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整册教案(2022年春修订).pdf
-
资源ID:90904416
资源大小:11.24MB
全文页数:7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整册教案(2022年春修订).pdf
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 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 面)。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二、讲授新课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四、板书设计1、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五、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二、讲授新课(一)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二)交流实验信息: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三)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 2 T 4 C 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 2 0-2 5 C,最高为3 5。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 2 0-1 4 0%的水分才能萌发。三是充足的氧气。三、板书设计2、种子发芽实验(二)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讨论: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 考 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 5 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2、讨论:这 5 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 面):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三、板书设计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实验:设计对比实验。4、蚯蚓的选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2、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过程与方法:设计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环境的对比实验。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自然界是事物相互联系的。2、培养热爱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兴趣。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 5 条、干土、湿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2、学生自由发表。二、讲授新课(一)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 5 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 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 次。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二)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2)把 1 0 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3)5 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4)再做2 次。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三)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三、板书设计4、蚯蚓的选择实验:设计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环境的对比实验5.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一一食物链、食物网。学会正确使用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等词语描述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过程与方法: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综合思维能力,从而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建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的概念,并会画简单的食物链。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学准备:主题图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 喜洋洋与灰太狼吗?你知道动画片中的主人公是谁吗?(根据学生回答提问)喜洋洋吃什么?灰太狼吃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生物之间这种谁吃谁的食物关系。(板书课题:食物链和食物网)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说说我们的花园中一般会有些什么生物。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里面都有那些生物呢?(蔷薇、小草、树叶、蛇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提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吃与被吃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小鸟吃瓢虫)教师随即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记录下学生的回答。瓢 虫-小鸟解释箭头所表示的意思:小鸟张开嘴巴用一根线将瓢虫拉来吃了。再指名。(瓢虫吃蛇虫)师板书:蛇虫 瓢虫指名上黑板画线。蜘 虫-瓢虫再指名。(小鸟吃蚯蚓)指名上黑板板书:蚯 蚓-小鸟观察一下它们之间的这些食物关系,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在教科书图中的圆圈中填入动植物的名称。指名汇报:教师与其他学生一起对汇报的学生进行评价,并予以纠正、补充。(6)教师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蔷薇花丛中的食物关系。蔷薇或草 蛎虫 瓢虫 小鸟生产者 消费者 学 生 观 察,师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8)指名提问:说一说在刚才的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你们还能找出几条蔷薇花丛中的食物链吗?(落 叶-蚯 蚓-,小鸟;蔷 薇 一-毛 毛 虫 一-小 鸟 等)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所知道的生物链。2.田野里的食物网竹林村的同学在水田中发现了许多生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水田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水田里的生物图片并说出图片里有那些生物?(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自己发现的那些生物的食物关系。试着用箭头来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指名汇报他们找到的食物链。(注意:当一个学生汇报的时候,一定要让其他的学生认真倾听并对照书上的图片。)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提示:如果两种生物之间已经有箭头连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箭头了。数一数你们找到了几条食物链?其中的水稻被不同的动物吃了几次?讲 述: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13页内容,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4.布置课后作业: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也画出一个食物网。