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城市规划考研复习-原理.pdf

    • 资源ID:90879370       资源大小:5.78M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城市规划考研复习-原理.pdf

    0 1、城 镇 化(9 7、0 3、1 0):又称都市化、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的、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形态转变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通常用城镇化水平来表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扩 充1:城 市 病(0 6):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过度集中而导致诸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秩序混乱以及物质能量流输出输入失衡、需求矛盾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由上述问题引发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扩 充2:逆城市化:是指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 区 出 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的过程。扩 充3:工 业 化(0 3、0 8):通常指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城市化随着工业化的出现而出现。扩 充4:第 三 产 业(0 6):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包括流通、服务两大部门,指不生产物质产品、在再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扩 充5:C B D (9 7、0 8、0 0):即中央商务区,指城市中商业和商务活动集中的主要区域。一般只是在工业与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务和金融流通中有重要地位的大城市才有以金融、贸易及管理为主的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在历史上形成的城市中心地段,并经过商业贸易与经济高度发展阶段才能形成。其概念最早产生于1 9 2 3年的美国,其 后C B D的内容不断发展丰富,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枢。C B D是大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城市中综合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0 2、城 乡 统 筹(1 3):指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要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形成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既不能以忽视“三农”、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也不能单纯理解为是将经济社会资源从偏向城市转为偏向农村,而是要着眼于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框架下合理配置城乡资源。统筹城乡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把工业与城市的现代化、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整合为同一个历史过程。扩 充1:城 乡 一 体 化(0 0、0 4):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扩 充2: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月西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04、城市生态系统(03、06、1 3);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复合而成。扩 充 1: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功能单位。扩 充 2:生 境(01、1 5):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产生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扩 充 3:城市生态安全:指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处于一种不受污染、危害或破坏的良好状态,城市保持一种完善的结构和健全的生态功能,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与净化能力。扩 充 4:生态安全:从广义上讲,生态安全指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从狭义上讲,生态安全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扩 充 5:生 态 平 衡(1 5):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扩 充 6:生 态 危 机(9 9):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是生态失调的恶性发展结果。主要由人类盲目和过度的生产活动所引起。生态危机一旦形成,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因此,当它还处在潜伏状态时就应该提醒人们警觉起来。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人为造成的,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被克服和消除。扩 充 7:城市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以实现城市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平衡协调为目的,为城市居民创造最优城市环境的一种规划类型。扩 充 8:城市生态学: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斫究对象,由城市学、城市规划、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相互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因此,城市生态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物质和能量代谢功能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城市物流、能流及经济特征),城市自然系统的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生态的管理方法和有关交通、供水、废物处理等,城市自然生态的指标及其合理容量等。城市生态学不仅仅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同时也是建设城市为一个有益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的良策。一般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扩 充 9:城 市 社 会 学(0 4):起 源 于 1 9 世 纪 末 2 0 世纪初,是社会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城市社会的应用性学科。具体来说,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斫究城市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行为、社会问题、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扩 充 1 0:城 市 绿 地 系 统(0 5):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成的,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廊道、和大型绿地构成空间系统。广义的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城市绿地和水系,即城市范围内一切人工的、半自然的以及自然的植被、水体、河湖、湿地。