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和酶(解析版).pdf
考点1 0 A T P 和 酶(精讲+精练)目 录一、知识点精准记忆二、典 型 例 题 剖 析1、A T P 的结构和特点分析2、A T P 与 A D P 之间的相互转化及A T P 的利用3、酶的本质、作用与特性的综合分析4、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三、易 混 易 错 辨 析四、高 考 真 题 感 悟五、高 频 考 点 精 练第一部分:知 识 点 精 准 记 忆一、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1.中文名称:腺甘三磷酸。2.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首,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特殊的化学键。3.特点(DATP不稳定的原因:ATP中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都带负电荷而相互排斥等原因,使得特殊的化学键不稳定,末端磷酸基团有较高的转移势能。(2)ATP的水解过程就是释放能量的过程,1 mol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高达30.54 k J,所以说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4.功能: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5.ATP的供能机理:ATP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时,脱离下来的末端磷酸基团挟能量与其他分子结合,从而使后者发生变化。6.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总结(1)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ATP。(2)主要能源物质:糖类。(3)储能物质:脂肪、淀粉(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4)主要储能物质:脂肪。(5)直接能源物质:ATPo(6)最终能量来源:太阳能。二、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ATP的利用1.ATP与A D P之间的相互转化2.ATP与A D P转化的特点ATP与ADP的这种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在动态平衡之中的。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在所有生物的细胞内都是一样的,这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项目ATP的合成ATP的水解反应式胸ADP+Pi+能量-ATP酶A T PA D P+Pi+能量所需酶ATP合成酶ATP水解酶能量来源光能(光合作用)、化学能(细胞呼吸)储存在特殊化学键中的能量能量去路储存在特殊化学键中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生物体的需能部位3.A T P 的利用 A T P 的利用(2)A T P 为主动运输供能的机理参与C a +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是一种能催化A T P 水解的酶。当膜内侧的C a 与其相应位点结合时,其酶活性就被激活了。在载体蛋白这种酶的作用下,A T P 分子的末端磷酸基团脱离下来与载体蛋白结合,这一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这就是载体蛋白的磷酸化。载体蛋白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使 C a 2+的结合位点转向膜外侧,将 C a?+释放到膜外。(3)A T P 是细胞内流通的能量“货币”吸能反应一般与A T P 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 A T P 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A T P 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 T P 中。能量通过A T P 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流通。三、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1 .细胞代谢(1)概念: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条件:需酶的催化。(3)意义: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2 .酶的作用原理(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2)原理: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3)意义:使细胞代谢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有序地进行。3 .酶的特性(1)高效性1 加入酶加入无机催化剂平 衡 点 一 少 二 女 k加催化剂0 时间含义解读: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作用实质:酶和无机催化剂一样,只能缩短到达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因此,酶不能改变最终生成物的量。(2)专一性O5。爵11一 酶 A一 _ _ _-酶 B(无醐)1 2 3 4 反应物浓度含义解读: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曲线解读:酶 A可催化底物水解,酶 B则 与“无酶”相同,说明酶催化具有专一性。模型解读酶和被催化的反应物分子均具有特定的结构A表示奥,旦表示能被A催化的底物,C、D物质则不能被催化f酶具有专一性(3)作用条件较温和椀期同找圆避 最适温度温度 0最适pH PH曲线解读: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高温、过酸、过碱等条件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永久失活: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很低,但空间结构稳定。