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江苏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综合测试卷.pdf
2023江苏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第一单元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综合测试卷(一)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1年,天津市蓟州区太子陵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证实了天津地区具有不少于10万年的人类发展历史,是华北乃至中国北方地区早期人类繁衍生息、连续交流演化的重要区域。这次考古发掘成果().9VW太子陵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细石核A.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历史B.可以证明天津农业的起源C.能够印证同期天津史文献D.说明当地生产力水平较高答 案A据材料 证实了天津地区具有不少于10万年的人类发展历史,是华北乃至中国北方地区早期人类繁衍生息、连续交流演化的重要区域 可得出,这一考古发现,反映出天津地区具有较长的人类发展历史,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历史,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农业起源,排除B项;当时没有文史材料,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生产力水平高才非除D项。2.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其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 周礼 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A.证实了三皇五帝确有其人B.象征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C.说明君权神授观念源远流长D.反映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答 案 D材料反映了关于 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史书记载,这描绘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也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D 正确;“三皇五帝”的事迹属于神话传说,尚不能证实确有其人,排除A;我国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排除B;三皇五帝”的传说未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排除C。3.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随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随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随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答 案 A 男性的随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随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说明当时男女从事的劳动内容已经不同,男性可能依然是农耕,而女性则从事纺织(纺轮),故选A;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随葬品种类的变化,无法判断数量多少,也就不能判断阶级是否分化才非除B;随葬品都是农具 体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男女的分工并不明显,排除C;材料中男女随葬品的差异只与生前从事的劳作有关,而无法判断其劳动形式是集体还是个体才非除D。4.九鼎 是夏王朝奠定的政治正统的象征物。周公摄政,选择在洛邑一带营建王都成周,也是因为这里曾是夏王朝 居九鼎 的谷地。周公此举可印证()A.早期政治弥漫神权色彩B.统治集团建立绝对权力C.政治传统的认同与继承D.西周王室维护礼乐制度答 案 C周公选择在曾是夏王朝 居九鼎 之地的洛邑一带营建王都成周,而 九鼎”是夏奠定的政治正统的象征物,说明周公此举认同与继承了夏朝的政治传统,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权,排除A;周朝时尚未建立绝对权力才非除B;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制度的信息才非除Do5.殷商时代有龟甲和牛骨,春秋时产生了丝帛和竹木简,西汉有了纸张,文字的存在形式直接以手写形式出现,汉字书写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把文字的书写工作从文物形式制作工艺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中解放了出来,成为独立的书法行为。在书写时可以追求简捷和随意,并融入书者的思想感情或个性化的东西及艺术审美的要求。材料说明了()A.字体简化推动了文化教育的传播B.科技进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普及C.文字载体的变革促进了书法发展D.中国书法开始成为有意识的创作行为答 案 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汉字的书写材料发生了变化,满足了书写者追求简捷、随意,融入思想感情或个性化及艺术审美的要求,说明了文字载体的变革促进了书法的发展,C 正确。字体简化推动了文化教育的传播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书法艺术的发展“普及说法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才非除B;材料并未说明中国书法何时 开始 成为有意识的创作行为,D 错误。6.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 人无于水监(通 鉴,意为镜鉴),当于民监 和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的记载。由此可以看出()A.民本思想历史悠久B.小农经济的逐步发展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D.天人合一 学说盛行答 案A据材料信息可知,商周时期就已经提出统治者应把人民当镜子、保民”等主张,这说明民本思想历史悠久,A正确。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发展状况,排 除B;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排 除C;材料反映的是君民关系,而非天人关系,排 除D。7.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西周早期青铜斧,器 上 铸 铭 文“康 侯 ,即周武王之弟,名封。对此解读正确的有()同姓贵族是西周分封的对象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宗族关系从此成为政治关系青铜器的铭文称“金文A.B.C.D.答 案D 器 上 铸 铭 文 康侯,即周武王之弟 说明周武王之弟被分封为诸侯,即同姓贵族是西周分封的对象,正确;商代占卜制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材料信息不涉及神权,错误;夏朝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错误;金文是指铸造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正确。故 选D。8.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 。这是目前所见 中国 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西 周 宅 兹 中 国 ()A.有利于王朝长期繁荣 B.促使民族成分趋于单一C.