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2021年中考化学试题.pdf
四川省巴中市2021年中考化学试题阅卷人-、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得分1 .(2 分)下列描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钢铁生锈 B.酒精挥发 C.工业制氧 D.玻璃破碎【答案】A【解析】【解答】A、钢铁生锈过程中有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工业制氧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o【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2 .(2 分)“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上水资源丰富,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多B.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C.可用活性炭来降低水的硬度D.硝酸铉固体溶于水温度升高【答案】B【解析】【解答】A、地球上水资源丰富,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1%,不符合题意;B、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符合题意;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只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能吸附水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可用活性炭来降低水的硬度,不符合题意;D、硝酸镂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水资源分布分析;B、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分析;c、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D、根据硝酸镂溶解吸热分析。3.(2 分)我国民间有端午节挂艾草的习俗,艾草含有的黄酮素(化学式为C 1 5 H1 0 O 2)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黄酮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艾草浓烈芳香的气味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C.黄酮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 5:1 0D.一个黄酮素分子由1 5 个碳原子、1 0 个氢原子和2 个氧原子构成【答案】C【解析】【解答】A、根据黄酮素化学式可知,该物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说法不符合题意;B、艾草浓烈芳香的气味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说法不符合题意;C、黄酮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 2 x 1 5):(1 x 1 0)/1 5:1 0,说法符合题意;D、根据黄酮素化学式可知,一个黄酮素分子由1 5 个碳原子、1 0 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说法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o【分析】A、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B、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C、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x 原子个数之比分析;D、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分析。4.(2 分)如表中对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有不正确的一组是()A.A B.B C.C D.DA化学与生活人体缺乏维生素A容易患夜盲症 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B物质的分类有机物:甲烷、酒精、小苏打混合物:空气、合金、冰水混合物C化学与环境垃圾分类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 S O 2、N O 2 的排放会引起酸雨D安全常识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家用电器着火,立即切断电源【答案】B【解析】【解答】A、人体缺乏维生素A 容易患夜盲症,正确;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正确。归纳完全正确,错误;B、甲烷、酒精属于有机物,小苏打中虽含有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属于无机物,错误;空气、合金都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属于纯净物,错误。归纳有错误,正确;C、垃圾分类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正确;SO2、N02在空气中易形成硫酸、硝酸,排放会引起酸雨,正确。归纳完全正确,错误;D、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正确;家用电器着火,立即切断电源,正确。归纳完全正确,错误。故答案为:Bo【分析】A、根据人体缺乏维生素A 易患夜盲症、缺铁会引起贫血分析;B、根据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属于盐,冰水混合物为纯净物分析;C、根据垃圾分类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硫和氮的氧化物造成酸雨分析;D、根据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及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分析。5.(2分)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D.【答案】D【解析】【解答】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不符合题意;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 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不符合题意;C、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内进行,图中所示操作不符合题意;D、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图中所示操作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过滤需用玻璃棒引流分析;B、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C、根据量筒不能用于溶解物质分析;D、根据氧气验满用带火星木条放瓶口处检验分析。6.(2 分)雷电交加的天空发生的一个化学反应,其微观过程可用以下模型图表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反应前 反应后o氮原子 氧 原子A.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B.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是1:1C.反应后的物质属于纯净物D.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答案】C【解析】【解答】A、反应前两种物质均是单质,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均为零,反应后生成化合物,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均不为零,所以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不符合题意;B、该反应中两个氮气分子和两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四个一氧化氮分子,所以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是1:1,不符合题意;C、反应后氮气有剩余,所以反应后的物质有两种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D、该反应有氧气参与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o【分析】A、根据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均不为零分析;B、根据原子种类和个数反应前后不变确定分子个数关系分析;C、根据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为纯净物分析;D、根据物质与氧发生变化为氧化反应分析。