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黄帝内经题库.pdf

    • 资源ID:90909746       资源大小:3.60MB        全文页数:7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黄帝内经题库.pdf

    【题库】黄帝内经(2)黄帝内经题库小计阅读提示二 单选题1、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所 述 阴 阳 之 性 是()A、阳生阴长 B、阳杀阴藏 C、阴静阳躁D、阳化气,阴成形 E、水为阴,火为阳C)2、素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认为药食中气厚者为()A、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 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 E、以上均不是B)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 是()A、通 B、泄泄 E、发散B)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于()A、寒伤形 B、热伤气伤形 E、寒伤气D)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于()A、寒伤形 B、热伤气伤形 E、寒伤气C)6、素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本”是 指()A、病因 B、病机性 E、阴阳中认为药食中味厚者的功C、发热 D、发中“先痛而后肿者”是由C、形伤气 D、气中“先肿而后痛者”是由C、形伤气 D、气中“治 病 必 求 于 本”的C、正气 D、病E)7、素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清 气 在 下,则生殖泄”的 机 理 是()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脾阳衰不能运化水谷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B)8、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浊 气 在 上,则生 胀”的 机 理 是()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浊 阴 滞 于 上 而 不 能 降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C)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归形形归Z=r其中,是指)A、水谷之精气 B、天地之精气 C、真元之气 D、药食之气 E、正气(C)10、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药物的 性 能 是()A、固表发汗 B、发散属阳 C、宣通肺气 D、补虚 E、涌泄属阴(B)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 B、殖泄咳嗽 E、濡泄C 疙疟 D、c)1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 B、殖泄 C、疹疟 D、咳嗽 E、濡泄(A)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秋伤于到冬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 B、殖泄咳嗽 E、濡泄D)C、夜疟 D、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春伤于风到夏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 B、殖泄咳嗽 E、濡泄C、夜疟 D、B)15、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清 阳 出 上 窍”,“清阳”是 指()A、糟粕 B、使 上 窍 发 挥 各 种 功 能 的 精 微 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 E、营血B)16、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清 阳 发 膜 理”,“清阳”是 指()A、糟粕 B、使 上 窍 发 挥 各 种 功 能 的 精 微 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 E、卫气E)17、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清 阳 实 四 肢”,“清阳”是 指()A、糟粕 B、使 上 窍 发 挥 各 种 功 能 的 精 微 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 E、营血C)18、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浊 阴 出 下 窍”,“浊阴”是 指()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 E、营血A)19、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浊 阴 走 五 脏”,“浊阴”是 指()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D、精血津液 E、卫气D)2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 出“阴阳的征兆”是()A、上下 B、左右 C、水火 D、血气 E、男女C)2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腹 满,死”的机理是()A、阴 阳 离 决 B、脾 气 内 绝 C、邪气壅盛 D、阴阳竭绝 E、正气亡失B)2 2、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谷 气 通 于()A、肝 B、心 C、脾 D、肺 E、肾(C)2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经文中之,是指)A、阴 阳 五 行律 D、呼吸精气E)B、脏 腑 气 血 C、养生规E、七损八益24、素 问阴 阳 离 合 论 曰:“阴 阳 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这句经文说明 了()A、阴阳的统一性 B、阴阳的对立性 C、阴阳的运动性D、阴阳的可分性 E、阴阳的物质性D)25、素 问阴 阳 离 合 论 曰:“阴 阳 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 数,然 其 要 一 也。”