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数学教案全册.pdf

    • 资源ID:90919193       资源大小:13.72MB        全文页数:11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数学教案全册.pdf

    第一单元方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 2 页,例 1、例 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 3 题。教学目标: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教学准备:天平、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出示天平。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说说你的想法。如果天平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的呢?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1。(1)出示例1 图。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50+50=100(板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2、教学例2。(1)出示例2 图。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板书:x+50100 x+50=150X+50200 x+x=200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儿类?为什么?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数)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方程)说说什么是方程?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2)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3、教 学“试一试”。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些?指出:像 500+2=x,2012=x虽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时应尽量避免这样x 单独在等号左边或右边的方法。三、巩固练习完 成“练一练。(1)完成第1题。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2)完成第2 题。(3)完成第3 题。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四、课堂作业1、练习一第 1题。2、练习一第 2 题。3、练习一第3 题。五、课堂总结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等式与方程X+50100 等式:50+50=100 方程:x+50=150 x+x=200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例3、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第4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的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和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学准备:天平、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教学新课1、教学例3。(1)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2)取出天平,情景引入。(在天平两边各放入一个20克的祛码。)天平的两边一样重吗?天平会平衡吗?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的祛码质量写一个等式吗?(20=20)现在的天平使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左边加上一个10克的祛码,这忖天平会怎样?(失去平衡)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另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祛码,或拿走这个10克的祛码)添上一个10克的祛码。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再汇报。(20+10=20+10)通过刚才的演示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与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等式两边同时加上1 0,所得结果还是等式)(3)出示第2组天平图。观察这两幅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板书:x=50 x+20=50+20通过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什么?(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4)出示第3、4组天平图。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小组中互相说,汇报交流。你能用等式表示第3 组图中天平两边物体质量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关系吗?5 0+a=5 0+a 5 0+a a=5 0+a a通过这一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观察第3组天平图,你有什么发现?能用等式表示变化前后的关系吗?X+2 0=7 0 x+2 0-2 0=7 0 2 0(5)归纳等式性质。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出了两个结论,能把这两个结论结合起来说一说吗?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归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就是等式的性质。(板书)(6)完成练一练第1 题。独立完成填写,交流想法。你们是怎样理解“x-2 5+2 5”和“x+1 8-1 8”的?“x-2 5+2 5”化简后会得到什么?“x +1 8-1 8”呢?2、教学例4。(1)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2)出示例4,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X+1 0=5 0)谁知道x的值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谁能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在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汇报方法。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 0 之前,要先写“解”,表示开始解方程了。X+1 0=5 0解:X+1 0-1 0=5 0-1 0 根据等式性质X=40 化简等式在解的过程中,要注意等号对齐。X=4 0 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可以怎样检验呢?说说你的方法。如果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如果不相等呢?学生集体进行检验。(3)小结。从刚才写“解”,一直到求出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大家回忆一下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写“解”,等号对齐,解完要检验)(4)完成试一试。愿意自己解一道方程吗?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样做?学生尝试解答,汇报交流。X 3 0=8 0解:x-3 0+3 0=8 0+3 0X=1 1 0二、巩固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独立尝试解答,集体核对。说说你的想法。每题中,应该怎样做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如果检验每题汇总x的值是否正确,应怎样检验?三、课堂作业1、练习一第4题。2、练习一第5题。3、练习一第6题。四、课堂总结本课学习哪些内容?什么是等式性质?什么是解方程?解方程时应注意什么?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X+1 0=5 0解:X+1 0 1 0=5 0-1 0 根据等式性质(1)写“解”X=40 化简等式(2)等号对齐(3)检验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712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性质。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及检验。3、使学生在学生与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动检验等习惯,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正确解方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主练习。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18+17=35 12a=4x+12=3845-x30 x=14+2845-13=x+162、当x=18时,是下面哪几个方程的解。