7.(2分)推理是学习化学时常用的思维方式,以下推理结果正确的是()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不同种元索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则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一定作催化剂C.用洗洁精去油污是乳化作用,则用汽油去油污也是乳化作用D.碱溶液显碱性,则显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答案】A【解析】【解答】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符合题意;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不一定作催化剂,如果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或化学性质改变了,则不是催化剂,不符合题意;C、用洗洁精去油污是乳化作用,汽油去油污是由于油污溶解于汽油,不是乳化作用,不符合题意;D、碱溶液显碱性,但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例如碳酸钠溶液是盐溶液,也显碱性,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o【分析】A、根据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析;B、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的特点分析;C、根据汽油溶解油污的性质分析;D、根据碱溶液和碱性溶液的区别分析。8.(2 分)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不考虑水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0 tl t 2 温度也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B.t2C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40%C.t2时,将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L C,析出晶体甲的质量大D.t C时,将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C,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答案】D【解析】【解答】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A 不符合题意;B、12时,甲的溶解度是40g,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扁行X 100%,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40潴009*100%x 28.6%40%,B 不符合题意;C、1 2 c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分别降温到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C不符合题意;D、t C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两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溶质、溶剂质量都不会改变,所以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分析B、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方法分析C、根据两种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分析D、根据两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不变分析9.(2 分)下列物质:浓硫酸浓盐酸生石灰烧碱,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大且变质的是()A.B.C,D.【答案】A【解析】【解答】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自身变稀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敞 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自身质量减小,不符合题意;敞 口放置一段时间后,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自身质量变大,符合题意;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烧碱会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自身质量变大,发生化学变化,变质,符合题意,综上分析可知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o【分析】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盐酸的挥发性、生石灰与水反应、烧碱易潮解和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分析。10.(2分)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除 去CaCL溶液中的少量盐酸加入过量碳酸钙充分反应后过滤B除 去CO2中少量的C0点燃C鉴 别 固 体(NH)2s04和K2s04分别取样,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D除去氯化钠中少量氯化钙、氯化镁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浸洗、过滤、干燥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解答】A、盐酸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C、固 体(NH)2s04和熟石灰研磨,会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氨气,K2sCM不会,可以鉴别,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D、氯化钠不能再溶解到氯化钠饱和溶液中,而对于氯化钙,氯化镁等杂质还可以再溶解到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浸洗、过滤、干燥可以除去少量氯化钙、氯化镁,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故答案为:Bo【分析】根据物质的除杂原则和鉴别方法分析,物质除杂时选择的药品要只与杂质发生反应,不与原物质反应,且在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物质的鉴别需加入物质后通过不同现象进行区分。11.(2分)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A气质氢的蚩A lMg 向装有等质量镁粉和铝粉的烧杯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盐酸0 反应时间3B体质小气的量向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稀 硫 酸 gCT量分教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锌的混合物0 加热时间,SD.用红磷测定密闭容器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答案】D【解析】【解答】A、等质量的镁和铝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每 2 4 份质量的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 5 4 份质量的铝产生6份质量的氢气,铝产生的氢气大于镁产生的氢气,且铝的活动性比镁弱,反应速率比镁慢,该选项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B、向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酸碱中和反应优先发生,当与氢氧化钠反应完全时硫酸才开始与碳酸钠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刚加入稀硫酸时没有气体产生,该选项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C、氯酸钾在二氧化锦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过程中二氧化锌是催化剂,质量始终不变,质量分数随着氯酸钾的减少不断增加,直至反应完全后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D、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氧气占空气中体积的1/5,完全反应,气体体积减小1/5,该选项对应关系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正确。