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三).pdf

    • 资源ID:90891817       资源大小:8.37MB        全文页数:8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三).pdf

    第二十一讲守恒法应用题中的数量有的是变化的,有的是始终不变的。解应用题时,抓住始终不变的数量,分析不变的数量与其他数量的关系,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把应用题解答出来的解题方法,叫做守恒法,也叫抓不变量法。(-)总数量守恒有些应用题中不变的数量是总数量,用守恒法解题时要抓住这个不变的总数量。例 1 晶晶要看一本书,计划每天看15页,24天看完。如果要12天看完,每天要看多少页?如果改为每天看18页,几天可以看完?(适于三年级程度)解:无论每天看多少页,总是看这一本书,只要抓住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变”这个关键,问题就好办了。这本书的总页数是:15X24=360(页)如果要12天看完,每天要看的页数是:3604-12=30(页)如果改为每天看18页,看完这本书的天数是:3604-18=20(天)答略。此题由于第一步是用乘法求出总数,因此也叫做“归总”应用题。*例 2 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2 6 厘米,宽 16厘米的长方形。用同样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所围成的面积是多少?(适于三年级程度)解:这根铁丝的长是不变的量,铁丝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相同。即:26X2+16X2=52+32=84(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84+4=21(厘米)正方形所围成的面积是:21X21=441(平方厘米)答略。3解:书架上书总的本数是不变的数量,设它为单位1。从“上层书的本a书总的本数分成5 份,上层的书占总本数的因此,书总的本数是:a原来书架的上层有书:a原来书架的下层有书:90-18=72(本)(二)部分数量守恒当应用题中不变的数量是题中的一部分数量时,要抓住这个不变的部分数量解题。例 1 一辆汽车,从甲站到乙站,要经过2 0 千米的平路,4 5 千米的上坡路,15千米的下坡路。如果这辆汽车在平路上每小时行4 0 千米,在上坡路上每小时行3 0 千米,在下坡路上每小时行4 5 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驶,这辆汽车在甲、乙两站间往返一次需要多少时间?(适于五年级程度)解:无论汽车行驶在平路上、上坡路上,还是在下坡路上,每一段路上的速度是不变的。这辆汽车往返一次共行:在 平 路(20+20)千米在上坡路(45+15)千米在下坡路(15+45)千米这辆汽车往返一次需要的时间是:a答略。例 2 有含盐15%的盐水20千克,要使盐水含盐1 0%,需要加水多少千克?(适于六年级程度)解:题中盐的重量是不变的数量,盐的重量是:20X15%=3(千克)在盐水含盐10%时,盐的对应分率是1 0%,因此盐水的重量是:310%=30(千克)加入的水的重量是:30-20=10(千克)答略。a解:文艺书的本数是不变的数量。文艺书有:aa=7 2 0 (本)从后来两种书总的本数中减去原来两种书总的本数,得到买进科技书的本数:7 2 0-6 30=9 0 (本)综合算式:a=7 2 0-6 30=9 0 (本)答略。(三)差数守恒当应用题中两个数量的差是不变的数量时,要抓住这个差,分析数量关系解题。例 1 父亲今年35 岁,儿子5岁。多少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 倍?(适于四年级程度)解:父子年龄的差是个不变的数量,始终是35-5=30 (岁)在父亲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 倍时,父子年龄的差恰好是儿子年龄的2倍。因此,这时儿子的年龄是:30 4-2=1 5 (岁)1 5-5=1 0 (年)答:1 0 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 倍。*例 2小明有2 0 0 个枣,大 平 有 1 2 0 个枣。两人吃掉个数相同的枣后,小明剩下的枣是大平剩下枣的5倍。问两个人一共吃掉多少个枣。(适于四年级程度)解:两个人相差的枣的个数是不变的数量:2 0 0-1 2 0=8 0 (个)两人吃掉个数相同的枣后,小明剩下的枣是大平剩下枣的5 倍。这就是说大平剩下的枣是1 份数,小明剩下的枣比大平剩下的枣多4份数。因为两人吃掉的枣的个数相同,所以相差数还是80个。这 80个是4 份数。