【板书设计】:第5课 食物链和食物网蔷薇或草 蜘虫 瓢 虫 小 鸟I I I I生产者 消费者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1.6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通过观察池塘里的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互相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制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2)培养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以及根据方案来做一个生态瓶。教学难点理解以及这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关系。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有关生态瓶的资料;做生态瓶需要的材料:大可乐瓶(洗净)、金鱼或河水、适合在生态瓶里生活的生物;生态池塘的录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 .今天老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有关池塘的录像.2.思考下列问题:在这个池塘里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呢?(预设生成:鱼、水草、浮游生物、微生物,水、石头、泥。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预设生成:如水为鱼提供生活的场所,石头为鱼提供躲藏的地方等。)这些植物生存需要哪些条件呢?(预设生成:水、阳光、空气、养分)养份从哪儿来的呢?从动物的排泄物中来的。这些水草对动物生存有哪些帮助呢?(水草为鱼提供足够的氧气,提供隐蔽的场所,为鱼的提供食物。)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氧气,玩耍休息的场所,动物为植物提供了二氧化碳、肥料等。而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依赖关系。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我们今天就来模拟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做一个生态瓶。二、探究交流,设计方案生态瓶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先来设计一个生态瓶制作方案。1.你认为做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非生物条件、生物种类和数量等、制作的步骤那我们先把这个设计方案完成,然后,再动手制作生态瓶。2.小组讨论,尝试制定方案。让我们尝试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发实验方案记录表,见附页)分组填写做生态瓶方案。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方案。方案设计得差不多了,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大家对他们组设计的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学生汇报方案,进行倾听交流。教师进行引导和小结。三、根据方案,制作生态瓶同学们经过交流以后,肯定对自己的方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先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改进。(一分钟)现在我们可以动手制作生态瓶了。学生根据小组的设计方案,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合作做一个生态瓶。教师巡视指导。四、展示评比,总结表扬1.现在生态瓶已经完成了,哪一组愿意让同学们欣赏和评价一下呢?2.先请同学介绍一下,你的生态瓶里面生物的设计意图介绍一下。3.同学们认为他们小组这样安排合理吗?适合这些生物生长吗?还需要哪些改进吗?4.学生展示小组制作的生态瓶。5.对自己小组做的生态瓶进行评价6.老师及时表扬设计意图合理、有创意,合作完成较好的小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五、课外延伸1.制作一个封闭式生态瓶2.思考:在同样的条件下,封闭式生态瓶与开放式生态并哪个生物存活时间长?完成作业六、板书设计做一个生态瓶(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非生物:.1.7 改变生态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教学过程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1.实验方法:选 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4.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5.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四、总结拓展: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五、板书设计:7.改变生态瓶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1.8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2.了解并区分概念“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过程与方法: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2.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教学重点应用已学知识解释维护生态平衡的原理。教学难点解释并推断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因,继而进一步解释并推断我国北方频繁引发沙尘暴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张美丽的大草原,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草原上,绿意盎然,到处都是生机,你们说说看,有哪些动物生存在这片草原上呢?预设:兔、牛、羊、老鹰、秃鹫、狼2.嗯,有如此多的动物生活在这片草原上,我们能想象它们生活得怎么样子?预设:很快乐,很自在,很和谐,3.对,他们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相互关联,已经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我们把这样的一个生物群体称为了生物群落。P p t出示生物群落概念。二、区分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1 .它和我们之前学得那个概念比较像啊?预设:生态系统。2.好的,我们把它也请出来,一起来区分辨认一下。生汇报:3 .那谁包括得范围更大呢?预设:生态系统。三、生态失衡原因分析1.好的,我们继续回到这片草原,假设这里只生存了草、兔、鹰三种生物,(板书草兔鹰),它们有什么关系呢?(食物链),在自然状态下,不受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可能鹰少了,那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兔子多了,草少了,兔子又减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们又达到了平衡)同样,如果兔子少了,会怎么样?(一部分鹰因为吃不到食物,饿死了,而草得变多了,兔子的天敌少了,食物丰富,兔子逐渐增多,慢慢地,又达到了一个平衡,)是的,那时,它们三者总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当中,这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生态平衡。2.现在请大家再来看一张照片,你知道她们之间的关系吗?预设:同一个地方。3.对,这就是这片草原的最新写真,兔子、鹰还能很好得生存在这里吗?现在几乎连草也生活不了了。由于我们人类为了眼前的金钱利益,过度开发,造成了兔鹰无家可归。那到底人类的哪些行为会导致草兔鹰无法生存呢?下面给大家5分钟,请各小组讨论,完成上面这个表,当你们小组完成任务是请向老师挥手示意,如果你们听到老师击掌声,不管有没有做好,请你们坐端正等待汇报,听清楚了吗?好,开始!(请大家注意,我们要找的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导致草兔鹰数量的减少)4.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下面我请第一小组来和大家分享下他们的结论。其他同学注意倾听,要补充的请举手等待,ok?生汇报。(注意强调过度)5.