18+x=18 18-x=0 x+15=33X-10=8 x-18=18 x+3=18+3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二、指导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7题。(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2)这里的方程与前面所学解方程的过程比较有彳卜么不同?省略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优点?在解方程时,先在头脑中想好方程两边应同时加上或减去什么数,但书写时可以省略。同学们在解方程时可以照这种方法解。2、完成练习第8题。(1)学生独立完成,要按照上一题的方法适当省略,简化过程。(2)集体核对,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3、完成练习一第9题。知道每题错在哪里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改正呢?独立完成改错。4、讨论练习一第10题。(1)在小组中交流,每人选择一题说思考方法。(2)错误汇报。说说错误的原因与正确方法。5、口头提示练习-第1 1 题。根据图意怎样列方程?(x +1 0 =5 0+2 0)应该先算哪一步?方程右边两个数可以相加,应该先加起来。第 2题怎样列方程?6、完成练习一第1 2 题。“两人用去的钱同样多”什么意思?你能用一种方法来表示题中的相等关系吗?(1 本练习本+3枝铅笔=7枝铅笔)你看出了什么?(1 本练习本相当于4枝铅笔)三、课堂作业练习一 1 0、1 1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方程用处大吗?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一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教学难点:能利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忖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二、教学例五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2、集体核对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吗?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8、练一练第一题、指名读题、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三、教学例六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6、计 算 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 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 0,等式仍成立?8 试一试、出示 X+0.2=0.8、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9、练一练第二题、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集体订正。四、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一题、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五、课堂作业练习二第三题教学反思: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第五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方程思想,丰富解题策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教学例7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一小刚的成绩=0.06 米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9、试一试(D、指名读题、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补充。(3)、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集体核对。1 0、练一练、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集体核对。二、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4 题、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2、练习二第5 题、指名读题,明确题意。、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集体核对3、练习二第6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全班交流。三、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题教学反思: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第六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方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二、练习二第8题1、指名读题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三、练习二第9题1、指名读题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说)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 巡 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5、集体核对。四、练习二第10、11题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过板演在全班讨论。3、集体核对五、课堂作业练习二第12题教学反思: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第 7 课 时 整 理 与 练 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 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 1 4 题。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教学方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回顾与反思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 个不等于0 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学生独立思考问题:1、举例说-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 个问题,有组长组织。全班交流。二、练习与应用第 2题学生独立完成。选 3 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帮有错的学生订正。第 3 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这4 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全班交流:(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4 X=1 01.6 X=5.6X+7=1 7X+1 1 0=2 5 0三、课堂作业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教学反思: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第 8 课时 整理与 练 习(2)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的第5 7 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方法:练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探索与实践出示第8 题题目。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3 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学生独立思考这3 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1)a+b+c 的和等于3 b。(2)3 X=9 9 X=3 3(3)5 n=5 5 n=l l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 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解:设中间一个数n。9 n=9 9n=9 9 4-9n=l l第 9题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 个苹果的质量。(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二、评价与反思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三、课堂作业练习与应用的第5 7 题。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 例 1、练一练,练习三13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难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谈话:同学们去过盐城鹤翔公园体育馆观看过篮球比赛吗?(出示一张球票)这是老师去盐城鹤翔公园体育馆看比赛的票,拿着票,老师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学生自由回答。2、出示例1 的情境图。