4.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分析(1)酶促反应产物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曲线时间(2)温度和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反 应 物 剩 余 量/相 对 量f反应物剩余量/相对量15.。或一。twptH翡黑P度温8据图可知,不同p H 条件下,酶最适温度不变;不同温度条件下,酶最适p l l 也不变,即反应溶液p H (温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p H)。(3)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0 人段限制因素是底物浓度 底物浓度AB段限制因素是醐浓度和酶活性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0 酶浓度第二部分:典 型 例 题 剖 析硬生会ATP的结构和特点分析1 .在有关D N A 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 2 P 来标记D N A 分子。用 a、B和丫表示A T P 或 d A T P(d 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 P“PR P、,或 d A P。P。P,)。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 T P 直接提供能量的B.一分子d A T P 由三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腺口票聆组成C.用 好 标 记 d A T P 的 a位磷酸基团,利用其合成D N A,可将3 2 P 标记到新合成的D N A 分子上D.用*标记细胞中染色体的D N A,一次有丝分裂后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都有放射性【答案】B【解析】一分子d A T P 由三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腺喋吟组成,B 错误;dAPPPy脱 去P和Py这两个磷酸基团后,余下的结构为腺喋吟脱氧核甘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若 用 即 标 记dATP的a位磷酸基团,利用其合成D N A,可将行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C正确;用叩标记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知,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DNA完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且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而且每个双链DNA分子的两条链中只有一条链含有呼标记,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进而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因此一次有丝分裂后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都有放射性,D正确。A T P与ADP的相互转化和ATP的利用2.人体胃内的酸性环境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质子泵来维持,胃酸过多会导致患者出现烧心、反酸、胃部疼痛等症状。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1广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过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质子泵既能催化化学反应又能转运H,B.H+、K+等离子进出胃壁细胞都需要消耗ATPC.利用药物抑制质子泵的活性可以改善胃反酸等症状D.该质子泵的合成与加工依赖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答案】B【解析】该质子泵既可催化A T P的水解,又可驱动1广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A正确;K,经过通道蛋白顺浓度由胃壁细胞进入胃腔,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利用药物抑制质子泵的活性,可以减少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避免胃酸过多,改善胃反酸等症状,C正确;该质子泵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其合成与加工依赖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D正确。J 酶的本质、作用与特性的综合分析3.温度会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其作用机理可用下图坐标曲线表示。其中a表示底物分子具有的能量,b表示温度对酶空间结构的影响,c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温度的升高,底物分子具有的活化能增加B.处于曲线c中1、2位点酶分子活性是相同的C.酶促反应速率是底物分子的能量与酶空间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D.酶适于低温保存,原因是底物分子的能量低【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底物分子具有的能量增加,A错误;处于曲线c中1、2位点酶促反应速率相等,但酶分子活性不一定相同,B错误;由图可知,底物分子的能量与酶空间结构都会影响酶促反应速率,C正确;酶适于低温保存,原因是低温只是抑制酶活性,不会使酶变性失活,D错误。