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江苏版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2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pdf
2023江苏版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2 3生态系统与稳定性A组简单情境1.食物关系(2022惠州一模,11)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镰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o B鱼生活在中层,以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为食;浮游动物A以水表层浮游植物B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鲸鱼的食物来源不同,牖鱼所处的营养级不同B.鲸鱼和浮游动物A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捕捞小型野杂鱼和适当施肥,可以提高牖鱼的产量D.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初生演替答 案D牖鱼的食物来源不同,则端鱼所处的营养级也不同,若以浮游植物B为食,则处于第二营养级,若以浮游动物A为食,则处于第三营养级,A正确;牖鱼和浮游动物A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才甫捞小型野杂鱼,可使能量更多流向鲸鱼,适当施肥可使浮游植物B增多,从而提高牖鱼的产量,C正确;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次生演替,D错误。2.生物量研究(2022广州二模,12)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某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受到了某种地质灾害的破坏。经过若干年的自然恢复,科研人员拟对该保护区中受破坏区域的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区域的原始群落进行生物量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应选在茂密的区域采集生物并分类测量生物量B.恢复群落的生物量一定比原始群落的生物量低C.生物量的高低可以反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判断恢复过程发生的演替类型需了解受破坏程度第1页 共3 4页答 案D测量时应注意随机取样,A错误;恢复群落的生物量不一定比原始群落的生物量低,B错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生物量高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不一定高,C错误;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判断恢复过程发生的演替类型需了解受破坏程度,以便有更为科学的判断依据,D正确。复杂情境3.伊蚊行为实验(2 0 2 2江门一模,1 3)科学家向做了彩色四点标记的实验箱内喷入特定的气味同时追踪各组箱内雌性埃及伊蚊的行为。结果显示,在没有任何气味刺激的情况下,蚊子基本忽略各种颜色的圆点,但将C O 2(蚊子能够识别C O2的气味)喷入箱内后,蚊子会继续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该研究说明蚊子发现叮咬对象需要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B.该研究有助于人们设计出更好的驱蚊剂、诱捕器等防蚊工具C.该研究提示人们在野外避免选择橙色或黑色等颜色的衣服D.这项研究揭示了蚊子的嗅觉如何影响其对视觉线索的反应答 案A与对照组相比,在存在二氧化碳的条件下,蚊子会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该研究说明蚊子发现叮咬对象需要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A错误;该研究显示了二氧化碳对蚊子的影响,有助于人们设计出更好的驱蚊剂、诱捕器等防蚊工具,B正确;在二氧化碳刺激下,蚊子会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因此人们在野外应避免选择橙色或黑色等颜色的衣服,以免被蚊子叮咬,C正确;这项研究揭示了蚊子的嗅觉对其视觉的影响效果,D正确。4.能量流动模型(2 0 2 2韶关二模,1 2)如图是某同学构建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有关分析合理的是()第2页 共3 4页A.图中的C02缺了一个来源,生态系统是A、B、C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B.碳元素以C02的形式进入A,B能加快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流动C.Bi、B2、B3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自身的遗体或粪便的形式被C分解利用D.适当增加A、B、C 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答 案 B图中生产者自身呼吸以及化石燃料等燃烧均可释放CO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A 错误。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光合作用以C02的形式进入A生产者中,B消费者能促进物质循环,因而可加快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力正确。Bi、B2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自身的遗体或下一营养级的粪便的形式被C分解者分解利用,而B3是最高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自身的遗体的形式被C分解利用,但不能通过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C错误。适当增加A、B、C 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5.土壤碳库(2022深圳二模,19)研究表明土壤是生物圈的巨大碳库,储碳(主要指有机碳)量约是植被的23倍,是大气的2 倍多。在人工造林前,研究人员需对区域不同植被的土壤碳库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第 3 页 共 3 4 页有机碳(g/kg)b i l l阔叶林杉木林 针阔 柳杉林植被种类混交林(1)浅层土壤中的碳主要来自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中的有机物,维持土壤碳库与大气C 0 2 库平衡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2)从缓解温室效应的角度考虑,适合选择图中的 进行人工造林。