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D.扩大了中原文明影响力答 案D据材料信息可知,宅兹中国 指的是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西周通过分封制扩大了中原文明的影响力,D正确。王朝的长期繁荣不符合史实,A错误;中华民族的成分并不单一,B错误;分封制下各地方诸侯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西周未建立中央集权,C错误。9.西周时,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是王室的地方代言人,代行周的统治。这些诸侯国对王室承担的义务中最重要的是在军事上形成对王朝的护卫。这反映了()A.天下为公B.”封建亲戚,以蕃屏周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大事集权,小事放权答 案B材料 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 诸侯国对王室承担的义务中最重要的是在军事上形成对王朝的护卫 体现了诸侯的义务,即拱卫王室,B项正确。天下为公 出自 礼记,体现大同观念,A项错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体现诸侯争霸,C项错误。周朝时并未形成集权,D项错误。10.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该材料反映了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才是升个人修养 B.宣 传“敬天保民”的思想C.强化基层教化 D.规范 和而不同”的秩序答 案D据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可知,礼乐的功能是促进 上下和,即规范社会秩序,故选D项。由材料可知,礼乐的功能主要是规范社会秩序,A、B、C三项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才非除。11.中国至春秋时期,在井田制下,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实质上反映了井田制()A.导致了土地兼并 B.妨碍了生产力发展C.限制了人身自由 D.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答 案B据材料信息”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下民众不愿意在公田进行劳作,只愿意在本家私田上进行劳作,说明井田制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B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并非井田制,排除A;人民有耕种私田的自由,人身自由并没有被限制,排除C;井田制在一定时期内,巩固了奴隶制度,不利于社会转型,排除D。12.下表是 左传中关于周、郑关系的一些记载,这说明当时()时间内容公元前720年 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公元前720年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公元前707年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A.争霸战争此起彼伏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D.农业生产逐渐衰退答 案B据材料 周、郑交质 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郑伯不朝 郑伯御之”可知,作为诸侯国的郑不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与周天子关系恶化,反映了当时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周、郑关系,未体现 争霸战争此起彼伏 才非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沫体现 农业生产逐渐衰退 排除D项。13.战国某政治家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下列观点与此说法相同的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赴火蹈刃启苦为极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答 案A A项强调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要拘泥于古法旧制,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相符,故 选A项;B项常用来比喻不避艰险、自我牺牲的精神,排除;C项大意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才非除;D项常用来比喻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非除。14.阅读下表。时间 事件公元前376年 韩、赵、魏三国废掉晋静公,并将晋国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公元前354年 魏国进攻赵国,齐国围魏救赵,魏国大败公元前303年 齐、魏、韩联合讨楚,楚国请得秦国救兵,三国方才退兵公元前284年 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齐国只剩莒和即墨两城上述历史事件()A.反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溃B.体现了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C.利于诸侯割据局面结束D.表明齐国丧失春秋霸主地位答 案C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在各种兼并战争之中也逐步出现局部统一的局面,这有利于诸侯割据局面的结束,故 选C项。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主要破坏的是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的相关内容与材料无关才非除B项;表格所示事件皆发生在战国时期,D项内容不符合这段历史时期,排除。15.韩非子的思想适应了中国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古代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发挥了理论指导作用。下列符合韩非子思想的是()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A.B.C.D.答 案B体现了加强君主集权的主张,符合题意;大意是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符合题意,排除;大意是君主之所以能统治天下、讨伐诸侯,凭的是威势,即 强 调 势 ,符合题意;大意是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符合题意。故 选B。二、非选择题(共25分)16.武王伐纣(10分)材料一出处 内容 史记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诸侯兵周本纪 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纣师皆倒兵以战 尚书甲子昧爽(黎明)会于牧野,(敌)前徒倒戈 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武成 白虎通.纣为恶日久 残贼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人大喜礼乐材料二 下 图 是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青铜器利篇,篇腹内底铸铭文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官职)利(人名)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末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材料三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专家采取碳14测年法,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碳样作了测年,框定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 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内。