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复习:送别诗鉴赏题专练.pdf
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送别诗鉴赏题专练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送魏万之京李 顽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 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蛇。(注)关城:潼关、函谷关。【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先说“朝闻游子唱离歌”,后 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B.首联、颔联中“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的深秋时节,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C.此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如“树色催寒”中“催”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树人格化,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零落,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而来。D.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2 诗歌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B2 魏万赴京,分别之际,诗人满怀依依不舍之情。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解析】1 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 中B项“形象生动地”错误,“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意思是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嗓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是非常直白的描绘。故 选Bo2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为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朝闻游子唱离歌”分析依依不舍之情;根 据“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昵”分析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根据颔联和颈联的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长相思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长相思林逋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1 .词中哪两句话巧妙地点出了主旨?请简要分析。(5 分)2 .有人说这首小词寄离情别意于山容水态之中,颇有民歌风味。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6 分)【答案】1 .“两岸青山相送迎”是说吴山、越山,年年岁岁面对江上行舟迎亲送往,于人间之聚散离合已是司空见惯。“谁知离别情”用拟人手法,向亘古如斯的青山发出嗔怒,借自然无情反衬人生有情,使感情色彩由轻盈转向深沉,巧妙地拖出了送别的主题。(5 分)2 .同意。词的开头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吴山青,越山青”,叠用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绘出一片江南特有的青山胜景。上片写景,景中衬情;下片抒情,以情托景。并采用了 诗经以来民歌中常用的复沓形式,在节奏上产生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反复咏叹,情深韵美,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显出女主人公的 柔情似水,一往情深。(6 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阅读题一(1)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2)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2分)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垂音,若有若无。(2)(2分)“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日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说明:两个小题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即可给分。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2)宋人王灼 碧鸡漫志 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 首 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形象、情感)(2)比喻修辞用得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想象别致,意蕴生动。“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用语绮丽生动。(判断技巧、具体解释技巧、表达效果)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鞋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 1 8 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指司马相如所作 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铜鞋陌:代指襄阳。1 .清人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阐释。2 .辛词善于用典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用苏轼游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宦游漂泊的凄苦。3 .写出词人“不堪离别”的原因。【答案】1.