是的,大家都讲得很好,确实存在那么多的恶劣行为,陈老师这里也带来了几张照片,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PPT6.那我们的这些恶劣行为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呢?预设,水土流失、泥石流,土地荒漠化,沙尘暴,7.看来大家的环境意识很强烈,我们的过激行为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水土流失、泥石流,土地荒漠化,典型的例子就是沙尘暴。你见过沙尘暴吗?对沙尘暴了解吗?8.下面我们在一段视频中来认识下沙尘暴,请大家带着问题仔细听,沙尘暴它是什么?预设:生听完,沙尘暴是恶劣天气。9.刚才大家讲得很好,过度开发会导致破坏生态系统,那我们把一个不属于这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带人原来平衡的生态系统中,这样好吗?为什么?你有好的例子吗?10.资料出示:野兔入侵、水葫芦、牛蛙四、维护生态平衡1.人们的种种过度行为最终得到了报应,生态在不断的破坏,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离我们远去,地球妈妈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一定要行动起来,维护什么啊,生态平衡。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该怎么做呢?2.大家说得都非常好,我们国家也行动起来了,为了保护我们的生态,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我们一起来看看,成效如何?P p t3.好吧?同学们,为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做的可大可小,刚刚同学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都说得很好,这里呢,老师也为大家罗列了一些我们现在就能做的事,大家一起来读一下,好吗?五、小结及课后巩固精彩的时间总是匆匆而过,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那我们来课后巩固一下。(1)舟山渔场的深海中,各种鱼类、虾、藻类等生物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这 是(B )A.生态系统 B.生物群落(2)东海里,各种海洋生物有的遨游在海面上,沐浴着明媚的阳光;有的潜伏在海底,吞噬着泥沙,悠闲自得,我们把这片海洋整体称为了:(A )A.生态系统 B.生物群落(3)用你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下,舟山在6月 至9月实行禁渔休渔方针的科学原因。结束语: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也是唯一的家园。本期讨论虽然结束了,但“维护生态平衡、爱护地球家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地球妈妈一定会重新披上绿装,变得更美丽!六、板书设计维护生态平衡草一兔一鹰 动态平衡过 度 开 发 导 致 生 态 失 衡外来物种入侵维护生态平衡 光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的状态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影子变化的实验,并将观察现象和结果进行准确真实地记录。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影子变化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3.激发学生探究影子变化规律的热情。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长短、方向、大小、形状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材料1套、课件、灯泡、双面胶、手电筒、红外线笔等学生准备:手电筒1个、小木块1块、A4白纸2 张、记号笔1 支、实验记录单2 张、塑料盒1个。教学过程一、猜谜语、说影子、引出课题1 .猜谜语2 .展示影子图片、提问说说你对影子的认识。3 .学生看图片,说对影子的认识。4.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影子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出示课题 光和影二、提问题、看图片,分析影子产生的条件1 .出示插图提问影子产生的条件2 .说影子产生的条件:光、物体、地面3 .师引导学生逐个分析3 个条件 光 光源概念、光 源 判 断(正在发光、自己发光的)物体 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光线的传播,叫遮挡物地面 像地面、墙面、纸面呈现影子的物体叫:屏4.小结影子产生的3 个条件:光源、遮挡物、屏(科学用语)三、引导学生实验,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1 .课件出示探究实验引语。2 .实验一:影子的长短、方向变化规律(1)实验引入:研究内容、观察比较不变条件、改变条件(2)图片配合演示,分步展示如何正确操作及4 人分工(3)学生分步重说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4)学生领材料、实验(5)整理器材,汇报交流(投影展示影子图、记录单)(6)实验小结3、实验二:影子的大小变化规律(1)实验引入:研究内容、观察比较不变条件、改变条件(2)教师整体展示实验操作步骤(3)教师指、学生看、想如何操作、分工。(4)分发实验二A 4纸和实验记录单(5)学生实验(6)整理器材,放进抽屉内。(7)实验小结。4、实验三:影子的形状变化规律(1)图片展示实验引入(2)分析实验,改变的是遮挡物的照射位置(侧面)(3)实验小结(4)教师投影演示同一块木块,照射不同侧面影子的形状不同(5)引出投影概念(6)课件出示投影图片2张四、课堂小结,手影游戏1 .看板书回忆所学内容2 .手影游戏巩固理解影子的产生条件,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形状的变化规律。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 .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 .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 .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 .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3 .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 .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唇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3 .看书上第2 6 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二、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 .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2 .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3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三、整理我们的记录1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2 .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3 .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4 .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5 .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 2 时的说明四、日影观测仪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板书设计2.2阳光下的影子铅笔影子的变化观察时间太阳位置和方向影长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学生通过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的活动,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建构“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1.能针对问题进行猜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假设。2.能尝试对所作出的假设,设计验证性的实验方案并实施。3.