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pdf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分析单元教学内容: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并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小数的意义,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2、理解掌握小数部分的各个数位名称以及数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3、结合解决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4、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5、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法,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的加减法及混合运算。单元教学时数:9课时第1课时 小数的意义教学内容:教材第2 6页的内容以及认一认、想一想、填一填。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教学重、难点: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了解小数的意义,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教学准备:计数器、标有小数的一些物品预习提纲:1、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记录下来与同学进行交流。2、准备两张正方形纸片,一张平均分成10份,一张平均分成100份。3、你会读写小数吗?写出5个小数,并读给家长听一听。4、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名称是什么?计数单位是什么?5、试完成课本第6页 的“练一练”教学过程一、活动引入:1、教师出示一张纸,学生用整数表示(1)老师出示三张同样的纸,学生用整数表示(3)。老师将其中一张平均分成两张,让学生表示这样的小张。(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别有小数和分数表示。)2、出示课本第2 页的小数,指名学生读,了解学生读小数的学握情况。3、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小数,想一想:你在哪儿看见过可用过小数?请与同学交流交流。4、师:你们说得真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小数,那么小数究竟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探究“小数的意义”。二、探究新知:小数的意义1、认识小数点(1)师:请认真观察课本第2 页的这些小数,你发现了什么?(2)生:这些数里都有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师板书:小数点)(3)师课件演示:我是小数点,在小数中我就读作“点”,我把小数分成两部分,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2、探究小数的意义。(1)师:请拿出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纸片,把其中的1份涂上色。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用“1”表示,那么涂色部分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吗?(生:,或 0.1)10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2)师:把这个正方形看成“1”,涂色部分是工 ,写成10小数是0.1,请比较下:1和 0.1 的大小,1 中有儿个0.1?3(3)你能在这个正方形中涂出它的二,并用小数表示出来10吗?它有几个0.1 呢?(4)我们把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叫做十分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十分位与个位的进率是十,那么你们能用正方形纸表示出0.01吗?个人创意增减:(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5)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 0 份取其中1 份,用分数表示是1上,用小数表示是0.1,其中的3份是3二,也10 10可表示为0.3;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 0 0 份取其中1 份,用分数表示是一,用小数表示是0.0 1,其中的2 3 份10023是-,也可表示为0.2 3。100(6)想一想:把“1”平均分成1 0 0 0 份,其中的1 份是:(),也 可 表 示()。其中的5 9 份是:(),也可表示()。(7)请观察这些小数和它对应的分数,你发现了什么?生: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儿是两位小数,那么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3、探究小数的小数部分的数位名称及计数单位。我们在写整数时都可以按照数位顺序表来写,小数可不可以呢?看课本第5 页的计数器。了解数位顺序。明确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的各数表示什么。边想边填。4、每人说一个小数,并在组里说说自己的小数各数位数字表示的意义。5、练习:把下面的分数改成小数,小数改成分数5515571010010001000.2 10.3 6 50.0 7 80.9三、小数的读写法1、小数的读法(1)你能读出下面的小数吗?0.3 2 2 5.2 1 3 0.1 2.0 3 3 1 0 0.0 0 1(2)你能说说读小数的方法是什么吗?(3)师小结: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通常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2、小数的写法(1)请你写出下面各小数。零点三 零 二 十点 二 一 一百点零零九五百点五零零(2)请说说写小数要注意什么呢?四、知识的灵活应用1、完成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2、进行讲评反馈。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说一说教学反思:第2课 时 测 量活动教学内容:课本第7 8页的内容:用小数表示数量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探究怎样把儿分米或儿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难点是通过探索单位(复名数与单名数)换算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教学具准备:软尺、学生准备尺子、回形针等。预习提纲:1、用尺子量自己笔盒的长和宽各是儿厘米,并记录下来。2、选家中的门或桌子,量出长和宽各是几分米,并记录下来。3、5分米、12厘米各是多少米?你会用小数表示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指名同学测量黑板的长、宽,记录。长:6分米,宽:16厘米 或长60厘米,宽16厘米2、师:发现什么问题?单位不统一。这样有什么不好?怎么办?3、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测量活动”的 知 识(板书)个人创意增减:二、探索新知:1、我们怎样把这些用不同单位记录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呢?(1)1 米=1 0 分米6分米是 色 米,就是0.6 米10(2)1 米=1 0 0 厘米1 6 厘 米 是 也 米,就 是 0.1 6 米,同样6 0 厘米就是0.6 0 米。