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教学论-小学学科教学论.pdf
目录第 一 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第 二 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第 三 章 教学设计技术第四章课堂教学技术第 五 章 教学艺术第六章教学评价第七章说课与评课第一章: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一、学习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学员)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性质;教学模式的含义、实质、构成要素、特性及功能;教师如何去实施教学过程以及怎样选择切合特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等。二、学习要点(一)有关教学的基础知识1、教学的含义2、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他工作。(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全面的发展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活动与学校其他活动是协调发展的。3、教学的任务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现代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是多样化的,主要表现有:(1)教学是教化;(2)教学是诊断;(3)教学是探究;(4)教学是发问;(5)教学是求异;(6)教学是交往。(二)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三)教学过程的性质(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既是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4、教学过程是具有多质性的过程。5、教学过程是个多层次的过程。(四)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实质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它实质上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五)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特性和功能1、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构成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有: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组合和互动、条件、教学评价。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并彼此促进。2、教学模式的特性(1)可操作性。(2)发展性。(3)整体性。(4)简约性。3、教学模式的功能(1)教学模式在把教学原理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起着转化作用,可以用来指导实践。(2)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经验提升为教学理论的过程中起着转化作用。(3)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构造功能。(六)教学过程的实施一般来说安排教学过程,必须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掌握知识所经历的基本阶段,以及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必然联系两方面入手。1、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动机激发阶段。(2)教材感知阶段。(3)教材理解阶段。(4)知识巩固阶段。(5)运用知识阶段。(6)学习效果反思阶段。2、教学过程安排应处理好几种必然联系(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七)国内外主要教学模式1、国外主要教学模式(1)程序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就是指一种依靠教学机器和程序教材,呈现学习程序、学生的反应并将学生反应的正误情况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个别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成许多小步子,系统地排列起来,学生对小步子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确认以后再进入下一步学习。(2)“发现学习”教学模式(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5)“合作教育”教学模式2、国内主要教学模式(1)自学指导教学模式(2)引导发现教学模式(3)情景陶冶教学模式(4)示范模仿教学模式(5)目标导控教学模式(八)教学模式的选用教师在具体运用教学模式时,应根据教学模式性质、功能以及教学实践的具体实际来选用教学模式,选用时要特别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要依据现代教学理念作为教学指导思想2、使用教学模式必须优化组合,灵活运用3、教学模式的使用要有所发展和创新(九)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从教学模式的创设和研究发展的轨迹看,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表现出以下特征:1、教学模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2、教学模式山归纳型向演绎型发展3、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于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掌握教学方法划分的依据和标准;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用的基本标准、原则和技巧;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重点掌握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和原则;了解当代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向。二、学习要点(一)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二)国内外教学法的美国学者拉斯卡提出:“教学方法就是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序。”这些学习刺激称之为A、B、C、D刺激,由此形成四种基本教学方法。(1)呈现方法(2)实践方法(3)发现方法(4)强化方法2、我国教学方法的概括性分类。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由三个层次构成:(1)操作性教学方法。(2)原理性教学方法。(3)技术性教学方法。(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九种,即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四)教学策略的概念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五)教学策略的特征1、指向性2、操作性3、整体综合性4、调控性5、灵活性6、层次性(六)教学策略和与其相关概念的关系1、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2、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3、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4、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七)构成教学策略的要素个成熟的有效的教学策略般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实施程序、操作技术。(八)教学策略的类型1、依据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顾泠沅将教学策略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2、依据教学过程,李森等将教学策略分为准备策略、实施策略、管理策略和监控策略四种。(九)教学方法选用的标准一般而言,有效教学方法的选用应符合以下标准(1)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2)符合教学的目的和任务(3)适合教材的内容(4)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5)适合教学的现有条件和所规定的时间(6)符合教师本身的可能性(7)符合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十)教学方法选用的原则选择教学方法必须注意贯彻以下原则:(1)要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2)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3)要注意综合性和灵活性(十一)教学方法选用的技巧教学方法的运用技巧及要求: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技巧及要求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类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由于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识媒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大量的是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来实现的。而且对学生来说,语言的锻炼与发展也是培养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此类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教师要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番必要的加工,力求做到系统性强、概念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易适度,符合思想性的要求,使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把教材上处于静止状态的知识信息变为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结构。