1 2.(2分)现 有F e z C h和C u O的混合物a g,在高温条件下用足量的CO还原,得到金属混合物4.4 g,产生的CO 2气体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全部吸收后,产生白色沉淀10.0g,则a的数值为()A.12.6 B.6.0 C.6.3 D.5.5【答案】B【解析】【解答】设:产生白色沉淀10.0g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7。2 +1+“2。4 4 100 x 10.0g44 X100=1 0 x 4.4 g高温 高温根据化学方程式:Fe2O3+3CO-2尸e +3 c。2、CO+CuO-Cu +C。2可知,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等于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故一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4 4。x叁=1.2。,一氧化碳中氧元素质量为1.2 g x居=1.6 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4.4 g -1.2 g =3.2 g,CO 2中的O原子来源于C O和金属氧化物,故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2 g-1.6 g =1.6 g,所以金属氧化物的质量为4.4 g +1.6 g =6.0g,即a =6.0g,故答案为:B o【分析】根据生成碳酸钙的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二氧化碳质量,再结合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x 元素质量分数分析。阅卷人得分填空题(共4题共13分)13.(3分)用化学用语填空(1)(1分)氮气。(2)(1分)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 原 因 是 酸 溶 液 中 都 含 有。(3)(1分)标出工业用盐Na NCh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o【答案】(1)N2(2)H+N a N O2【解析】【解答】(1)氮气的化学式为:N2;(2)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原因是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其离子符号为:H+;(3)Na NCh中,钠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显-2 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价。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是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Na NCh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Na N O2【分析】根据氮气是双原子构成分子的物质,酸的溶液中都含氢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分析。14.(3 分)如图是A、B、C、D 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2)(1分)A 在 化 学 反 应 中 容 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3)(1分)由B、C 两 种 粒 子 构 成 的 化 合 物 的 化 学 式 为。【答案】(1)3 或三(2)得到(3)Al Ch【解析】【解答(1)元素种类由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由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不同的有三种,所以图中共有三种元素。(2)A 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3)B是铝元素,易形成带3 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C 是氯元素,易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所以由B、C 两种粒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 Cho【分析】(1)根据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分析;(2)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易得到电子分析;(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 书写化学式分析。15.(4分)在某次实验课上,小东同学把一包铁粉和镁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Ag NCh溶液中,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 分)滤 渣 中 一 定 含 有,可能含有(填化学式)。(2)(1分)滤 液 中 可 能 含 有 的 溶 质 (填化学式)。(3)(1分)用 化 学 方 程 式 表 示 溶 液 变 为 浅 绿 色 的 原 因。【答案】(1)Ag;F e(2)Ag NO3(3)F e+2 Ag NCh=F e(NO 3)2+2 Ag【解析】【解答】铁粉和镁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Ag N03 溶液中,则镁粉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单质和硝酸镁,当镁完全反应后,铁粉再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单质和硝酸亚铁。(1)把一包铁粉和镁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Ag NCh溶液中,则镁粉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单质和硝酸镁,当镁完全反应后,铁粉再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单质和硝酸亚铁。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说明镁完全反应,铁参加了反应。故滤渣中一定含有Ag,一定没有M g,可能含有F e。(2)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镁和硝酸亚铁,可能含有的溶质硝酸银。(3)溶液变为浅绿色是因为溶液中含有硝酸亚铁,故化学方程式为F e+2 Ag NCh=F e(NO 3)2+2 Ag。【分析】根据铁粉和镁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Ag NCh溶液中,镁先与硝酸银反应,然后铁再与硝酸银反应分析。16.(3 分)某化学实验小组将未经打磨的铝片放入盛有稀硫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2分)AB段压强不变的原因,反应在 点停止(填字母)。(2)(1分)CD段容器内压强变小的原因。【答案】(1)氧化铝与稀硫酸反应不产生气体;C(2)反应结束温度降低【解析】【解答】(1)未经打磨的铝片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将未经打磨的铝片放入盛有稀硫酸的密闭容器中,氧化铝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氧化铝反应完,铝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AB段压强不变的原因氧化铝与稀硫酸反应不产生气体;根据图示可知,C点气压最高,反应在C点停止;(2)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是放热反应,反应后温度逐渐恢复至常温,CD段容器内压强变小的原因是反应结束温度降低。【分析】(1)根据未打磨的铝片放入硫酸中,先氧化铝与硫酸反应,然后铝再与硫酸反应,压强随氢气的增加而增大分析。阅卷人得分三 计算题(共 2 题;共 9 分)17.