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 甲子”日 岁 鼎 (木星在中天)的天象,用 张 培 瑜 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参 照 国语周语下等文献记载的日月星辰位置的天象记录,结合文献、考古信息与天文条件的密合程度,在推算出的几个时间中,最终选定武王伐纣的最优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 0日(甲子日)。(1)依据上述材料中的信息,简 要 介 绍“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6分。要求:表述成文,内容全面,逻辑清晰。)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 武王伐纣 时间界定研究过程的认识。(4分)答 案(1)示例:公元前1046年1月2 0日,为反抗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双方的军队在牧野进行了决战,商纣的军队在战场上临阵倒戈,商朝大败,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开始西周的统治。(需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要素,表述逻辑清晰。)(2)认识:在武王伐纣时间的界定过程中,专家结合古典文献、考古发现,利用碳14测年法和天文推算测年的科技手段,综合研究,最终选定了周武王灭商的最优时间,可见,研究历史事件,要综合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交叉互证,并运用现代科技等多种方法,去伪存真,以重现历史真实;对武王伐纣的时间研究来说,“公元前1046年1月2 0日 只是一个最优解,不一定是最终结果,随着对古文献的进一步整理和文物的不断发掘,对历史事件的研究会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相。解 析(1)需要表述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经历等,言之有理即可。(2)需要运用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来谈自己的认识,需言之有物,逻辑关系合理。17.(15 分)材料一下图是出土文物商鞅方升战国中期青铜量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左壁刻有铭文:十八年.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材 料 二 不 农 之 征 必 多,市利之租必重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治国能挂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一 摘 自 商君传材 料 三 用 商 鞅 之 法 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邢戮妄加。班 固 汉书食货志(1)比较三则材料,说明其在研究 商鞅经济改革”中各自的史料价值。(9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评商鞅的经济政策。(6分)答 案(1)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能直接印证秦国统一度量衡的改革举措;材料二属于文献史料,能直接反映商鞅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材料三属于文献史料,对于评价商鞅经济改革具有参考价值。(2)从商鞅的经济政策推动秦国及其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作答。例如,商鞅的经济改革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物质基础;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符合史实,并言之成理,即可得3分。只要从其中一个角度作答即可得2分,两个角度3分,但必须是经济改革)从商鞅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的角度作答。例如,商鞅的经济改革导致赋役沉重,加重了人民负担;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符合史实,并言之成理,即可得3分)解析 第问,分析 史料价值”的基本思路是判断史料形式,阐述史料作用,据此回答问题即可。第问体现了 小切口、深分析”的设问方式,考生答题不能超越 经济政策”的范畴,可以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来评价商鞅的经济政策。综合测试卷(二)一、选择题(每 题3分,共4 5分)1.通过考古发现,距今约5 0 0 0-4 0 0 0 年前的良渚遗址位于长江流域,其大型墓葬建在祭坛和墓地合一的人工土台上,随葬品丰富;小型墓地数量多,但随葬品只有日常生活用品等;还发现大型城址;玉器种类和数量多,且制作精良。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与前者情况类似。这些考古发现能够证实()当时的阶级分化明显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一定发展中华各区域文明之间都有过直接联系长江、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A.B.C.D.答 案 C从墓地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少可以看出等级差别分明,表明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玉器种类和数量多,且制作精良表明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一定发展;良渚遗址位于长江流域,陶寺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可以看出长江、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故符合题意,C 项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淮南子载: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靶,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日: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靶。”这主要表明,禹()A.制定了完备的礼乐制度B.注意倾听民众的声音C.利用宗法思想进行统治D.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答 案 B材料体现的是,大禹统治时期设置五种乐器 以待四方之士,说明大禹注意倾听民众的声音,B正确;礼乐制度是西周制定的,A 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C 排除;夏朝时尚未建立森严的等级制度,D 排除。3.据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资料可知,商王朝中央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族尹等基层行政官吏。这说明商朝()A.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答 案 A根据材料可知,商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和地方官制,说明当时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故选A 项。商朝时,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片非除B 项;C 项表述与材料主旨商朝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发展不符才非除C 项;材料未将商朝官职与其他朝代比较,因此无法得出D 项结论,故排除。