1002、引导质疑和讨论:那么0.6米和0.6 0 米一样长吗?3、怎样把儿分米或儿厘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呢?4、教师小结改写的方法。三、实践应用:填一填:1、(1)先让学生试着填一填。(2)进行讲评与订正名称测量结果用米作单位故事书的封面长2 3 厘米宽1 7 厘米教室门的背面长2米 3分米加8 0 厘米黑板面长2 米 8 5 厘米宽1 米 1 分米2、用尺子量书或笔盒等物品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填写完下表。(1)先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填一填。(2)进行汇报与交流名称测量结果用米作单位四、拓展1、第 8页试一试第1 题:一只军舰鸟的体重约1 千克5 0 0 克,翼长2米 1 分米,骨骼重1 1 3 克,可以用小数怎样表示呢?1 千克500克=()千克 2 米 1 分米=()米113克=()千克(1)指名填一填。(2)汇报交流想的过程,主要说说是怎样想的。2、完成课本第8 页试试的第2 题:用小数表示下图的测量结果。3、练习:课本第8 页练一练。先练习后,指名生说说是怎样改写的?4、对练习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小结。五、总结: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第 3 课 时 比 大 小教学内容:教材第9 10页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目标: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教学重、难点: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并进行排列教学准备:教学挂图预习提纲:1、自己先学习课本第9 页的内容。2、想想:怎样比较9.87分、9.90分、9.96分的大小。3、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是怎样的呢?试着说给你的家长听一听。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个人创意增减:1、学校演讲比赛中,郑强的成绩是9.87分,李明是9.90分.谁的得分高一些?2、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3、引入:他们两人的得分用什么数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1、他们的成绩出来了!郑强的得分是9.87分,李明的得分是9.9 0分。谁的得分更高一些?可以怎样匚床?(板 书:9.87 ()()排完后,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怎样想的?4、第四位选手出场了,王平,评委说,王平的表现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猜一猜:如果你是评委,你可能会给王平打出多少分?5、小结:你是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三、巩固与应用1、三位选手的体重是这样的:40.26千克、35.56千克、35.80千克。请你把他们的体重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排列起来。2、第10页练一练第1、2、3、4、5题。3、第11页的第6、7题。第6题:根据要求,写出三个小数(1)在 0.6 和 1.0 之间:(),(),()。(2)在 0.25 和 0.5 之间:(),(),()。(3)在 0 和 0.1 之间:(),(),()。第7题:下面数中的口内可以填几?0.0 7 0.6 1.口口.2 ,0.1 4、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数学游戏我买了一本书,8元左右,猜一猜多少钱?谁猜得最接近?四、总结:你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反思:第4课 时 练 习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213页的内容:练习一。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掌握小数数位间的进率,进一步体会数与形的结合。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对使用小数的作用的认同。3、比较小数点的变化带来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教学重难点: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教学准备:09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你对小数是怎样认识的?小数和什么样的数关系比较密切?1、先指名学生说一说。2、教师进行小结。二、自主练习1、第1题:在下图中标出:0.3,1.5,2.8,3.6,并写出A,B,C表示的三个数。(1)你对这条线怎么看?(2)你是怎样想的?怎么样迅速找到0.3,1.52.8,3.6,的位个人创意增减:置?(3)你是怎样确定A,B,C点表示的是什么数?(4)师:做这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出:线段的起点是0,而不是0.1。(1)先指名生说一说要完成这题就应该怎样想呢/2、填空:3角 7分=()元6分=()元9 0厘米=()米7分米=()米7 2 5 克=()千克4 5 克=()千克1 米 5厘米=()米2元 3角 4分=()元(2)让学生做一做。(3)集体讲评交流。(4)小结:我们应该先找出原单位与换算后的单位之间的进率,然后再进行单位换算。3、比身高。小丽:我身高1 5 分米。小 明:我 身 高 1.5 2 米。小娟:我身高1 4 9 厘米。把这三人的身高从低到高的顺序排一排。(),(),()o(1)先让学生读一读题目,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排一排。(3)汇报交流,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排?你是怎样想的?指出:三个人的身高单位不同,要先改成相同单位再比较。4、小明不小心抄丢了小数点,请在适当的位置写上小数点,使这个式子成立。(7 9 6)(8 8 3)(6 8 8)(5 2 4)三、数学游戏:用 09这十张卡片和同桌一起玩“组数”游戏。1、规则:(1)两人轮流抽卡片,每人抽三张,每抽一张后,两人分别选择适当的位置放下(不能看对方的卡片):(2)比较组成的两个小数,数大者为优,画一个笑脸。(3)整理卡片,进入下一次比赛。个位十分位百分位2、学生同桌进行比赛并做好记录。3、还可以怎样玩呢?(也可以是最接近“1”者胜)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第 5 课 时 购 物 小 票教学内容:教材第14 15页的内容:购物小票以及练一练。教学目标:1、理解不进位、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2、会正确计算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3、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教学重、难点:掌握不进位小数的笔算加减法,注意先把小数点对齐再相加减。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挂图、学生准备一支彩色笔。预习提纲:1、自学课本第14页 的“购物小票”2、试 计 算:1.25+2.41和 3.66-1.25这两小题,3、想想笔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4、试完成练一练的1、2 两小题。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师:老师买了一些东西,服务员给了一张小票,大家帮我看一看。2、师出示书中小票。酸奶 L25饼干 2.41应收3.66你看了这张小票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发言)3、师:我们核对一下吧!同桌交流个人创意增减:4、我们先观察一下书上的“涂一涂”,并完成剩下“涂一涂”部分涂完后你有什么发现呢?5、师:应怎样列式?生:1.25+2.41=3.66-1.25=师揭示课题:小数加减法学习小数的加减法1、师:你会帮老师算算吗?