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指名学生回答。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3、揭示课题并板书。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二、教学新课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指图说,板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这叫什么?这是第几列?(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指 第 1列 第 1行的图问: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第 1列 第 1行)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2)出示抽象图。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出示抽象图:第 7 行O0OOOOO0第 6 行O0OO0OO0第 5 行OOOOOOOO第 4 行O0OOOOO0第 3 行OOOOOOOO第 2 行OOOOOOOO第 1行O0OO0OO0第第17列列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第 1行呢?(标 出“第 1 行”和“第 1列”)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指一指第4 列第2 行在哪里?第 3 列第4 行在哪里?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3)用数对表示位置。小军坐在第4 列第3 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学中的4 表示什么意思?3 呢?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请你用数对表示。2、完 成“练一练”。(1)学生在书上完成1、2 题。你能找到第2 列第4 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两 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三第1题。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 1 列 第 1 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2、完成练习三第2 题。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你能数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追问:第 3 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第 4 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个数相同;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3、完成第3 题。(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卷一块花砖的位置。(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3)汇报交流结果。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用呢?五、课堂作业练习三2、3板书设计:用数对确定位置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教学反思: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2、练一练,练习三第4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2、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教学准备:课件教 学 方 法:自主、合 作、探 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出示图。第4行O O 0O O O OB第3行O O 0OO OA第2行O OO O O OC第1行O O O O O O第第17列列请 用 数 对 表 示 图 中A、B、C的位置。A (3,2)B (5,3)C (7,1)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说说你的想法。二、教学新课1、教 学 例2。(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儿行几列吗?尝试标行与列。(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指 出: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七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说说:第3列是哪一条线?第5列是哪一条线?第3行是哪一条线?第5行是哪一条 线?想 一 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2,3)(3)分组讨论: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盆 景 园 的 位 置(5,7)大 门 的 位 置(3,1)饭店的位置(5,2)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4)观察比较。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这说明什么呢?(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列上)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小组中说一说。交流汇报。2、练一练。(1)完成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点的?说说你的想法。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2)完成第2题。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D点和E点应该怎样表示呢?“顺次连接A、D、E、C、A”是什么意思?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三第4题。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图书馆的位置?实验小学(5,5)中两个5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3,2)(2,3)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为什么?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小组中讨论第(3)(4)小题。2、完成练习三第5题。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四、自学“你知道吗”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六、课堂作业练 习 三 第4题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1页,练习三第58 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方法:自主练习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下面是某一地区的平面图。(平面图的图片):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用数对标出环球大厦和购物中心的位置。2、图 中(11,4)表示的位置是()。3、()和()在同一行上。4、小明从公园门口出来,到书店该怎样走?(1)独立完成解答。(2)集体评讲。二、提高练习1,练习三第5 题。(1)理解题意,明 白“行”“列”表示的意思。(2)根 据(x,5)这个数对,说说x 表示的是列数还是行数?根据这个数对能确定什么?它表示的可能是哪个班?(3)在小组中说说第(3)小题。这里的x,y 可能表示哪些数?为什么?2、完成练习三第6 题。(1)理解题意,明确鲜花和绿色植物都应放在方格线的交点匕(2)在小组中设计交流。(3)展示作业,汇报结果。你能用数对描述一下自己设计的摆放位置吗?你觉得自己设计的如何?优点是什么?互相评价: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美观?3、完成练习三第7 题。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乐,什么没变?(第一个数变了,第二个数没变)第一个怎么变化的?独立在书上方格中完成第(3)小题。在小组中完成第(4)小题。说说顺次连接四个点得到了什么图形?4、完成练习三第8 题。理解题意,简单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棋盘上的列车行分别用什么表示?用 g2表示白王,和数对表示的方法相同吗?完 成 第(2)小题的填空。在小组中互相说说黑车从C6C 2,是怎样前进的?三、阅 读“你知道吗”四、课堂总结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说说在哪些领域会用到这个知识呢?学好这个知识对于大家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五、课堂作业练 习 三 第 5、7 题教学反思: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第三单元公倍数与公因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 23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四第1 4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用举例的方法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3、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重难点: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 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具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8张,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各一个。