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pdf

    • 资源ID:90900927       资源大小:15.27MB        全文页数:6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pdf

    升和毫升教学要求知识目标:使 学 生 知 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 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能力目标: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 深 对“升”的认识。教学过程一、认识容量:1.出示两个茶杯: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4出示两个水壶: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想 一 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二、认识升: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 或D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 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三、想想做做:想想做做上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2.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3.指名生上台操作。想想做做2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3.指各两小组回答:你们是怎样做的?想想做做31.指名读题。2指名口答。想想做做4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说说你的理由。认识毫升(1课时)教学要求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2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过程一、认识毫升:1.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毫升)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5.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 n 或ml”来表示。板书:rrli ml)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二、升与毫升的进率: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三、想想做做:想想做做1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想想做做3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2 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为什么?想想做做41 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2 指名:为什么2000毫升是2升?想想做做Z 5课前完成,课上汇报结果。四、你知道吗?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教学反思除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能力目标学习用类比、迁移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自评、互评、师评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教学重点:经历试商方法的探索过程,在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熟练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1.(1)6 9 7是 由()个 百()个 十()个一组成,6 9 7是 由()个 十()个一组成。(2 5 2 4 是 由()个十和()个一组成,6 1 2 呢?小结:同一个数,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表示,就有不同的看法。2 问题情境一。同学们,最近市二小正在开展“经言、名言”诵读活动,何老师也参加了这项活动,还去书店买了一本 名言集 有 6 1 2 页,老师想9 天看完,请大家帮忙算一算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出示)(1)读题。请同学们自己读题。(2 独立完成。会计算吗?谁想在黑板上做?(指名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3订正。采访板演生。为什么要用除法做?板演生讲计算过程。请同桌互相检查。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谁来说一说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怎样计算呢?生回答。师小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我们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就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上,商就写在那一位上。这节课就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研究新知识。二、探究新知。1.(1)出示问题情境二。(出示)要往灾区运送2 5 0袋大米。()指名读题,并让同学们观察图上的信息,了解到每辆车能装5 0袋。(3)提数学问题,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答后(出示):需要几辆车才能一次运完?(4读题。请大家一起读题。怎样列式?2 5 0-5 0为什么用除法做?(5)比较算式2 5 g 5和2 5 g 5 0有什么不同?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2,独立探究(D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怎样计算呢?请大家结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想一想,计 算2 5 8 5 0,你怎样试商。老师相信凭着大家的聪明,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好,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遇到困难时,可以问同桌,也可以问好朋友,更别忘了老师也在你身边。(2巡视,指名板演。(3)板演生讲解计算过程。(多媒体演示)(4订正,自评。请大家对照屏幕自己检查。做对的同学表扬一下自己。三、看书质疑。刚才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动手尝试,解决了 2 5 g 5 0,非常了不起。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不过在看书时,老师有个要求。(出示)阅读要求:(1)你的算法和书上的小朋友的算法是否完全一样?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2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准备提问。1 .指名读阅读要求。2 独立看书。3 .交流。(1)你的算法和书上的小朋友的算法一样吗?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算的?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与 同桌互说算法。(3)质疑:1 为什么写在十位上?四、归纳总结、课堂检测。练一练5 8 L 2 1 7 9 8 4-4 2 5 5 1+1 9(1)独立完成、互帮互查。做完的同学可以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同桌之间也可以互相检查。(方 订 正,自评。小结:我们在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把商写在十位上,然后再用除数去除余下的数。如果遇到像5 8 M 7 2时,前两位不够除,这时要用前三位来除,这是我们下一节要研究的内容。课堂检测:1.这样商对吗?(9 5 页课堂活动第1 题)2 考一考。下面各题商的首位是几?7 2 共 3 2 6 1&4-5 4 8 4-3 23.