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pdf
-
资源ID:90903483
资源大小:4.25M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pdf
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2022年中考真题试卷(备考复习资料)第 1 页,共 22页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德阳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说明:1.全卷共8 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及答题卡交回。2.本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为120分钟一、语言知识运用(每小题3 分,共 18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缅 怀(m i总 n)东 皋(g do)雕 镂(l ou)触胪相接(z h ou)B.呢 喃(n A n)瓦 楞(l en g)带 挈(qi)低偻提携(l u)C.阎 王(yA n)崩 塌(t an)冗 杂(r on g)阡陌交通(qian)D.贮 藏(z h il)羸 弱(1 瓦)伶 仃(l in g)怏怏不乐(yan g)【答案】D【解析】【详解】A.触胪相接(z h ou)-z h u;B.带 挈(qi)-qie;C.崩 塌(t an)-t a;故选D。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抖擞热忱视察明知故问B.蜿蜒辱没炼达自圆其说C.凋零心绪枝节随身附和D.铸就炊烟振撼如雷贯耳【答案】A【解析】【详解】B.炼达练达;C.随身附和随声附和;D.振撼-震撼;故选A o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电影发布会上,抗美援朝的老英雄回想起7 0 多年前的那场触目惊心的战斗,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两行热泪。第2页,共22页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B.十二风舞志本是一部舞界奇书,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们的淡忘,现在己逐渐散佚,令人痛心疾首。C.虽然水下考古困难重重,但是孟原召没有浅尝辄止,而是择一事终一生,不断探索,终于取得重大突破。D.首届世界龙舟联赛福州站在浦下河龙舟池开赛,参赛者们正襟危坐,挥桨竞渡,斗志昂扬,“逐浪”端午。【答案】D【解析】【详解】A.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痛心疾首:多指对人或事的痛恨,也指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悔恨。这里用来表达悔恨的心情,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符合语境,使用正确。D.正襟危坐:整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恭敬或拘谨的样子。与龙舟联赛时所描写的“挥桨竞渡,斗志昂扬”这一语境不符。故选D。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国贵州威宁地区每年入冬时节的“烤茶”习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抵御山区冬季严寒。B.樊锦诗与丈夫彭金章牢记前辈学者的嘱托,坚守大漠四十余载,为敦煌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工作奉献了他们的青春。C.由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海水稻”,是应对粮食危机的重大技术突破,更是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D.近年来,有些地方对“历史名人故里”的争夺,成为是否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当地经济热度的重要途径。【答案】B【解析】【详解】A.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的主要方法”;C.语序不当,应 该 将“应对粮食危机的重大技术突破”与“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位置互换:D.两面对一面,去 掉“是否”;故选B。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 项 是()A.书即书信,古时又称“尺牍”“尺素”或“信札”。它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记第3页,共22页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事、陈情或写景。我们学过的 诫子书 与朱元思书都是古人的书信。B.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惊艳世界。如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选择了唐代诗人杜甫 月夜忆舍弟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现白露时节。C.金色花选 自 泰戈尔诗选。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曾荣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主要作品有诗集 吉檀迦利 自由颂 园丁集 飞鸟集等。D.梅岭三章选 自 陈毅诗词选集,写于陈毅同志负伤被围梅岭之际。这组诗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答案】C【解析】【详解】C.泰 戈 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 吉檀迦利 新月集 园丁集 飞鸟集等。获 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自由颂不是泰戈尔的诗集。故选 C。6.德阳市中小学“艺术实践工作坊”作品展示活动即将举行。本次活动展出的作品创意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全市中小学生艺术实践的丰硕成果,体现了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要求:内容符合主题,语言凝练,有宣传效果,不超过18个字。【答案】示例:美育实践生根校园,创意作品结出硕果。【解析】【详解】考查学生的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宣传标语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达到宣传鼓动的目的,因而要求语言简洁凝练,显明易记,易于传播,带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本题的宣传标语要围绕主题“艺术实践工作坊作品展示”,从活动的内容或意义方面拟写作答。如:展现艺术文化风采,构建和谐特色校园。答案是多元的。二、现代文阅读(34分)(-)(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上海、吉林等多地疫情发生期间,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信息严重过载,出现了很多谣言。谣言的病毒式传播对中央要求的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产生很大干扰,不利于万众一心打好抗疫“动态清零”攻坚战。