(2)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适用于教学的口头语言,并能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地表达给学生,还要通过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组织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同时,教师还必须注意语言表达过程中的举止与神态。(3)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并要依据学生知识与能力情况,使这些问题明确具体、难易适度,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利引导各类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抓住学生认识中模糊不清的地方或错误之处,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以促使学生认识活动的深化。(4)恰当地配合和运用板书。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合理规划板书的布局,板书要工整美观、字迹规范;二是安排好板书内容,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筒明扼要。为此可适当利用一些线条、箭头、图表等,对文字作补充说明,使学生加强对教材的印象。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技巧及要求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类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其特点是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运用此类方法的基木要求如下:(1)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演示法和参观法时,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任务的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如采用演示法时,要事先选择、检查演示教具,进行课前试作等。采用参观法时,要订出参观计划和步骤,明确参观的目的和要求等。(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无论是演示还是参观,都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观察,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结合讲解、谈话等方法,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对象匕把感知与理解结合起来,从多方面认识所学的对象,以便更好地理解所要掌握的内容。(3)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演示和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问答、练习、讨论等方式,把观察的现象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使这两种方法真正起到获得感性知识、验证和理解知识的作用。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技巧及要求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特征的。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向高一层次发展,把技能转变为技巧。此类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运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1)对学生实际训练的活动要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教师必须事先对练习、实验、实习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和程序作出周密选择和设计,确定活动方向,避免盲目性,提高学生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实际的练习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要耐心地启发引导;在实验过程中,要教育学生以严肃态度对待实验过程、步骤和结果,遵守纪律、爱护实验设备。(2)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学生进行练习、实验、实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学会独立完成实践任务,逐步提高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3)重视实际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的良好习惯。在实际训练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实际训练活动结果的检查、总结和分析。让学生知道每次实践活动的效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为了保证使学生及忖有效地获得实际训练效果的反馈信息,教师还要在练习、,实验、实习中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评定和自我反馈的习惯和能力。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利用一定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正确的态度、兴趣、理想和审美能力的方法。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通过教学中的各种欣赏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了所学习的事物的价值之后产生出枳极的情感反应。各科教学对学生的兴趣、态度、理想等都会发生影响,但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欣赏法也表现出三种类型。一是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二是道德行为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和情操。三是理智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科学态度和缜密的思考能力。由于各学科性质和内容的不同,欣赏活动的途径也不同,通常有观察、聆听、模仿、联想、比较等。运用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1)引起学生欣赏的动机和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之前,要先讲述或讲解某种文学或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故事、轶事等,学生有了这些必需的知识准备,就能产生欣赏的动机和兴趣,引起欣赏的心向。这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即“激情”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喜爱的故事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个环节实际上也是复习旧知的环节。所不同的是教师克服了通常采用的简单机械的口算或笔算的方式,使教学一开始,即情趣盎然。(2)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欣赏活动是认识事物价值的情感反应。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情境,或通过声调高低缓急、面部表情及动作表情的变化等,给学生以暗示,激发他们惊讶、赞叹、钦佩、景仰等一系列情感反应。同时,教师还要随时注意发展学生想像能力。想像力越强,情感反应越容易产生。(3)要注意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个别差异。每个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不同,兴趣各异,所以对同一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教师要对欣赏能力低的学生进行耐心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欣赏水平。但不能拔苗助长,勉强行事。不能用同一的水平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4)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欣赏的对象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反应,就会表现出进一步学习与探究的愿望。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指导学生读课外读物,进行创作、表演等,使学生身体力行。通过实践锻炼,使学生把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内化在自己的言行之中。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技巧及要求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其特点是,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各种活动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技巧及要求如下:(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活动,首先要依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把教材中的某一知识或问题确定为学生进行探究的课题。当课题确定后,每个过程的知识容量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结构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真进行安排,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探究活动。(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学生的探究、发现绝不是一种自发的、随心所欲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积极引导下进行的。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障碍,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帮助学生,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联想、对比、分析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深化。这样可以减少发现过程中的曲折,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学习效果。