做一做,笔算下列各题5 7 q 2 4 6 3 2+5 43 8 6 4-1 9 8 4 共 1 3乘除混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读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算式,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进一步熟练乘、除法。能力目标:在创设的一系列活动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精神,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育学生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要生搬硬套。通过计算,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感受美源于生活。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1.激趣。谈话:同学们,南方有一座美丽的小岛叫快乐岛,那儿的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学游园会,你们想登上这个小岛一起参加吗?让我们起航吧!2复习。752+47=()192+2 0()946 43=()19822()二、新课1.教学例题lo你们听,猴老板正在喊:“今天是数学游园会,只要做出我的题目,就能免费品尝又甜又大的鲜桃呀!快来试试吧!”出示:例lo王爷爷家养的4头奶牛每个星期产奶896千克。平 均1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呢?(1)指导读题。提问:谁会列出算式?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说出自己的做法。(2)尝试计算。提问:这个算式该怎样计算呢?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如果有错误,及时纠正。2教学例2猴老板说:“你们算得真好,可我还有个题目,你们会吗?出示:例Z某公司买了 3箱公文包,每箱有20个。一 共780元,每个公文包多少元呢?谈话:同学们,你们谁来读一读呢?你们想到怎样列式了吗?同桌可以讨论一下。让学生仔细想一想,然后说出不同的列法,最后引导学生列成一个算式,并且讨论如何算。3.教学例工谈话:同学们,你们真爱动脑筋。看看又有谁来了。小熊缓缓走来,说:“小朋友,我来考考你们吧!”出示:例工三名学生读一本同样的书。如果每天看40页,6天就能看完。如果每天 看30页,几天能看完呢?指名读题,放手让学生做在书上。全班交流运算顺序,最后教师板书得数。4教学例4下面小熊还有一道题,大家看看还能不能做出来呢?出示例4电视机厂3天生产电视机108台。(1)照这样计算,半个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2照上面的生产情况,完 成900台电视机的生产任务,需要多少天?引导学生先算1天生产多少台,再算半个月的生产量。学生了解了第一步的题意后,让学生讨论第二问得做法。5.小结。提问:小动物给我们出了四道题,每道题都是几步运算,是什么运算?结合学生的回答分段板书课题: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三、巩固练习谈话:我们去聪明屋里看看有什么发现吧!1 .做“练 一 练 P 2 1”第 4 题。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指名讲讲上下两题比较后发现了什么。2 .做“练 一 练 p 2 3 第 2 题。独立完成在书上。3 .做“练 一 练 p 2 夕 第 3 题。做在作业本上。四、总结今天,我们愉快地参加了快乐岛的数学游园会,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你们太棒了。谁来说说今天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学习了什么?你又知道了什么?认识线(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生活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会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提高空间抽象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绷紧的弓弦、人行横道同学们,在你们的身边,你们还发现哪些事物和绷紧的弦、人行横道相似吗?学生向老师汇报各自的答案。二、认识线段、直线、射线1.认识线段绷紧的弦、人行横道和同学们说的这些都可以近似的看成是线段。线段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画出线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线段的特征。让学生画几条线段。2认识直线和射线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教师边说边演示)将会得到一条直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线段的基础上画出直线,感受直线的无限延展性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直线的特征。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就会得到一条射线。出示图片:探照灯射出的光线、太阳照射的光线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出哪些类似射线的事物呢?学生向老师汇报自己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画几条射线。引导学生得出射线的特征。3.比较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区别。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的发现填在表格中。三、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图形端点个数延长情况直线线段射线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想一想,线段、直线、射线都有什么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直线和射线都是可无限延长的,因此没有长度;而线段是可度量的,因此有长度。怎样才能画出一条给定长度的线段呢?同学们,你们都有什么办法呢?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汇报各自的方法。播放视 频 线段的画法修、线 段 的 画 法&教师总结画法。学生完成教材34页练一练。教师巡视。四、小结线段、直线、射线各自的特点,及三者间的关系五、巩固练习P33“试一试”、p34“练一练”。认 识 线(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能力目标:在创设的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出示图片 看图讲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为什么会跑到小主人的前面吗?学生讨论、汇报。二、学习新知1.数学活动在纸上任意点两点,用线联接它们,量一下它们的长短,比较一下谁最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回答。2想一想出示图片 看图回答问题(1)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2你估计小明到学校走哪条路?为什么?指明几个学生回答图中的问题,并说明他们的理由。3.量一量学生独立完成36页的“量一量,从AgiJ B的三条线中,哪条线最短”。学生汇报结果。4看一看观看视频 公 理(线段最短)。师生共同总结出结论: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教师提出距离的概念: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u ILL/I I,5.做一做问 题1.河道长度如图 河道长度,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A B两地间的河道长度有什么变化?问 题2九曲桥如 图 九曲桥,公园里设计了曲折迂回的桥,这样做对游人观赏湖面风光有什么影响?与修一座笔直的桥相比,这样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说出其中的道理。6教师鼓励学生试着举出类似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三、小结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四、巩固练习教 材36页“练一练”认 识 线(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含义。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学过程一、探索新知1.