A 一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4.下图为最适温度下酶促反应曲线,K”表示反应速率为1/2V皿时的底物浓度。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性结合酶的活性部位;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与酶的非活性部位不可逆性结合,从而使酶的活性部位功能丧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tv一,底物浓度A.适当升高温度,V*x和K.均会增大B.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V皿降低C.加入竞争性抑制剂,心值降低D.h值越大,酶与底物亲和力越高【答案】B【解析】由题干可知,图中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催化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故适当升高温度,V皿会减小,A错误;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的非活性部位不可逆性结合,从而使醐的活性部位功能丧失,反应物不能与活性部位结合,故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导 致 V.”降低,B正确;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部位,从而降低底物与酶结合的机会,使反应速率降低,故加入竞争性抑制剂,会导致K”值增大,C错误;K“表示反应速率为1/2%时的底物浓度,酶与底物亲和力越高,酷促反应速率越大,则 K”值越小;说明K,值越大,酶与底物亲和力越低,D错误。第三部分:易 混 易 错 辨 析1 .酶活性实验探究中的4个易错易混点若底物选择淀粉和蔗糖,用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检测底物是否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斐林试剂,“不宜”选用碘液,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2)若选择淀粉和淀粉前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检测底物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碘液,“不宜”选用斐林试剂,因为用斐林试剂鉴定时需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3)在探究酶的适宜温度的实验中,“不宜”选择过氧化氢(H 2 0 2)和过氧化氢酶作实验材料,因为过氧化氢(H 2 0 2)在常温常压时就能分解,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会加快,从而影响实验结果。(4)在探究p H 对酶活性影响时,“宜”保证醵的最适温度(排除温度干扰),且将酶溶液的p H调至实验要求的p H 后再让酶与底物接触,“不宜”在未达到预设p H 前,让底物与酶接触。2 .名词解释(1)(必 修 1 P 7 6)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必修 1 P%)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3)(必修 1 PG酶: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第四部分:高 考 真 题 感 悟1.(2 0 2 1 北京,D A T P 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关于A T P 的 叙 述 错 误 的 是()A.含有 C、H、0、N、PB.必须在有氧条件下合成C.胞内合成需要酶的催化D.可直接为细胞提供能量【答案】B【解析】A T P 中含有腺口票岭、核糖与磷酸基团,故元素组成为C、H、0、N、P,A正确;在无氧条件下,无氧呼吸过程中也能合成A T P,B错误;A T P 合成过程中需要A T P 合成酶的催化,C正确;A T P 是生物体的宜接能源物质,可直接为细胞提供能量,D正确。2.(2 0 2 1 湖南,5)某些蛋白质在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下,可在特定氨基酸位点发生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参与细胞信号传递,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PA.这些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体现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B.这些蛋白质特定磷酸化位点的氨基酸缺失,不影响细胞信号传递C.作为能量“通货”的 A T P 能参与细胞信号传递D.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应受温度的影响【答案】B【解析】通过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进而来实现细胞信号的传递,体现出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A正确:如果这些蛋白质特定磷酸化位点的氨基酸缺失,将会使该位点无法磷酸化,进而影响细胞信号的传递,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进行细胞信息传递的蛋白质需要磷酸化才能起作用,而 A T P 为其提供了磷酸基团和能量,从而参与细胞信号传递,C正确;温度会影响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应,D正确。3.(2 0 2 0 海南,8)下列关于胰蛋白酶和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可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B.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C.发挥作用后都立即被灭活D.