这 段 经 文 中“一”是指()A、一致 B、离合 C、一阴一阳 D、一元 E、气C)2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 出“伤 气”的病因是()A、寒暑 B、喜怒 C、湿邪 D、燥邪 E、劳作(B)2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 出“伤 形”的病因是As寒暑B、喜怒C、悲D、恐E、劳作(A)三、多选题1、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浊 阴”的走向是)出 上 窍 走 五 脏 发 媵 理归六腑 出下窍()2、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清 阳”的走向是)出 上 窍 走 五 脏 发 媵 理归 六 腑 实四肢()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不知七损八益,则年五 十 出 现()阴 气 自 半 起 居 衰 体 重九 窍 不 利 耳目不聪明()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阳 胜 则 出 现()身 热 寒 厥 齿 干 媵理闭 喘粗 为 之 俯 仰()5、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阳的特性()静 躁 化 气 成形 生 清()6、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阴的特性()静 躁 化 气 成形 生 浊()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的范畴里包括下例哪 些 内 容()生 杀 之 本 始 天 地 之 道 变 化 之 父 母 万 物 之 纲 纪 神 明 之 府()8、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应做到()从 阴 引 阳 从 阳 引 阴 以 右 治左 以 左 治 右 以 我 知 彼()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阴 胜 则 出 现()汗 出 数 慷 而 寒 齿干 膜 理 闭 身 常 清()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 出 药 食 气 味 中“发散为阳”的 是()辛 甘 酸 苦 咸()1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 出 药 食 气 味 中“涌泄为阴”的 是()辛 甘 酸 苦 咸()12、根 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阴阳在诊法中运用的原文是()审 清 浊 而 知 部 分 视 喘 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观 权 衡 规 矩 按 尺 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观 太 过与不及之理()四、简答题1 简 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阴静阳躁”的含义及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阴静阳躁”说明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阴阳是八纲辨证的内容之一,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如 望 诊,病 人 沉 默 寡 言 则 属 阴,躁扰多动则属阳,是 谓“阴静阳躁”。2、如 何 理 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体 现 了 内经什么学术特征?“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句经文以寒热互变为例,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阴阳相互转化规律。“重”的含义有二:第一,重,重 复、重叠。如冬日感寒为重寒,夏日感热为重热。第二,作“极”解。义同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其 义 为:由于重复感寒(热),或 寒(热)过 极,物 极 必 反,寒可转化为热,热可转化为寒。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是“重寒则热”的体现。3、试 述“清气在下,则生殖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之机理?本句以阴阳为纲,论述了机体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病 理。殖泄,为完谷不化的泄泻。?胀指胸膈胀满。清气,属阳当升。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则成完谷不化的殖泄证。浊气,属阴当降,阴滞于上而不能 降,则 壅 塞 胸 膈,表 现 为 胸 膈 胀 满。