豪放如“龙吟虎啸”,“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伟: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鞋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和缓细腻,如“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和缓情深。【解析】首先要理解评价之语的意思,明确分析的方向。“龙吟虎啸”是豪放的风格,“和缓”是婉约的特点。然后到诗歌中找到能体现这二者特点的内容。如 上 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惊)读诸葛亮的 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这里着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 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可以说这两句展现了豪放的风格,气势雄伟。如下阕“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鞋陌上三更月”三句 是 用“要新诗准备”贯 串“庐山色”、“赤壁浪”、“铜堤月”,抓住山色、浪头、月光,展现宏阔的意境。如 上 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自叹多病,承受不住离别,情感低回宛转;如 下 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 相 忆 ,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作者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是彼此双方的互勉,景象清丽,情意深重。2.A【解析】B.“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错误,应该是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面对人生困境要有乐观旷达的心态。C.“望其早归”错误,“蜀道登天”是点明蜀道艰险与行客身份,表达对友人前行的担忧。D.“表达宦游漂泊的凄苦”错误,由“休”可知,是劝勉友人不必伤别。3.金人入侵,自己却壮年闲置之不堪;朋友远离,为友担忧之不堪;庐山丰姿,赤壁激浪,襄阳明月大好河山无人守护,任人践踏,自己无能为力之不堪;中年多病之不堪。【解析】结合注释和上阕三四句来看,这“病”可能有身体的原因,更多是时局和自身境遇的原因,此时作者正当中年,而一放就是三年,又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内忧外患,不 能 不“病”。所以他才用“还自叹”三字领起下面两种难堪:已是自己闲置生愁,怎当堪用的同志又遭远调,离开了中央,这一来抗战派淘汰将尽矣。所以这种离别,不止友情,更关系国家的命运,才是最大的痛楚。这里是为今人入侵而自己却无法施展抱负而“不堪离别”。结 合“蜀道登天”可知,友人前行之危险重重,这是为友人远离,为友人而担忧,因 而“不堪离别”。结合下片对友人前往之地的描述来看,“庐山色”、“赤壁浪”、“铜堤月”,这一带是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如此美景,宜爱宜惜。爱,就要珍重它;惜,就要保护它。特别作为北方的游子,当提到这些南方的美景时,不能不想到自己的故乡却在金人的铁蹄之下,任人践踏,而身为子民的自己却无能为力,因而升起“不堪”之感。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郑户曹苏轼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羸僮瘦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公业有田常乏客,广文好客竟无毡。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注】郑户曹:郑 彳 堇,时赴任北京大名府。公业:东汉郑太的字。后汉书 记载他“阴交结豪杰。家富余财,有田四百顷,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广文:郑虔,在广文馆中任博士而被当时人称为“郑广文”,他“在官贫约,甚而淡如”。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 联“游遍钱塘湖上山”点出送别地点,“归来文字带芳鲜”则暗示出钱塘湖景色优美。B.中间两联主要评价友人。说的虽是友人,却也体现出诗人的利义观和为人处世的道德观。C.尾联劝朋友趁春天一路赏景赴任,“赏景”此点与首联关联。全诗前后照应,浑然一体。D.此诗跳出一般送别诗的离别悲伤情调,对友人的离别赴任由衷地表达出喜悦与祝福之情。2.全诗多处用典,请结合诗句分别说明这些典故的作用。【答案】1.A 2.“陋巷何人似子贤”借颜回的典故,赞美朋友的安贫乐道;“公业有田常乏客”借郑太的典故,赞美朋友的大方好客;“广文好客竟无毡”借郑虔的典故,赞美朋友的清贫廉洁(或清贫好客)。【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诗歌内容的能力。A.“点出送别地点”“暗示出钱塘湖景色优美 错误,首联是诗人对与朋友交往的往事回忆,回忆当初他们游遍钱塘一带,游玩之后还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因 此“游遍钱塘湖上山”并非当下的送别地点,“归来文字带芳鲜”还暗含着归来之后写出的作品文字优美之意。故选Ao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孔 子 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陋巷何人似子贤”借颜回安于贫困的典故,赞美朋友的安贫乐道;根据注释郑太“阴交结豪杰。家富余财,有田四百顷,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可知,“公业有田常乏客”借郑太因结交豪杰而食物不足的典故,意在表现郑户曹的大方好客;“广文好客竟无毡”,杜 甫 有“坐客寒无毡”句,后 以“无毡”为居官清寒之典。用 郑 虔”在官贫约,甚而淡如”的形象影射郑户曹虽处于贫困的境地,却不以贫困为忧的君子之风。赞美朋友的清贫好客七、阅读下面这首读,回答问题送独孤判官赴岭文U长卿伏波初树羽,待尔静川鳞。岭海看飞鸟,天涯问远人。苍梧云里夕,青草嶂中春。遥想文身国,迎舟拜使臣。【注释】岭:岭南。伏波: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在岭南任职。川鳞:水中鳞介。1 .本诗尾联十分精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交代了友人即将赴岭南任职的背景,“送”字是诗眼,统领全篇。B.诗 人 借“伏波”典故赞美友人能力出众,能顺利推行政令,有所作为。C.诗人在崇山峻岭间看到飞鸟,联想到远行途中的友人,倍感孤独。D.友人此去山高路远,但途中正值春天,景色优美,暗含对友人的祝愿。【答案】1.用虚写方式,想象友人到达后岭南百姓到河边下拜迎接的场景,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更暗含对国家实力强大的赞美之情;用借代修辞手法,以“文身国”代指南方少数民族,表明友人推行文教,教化百姓,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结构上首尾呼应,用“迎”照 应“待”,突出当地百姓对独孤判官的期待,侧面表达其能力之强。