都能在常温下与双缩胭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答案】D【解析】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通过导管运输至消化道内发挥作用,而胰岛素由胰岛B 细胞分泌,可通过血液运输至全身,A 错误;胰蛋白能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而胰岛素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调节靶细胞的代谢活动,二者均不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错误;胰蛋白酶在催化反应前后性质不改变,胰岛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C错误;胰蛋白酶和胰岛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都能在常温下与双缩胭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正确。4.(2 0 2 0 北京,4)用新鲜制备的含过氧化氢酶的马铃薯悬液进行分解出。?的实验,两组实验结果如图。第 1 组曲线是在pl l=7.0、2 0 条件下,向 5 m L 1%的 H Q?溶液中加入0.5 m L酶悬液的结果。与 第 1 组相比,第 2组实验只做了一个改变。第 2 组实验提高了()1?二2一胭,典6芸w反应时间A.悬液中酶的浓度C.反应体系的温度【答案】BB.H。溶液的浓度D.反应体系的pH【解析】提高酶的浓度能够提高反应速率,不能提高生成氧气的量,A错误;提高HZ),溶液的浓度,就是提高底物浓度,可使产物的量增加,B正确;适度的提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不能提高产物的量,C错误;改变反应体系的pH,可以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提高产物的量,D错误。第五部分:高频考点精练1.某同学对蛋白酶TSS的最适催化条件开展初步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簿族的是()组别pHCaCl2温度(C)降解率()9+90389+70889-7007+70585+4030注:+/-分别表示有/无添加,反应物为I型胶原蛋白A.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kB.结合、组的相关变量分析,自变量为温度C.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70,最适pH9D.尚需补充实验才能确定该酶是否能水解其他反应物【答案】C【解析】分析组可知,没有添加CaCL,降解率为0,说明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l”A正确;分析变量可知,p l【均为9,都添加了 C a C l”温度分别为90、7 0 ,故自变量为温度,B正确;组酶的活性最高,此时p H 为 9,温度为7 0 ,但由于温度梯度、p H梯度较大,不能说明最适温度为7 0 ,最适p H 为 9,C错误;该实验的反应物为I 型胶原蛋白,要确定该酸能否水解其他反应物还需补充实验,D 正确。2.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细胞中,核外存在参与DN A 合成的前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C.酶的本质是R N A 和蛋白质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答案】A【解析】叶绿体、线粒体中也可进行DN A 的复制,因此核外也有参与DN A 合成的酷,A正确;酶在生物体外也具有催化活性,B错误;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 N A,C错误;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是3 7 C,酶需要低温保存,D 错误。3.欲“探究p H 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多组如图甲、乙的装置并进行了实验。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浸过肝脏研磨港的圆形滤纸片2 趾 3%山。2 溶液+2mL缓冲洒实蛉开始前反应小室的状态浸过肝脏研磨 2 mL3%港 的 圆 形 滤 纸 片 溶 液+2吐绫卸液甲乙A.不同组别甲装置内的缓冲液p H 不同,且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匀后再转动玻璃瓶B.不同组别乙装置水槽中的清水水温应均相同且适宜,否则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C.乙装置量筒内出现的气泡是氧气,气泡的产生速率可反映该实验因变量的变化情况D.各组实验持续反应一段时间后,每组乙装置量筒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一定各不相同【答案】D【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 H 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缓冲液要设置为不同p H,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匀后再转动玻璃瓶,使酶和底物混合,A正确;乙装置水槽清水的水温应设置相同且适宜,以避免温度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B正确;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故量筒内收集到的气泡是氧气,气泡的产生速率反映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可反映该实验因变量的变化情况,C正确;酶在两种不同pH的缓冲溶液中的活性可能相同,每组实验经足够时间反应后,有些乙装置中量筒内收集的气体体积可能会相同,另外若各组的过氧化氢都彻底分解,则乙装置中量筒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应相同,D错误。4.洗涤剂中的碱性蛋白酶受到其他成分的影响而改变构象,部分解折叠后可被正常碱性蛋白前特异性识别并降解(自溶)失活。