用什么方法呢?2、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3、针对当时出现的问题老师讲评4、师小结方法,交流讨论。并强调:计算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其他就与整数加减法一样了,但结果不能把小数点遗漏。5、尝试练习:出示一些商品价格。娃娃:26.00元 闹钟:45.30元 铅笔:0.5 0元铅笔盒:6.84元 照相机:265.80元火腿肠:0.90元 巧克力:8.45元(1)师:让我们用今天所学的本领来进行一次购物活动。你想买哪两样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钱?请算一算,说说哪种商品更便宜?(2)学生练习后交流,讲解三.实际运用,巩固方法1、计算:练一练第1题。2、小明家两个朋的水费情况如下表所示:月份水费(元)7月25.28月21.6他家两个月的水费共是多少元?3、同学们进行跳远比赛。冬冬跳了 3.16米,亮亮比冬冬多跳0.2 3米,强强比亮亮少跳0.18米,强强跳了多少米?4、亮亮身高1.45米。他站在0.4米高的凳子上时,比爸爸高0.05米。爸爸身高多少米?四、师生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教学反思:第 6 课 时 量 体 重教学内容:教材第16 17页 的“量体重”教学目标:1、结合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尝试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计算小数加减的方法,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使学生在小数加减法中正确对齐数位,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对计算中出现的划0 和补0 问题学生能基本达到正确计算。3、通过减法教学,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本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 1 的算理的理解与应用。预习提纲:1、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2、自学课本第16页的内容,3、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方法怎样?试用竖式计算下面两小题:45.2-33.4 3 8-3 3.4,并想想计算时要注意什么?4、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会变化吗?为什么5、试完成课本第16页 的“试 试”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口算.0.32+0.45 0.27+0.69 1.4+1.92.23-1.21 0.69-0.12 0.98-0.1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0.33+1.250.78-0.5个人创意增减:2.竖式计算:4 8 9-2 6 4 1 0 0 0-9 0 5说出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二、探究新知1 .创设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情境图(1)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学生提问题揭示: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减法“量体重”.2 .板书: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4 5.2-3 3.4=3.学生尝试练习(1)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 5.2 3 3.4这个算式,你想到什么?(2)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小数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个位”退 1 作 1 0,再相减.(3)讨论: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然后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 当“1 0”,然后再减.4、学生独立解决“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1)列式 3 8-3 3.4(2)怎样竖式计算呢?(3)指出:整数减小数可以把整数化成小数再相减。其 中 的“3 8”化 成“3 8.0”,十分位不够减就向它的前一位即“个位”退 1 当“1 0”再减。5、反馈练习:P 1 6 页“试一试”.(同桌订正)讨论交流: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减法要注意什么?6.明确:(1)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然后从低位减起;(2)哪一位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借1 当“1 0”;(3)最后确定得数的“小数点”的位置.三、巩固发展1 .选择.(1)1.3 5-1.3 0=()1.0 5 1.2 2 0.0 5(2)1 2.1 2-8.8 8=()4.3 4 3.2 4 3.3 42、课件出示(1)口算:”课本第1 7 页 第 1 题。”(2)下面各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8.10 15.00 30.070 0.090 6003、用竖式计算,其中最后要验算(板演).3.7+2.36 15.4-2.9711.65-7.39 10.2-8.755.94+10.7 10-3.144、P17页练一练第4 题“森林医生”5、数学与生活。课本第17页的第3 小题。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引导学生总结.教学反思:第 7 课 时 歌 手 大 赛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 的“歌手大赛”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运算。2、能解决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参与、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喜悦。4、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进、退位加减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合理地选择和使用简便运算的方法。预习提纲:1、自学课本第18页的内容。2、想想: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在小数中能否适用?试举例验证一下。3、你能试解决课本18页 的“谁的总分高,高多少?”这个问题吗?有儿种解决的策略?4、试完成课本1 8 页 的“试一试”,并想想:小数加减混全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笔算.0.3 8+0.4 5 4.2 7-0.6 9 1.4-0.9 3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 .竖式计算:4 8 9-(2 6 4 +9 0 5 )说出整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二.学习新知1 .创设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情境图5号选手 9号选手专业得分:8.5 5 分 专业得分:8.6 5 分综合素质得分:0.8 8 分 综合素质得分:0.4 0 分总分:9.4 3 分(1)师引入:你能估计一下谁的总分高?高多少?(2)学生估计发言。2 .师:高多少分,要算一算才知道。(1)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高多少分”这个问题。