因此,大平剩下的枣是其中的一份数:804-4=20(个)大平吃掉的枣是:120-20=100(个)因为两个人吃掉的枣一样多,所以一共吃掉枣:100X2=200(个)答略。*例 3 有甲、乙两个车间,如果从甲车间调出18人给乙车间,甲车间就比乙车间少3 人;如果从两个车间各调出18人,乙车间剩下人数就是甲车间a解:由“从甲车间调出18人给乙车间,甲车间就比乙车间少3 人”可看出,甲车间比乙车间多2个 18人又少3 人,即甲车间比乙车间多:18X2-3=33(人)由“从两个车间各调出18人,乙车间剩下的人数就是甲车间剩下人数的甲车间原有的人数是:88+18=106(人)乙车间原有的人数是:106-33=73(人)答略。*例4甲种布的长是乙种布长的3倍。两种布各用去8米时,甲种布剩下的长是乙种布剩下长度的4倍。两种布原来各长多少米?(适于六年级程度)解:甲、乙两种布的长度差是不变的数量,解题时要以这个不变的数量作为标准量。原来乙种布的长是标准量的:a乙种布先后两个分率的差是:a乙种布的长是:3甲种布的长是:48+24=72(米)答略。第二十二讲两差法解应用题时,首先确定一个标准数(即1倍数),再根据已知的两数差与倍数差,用除法求出1倍数,然后以此为基础,用乘法求出另一个数的解题方法,叫做两差法。用两差法一般是解答差倍问题。差倍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两数差9倍数差=1倍数1倍数X倍数=儿倍数较小数+两数差=较大数例 1 某厂女职工人数是男职工人数的6 倍,男职工比女职工少65 人。这个厂男女职工共有多少人?(适于四年级程度)解:根 据“人数差+倍数差=1倍数”,有:65 4-(6-1)=13 (人)那么,这个厂男女职工共有的人数是:13 X (6+1)=9 1(人)答略。例 2 小李买3 本日记本,小华买同样的8本日记本,比小李多用2.7 5 元。小李、小华两人分别用去多少钱?(适于五年级程度)解:小华比小李多用2.7 5 元(总价差),是因为小华比小李多买(8-3)本(数量差)日记本,用这两个差求出每本日记本的价钱。3小李用的钱数是:0.5 5 X 3=1.65 (元)小华的钱数是:0.5 5 X 8=4.4 0(元)答略。例 3甲、乙两数的差是2 8,甲数是乙数的3 倍。问甲乙两数各是多少?(适于四年级程度)解:甲-乙=28,甲是乙的3倍,那么乙就是1 倍数,28 所对应的倍数是3-1=2(倍),则乙数可以求出。解法是:28+(3-1)=14.乙数14 X 3=4 2.甲数答:甲数是4 2,乙数是14。例 4 一个植树小组植树。如果每人栽5棵,还 剩 14 棵;如果每人栽7棵,就缺4棵。这个植树小组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适于五年级程度)解:把题中的条件简要摘录如下:每人5 棵 剩 14 棵每人7 棵缺4棵比较两次分配的情况可看出,由于第二次比第一次每人多栽(7-5)棵,一共要多栽(14+4)棵树。根据两次每人栽的棵数差和所栽总棵数的差,可求出植树小组的人数,然后再求出原有树苗的棵数。(14+4)4-(7-5)=9 (人).人数5 X 9+14=5 9 (棵).棵数答略。例 5用一个杯子向一个空瓶里倒水。如果倒进3 杯水,连瓶共重4 4 0克;如果倒进5 杯水,连瓶共重600克。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克?(适于五年级程度)解:解这类题,要先找出“暗差”的等量关系,再找解题的最佳方法。这道题的“暗差”有两个:一个是5-3=2(杯),另一个是600-4 4 0=160(克)。这里两个暗差的等量关系是:2 杯水的重量=160克。这样就能很容易求出一杯水的重量:1604-2=8 0(克)一个空瓶的重量:4 4 0-8 0X 3=200(克)答略。*例 6 甲从西村到东村,每小时步行4千米。3.5小时后,乙因有急事,从西村出发骑自行车去追甲,每小时行9千米。问乙需要几小时才能追上甲?(适于高年级程度)解:乙出发时,甲已经行了(4 X 3.5)千米,乙每行1 小时便可比甲每小时多行(9-4)千米,那 么(4 X 3.5)千米中含有几个(9-4)千米,乙追上甲就需要多少个小时。所以:答:乙需2.8小时才能追上甲。例 6 是典型的“追及问题”。由此可知,追及问题也可以利用两差法来解答。*例 7 某电风扇厂生产一批电风扇。原计划每天生产120台电风扇,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3 0台,结果提前12天完成任务。这批电风扇的生产任务是多少台?(适于高年级程度)解:在同样的时间(计划天数)里,实际比原计划多生产电风扇的台数是:(120+30)X12。因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30台,因此:a计划完成任务的天数是60天,那么这批电风扇的生产任务就是:120X60=7200(台)答略。*例 8 甲每小时走5 千米,乙每小时走4 千米,两人同走一段路,甲比乙少用了 3 小时。问这段路长多少千米?(适于五年级程度)解:解答这道题应从“差异”入手。因为凡是发生差异必定有它的道理。题中的差异是“甲比乙少用了 3 小时”,抓住它作如下追问,即可发现解题途径。