此外,加热也能使碱性蛋白酶失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天然状态 部分解折叠 完全解折叠A.碱性蛋白酶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自溶失活B.加热导致碱性蛋白酶构象改变是不可逆的C.添加酶稳定剂可提高加碱性蛋白酶洗涤剂的去污效果D.添加碱性蛋白酶可降低洗涤剂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答案】B【解析】由 题“部分解折叠后可被正常碱性蛋白酶特异性识别并降解(自溶)失活”可知,碱性蛋白酶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自溶失活,A正确;由图可知,加热导致碱性蛋白酶由天然状态变为部分解折叠,部分解折叠的碱性蛋白酶降温后可恢复到天然状态,因此加热导致碱性蛋白酶构象改变是可逆的,B错误;碱性蛋白酶受到其他成分的影响而改变构象,而且加热也能使碱性蛋白酶失活,会降低碱性蛋白酶的洗涤剂去污效果,添加酷稳定剂可提高加碱性蛋白酶洗涤剂的去污效果,C正确;酶具有高效性,碱性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成多肽和氨基酸,具有很强的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可有效地清除汗渍、奶渍、酱油渍等污渍,添加碱性蛋白酶可降低洗涤剂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5.幽门螺旋杆菌(Hp)能产生腺酶催化尿素分解形成氨和二氧化碳,因此若要检测某人胃内是否存在Hp,常用汽呼吸实验检测,受检者口服特殊的尿素(HC0(NH2)2)胶囊,根据受检者是否能产生汽。2及含量判断有无Hp感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胭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能够被蛋白酶水解失活B.温度、pH会影响腺酶的活性,而尿素浓度的改变不影响腺酶活性C.一定时间内产生“CO2的量与胭酶含量有关,与口服尿素剂量无关D.外出聚餐可能会增加Hp的传播途径【答案】C【解析】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被蛋白酶水解失活,A正确;温度、pH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从而影响服酶的活性,而尿素浓度的改变不影响腺酶活性,B正确;一定时间内产生“CO?的量与胭酶含量有关,与口服尿素含量也有关,尿素浓度不影响酶活性,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宜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C错误;外出就餐频率越高,接触到Hp的概率就高,增加了 Hp的传播途径,D正确。6.关于酶的相关知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含酶牙膏可以分解细菌,预防螭齿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中缺少分解硅尘的酶,硅尘破坏溶酶体导致硅肺C.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D.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答案】D【解析】生物酶牙膏中含有酶,可以分解细菌预防踽齿,A正确;吞噬细胞的溶酶体中不含有分解硅尘的酶,导致溶酶体膜破裂,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导致硅肺的形成,B正确;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C正确;蔗糖及其蔗糖的水解产物都不与碘液反应,因此无法判断淀粉酶是否将蔗糖水解,D错误。7.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S酶会在其中的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6P标志。具有该标志的蛋白质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M6P受体识别,经高尔基体膜包裹形成囊泡,在囊泡逐渐转化为溶酶体的过程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转化为溶酶体酶;不能发生此识别过程的蛋白质经囊泡运往细胞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6P标志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S酶的专一性B.溶酶体的酶和运往细胞膜的蛋白加工路径相同C.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正常功能会受到影响D.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会聚集在高尔基体内【答案】D【解析】由题干”酶会在其中的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 6P标志”可知,M 6P标志的形成过程体现了S酶的专一性,A正确;溶酶体的酶和运往细胞膜的蛋白都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B正确;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某些蛋白质上就不能形成M 6P标志,此类蛋白质就不能转化为溶酶体酶,造成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不能及时清理而在细胞内积累,细胞功能异常,C正确;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不能表达出正常的V6P受体蛋白,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会经囊泡运往细胞膜,D错误。8.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为了验证猪笼草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图所示。