在实际进行人工造林时往往是不同树种结合,考虑的因素有(至少答2点)。(3)有研究表明阔叶林的凋落物归还量大于柳杉林,形成上图结果可能与凋落物的分解有关,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简要写出实验过程,并写出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实验材料:洗净干燥的阔叶林表层凋落物与柳杉林表层凋落物、网纱袋、无植被空地、烘箱)。答 案 Q)植物残枝败叶、动植物遗体与动物的排遗物生产者、分 解 者(2)柳杉单一树种抵抗力稳定性差,易遭受病虫害;人工造林时还应考虑对该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影响(3)实验过程:取洗净干燥的等量阔叶林表层凋落物与柳杉林表层凋落物,分别装入网纱袋,记为A、B两组。在无植被空地挖2 个等深度的坑,埋入叶袋。相同时间后取出,冲洗叶片,干燥后称重并记录结果。结果:A组叶片减少量大于 B 组叶片减少量。结论:阔叶林碳积累量小于柳杉林的原因是柳杉林凋落物不易分解。解 析 Q)浅层土壤中的碳主要来自植物的残枝败叶、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土壤中有机碳的输入取决于生产者,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取决于分解者,因此维系土壤碳库与大气C 02库平衡的关键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与分解者。(2)由题图可知,柳杉林中有机碳最多,因此图中柳杉林缓解温室效应效果最好。单一树种的人工造林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容易遭受病虫害等。人类处在一个社会一经济一自第 4页 共 34页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生态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因此人工造林时还应考虑对该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影响。(3)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等原则,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思路:取洗净干燥的等量阔叶林表层凋落物与柳杉林表层凋落物,分别装入网纱袋,记 为A、B两组。在无植被空地挖2个等深度的坑,埋入叶袋。相同时间后取出,冲洗叶片,干燥后称重并记录结果。由于是验证实验,实验结果是A组叶片减少量大于B组叶片减少量。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阔叶林碳积累量小于柳杉林的原因是柳杉林凋落物不易分解。复杂陌生情境6.生态修复(2022广州二模,19)某地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湿地经过修复后,底栖动物类群物种数、生物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彳导到较好恢复。其中,研究人员对该区域修复工程中不同时间的底栖动物类群和食物网结构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青鳍蜻科蜻科长萝卜螺麦穗鱼秀丽白虾子陵吻虾虎鱼鞘翅目平均营养级9月底栖动物类群情况子陵吻虾虎鱼秀丽向虾细足米虾蜻科等足目口异足新米虾长萝卜螺等足目1蜷科2 3 4平均营养级11月底栖动物类群情况(1)湿地生态系统中,生 产 者 获 取 碳 元 素 的 主 要 方 式 是,第5页 共3 4页(2)在9月,子 陵 吻 虾 虎 鱼 的 营 养 级 为,其同化能量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之外,其余去向是 O(3)在11月,子陵吻虾虎鱼的营养级升高。结合题干信息,从营养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是0(4)随着该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工程的实施,湿地恢复重建后,该生态系统的 会较长期相对稳定,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场所,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答案 Q)光 合 作 用(2)第三营养级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 失(3)因为食物网结构复杂,主要食物来源由较低营养级变为较高营养级(4)结 构 和 功 能 间 接解 析Q)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中的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着食物链(网)进行传递。(2)据图可知,图示横坐标表示平均营养级,纵坐标是不同生物,在9月,子陵吻虾虎鱼的营养级为第三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及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3)据图可知,11月份的食物网结构复杂,主要食物来源由较低营养级变为较高营养级,故 在11月,子陵吻虾虎鱼的营养级升高。(4)生态系统的稳定包括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是指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故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专 题 2 3 生态系统 与 稳 定 性 B组情境应用简单情境1.生物防治(2022湖南隆回二中4月模拟考,11)研究发现4-乙烯基苯甲醛(4VA)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性别的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且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蝗虫锥形感器中的嗅觉受体OR35是4VA的特异性受体。当敲除OR35受体后,蝗虫对4VA的响应行为和吸引力丧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第6页 共3 4页A.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4V A属于化学信息B.4VA和 OR35受体的发现将改变防治蝗虫的对策C.灭蝗减灾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D.