谣言之所以能以假乱真蛊惑人,有其内在奥秘。只有弄清谣言生成、传播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谣言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信息黑洞的存在。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认为,谣言总是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它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一种答案。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人们经常是根据印象而不是事实对其进行判断。当某一事件被公众关注,此时又没有真实信息的补给,谣言就出场了。等到谣言成为满天飞絮的时候,再有真相出现,为时已第4页,共22页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晚。也就是说,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疫情背景下,谣言极易滋生和传播,引 发“信息疫情”。“信息疫情”往往与处于危机状态的人们对于风险的扭曲、失真认知有关。互联网编织起来的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使得谣言传播甚为方便。因物理媒介的广泛互联,人们对疫情获取的信息量激增。但对于多数人而言,因为没有对等的信息鉴别能力,无法判断自己关注的信息的真伪,容易引发心理恐慌,又进一步造成新的认知偏差。于是,一则谣言从起飞到落地,不需要费多少周折,即可释放出巨大的“信息噪音”。有三类人群容易成为谣言易感人群。第一类是青少年,他们缺乏知识积累、人生阅历和社会经脸,是不实信息的易感人群。第二类是老年人,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较弱,往往依靠积累多年的生活经验作为选搽、判断信息的依据。第三类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训练,这类易感人群对于谣言的鉴别能力会弱一些,也就容易被谣言捕获。对谣言进行“反制”是必要的,首先是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不管是谣言制造者还是传播者,也不论是出于何种动机,只要他们的现实行为违反了法律,就要为此付出代价,受到相应的惩罚。责任部门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明确行业红线和底线,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自媒体的责任意识,解决自媒体责任缺位问题。同时也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没有人天生就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公众的媒介素养绝对不是像口红一样的装饰品,而是社会发展的“刚需此次由奥密克戎病毒引发的几个城市的疫情,是对公众媒介素养的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媒介素养的提升,仅靠个人努力还不够,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专业机构,特别是专业教育机构的共同参与,合力推动。(摘 编 自 光明日报2 0 2 2年4月2 8日,作者张涛甫,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对谣言的三类易感人群要加强宣传和正面引导。B.对谣言进行“反制”需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C.预防谣言产生和传播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D.破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奥秘,防止谣言蛊惑人。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从上海、吉林等地发生疫情期间产生了很多谣言写起,引出了论题。B.文章第段提到的美国社会学家特 希布塔尼关于谣言的看法属于事实论据。C.文章第段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 疫情”比 作”前所未有的考试”。D.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先从现象和危害写起,再具体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措施。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谣言”的一项是()A.邓稼先一文中,美国传说曾做过费米助手的寒春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工程。第 5 页,共 22页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B.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中,反动派说李公仆先生被暗杀是因为“桃色事件”。C.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妻子、妾和客人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D.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人说鲁迅取得好成绩是因为藤野先生提前泄漏了题。【答案】7.D 8.B 9.C【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概括。中心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A.“对谣言的三类易感人群要加强宣传和正面引导”是解决谣言的措施:B.“对谣言进行 反制需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是解决谣言的措施;C.“预防谣言产生和传播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是解决谣言的措施:阅读全文可知,文章第段从上海、吉林等地发生疫情期间产生了很多谣言写起,引出文章的论题:第段主要写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奥秘:第段主要解释在疫情背景下,谣言为什么更极易滋生和传播,引 发“信息疫情”;第段主要写三类谣言易感人群;第段主要写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对谣言进行“反制”;第段主要写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的意义以及提升的途径。D选 项“破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奥秘,防止谣言蛊惑人”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表达了作者的看法,可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故选D o【8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B.第 段“美国社会学家特 希布塔尼认为,谣言总是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它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一种答案”,引用特希布塔尼对谣言的看法是对谣言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这是道理论据,此选项“美国社会学家特 希布塔尼关于谣言的看法属于事实论据”说法错误;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A.