出示图片 小实验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想把一块木板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学生讨论、汇报。2画直线(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二、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直线的基本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三、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图片 实际运用同学们还能找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生活中应用的其他例子吗?学生分组讨论,汇报。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四、小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五、巩固练习过一个点可以画出()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条直线;过三点至少可以画。条直线,最 多 可 以 画()条直线。认识角(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角的表示方法,会读角。2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读量角器的度数的方法。3.会用量角器度量角。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思考、概括能力。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度量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问 题1:角由什么组成?问 题2两条边是线段?直线?射线?知道了这些,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几张图中共有几个角吧!出示数角的一系列图片。二、新授(一)角的表示每张图中都有这么多的角,我们该怎样区分它们呢?给它们各自取个名字,好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表示一个角,怎样去读角。角的表示方法:(1)标出三个大写字母,写作/A B C或/C B A读作:角 瓯或角 幽(2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跪中间)(3)所以,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可以写作:NB读作:角B(为了方便,有时我们可以标上数字,写作:Z 1,读作:角L(5)注:区别和的不同,请同学们随意画几个角,训练一下这三种读法。(二)角的度量1.展示图片 比较角的大小我们以前学过用米、分米、厘米等计量线段的长度,大家能不能想出一种合适的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呢?分小组讨论、汇报。2 介绍量角器师生同时拿出量角器。你看到了什么?这个量角器像一个大迷宫,一点也看不明白,是不是?老师告诉大家在这个迷宫里有4 座大城堡: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板书)现在请同学们走一走这迷宫,看看你能找到几座城堡。反馈:请找到中心点这座城堡的小朋友,指着它 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总结: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内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内刻度线,外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外刻度线。以右边的 0 为起点,起 点 处 的。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的刻度线。3.认 识 1 角(课件演示)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 8 0 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 度角,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 常 我 们 用 1 表 示 1 度。4 学习量角:(1)出示一个直角让学生量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分组讨论,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方法:量角器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点 对 点(板书);零度刻度线与角的边 比重合T对 边(板书);所要量的角的另一条直角边对着9 0,所 以 是 9 0 o(试一试:出 示 40和 1 4 0 角当看另一边时有二个数,应该读哪一个数呢?小结:角的一边对着里面的零度刻度线,就应当数内刻度线了当角的一边对着外面的零度刻度线,就应当数外刻度线了一0 在内数内,0 在 外 数 外(板书)学生齐读。三、巩固练习:教 材 4 1 页“试一试”四、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小节所学内容。五、作业:教 材 4 6 页练习二第4 题。认 识 角(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建立各种角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动手,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二、新授1.认识直角(1)提问:折出的角是什么角?量一量这个角有多少度?从而得出:直 角 是 90。板书:直 角 9 0(4指出下列图中哪个角是直角?根据什么?(3)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角是直角吗?2 认识平角(1)学生动手,把刚才折成的直角纸打开来,如右图。两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个角有什么特点?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请你指出这个新的角的边和顶点各在哪里?顶点没有变动,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这个角是多少度?(18 0 ,因为是两个直角组成的。)教师指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平角是 18 0 o 上一请你们用自己的活动角操作,旋转一根硬纸条,使其成为直角,再旋转成一个平角.你能说说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吗?G个平角等于2个直角。)板书:1平角=2直角。右面图形哪个是平角?引导学生明确:图是一条直线,它没有端点,也就不是平角;图是两边在一条直线上,而且有一个端点,所以它是平角。3.认识周角(1)学生动手,把刚才折成直角的纸全部展开。四个直角组成一个新角,这样的角叫做周角。周角是多少度呢?(2教师画图,让学生看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知道了周角的画法。G学生操作,把自己活动角的一条边,旋转一 、二周,两条边重合了。师指出: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看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周角是360 o板书)让学生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条边重合了。你能说说周角、平角、直角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明确:1周角=2平角=4直角板书)4认识锐角、钝角(1)演示,先出示直角,然后将角的一条边向右移动,7 y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小于9 0 ,可 以 得 到60 ,3 0再将角的一条边向左移动,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大于 I(4学生操作,利用自己的活动角。同样把角的一 二条边向左、右移动,观察移动后角的大小。(3)通过操作,移动角的一条边后,这些角的度数与90角相比,你可以分成几类?引导学生归纳出:一类是小于90的角;一类是大于90又 小 于1 8 0的角。板书:小 于90的角叫做锐角;大 于90而 小 于1 8 0的角叫钝角。问:钝角必须符合哪两个条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钝角的概念。三、巩固练习:你能把学过的几种角按照角的大小,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吗?