为什么会“甲比乙少用了3 小时”?因为甲比乙的速度快。(1)在 3 个小时里甲比乙多走多少千米的路呢?在 3 小时里甲比乙正好多走:4X3=12(千米)(2)甲每小时可以追上乙多少千米呢?5-4=1(千米)(3)走完这12千米的差数甲要走几小时呢?124-1=12(小时)(4)这段路长多少千米?5X12=60(千米)综合算式:5X 4X34-(5-4)=5X L124-11=5X12=60(千米)答略。解:这里已知两堆煤的总数和运走的总数,不知道两堆煤在总数中占多大比率,也无法把运走的煤分为甲堆运走的和乙堆运走的。虽然知道甲堆运知道,无法发生联系,因此这两个分率无法参加运算。本题的难点在于两堆煤运走的分率不同,若分率相同,分析就会有所进展。a然后再看假设引出了什么差异。已知条件告诉我们共运走1 8 0 吨,与方才算得的1 6 2 吨相差1 8 0-1 6 2=1 8 (吨),为什么会产生这1 8 吨的差异呢?3a2 7 0-1 2 0=1 5 0 (吨).甲堆答略。*例 1 1 祖父给兄弟二人同样数目的零花钱,祖母给了哥哥1 1 0 0 日元,给了弟弟5 5 0 日元,这样兄弟二人所得到的零花钱数的比为7 :5。求祖父给兄弟二人的钱数都是多少日元?(适于六年级程度)解:因为祖父给兄弟二人的钱数相同,所以祖母给兄弟二人的钱数之差,就是他们分别得到的所有零花钱钱数之差。1 1 0 0-5 5 0=5 5 0 (日元)由兄弟二人所得到的零花钱钱数的比为7 :5可知,把哥哥的钱看成是7 份的话,弟弟的钱数就是 5 份,它们相差:7-5=2 (份)所以,每一份的钱数是:5 5 0 +2=2 7 5 (日元)哥哥有零花钱:2 7 5 X7=1 9 2 5 (日元)其中祖父给的是:1 9 2 5-1 1 0 0=8 2 5 (日元)答:祖父给兄弟二人的钱都是8 2 5 日元。*例 1 2 一位牧羊人赶着一群羊走过来,小明问他:“你的羊群里有山羊、绵羊各几只?”牧羊人说:“山羊的只数加上9 9 只就是绵羊的只数,绵羊的只数加上9 9 只就是山羊的3倍,你去算吧。”请你帮助小明算一算。(适于五年级程度)解:由“山羊的只数加上9 9 只就是绵羊的只数”知道,绵羊比山羊多9 9 只。由“绵羊的只数加上 9 9 只就是山羊的3 倍”知道,绵羊的只数加上9 9 只后,绵羊的只数比山羊多(9 9+9 9)只。此时,如果把山羊只数看作1 倍,绵羊只数就是3 倍,比山羊多(3-1)倍,这(3T)倍正好是(9 9+9 9)只(图 2 2-1)。用除法可以求出1 倍 数(山羊只数),再用加法就可以求出绵羊只数。a(9 9+9 9)Q(3-1)=1 9 8 +2=9 9 (只).山羊只数9 9+9 9=1 9 8 (只).绵羊只数答略。*例 1 3 某工厂有大、小两个车间。如果从小车间调1 0 人到大车间,则大车间的人数是小车间的3倍;如果从大车间调3 0 人到小车间,则两个车间的人数相等。求大、小两个车间各有多少人?(适于高年级程度)解:根 据“如果从大车间调3 0 人到小车间,则两个车间的人数相等”知道,大车间比小车间多3 0 X 2 人;根 据“如果从小车间调1 0 人到大车间,则大车间的人数是小车间的3 倍”知道,这样调动后,大车间比小车间多(3 0 X2+1 0 X2)人。把调动后小车间的人数看作1 倍数,则大车间的人数就是 3 倍数,比小车间的人数多(3T)倍数,这(3-1)倍数正好是(3 0 X2+1 0 X2)人。用除法可以求 出 1 倍 数(调动后,小车间人数),加 上 1 0 就得小车间原有人数。(3 0 X2+1 0 X2)4-(3-1)+1 0=8 0 4-2 4+1 0=5 0 (人).(小车间原有人数)5 0+3 0 X2=1 1 0 (人)(大车间原有人数)答略。在差倍问题中,有一类比较特殊,这就是年龄问题。年龄问题一般用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计算公式来分析、解答。但要注意年龄问题所单独具有的“定差”特点,即大、小两个年龄,相当于大、小两个数,无论现在、过去、将来,这两个年龄的差不变。抓住这个特点,再利用差倍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便可解答年龄问题。*例 1 4 今年哥哥1 8 岁,弟弟8岁。问几年前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3 倍?(适于高年级程度)解:作 图2 2-2。a哥哥和弟弟年龄之差(1 8-8)岁始终不变。把几年前弟弟的年龄看作1 倍数,哥哥的年龄就是3倍数,比弟 弟 多(3-1)倍数,这(3T)倍数正好对应于(1 8-8)岁。用除法可以求出1 倍数,就是几年前弟弟的年龄,再用减法便可求出几年前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3 倍。8-(1 8-8)4-(3-1)=3 (年)答略。*例 1 5 今年父亲4 0 岁,儿子4岁。问几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适于高年级程度)解:作 图2 2-3。3父子年龄之差(4 0-4)岁始终不变。