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常用此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 成 泄 泻;胃 气 不 降 而 反 上 升,浊阴之气积于胃院部,而使胃院胀满。掌握此特点,就能判断疾病发生的所在,并指导临床。4、试 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膜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中“清阳”、“浊阴”的含义?“清 阳 出 上 窍,浊 阴 出 下 窍”:上 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 觉、嗅 觉、味 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便污秽之物。“清阳发媵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清阳实四肢,浊 阴 归 六 腑 :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5、如何理解味、形、气、精、化的关系?药物饮食进入人体之后,其气与味分别转化为人体的形、精、气、化,药物饮食之气、味与形、精、气、化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可以归纳为下图:气(阳)气 归 精(精食气)精 精 归 化(化生精)化(气化、化生)药物饮食 气(太 过)伤精 精化为味(阴)味 归 形(形食味)形(气生形)气(真气、元气)味(太过)伤形 形归气气 伤 于 味(太过)药食气味生化示意图6、如 何 理 解“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本句原意为属阴的季节,感受阴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为阳性病证。反之,属阳的季节,感受阳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生阴性病证。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 理,说 明 了 阴 阳 之 间 的 相 互 转 化 关 系,例如指出“冬 伤 于 寒,春 必 温 病”即在属阴的季节又感受寒邪,寒为阴邪,若当时不病,则寒邪内伏,至春季阳生之时逢阳化热,若复感风邪,则风邪引动伏邪,则两阳相合而发为温病。7、如 何 理 解“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本 句 原 文 是 承 上 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而来。故“冬”,阴 时 也;“寒”,阴 邪 也。“冬伤于寒”,是 谓 重 阴;温 病,阳 证 也,是 即“重阴必阳”。冬 伤 于 寒,若 当 时 发 病,则表现为寒邪侵袭的伤寒病;若当时邪不即发,寒邪内伏,郁久化热,至春季阳气发生之时,感受春令风邪,风为阳邪,外感引动伏邪,两阳相合,发为温病。此 句 原 文 为 后 世“伏邪温病”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类,并 发 展 成 为 后 世 的“伏气温病”学说。8、如 何 理 解“春伤于风,夏生殖泄”?春伤于风,风属木,木气通于肝胆,若当时发病即是外感,若当时不病,邪气留连,伏藏于体内,至长夏脾土当令之时,木郁乘土,则发为殖泄。此为临床常见病证,症状表现是:腹 痛,殖泄,泻后痛减,证属木郁乘土,治以疏肝健脾。9、如 何 理 解“夏伤于暑,秋为疾疟”?疹疟,疟疾的总称。夏季伤于暑邪,立即发病的,则表现为暑证。若不立即发病,暑邪留连于体内,郁而化热,至秋季又外感秋凉之气,引动体内郁热,寒热交争,则发为疹疟。10、如 何 理 解“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指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长夏湿气较盛,若此时伤于湿邪,当时立即发病,则病湿气淫脾的濡泻等证。若 当 时 不 病,湿 邪 蓄 积 于 体 内,秋凉之气亦内伏,郁而化热,至冬季又外感寒邪,外寒引动内热,上乘于肺,发为咳嗽。11 如 何 理 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原 文 指 出“阴 在 内,阳 之 守 也;阳 在 外,阴之使也。”阴气居于内,为阳气的主持;阳气居于外,为阴气的役使。守,镇守于内。使,役使于外。言阴阳内外相合互用,不可相离也。阐明了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的阴阳双方依存互根、相互为用、消长转化的关系。在人体来说,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 是 阴 精 的 功 能 表 现,二 者 是 相 辅 相 承,不可分割的。这种观点对分析病机和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2、如 何 理 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七损八益”之理?七损八益,是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运用房中养生术中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可以使人体精气充实,耳目聪明,身体轻巧强健;反之用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则使阴阳二气不能调 摄,耗损精气,过早衰老。因此,调摄阴阳二气必须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遵七损八益之理进行养生,是健康长寿的关键。1 3、为 什 么 针 刺 治 疗 要“从 阴 引 阳,从阳引阴”?在临床上如何运用?弓I,引经络之气,调 节 虚 实。阴,泛 指 内 脏、五脏、阴经、胸腹部、下 部 等;阳,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等。