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pdf
明德小学科学教案课题1、知识与技能(1)通过播放视频激趣引入,进入新课学习,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2)认识到什么是光源。教学目标(3)探究在光的照射下影子形成的条件。(4)通过影子游戏,验证光和影的关系。2、过程和方法 采用实验法证明自己的观点。3、价值观与情感态度(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2)有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探究影子的形成的条件怎样使影子发生变化。多媒体课件、手电筒、橡皮、细绳、白纸等。(1)、学生以实验小组的形式组织学习,约 10 个小组,每组 4学法人左右,每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坐在一起。指导(2)、教室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液晶投影仪、电脑、投影幕布)师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猜谜语课件展示: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2、找找生活中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影子?复案1.影子3、课件展示影子图片,提问:从图片中,你有什么问题?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板书课题:影子)【设计意图:播放课件,观赏导入首先,利用三年级的学生对直观事物感兴趣这个特点播放视频激趣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初步再次感知影子的魅力。让学生进入探究和影子间关系的学习状态,同时从中培养学生对影子形成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一)、学生实验,验证猜想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口答猜想结果,教师随机板书。谈话:这是我们的猜想结果。学习科学,不仅要大胆猜想,更重要的是动手验证。下面,我们就用准备的材料进行影子形成的实验。(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1、交流运水中注意问题谈话:关闭手电筒,纸屏上还会出现橡皮的影子吗?预设 1:不能预设 2:能谈话:下面我们一起实验得出结论吧。交流:不能出现影子。2、拿走橡皮纸屏上会呈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实验验证。交流:不能出现影子。3、根据以上实验,你发现影子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交流,得出结论:光源、不透明的物体。4、做手影游戏5、观看影子表演视频。(三)、分组实验: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变化?1、分组实验2、交流:光源位置变化、物体形状变化引起影子的变化。三、活动拓展:1、观察生活中影子对我们有什么影响?集体交流:皮影戏,日晷、激光准直。【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不仅巩固知识,而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2、不利的地方是什么?四、全课总结反思评价谈话: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我们一起回头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五、评价请学生自我评价后,教师整体评价。板书设计:影子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光源(手电筒)不透明物体(橡皮)怎样使影子发生变化?光源位置变化、物体形状变化。1影子光 源影子的产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是相对的不透明的物体板书设计教后体会课题2.太阳和影子1、知道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2、能通过观察和测量描述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阳光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表现出探究兴趣。4、了解到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和测量描述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记录纸、粉笔、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教学准备细铁丝(1)、学生以实验小组的形式组织学习,约 10 个小组,每组 4学法人左右,每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坐在一起。指导(2)、教室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液晶投影仪、电脑、投影幕布)师生活动一、影子游戏,导人新课师带领生玩手影游戏,回顾上节课知识点,引发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都是在的灯光下形成的影子。那么,日常生活中,除了在灯光下可以看到影子,还能什么情况下看到体的影子?(生交流。)师小结:灯光下月光下、阳光下都会产生物体的影复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太阳的影子(板书课题:太阳和影子)。二、回忆生活,模拟探究(一)、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师谈话:生活中,太阳和影子是对好朋友。同学们知道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怎样变化的吗?(生交流。)师小结(贴 3 个太阳):早展,太阳从东方升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慢慢变高;到了中午,太阳在南,位置最高;下午,太阳的位置又慢慢变低;到了傍晚,太阳位置更低了,从西面落下。师提问,带领生回顾知识:现在如果我我们面向早晨的太阳。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面向傍晚的太阳:前后左右叉分别是什么方向?这些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太阳有什么作用?(生交流。)