把几年后儿子的年龄看作1 倍数,父亲的年龄就是4倍数,比儿子多(4T)=3 倍数,这(4T)倍数正好对应于(4 0-4)岁。用除法可求出1 倍数,即几年后儿子的年龄,再用减法便可求出几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4 0-4)+(4-1)-4=3 6 4-3-4=8 (年)答略。第二十三讲比例法比和比例是传统算术的重要内容,在较早的年代,许多实际问题都是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来解答的。近年来,小学数学教材中比和比例的内容虽然简化了,但它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升入中学继续学习的必要基础。用比例法解应用题,实际上就是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有许多应用题,用比例法解简单、方便,容易理解。用比例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然后列成比例式或方程来解答。(一)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比值(一定),正比例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3例 1 一个化肥厂4 天生产氮肥32吨。照这样计算,这个化肥厂4 月份生产氮肥多少吨?(适于六年级程度)解:因为日产氮肥的吨数一定,所以生产氮肥的吨数与天数成正比例。设四月份30天生产氮肥x 吨,则:答略。例 2 某工厂要加工1320个零件,前 8 天加工了 320个。照这样计算,其余的零件还要加工几天?(适于六年级程度)解:因为每一天加工的数量一定,所以加工的数量与天数成正比例。还需要加工的数量是:1 3 2 0-3 2 0=1 0 0 0 (个)设 还 需 要 加 工x天,贝!J:例3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天津,行 了 全 程 的6 0%,距 离 天 津 还 有5 3 8千 米。这列火车已行了多少千 米?(适于六年级程度)解:火 车 已 行 的 路 程:剩下的路程=6 0%:(1-6 0%)=3 :2。设 火 车 已 行的路程为x千 米。答 略。米。这时这段公路余下的长度与已修好长度的比是2:3。这段公路长多少米?(适于六年级程解:余下的长度与已修好长度的比是2:3,就是说,余下的长度是已这段公路的长度是:答 略。(二)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表 示 积(一定),反比例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达:x X y=k (一定)例 1 某印刷厂装订一批作业本,每天装订2 5 0 0 本,1 4 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装订2 8 0 0 本,多少天可以完成?(适于六年级程度)解:由于要装订的本数一定,因此,每天装订的本数与可以装订的天数成反比例。设 x天可以完成,则:答略。例 2一项工程,原来计划3 0 人做,1 8 天完成。现在减少了 3人,需要多少天完成?(适于六年级程度)解:工作总量一定,每人的工作效率也是一定的,所以所需要的人数与天数成反比例。现在减少3人,现在的人数就是:3 0-3=2 7 (人)设需要x天完成,贝 I J:答略。例 3有一项搬运砖的任务,2 5 个人去做,6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如果相同工效的人数增加到3 0人,搬运完这批砖要减少几小时2 (适于六年级程度)解:题中的总任务和每人的工作效率一定,所以搬运砖的人数与所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设增加到30人以后,需要x 小时完成,则:6-5=1(小时)答:增加到30人后,搬运完这批砖要减少1 小时。例 4 某地有驻军3600人,储备着吃一年的粮食。经过4 个月后,复员若干人。如果余下的粮食可以用10个月,求复员了多少人?(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按原计划,4 个月后余下的粮食可以用:12-4=8(个月)因为复员一部分人后,人数少了,所以原来可以用8 个月的粮食,现在就可以用10个月。粮食的数量一定,人数与用粮的时间成反比例。设余下的粮食供x 人 吃 10个月,则:a答:复员了 720人。(三)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可用归一法解,也可用解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来解。