应 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原则,是因为人身的阴阳气血是内外上下交相贯通 的,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一针刺原则,在临床上可应用于多种情况。比如,从阳引阴,可取背部的背俞穴,治疗五脏的病变;也可取阳经的穴位,治疗阴经的病变;也可取上部的穴位,治疗下部的疾病。14、试 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即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四诊合参,先辨疾病的阴阳属性。因为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是相对平衡的,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即阴阳偏胜或偏衰,所以在诊治疾病时,无论是察色、按 脉,还是问诊、闻诊,必须先辨别其病的阴阳属性。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正确指导临床治疗。15、如 何 理 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 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指 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此处 阴 胜 是 指 服 用 酸 苦 涌 泄 之 品 太 过 而 言,阴盛则伤阳,故导致阳病;阳胜是指服用辛甘发散之品太过而言,阳盛则耗阴,故导致阴病。指出药食气味阴阳太过,可以引起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后世医家对此句有所发挥,认为阴气偏胜,则见阳气亏虚之证;反之,阳气偏胜,则见阴精耗伤之证,并以此作为分析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原则。16、结 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列表简述外内相应的五脏功能系统。神(阴阳莫测的变化)阳(天 上、气、火)阴(地、下、血、水)木火金水天方位东南中西北气候风热湿燥寒地品类木火金水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五音角徵宫商羽人五脏肝心脾肺肾官窍目舌鼻耳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五声呼笑STA哭呻五志怒喜思忧恐变动握曝啰咳卜 栗1 7 v如 何 理 解“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正,主 之 意,与下一“主”字互词。本句说明万物生长成形,依赖阴阳二气相互的作用,阳气主发生,阴气主成形。本句其意与“阳化气,阴成形”同。1 8、根 据 素 问阴 阳 离 合 论 试述阴阳的可分性?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 之 可 百,数 之 可 千,推 之 可 万,万 之 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又 曰:“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这说明阴阳的可分性,指出了自然界虽有千变万化,但其要仍在于一阴一阳,也就是说无论客观事物多么复杂,都不出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规律。运用这一原则来解释人体组织结构的生理病理,亦有重要的意义。19、如 何 理 解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本 句 提 出“动 而 不 已,则变作矣”的观点。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和固有属性,世界上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的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 不 息 是 自 然 界 的 根 本 规 律。“天 主 生 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格致余论)。中医学就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这是中医学的基本学术思想。五、论述题1、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提 出“治病必求于本”,试论其道理及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明确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这一临床诊治原则。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其道理是:(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2)从病因上看,外 感 六 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之不同,也有阴阳之异。