师小结:利用太阳可以辨别方向。(二)、太阳位置变化引起影子变化的情况师提问:请同学们再回想一下,太阳早中晚的位置变化(指着黑板上太阳贴)会引起同物体的影子发生什么变化。(生交流)师追问:同学们认为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之间有哪些关系呢?(生回答。教师板书:方向相反。)师:那早中晚影子的长短是分别怎样的。(生汇报,师板书生观点。)师谈话:那么,影子的特点究竟是不是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老师这里有一个模拟场景,手电简模拟的是太阳,中间是模拟的观测对象。我们设定模拟天空上太阳有 3 个不同位置(板书上午教学过程7:00,中午 12:00,下午 5:00)。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呢?(生交流实验方案,师强调实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师:注意,首先我们要将太阳的位置线和时间线对齐。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记录、观察现象,老师准备了实验记录单,我们先把实验记录单套到观测物体上(套的时候要注意,实验记录单的东方要和模拟天空的东方一致并用夹子固定)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直尺,我们可以用它来测量不同时间时影子的长度。除此之外,实验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小组实验后交流,有序开展实验。)生汇报,师小结: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相反:早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一)、猜时间,了解古时候的计时工具。师生谈话:动手实验真是验证猜想的好方法短短半个小时,我们就了解了这么多关于太阳和影子的知识。说到时间,老师想知道,我们平日里要想知道准确的时间的话一般都会怎么做?(学生回答看手机、手表)师:如果没有钟表呢?学生交流师:老师想考考大家。出示图片.图上分别大约是什么时间出示3 张时钟图片,时间分别约为7:00 12:05:00)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回答。)师:看来真的可以利用太阳知道时间。师小结:这是日晷,(展示图片)古时候人们发明了这种计时仪器。可利用光下晷针影子的变化来确定时间的。(二)、探究大阳位置的变化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谈话:太阳除了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时间外,它的位置变化还与我们有哪些关系?(学生交流:太阳能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利用影子可以乘凉;太阳能使湿衣服变干.)师:其实,太阳的位置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这里也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师展示塑料大棚相关影像资料(讲解:中午天气热,卷起草帘;早晚天气冷,就放下草帘。)师展示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发电站相关影像资料。(讲解:它们都是利用太阳能来工作的,可以帮助人们节约能源。)4.师小结:太阳和影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掌握了太阳和影子的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三)、拓展延伸。师:其实,关于太阳和影子的秘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以一个月为单位,每隔几天,在同一时刻,观察同一周定物体的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的变化,并记录下来。2.太阳和影子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板书设计教后体会课题种仪器。3日晷1、知道日晷是根据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行计时的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利用材料制作日晷模型。会使用日晷模型教学计时。目标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制作日晷模型使用日晷模型计时表现出探究兴趣。4、了解到日晷对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利用材料制作日晷模型。会使用日晷模型计教学重点时。教学正确制作日晷。难点教学记录纸、粉笔、铅笔、卡纸、尺子、指南针、铁钉准备(1)、学生以实验小组的形式组织学习,约 10 个小组,每组 4学法人左右,每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坐在一起。指导(2)、教室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液晶投影仪、电脑、投影幕布)师生活动一、导人新课教师与学生交流:现在是什么时间?古时候的人们在没有钟表的情况下是如何知道时间呢?(学生交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太阳确定时间的实例。例如:看太阳的位置、看阳光下物体影子推算现在的复案时间等。)二、学习新课教学(一)、认识日晷。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日晷的实物模型和相关图片观察。教师出示日晷模型和日晷的图片,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教学过程观察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参与指导,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了解日晷的构造,如晷面和晷针以及相关特点,并测量日晷各部分的尺寸、角度等数据。教师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简单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到:日晷由底座、晷面、晷针组成:晷针垂直于晷面,晷面倾斜,与地平面夹角等于当地纬度:人们根据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的变化而进行计时的。教师进一步出示形式多样的日晷图片,丰富学生认知,使学生进步了解日晷的科学道理。