用归一法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核心是: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这种方法比解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容易一些。用解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关键是:把 两 个(或几个)部分量之比转化为部分量占总量的(几个部分量之和)几分之几。这种转化稍微难一些。然而学会这种转化对解答某些较难的比例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是有益的。究竟用哪种方法解,要根据题目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有些应用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不是以比或比例的形式出现的,如果我们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这样的题,要先把有关数量关系转化为比或比例的关系。1.按正比例分配a甲、乙、丙三个数的连比是:a4+5+8=1 7例 2有甲、乙、丙三堆煤,甲堆比乙堆多1 2.5%,乙堆比丙堆少a解:因为甲堆比乙堆多1 2.5%,所以要把乙堆看作“1”,这样甲堆就是(1+1 2.5%)。甲:乙二(1+1 2.5%):1=9 :8a甲:乙:丙=9 :8 :1 0已知甲堆比丙堆少6吨,这 6吨所对应的份数是1,所以,甲堆煤的吨数是:6 X 9=5 4 (吨)乙堆煤的吨数是:6 X 8=4 8 (吨)丙堆煤的吨数是:6X10=60(吨)答 略。2.按反比例分配*例1某人骑自行车往返于甲、乙两地用了 10小 时,去 时 每 小 时 行12千 米,返 回 时 每 小 时 行8千 米。求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此人往返的速度比是:12:8=3:2因为在距离一定的情况下,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所 以,由此人往返的速度比是3:2,可推出此人往 返 所 用 的 时 间 比 是2:3。去时用的时间是:两地之间的距离:12X4=48(千 米)答 略。*例2 一个文艺演出队去少数民族地区慰问演出,路上共用了 110个小这也是骑马、乘轮船、坐火车的时间比。将110小 时 按8:2:1的比例分配。骑马的时间是:a坐火车的时间是:a答略。3.按混合比例分配把价格不同、数量不等的同类物品相混合,已知各物品的单价及混合后的平均价(或总价和总数量),求混合量的应用题叫做混合比例应用题。混合比例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 1 红辣椒每500克 3 角钱,青辣椒每500克 2 角 1 分钱。现将红辣椒与青辣椒混合,每 500克 2 角 5 分钱。问应按怎样的比例混合,菜店和顾客才都不会吃亏?(适于六年级程度)解:列出表23-1。表 23-13表中,价格一栏是根据题意填的,其他栏目是在分析题的过程中填的。混合后的辣椒是每500克卖2 角 5 分钱,而混合辣椒中红、青两种辣椒的比不能是1 :1,因为在混合后的辣椒中每有500克红辣椒,红辣椒就要少卖5 分钱,所以应算是每500克红辣椒损失了 5 分钱,在“损”一栏中,横对红辣椒和3 角,填上5 分;又因为在混合后的辣椒中每有500克青辣椒,青辣椒就要多卖4 分钱,所以应算是每500克青辣椒多卖了(益)4 分钱,在“益”一栏中,横对青辣椒和2 角 1 分,填上4 分。5 与 4 的最小公倍数是20。20+5=4,20+4=5,只有在混合的辣椒中,有 4 份的红辣椒,5 份的青辣椒,500克混合后的辣椒正好卖2 角 5 分钱。4份的红辣椒是4个 5 0 0 克,它的价钱是,0.3 X 4=1.2 (元)5 份的青辣椒是5个 5 0 0 克,它的价钱是,0.2 1 X 5=1.0 5 (元)4份红辣椒与5 份青辣椒的总价是,1.2+1.0 5=2.2 5 (元)而 9个 5 0 0 克的混合辣椒的总价是,0.2 5 X 9=2.2 5 (元)9份(9个 5 0 0 克)红辣椒和青辣椒的总价正好与9个 5 0 0 克混合辣椒的总价相等。所以在混合的辣椒中,红辣椒与青辣椒的比应是4:5。这个比正好是益损两数比的反比。答略。*例 2王老师买甲、乙两种铅笔共20 支,共用4元 5角钱。甲种铅笔每支3角,乙种铅笔每支2角。两种铅笔各买多少支?(适于六年级程度)解:20 支铅笔的平均价格是:4.5+20=0.225 (元)=2.25 (角)列出表23-2。表 23-2a因为甲种铅笔每支3角,而平均价格是每支2.25 角,所以每支甲种铅笔损失了 0.7 5 角钱。在表中“损”一栏横对“甲”填上0.7 5 角/支;因为乙种铅笔每支2 角,而平均价格是每支2.25 角,所以每支乙种铅笔是增加(益)了 0.25 角。在 表 中“益”一栏 横 对“乙”填上0.25 角/支。两种铅笔的混合比,正好是损、益两数比的反比,所以在混合比一栏中,横对甲填0.25,而横对乙填0.7 5 把 0.25 和 0.7 5 化简后得1 和 3。