(3分)过氧乙酸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其说明书的一部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过氧乙酸消毒液【质量】500g 化学式:G H 4 O3【含量】4 0%用途:消毒、杀菌【性质】强氧化性、酸性【使用方法】浸泡、喷雾、熏蒸等方法,用水稀释后使用(1)(1分)保 存 和 配 制 过 氧 乙 酸 不 宜 使 用 (填“铁”“玻璃”或“陶瓷”)材料制成的容器。(2)(1分)双氧水和乙酸反应可得到过氧乙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H2O2=CH3COOOH+X,贝 I J X 的化学式为 o(3)(1分)用质量分数为40%的过氧乙酸溶液配制8000g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来浸泡消毒,需要取水 mL(水的密度为Ig/mL)。【答案】(1)铁(2)H2O(3)7900【解析】【解答】(1)根据标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过氧乙酸具有酸性,铁能与酸性物质反应,玻璃、陶瓷不能与酸性物质反应,保存和配制过氧乙酸不宜使用铁材料制成的容器;(2)根据化学方程式:CH3coOH+H2O2=CH3COOOH+X可知,反应前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数目分别为:2、6、4,反应后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数目分别为:2、4、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不变,X 中存在2 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X 的化学式为HQ;(3)设需要取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有:(8000g-x)x40%=8000gx0.5%,x=7900g。因为水的密度是lg/m l,所以需要取水7900mL。【分析 1(1)根据酸能与铁等反应分析;(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3)根据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分析。18.(6 分)为测定某赤铁矿中FezCh的含量,取 10g该赤铁矿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92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g(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1)(1分)样品中Fe2O3的质量为 go(2)(5 分)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答案】(1)8(2)解:设硫酸铁的溶质质量为X。Fe2O3+3H2SO4=Fe2(SO4)3+3H2O160 4008g x160=8g400 x=20g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勰 x 100%=20%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解析】【解答】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 g,说明杂质质量是2 g,则样品中F e z C h 的质量为1 0 g-2 g=8 g。(2)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为硫酸铁,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8 g+9 2 g=1 0 0 g o 详见答案。【分析】(1)根据杂质不与酸反应,剩余固体为杂质,以此计算氧化铁的质量分析;(2)根据反应的氧化铁的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生成硫酸铁的质量,再计算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分析。阅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3题;共14分)1 9.(4 分)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1)(1 分)仪器的名称是。(2)(2 分)实验室从环保和节能的角度考虑,要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应该选择的装置是(填字母代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1 分)已知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属于大气污染物。实验室制取氨气常用加热熟石灰和氯化镂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应该选择的最佳制取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为 o【答案】(1)分液漏斗MnO2(2)B C;2 H 2 O 2 -2 H2O+O2T(3)a g f h【解析】【解答】(1)仪器的名称是分液漏斗;(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锦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生成物水对环境无污染,氧气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较纯,实验室从环保和节能的角度考虑,要制取较纯净的氧气,所用药品为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南孟,应该选择的装置是B C;M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 H 2 O 2 -2 H 2 O+O 2 T;(3)根据“实验室制取氨气常用加热熟石灰和氯化镂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根据“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属于大气污染物”可知,氨气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使用F装置收集时,应从g 端通入,收集后还需作尾气处理,氨气易溶于水,G装置可吸收氨气。应该选择的最佳制取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为a g f h;【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2)根据发生装置选择看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分析;(3)根据制取氨气选择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分析。2 0.(5 分)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用B a C E 溶液与适量K 2 s o 4 溶液制备B a S C h。完成实验操作 1 后,同学们发现自己错把K 2 c C h 溶液当成K 2 s(X溶液。为了不浪费药品,同学们讨论决定,借助其它试剂与固体A继续完成制备B a S O a 的实验,其中试剂B中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整个实验流程如下:(1)(1 分)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o(2)(1 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 分)操作n 的名称为,溶液b的溶质为(4)(1 分)从理论上讲,该实验过程最终得到的B a S C U 质量_ _ _ _ _ _ _ _ _ 原方案得到的B a S(X质量(填,或“4 的实验,其中试剂B中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碳酸钢转化为可溶性的钏盐,同时有气体生成,符合碳酸盐与酸反应的性质,所以此时B为盐酸,碳酸钢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钢、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是二氧化碳,由于加入的B溶液为过量的,所以溶液b 溶质是氯化钢和氯化氢,硫酸钾与氯化钢反应生成硫酸钢沉淀和氯化钾。(1)根据流程可知,反应是氯化钢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钢和氯化钾,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2)根据流程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碳酸钢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钢、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 a C O 3+2 H C l=B a C 1 2+H2O+C O 2 T ;(3)操作U是将溶液中的溶质与水分离,其操作名称为蒸发。