(二)、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日晷学习活动。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关于日晷的相关资料,设计自己要制作的日各。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以不断完善设计作品。待学生初步制作完成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事先划定好的校园区域中摆放自己小组制作的日晷模型,学习使用日晷模型进行计时。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调节日晷的晷面角度,使晷针影子指向正确的刻度,并向学生提问如 现在是上午十点钟,晷针影子应该在哪给正确刻度呢?“预测一下,中午十二点的时间时,晷针的影子应该在什么位置呢?”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三、拓展活动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古代其他计时的方法。教师可与学生进步交流:在没有钟表的古代,人们除了可以用日晷计时外,还有哪些计时的方法呢?教师可与学生交流古人计时方法的变迁,适时出示水钟漏刻这些古人计时工具的相关资料,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出拓展主题:到科技馆或博物馆进步了解古人的计时工具,或查阅资料了解这些计时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计时原理。板书3.日晷设计计时教后体会课题4.怎样加快溶解1、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通过搅拌、提高水的温度和研碎,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来探究加快物质溶解教学目标的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3、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4、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提高水的温度和研碎,能够加快食盐在水教学重点中的溶解速度。教学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难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 4 份、等重的粗盐与细盐各一份,四教学准备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 1 根、秒表 1 只、学生活动手册等。(1)、学生以实验小组的形式组织对比实验,约 10 个小组,每学法组 4 人左右,每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坐在一起。指导(2)、教室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液晶投影仪、电脑、投影幕布)师生活动复案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2 分钟)材料准备:食盐 1 份,一杯水1.出示食盐和水。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 分钟、6 分钟、10 分钟)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的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 30 分钟)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将食盐研碎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教学过程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 2 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2.出示实验记录表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我们提出的问题温度与溶解快慢有关系吗?我们的推测两个组不同的条4.怎样加快溶解板书设计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搅拌研碎教后体会课题5.谁在水中溶解得多1.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教学况。目标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乐于运用多种物质探究它们分别在水中的溶解情况。4.愿意了解溶解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为学生准备:食盐 20g,平均分成 8 份、小苏打 20g,平均分成 8份、(或食盐、小苏打、2 克的勺子、尺子)、装有 50 毫升水的烧杯教学2 个、玻璃棒 2 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准备据汇总表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1)、学生以实验小组的形式组织对比实验,约 10 个小组,每学法组 4 人左右,每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坐在一起。指导(2)、教室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液晶投影仪、电脑、投影幕布)师生活动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材料准备:1 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 1 个,玻璃棒 1 根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 分钟)复案教学过程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 20g,平均分成 8 份、小苏打 20g,平均分成 8 份、(或食盐、小苏打、2 克的勺子、尺子)、装有 50 毫升水的烧杯 2 个、玻璃棒 2 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 20 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 8 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 2 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4.