现在可以认为两种铅笔的总份数是:1+3=4(份)甲种铅笔的支数是:a乙种铅笔的支数是:答 略。(四)连比a如果甲数量与乙数量的比是a:b,乙数量与丙数量的比是b:c,那么表示甲、乙、丙三个数量的 比 可 以 写 作a:b:c,a:b:c就叫做甲、乙、丙三个数量的连比。注 意:“比”中的比号相当于除号,也相当于分数线,而“连 比”中的比号却不是相当于除号、分数线。*例1已知甲数和乙数的比是5:6,丙 数 和 乙数的比是7:8,求这三个数的连比。(适于六年级程 度)解:已知甲、乙 两 数 的 比 是5:6,丙 数 与 乙 数 之 比 为7:8,即乙数与丙数之比为8:7。第一个比的后项是6,第 二 个 比的前项为8,这说明甲、丙两个数不是以相同标准划分的,甲、乙、丙三个数不能直接写成连比。用下面的方法可以统一甲、丙的标准,把 甲、乙、丙三个数写成连比。把5扩 大8倍,得40;把6扩 大8倍,得48。把6扩 大8倍 得4 8,也 就 是 把8扩 大6倍,得4 8,所 以 也 要 把7扩 大6倍得42。甲、乙、丙三个数的连比是:4 0:48:42=20:24:21。答 略。*例 2 甲、乙、丙三堆煤共重1480吨,已知甲堆煤重量的a又根据,甲:乙=3:2,乙:丙=5:6,可求出甲、乙、丙三个数的连比是:甲:乙:丙=15:10:123把 1480吨煤按15:10:12的比例分配。甲堆煤重:3乙堆煤重:3答略。答略。第二十四讲转换法解答应用题时,通过转换(即转化)题中的情节,分析问题的角度、数据思路,或简化解题过程的解题方法叫做转换法。从而较快找到解题(-)转换题中的情节转换题中的情节是运用联想改变原题的某个情节,使题目变得易于解答。例1 一堆藤,上午运走它的不下午运走余F的;还 多 的,最后刷下刈 械 运.&=多刎 值TEftfi度).题中说“FH函苞TF的;还多=,和侬TT节 财t为,F午正好运日下的a 0最后藕下阳睡,14+6=20(吨)这20噫 正 好 是 余 下 呜,所以余下的煤是.20*|=3 0 (H)30吨所对应的分率是:1.2 57 7这 堆 偏 原 来 即 域 是,30*y=42 )答略。例 2 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要用12天完成。如果甲队先独做16天,余下的再由乙队独做6天完成。如果全部工程由甲队独做,要用几天完成?(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求甲队独做要用几天完成全部工程,得先求出甲队的工作效率。可是题中已知的是甲、乙合做要用的时间,和甲、乙一前一后独做的时间,很难求出甲的工作效率。如果将“一前一后独做”这一情节变换为“先合做,后独做”就便于解题了。可这样设想,从甲队的工作量中划出6 天的工作量与乙队 6 天的工作量合并起来,也就是假定两队曾经合做了 6 天。情节这样变动后,原题就变换成: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要用12天完成,这项工程先由甲乙两队合做6 天后,余下的工程由甲队单独做10天完成。如果全部工程由甲队独做要用几天完成?这样就很容易求出甲队的工作效率是:1一1 21 0QI-21-2 0甲队独做完成的时间是:I*2 =20(天)答略。(二)转换看问题的角度解应用题时,如果看问题的角度不适当就很难解出题。如果转换看问题的角度,把原来从正面看问题转换为从侧面看或从反面看,把这一数量转换为另一数量进行分析,就可能找到解题思路。例1茶厂有工人113珞,其中女工占后来又招进一批女工,这时女工占总人球看.求后刘B进女工多少名。怎于六年级程度)解:一般都沿着女工占总人数的分率去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具体人数,但这样往往会误入歧途,难以找到正确答案。不如根据女工所占分率,换一个角度,想一想男工的情况。渊,女工占总人物的提,男工占总内海,.3 47 7男琏具体人数是,1120X l =fi4O(人)后耒,招进一批女工,女工/Jfc便占全体工人总数的4,5 T A.而上白人粉的15 男工人数便占总人数的:.3 4这时全厂工A的&AJ婕,7 7640*=1200(人)后来女工的总人数是:1200X=560(人)新招进的女工A数是,560-1120 x2=560-480=80(人)答略。*例2 求图24-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适于六年级程度)M-16-M图 24-1解:如果直接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把角度转换为,从大扇形面积减去右面空白处的面积,就容易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了。jx 3.l4 X 16X16-(16X10-1x3.14X10X10)4 4=200.96-81.5=119.46(平方厘米)答: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19.46平方厘米。