寒 春(1 9 2 1 2 0 1 0)本名琼辛顿,美国女物理学家。1 9 4 8 年来华定居,长年投身于中国农业机械化建设。她曾于2 0 世纪4 0 年代初在洛斯阿拉姆斯武器实验室做费米的助手,参与了美国原子弹的制造,那时她是年轻的研究生。“曾做过费米助手的寒春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工程”这是美国传出来的谣言,因为不相信中国能独立研制出原子弹;B.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后,企图在人民面前掩饰他们的罪行,造谣说李公朴被暗杀是第 6 页,共 22页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因 为“桃色事件”。所 以“反动派说李公仆先生被暗杀是因为 桃色事件”是谣言:C.根 据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可知,当邹忌问他的妻子、妾和客人他和徐公哪一个更美,他们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所 以“邹忌的妻子、妾和客人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不是谣言;D.日本的“爱国青年”认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所以就造谣说鲁迅取得好成绩是因为藤野先生提前泄漏了题;故选C。(二)(共 10 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电视剧 火红年华两度在央视播出,让全国观众领略了“三线精神”诞生地四川攀枝花的“根”与“魂”。这部剧的拍摄地大多选址于攀枝花市西区,剧中充满年代感的红砖房、蜿蜒曲折的背水小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备荒备战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三线建设”时期,西区是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先行者和能源基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区兴建起攀枝花市第一座厂矿,开办起该市第一家商场,遗留了大量的“三线”工业遗存,创造了一个个工业奇迹。遗产是宝贵的。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通过对“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借力”,逐渐让“三线”遗产有了新的定义,并转变成为资源。据攀枝花市西区文旅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介绍,依托攀枝花“三线”建设干部学院西区分院,西区先后打造了“习风园”“初心园”和宝鼎陵园等“三线”教育基地,基地创新推出集理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于一体的“三线”教育培训课程,开 设“苏铁讲堂”,推 出“访谈式教学党性教育”培训模式。精心打造出“背水小道”VR体脸式教学项目,开 辟“三线建设实景公园”“三线建设体验基地”“三线事迹现场教育”等特色教学线路。随 着“三线”研学旅游线路日趋成熟,西区成功与三家旅行社开展合作,签订了“三线”研学旅游项目合作协议。(摘 编 自 四川日报2022年 4 月 11 0,有删改)注:“三线建设”是指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材料二第7页,共22页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以上图示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 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 0 2 1)整理)材料三(2 0 2 1红色旅游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显示,红色旅游的游客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数据来看,红色旅游游客的平均年龄为2 8 岁,年轻化趋势越发明显,各个年龄段游客都可以通过红色旅游找到自己需要的旅行体验。5 0 岁以上老年人偏向以跟团游形式重走红色景点,“红色景点+山水名胜/人文景区”组成的线路产品最受他们青睐。而从年轻游客偏好来看,他们更热爱以自由行方式打卡城市红色景点。例如在长沙,“白天橘子洲,晚上文和友”成为许多年轻游客的“标配”行程。亲子家庭最喜欢的是逛红色旅游区目的地。纪念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文化景区景点都逐渐成为家长们“寓教于游”的红色课堂。除此之外,红色研学游也受到越来越多亲子家庭游客欢迎,“广州5 天4晚”游学之旅,包含广州起义纪念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红色景点参观,带孩子们参与历史海报制作,进入军营体验生活。通过研学之路,孩子们从小树立爱国情怀,感受红色文化。(摘编自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文字有删改)1 0.对材料二的图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20 21 年,以 8 0 后、9 0 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赴国内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比例过半。B.20 21 年,喜欢和朋友同学、家人孩子一起踏上红色之旅的旅行者占六成以上。C.部分旅行者喜欢一个人旅游的自由自在,近年来独行游客的比例已超过情侣。第8页,共22页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D.2019年至2021年间,23 天 的“红色旅游”是最受游客们欢迎的旅游方式。1 1.根据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 力“三线建设”资源,推动做强“三线建设”文化品牌,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攀枝花市西区“三线建设”红色文旅特色日渐凸显。B.旅行方式呈多样化,老年人都爱跟团、年轻人爱打卡、亲子家庭寓教于游,各个年龄段的游客都可以通过红色旅游找到自己需要的旅行体验。C.红色旅游作为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年轻人愿意去红色景点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这实则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和中国文化自信的彰显。D.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渐成常态,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在形式上需要不断创新,可以借用文化、科技、教育等元素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12.“5.12”地震后,德阳各区(市、县)都有特殊党费援建的学校。请利用攀枝花市“三线”特色文旅建设的经验,以“康续红色血脉”为主题,为特殊党费援建学校的红色文旅方案提出建议。【答案】10.B 11.B12.示例:对“特殊党费援建学校”资源借力,让“特殊党费援建学校”产生新的定义,并转变成为文旅资源。