(3)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是一种十分紧张、艰苦、具有很大情意倾向的劳动,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除了在活动场所、教学设备、教学时间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师生的努力,创 设 种 互 尊 互 爱、好学深思、奋发向上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乐于开展深入的讨论,交流心得体会,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十二)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原则(1)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总是受一定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支配和规范的,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手是否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在错误的教学思想干扰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都不可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2)要坚持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作学习的主人,能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学策略的运用应以此为根本指导思想,应通过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3)要寻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配合和变通运用。教学过程是具体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多方面的。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有多种策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从学生方面而言,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认知风格、学习进度、学习技能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来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适应在班级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需要,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学策略应呈现动态可调的结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十三)当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1、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日益多元化当代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非常广泛,已不再单纯地依据某种哲学认识论或某一门学科。这一趋势表现在系统科学、心理学、教育学、思维科学、管理学、工艺学、美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大量运用于现代教学方法之中,并成为其指导理论。.2、教学方法的目标取向由单一性转向全面性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回顾教育史,教学目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个历史轨迹:掌握知识一发展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一培养技能一认知、情感、技能的协同达成。现代教学方法的目标正由单一性取向转向对全面性发展的追求,即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相结合。3、教学方法的内容构成走向模式化现代教学方法不仅包含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特定观念、意向和态度,涵盖了一定的基本原理、教学目标、教学原则、过程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内容。这表明,教学方法有走向模式化的趋势。4、教学方法的手段日趋现代化特别是CAI课件设计的智能化、专门化、灵活化,以及教学视听设备的自动化、微型化、综合化,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5、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趋向综合化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他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因此,教师应综合优化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十四)当代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势1、教学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发展,是众所周知的。现代教学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同时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获得知识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关注学生会不会提问题,会不会思考,是不是在学习方法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会。2、教学要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传统教学的最大失误是以教定学,重教不重学,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时期的教师应考虑怎样“教”,以学定教。教师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提倡和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进行学习,并且对学生学习内容不做太多的限制。这一转变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3、教学要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传统教学另一大弊端是注重结论,轻视过程,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让其背下或验证。没有丰富性,多样性的学生探索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培养不起来的。其实,学生的学习过程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各种疑问、困难和障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慧、个性、创新得到发展。4、教学要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面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差异的学生”。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层次”。用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教育方法,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不同类型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取得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是“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教好他的方法二教师的责任就是去寻找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从不同层次、角度都获得成功。第三章教学设计技术一、学习目的重点掌握教学设计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备课要求;了解教学工作基本环节,了解教学媒体、教学资源的种类及其运用。二、学习要点(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所作出的精心安排。(二)教学设计的策略有哪些?教学设计要经过有哪些环节?教学设计有多种策略,其中ASSURE模式是一个很有价值并被广泛接受的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把教学设计分成6 个环节。1,分析学习者课前,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特点,教师必须具备关于学生方面的如下信息:总体特征年级,年龄,性别,种族,智力水平,学习情绪,身体状况等等;初始技能一现在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及态度;学习风格。2.陈述目标学习目标是期望达到的学习结果,是学习者在进行课堂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技能水平。3.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媒体)和教学材料4.使用教学媒体和教学材料5.需要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讨论式、小组协作式等其他方式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6.教学评价与修正(三)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有哪些?1、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上,主要的理论有ASSURE教学设计模式,布卢姆与加涅的关于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2、在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柯隆杰提出的关于“学”与“教”的整合模型理论,为我们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3、在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上,分别有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类教学过程理论。(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有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凯洛夫的六段教学过程,以及加涅提出的九大教学事件所构成的教学过程。