(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5)从 治 疗 上 看,药 物 的 升 降 气 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2、结 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论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原文日:“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厚一一阴 中 之 阴(纯 阴)一一泄一大黄、芒硝味(阴)出下窍薄一一阴中之阳 一一通一泽泻、茯苓厚一 一 阳 中 之 阳(纯阳)一一发热一附子、干姜气(阳)出上窍薄一 一 阳中之阴-发泄一麻黄 桂枝3、结 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 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其 中“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意 为:药食气味纯厚而作用纯阳,服之则耗散人体的正气,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而作用平和,食之则能使人体正气壮盛。即具有纯阳作用的壮火之品能够损伤人体的正气,具有平和作用的少火之品能够补益人体的正气。后 世 医 家 对“壮火”、“少火”有进一 步 发 挥,将“火”解 释 为 阳 气,壮火是过亢的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是平和的阳气,即生理之火。这种壮火、少火的理论,不仅成为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后世主火的学术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4、结 合 素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原 文 试 论 风、热、燥、寒 湿五胜为病的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指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本段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和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并把它们互相联系得出结论,这就是六淫致病的基本特点。它丰富了中医病机学的内容,突出了病因辨证的要点。指出邪气性质不同,致病症状亦有明显差异。对后世研究病邪特点、分析疾病机理,指导中医临床治疗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丰富了“六气为病”的理论。若六淫邪气侵袭人体,感而即发,其临床表现常见风气太过,则肢体振掉动摇;燥邪太过,则津液干涸,孔窍皮毛干燥,尿少便干;湿邪太过,则 脾 失 健 运 而 泄 泻 稀 澹;火 热 太 过,则腐肉成脓,发为痈肿;寒邪太过,则损伤阳气,气化失司,聚水而成浮肿。5、为 什 么 阳 胜 的 病 人“能冬不能夏”?阴胜的病 人“能夏不能冬”?反映了什么学术观点?阳胜的病人,在夏季会因暑热而更加损伤阴液,使病情加重;若在冬季,则可借助冬季之寒凉,来驱散体内之热邪,使病情稍有好转,故 阳 胜 的 病 人“能冬不能夏”。阴胜的病人在夏季可借助夏季之暑热助体阳,以驱散寒邪,使病情稍好转;若在冬季,则冬季之寒凉会更伤体阳,使病情加重,故 阴 胜 的 病 人“能夏不能冬”。这是因为自然界阴阳之气一年四时有盛衰消长的运动,人体内阴阳之消长运动必须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 消 长 运 动 保 持 协 调 统 一,因 此,阴 胜、阳胜的病人,因体内阴阳失衡,不能与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相适应,故 往 往 因 四 季 变 更 而 病 情 加 重 或 死 亡。内经这一理论反映了“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点。6、结 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阴与阳是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其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运动、发生、发展、变化与消亡的根源。基本内容:(1)对 立: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等。(2)互 藏:如“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等(3)互 根: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等。(4)互 制:如“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5)交 感:如“天 气 下 降,气 流 于 地;地气上升,气 腾 于 天。故 高 下 相 召,升 降 相 因,而变作矣。”(6)转 化: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7、结 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认识生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 发 滕 理,浊 阴 走 五 脏;清 阳 实 四 肢,浊阴归六腑”。三 对“清阳”、“浊阴”含义各异,但均指生理活动。(2)解释精气的生化过程:药食气味分阴阳,滋养形体,充实精气,而气化作用又促使药食转化为精气。如饮食不节气味太过,也可损伤阴精阳气。(3)说明病因致病特点和规律:六气致病特点:“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不同病邪所伤不同:“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4)分析病机:阴阳升降失常:“清气在下,则生阳泄,浊气在上,则 生?胀”。阴 阳 偏 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5)指导辨证:阳证:“阳胜则身热,媵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阴 证:“阴盛则寒,汗出,身常清”等。阴证、阳证是病机的反映,同一症状,可见于不同病机,如“腹满”,既可由阳盛伤阴,邪实中焦所致,也可由阴盛阳衰,中焦不运所引起。