根据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旅游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可以借用文化、科技、教育等元素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如打造“特殊党费援建学校”教育基地,推出地震相关知识教育培训课程、开设以“康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讲堂、打造体验地震项目,VR再现援建过程,与旅行社开展合作,签订研学旅游项目合作协议等。【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图文转换。A.根据材料二图1 所示,80后占26%,90后 占 19%,和起来所占比例是4 5%,与题干中所表述的“以 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赴国内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比例过半”不符。C.根据材料二图2 的标题“2021 红色旅游出行人群分布”可知,图示只展示了 2021年的数据,题 干 中“部分旅行者喜欢一个人旅游的自由自在,近年来独行游客的比例已超过情侣”表述没有指明是2021年,故表述有误。D.根据材料二图3 所示,2019年 2-3 天“红色旅游”游玩天数低于4-5 天游玩天数,与题干中表述的“2019年至2021年间,23 天 的 红色旅游是最受游客们欢迎的旅游方式”不符。故选Bo【11题详解】此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筛选与辨析。第 9 页,共 22页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B.“老年人都爱跟团”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三“50岁以上老年人偏向以跟团游形式重走红色景点”可知,题干中表述的“老年人都爱跟团”过于绝对。故选B。【12题详解】此题考查材料信息筛选和运用。根据材料一第段“遗产是宝贵的。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通过对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 借力,逐 渐 让 三线遗产有了新的定义,并转变成为资源”可知,合理运用现有资源,借用现有的遗产,开发旅游项目是根本。根据材料一第段“依托攀枝花 三线 建设干部学院西区分院,西区先后打造了 习风园 初 心 园 和 宝 鼎 陵 园 等 三线教育基地,基地创新推出集理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于一 体 的 三线教育培训课程,开设 苏铁讲堂,推出 访谈式教学党性教育培训模式”可知,可开展一些以“康续红色血脉”为主题具体的活动和项目,其中项目内容可以联合利用教育、科技、互联网等资源。根据材料二的数据,得知2021年,喜欢和朋友同学、家人孩子一起踏上红色之旅的旅行者占六成以上。据此在设计方案的时候还应考虑开展大部分人都能接收的亲子家庭游、众人游项目。根据材料三“各个年龄段游客都可以通过红色旅游找到自己需要的旅行体验”可知,红色旅游的项目内容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多样化需求,成功的可能才会大大提升。(三)(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陈公弼申平苏东坡刚入官场时,还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字子瞻,另外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自不免有大材小用之感。说实话,他 全 靠“苏贤良”这个尊称活着呢!但是,自从那个陈黑子上任以后,这个称呼竟然被无情取缔了。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苏贤良,你早!”“你好,苏贤良。”东坡心中熨帖,颔首微笑,口中回复,俨然谦谦君子。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以后谁敢再叫,重责四十大板!”第 1 0 页,共 2 2 页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已经见过面了。听说他是行伍出身,没多少文化。不过他自称是青神县人,和自己是老乡。正待有机会聊聊,不想这么不给面子。东坡不由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大家这样叫我,并无不妥!”不想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向他,厉声说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你的进士也是考的呢,难道也要叫出来吗!记住你现在的身份就是签判,赶快去给我整理文书,本官等着签发上报!”“陈黑子!”东坡心中骂道,自此便在心里恨上了他。不想这陈公弼比他心眼还小,竟然开始找他的麻炀。东坡很快将一些文稿拟就上报,自觉文采飞扬,也好让陈黑子见识一下新科进士的厉害,不想那厮一看,竟然又是牛眼一喳;“我说苏轼,请问你写的这是公文呀还是花花文章啊,给我重写!”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 的 有 关 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他压起来不做回复。大名鼎鼎的苏轼,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凤翔任职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这么累哟!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他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要竣工了,要他写一篇 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当 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他看懂了,就会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陪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这又让东坡十分郁闷。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第 11页,共 22页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陈公弼又道:“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母)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他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点着他说:“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东坡急忙争辩道:“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 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懑陈公弼说:“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以为没送吗?”东坡一时语塞,又听陈公弼说:“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从这天开始,东坡和陈公弼成了忘年交。多年以后,陈公弼去世,轻易不为人作传的东坡满怀深情,为他写了墓志铭:“轼官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选 自 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13.