4.在河南郑州和偃师的商朝都城遗址,都发现了大规模的城墙,在城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军事防卫设施和祭祀场所,而生产活动的痕迹则非常少见。这说明商朝时()A.原始的农耕活动尚未形成B.都城屡迁主要是在逃避战争C.不同都城间存在分工合作D.城市主要功能是军事和政治答 案 D商朝都城遗址有城墙、宫殿建筑基址、军事防卫设施和祭祀场所,但是生产活动的痕迹非常少,这说明商朝都城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D项正确;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对商朝屡迁都城进行分析,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商朝都城之间的分工合作,排除C 项。5.启征伐有扈氏时称 天用剿绝其命 启己 共(恭)行天之罚;而武王灭商时说(纣王)俾暴虐于百姓 ,所以降下大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材料反映出()A.儒家仁政思想影响扩大B.天意是军事征伐的理由C.西周治国理念更重人事D.天命神学观已经被摒弃答 案 C材料强调武王灭商是纣王暴虐、无德的结果,因此要 惟德是辅,突出西周治国重视人事和德治,故选C 项。仁政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祸是军事征伐的理由,故 B 项错误;联系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是其政治特点之一,故 D 项错误。6.周代对国君的亲属关系作出诸多限制,要求国君的族人不能以亲情之原则对待国君,还强调 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这些观念()A.表明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说明君主专制极大强化C.注重对公共政治秩序的维护D.反映血缘关系逐渐弱化答 案 C从材料“强 调 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可知,周代注重以王事(国事)为主,体现了统治者重视对公共政治秩序的维护,故选C。材料未涉及分封制,A 错误;君主专制正式建立于秦始皇时期,B错误;材料表明当时血缘关系强化,D 错误。7.西周各诸侯国的统治区域有 国 与 野 之别,其居民分别称为 国人 和 野人。遇有 国危 国迁 和 立君 等重大事项,国君会征询 国人 的意见;野人 主要是指被征服地区传统居民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保留但身份不同于奴隶。材料反映出西周各诸侯国()A.带有集体统治和部族色彩B.未真正实施宗法制、分封制C.使西周政权趋于松散状态D.民本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答 案 A据 材 料 遇 有 重大事项,国 君 会 征 询 国人的意见 可知其带有原始民主的色彩,是一种集体统治才居材料“野人主要是指被征服地区传统居民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保留但身份不同于奴隶 可知其带有部族色彩,故 选 A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各诸侯国的统治措施在 国人 和 里予人 方面的不同,联 系 所 学 可 知 国 人 和 野 人 属 于 被 统 治 阶 级,宗法制和分封制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因此材料内容无法反映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实施情况,排 除 B 项;材料 西周各诸侯国的统治区域有 国与 野之别 只能反映西周的地方管理情况,而无法体现其效果,排 除 C 项;D 项表述不符合西周时代特点,排除。8.召公谏厉王止谤载:召公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嗖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这段话主要体现了()A.等级意识 B.法制观念 C.重民思想 D.制衡理念答 案 C根据材料 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可知召公进谏厉王,希望厉王重视听取各方民众的意见,体现了重民思想,C 正确;材料中召公主张王听取各种职位、身份的人的意见,并不是强调等级意识,排 除 A;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法制观念和制衡理念,排 除 B、Do9.齐桓公葵丘会盟后,欲封禅泰山,管仲劝阻,桓 公 却 认 为 自 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由此可知()A.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B.封禅利于维护礼乐秩序C.周天子的权力丧失殆尽D.礼乐制度已经遭到破坏答 案D葵丘会盟之后,齐桓公认为自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欲封禅泰山,这种行为明显违背了礼乐制度,说明当时礼崩乐坏,D正确;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才非除A;诸侯封禅冲击礼乐秩序,排除B;C表述绝对,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力受到冲击,但并未 丧失殆尽,排除。10.春秋前期,盟誓(结盟立约)是诸侯之间实现互信的重要方式;春秋中后期,质子(将王子或世子派到他国做人质)作为盟誓的补充大量出现;战国时期,起到事实作用的盟誓寥寥无几,质子成为国家间邦交的重要手段。这表明()A.社会伦理由血缘纽带转向契约纽带B.传统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逐渐式微C.儒学调和社会矛盾的功能逐渐增强D.以信义为核心的信用体系得到重建答 案B根据材料 战国时期,起到事实作用的盟誓寥寥无几,质子成为国家间邦交的重要手段 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渚侯争霸战争日益激烈,诸侯之间实现互信的盟誓制度逐渐被质子制度所取代说明传统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逐渐式微,B正确;盟誓并非以血缘为纽带,质子制度也不是以契约为纽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的影响,排除C;春秋盟誓被战国质子制度取代,恰恰体现了当时信用体系的崩溃,排除工11.春秋末年,晋国赵氏宣布不管是生产奴隶还是家庭奴隶,只要立了战功,就可以成为自由民。同时实行 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政策。这些做法()A.有利于新生产关系的发展B.直接造成三家分晋的局面C.说明当时社会的纷争不断D.体现宗法制度的全面崩溃答 案A据题意可知,晋国赵氏的措施使奴隶有了成为自由民的机会,还变革了传统的赋税制度,这些措施有利于奴隶制度的瓦解,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A;直接造成 的说法有误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纷争不断,排除C;材料未涉及宗法制度,且 全面崩溃”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D.12.下表内容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典籍对周公的记述,据表中内容可知,新兴的士阶层借助周公()典籍 记载 墨子 贵义 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七)十士 孟子离娄下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A.重建礼乐秩序B.构建理想政治C.倡导重儒风尚D.恢复贵族政治答 案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概括两部典籍中相关记载的共同之处。孟子是儒家经典,推崇周公,体现了希望社会秩序恢复稳定的理想。而 墨子中则是赞扬周公勤政(白天读书百篇,夜晚还会见士 70人)。两部典籍中的记载都体现了新兴的士阶层的理想政治主张,B项正确。