狭义的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范围内,以各类绿地构成的空间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的职能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扩 充 1 1:城 市 绿 化(03、0 4):指城市中栽种植物或利用自然条件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活动场地,美化城市景观的活动。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组织,城市绿化使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受到外来干扰和破坏而恢复原状的能力即还原功能。扩 充 12:城 市 景 观(9 6):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具体来说,是由城市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城市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自然景观要素指自然的地形、植物、水体、泥土、岩石等,人文景观要素指建筑、道路、桥梁等设施。自然景观呈现具有生命有机系统特征的生物形态,人文景观呈现具有社会习俗、历史传统、聚居方式、地方情感等特征的文化形态。扩 充 1 3:城 市 安 全 系 统(11、1 2):指城市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人体健康以及资源供给等方面保持的一种动态稳定的状态和对城市灾害的一种抵御能力。是城市政府为保护社会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公共设施的稳定运行,预防和控制各种重大灾害、事故和事件的发生,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稳定社会发展而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具体来讲是城市及其公众、财产、城市生命线、公共设施、金融经济等系统的安全。城市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扩 充 14:城市生命线系统(1 7):是指维持城市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是衡量一个城市社会发展、城市基础建设水平及生态安全的重要指标。扩 充 1 5:城 市 环 境 容 量(9 5):又称环境负载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扩 充 1 6:城市环境质量:是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值对城市的一切可能引起环境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扩 充 17:城市环境效应:是指城市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综合效果。主要包括包括污染效应、生物效应、地学效应、资源效应、美学效应等。01、区 域 规 划(1 2):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指在各有关区域之间进行分区规划,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内部协调的统一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的国土建设规划。扩充:是指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以及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发展规划,并出作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各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的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地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扩 充1:城市规划: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扩 充2:城 市 规 划 区(96):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扩 充3:城 市 边 缘 区(99、0 1):又称城乡结合部,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并兴建相应的城市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交错带。城乡交错带位于市区和城市影响带之间,可分为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内边缘区又称城市边缘,特征为已开始城市建设;外边缘区又称乡村边缘,特征为土地利用仍以农业占支配地位,但已可见许多为城市服务的设施如机场、污水处理厂和特殊用地等。扩 充4:城 市 形 态(13):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广义上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后者指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狭义上城市形态一般指城市物质环境构成的有形形态,同时也是城市无形形态的表象形式。扩 充5: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城市总体布局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的,其主要任务是在城市性质、规模基本确定以后,在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对城市各组成用地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并未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扩 充6: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城市规模决定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态。扩 充7:城 市 性 质(93、9 7):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性质决定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础因素决定的,是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的。扩 充8: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内部各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城市是外部作用与内部功能相统一的整体。扩 充9:City Plan与City PI ann i ng(03 11):城市规划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前者强调规划的目的性,后者则强调规划持续、动态的过程。扩 充9:控制性详细规划:指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对地块的用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和城市设计引导、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以及交通活动控制和环境保护规定为主要内容,并针对不同地块、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用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等方式对各控制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的控制和引导。扩 充 1 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扩 充 1 1:城市设计:指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的形态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扩 充 1 2:雨污分流制(9 7):城市排水体制之一,指将雨水、污水分别用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经污水厂等处理的排污方式。其中雨水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入水体,污水则需要通过污水管网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水质达标后再排入水体,以防水体被污染。