(2)展示:学生板演的不同解法:方法 1:8.6 5+0.4 0=9.0 5(分)9.4 3-9.0 5=0.3 8(分)方法 2:9.4 3-(8.6 5+0.4 0)=9.4 3-9.0 5=0.3 8(分)(3)你能说说这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吗?有什么不同?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3、师:你觉得小数加减计算时应该要注意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小组讨论、交流)4、全班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个人创意增减:5、反馈练习:课本第17页 的“试一试”.(同桌订正)(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2)讨论交流: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三、巩固发展完成课本第19页“练一练”1、计算下面各小题4.6-1.75+2.08 4.28+0.53-3.377.41-(2.96+3.04)5-(4.19-2.83)说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是什么?2、爸爸用两条长度分别是1.2 7米、1.3 5米的绳子接起来捆扎报纸。接口处共用去绳子0.25米,接好后的绳子有多长?3、想一想路程中的问题:完成课本第19页的第3小题。4、算一算:小动物过河(课本第19页第4小题)(1)这些小动物共有多重?(2)它们三个能一起过河吗?四、拓展延伸:课本第19页的第5小题(思考题)(1)先引导学生估算,再精确计算(2)小组讨论、汇报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引导学生总结)教学反思:第8课 时 练 习 二(1)教学内容:教材第20、21页的部分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进一步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方法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重难点:迅速准确灵活地运算小数加减法,并会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知识的回顾与归纳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小结:学习了小数加减法以及混合运算,在计算时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上点上小数点。二、计算下面各题,并进行验算1 5.2+6.8 4 1 0-6.3 1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三、说出下面各题中先算的是哪一步,并进行脱式计算。3.5+8-3.6 4.6+2.4+0.5 9-(2.4+3.7)四、课堂练习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 .8 2+6.9 3+2.0 7 9.5 8-2.4 6-3.1 23 .8 2+(6.9 3+2.0 7)9.5 8-(2.4 6+3.1 2)2、用简便方法计算。2.3+2.3 7+2.7 9.6-3.0 9-2.9 10.7+3.4+0.6+2.3 5.2 6+4.5 1+3.7 49.6-3.3 8-2.6 0.3 5+2.4 5+1.6 5+4.5 53、小狗找骨头:课本2 0 页第2小题4、实践应用: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陆地面积约是1.4 9 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是3.6 2 亿平方千米,(1)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是多少?(2)海洋面积约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个人创意增减: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教学反思:第 9课时 练 习 二(2)教学内容:教材第2 0、2 1 页的部分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灵活地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计算练习1、竖式计算3.8+3.5 4 3.0 5-2.9 8 5-3 4.72.脱式计算9.5+4.8 5-6.3 5.6+2.7+4.44.6-(1.7 5+2.0 8)4.0 2-3.5+0.9 87 0.8-1.2 5-1.7 5 5-4.1 9+2.8 3二.灵活实践应用1 .书第2 0 页第3 题:(1)想一想第七排怎样填?第八排呢?(2)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填的吗?2 .比一比:课本第2 0 页的第4题个人创意增减:(1)哪辆自行车的车座离地面近些?(2)哪辆自行车的车身长?分组讨论: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3.出示课本第21页的:欣欣文具店的图(1)买 1 枝钢笔和1把尺子,需要多少元?(2)我有5 元,买 1 块橡皮和1 枝圆珠笔,够吗?(3)买 1 个铅笔盒和1 个书包,付 50元,找回2.20元,对吗?4.想一想,说一说:课本第21页的第7 题.我能摘下这顶帽子吗?5.海洋世界:8.18元 趣味折纸:8.30元童话大王:7.82元 数学家的故事:7.11元(1)吴彤只有15元,她能买哪两本书?(2)小东买了其中的两本书,他付给售货员16元,猜一猜他买的可能是哪两本书?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请说一说教学反思:第 二 单 元 认识图形单元分析:单元教学内容:课本第2237页 的“认识图形”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2、能将三角形分类,知道什么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3、通过直观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4、通过撰撰的实验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5、通过四边形的分类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形四边形。6、欣赏生活中的图案,体会图案的形成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7、让学生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活动,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得新知。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单元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分类,四边形的分类,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通过具体活动,抽象出图形的某些特征。单元教学时数:9 课时第 1 课 时 图 形 分 类教学内容:课本第22页 的“图形分类”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会说明分类的依据。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操作、合作交流能力及空间观念。3、认识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及其实际应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实际应用。4、通过认识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按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预习提纲:1、收集一些你认识的图形(实物可图片),并想想你能按一定的标准帮它们分分类吗?2、查找生活中有关三角形、平形四边形相应的资料,从中你了解了它们的哪些特点?