彻底捕杀蝗虫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答 案 D 4-乙烯基苯甲醛(4VA)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A 正确;4VA和 OR35受体(4VA的特异性受体)的发现将改变防治蝗虫的对策,既维持了一定数量的蝗虫,又达到可持续控制的目的,将环境保护与害虫控制有机结合起来,B 正确;灭蝗减灾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 正确;彻底捕杀蝗虫会使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不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D 错误。知识归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物理信息: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向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4)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并不一定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2.磷循环(2022湖南百校联考,12)磷循环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某人工生态系统磷循环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牧草和中草药凋落物磷植物磷 动物磷 T 畜产品A.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含磷化合物,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B.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第 7 页 共 3 4 页C.植物磷、动物磷和早期凋落物磷中的某些含磷化合物相同D.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故该生态系统不需要人工施加磷肥答 案C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磷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A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据图可知,磷以有机物形式通过牧草、中草药和畜产品输出,土壤中的磷不足以维持该生态系统中磷的消耗,故该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施加磷肥,D错误。复杂情境3.渔业捕捞(2022长沙三校模拟联考,16)(不定项)如图为某海域渔获物(渔业捕捞的生物)的平均营养级和捕捞产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一平均营养级-一捕捞产量7U3二)蛔世誉隼注:平均营养级指渔获物所处的营养级平均值A.海洋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B.生物个体拥有的能量与所处营养级呈负相关C.该海域高营养级的优势种可能逐渐被低营养级取代D.如果适当减少渔业捕捞,将有利于增加高营养级鱼类的数量答 案C D营养级与生物的体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营养级高的生物体型不一定大,A错误;食物链越长,在能量流动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少,但生物个体拥有的能量与此没有必然关系,B错误;由图可知,随年份的变化,该海域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在逐渐下降,而捕捞产量呈上升趋势,说明低营养级的生物比例上升,故可推测该海域高营养级的优势种可能逐第8页 共3 4页渐被低营养级取代,C正确;如果适当减少捕捞,则会有更多的能量流向高营养级,有利于增加高营养级鱼类的数量,D正确。4.能量金字塔(2022长沙二模,12)图甲表示某季度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P为生产者,Q i为初级消费者.Q?为次级消费者:图乙是将图甲中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a、ai、az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利用),e、5、e?表示呼吸消耗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乙A.假设种群Qi、Q2个体数为NJ N2,平均每个个体所含有的能量为WI、W-则NKWAN2XW2B.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用图乙中的字母可表示为a、b、c、d、eC.图乙P中的c表示的是流入Q i的能量D.若图乙Q i中的b i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d则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答 案B Q i为初级消费者,Q?为次级消费者才艮据图甲能量金字塔可知,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于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所以N|XWN2XW2,A正确面图乙可知,b+c+d+e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图乙P中的c表示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流入Q i的能量,C正确;图乙Q i中a i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表示呼吸消耗量表示流入Q?的能量,若b.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则 5 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正确。复杂陌生情境5.周期性补水与生态修复(2022湖南长沙一中月考九,20)红树植物健康生长需要适宜的淹水环境和盐度。随着底泥的淤升,某地湿地红树林生境陆化严重,红树植物长势变差。第9页 共3 4页(1)某地湿地红树林优势种为秋茄,平均树高约7米,林下有零星分布的桐花树。