阅读科学书 13 和 14 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教学过程时要演示如何获取 2 克一份的食盐用 2 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6.出示活动手册第 3 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小组食盐小苏打我们的发现7.12345678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8.学生完成实验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课件上。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5 分钟)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 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 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 5 分钟)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板书设计5.谁在水中溶解得多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教后体会课题6.把它们分离1.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分离两种混合的物体,如分离沙子和白糖(食盐),铁屑和木屑等。2.在教师引导下,会根据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并使用多种方法分教学目标离混合物。3.在独立进行分离混合物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探究兴趣。4.了解到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会根据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并使用多种方法分离混合物。分离沙子和白糖。(建议换为食盐)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1 份食盐、1 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 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 根玻璃棒、一杯清水、一块石棉教学网、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放大镜、一张咖啡过准备滤袋、一个漏斗、一个铁架台、一个烧杯。教师准备:过滤过程微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1)、学生以实验小组的形式组织分离实验,约 10 个小组,每学法组 4 人左右,每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坐在一起。指导(2)、教室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液晶投影仪、电脑、投影幕布)师生活动教学过程一、提出猪测,趣味导入:1.教师出示一个神秘的袋,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里面的东西?(学生说出用鼻子闻、用手摸、摇 摇等方法。)2.教师请同学们拿出 1 号材料袋(内含木屑与铁屑混合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判断(学生汇报交流,用手换、借用工具等方法进行判断。)3.师评价并揭示课题:今天老师给带来的是木屑和铁屑的混合物,下面我们来一起探究怎样“把它们分离”(板书课题)。二、科学探索:(预设 20 分钟)(一)分离铁屑和木屑实验。1.师:请同学们观察木屑和铁屑,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分离木屑和铁屑的实验方案。(学生根据木屑和铁屑的特点,提出分离混合物体的方法,并说明理由。如:利用铁屑能磁铁吸的特点,利用木屑在水中是浮的、铁屑在水中是沉的特点。)3.教师板书学生方案,引导全班学生思考:哪个办法更简单,更快捷?下面请同学们制订方案进行验证。(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并指导。)5.交流汇报。6.师评价并总结:磁铁可以吸引铁,因此磁铁把铁屑复案教学过程吸引了起来,使木屑留在了盘子里。(二)分离沙子和白糖(食盐)实验。1.初步了解食盐和沙子的特点:食盐和沙有什么特点呢?每组领取食盐和沙,集体交流讨论食盐和沙子的特点,并完成活动手册。2.根据食盐和沙的特点你会怎么样来分离?(引导学生根据食盐和沙不同特点来设计方法/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会有什么不同现象?)3.方案一:教师演示将食盐和沙混合物倒入装有水的烧杯,并搅拌溶解食盐。方案二:学生领取装清水的烧杯,把食盐和沙倒入搅拌溶解食盐。4.水分开?方案一: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6.学生进行过滤操作分离沙和盐水?7.怎样将食盐和水分离?(把水蒸发了)8.展示蒸发装置,并学习操作规程。9.学生进行蒸发实验,分离食盐和水。方案二: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6.食盐怎么从水中分离出来呢?7.提供蒸发装置,学习操作要求。8.学生实验操作,先进行过滤实验分离沙和盐水。展示烧杯,食盐哪里去了?可以怎样将沙和盐9.用过滤装置换取蒸发装置分离食盐和水。10.整理器材放回原处,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18 分钟)1.蒸发获得的食盐是混合时的食盐吗?引导分析蒸发获得的食盐和原来食盐之间的异同。2.水再分离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的特点可以分离一些物质。)3.去了?(利用物质之间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离)4.在分离食盐和沙的食盐过程中你还有发现?四、总结所得:在水中,白糖(食盐)容易溶解,沙子不容易溶解。把它们倒人盛有水的绕杯中,白糖(食盐)会溶解在水中,而沙子没有溶解沉人水底。待白糖(食盐)完全溶解,把白糖(食盐)水倒人另个烧杯,便能分离出沙子:再加热糖(盐)水,水分快速蒸发,糖(盐)便会从糖(盐)水中分离出来了。五、课后拓展:1、教师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问题,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2、教师提出问题:老师在家做米饭时,发现大米里混有沙子。根据今天学到知识,我们可以怎样把里面的沙子分离出来?