“苏贤良”在文中多次出现,以下是对此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文中语句批注A”苏贤良,你早!”“你好,苏贤良。”此处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同僚对苏轼才华的认可。B“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此处有陈公弼故意刁难之嫌。C“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此处是苏轼忍着满腹怨气解释 贤良”称谓的来历。D“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此处为陈公弼称赞苏轼的文采和见识过人。A.A B.B C.C I).1)14.全文讲述了苏轼和陈公弼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分条概括作答。15.请简要分析本文以写墓志铭作结有何作用。第 12页,共 22页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1 6.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答案】13.C 1 4.苏轼因为陈公弼不让别人称呼自己苏贤良辩解,辩解不成后记恨陈公弼;苏轼借写 凌虚台记的机会讽刺陈公弼,但陈公弼不提此事,让苏轼郁闷;在凌虚台开台仪式上苏轼与陈公弼的对话,解开谜底,让苏轼听了,又羞又愧苏轼给陈公弼写了墓志铭O15.内容上,回忆了与陈公弼的交往的过程。“已而悔之”表达了自己的悔悟之情。结构上,照应题目。16.做人处事不能陶醉于名声;做人处事不要做一些没有必要的争论;做人处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做人处事一定要心平气和;做人处事一定大度,不能记恨别人。【解析】【13题详解】C.“忍着满腹怨气解释”理解有误。结合第段“听说他是行伍出身,没多少文化。不过他自称是青神县人,和自己是老乡。正待有机会聊聊,不想这么不给面子”分析,此处苏轼还想和陈公弼聊一聊,并没有满腹怨气。联系下文第段“陈黑子!东坡心中骂道,自此便在心里恨上了他”可知,自此,才满腹怨气。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第段“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以后谁敢再叫,重责四十大板!”、第段“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大家这样叫我,并无不妥!、第段“你娃娃还嫩,懂个屁!你的进士也是考的呢,难道也要叫出来吗!记住你现在的身份就是签判,赶快去给我整理文书,本官等着签发上报!”、第段“东坡心中骂道,自此便在心里恨上了他”概括得出:苏轼因为陈公弼不让别人称呼自己苏贤良辩解,辩解不成后记恨陈公弼。根据第段“我说苏轼,请问你写的这是公文呀还是花花文章啊,给我重写!”、第段“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 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他压起来不做回复”概括得出:陈公弼在工作中故意刁难苏轼;根据第段 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要竣工了,要他写一篇 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第 段“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第 段“他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这又让东坡十分郁闷”概括得出:苏轼借写 凌虚台记的机会讽刺陈公弼,但陈公弼不提此事,让苏轼郁闷。根据第段“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第 段“怎么样,看第13页,共22页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第段“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第段“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 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第 段“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以为没送吗?、第段“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第段“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概括得出:在凌虚台开台仪式上苏轼与陈公弼的对话,解开谜底,让苏轼听了,又羞又愧。根据第段“陈公弼去世,轻易不为人作传的东坡满怀深情,为他写了墓志铭”概括得出:苏轼给陈公弼写了墓志铭。【15题详解】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即可。内容上,结 合“轼官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回忆了与陈公弼的交往的过程。“己而悔之”表达了自己的悔悟之情。结构上,为陈公弼写墓志铭照应了题目“陈公弼”,具有点题的作用。【16题详解】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根据第段“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 签 判(秘书),自不免有大材小用之感”可知,做人处事不能陶醉于名声。根据第段“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大家这样叫我,并无不妥!”可知,做人处事,不要做一些没有必要的争论。根据第段“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 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可知,做人处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根据第段“大名鼎鼎的苏轼,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分析,做人处事一定要心平气和。根据第段“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他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分析,做人处事一定大度,不能记恨别人。三、古代诗文阅读(3 0分)(-)文言文阅读(17分)第 1 4 页,共 2 2 页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蔬食(清)李渔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吾 辑 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论蔬食之美者,日清,目洁,曰芳馥,目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选 自 闲情偶寄,有制改)注 脍:细切的肉。羲皇:指伏羲。后文中的“唐虞”指唐尧与虞舜,都是上古时候的贤王。17.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B.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C.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D.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丝不如竹B.