在350c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1、2中加入适量双缩胭试剂,3、4不加任何试剂,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加分泌液加水加分泌液加水A.实验 B.实验C.实验、实验 D.无【答案】A【解析】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检测猪笼草分泌液中是否含有蛋白醐,实验依据的原理是若猪笼草分泌液中含有蛋白酶,蛋白质会分解,又由于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酶也可以与双缩腺试剂反应,因此不能用双缩胭试剂检测蛋白质是否分解,可以通过蛋白块体积变化判断蛋白质是否水解,即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综上所述,B C D 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9.其他条件适宜,探究p H 对小麦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1h后淀粉剩余是Ill.Ill1 3 5 7 9 11 13 PHA.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该淀粉酶的最适p H 为 7B.由图可推断该淀粉酶在p H=3 时比p H=9 时活性低C.强酸不会使淀粉酶变性失活D.在一个反应体系内,将 p H 连续从1 3 降至7,淀粉的剩余量变化会逐渐增快【答案】B【解析】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该淀粉酶的最适p H 为 7左右,A 错误;酸能促进淀粉水解,故 p H=3 时比p H=9 尽管淀粉剩余量相同,但 p H=3 是酸和酶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酶是蛋白质,强酸能使淀粉酶变性失活,C错误;在一个反应体系内,p H-1 3,能已经失活,淀粉剩余量不再变化,D正确。1 0.下列关于研究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及特性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低温主要通过改变淀粉酶的氨基酸组成,导致酶变性失活B.稀 释 1 0 0 万倍的淀粉酶仍有催化能力,是因为酶的作用具高效性C.淀粉酶在一定p H 范围内起作用,酶活性随p H 升高而不断升高D.若在淀粉和淀粉酶混合液中加入蛋白酶,会加快淀粉的水解速率【答案】B【解析】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不会改变淀粉酶的氨基酸组成,也不会导致酶变性失活,A错误;酶具有高效性,故稀释1 0 0 万倍的淀粉酶仍有催化能力,B正确;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条件,在一定p H 范围内,随着p H 升高,酶活性升高,超过最适p H 后,随 p H 增加,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C错误;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若在淀粉和淀粉酶混合液中加入蛋白酶,会将淀粉酶水解,则淀粉的水解速率会变慢,D错误。1 1.如图为A T P 的结构示意图,表示组成A T P 的物质或基团,表示化学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表示腺喋吟B.吸能反应一般与的断裂相联系C.在 A T P 与 A D P 的相互转化中可重复利用D.若化学键断裂,则左边的化合物是A D P【答案】D【解析】图中和核糖组成腺背,故表示腺喋吟,A 正确;表示特殊的化学键,化学键断裂会释放能量,因此吸能反应一般与的断裂相联系,B 正确;表示磷酸,在 AT P 与AD P 的相互转化中可重复利用,C正确;若化学键断裂,则左边的化合物是AM P,即腺喋吟核糖核甘酸,是 RN A的基本单位之一,D错误。1 2.细胞中有许多重要的化合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核酸由核甘酸聚合而成,可储存与传递遗传信息B.蛋白质在食盐溶液中可析出,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C.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也可作为遗传物质的组成部分D.A T P 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与A D P 之间的转化很迅速【答案】B【解析】核酸分为D N A和 RN A两种,均由核昔酸聚合而成,可储存与传递(如 m RN A)遗传信息,A 正确;蛋白质的盐析是物理变化,不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B 错误;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而单糖中的脱氧核糖可以构成脱氧核甘酸,从而形成D A(细胞中的遗传物质),C正确;AT P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与AD P之间的转化很迅速,以维持细胞内能量供应,I)正确。1 3 .萤火虫尾部的发光细胞中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荧光素接受能量后,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形成氧化荧光素并且发出荧光。某实验小组将若干萤火虫的发光器割下,干燥研磨成粉末,均分放入甲、乙两组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发现有荧光出现,待荧光消失后,向甲组试管中加入葡萄糖,乙组试管中加入AT P,发现甲组试管中没有荧光出现,乙组试管中出现了荧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此实验证明了萤火虫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 P而不是葡萄糖B.荧光素形成氧化荧光素的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为吸能反应C.萤火虫尾部发生荧光的过程中存在活跃的化学能到光能的转换D.