(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以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论为代表。(3)史密斯和拉甘将教学分成四个阶段共15个教学事件,它整合了“教师中心 和 学生中心”的教育观念,它既重视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双主教学模式。(四)有哪些关于教育目标的理论?对教学设计有什么启示?布卢姆与加涅的关于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阐明学习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1、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布卢姆2001版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2001版)采用了“知识”和“认知过程”的二维结构,前者协助教师区分教什么,后者旨在促进学生保持和迁移所习得的知识。从具体到抽象,有四种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从低级到高级,有六个认知过程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2)加涅鉴别了五种主要的学习结果,即认为人类习得的性能有五种类型,分别是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其中,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3)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阐明学习目标”的启示。认知心理学认为,掌握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就是发展智力。通过对布卢姆2001版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审视,可以总结如下三点新认识,从而指导教学设计的实践。知识(包括技能)是能力习得的基础。既要把握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联系,又须认识两者间的区别。认知能力制约知识的习得,知识的“保持”为能力的习得提供可能。重视认知过程的理解与创造,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五)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在教学设计方法中,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是截然不同的、对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基于客观主义学习理论的,而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柯隆杰提出的关于“学”与“教”的整合模型理论为我们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找到了个平衡点。柯隆杰认为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两种方法是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他用直角坐标表示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关系。横坐标代表客观主义,从左往右,表示由间接到直接;纵坐标代表建构主义,从下往上,表示由简单到复杂。得到了四个象限,分别是浸润、灌输、建构和整合。浸润象限中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成分都较少。这是一种本能学习,这种学习是无计划地进行的,并且没有教师出现。灌输象限中客观主义的成分较多。它强调教师将知识、技能和态度传递给学习者。该象限中教师参与的成分多。在建构象限中建构主义成分多。它是指学习者通过先前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来构造他们自己的意义。该象限中教师参与的成分少。整合象限中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成分都较多。柯隆杰指出,整合是教学与建构在一定条件下的结合。这里的“一定条件下”是指具体的教学支架作用的大小。柯隆杰的整合模型使我们清楚地知道“教”与“学”是互补的两个事件,而并非对立,二者应该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应该把“教”与“学”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六)怎样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在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上,分别有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类教学过程理论。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1)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运用。提倡班级授课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的典型代表。(2)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借鉴了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把学生的学习归结为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四阶段,据此提出六段教学过程(组织上课、检查复习、提出新课目的要求、讲授新课、检查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3)加涅综依据其信息加工模型及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内部心理阶段提出了九大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告知学习者目标,刺激回忆先决技能,呈现刺激,提供学习指导,引发行为,提供反馈,评估行为,促进保持与迁移。九大教学事件以线性方式阐述,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加涅特别指出,按照以上九个教学事件的顺序展开实施的教学最合乎逻辑且成功的可能性最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依据九大教学事件来实施教学过程注重的是学习的外部条件的设计,强调的是通过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学习,偏重于“教”。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但自从20世纪初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后,教育的重心就从“教师中心”转移到了“儿童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关系原则。要体现这个原则,必须从学生的学习环境入手。所谓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人际关系和学习资源的组合。(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特征有:学习者控制的倾向。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但是,学生有时也会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学习任务,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便暂时成为控制者。但教师一定要注意,主导活动要适可而止。如果发现学生有能力和意识从事自主学习时,就要立即放弃控制,将控制权重新回到学生的手中。提供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应该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去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提供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学生会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寻找相应的先决技能去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比如,教科书、视听媒体、计算机软件。当前流行的是基于Web的资源库。提供丰富的学习工具。学习环境应该提供帮助学生获取信息、保存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学习工具,也被称为认知工具。任何一种工具,只要它用来帮助学生思考,而不是限制学生思考,就可以被看作是认知工具。提供足够的支架;支架的功能与脚手架的功能类似,主要用来帮助学生从较低的认知水平向较高的认知水平发展。丰富的人际交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必须指向包括认知类、态度类、动作技能类在内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所以说,学习环境中的人际交流、讨论与协商是不可缺少的。友好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而应能容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认知上的冲突,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而不是证明他错了。当然有时是教师错了,教师也要大度的承认。(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要求。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学习者控制是关键,资源是后盾;学习任务是核心,动机是前提。所以,教师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要做的就是:准备资源。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不是用来给教师演示用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因此,最好选择强交互性的媒体来呈现教学信息。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由于倾向于使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控制者,因此,首先要解决学习者的动机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但要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激发,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维持。设计复杂的学习任务。学生所面对的学习任务应该是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但不是越难越好,越多越好。最好能设计一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解决任务。