该湿地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秋茄与桐花树高低错落,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 结构,有利于(2)通过周期性补水,模拟秋茄林的淹水生态环境,在研究区域的秋茄林内设置3个补水组样方和3个对照组样方,对照组的处理是处理相应时间后,采用取样,测量底泥的理化性质如表所示:含水率/%盐度/%对照组平均值40.20+4.101.890.37补水组平均值42.46+3.202.12+0.45补水对秋茄林具有修复作用,推测该区红树植物秋茄长势变差的主要原因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3)研究秋茄林补水修复的意义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答 案(1)(生物)群 落 垂 直 提 高 利 用 阳 光 等 环 境 资 源 的 能 力 无 周 期 性 补 水(不补水)取样器随着底泥的淤升,秋茄林发生淹水的次数减少,导致底泥中含水量与无机盐含量较低,进而导致秋茄长势变 差 为 陆 化(退化)红树林的生态修复提供了依据与修复的措施解析植物之间高低错落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周期性补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所以实验组的处理是进行周期性补水,对照组的处理是无周期性补水或不补水。处理相同的时间后,用取样器取样,测量底泥的理化性质。据表可知,在没有补水第1 0页 共3 4页的条件下,底泥的含水量和盐度降低,所以该区红树植物秋茄长势变差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底泥的淤升,秋茄林发生淹水的次数减少,导致底泥中含水量与无机盐含量较低,进而导致秋茄长势变差。(3)研究秋茄林补水修复可为陆化(退化)红树林的生态修复提供依据与修复的措施。6.碳汇造林与碳循环(2 0 2 2长沙雅礼中学月考七,2 0)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 O z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C O 2浓度的过程。碳汇造林是实现 碳中和 的重要举措。请回答以下问题:(1)碳汇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 抵消 全球的碳排放,实 现 碳 中 和 ,这体现出碳循环具有的特点。森林动物捕食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另夕1 部分用于O(2)若管理不善发生森林火灾,森林也可能成为一种碳排放源。在热带一亚热带广泛种植的极树人工林由于树种单一,易受林火干扰。科研人员以校树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强度的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反映各组分在光合作用中固碳能力的差异)的影响,结果如下:乔 木 口 灌 木 口草本(-(/I8642乔木碳密度m未火烧林轻度林火中度林火重度林火灌木和草本碳密度420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 0 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o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 和增加 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由图分析可知,林火干扰减少了植被总的碳密度,其中重度林火造成的乔木碳密度(填 大 于 等 于 或 小 于 )灌木碳密度:轻度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影响差异不显著,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但是林火干扰能提高草本植物的碳密度,其主要原因是第11页 共34页答 案 全 球 性 自 身 的 生 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冰川融化、海 平 面 上 升 碳 排 放(或 CO2释放量)碳存储(或C 0 2吸收量)大于一定的自我调节灾后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解 析(1)碳汇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 抵消 全球的碳排放,体现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动物捕食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热能+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全球变暖主要是由大气中C O?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的,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存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C O2转变为有机物)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结合图示可知.重度林火造成的乔木碳密度大于灌木碳密度。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轻度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影响差异不显著。林火干扰后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因此林火干扰能提高草本植物的碳密度。专 题 二 十 三 生 态 系 统 与 稳 定 性c组情境应用简单情境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联系与区别(2 0 2 2北京东城一模,1 1)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初级消费者次级和二级消费者第12页 共34页A.图中黑色箭头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相依相伴进行C.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需要通过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D.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过程的传递形式为C 0 2答 案D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其中过程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过程。过程表示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能量的过程。过程表示物质、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流动过程。在碳循环中,过程可表示各种生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图中黑色箭头单向流动,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循环往复,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A、B、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过程),D错误。2.