(6)归纳药性功用:气味分阴阳:“阳为气,阴为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少火、壮 火: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温和者为少火。后世将少火引申为人体的正常阳气,生理之火;壮火引申为过亢的阳气,病理之火。(7)指 导 诊 法:以 阴 阳 为 辨 证 总 纲,如“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8)指导针刺治疗:如“善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9)指导养生:“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1 0)以五行沟通天人关系:人体脏腑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 体、五 志、五色、五音、五声、五味的关系,通过五行归类和生克制化,建立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时五气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大 体 勾 画 出 内经理 论 体 系 中“四时五藏阴阳”的系统结构,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第 三 单 元 藏 气 法 时一、名词术语1、藏 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2、相 使:互相使用的意思。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关系。3、神 明:指心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4、治 节:治 理 调 节。比 喻 肺 佐 心 以 调 气 血、行营卫、治理诸脏的功能。5、中正之官:胆正直刚毅,不偏不倚,故为中正之官。6、膻 中:其义有二,一指胸中气海,一指心包络。这里指心包络。7、化 物:指小肠将饮食物分清别浊,消化吸收的功能。8、作 强:指精力充沛,强于所用,偏指体力强健。9、伎 巧:指人的智力发达,精巧多能。10、决 渎:疏 通 水 道 的 意 思。决,通 也;渎,水道也。11、州 都:指 水 液 汇 聚 的 地 方。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12、气化:此指肾气(阳)对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13、使 道:指十二藏相互联系的通道。14、主 蛰:此 以 冬 眠 伏 藏 之 虫,比喻肾主藏精的功能。15、封 藏 之 本:指 肾 主 藏 精,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16、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17、方士:指通晓方术之人,此指医生。18、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19、至 阴:从阳位到达阴位。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日至阴。20、女子胞:即子宫、又名胞宫。位于少腹之中,主月事孕育胎儿,为奇恒之腑之一。21、奇恒之府:奇 者,异 也;恒者,常也。言异于通常所说的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因为 功 能 上 似 脏,在 形 态 上 似 腑,似 脏 非 脏,似腑非腑,名曰奇恒之府。2 2、传化之府:传导变化饮食物的器官。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2 3、魄门:指肛门。魄与粕古通用。2 4、肺朝百脉:经气由肺通向全身经脉,而百脉又都流 注 于 肺,故 曰“肺 朝 百 脉”。朝,会 合 之 意。百脉,指全身经脉皆会合于肺。2 5、毛脉合精:肺主气,心主血脉,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2 6、府精神明:言经脉中精气的运行正常不乱。2 7、遁溢精气:指精气满溢。遁溢,浮游淫溢之意。精气,即饮之精气。2 8、四支不用:即四肢不能随意运动。2 9、脾 不 主 时:此 言 脾 不 单 独 主 一 时 令。脾土居中央,以 灌 四 旁,各 脏 无 论 何 时,均需要脾转输的精气,四季末各有十八日为脾所主,故脾不独主一时而旺四季。3 0、肠 潞:指下利脓血的泄泻。二、单选题1、素问灵 兰 秘 典 论 指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谋虑出焉 B、伎巧出焉 C、神明出焉 D、喜乐出焉 E、治节出焉C)2、素问灵兰秘典论 中“气化则能出矣”的“气化”主要 由 何脏腑施 行()A、三焦 B、脾 C、肝 D、肾 E、命门D)3、素 问灵 兰 秘 典 论 中 膻 中 指 的 是()A、虚里 B、心包络 C、穴位 D、气海 E、心(B)4、素 问灵 兰 秘 典 论 言 膻 中 的 主 要 功 能 有()A、产生七情 B、聚藏精气 C、代君行令 D、辅助血行 E、以上都是(C)5、素问灵兰秘典论指 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 该 解 释 为()A、对水谷消化吸收 B、分清泌浊 C、化生水谷精气D、化生营气 E、以上均不是B)6、据 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论述,H 一脏的功能取决 于()A、肝 B、心脾 E、肾)7、素问六节藏象论肾 为()A、阴精之本 B、本 D、先天之本 E、C、胆 D、(C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封藏之本 C、阳气之罢极之本B)8、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心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 义 是()A、生命的根本 B、主思维活动 