教学过程个人创意增减: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新课:图形的分类1、师:我们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你能说说你都认识了哪些图形吗?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过的平面图形,一方面鼓励学生从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另一方面为图形分类做准备。3、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索图形中的数学问题,板书:图形分类二、探索新知1、说一说:(1)师:你能再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图形?(2)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如下图形。2、分一分:(1)提出问题:你能把上面的图形进行分类吗?(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分类。(3)、汇报:分类的方法和标准。生1:可以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进行分类,分为两类。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平面图形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生2:平面图形乂可以分为两类,按图形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一 类 为:圆另一类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生3:按边数来分,上面的另一类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三边形:三角形一类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3、分类后,找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点。4、小结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三、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的“实践活动”。1、看一看,说一说。(1)课件出示图片:你见过这些图片吗?(2)引导学生说说运用的图形的什么特点来设计的?(3)小结出: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出大吊车的结构;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制作铁的栅栏大门,四边形的伸缩变形,带动大门的开关。(4)生活中你还见过运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情况吗?三角形:自行车三角车架,人字形梯架等。四边形:超市中的电动升降车等。2、“拉一拉”活动。(1)出示教具:让学生拉一拉,直观感受(2)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沿两个对角一拉,就变形了,他具有不稳定性。把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对拉,图形不改变形状,他具有稳定性。(3)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4)小结: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3、课本第2 3页的第3小题:你能解释为什么吗?指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4、欣赏:课件播放“数学万花筒”看到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想说什么?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第2课 时 三 角 形 分 类(1)教学内容:课本第2 4页的内容“三角形分类(1)”教学目标:1、根据三角形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2、根据三角形边的长度,把三角形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3、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明确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剪下附页2中的图2。预习提纲:1、自学课本24页的内容,2、剪下附页2中的图2,并把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并想想:你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2、说说: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区分的?教学过程、分一分1、分小组活动:拿 出 剪”附页2中的图2”的三角形把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2、汇报:分类的标准和方法。(1)可以按角来分,(2)可以按边来分。二、按角分类:1、观察第一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2、观察第二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个人创意增减: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三、按边分类:1、观察这类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2、引导学生发现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这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讨论: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指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四、练一练:第 1 题:让学生辨认各种三角形。第 2 题:通 过“猜三角形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决 定 是 个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给三角形分类了吗?三角形分类可以按怎样的标准来分?教学反思:第 3课时 三角形分类(2)教学内容:课本第26 页的内容“三角形分类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根据三角形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根据三角形边的长度,把三角形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2、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三角形按角的分类,按边的分类的方法。教学准备: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剪刀教学过程、回顾上节课的知识1、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2、三角形按边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3、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而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二、实践应用:1、在点子图上按要求画三角形:课本第26页的第2 题。(1)学生独立画三角形(2)师巡视指导,(3)讲评反馈2、剪一剪(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沿图中虚线剪成两个三角形个人创意增减:你知道这两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吗?