(2 0 2 2北京海淀一模,1 1)研究人员对雪松湖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进行了统计,由结果发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只相当于该湖区入射光能的0.1%左右,食草动物同化的能量约占生产者的1 3.3%,而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只约占食草动物的2 2 3%,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B.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能量流动C次级消费者呼吸消耗和粪便排出等原因导致其同化量仅占食草动物的2 2 3%D.物质是上述能量流动过程的载体,能量流动又驱动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答 案C生产者一般为自养生物,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一些自养原核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A正确;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次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属于自身同化量,其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二者均不是能量传递效率低的原因,食草动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其遗体残骸等难以被次级消费者利用,造成了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仅占食草动物的2 2.3%,C错误;物质是能量流动过程的载体,能量流动又驱动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D正确。第1 3页 共3 4页3.生物富集(2022北京西城一模,11)多氯联苯(PCB)是人工合成、不易被降解的有机物,有强致畸性,青岛近海海域及生物体内PCB的含量如下表。叙述错误的是()采样点海域PCB平均含量(ng/g)肌肉组织PCB平均含量(ng/g)鱼类软体类虾类16.58116.497.590.8210.76547.3386.7121.439.16524.9138.3154.7A.PCB在生物体内积累造成生物富集现象B.根据结果推测鱼类可能处于较高营养级C.PCB扩散到远海水域体现污染具有全球性D.PCB污染说明生态系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答 案D多氯联苯(PCB)是人工合成、不易被降解的有机物,有强致畸性,因此会在生物体内积累造成生物富集现象,A正确;有毒、难降解的物质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难降解的物质浓度越大,由表可知,鱼肌肉组织PCB平均含量最多,推测鱼类可能处于较高营养级,B正确;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PCB从近海海域扩散到远海水域体现了污染具有全球性,C正确;PCB不易被降解,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但不能说明生态系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D错误。陌生情境第1 4页 共3 4页4.海洋细菌B利用化学信息抵御纤毛虫的捕食(2022北京海淀一模,17)海洋细菌B可裂解DMSP(海水中的一种含硫有机物)产生生物毒性物质丙烯酸,用以抵御纤毛虫(一种单细胞动物)等捕食者,研究人员对此开展研究。(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划分,纤毛虫属于。(2)研究发现海洋细菌B的菌体表面存在一种可裂解DMSP的酶DL。研究人员将野生型B菌株和敲除DL基因的缺陷型b菌株进行荧光标记,然后分别与纤毛虫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纤毛虫细胞内的食物泡形成情况,结果如图L图2.o I组:B菌株、。口组:B菌株、7TUC一X)E /30 40 50 60 70时间(h)无 DMSP有 DMSPI组-e lD组:1 菌株、m v组:i)菌株、04.3.ZL(7-UJ-0IX)无 DMSP有 DMSP四组HI组30 40 50 60 70时间(h)80无 DMSP有 DMSP缺陷型b菌株野生型B菌株图I图2注:白线表示10 nm口 组据图1可知,纤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呈现 形增长,据图1中I iv组实验结果推测,有DMSP时,野生型B菌体存活率 缺陷型b菌株。在I IV组实验中,n组纤毛虫种群的K值更小。综合分析上述信息,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A.纤毛虫可获得的食物资源减少第1 5页 共3 4页B.野生型B菌株合成酶DLC.丙烯酸抑制纤毛虫取食B菌株D.酶DL裂解DMSP产生丙烯酸野生型B菌株含有控制酶DL合 成 的 基 因-一上述现象。图2中支持所作解释的证据是已知不含酶DL的海洋细菌A也是纤毛虫的食物,为继续探究细菌B抵御纤毛虫捕食的机制,科研人员将野生型细菌B、缺陷型细菌b分别与细菌A按一定比例混合,再与纤毛虫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培养液中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如图3。(设署翼为黑鬻为S 据图推测。野生型细菌B在含有DMSP时,可以通过改变纤毛虫的 来降低被捕食概率。|吟n ig s2时间 Oh 7211 72 hDMSP 无 有(4)综上所述,从群落或生态系统中任选一个层次,阐明化学信息的调节作用。答 案 消 费 者(2)S 高 于 B D C A与野生型B菌株共同培养时,有DMSP条件下纤毛虫体内带荧光标记的食物泡少于无DMSP;与缺陷型b菌株共同培养时无此差异(3)捕食偏好(4)群落层次:化学信息能够调节海洋细菌A和B的比例关系,进而影响海洋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层次:化学信息的动态调节,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第1 6页 共3 4页解 析(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划分,纤毛虫属于消费者。(2)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会以J形曲线增长,而长时间的理想条件在自然界难以存在,结合题图1可知,纤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呈现S 形增长;有DMSP时(n、IV组),U组纤毛虫密度显著低于iv组,说明野生型B菌株被纤毛虫捕食的可能性较低、存活率较高。综合分析题目信息可知m组纤毛虫(有DMSP、野生型B菌株)K值最小的原因为野生型B菌株含有控制酶DL合成的基因-野生型B菌株合成酶D L-酶DL裂解DMSP产生丙烯酸一丙烯酸抑制纤毛虫取食B菌株一纤毛虫可获得的食物资源减少。