(三)转换题中的数据转换题中的数据就是将题中已知的数据进行等价变换,从而协调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例 1 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465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4.5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20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37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适于五年级程度)解:如果两地的距离减少120千米,两车经过4.5小时正好相遇,两车4.5小时行的路程是:465-120=345(千米)两车的速度之和是:2345*4.5=76(千米/小时)另 车 小 聆 的 是,71-37=391(千米)综合算式:(465-120)+4.5-37=345-4.5-372 一=7 6-3 7=W2 O F*).2等,另TW车 小 丽 羽 彳 千 张*例2 某校三天共种70裨树第一 天 种 的 瞬 是第二天为,第二天种的樽数是集三天均静。三天各种多少槐树?(适于六年级程度)O解:如果从分数角度分析,不易找出数量间的关系。如果把分数转换为比来分析,就会得出,第一天与第二天种的棵数的比是3:5,第二天与第三天种的棵数比是5:6o所以,第一、二、三天种的棵数的比是3:5:6。第一天种:第二天种,第三天种:答略。3作僚=25 5)/J7r 30(福)(四)转换为统一标准当题中两个或几个数量的单位“1”不统一,不便于解答时,如把某个数量作为标准单位“1”,把其他数量转化为以它为标准的分率,就会突破障碍,顺利解题。例 1 甲、乙、丙、丁四人合买一批化肥。甲付的钱是其他人所付钱数之和的:,乙付的钱是其他人所付钱物之和的;,丙付的钱是其他人所付班aJ之和的;,丁付260元 何买这批化肥用 了 钱?国于六年级程度)4解:把 甲、乙、丙、丁所付钱数统一为以总数量作为标准量的分率。由甲 付 的 钱 球 他 人 所 怫 徵 之 和 的;可 知,其 他 人 所 附 祗 之 和 是“I”,总数量是(1+$,甲.乙.丽 附 的 钱 分 别 占 总 数*的丁翎向260元占总效量的所以,菊 理 化I%的 钱 数 是.J 4 J260+(1-;-;-;)加上60-1200(H)答 略。例2英 商 闻KJh步色电装 机 购 自 救 朔W电鼬9:黑白4机 釉 陞 自 后,在 的 自 数 是 翳 色 电 测 哨 得.这 个 育 店 原 来 有 黑 白 电41机利 籍 色 电 覆 机 否 酎 谑先用媲SD解,题 中:与 得 的 单 位”不统一,不便M因 为 籍 色 电 视机的台数没有发生变化,我们_ 3*1,这丽网e第 色4ml即 的7川转化为“黑白电费机4了,黑4 5白电藕机卖出52台 时 它 的 分 率 呜 的 呜.52台 的 对 魔 分 申 呜 彳 引以彩色电视机的台数作为单位 所 叽彩色电视机的台数是:5 2+0*3-皿 台)黑白电视机的台数是:3120+彳-1 (自)或9120 x t52-1 6 0(a)答 略。(五)转换隐蔽条件为明显条件有些应用题的解题条件卜分隐蔽。认真体会题中字、词、句的含义,看清这些字、词、句实质上说的是什么,必要时借助图形分析,或适当改变题中的条件,就可能把原来题中隐蔽的条件转换为明显条件,从而较快解题。*例1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 离B点1 8千米的地方相遇。相遇后二人继续往前行,甲到B地和乙到A地立即返回,在离A地8千米的地方又相遇。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适于高年级程度)解:解答此题的条件十分隐蔽。借助图2 4-2分析问题,可将隐蔽条件转换为明显条件。A!-:18千 米:K-!-:q 忸甲 j图 24-2(1)从开始出发到二人第一次相遇,甲、乙共同走完一个全程的路程,其中乙走了 1 8千米。这就是说甲、乙二人共同走完一个全程的路程时乙走1 8千米,若共同走完三个全程,那么乙就走1 8 x 3千米的路程。(2)甲、乙第二次相遇时,二人走了三个全程的路程,而乙走了一个全程加8千米。(3)乙走的一个全程加8千米应等于1 8 x 3千米,所以,A、B两地的距离是:1 8 x 3-8=4 6 (千米)答:甲乙两地相距4 6千米。魂2面 膜 林 共 生220千 贪 甲 袋 港 龙 去 苯 乙 袋 常 电 去 河 甲知 的 米 必 捌 下 米 的g倍.求 甲.R怵 造 有 知 千 克?(适于六年级程度)甲 袋 米 有 埒 W T(l-l).彳 毒 g 去甲 裳 柳 5 1 是 乙 新 的 5 1 的 申3 E.甲 糠 呜2是 乙 斜 叫I拘4管.2 1 3 2 1 3 2甲装米的g是乙装米的:的弓管,甲袋米的g-乙x g x g W甲的g乙的小务,甲 环 等 于 酒;.甲袋米的H是乙裳米H的 +;(倍),所以,220-Q+1;)=100(千克).Z K 220-100=120(千克).