为什么?小结:这两个三角形中都分别有一个角是直角,所以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2)怎样在一张长方形纸片上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再让学生交流剪的方法师再进行小结:剪的方法(3)正方形纸片沿图中虚线剪成的两个三角形你知道这两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吗?为什么?小结:这两个三角形中都分别有个角是直角,而且也有两条边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三、实践活动:第 1题:你能剪出一个锐角三角形吗?动手试剪一剪第 2 题:你能剪出一个钝角三角形吗?动手试剪一剪第 3 题:你能剪出 个直角三角形吗?动手试剪一剪第 4 题:你能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动手试剪一剪第 5 题:你能剪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吗?动手试剪一剪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品,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本领?请说一说教学反思:第4课时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内容:课本第27页 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2、能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性质,来解决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3、能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 8 0%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难点是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及过程。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预习提纲:1、自己画出3个不同的三角形,并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算一算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2、想一想:一副三角尺中每个三角尺中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每个三角尺中三个角的度数和分别是多少?3、试猜一猜:三角形中3个内角的和可能是多少?4、你能用“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一下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是1 8 0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1、教材第3 0 页创设的情境:大三角形对小角形三说:我的三个内角的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说:是这样的吗?2、引导学生根据刚才课件演示的内容提出问题:(1)什 么 是“内角”?(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几度呢?3、学生思考:如何求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呢?二、自主探索新知1、提出问题:怎样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多数学生会想到测量角度。2、小组活动:(1)每人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2)并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3)再算出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是多少并记录在第2 7 页的表格中。小组活动记录表 第()组个人创意增减:姓名三 角 形 的 形状每个内角的度数三 个 内 角 的和3、汇报测量结果和得到的结论。4、你发现了什么?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180OO5、量一量:引导学生量手中特殊的三角板,看看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得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正好等于1806、质疑:三角尺上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而量画的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接近1 8 0,究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等于180?7、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解答上面的疑问?(1)进一步探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正好等于180呢?(2)拼一拼: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把三个有撕下来,拼在一起,发现刚好形成了一个平角,而平角正好是等于180。,而个别学生在拼的过程中每两个角之间出现了空隙或有些重叠,使得拼成的角比平角大一点或小一点,但都在180左右。(3)使学生意识到:刚才和现在都有出现内角和在180左右的情况,可能是操作的时候出现的误差。(4)折一折: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像 书 2 8 页的方法折一折,发现折了之后三个内角刚好组成一个平角,而平角是180。8、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三、试一试: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运用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 8 0,求出第3个角的度数。1、完成课本2 8页的第3小题2、讲评订证,着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四、练 练1、完成课本第2 9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根据下面的三角形,求下面各角的度数先让学生算一算,再讲评,注意:让生说是怎样算的?2、完成课本第2 9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 8 0,判断:题中的三个三角形说得对吗?五、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第5课时 练习课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内容:课本第2 9页的 三角形的内角和”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 8 0 的知识,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熟练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3、能应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探索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 6 0。4、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科学学习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探索和发现四边形内角的度数和等于360%难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