图2中有2个变量(菌株类型、有无DMSP),检测指标为荧光标记的食物泡形成情况,所以可表述为纤毛虫与野生型B菌株共同培养时,有DMSP时其体内带荧光标记的食物泡少于无DMSP时;与缺陷型b菌株共同培养时无此差异。(3)图3显示:0 h时,Si、S2无明显差异,在无DMSP环境中培养72 h后,Si、S2均减小(说明纤毛虫更喜欢捕食细菌B和b),在有DMSP环境中培养72 h后,Si增大、S2减小(说明纤毛虫更喜欢捕食细菌A和b),即在含有DMSP时,野生型细菌B可以通过改变纤毛虫的捕食偏好(捕食对象)来降低被捕食概率。(4)群落层次:化学信息能够调节海洋细菌A和B的比例关系,进而影响海洋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层次:化学信息的动态调节,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复杂情境5.生物入侵对碳循环的影响(2022北京西城一模,16)为研究外来植物的引入对本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展开了相关实验。(1)研究人员构建多个实验生态系统。系统中添加的外来植物、当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和食草动物构成了 o所有实验系统外均用透光的网膜隔离,目的是 o (填选项前字母)a.保证生产者光合作用所需光能b.防止系统内外动物迁出、迁入c.阻止实验系统内的热能散失第1 7页 共3 4页(2)请在图中补充文字、箭头及相应的生理过程,完善实验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当地植物和外来植物食草植物土壤微生物(3)研究人员测定不同实验系统(引入的外来植物比例不同)的部分指标如图所示。(点巨忠国4=星裁小250200150KX)50().0().2 0.4 0.6 0.8 1.()引入外来植物的比例引入外来植物的比例0.()0.2 0.4 0.6 0.8 1.0引入外来植物的比例注:比叶面积=总植物叶面积/总植物干重结果显示,随 夕 谏 植 物 所 占 比 例 升 高,O随着快速生长的外来植物的引入,输入生态系统的 增加,沿 流动,进而影响系统内其他生物的生物量。第 1 8 页 共 3 4 页(4)近期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 碳中和 的目标,即通过某种方式抵消生态系统产生的C 0 2,实现 C 0 2 零排放。根据实验结果及所学知识,辩证分析引入快速生长的外来植物对碳中和的影响。答 案(1)生 物 群 落 a、b(3)平均比叶面积、食草动物生物量、细菌生物量增加 总能量 食物链(网)(4)结果显示,实验周期内C 0 2 固定量增加,有利于碳中和,但引入外来植物,可能造成生物入侵,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利于碳中和。解 析 Q)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为生物群落;用透光的网膜隔离实验系统,一方面保证生产者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系统内外动物迁出、迁入(控制变量、防止干扰)。(2)碳(C)循环的主要路径为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将环境中的C 0 2 转变为含C有机物,有机物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可以将自身的含C有机物转变为C 02释放到环境中;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等分解成无机物(C 0 2 等),回归到非生物环境。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将C 0 2 释放到环境中,图见答案。(3)图中结果显示,随外来植物所占比例升高,平均比叶面积、食草动物生物量、细菌生物量均增加。随着快速生长的外来植物的弓I 入,生产者数量增多,光合作用增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进而影响系统内其他生物的生物量。(4)本题需从利和弊两个角度作答。利引入快速生长的外来植物,可以提高C 02固定量;弊:引入快速生长的外来植物,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导致当地生物数量骤减或灭绝,生物多样性降低,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 19页 共 34页知 识 拓 展 碳 循 环碳循环是指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交换,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运动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体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物。有机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部分有机物经呼吸作用被消耗,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专题2 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D组情境应用简单情境1.内生真菌与牧草(2022济宁二模,12)内生真菌生长在植物叶和茎的细胞间,感染植物并无症状。牧草为内生真菌提供光合产物和无机盐;内生真菌能提高牧草对干旱胁迫的抗性,促进牧草的分窠生长,同时产生一系列生物碱使昆虫拒食牧草,并能引起家畜中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生真菌与牧草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B.诱导牧草感染内生真菌可使人获得更多能量C.内生真菌的存在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内生真菌产生的生物碱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答 案 B牧草为内生真菌提供光合产物和无机盐;内生真菌能提高牧草对干旱胁迫的抗性,促进牧草的分窠生长,促使昆虫拒食牧草等,由此可知内生真菌与牧草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A 正确。诱导牧草感染内生真菌,内生真菌产生的一系列生物碱能引起家畜中毒,使人获得更少的能量,B 错误。内生真菌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可以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正确。内生真菌产生的一系列生物碱使昆虫拒食牧草,由此可知内生真菌产生的生物碱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 正确。2.