【解析】题干要求“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的艺术特色”,首先要清楚“艺术特色”的界定,也就是判断表达技巧。其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语言风格,结构技巧。判断该句可从以下方面判断:修辞手法:借代,文身即纹身,是在人的皮肤上刺绘出花纹或图形。有的少数民族,会把民族的图腾纹刺在人的身上。这 里 的“文身国”代指岭南民族。暗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希望友人能够很好推行文教,教化百姓。表现手法:虚写。依“遥想文身国”中“遥想”可见,诗人想象友人前往岭南,当地的百姓纷纷出门,走到河岸下拜迎接朝廷使臣的情境,以此嘱托友人不要辜负当地百姓的期许。结构作用:首尾呼应。依据首联的“待尔静川鳞”中 的“待尔”等待你的到来。尾 联“迎舟拜使臣”中“迎舟”百姓迎舟使臣,回答了首联“待尔”的问题,突出了当地百姓对友人到来的期待。2.C【解析】C.“联想到远行途中的友人,倍感孤独”有误。依“天涯问远人”中“天涯”指岭南,是友人即将前往的地方。此句是诗人想象了友人在岭南之地问起我这个远人的情境,不是写友人的倍感孤独,而是以想象友人询问远人之事间接表达出我对友人的牵挂。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杜甫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注】杜相公,指杜鸿渐,时以平章事兼山、剑副元帅,辟李秘书入府为僚。此诗是杜甫晚年在夔州送李秘书时所作。五云,指京师瑞气,古人认为,太平之时,云则五色而为庆。三台,星宿名,这里是以星宿比喻杜相公。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意境宏阔,以深秋的巫峡、浩瀚江水为背景,为李秘书乘着官船的到来蓄势。B.颔 联“倒听”“背指”构建出上下两层、前后两际的立体空间,行舟画面如在眼前。C.颈 联“趋”字,写出李秘书上任的急切,“恐”字则表达对误了约期会受罚的担心。D.尾 联 上 句“南极”对“北斗”,与“屈心而抑志兮”手法相似,都形成了句中对偶。1.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L C 2.对朋友远道而来,又匆匆离别的伤感之情;对朋友赴京为官的欣喜、羡慕之情;对自己无法重得起用,又暮年体弱的酸楚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恐字则表达对误了约期会受罚的担心”分析错误,根 据“后命催”可见,“恐”字表达了唯恐耽误了赴期而被催促的担心。故选Co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大意:小船来自益州,李八秘书要乘船穿过巫峡,此时,枫叶飘落,菊花盛开。为了早到相府,早晨就要出发,唯恐误期被人催促。西北方向五色云多的地方,就是要去的三台杜相府。前两联写朋友从益州穿过巫峡,得以与自己相会,流露出重逢旧友的喜悦之情。颈联写朋友为不误佳期而早早出发,才刚相逢又要离别,此处表达出作者对于匆匆别离的伤感。尾联写朋友这一去是到京师为官,有祝福、羡慕朋友能得人赏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情感。结合诗人自己的处境遭遇,此时他在夔州,正是年迈落魄之极,与朋友相较,不免有自己无法重得起用,暮年体弱的酸楚之情。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横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释】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大处落笔,想象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互文见义,视听结合,起势不凡。B.颔联则从细处着墨,紧承首联,天然工巧,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C.颈联对仗工整,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含蓄地指出了治蜀并非易事。D.作为送别诗,不写离愁别绪,亦无泛泛客套之语,却有对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担忧。2.请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两方面赏析尾联。【答案】1.D【解析】D.“却有对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担忧”错,诗中并无担忧之情,有的只是对国家、民生、友人的关切之情。2.“文翁”治蜀,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尾联运用文翁治蜀这一典故,表达了对李使君的劝勉之意,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解析】尾 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意思是,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尾联用典,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 蜀 郡“由是大化”。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别王长史王勃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粱篇。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注:北梁。语 自 楚 辞 九怀:“绝北梁乡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以寒雾、暮烟衬托离愁别绪,渲染了豪壮、沉雄的氛围。D.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2.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C 2.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C项,“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错误,“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前一句是近景描写,后一句是远景描写(也可认为两句都是远景描写,总之后一句不能是近景描写)。故选C o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诗歌标题来看,“秋日别王长史”,“别”说明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应该有离别时候的不舍。