0 4、门槛理论(1 2):对城镇与工业区发展规模进行经济论证及其基本建设投资进行计量分析的一种理论。2 0 世纪5 0 年代产生于波兰,因采用控制论、信息论和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门槛理论应用范围广泛。在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工业区规划中,多用于分析、认识城镇发展进程,研究铲平“门槛”(化整为零进行投资)或避免跨越“门槛”、控制城镇发展规模对策,以及“门槛”投资与相应规模不同方案比较。扩充:区位商(0 0):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依此为人们发展区域经济提供定量分析数据参考依据。1 0、基 础 设 施(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0 0、1 2):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给水排水、能源、通信、环境、防灾等综合设施,对于城市的生产、生活和安全的保障,城市的效率与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扩充: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扩充:市政设施(0 5):一般指由政府、法人、或公民出资建造的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如城市道路(含桥梁)、城市轨道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热力、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道路照明、工业、医疗、生活垃处理设备、场地等设施及附属设施等,广义的市政设施还包括教育、科研、卫生等部门。0 3、城市过境交通(9 7、0 5、1 1):不以本城市为目的,只是通过该城市的交通流。因为这种交通的起讫点不在城市内,故在通过城市时,应尽可能避免穿过该市中心区。通常以环状道路结合交通管制绕行,无法绕行时,有时用地下或者高架道路穿过市中心区。扩 充 1:交通:是指由多个部门共同构成的一个组织庞大、复杂、严密而又精细的体系。就其空间分布来说,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就其运输方式来说,可分为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管道运输与传送带等;就其运行组织性来说,可分为公共交通、准公共交通和个体交通;就其输送对象来说,可分为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扩充:指人与物的运送与流动,包括各种现代的、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广义的交通还包括信息的传递等。扩 充2: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扩 充3:城市内部交通(13):是连接城市各个组成部分的各类交通的总称。城市内部交通主要包括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等,其中道路交通是主体。其主要特点有:构成复杂,交通工具种类多,速度差别大;吸引点多,分布面广,流向复杂;变化大,交通流的规模、路线和时间变动性大,有一定的规律性。05、非物质文化遗产(11):是指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扩充: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扩 充1: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扩 充2:历史文化名城:根 据 文化保护法规定,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是作为我国对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和政府的保护策略而提出的,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实践意义。扩 充3:历史文化街区(08、10):也称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街区。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和延续名城传统风貌。1933年 雅典宪章首 次 提 出“历史街区”的概念。06、道路红线(93、94、96、97、03、10):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一般包括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扩充:建 筑 红 线(93、95、03):指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建筑红线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也可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但绝不许超越道路红线,在建筑红线以外不允许建任何建筑物。09、容 积 率(94、10):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FAR),为一定地块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反映一定用她范围内建筑物的总量,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扩 充1:绿 地 率(95):指一定地块范围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扩 充2:绿化覆盖率:指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扩 充3:城市绿化覆盖率:指城市各类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总面积占城市用地总面积的比值。是衡量一个城市绿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扩 充4:住 区(06):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从城乡区域范围来看,可划分为城市住区和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及乡村住区。扩 充5:里 弄 式 住 宅(98):是近代建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居住建筑类型,是中国传统的低层院落式住宅吸取欧洲联排式房屋的布局形式所形成的的一种新的居住建筑风格。其后为在小块的私有土地上建造密集的、低层的、独立的出租住宅,逐渐由原来的三合院演变成联立式住宅。扩 充6:立 贴 式 建 筑(96):指砖木结构的低层院落式住宅。联立成行,并于行列组成网络,对内交通自如,对外只有总弄能达到马路,弄口设铁门。其后发展成为综合有东西方居住特色的弄堂。扩 充6:Affordable Housing(99、1 5):即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经济性和适用性的商品住宅。经济性,是指住房的价格相对同期市场价格来说是适中的,适合中等及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适用性,是指在房屋的建筑标准上不能削减和降低,要达到一定的使用效果。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所做出的政策性安排。扩 充7:公租房:即公共租赁房,是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产品。公共租赁住房归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起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包括新近大学毕业生以及城市外来就业者群体等。扩 充8: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廉租房的分配形式以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减免为辅。扩 充9:居 住 区 用 地(R):指由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居住类型构成的用地,共分为一、二、三、四类居住用地,主要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犷 充1 0:住 宅 用 地(93):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前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 总 称。扩 充11:居住用地: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的用地。