蚯蚓(2022德州二模,10)蚯蚓是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主要的动物类群,研究发现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诱导植物产生对病原体的抗性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第 2 0 页 共 3 4 页A.调查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土壤中蚯蚓数量的增多不会改变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蚯蚓能改变土壤的结构从而促进植物根部细胞的呼吸作用D.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影响植物细胞内相关抗逆基因的表达答 案 B由于蚯蚓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调查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一般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蚯蚓作为分解者可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为植物提供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利于植物的生长,另勺趣干还说明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诱导植物产生对病原体的抗性才是高植物的抗逆性,这两方面都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会增多,B 错误:蚯蚓能改变土壤的结构,疏松土壤,导致土壤中氧气含量增多,从而促进植物根部细胞的呼吸作用,C 正确:推测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作用于植物细胞的相关受体上,进而影响植物细胞内相关抗逆基因的表达,D正确。知识归纳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蚯蚓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复杂情境3.置位点(2022淄博二模,19)(不定项)生态系统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称为置位点,在置位点的范围内,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输入太高时发生正偏离,反之发生负偏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反馈反 馈 户 偏 离反 馈 负 偏 离A.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包含物质、能量和信息B.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结果影响和调节系统的输入第 2 1 页 共 3 4 页C.生态系统的置位点发生负偏离时,可通过正反馈回到置位点D.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偏离越大,反馈、的能力越弱答 案 C D 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物质作为基础、能量作为动力、信息作为调节的信号共同作用.据此可推测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包含物质、能量和信息,A 正确;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结果反过来对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和影响的过程,B 正确:生态系统的置位点发生负偏离时,可通过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作用回到置位点,C 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启我调节能力越强,偏离越小,反馈、的能力越弱,D 错误。知识归纳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4.载畜压力指数变化(2022德州二模,19)(不定项)素 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是中国生态环境安全和水源涵养的关键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该地区实施了大幅度减畜工作。如图为三江源地区实施减畜工程前后载畜压力指数(草地现实载畜量与草地理论载畜量的比值)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使草场退化,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减畜工程使草地产草量提高,进而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C 修复退化的草场可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以提高其稳定性D.减畜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恢复和治理的重点应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答 案 A B D 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超过了草场的最大承载量,因而使草场退化,这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A 正确:减畜工程有利于草地恢复生长,使草地产草量提高,同时也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第 2 2 页 共 3 4 页低,B 正确;种植植物应考虑当地的环境,本地区环境条件特殊,不能直接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以提高其稳定性,C 错误;减畜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由于草场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恢复和治理的重点应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D 正确。复杂陌生情境5.食物矩阵表和能量流动示意图(2022潍坊二模,24)某研究机构定量分析了一个以团头鲂为养殖对象的池塘生态系统彳导到了食物矩阵表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表中数据表示捕食概率,图中数据是3 个月内该池塘中的各种能量值(单位是t/km,食物捕食者235610.70820.01230.460.02340.380.7360.74560.0940.0740.01570.0580.1610.2060.22380.0080.0280.0330.037注:1 .饲 料 2.模 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