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分离沙子和大米的方法和步骤。教师及时评价指导。食盐和沙混合后是怎么分离的?追问水到哪里4、出示:用渔网捞鱼、用筛子分离豆子和沙子、用扬场机分离麦粒和麦糠的图片,让学生分别描述它们是分离的方法。5、教师总结:科技改变生活,智慧开启未来。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思维探究问题能收获很多科学知识。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在生活中寻找分离混合物体的实例和方法。6.把它们分离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板书设计过滤蒸发沙不能溶解在水中教后体会课题一、教材内容分析玻璃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材料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以玻璃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玻璃等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会利用材料的优点进行合理的加工与制作,可以针对材料的缺点改进材料的特性,从而体会到我们可以更好地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7.玻璃课型新授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普通玻璃有透明、易碎等特点。2.知道不同的玻璃透明程度不一样。3.了解玻璃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设计探究玻璃特点的简单实验方案。2.能选择恰当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研究。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玻璃的特点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3.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增进对玻璃的了解,关注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乐于用科学技术改变生活。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通过观察等活动认识玻璃和性能,知道玻璃等透明材料的用途。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自主探究+讲解教学准备课时安排学生准备:留心观察生活中哪里用到了玻璃,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准备:课件,透明程度不同的玻璃片。1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PPT 3.4 出示(用课件呈现图片)窗户密封材料的转变:从纸糊的窗户到玻璃窗。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生: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身边用的材料也在发生变化。2.现在窗子的密封材料使用的是什么?PPT 5 出示师小结,导出课题:玻璃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授课时间待定二次备课种材料,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一玻璃(板书课题玻璃)。二、探究新知PPT 6 出示(一)探究玻璃的特点。1.猜想与假设。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你认为玻璃可能具有什么特点?生:比较容易破碎。生:玻璃是透明的。教师随机板书:易碎、透明2.设计方案。PPT 7 出示师:玻璃是否真的具有大家说的这些特点呢?我们需要想办法进行验证,老师准备的材料有:玻璃、木锤、塑料袋、书本、玻璃杯等,现在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各小组设计方案。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3.汇报实验方案。师:你们想验证玻璃的哪个特点?需要什么材料呢?生:我们小组想研究玻璃易碎的特点,需要的材料有:木锤、玻璃、塑料袋。师:具体怎样做呢?生:扔到地上看看是否摔碎?师:危险,容易伤到自己。生:把玻璃装在塑料袋里,用小锤子砸。师:做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呢?生: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玻璃碎片伤到自己。师:有没有保护措施?生:我们可以在玻璃的外面套一个塑料袋,这样砸碎的玻璃就不会崩出来。师:是个好办法!师:你们还想研究玻璃的什么特点?生:我们想研究玻璃透明的特点。师:选择什么实验材料呢?生:玻璃片和书本。师:具体怎样做呢?生:我们透过玻璃观看周围物体、书本上的字,看看是否能看清楚?师:如果能看清楚,说明玻璃具有什么特点?生:透明。师:如果透过玻璃看不清楚景物或书本,说明什么?生:如果看不清楚,说明玻璃透明性不好。师:大家认为他们的方案可行吗?生:可行。师:一会儿可以试一试。4.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老师参与指导。5.展示交流。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生:把玻璃装在塑料袋里,用小锤子砸,发现玻璃碎了。生:透过玻璃看书本上的字,能看得很清楚。师:由此得到什么结论?6.师生总结:我们常见的玻璃一般具有易碎、透明的特点。PPT 8 出示(二)探究不同玻璃的透明程度。1.刚才我们研究玻璃的特点,用的是最普通的玻璃(出示 PPT:平板玻璃)。其实生活中的玻璃还有很多种,一起来看,PPT 9 出示(课件展示:玻璃分类:平板玻璃、磨砂玻璃、压花玻璃、夹丝玻璃、钢化玻璃)2.不同的玻璃,它们的透明程度一样吗?老师出示实验材料:大小、厚度相同的平板玻璃、磨砂玻璃、压花玻璃。(1)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玻璃的透明程度都一样呢?怎样验证不同玻璃的透明程度呢?生:用不同的玻璃片,透过玻璃片看书上的字,以此来验证玻璃的透明程度是否一样。(2)小组探究,老师参与指导。(3)汇报总结:厚度相同的玻璃中,平板玻璃的透明程度最高;磨砂玻璃、压花玻璃的透明度不高。三、巩固应用,拓展创新观察并记录其他透明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堂检测课外作业板书设计7.