这里指改变。(5 4)不若 不如,比不上。(5 5)弱子 幼儿,小孩。(5 6)虽 即使。(5 7)穷匮(k u i)穷尽。(5 8)苦 愁苦。这里指担心(5 9)亡以应 没有话来回答。(6 0)操蛇之神 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6 1)惧其不已 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6 2)己 停止。(6 3)帝指神话中的天帝。(6 4 )感其诚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6 5)夸娥氏 神话中的大力神。(6 6)一厝朔东 一座放在朔方东部。(6 7)厝 放置、安放。(6 8)陇断 山冈阻隔。(6 9)陇 同 垄”,高地。(7 0)断 隔绝。考点,点译句面山而居。员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答案】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答案】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答案】冬夏交换季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5)甚矣,汝之不惠!【答案】你太不聪明了。(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答案】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答案】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答案】用箕畚装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9)帝感其诚。【答案】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一 十 山 人 物1 (_ 旬 括 步 为E点*课后习.0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相关语句态度分析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杂目:“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愚公妻子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 太 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邻人之孀妻弱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就,跳往助之。智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操蛇之神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天帝帝感其诚,命夺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答案】本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以及愚公的形象。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答案】参见你“课文研读”的”“问题探究1”.教师不必急于向学生出示“问题探究”中有关本文寓意的几种理解。可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自己理解,自由讨论。教师可在学生讨论后,再出示“问题探究”的内容。三翻译下列句子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答案】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答案】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答案】将要;况且。2.河曲智叟笑而比之日/身已半入,止露尻尾【答案】制止:仅,只。3.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答案】愁苦,这里指担心;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4.帝感其雄/公孙衍、张仪岂不雄大丈夫哉【答案】诚心;真正,确实。补充: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这两句话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显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显出愚公的形象的高大。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 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的看法呢?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其次是愚公 妻“献疑”: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 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 成“移山”任务:最后是意见一致,立即行动。3.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1)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2)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3)气氛不同。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一一逃避困难。愚公一一艰苦奋斗精神;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嫦娥”探月卫星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5 .人物形象:愚公: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二)阅读下面立言文.声成下列小吼2023,中明二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坚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始妻有遗男,始批,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 自 愚公移山)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 B.且焉/置土石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答案】A【解析】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B.“且焉置土石”的正确停顿是:且/焉置土石。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正确停顿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正确停顿是: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故选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汝心之凰/凰国不以山溪之险 B.若妻献疑日/年真无马邪C.跳往助考/友人惭,下车引考 D.何苛而不平/必先苛其心志【答案】C【解析】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固:形容词,顽固/动词,巩固;B.其:代词,他,他的/语气词,加强反诘语气;C.之:代词,他/代词,他;I).苦:动词,愁/使动用法,使受苦;故选C。3.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山的高大,可见愚公移山任务艰巨。B.文中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与智叟笑着劝阻,表明二人对愚公移山均不赞同。C.文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愚公目光长远、意志坚定、不惧艰险的品质。D.结尾写神仙背走大山,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答案】B【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中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与智叟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所以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甚矣,汝之不惠!(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答案】(1)你也太不聪明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甚(很,非常)、汝(你)、惠(聪明)”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注意句式倒装。(2)句 中 的“易(交换)、反(同 返 )几个词是重点词语。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乂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J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装土石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牛.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 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 选 自 列子汤问)(乙)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日:“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 .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叫”高阳应日:“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选 自 吕氏春秋别类)注释 生:湿。加涂其上:加上粉刷的东西。挠:弯曲。败:坍塌。缘:根据。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何 苛 而 不 平()【答案】愁 好的【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 .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C.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句句意为:会毁坏的。根据句意即可断句为:2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室之始成也停()苦,本义,愁;善,一词多义,好。做题时要结合语)B.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D.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用没干的木料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故选D。【答案】你思想(头脑)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或顽固得没法开窍)。高阳应该只喜欢从小处观察,不知道大的道理啊。【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汝,你。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彻,通达,这里指改变。(2)好,喜好。通,通晓。理,道理。3 .对于甲乙两文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B.甲文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不要受外界影响,应坚持不懈。C.乙文告诉我们要依据实际经验从长远整体的角度去做事。D.乙文告诉我们考虑问题不应太过于全面,否则太浪费时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两文寓意的理解。D.乙文通过高阳应坚持用生木造屋失败的故事,告诉我们考虑问题做事应该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应全面考虑,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故选D。参考译文:甲: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乙: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后来房屋果然坍塌了。高阳应该只喜欢从小处观察,不知道大的道理啊!(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跑,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险峻B.甚矣,汝之不需 惠:“惠”同“慧”,聪明c.虽我之死虽:即使D.惧其不?也 已:停 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险:险峻的大山。名词作动词。故 选 A o 2.下列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顶居 山肴野簌,杂然地前陈着,太守宴也B.河曲智叟亡?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基妻献疑曰?真无妈邪D.汝心之固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马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都是连词,表修饰;B.目的连词,来/因为;C.代词,代指愚公/表示反问的副词,难道;D.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代指石兽。故选A。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B.第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C.第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D.本文又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迷信思想”曲解文意,山最终被移走,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故选C。4 .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答案】(1)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2)于 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 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奋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以”:凭借。“曾”:连都。”如何”:把怎么样。“荷”:挑着。“叩”:敲。“箕畚”:用箕畚。“尾”:边。5.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是有深义的,请简析。【答案】“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愚公”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增强了讽刺效果。“公”是敬称,相 当 于“老人家”;“叟”是一般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 当 于“老头子”,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与作者情感。从“愚公”和“智叟”两个名字看,“愚”和“智”形成对比,“智叟”的“智”具有讽刺意味;另外从称呼上,“叟”是一种较为不敬的称呼,体现了作者对两人的不同情感。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入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和石头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于 是(愿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察妇有个孩子,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做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比不上寡妇小孩。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四)单项选择题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反B.吾与汝毕力平险C.何苦而不平D.寒暑般节【答案】D不可久盾众妙毕备必先苦其心志以五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