教师引导学生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方法,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产生对光的研究兴趣,感受生活中的光现象,尝试解释光在空气中直线传播的有关现象,逐步养成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针对问题进行猜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假设。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归纳,建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科学概念。教学难点1.针对问题进行猜想的同时,如何对猜想作出假设的表达方式。2.围绕假设,如何设计“手电筒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方案。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谈话:天黑后回到家,打开房门呈现在眼前的是这样的一幅景象。(出示课件)2 .课件播放音频:开灯3 .出示课件,进行观察师:这时你看到了什么?预设1:我看到了地面、鞋柜、墙面等。追问:之所以能看到X X 与什么有关系?预设2:我看到了电灯照亮了地面(鞋柜、墙面)师:光传播照亮了房间里的物品,光到被照亮物品之间应该有一条行走路线。4 .初步猜想:你认为电灯发出的光到鞋柜、墙面、地面之间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呢?预设:直线、曲线、弧线、圆环形设计意图:天黑后进家门的情景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事情,因此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科学研究来源于生活。引发学生对光是通过怎样的传播路线照亮了物体进行思考,明确了本节课的探究问题。二、探索与调查(一)认识实验材料1 .手电筒吸管光屏2 .手电筒纸墙3 .手电筒两个带孔小板光屏设计意图:实验材料的出示是有层次的,第一组实验材料学生很容易发现那条“直线”一一吸管管径;第二组实验材料纸墙上有几条直线,需要思考后找到那一条“直线”;第三组实验材料不容易找到那条“直线”,需要深入思考。有层次的出示材料,更有利于学生分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作出假设:我们对光传播路线有了自己的猜想,我们看到什么现象能证明你的猜想呢?预设:看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弧线、曲线、圆环形)。师:你能看到光的传播路线吗?怎么办?师:看来我们想证明光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时候我们需要看到这样一个现象:真正看到光是沿直线过去的。你首先要考虑什么?(找到一条直线)你找到这条直线,并且实验证明光是沿这条直线传播的,就能证明我们的猜想了。设计意图: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由猜想启发学生,提问逐层深入,最终分析出假设环节。假设环节透彻的分析为学生设计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实验中的关注点:思考:你能找到实验材料中的直线吗?你打算怎样做?做实验前要提醒同学什么吗?注意什么?观察什么?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提示有助于学生的观察及规范操作。(四)学生交流预 设1:将光沿纸墙那条直线传播,能看到光斑落在这条直线末端,就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预 设2:将光沿纸墙那条直线传播后,在这条直线末端拐弯,证明光的传播路线是可以拐弯的。纸墙上的直线在哪呢?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1)预 设1:将光穿过吸管,打到对面的光屏上,能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预 设2:吸管折弯,将光穿过吸管,随着吸管的折线往上传播了,就能证明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拐弯。请你将这个实验中找到的直线展示给大家。还有什么需要注意吗?(2)预 设1:光通过摆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小孔打到光屏上,能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预 设2:光通过摆在一条弧线上的两个小孔打到光屏上,能证明光是可以拐弯的。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五)实验验证,收集证据。(六)汇报交流。(关注点:判断实验结果与假设是否一致,证实或证伪)师:请将你们组收集到的证据与大家进行分享,将探究的结果与之前的假设进行比较。(注意:p p t可以有提示句)生:我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或其它想法),在做手电筒的光照在纸墙上的实验中,我(没)看到了光沿直线传播,因此,我 的 假 设 是(不)对的。也证明了我的想法是(不)对的。光的反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2 .知道反射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3 .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过程与方法1 .按照要求正确进行实验操作。2 .学习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 .知道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教学准备教师演示:课件、潜望镜模型分组实验:激光镭射笔、小镜子、水槽、蓝墨水和牛奶混合物、靶心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同学们在上节课中都了解了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怎样传播的呢?2 .既然光是以直线传播的,那么如果我把激光笔对着桌面,光点会投射到哪里呢?3 .现在我不改变激光笔的方向,你有没有办法让射在桌面的光点跑到天花板上去?(请一名同学来试一试,做一做)4 .刚才我们发现,光在碰到镜面的时候,有没有继续沿直线传播呢?这种现象称之为什么?(板书:光的反射)过渡:刚才我们在将镭射笔的光点通过镜子反射到天花板上的时候,有没有看到光走过的路线?想不想更清楚地了解光反射的规律呢?今天老师给同学了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实验装置:水槽、装在水槽里的镜子,以及蓝墨水和牛奶的混合液体)二、分组实验,观察光的反射和二次反射现象。(两个分组活动整合,分别为任务一和任务二)1 .一起学习完成任务一所要掌握的方法,解读实验细则:(1)激光镭射笔沿着水槽内壁射向指定的光点(2)改变射入光线的角度,进行观察(3)用直线表示光的路线并用箭头表示方向,完成光的路线图(在小组完成任务一的情况下,搬离水槽,来老师这里领任务二)2 .小组自学实验方法,分工合作,挑战完成任务二,知道光的二次反射现象。如图所示:将科学书竖立在桌上当障碍物,激光笔和靶心分别位于障碍物的两侧,不改变激光笔的位置,利用两面镜子,使镭射笔的光点越过障碍物射中靶心,并完成光的传播路线图。3 .汇报研讨,光的反射以及多次反射的规律。(1)汇报完成任务一的情况,说说自己的发现(2)在任务一的基础上,汇报任务二完成的情况。4 .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运用光的反射的例子呢?(光反射现象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危害)(1)马路上的反光镜(凸镜)(2)医生戴的额镜,奥运火炬的取火(凹镜)(3)潜望镜(二次反射),重点讨论。(4)光污染:玻璃幕墙黑板反光5 .小结:光在遇到镜面的时候,会改变传播路线,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也叫分光。反射光线也是沿直线传播 光与热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2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3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过程与方法1 .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2 .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 .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教学重、难点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二、光的强弱与温度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三、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目标科学概念L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过程与方法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