重建礼乐秩序只是儒家的主张,排除A项;墨家并不主张重儒风尚才非除C项;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恢复周礼,而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排除D项。13.对于战争的看法,孟子认为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取之而燕民不悦很II勿取;墨子认为 春则废民耕稼数艺,秋则废民获敛。由此可知两者()A.对战争持反对的态度B.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C.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D.继承和发展仁的思想答 案C从材料中看,孟子认为进行战争的标准是 燕民悦,则取之 燕民不悦,则勿取,墨子则认为无论是在春季还是在秋季发动战争都会影响百姓的生产活动,可见两者都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故选C项。孟子认为百姓 悦 则可以发动战争,所以两者不是都对战争持否定态度,排除A 项;孟子属于儒家学派,而儒家学派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排除B项;仁 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内容,而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人物,排除D项。14.下表反映了不同时期对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这体现了()价值维度 主要代表/观点 富 强 王 治 法 家 商君书 韩非子 富 国 强 邦 (近代)钱 穆 国史大纲、张 荫 麟 中国史纲 阶 级 务 (新中国)主张变法顺应了经济变革要求A.历史认识的阶级性B.历史评价的时代性C.历史解释的主观性D.史料实证的复杂性答 案 B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后期和中国近代时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从不同的维度出发的,而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战国时期,诸侯国实施变法以求富国强兵,所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侧重 富强王治”方面;而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社会各界人士希望实现民族振兴,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也体现出当时人渴望 富国强邦”的心态;新中国成立后,各项经济建设得以开展,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则侧重其经济变革方面,故选B项。材料内容属于历史认识范畴,但并未涉及不同的社会阶级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认识,排除A 项;历史解释虽然带有主观性,但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关于商鞅变法的史料实证的内容,排除D 项。15.荀子认为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他旨在强调()A.克己复礼的价值 B.尊贤尚能的主张C.隆礼重法的必要 D.人性本恶的观念答 案 C荀子认为天性和人为是有区别的,人性本恶,因此只有法度、礼义才能矫正和约束人性,故选C项。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主张,尚贤”是墨家的观点,故排除A、B两项;性本恶 是荀子提出“隆礼重法 的原因,而不是强调 性本恶,故排除D 项。二、非选择题(共26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 料 过 去 有 人 认 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 200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炭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 摘 编 自 刘 莉 等 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7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5分)答案 Q)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规模大,数量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解析 Q)据 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 可得出良渚文化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据 已经发现了 200多处良渚遗址 可得出规模大,数量多;据 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 可得出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据 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大量炭化稻米治水体系 可知内涵丰富;据 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可知影响深远。(2)据 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 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可知良渚文化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据 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发现大量炭化稻米古城的治水体系 可知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 料 一 到 了 春 秋 末 年,(晋国)过去的几十家卿大夫中,互相兼并,到后来,就只有智伯瑶为首的智氏、韩康子虎为首的韩氏、赵襄子无恤为首的赵氏和魏桓子驹为首的魏氏四家掌握晋国的命运。四卿之中又以赵、智两氏较强,韩、魏两氏只有团结起来,在赵、智二氏之中作一选择,来维持自己的存在。公元前455年,智伯又胁迫韩、魏和他合兵攻赵。到城快要攻破时,韩、魏突然和赵氏勾结起来,捉住了智伯瑶,杀了智氏全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将公室的土地和人民也都瓜分了。摘编自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材 料 二 周 威 烈 王 二 十 三 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摘 编 自 北宋司 马 光 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家分晋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司马光编纂 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作开篇的原因,并据此说明影响史书编纂的因素。(8分)答案Q)影响:晋国名存实亡;周王室威望下降;分封制进一步遭到破坏。(6分)(2)原因:司马光本人强调政治正统、尊君抑臣坚持传统秩序;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理学的兴起。(4分)因素: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等主观因素。(4分)解析 Q)据材料一“三家又将公室的土地和人民也都瓜分了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晋国、对周王室、对分封制的影响等角度作答。(2)第一小问,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强调儒家伦理及程朱理学强调政治正统的主张等方面进行回答。第二小问,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受时代与解释者的立场等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