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猜一猜。出示边长6厘米、8厘米的两个正方形。如果用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在这两个正方形上,你觉得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现在请你们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在你们准备好的这两个正方形上,看看铺的结果会怎样?2、操作活动。学生分组活动,在小组里铺一铺,说一说。3、汇报交流。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说说你是怎样铺成的?为什么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来回答:(1)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2)铺边长8里面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完吗?(8+3=2.2,8+2=4)(3)这样的正方形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板书:12厘米、18厘米、24厘米.)说说你的理由。明确:12、18、24除以2 和 3 都没有余数。(4)6、12、18、24这些数与2 有什么关系?与 3 呢?(6、12、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 的倍数。)4、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 的倍数,又是3 的倍数,这样的长方形纸片就能正好把它铺满。6、12、18、24既是2 的倍数,又是3 的倍数,它们是2 和 3 的公倍数。(板书课题:公倍数)5、2 和 3 的公倍有多少个呢?为什么?(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6、8 是 2 和 3 公倍数吗?为什么?(尽管8 是 2 的倍数,但 8 不是3 的倍数,所以8 不是2 和 3 的公倍数)二、教学例21、出示例2。6 和 9 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大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小组活动,交流做法和想法。2、汇报交流。(1)依次分别找出6 和 9 的倍数,然后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2)先找出6 的倍数,再从6 的倍数中找出9 的倍数。(3)先找出9 的倍数,再从9 的倍数中找出6 的倍数。3、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先找出某个数的倍数,再找出公倍数)你觉得哪一种方法简捷一些?4、6 和 9 的公倍数中最小是几呢?(板书:6 和 9 的公倍数中最小是18)18就是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5、我们可以用画图来表示6 的倍数、9 的倍数,6 和 9 的公倍数。出示教科书第23页集合圈。(1)你能看出哪些数是6 的倍数吗?(2)哪些数是9 的倍数?(3)6 和 9 的公倍数是哪些数?(4)图中三个省略号各表示什么?(5)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6、完成练一练。先在2的倍数上画“”,在5的倍数上画“O”,然后完成填空。汇报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是10的倍数,个位上是0的自然数)三、巩固练习1、判断(1)16是2和4的公倍数。()(2)5的公倍数是20。()(3)3和5的公倍数有15、30。()(4)12是3和4的最小公倍数。()2、完成练习四第4题。(1)独立完成。(2)说说各自的方法。两种棋都会走到的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四、课堂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说说看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你会用怎样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五、课堂作业练 习 四 第1、2、3题板书设计: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是18,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练习四第58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与对比,使学生发现和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2、通过练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识结构,形成解决问题的多样策略。3、在学生探索与交流的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熟练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准备:小 黑 板 投 影教学方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我们已经掌握了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练习)2、填空。5 的倍数有:()7 的倍数有:()5 和 7 的公倍数有:()5 和 7 的最小公倍数是:()3,完成练习四第5 题。(1)理解题意,独立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2)汇报结果,集体评讲。(3)观察第一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每题中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呢?(倍数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4)第二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征?(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在有些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4、提示练习四第6 题。你能运用上一题的规律直接写出每题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二、提高训练1、完成练习四第7 题。(1)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填表。(2)你是怎样找到这两路车第二次同时发车的时间的?你还有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7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是56)2、指导练习四第8 题。(1)理解题意。(2)“每隔6 天去一次”是指7 月 31日去过以后,下一次训练日期是8 月 6 日。“每隔 8 天去一次”指的是什么呢?你能说说,他们下次相遇,是在几月几日吗?(8 月 24日)你是怎样知道的?要知道他们下次相遇的日期,其实就是求什么?(6和8的最小公倍数)3、用列举法找3、4、6的最小公倍数。三、课堂小结通过练习,同学们又掌握了些比较快的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四、课堂作业练 习 四 第6、8题教学反思: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例3、例4、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2、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体会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有条理的思考。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掌握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教学准备:长18厘米、宽12厘米长方形纸片一张,边 长6厘米、边 长4厘米的小方块纸若干张。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6的因数有();8的因数有()。说说怎样可以找到一个数的因数?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3。(1)出示例3。(2)那种纸片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呢?在小组中试一试,拼一拼。小组进行操作活动。(3)汇报交流。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呢?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1 2 4-6=2,1 8 4-6=3,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6的倍数。1 2+4=3,1 8+4=4 2,长方形的长不是

    注意事项

    本文(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数学教案全册.pdf)为本站会员(无***)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