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四、小结:平角、周角和各种角的关系。认 识 角(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教学难点:按指定度数正确画角。教学过程 _ /一、复习铺垫、二 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并 说出它们都属于什么角。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二、探究新知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4 0的角。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学生活动:(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4 0的角。(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3)请摆的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3.尝试画角。教师要求:利用直尺和量角器画一个4 0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检验)学生活动:(1)尝试并体验画一个4 G的角。(方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3)请学生介绍准确画角的技巧。4自学书中“角的画法”(1)自学教材第4 5页“角的画法”。(与 画一个50的角。(3)学生讨论:画角的步骤(重合找点连线)三、归纳小结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4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四、巩固练习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集体订正)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角吗?(利用三角板的30角)2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 3 5和1 65的角。同桌同学互相检验。3 .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 5、1 5 0和1 6 5角。(1)动手尝试(2集 体 订 正(3合作交流五、作业分别画出58和1 45的角。1.大海的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 会 11个生字,会 认“鼾、狮 两 个 字,会 写“闹、浪、觉、潮、绽、渔、吼、掀、滔”。理 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3,注意积累好的语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读、诵、背展开想象,感受大海的动、静之美。策略与方法: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你们看见过大海吗?能说说你们心中对大海的印象吗?那些同学收集到了大海图片,展示给那些没有看见过海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关于海的诗歌 大海的歌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2出示生词卡片,强 调 读:鼾声、潮声、绽开、掀起区 结 合 生 活 理 解“鼾声”、绽开、掀起4检查读文情况: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第一首诗歌:1.读文感知:1)思考:从哪里看出大海睡觉了?2指导朗读:是啊,大海不闹也不笑了,因为它睡觉了,嘘,我们别吵醒它,该怎么读?3什么时候,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那白天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启发:白天,风儿什么样的?风儿吹在衣服上 这是风儿在和人们闹呢!风儿吹到渔船上 这是风儿在和渔船闹呢!白天,浪儿怎么样?浪儿拍打沙滩,哗哗,这是浪儿在笑呢!指 导 朗 读:闹了一天,笑了一天的大海一定很累了,现在他睡着了,你忍心吵醒他吗?想想怎么读好他。5睡觉了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再读读,说说大海她像谁?为什么?是啊,大海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多像一个慈爱的母亲,你喜欢大海妈妈吗?带着你对她的喜爱,深情的读读这句。7)大海怀抱着自己的儿女,此时此刻,他睡的香吗?从哪里看出。同学们再读读这句。2指导背诵全文。学习第二首:海上的风一、分层体验,突出朗读重点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同学间的优势,合作读课文。2海 上 的 风 是()、()、()、()它一来,就()()()()夕每一小节中风都有所不同,我们如何让听我们读书的人感受到不同呢?比如风是花神,这一小节怎样读?教师缓慢、温柔的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学生可以听出老师朗读的有停顿、有重音、有表情,自然由老师温柔的声音,感受到花神的美,海风的柔。自己选择其他的小节试着读一读4你发现这首诗歌又怎样的特点?每一小节的结构相同,运用了比喻末尾为什么用了一个省略号?“你想象一下,海上的风还像什么?你能继续续编课文么?”如:“海上的风是梳子,他一来,就;山上的风是,他一来,就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雀”字。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可以读一读有关大海风光的优美诗文;教室可推荐教参书中的篇章2让学生试着续写“大海的歌”2下雪的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I、学 会1 7个生字,会认字8个,会写字n个,理 解“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生词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理解课文内容,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区 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笔下描绘的情景,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谁来读读课题?你都听过什么声音?你听过下雪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不光用耳朵来听,还要用心来感受下雪的声音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明确自学要求。(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此语和同桌多读几遍。(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3、检查自学效果。(1 )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2)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1、反复诵读课文,中间可穿插默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感悟。2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你喜欢下雪的声音吗?你觉得哪写的美?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小组交流补充;0)讨论怎样读好。卡作者从下雪的声音里听出了什么?你从下雪的声音里听出了什么?4在生活中,你有过“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的体验吗?工指导背诵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找找生字的形近字,也可以说句子。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胸、窃”等字。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写下你用心感受的体验。2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3.秋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 会14个生字,会 认 字7个,会 写 字8个。