在甲组试管中加入荧光素酶后也会出现荧光【答案】D【解析】分析题干信息,甲组试管中加入葡萄糖没有荧光出现,乙组试管中加入AT P出现了荧光,证明萤火虫的直接能嫄物质是AT P而不是葡萄糖,A正确;荧光素接受能量后,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形成氧化荧光素,该过程需要吸收能量,属于吸能反应,B正确;萤火虫尾部发光的过程中,AT 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转换为光能,C正确;在甲组试管中加入荧光素酶,由于没有AT P也不能使其出现荧光,D错误。1 4 .下列关于人体中的酶与AT P的表述,错误的是()A.细胞器内、细胞质基质中、细胞核中及细胞膜上均可能有酶B.酶可分布于细胞内、内环境与外分泌液中C.AT P的分布场所与酶完全相同,很多代谢反应需要酶与AT P共同发挥作用D.AT P水解两个磷酸基团后,即可成为某种酶的基本单位之一【答案】C【解析】细胞器内、细胞质基质中、细胞核中及细胞膜上都会发生生化反应,均可能有前,A正确;酶可分布于细胞内、内环境与外分泌液中,比如胞内的呼吸酶、外分泌液的唾液淀粉酶等,B正确;A T P的分布场所与酶不完全相同,C错误;A T P水解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喋岭核糖核甘酸,即可成为本质为R N A的酶的基本单位之一,D正确。1 5.磷酸肌酸是在肌肉或其他兴奋性组织(如脑和神经)中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高能磷酸基的暂时贮存形式,A T P和磷酸肌酸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磷酸肌酸(C P)+A DP T T P+肌 酸(C)A.磷酸肌酸(C-P)在形成肌酸的过程中特殊化学键断裂B.磷酸肌酸是肌肉中能量储存的一种形式,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C.剧烈运动时,在磷酸肌酸的作用下肌肉细胞A T P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D.磷酸肌酸释放的能量不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答案】B【解析】磷酸肌酸(C P)在形成肌酸的过程中高能磷酸键()断裂,并释放能量,A正确;一般而言,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 T P,磷酸肌酸质的能量也需要先转移到A T P中才能直接供应于生命活动,B错误;由于一定条件下A T P和磷酸肌酸可相互转化,故剧烈运动时,在磷酸肌酸的作用下 肌肉细胞A T P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磷酸肌酸释放的能量需要先转移到A T P中才可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D正确。1 6.A T P结合到肌球蛋白上并释放能量,从而改变其构象,进而驱动肌肉细胞的收缩,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肌肉细胞中只消耗A T P,不会产生A T PB.A T P释放能量过程中失去了两个磷酸基团C.肌球蛋白构象的改变依赖于A T P水解供能D.该过程中A T P中的化学能转化成了热能【答案】C【解析】肌肉细胞也会进行细胞呼吸,也会产生A T P,A错误;A T P释放能量过程中失去了 1个磷酸基团,B错误;由图可知,肌球蛋白构象的改变依赖于A T P水解供能,C正确;该过程中A T P中的化学能转化成了肌肉细胞的收缩的能量,D错误。1 7.A T 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关于A T P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有A T PB.正常细胞中A T P和A DP的比值相对稳定C.A T P可以水解为A DP和磷酸D.呼吸作用产生的A T P可用于光合作用【答案】D【解析】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需要能量,都有A T P,A正确;正常细胞中A T P和A DP的比值保持动态平衡,B正确;A T P可以水解为A DP和磷酸,C正确;光合作用中的A T P来自于光能,D错误。1 8.d A T P是三磷酸脱氧腺甘的英文名称缩写,其结构式可简写成d A P-P s p(该结构式中的 d A 表示脱氧腺昔)。下列关于d A T P 和 A T P 的叙述正确的是()A.d A T P 与 A T P 分子结构的主要区别是含氮碱基不同B.A T P 彻底水解后可形成3 种有机物C.A T P 经过水解之后可以得到某种核酸的基本单位之一D.一般来说动物细胞内生成A T P 的场所主要在细胞质基质【答案】C【解析】A T P 与 d A T P 分子结构的主要区别是五碳糖不同,前者含的是核糖,后者含的是脱氧核糖,A错误;结合分析可知,d A T P 彻底水解后可形成脱氧核糖和腺喋吟共2种有机物(产物磷酸不是有机物),B 错误;A T P 经过水解之后可以得到腺喋吟核糖核甘酸,是构成R N A的基本单位之一,C 正确;A T P 合成发生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所以,动物细胞内生成A T P 的场所主要在线粒体、细胞质基质,1)错误。1 9.生物界有许多发光生物,如发光真菌、萤火虫等。研究发现,萤火虫发光与荧光素有关,并且调整荧光素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形式的腺昔酰氧化虫荧光素,进而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发光真菌和萤火虫都具有多种类型的生物膜B.发光真菌发光时,可由葡萄糖直接提供能量C.腺背酰氧化虫荧光素的形式影响荧光的颜色D.萤火虫的发光离不开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答案】B 解析】发光真菌和萤火虫都是真核生物,而构成真核生物的细胞内往往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该系统内含有多种类型的生物膜,A正确;葡萄糖是重要的能源物质,但不是直接的能源物质,B错误;从题干信息可知,荧光的颜色与不同形式的腺昔酰氧化虫荧光素有关,C正确;萤火虫发光需要荧光素酶的催化,D正确。2 0.