C、主推动血在脉中运行D、主面之华色 E、以上均不是A)9、素问六节藏象论所 论 的 五 脏 的“其华”中,肾 其 华 在()A、毛 B、骨 C、筋 D、血 E、发E)10、素 问六 节 藏 象 论 所 论 的 五 脏 的“其 华”中,心 其 华 在()A、面 B、骨 C、筋 D、血 E、发(A)11、素 问六 节 藏 象 论 所 论 的 五 脏 的“其 充”中,肺 其 充 在()A、毛 B、皮 C、筋 D、血 E、发B)12、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具有生血功能的脏腑是()A、肝 B、心 C、脾 D、肺 E、肾A)1 3、素 问六 节 藏 象 论 认 为 肺 通 于()A、秋气 B、夏气 C、冬气 D、春气 E、士气A)14、素 问灵 兰 秘 典 论 所 述 的 仓 縻 之 官 是 指()A、肝 B、心 C、脾胃 D、肺 E、肾C)1 5、据素 问五 藏 别 论 五 藏 的 功 能 是()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D、实而不能满 E、以上均不是(A)1 6、据素 问五 藏 别 论 六 腑 的 功 能 是()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D、满而不能实 E、以上均不是C)17、据 素 问五 藏 别 论 ,传 化 之 府 中 不 包 含()A、三焦 B、胆 C、肠 D、胃 E、膀胱(B)18、据 素 问五 藏 别 论 ,为“五 藏 使”的是()A、脉 B、脑 C、髓 D、魄门 E、女子胞D)1 9、据素 问五 藏 别 论 ,水 谷 入 口,则()A、肠实而胃虚 B、胃实而肠虚 C、肠胃俱实D、肠胃俱虚 E、以上均不是B)20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脏六腑之Z=r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A、面 B、发 C、气口 D、目 E、七窍C)21、据素 问太 阴 阳 明 论 ,伤 阳 的 邪 气 为()A、饮食不节 B、起居不时 C、贼风虚邪 D、情志不节 E、跌仆损伤C)22、据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 病()A、泄泻 B、四肢不用 C、水肿 D、饥不受食 E、腹痛B)23、素 问太 阴 阳 明 论 认 为 脾 与 季 节 的 关 系 是()A、脾主长夏 B、脾主四时 C、脾不主时D、脾主四时末十八日 E、以上均不是D)24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C C为胃行其津液,其中U津液,是)A、水液 B、尿液谷精微 E、汗液D)C、水湿D、水25、素 问太 阴 阳 明 论 认 为“伤 于 风 者”()A、下先受之 B、上先受之 C、脏先受之 D、腑先受之 E、表先受之B)26、素 问太 阴 阳 明 论 指 出“脾 者,土 也,治()”A、东方 B、西方 C、北方 D、中央 E、南方D)2 7、素 问五 藏 生 成 日:“肝 受 血 而 能()”A、视 B、步 C、握 D、摄 E、行A)2 8、素 问五 藏 生 成 日:“指 受 血 而 能()”A、视 B、步 C、握 D、摄 E、行D)29 灵枢脉度指 出 肺 和 则)A、呼吸微徐B、鼻能知香臭C、口能知五谷D、通调水道E、气血相合B)30、灵枢脉度指 出 心 和 则()A、呼吸微徐 B、鼻 能 知 香 臭 C、舌能知五味 D、通调水道 E、气血相合C)31 据 灵 枢脉 度,五 脏 不 和 则()A、七窍不通 B、留为痈 C、耳不闻五音 D、舌不知五味 E、目不辨五色A)3 2、据 灵 枢脉 度,六 腑 不 和 则()A、七窍不通 B、留为痈 C、耳不闻五音 D、舌不知五味 E、目不辨五色B)3 3、据 灵枢邪客所 述,“五藏六府之大主”的藏 是()A、心 B、肝 C、脾 D、肺 E、肾(A)三、多选题1、素 问灵 兰 秘 典 论 中“仓 之 官”是指()大 肠 小 肠 胃 脾 三 焦()2、素 问六 节 藏 象 论 指 出 的 心 的 生 理 功 能 是()生 之 本 通 于 夏 气 其 充 在 血脉 通 于 冬 气 其 充 在 筋()3、素 问六 节 藏 象 论 认 为 肺 为()生 之 本 气 之 本 神 之 变 魄之处 魂 之 居()4、素 问六 节 藏 象 论 主 要 论 述 了()人 体 以 五 脏 为 本 五 脏 与 五 华 的 关系 五脏与精神活动的关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五脏与四时的关系()5 据素 问五 藏 别 论 ,奇 恒 之 府 的 特 征 是()与五脏相表里贮藏精传化水谷形态中空形态中*-4 4-酒)6 据素 问五 藏 别 论 ,奇 恒 之 府 包 括()女 子 胞 脉 骨 脑髓 胆()7、据 素 问五 藏 别 论,五脏总的功能和特点是()藏精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泻而不藏、-+4-涵而不能实实而不能、-+4-满)8、据素 问五 藏 别 论 ,传 化 之 府 包 括()胃 大 肠、小肠 膀胱 三 焦 胆()9、素问五藏别论所 说:“魄门亦为五藏使”说明肛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的条达脾的升提肺的rrri降的固摄)1 0、素问经脉别论指 出,食气入胃后的输布过程 中 正 确 的 有()输 精 于 皮 毛 散 精 于 肝 行气于府 浊 气 归 心 留 于 四 脏()1 1、素问经脉别论指 出,饮入于胃后的输布过程 中 正 确 的 有()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毛脉合精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1 2、据 素 问太 阴 阳 明 论 指 出“阳 道 实,阴道虚”,其 中 伤 阴 的 邪 气 为()贼 风 虚 邪 食 饮 不 节 起 居 不时 情 志 不 节 劳 逸 失 常()1 3、据 素问太阴阳明论,邪气入六腑的表现为()身 热 谑 语 不 时 卧 喘呼 便 秘()1 4、据 素问太阴阳明论,邪气入五脏的表现为()身 热 谑 语 _ 满闭塞 殖泄 久 为 肠 潞()15、据 素 问太 阴 阳 明 论 ,关于脾胃的观点有()脾 胃 为 仓 之 官 脾 者 