理 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 繁 荣 等”生字词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入初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略美丽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繁荣的景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秋色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学生畅谈)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读文识字。1、明确自学要求。(1)朗读课文,对读不好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0参考课文题目,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3、检查自学效果。(1)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2说一说文章所描写的主要内容。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1、作者之所以喜爱这样的秋天,是因为它表示着一一和一一也意味着一一和。你同意作者的这种感触吗?如果同意,请在课文中找到这样认为的理由;2.同学交流,互相补充。如: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女如果还有别的想法,请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的理由说充分。你眼中的秋色是什么样子的?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面。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搜集秋天的词语、句子,读关于秋天的文章、古诗句。2可以向同学推荐教参书中的诗句。4古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 识“螺”,掌 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策略与方法: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1、读诗。2解诗题。诗 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从 一 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区解诗句。(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根 据 学 生 发 言 进 行 补 充 纠 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如 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 月”“潭面”“无风”“镜”“遥 望”“山水”“白银盘”,望天门山 中“天门山”“江”“碧水东流”“两岸青山”“孤帆一片”“日边来”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卡 解 答 疑 问:“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中断”“楚江开”“回”“相对出”“日边来”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4读 全 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体会望天门山的强劲气势。对 比 朗 读。又 品 味 吟 读,入 境 背 诵。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鼓励学生背诵。四、记 忆 字 形,指导书写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2指 导 学 生 找 形 近 字 的 方 法 记 忆“庭、镜、磨、螺、潭”生 字。五、拓 展 延 伸,积累实践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5.桂林山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本课“陆、扩、”等 12个生字,掌 握“桨、涉、赏”等 12个生字,注意积累本课中优美的词汇。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 自然段。过程与方法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勾画的桂林风景图。4学习体会作者抓住特点从几个方面观察描述景物的方法。了解比喻、排比,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4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桂林山、水、洞“秀美、奇美、幽美”的特点,培养孩子投身自然、热爱大自然优美风光的思想感情。策略与方法: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和诗人一起游历了洞庭湖,天门山,今天,我们要求有天下第一之称的桂林山水去看看,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检查预习课文的读书情况2自主读文,明确要求:(1)、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2、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2 理解词语: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波澜壮阔、水光澈港、峰峦雄伟、重峦迭彩、危峰兀立”等字词的意思。区文章主要从那几方面写了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师生对话、品味语言。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2 漓江的水“静”在哪里?除了静还有“清”、“绿”都体现在哪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如果说,漓江的水是静的,使我们所看见的,那么如何让每有感触到他静的人通过我们的声音感觉出他的静呢?试着练习朗读。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再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体会。夕看了水,欣赏了山,也浏览了洞,那么桂林山水整体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4谈一谈学习了这篇文章的收获,特别是在描写景物方面。如:注意观察分析景物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使文章脉络非常清楚;比喻、排比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流畅;适当引用名言佳句可以让文章画龙点睛、妙笔生花对于排比句,重在让学生体会,不要作为知识点让受牛沪卜7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栽”字,找出同样结构的字进行指导书写。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背诵该篇文章,可以配乐背诵。6.炊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理解“无声无息、寄宿、回荡”等词语的意思。能 正 确 拼 读“塞”这个多音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进行独立自主的识字,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热情,淳朴,激发学生要向“山里人”那样多献出一份真诚,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们听过这首歌吗?爱的奉献只播放最后几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曾得到过素不相识的人的热情帮助吗?谁能把当时的情形和你的感想与大家谈谈。学生畅所欲言。2今天我行嬴来结识一对“山里人”来感受一下他们的淳朴和热情,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课 炊烟 。板书课题。3.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质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想法来读读 炊烟吧!在读课文的时

    注意事项

    本文(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pdf)为本站会员(无***)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