磷酸肌酸(C P)是一种存在于肌肉和其他兴奋性组织(如脑和神经)中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它和A T P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细胞在急需供能时,在酶的催化下,磷酸肌酸的磷酸基团转移到A D P 分子上,余下部分为肌酸(C),可以在短时间内维持细胞中A T P 的含量相对稳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1 分子A T P 水解后可得1 分子腺昔、1 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B.磷酸肌酸可作为能量的存储形式,但不能直接为肌肉细胞供能C.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中磷酸肌酸与肌酸含量比值会有所下降D.细胞中的磷酸肌酸对于维持A T P 含量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答案】A【解析】1 分子A T P 初步水解可得到一分子A D P 和一分子磷酸,A T P 彻底水解后得到1 分子腺喋吟、1 分子核糖和3 分子磷酸,A错误;磷酸肌酸可作为能量的存储形式,但不能直接为肌肉细胞供能,直接能源物质是A T P,B正确;剧烈运动时,消耗A T P 加快,A D P 转化为A T P 的速率也加快,磷酸肌酸的磷酸基团转移到A D P 分子上,产生肌酸,导致磷酸肌酸和肌酸含量的比值会有所下降,C正确;由题意可知,细胞中的磷酸肌酸对维持A T P 含量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二、综合题2 1.A T P 和酶是维持细胞正常代谢的两种重要物质。下图为A T P 的结构式和某类酶促反应原理模型图。回答下列问题:OnpIOO-OnpIO一OOnpIO一O%。+1 +屋 一 匕一屋二底 物 酶 中间产物 产物酶促反应模型(D A T P 结构式中的五碳糖是一(填“核糖”或“脱 氧 核 糖 若 以 A T P 为原料合成某种酶,则需要A T P 脱掉(2)A T P 在细胞中含量都很低,但是细胞内的 机制实现了细胞对大量能量的需求。酶的含量也很低,但 是 因 为 其 具 有、所以能够保证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3)若某类酶促反应模型中产物是两分子葡萄糖,则图中的酶的名称为,推测该酶促反应过程(填“需要”或“不需要”)AT P 提供能量。【答案】(1)核糖 两分子磷酸基团(2)AT 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 高效性(3)麦芽糖醐 不需要【解析】(1)由题图知I AT P 结构式中的五碳糖含有两个羟基为核糖。若以AT P 为原料合成某种酶,该酶应为R N A,此时AT P 需要脱掉两分子磷酸基团。(2)细胞中的AT P 含量虽然很低,但是细胞内AT 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可以实现对细胞大量供能。因为酶具有高效性,所以酶的含量虽然很低,但是也能够保证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3)两分子葡萄糖脱水形成的化合物为麦芽糖,所以若某类能促反应模型中产物是两分子葡萄糖,则图中的酶的名称应该为麦芽糖酶,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故该酶促反应过程是不需要AT P 提供能量的。2 2.白色念珠蓝细菌是存在于人体上呼吸道和肠道黏膜中的真菌,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菌丝大量生长,侵入细胞引起疾病。V蛋白具有AT P 酶活性,对菌丝形成有重要作用。为研究药物D(一种AT P 酶抑制剂)的作用,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1)白色念珠蓝细菌与大肠杆菌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白色念珠蓝细菌具有。V蛋白将AT P 水解为ADP 时,储存在AT P 分子 中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同时产生无机磷。(2)为研究不同浓度药物D 对 V蛋白的作用,科研人员将V蛋白与反应缓冲液混合,实验组加入用DMSO 溶解的不同浓度的药物D 溶液,室温孵育l O m i n 之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AT P 溶液,室温反应3 0 m i n。再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孔雀绿试剂(可与无机磷反应呈现绿色),定量分析反应体系的绿色深浅,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剖上黑理斐虫药物D浓度/LogD(M)本实验中测定的绿色深浅,可反映出 的量,从而得到V蛋白活性。本实验以对照组数据作为V蛋白活性相对值L 对照组的处理是将V蛋白与反应缓冲液混合,加入等量DMSO 溶液,室温孵育l O m i n,向反应体系中加入AT P 溶液,室温反应3 0 m i n。实验结果说明。【答案】(D 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特殊的化学键(2)A T P 水解 药物D能抑制V蛋白的活性,且随药物D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解析】(D 根据题干信息已知,白色念珠菌是存在于人体上呼吸道和肠道粘膜中的真菌,属于真核生物,而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两者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白色念珠蓝细菌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 T P 分子的结构简式A-P P P,V蛋白将A T P 水解为A D P 时,储存在A T P分子特殊的化学键中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同时产生无机磷。(2)根据题干信息已知,反应体系中加入的孔雀绿试剂可与无机磷反应呈现绿色,而无机磷是A T P 水解为A D P 时产生的,因此本实验中测定的绿色深浅,可反映出A T P 水解无机磷的生成量,从而得到V蛋白活性。据图分析,随着药物I)浓度的增加,V蛋白活性的相对值先缓慢下降,后快速降低,说明药物D能抑制V蛋白的活性,且随药物D 浓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