扩充:居 住 小 区(Residential quarter):城市中由居住区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以居民基本生活不穿越城市主要交通线为原则,并没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的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扩充:扩大小区: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为100750公顷)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商业服务设施)结合交通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的边缘,即相邻的扩大小区之间,这样居民便于在使用公共若设施可有选择的余地。(密尔顿凯恩斯新城的探索)扩充:居住综合体:指居住建筑与为居民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柯布西耶马赛公寓)扩 充1 1:高层住宅比例(93):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值。扩 充12:住 宅 套 型 比(95):指各种户型在总户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反映到住宅设计上,指在一定数量的住宅建筑中,各种不同套型住宅占住宅总套数的比重。扩 充1 3:人 口 净 密 度(97):指单位住宅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为规划总人口与住宅用地总面积的比值。扩 充1 4:住宅建筑净密度(95):指住宅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值。主要取决于房屋布置对气候、防火、防震、地形条件和院落使用等要求,与房屋间距、建筑层数、层高、房屋排列方式等有关。在同样条件下,一般住宅层数越高,住宅建筑净密度越低。扩 充 1 5:居住面积密度(9 4):指居住单元内居室面积总和与居住区、居住小区或住宅组团内土地总面积的比值。该指标与居住建筑层数有直接关系。层数越多,居住建筑面积密度越大。居住面积密度是反映建筑布局、平面设计与用地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影响居住面积密度的主要因素是房屋的层数,增加层数其数值就增大,有利于节约土地和管线费用。扩 充 1 6: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隔距离。扩 充 1 7: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的檐高的比值。其计算方法为:以房屋长边向阳,朝阳向正南,正午太阳照到后排房屋底层窗台为依据来进行计算。日照间距系数=D/H,由此得日照间距应为:D=(H-H 1)/t a n h;(D:房屋间距,H:前幢房屋檐口至地面高度,H 1:后幢房屋窗台至地面高度)实际应用中,常将D换算成其与H的比值,即日照间距系数。扩 充 1 9:拆 建 比(9 3、9 5):指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扩充2 0:静风频率:静风占全民风频的百分比。(静风指地面1 0 米高处平均风速小于0.5 m/s 的气象、条件,指风速已小于测风仪的最低阈值)0 4、大学园区(0 8):由许多大学聚集而成的相对集中和独立的城区,由于高校自身环境的发展及其集聚效应,使高校及周边区域形成一定规模的城镇,也称大学城或高教园区,统称为大学园区。园区一般配置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步行空间(0 4):城市开放空间之一,是城市中专为行人活动设置的,不受汽车等交通干扰和危害的各类道路、广场用地的总称。步行空间由安全性、空间尺度、便利程度、景观等质量要素构成,反映了以人为主体的城市设计思想,旨在保证步行者的交通安全、便利和舒适。一般可分为以自然环境为主以休闲活动为目的的步行空间和以人工环境为主以交通、购物、社交、娱乐为目的的步行空间,其具体形式包括步行街、广场、游步道,也包括建筑内部的过道、过廊等。扩 充 1:步 行 街(9 6):指在交通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域设置的行人专用道,原则上排除汽车交通,外围设停车场,为行人优先活动区。步行街是城市步行系统一部分,是为了振兴旧区、恢复城市中心区活力、保护传统街区而采用的一种城市建设方法,主要包括旧城市原有的中心商业街通过交通管理或改造而成的步行街和旧城市的新区或新城市的中心区,按人车分流原则设计的步行街。作为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步行街集中体现整个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其规划与建设已成为完善城市职能,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B u i l d i n g (0 3);指人们将内在的抽象意识以特定的建筑方式反映到外在具体空间,以满足人们功能需要的构筑物;A r c h i t e c t u r e (0 3):后者指不仅能满足人们功能需要,同时还包含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技术工艺的、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的构筑物,既包含物质内容还包含有精神的内容,还指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研究建筑的空间形态、历史、功能的学科。0 3、简述居住区规划容积率与绿地率矛盾统一的关系容积率为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绿地率为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总和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两者均为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对于开发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建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而对于住户来说,容积率直接关系到居住的舒适度,绿地率亦如此。绿地率较高,容积率较低,建筑密度一般也较低,开发商可用于回收资金的面积就减少,而住户则越舒适;而容积率较高,绿化率较低,则会直接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住户舒适度降低,反过来影响地租及房价,使开发利润减少。这两个比率决定着项目是从人的居住需求角度来设计,还是纯粹从追逐利益的角度来设计。此外,容积率过高,造成过分拥挤和环境恶化,易引起人们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安定感,进而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个良好的居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2,绿地率应不低于30%.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容积率与绿地率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容积率的制定,既要考虑土地的利用效率,注重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又要协调好容积率与环境承载力、环境效益及建筑空间艺术质量之间的关系,在制定指标的过程中,不能从孤立的角度看问题,要结合绿地率、建筑密度等指标予以综合考虑,同时给出一定的幅度控制来增强指标的应变能力,通过采用容积率奖励法来增强其灵活性。这样制定出来的指标,既有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又有应变未来的可调控性和灵活性,使城市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具备一定的弹性空间,使城市开发建设得以持续健康发展。0 1、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进行总体部署。1、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的综合部署,只是在地域范围大小、规划内容重点及深度方面有所不同;2、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一个城市总是和它对应的一定区域范围相联系。不同的是,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必然有其相应地域中心。从普遍意义上说,区域的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会促进地区的发展。