从诗歌的内容来看,首 联“深恩重百年”意 思 是“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诗 人 用“百年”表明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尾 联“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意 思 是“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诗人始终知道他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在一起,心中感念长史对自己的恩德,不禁泪流满面。想到相见渺茫,诗人心中的悲伤又加重了许多,表现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以及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感伤。欧 阳 修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欧阳修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注释】维扬,即扬州。庆历八年(1 0 4 8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冈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仁宗嘉佑元年(1 0 56年),欧阳修为他的朋友刘原甫(名敞)饯行,在告别宴会上,作 了 这 首 朝中措。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山阑槛倚晴空”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诗句,写登平山堂远望江南,可欣赏到美妙的远近山色,自然贴切。B.杨柳本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二词,看似寻常,实则深化了感情的表达,凄婉感伤,深情萦怀。C.“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两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D.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下片勉人劝己,从被送者写到送者,一气呵成,抒写人生感慨。2.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B【解析】B.凄婉感伤过重,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2.描景境界开阔,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阑远眺之景,气势磅礴;写人豪情万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形象;抒情豪放达观。“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写人生感慨,体现了词人积极生活、豪放达观的心态。【解析】起首两句“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写的是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务必,显得气势磅礴而又豪迈之感,境界较为开阔,与豪放词风相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是写人,我这位爱好写文章的太守,下笔就是万言,饮酒千杯。“万字”“千钟”有夸张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才华横溢、豪情万丈的太守形象;“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趁现在年轻赶快行乐吧,您看那坐在酒樽前的老头儿已经不行了。抒情较为豪放旷达,要趁着年轻及时行乐。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四镇薛侍御东归岑参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稀。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注】天宝十四年前后,诗人供职于封常清幕府。安史之乱初起,封常清受命征剿安禄山,因仓促而兵败,被削官。这首诗就作于此时。陇雁:飞越陇山传递家书的大雁。柴扉: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园。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抒情,诗人泪送薛侍御东归,“独”字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B.颔联运用反问手法,写了作为门客的诗人因得罪了将军而感到无所依靠。C.颈联运用梦境表情达意,“阔”字写路途遥远,“稀”字表明信息难通。D.诗歌语言通俗,言辞凝滞,体现出诗人的愁肠百结,读来令人满目凄然。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案】L B 2.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因将军获罪而感到前途未卜的孤独和迷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分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B.“诗人因得罪了将军”错误,望文生义,从注释中背景来看,当是将军兵败而受牵连获罪。故选Bo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送别友人薛侍御时所作,联系此诗写作时的背景可知,作者写作此诗时是怀着复杂感情的。诗的首联“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而“天涯独未归”也写出了友人已可以还家,而自己仍在天涯之外,远离故土,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颔 联“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则是描述了作者如今的处境:作者因将军获罪而感到前途未卜的孤独和迷茫;颈 联“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稀”则是作者感情抒发的重点,作者运用梦境表情达意,“阔”字写路途遥远,“稀”字表明信息难通,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尾联则是对自己的慰藉,“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虽然自己不能回家,但幸亏与朋友两家住得近,朋友可以为自己将家书带给家人。此处用语平易,但感情暗含在平易之中,将作者的思乡之情再次强化。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秋日送方干游上元(唐)曹松天高淮泗白,料子趋修程。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后夜分遥念,诸峰霜露生。1 .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A.一 联B.两联C.三 联D.四联2 .