草衣木食C.一以崇俭D.得以有之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各隐卷底衣褶中俭以养德属予作文以记之1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用“声音之道”来 类 比“饮食之道”,提出饮食上崇尚追求自然的观点。B.作者认为跟肥腻远离,以蔬菜为主食,甘于吃蔬菜,是与崇尚古玩差不多的雅事。C.作 者 编 饮馔,既有崇尚节俭,恢复古风的原因,也有珍惜生命不愿杀生的缘故。D.作者说蔬食的好处很多,如清、洁、芳香、松脆等,但能称为至美,是在于“鲜,2 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答案】17 A 18.B 19.C20.(1)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住所旁边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种,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时时享受这种乐趣。第 15页,共 22页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2)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解析】【1 7题详解】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断句判断标准: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这句句子的意思是:这被世人觉得奇怪,放弃美名而不要,却认为这种说法是异端邪说,认为像佛法一样,这是很错误的啊。“者”后一般要断开,“而”在句中,一般在前面断开,“而故异端其说”的意思是却认为这种说法是异端邪说,意思完整,应 在“说”后面断开。第一个“是”是宾语,第二个“是”是主语,断开。故这个句子正确的断句为: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故选A o【1 8题详解】考查一词多义。A.管乐器/竹子;B.衣服/衣服;C.为了/来;D.代词,代指这种乐趣/代词,代指这件事;故选B o【1 9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C.结 合“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可知作者编 饮馔为肉食在其次,而蔬菜为首选,一是为了崇尚节俭,一是为了恢复古风;至于看重 宰 割(牲畜)而珍惜生命,又因为想着这一点,而不忍心或忘掉了啊。所以选项中“也有珍惜生命不愿杀生的缘故”说法有误:故选C。【2 0题详解】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语:圃:园子。旋:随时。亦:也。乐:乐趣。(2)重点词语: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毕:尽、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点睛】参考译文:声音的基本理念,是弹弦不如吹奏,吹奏不比歌唱,这是因为它一步步更加合乎天地第16页,共22页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万物自在生长的道理。吾认为饮食的基本原则,是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也是因为它一步步更加合乎天地万物自在生长的道理。以草为衣,以木为食,上古的风俗。人能疏远肥腻的食物,只吃蔬菜而感到甘甜,不使腹中的蔬菜受肉腥践踏。这就如同做了伏羲氏时代的百姓,像唐尧、虞舜时代那样吃饱肚子,这与崇尚古玩是同样的趣味。这被世人觉得奇怪,放弃美名而不要,却认为这种说法是异端邪说,认为像佛法一样,这是很错误的啊。我编辑了 饮馔一卷,认为肉食在其次,而蔬菜为首选,一是为了崇尚节俭,一是为了恢复古风;至于看重宰割(牲畜)而珍惜生命,又因为想着这一点,而不忍心或忘掉了啊。要讲到蔬菜的美味,就是清淡、干净、芳香、松脆这几样。人们不知蔬菜的美味是在肉食之上,可以用鲜这个字来形容。这种享受,只有山里的和尚、野外的人家和那些亲自种植的人才能够得到。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住所旁边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种,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享受这种乐趣。(二)古诗词鉴赏(共7分)观书(明)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注 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和笼头的贵美。庐:书房。2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将书卷比喻成多年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B.颈 联“活水”一句化用了朱熹 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坚持读书的好处。C.尾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实衬虚,虚实结合,用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D.本诗写诗人亲身体验,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动,说理形象,有较强感染力。2 2.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诗句赏析。【答案】2 1.C 2 2.示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运用比喻修辞,书本好似感情真挚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活水随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活水句,化用朱熹 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用典,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第17页,共22页考试复习备考资料一考试习题训练的营养,永远清澈。【解析】2 1 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尾联是用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反衬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C错误,选C o 2 2 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答题思路:选择诗句,赏析其中两种不同修辞。示例:“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三千字”是夸张,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金鞍玉勒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运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以 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这些人日以寻花问柳为能事,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三)名句名篇默写(共 6 分)2 3.补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