根据分析可知,溶液b的溶质为B a C b、H C 1;(4)根据流程可知,反应前、后的钏离子都是转化为沉淀,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小,所以质量相等。【分析】(1)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分析;(2)根据碳酸钢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钢、水和二氧化碳分析;(3)根据蒸发结晶原理及反应后溶液成分除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反应物的剩余分析;(4)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分析。2 1.(5 分)为探究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稀 盐 酸N&CCh溶液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湾清石灰水A B C请回答下列问题:(1)(1 分)以上实验中,能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的现象是o(2)(1 分)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 示)。(3)(1分)小组同学在做完上述实验后,将A、B、C三支试管反应后的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废液缸)中静置,观察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提出问题 上层清液中的溶质(指示剂除外)的成分是什么?分析推理 同学们一致认为上层清液中的溶质一定不含有C a (O H)2、N a O H,还不含有。(4)(1分)作出猜想 猜想1:只有N a C l;.猜想2:“(5)(1分)实验验证 操作: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碳酸钠溶液。现象:o 结论 猜想2成立。【答案】(1)A中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2)N a2C O3+C a(O H)2=C a C O 3;+2 N a O H(3)N a 2 c C h或碳酸钠(4)N a C l和C a C b (或氯化钠和氯化钙)(5)有白色沉淀生成【解析】【解答】(1)以上实验中,若能证明盐酸或氢氧化钙被消耗,就能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献变红色,盐酸显酸性、氯化钙溶液显中性,都不能使酚猷变红色,以上实验中,能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的现象是A中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2)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 a 2 c Ch+Ca(O H)2=Ca CO 3 1+2 N a O H ;(3)分析推理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小组同学在做完上述实验后,将A、B、C三支试管反应后的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废液缸)中静置,观察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碳酸钠溶液(B中过量)与氯化钙(A中反应所得)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上层清液为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同学们一致认为上层清液中的溶质一定不含有Ca (O H)2、N a O H,还不含有碳酸钠(或N a 2 c o 3)【作出猜想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猜想1:只有N a Cl;.猜想2:氯化钠和氯化钙(氯化钙过量)实验验证因为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操作: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碳酸钠溶液。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结论 猜想2 成立。【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分析;(2)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分析;(3)根据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分析;(4)根据反应后一定生成氯化钠及氯化钙可能过量分析;(5)根据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分析。试题分析部分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总分:60分分值分布客观题(占比)24.0(40.0%)主观题(占比)36.0(60.0%)题量分布客观题(占比)12(57.1%)主观题(占比)9(42.9%)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大题题型题目量(占比)分 值(占比)填空题4(19.0%)13.0(21.7%)计算题2(9.5%)9.0(15.0%)综合题3(14.3%)14.0(23.3%)单选题12(57.1%)24.0(40.0%)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序号难易度占比1普通(100.0%)4、试卷知识点分析序号知识点(认知水平)分 值(占比)对应题号1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4.0(67%)192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5.0(8.3%)213酸的化学性质12.0(20.0%)16,17,184基础知识点归纳4.0(67%)4,75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5.0(8.3%)206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2.0(3.3%)97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3.0(5.0%)178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5.0(8.3%)219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2.0(3.3%)110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2.0(3.3%)211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2.0(3.3%)612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2.0(3.3%)91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4.0(6.7%)1914气体反应装置的选取4.0(67%)1915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2.0(3.3%)1216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2.0(3.3%)1017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10.0(16.7%)11,17,2018固体溶解度的概念2.0(3.3%)819化学式的相关计算4.0(6.7%)3,1220电解水实验2.0(3.3%)221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0(5.0%)1422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3.0(5.0%)1423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4.0(6.7%)1524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5.0(8.3%)2025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2.0(3.3%)826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6.0(10.0%)5,1927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2.0(3.3%)528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3.0(5.0%)1329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2.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