根据你的理解,本诗最适用于下列哪一种情境()A.给独自踏上异乡的朋友的宽慰之赠言。B .给去奔赴美好前程的朋友的赠别寄语。C.表达希望友人平安,快速到达的祝福。D.与友人分别后传递对友人不舍的思念。3.“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是本作品中的写景佳联,请从意象、虚实的角度加以赏析。【答案】1.B【解析】结合诗句分析,颔 联“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中,“汲水”对 应“扬帆”(动词对应动词)“疑山动”对 应“觉岸行”(动词+主谓结构作宾语)。颈 联 中“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云”与“雁”相对,“京口树”对 应“石头城”(地名+名词,偏正结构)。因此是这两联对仗。2.D【解析】A.“宽慰”不符合诗歌要表达的感情。B.“奔赴美好前程”不符合诗歌内容和情境。C.“祝福”不符合诗歌要表达的情感。3.这一联是诗人想象友人奔赴南京途中之景。诗人选择了“云”和“雁”的意象,一个象征漂泊,一个象征思念,意象选择富含情感;此联上句写了诗人看到天空云朵飘荡,似乎跟着友人离开京口,是眼前之景;下句写大雁飞入南京,这想象之景;虚实结合,丰富了诗的意境。【解析】这一联是诗人想象友人奔赴南京途中之景。上句选择了“云”的意象,不说友人离开京口,而说“云离京口树”,一方面实写眼前之景,另一方面,“云”的意象往往象征漂泊,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惦念;而下句选择了“雁”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雁”象征思乡、音信,不说友人到了石头城,而 说“雁入石头城”,表达了对友人的惦念和期盼早通音信。这两个意象的选择十分准确生动。而从手法来看,上句写了诗人看到天空云朵飘荡,似乎跟着友人离开京口,是眼前之景;下句写大雁飞入南京,这想象之景;虚实结合,丰富了诗的意境;而 离 与“入”两字体现了景物从此地到彼地的空间转换,以离别之速衬难舍之情;画面富有层次,看似平常,实则别有趣味,匠心独运。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旅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本诗作于开成4年(8 3 9),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可 谓“春郊送别图”。B.颔 联“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柳拂桥”为眼前送别场景。C.颈 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施”,写出了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D.这首诗歌语言平白质朴,沉郁顿挫,颇能体现杜牧诗歌清健俊爽的风格。1 0.诗人的情感体现在“寂寥”一词上,请结合全诗分析“寂寥”之情是如何表现的。【答案】9.D 1 0.前两联写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阳光和煦,积雪消融,芳草青葱,马声洪亮,想象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和眼前春风杨柳的青弋江,景色美丽,离人忧愁,为后面的寂寥做了铺垫。颈联采用对比手法。写友人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但自己的心情却像飘摇的旗帜一样,空虚无着,怅然若失,凸显了自己的寂寞惆怅。尾联直抒胸臆。说两人同到宣州,却不能一同回京,独身回去的诗人会在良辰佳日倍感寂寞,将寂寥之情推向高潮。【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D.“沉郁顿挫”错误。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全诗写山水有远有近,抒情有虚有实,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情韵悠扬,风流华美,风格属于清健俊爽,不 属 于“沉郁顿挫”。“沉郁顿挫”一般指杜甫的风格,不是杜牧。故选D。1 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手法以及情感的能力。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绡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为后面的寂寥做了铺垫。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的手法。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是对比的手法。“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 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用友人的春风得意对比自己的寂寞惆怅。尾联直抒胸臆,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 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维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故国逢春一寂寥”,直接抒发惜别之情。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示长安君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释】长安君为诗人大妹,因封长安县君故称,时诗人将使辽,行前以此诗赠妹。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年轻时就看重离别,年老了即使相逢,也会引起心中的伤悲。B.“三年”“万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表现兄妹分别易而会面难。C.此诗抒写了兄妹深情,表达了诗人对妹妹长安君的担忧不舍之情。D.全诗未用一个典故,以家庭生活细节入诗,语言传神,质朴自然。2.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对其表达技巧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 .C【解析】C.“担忧”错误,无中生有,此诗主要抒写兄妹聚少离多,相见之难,分离之苦。2.叠字运用。“草草”点明兄妹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昏昏”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言犹未尽,运用叠字,使诗歌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以景衬情,“草草杯盘”和“昏昏灯火”写出了饭食的简便,环境的昏暗。“笑”“话”写出了相聚时气氛的融洽,兄妹情谊的深厚。对仗工巧:“供笑语”“话平生”整齐匀称,凝练生动,表达了相逢的欢乐,道尽了人生的沧桑。【解析】题目要求对颔联的表达技巧进行简要分析。