3、“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教学过程的整合史密斯和拉甘关于加涅九大教学事件的扩展史密斯和拉甘将教学事件分成:1)导入(包括引起注意、明确学习目标、唤起兴趣和动机以及新课概览)、2)展开(包括回忆原有知识、处理信息、聚焦注意力、运用学习策略、练习和评价反馈)、3)结束(包括小结与复习、知识迁移、再次激励和结束)和 4)评估(包括评估与反馈)四个阶段共15个教学事件,并在此教学事件框架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的学习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史密斯和拉甘认为15个教学事件,可以由学习者自己生成,也可以由教学来提供。前 者 为“生成性策略”,对应是发现法学习;后 者 为“呈现性策略”,对应的为接受法学习。具体采用何种学习方式要视学习者特征、学习情景以及学习任务而决定。史密斯和拉甘整合了“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教育观念,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论述教学事件,既重视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双主教学模式。(七)如何设计教学工作的各大环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备课、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与课外学习活动的组织等。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共同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八)什么是教学计划?教师如何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可分为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教学计划要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学科和学校的具体要求,由学科教师自主制订。教师制订教学计划一般的操作方法是:通读课程标准教材,把握知识体系;根据学习策略的内部联系和学习者特征分析,合理分配策略和教学任务:针对训练重点,搜集迁移资料;逐级细化,落实到每一节课。在实践当中,教师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包括:教学指导思想,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措施、教学进度。(九)教师如何备好一堂课?备课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广泛阅读参考文献,抓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教法学法、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状况,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写出教学笔记或教案。备好一堂课要做到:(1)内容选择要合理(2)目标制定要准确(3)重点难点要把握(4)学生水平要了解(5)教学方法要精选(6)问题设计要精当(7)细 节 问 题(如板书设计、提问、演示时机、前后衔接接等)要考虑(8)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9)练习设计要精当教案应包括:课程的性质、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教具、图表、幻灯、录音、录相的配合使用,课外作业等要素。(十)课堂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搞好课堂讲授,组织学生课堂讨论。1、课堂讲授应当做到:(1)观点正确、概念清晰,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与实际统一;(2)要有足够的信息量,及时反映本学科和相邻学科的新成果、新进展;(3)要着重讲思路、讲概念的引入,讲理论形成的来龙去脉及其内外部联系,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4)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5)语言清晰流畅,语音规范,讲普通话;(6)板书清楚得当,书写规范。2、组织课堂讨论应做到:(1)讨论要认真准备,精心组织;(2)讨论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3)注意扶持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见解,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4)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认真总结,深化讨论效果。(十一)实验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实验课应在教师指导下山学生独立完成。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向学生开出各种实验课,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全面系统的培养。指导实验教师必须做到:(1)认真备课,做好实验课准备工作,重点讲清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仪器设备的特性和操作规程;(2)在实验中要严格各项检查制度,如预习检查,操作检查,结果检查;(3)认真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对不符合要求者应责成重做,每次实验均要记分,列入平时考核成绩内;(4)不断更新实验设备和改革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项目。(十二)教师布置与批改作业有哪些要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补充。作业一般有两种:种是课堂作业;另一种是课外作业。1、作业的布置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要能最大程度地起到“轻负高效”的效果。为此,应做到:(1)作业要有针对性。应当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连的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2)作业要有趣味性。少布置机械性抄抄写写,当重点布置一些开发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的实践性强的作业。(3)作业要有层次性。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不同内容和难度的作业。(4)作业要少而精。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应尽量要其在四十分钟内能完成。(5)及时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给予指导反馈。(6)通过作业训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对作业提出具体要求,如卷面干净、书写工整等等。2、作业的评改教师应及时做好学生作业评改工作。对学生作业的评改,可以是教师完成,也可让学生木人、同学、家长等多方参与,综合评价。在评价中,既要评价结果,更要评价过程。(十三)课外辅导有哪些方面的工作?课外辅导是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任课教师课外辅导的时间和地点最好能够固定。课外辅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1)给予学生解答疑难问题;(2)指导作业;(3)给缺课或成绩差的学生补课、辅导优秀学生进一步学习、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4)指导学生的实践性和社会服务性活动。课外辅导的内容不局限于学科领域,还要广泛涉及世界观、人生观、理想、志向、未来职业选择、课外活动等方面。课外辅导可以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十四)课外学习活动有什么作用?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良好个性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无法取代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例如,近几年来在教育界兴起W e b Q u e s t,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外活动形式。(十五)什么是教学媒体?运用教学媒体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1、教学媒体的含义媒体也称为媒介、传播媒体,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信息源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任何物质工具,如,电影片、电视、广播、录音、录像、图片、.印刷材料、光盘、多媒体课件和网络等都属于媒体。在教与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媒体,被称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可分为传统的教学媒体(黑板、实物、资料等)和现代教学媒体(如音像视听媒体、电脑多媒体、网络等)。2、使用教学媒体的意义教学媒体的选择、设计和运用均属于教学设计的范畴。2 0世纪9 0 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了解、掌握现代教学资源,学会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特别是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十六)如何配置教学媒体?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媒体的设计更大程度上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和运用。熟练运用各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成为每一位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多媒体课件制作(以 P o w e r P o i n t 为例)应完成“五部曲”:(1)理解软件思想,认识软件界面,熟悉操作流程;(2)插入多媒体元素,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的;(3)美化静态课件;(4)呈现动态演示效果;(5)设置人机交互/播放控制。(十七)如何运用教学媒体?在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中,教师以面授为主,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讲课内容表现出来。在个别化教学模式中,多媒体计算机替代了教师的教学活动,用多媒体计算机中的课件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