属 土 脾 不 独 主时 脾 主 四 肢 脾 治 中 央()16、据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的生理组织结构 关 系 是()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 脾胃与四时阴 阳“更虚更实,更逆更从”脾 与 胃 以 膜 相 联 足 太 阴 脾 脉“贯胃属脾络隘”脾为 胃行其津液()四、简答题1、如 何 理 解“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 宰 全 身,其重要性好比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心主血脉,血能营养全身,血又为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心藏神,神能支配调节全身脏腑组织,由于心为全身之主宰,故 以“君主之官”喻之。2、如 何 理 解“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 为 气 之 本,与 人 体 之 气 的 生 成、运行密切相关。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通调水道,使精微之气布散全身。此外,“肺朝百脉”,有助心行血的作用,以上均为肺主治节的体现。肺主治节是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肺主治节的作用,是在心神的支配下进行的。由于肺辅佐心,治理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且肺位最高,为诸脏之华盖,故以“相傅之官”喻之。3、如 何 理 解“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 为 刚 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 气 太 过,失于疏泄,易使人急躁发怒。肝内寄相火,肝阳易于偏亢。所以将肝比喻为刚强急躁的将军。谋虑属精神思维活动的 一 部 分。灵枢本神有“肝 藏 血,血舍魂”的论述。说明肝也协同心参与神的活动。此外,肝主谋虑与肝气的升发作用与肝藏血的功能有关。当人们深谋远虑,筹划谋略,进行紧张思维活动时,需要肝气的升发和肝血的供给,故谋虑出焉。4、如 何 理 解“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 主 决 断,贮 藏 精 汁。胆所藏精汁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决断属精神活动的内容,故胆主决断与其内藏精汁功能密不可分。此外,肝胆相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互配合,才能进行正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于胆主决断,不偏不倚,如同执法如山的法官,故 以“中正之官”喻之。5、如 何 理 解“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 中,此指心包络。臣使,是指表达君主意志和命令的官职。膻中有保护心脏,代心行令的功能。外邪侵犯心脏,心包络代心受邪。所以具有保护心脏的作 用。其 作 用 以“臣 使”之 职,故 称 为“臣使之官”。心志为喜,膻中为臣使之官,代心行令,所以能传达心之喜乐情志,故 称“喜乐出焉”。6、如 何 理 解“脾胃者,仓 之 官,五味出焉”?仓 之 官,即管理粮食仓库的官吏。五 味,指水谷化生的精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喜燥恶湿,胃主降,喜润恶燥,二者一脏一腑,升降出入,燥湿相济,共同完成对饮食五味的消化功能,故 称 之 为“仓 之 官”。7、如 何 理 解“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接受小肠传送下来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部分水液,形成粪便,然后由肛门排出体外。所以大肠有传送残渣,并使食物残渣变成大便的功能,故称“传导之官,变化出焉”。8、如 何 理 解“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上口与胃下口会于幽门,故能盛受胃中腐熟之水谷,并进行分清泌浊,清者渗入膀胱,浊者注入大肠,故有主化物的功能。因为无论胃腐熟的水谷,还是脾运化转输的水谷精微,均赖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故 以“受盛之官”喻之。9、如 何 理 解“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 强,指 体 力 强 健。伎 巧,指 智 力 发 达,精巧多能。肾藏精,肾精足能充养骨骼,补益脑髓。骨强则能 耐 受 重 劳,动 作 有 力;髓 足 则 精 神 健 旺,精巧灵敏。故 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10、如 何 理 解“膀 胱 者,州 都 之 官,津 液 藏 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位居下焦,全身津液经过升清降浊的气化过程都要下注贮藏于膀胱之中,故 曰:“津液藏焉”,以“州都之官”喻之。膀胱所藏之津液,其贮藏和排泄均与肺肾有密切关系。肺为水之上源,津液在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下,通过三焦的渠道,下输于膀胱,然后在肾阳的作用下,由膀胱本身的气化作用而成尿液排出体外,故 曰:“气化则能出矣”。11 如 何 理 解 三 焦 者,决 渎 之 官,水道出焉”?决 渎,通 利 水 道 之 意。水 道,指 水 液 运 行 的 道路。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总司人

    注意事项

    本文(黄帝内经题库.pdf)为本站会员(无***)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