玻璃透明易碎较硬不同性质的玻璃有不同的用途教学反思课题8、纸课时1日期1、了解纸的用途,了解造纸术的有关知识,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教学目标2、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纸张的吸水性和结实程度,并想办法制作一只不渗水的纸船。3、懂得现在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等,为了保护树木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纸张的结实程度和吸水性,懂得为了保护树木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纸张。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纸张的吸水性和结实程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不同的纸张等等。预习要求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造纸术的有关资料。观察各种各样的纸张,初步了解纸的用途以及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一张纸,问:同学们,这是一张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见过哪些不同的纸?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各种不同类型的纸。预设:白纸、打印纸、卫生纸、面巾纸、纸板纸、卡纸、彩纸等等。旁注3、这些不同种类的纸,它们的用途各不相同,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纸有哪些用途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纸的用途。预设:写字、制作成书本、剪纸、包装、打印、擦脸、上厕所方便、做各种小制作、做成纸板箱、写对联、做广告等等。4、纸有各种各样的用途,大家知道纸的有关历史吗?二、纸的历史教师引导: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们就造出了汉字,可是,有地方写字,因此就把字写在甲骨上,有的写在青铜器上,有的刻在石碑上。后来,我们的祖先们又把字写在布帛上,写在竹简上,可是这些都有很多弊端,不利于文化的传播。直到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出示课本 36 页下面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蔡伦及其造纸术。教师引导:蔡伦的造纸术究竟是怎样造出纸来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了解一下。出示课本 36 页下面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古人制造纸张的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蔡伦造纸术的神奇,体会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智慧。三、探究不同纸张的吸水性和结实程度同学们,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历朝历代的人们都在不停的改进造纸术,以便造出更加优质的纸张。现在,我们能够使用到价廉物美的纸张,离不开无数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在此,让我们感谢这些为造纸付出无数劳动的人们。现在我们看到的纸张有各种各样,这些纸张的吸水性和结实程度都一样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研究不同纸张的吸水性教师引导:不同的纸张,吸水性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动手来实验一下。出示课本 37 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图片旁边的文字说明,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步骤。全班交流实验材料:不同类型的纸张:面巾纸、白纸、卡纸、报纸实验方法:在每一种纸上,滴一滴有颜色的水,仔细观察并比较水的扩散情况。教师强调实验注意点:在滴有颜色的水的时候,每一张纸上滴的水都要一样多,比较的效果才能更加明显。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全班交流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情况以及实验结果。预设:面巾纸、白纸、卡纸、报纸这 4 种纸的吸水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面巾纸报纸白纸卡纸。教师小结:同学们,不同纸张的吸水性是不一样的,纸张吸水的强弱与毛细孔大小、多少有关,纸越柔软、毛细孔越多,吸水性越强。纸张里面有大量的毛细孔,水和纸接触后,因为表面张力,水就会充满纸张内的毛细孔内,书本的纸张毛细孔很小也少些,而草纸的就很大也很多,所以吸水性就有了差别。研究不同纸张的结实程度教师引导:同学们,纸张不同,不仅仅吸水性不一样,而且结实程度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同样经过实验来验证比较。出示课本 37 页的中间一幅图及旁边的文字说明,学生自由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步骤。全班交流实验材料:面巾纸、卡纸、白纸、报纸实验方法:把这 4 种纸分别裁成长宽一样的纸条,然后相互勾住,再拉一拉,看一看哪种纸不容易断?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全班交流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预设:面巾纸、卡纸、白纸、报纸这 4 种纸的结实程度依次为:卡纸白纸报纸面巾纸教师小结:每种纸张的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那么纸张的结实程度与纸张的什么有关?纸张的结实程度与纸张的强度有关,纸张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纤维之间的结合力和纤维本身的强度。选好造纸用浆的品种和良好的打浆工艺是纸张取得较高抗张强度的关键。另外,添加适量的增强剂,对提高纸张的抗张强度也大有益处。操作实践题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探究了不同纸张的吸水性和结实程度,下面,我们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想办法做一只不渗水的纸船。