诗 中“草草”是随随便便,随意的意思,体现了兄妹感情至深,用不着客套;“昏昏”写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在昏暗的灯火下,二人倾吐不尽,直到夜深。运用叠字,又可使诗歌音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诗中“草草杯盘”写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昏昏灯火”写在昏暗的灯火下,二人互相倾诉。二句写出了饭食的简便,环境的昏暗,以景衬情,突出了离别之时二人默默倾诉又十分不舍的心情。其 中“笑”“话”突出了相聚时气氛的融洽,兄妹情谊的深厚。“草草”对“昏昏”,均是叠词;“杯盘”对“灯火”,均是名词;“供笑语”对“话平生”,均是动宾结构。相逢是喜悦的,分离又无可避免。句式结构整齐匀称,凝练生动,既表达了兄妹二人相逢时的欢乐,又体现了刚刚相聚又要别离的人生的沧桑与无奈。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 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有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 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老莱衣的典故紧扣题意“觐省”,而“万事非”则表明人间万事都已变化,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破坏。B.颔联对仗工整,从 自 己 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有一气流贯之妙。C.颈 联“静”字突显滩声汩汩,以静衬动;下句想象江上暮霭渐浓,寒风使疏朗的树影在水边摇曳。D.尾 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隐隐流露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诗歌第二句前后呼应。1 2.本诗不写寻常送别的凄切缠绵而重在体现诗人丰富深沉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对此具体分析。【答案】1 1.C 1 2.(1)首联诗人深感世间万事颠倒,满眼是动荡与灾难,表现了诗人深厚的忧国优民的情感。(2)颔联诗人送友人探亲,思绪不禁转到对亲人的怀念之上,时值乱世,又表达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3)颈联诗人情感由对友人的关切转到别后的不舍、怅惘和思念上。别绪随船而去,道出不舍之情:寒风吹来,树影摇曳,凄凉之景象更添怅惘与思念。(4)尾联勉励友人鼓励自己,又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忧心国难的情感。【解析】1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下句想象”错,颈 联 前 句“黄牛峡静滩声转”是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后 句“白马江寒树影稀”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故选C o1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意思是烽火四起,干戈满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诗人深感世间万事颠倒,满眼是动荡与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颔联,“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意思是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诗人送友人探亲,思绪不禁转到对亲人的怀念之,时值乱世,既表现了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又表达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颈联,“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意思是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诗人情感由对友人的关切转到别后的不舍、怅惘和思念上。别绪随船而去,道出不舍之情:寒风吹来,树影摇曳,凄凉之景象更添怅惘与思念。(4)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意思是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前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后句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黄补阙南迁杜荀鹤得罪非天意,分明谪去身。一心贪谏主,开口不防人。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喧然公论在,难滞楚南春。【注】补阙:官名,掌供讽谏。1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为送别诗,抒发了诗人在送别黄补阙南迁之时难舍难分的心情。B.颔联叙述了黄补阙被贬的原因,全心全意地劝谏皇帝而得罪了他人。C.颈联运用互文修辞手法,对黄补阙进行了劝慰并称赞他为朝廷直臣。D.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明畅,每联或呼应标题,或暗扣标题。1 4.诗人为什么说黄补阙“难滞楚南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 3.A 1 4.黄补阙南迁“非天意”,不是皇帝的真实旨意(不符合天理,事理)。黄补阙为人正直,一心谏主,是为直臣。“喧然公论在 自有他人替黄补阙抱不平。【解析】1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难舍难分的心情”理解有误。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黄补阙正直谏言的肯定以及对其被贬的义愤之情。故选Ao1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难滞楚南春”是说黄补阙不会在南方被贬谪、滞留太久,很快就会回到朝廷。诗人这样这样说是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此次被贬并非皇帝本意,诗歌起笔说“得罪非天意”,这里的“天”指的是皇帝,“非天意”是说黄补阙南迁不是皇帝的真实旨意;当然如果把“天”理 解 为“上天”,则此句意思是黄补阙南迁不符合天理,事理。总之,这就意味着他会很快回朝二是黄补阙本人的人品和才华,诗歌颔联说他“一心贪谏主,开口不防人”,说明他是因为劝谏住上,不防伤了某些人才导致被贬,这恰恰说明了他的忠直敢言;颈联又说“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直 臣 二字是对黄补阙的高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