甲袋米重答略。(六)转换叙述方式对数量关系复杂、不易理出头绪、不易分析解答的应用题,经过逐字、逐句地分析,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转换原题的叙述方式,就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原题变得易于解答。*例1李老师带领学生植100棵树。李老师先植一棵,然后对同学们说:“男同学每人植两棵,女同学每两人合植一棵。”这样正好把余下的树苗植完。问李老师带领的学生中有多少名男生,多少名女生?(适于高年级程度)解:逐层分析每一句话的意思。李老师植一棵,那么学生就是植了 99棵;男同学每人植两棵,女同学每两人合植一棵,可以看作一名男生和两名女生组成一组,植树3 棵。99+3=33(组)这样就可以认为学生正好分成33组。根据上面的分析,上面的题就可以这样叙述:有 33组学生去植树,每一组学生中有一名男生、两名女生。求去植树的学生中有多少名男生、女生?1 x33=33(名).男生人数2x33=66(名).女生人数答:有男生33名,有女生66名。*例2一位天文爱好者说:“土星直径比地球直径的9 倍还多4800千米,土星直径除以24等于水星直径,水星直径加上2000千米等于火星直径,火星直径的一半减去500千米等于月亮直径,月亮直径是3000千米。求地球直径是多少千米?(适于高年级程度)解:把原题倒过来叙述:月亮直径是3000千米,月亮直径加上500千米后的2 倍等于火星直径,火星直径减去2000千米等于水星直径,水星直径的24倍等于土星直径,土星直径减去4800千米是地球直径的9 倍。水星直径:(3000+500)x2-2000=5000(千米)土星直径:5000 x24=120000(千米)地球直径:(120000-4800)-9=12800(千米)答略。(七)转换解题的方法当题目用通常方法很难解答或不能解答时,应转换解题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例 1 汽车7 小时行30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750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适于三年级程度)解:此题如果这样考虑,求行750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要先求出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然后7500千米再除以汽车每小时的速度,即:7500-(300-7)这样列式计算时,小括号内的300+7是除不尽的,三年级的学生还没学过计算小数的近似值。本题用上面的方法列式解答看来不行,应换一种解题方法。如果求出7500千米中含有多少个300千米,就可求出这辆汽车行多少个7 小时。这时可这样列式解答:7x(7500-300)=7x25=175(小时)答:行驶7500千米需要175小时。*例2 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是66.16平方分米,底面积是19平方分米,底面周长是17.6分米。这个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分米?(适于五年级程度)解:以一般方法解此题,求长方形的高,需要用底面积去除体积。可是已知条件中没有体积,而且不容易求出,这就需要转换解题方法。题中已知长方体的表面积。因为长方体共有6 个面,每一对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所以可以把表面积转化为三个不同面积之和:66.16-2=33.08(平方分米)又因为底面积已知,所以可求出另外两个面的面积之和:33.08-19=14.08(平方分米)14.08平方分米这个面积是由“长x高+宽、高=(长+宽)x高”得到的。14.08平方分米这个面积的长(即长与宽的和)是:17.6-2=8.8(分米)所以,这个长方体的高是:14.08-8.8=1.6(分米)答略。例 3 一辆快车和一辆慢车同时分别从A、B 两站相对开出,经过4 小时后两车相遇。相遇后快车继续行驶3 小时到达乙地。已知慢车每小时比快车少行15千米。求 A、B 两站相距多少千米?(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此题要是依靠具体的数量进行分析,解题就会遇到困难。如果转换解题思路,用解工程问题的方法可化难为易。把全程看作“1 3网车每小时共行全程的:,快车每小呼市全程的,l t0 3-7慢车每小时行全程的:二4 7 a由 于 慢 铐 小 时 阳 株 而 用 匕 蒯115干 米 幅 施 分 中 喘A、B 两地的距离是:1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三).pdf)为本站会员(无***)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