全班交流讨论,想一想如何才能做一只不渗水的纸船?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将学生好的想法板书下来,引导全班同学进行学习。预设:注意材料的选择。要想做一只不渗水的纸船,我们可以选择吸水性非常弱的纸张。注意后期处理,为了使纸船不渗水,我们可以在纸船折好后在底部和外面涂一层不渗水的防护层,如打一层蜡或者刷一层油。学生动手制作不渗水的纸船,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全班交流,将同学们制作的纸船放在水盆里,比一比谁制作的纸船不渗水。教师小结:同学们,刚刚通过实验和动手操作,我们初步了解了不同纸张的吸水性和结实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吸水性和结实程度的纸张。四、节约纸张教师引导:同学们,大家知道现在造纸的原材料是哪些吗?学生说一说造纸的原料。预设:现在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用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辨析题有人说,现在纸张那么便宜,我们不用节。你们认为这位同学说的对吗?说说你的想法。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预设:看法 1:尽管现在纸张很便宜,我们也应该节约纸张。看法 2:现在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我们也应该节约纸张。看法 3:每一张纸都是工人们辛辛苦苦造出来的,耗费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我们要节约纸张,不应该浪费。教师引导:同学们说的非常好,纸张虽然不值钱,但是它关系到我们的森林资源,关系到我们的环境,也关系到人们的劳动,所以我们要注意节约纸张。那么,你能想到哪些节约用纸的办法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节约用纸的办法。预设:没写完的本子要写完,不要乱扔掉。正面用过的打印纸反面可以用来做草稿纸。平时我们用过的旧书旧本子可以收集起来,卖到废品收购站,进行回收利用。有的时候我们可以买一些二手书来看,再把我们用过的书放到二手网上去卖,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我们的书本。五、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我国的造纸术,了解了纸张的用途,并且通过实验探究了不同纸的吸水性和结实程度,同时我们也明白了为了保护树木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纸张。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牢记节约用纸,保护环境。教后记课题9.多变的纸课型新授一、教材内容分析多变的纸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材料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从玩纸游戏中,让学生发现玩纸的过程中发现,纸的形状或大小等发生了变化,构成纸的物质没有改变。从而知道生活中有些物体的形状与大小等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是形成物体的基础。2.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物体是一个实物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科学探究目标:1.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挤压、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2.在教师引导下,能设计实验,探究物体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是否发生改变。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物质变化的探究兴趣。2.培养主动与他人协作的精神,树 立 用 科 学 的 思 想 观 察 问 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物质变化总结出有些物体的形状与大小等发生了变化,质没有改变。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自主探究+讲解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纸张、皮筋、易拉罐、铁丝、剪刀等。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构成物体的物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授课时间待定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1.PPT 3出示 教师课件展示多幅折纸作品,有可爱的小青蛙、美丽的折纸花、各种各样的纸飞机2.教师提出问题:它们都是用什么做成的?3.师生总结:它们都是用纸制作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纸的变化。二、活动过程(一)做一做,观察纸发生了哪些变化。1.PPT 4 出示 折纸飞机,观察纸的变化。(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折纸飞机的方法。(2)学生动手折纸飞机。(3)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在折纸飞机的过程中,纸发生了哪些变化。(4)教师总结:在折纸飞机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2.通过自由玩纸的实验,探究纸的形状和大小发生改变,但构成纸的物质没有改变。(1)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纸的玩法。(2)PPT 5 出示 学生动手做一做,做好记录。(3)观察思考,在玩的过程中,纸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没有改变。(4)教师总结:在玩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纸的物质本身没有改变。(二)说一说,哪些物体变化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1.PPT 6出示 教师出示彩泥和泥塑、玻璃和玻璃碎片、蜡烛块和融化的蜡油等几组图片,指导学生对比观察它们的变化。2.学生交流、汇报。重点指导蜡融化、水和冰的变化。3.PPT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