3、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区域规划把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地点,制定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分析和预测区域内城镇人口增长趋势,规划城镇人口分布,并根据区内各城镇的不同条件,大致确定各城镇的性质、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和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联系;城市规划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区域规划的规定和预测等工作。如对新建项目的选址和扩建项目的用地安排,就有待城市规划进一步落实;城市规划中的交通、动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骨架工程的布局应与区域规划的布局骨架相互衔接协调;有时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也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扩 充 1: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是编制和调整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注重城市近期、中长期宏观目标和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总体规划强调规划期内的空间部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导城市发展。尤其是近期建设规划,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期限一致。在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和重大发展项目等方面,应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出轮廓性安排的基础上,落实到城市近期的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中。扩充2: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着共同的规划对象,都是针对一定时期、一定行政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或利用进行的规划,但在内容和作用上是不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制定的土地用途的规划和部署,其中保护耕地是一项重要任务。而城市总体规划则是从城市功能与结构完善的角度对土地使用作出的安排。因此在规划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土地使用类型的划分等方面存在差异。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城市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宏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对土地用途的控制保证城市的发展空间。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城市总体规划应建立耕地保护的观念,尤其是保护基本农田。01、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支撑方向及内容1、区域发展与规划。学科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政策与战略、区域规划与城镇化。研究内容:区域发展、城乡统筹、城乡经济学、城乡土地规划、城镇化理论、政策与发展战略等。2、城乡规划与设计。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乡村规划。研究内容:城市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理论、城市设计、乡村规划与设计、城乡景观规划等。3、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主要研究方向:住房政策与规划(包括房地产)、社区建设规划。研究内容:城市住房政策、住区开发、房地产开发、社区建设与管理。4、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主要研究方向:城乡历史发展与理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内容:城市建设史、城乡历史发展与理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乡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5、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主要研究方向:城乡生态规划、城乡安全与防灾、研究内容:城乡生态规划理论、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社会型基础设施规划、工程型基础设施规划。6、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主要研究方向:城乡建设管理。研究内容:城乡安全与防灾、城市建设管理、城市管理与法规、乡村建设管理。扩 充 1:论述城市规划专业主干课的构成内容和教育价值第一、理论城市规划学。是研究城市系统及其功能发生、发展、演替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探索理想的人居环境模式和揭示城市系统功能高效运转的内在机理,为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服务。主要包括:1、探讨城市系统的本质、功能、结构、组成;2、揭示城市系统的发生、发展、重组和作用机制;3、研究城市系统演变过程中的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以及嫡增减变化等问题;4、掌握城市系统演变过程中人的感应与行为机制;5、建立理想城市系统模型及其动态预测模拟的一般性问题等。第二、技术城市规划学。是研究如何构建理想城市系统技术标准与方法的学问。主要包括:1、构建理想城市系统的工程学的技术标准与设计方法。包括:土木建筑工程建设技术、市政工程建设技术、社区发展与建设理念;2、城市规划决策支撑系统技术与专家决策知识系统,是规划方案决策及规划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包括:地理空间分布理论、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现代社会文化准则、大众艺术与美学标准等内容;3、城市系统发展、演变综合模拟与评价模型技术。包括:优化城市规划模式、城市发展预测模型等。第三、应用城市规划学。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以理论城市规划学、技术城市规划学为基础,通过城市社会学、城市管理学、建筑工程学、地理学、经济学、艺术美学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集成,构建城市系统的规划技术与管理信息系统,创造理想的适居环境与高效的工作场所,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1、城市建设规划;包括城市道路工程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系统规划、城市景观规划、城市减灾防灾规划、社区建设规划等;2、城市系统演变的预测与控制,即城市系统的保护与调控;3、城市系统演变过程的监测、调控与管理;4、城市管制的法规建设与措施等。因此,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应按照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正确处理好理论城市规划学、技术城市规划学和应用城市规划学三个两级学科的衔接关系,打破传统空间形体规划与社会发展规划间的堡垒,促进学科的发展与完善。犷 充2: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体现在那几个方面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既要互为依据,又相互制约,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因此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具有广泛的知识,树立全面的观点,具有综合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主动和有关单位协作配合;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治理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因此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

    注意事项

    本文(城市规划考研复习-原理.pdf)为本站会员(无***)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