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XX小学教学管理规程.pdf
2022年XX小学教学管理规程教学常规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为加强我校教学常规管理,使学校管理和教师工作有章可循,特 制 定 X X小学教学管理规程。本规程主要包括:制订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等内容。一、制订教学计划常规制订教学计划是确保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各任课教师必须按要求分学期制订学科教学计划。1.每个任课教师(或备课组)应根据学校和教研组工作计划,在开学前1周 内(起始年级可适当延后)制定出本学期的学科教学计划。教师学科教学计划一式两份,一份交教导处(或教研组)审核,一份由教师持有,用于平时控制教学进度。同年段教学进度要基本一致。教师必须认真执行学期教学计划,实际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的误差(提前或落后)一般不超过一周。学校教导处要加强检查,随时跟踪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2.学科教学计划一般应包括: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基本情况。教材内容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在学科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基本结构及体系,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学任务与目标:确定本学期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措施:提出教学的大体设想、措施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进度安排:列出教学进度计划表,分周次安排教学内容,落实各章、节或单元的教学时数(包括复习、检测、实验、综合实践等的时间安排)。3.各任课教师在制订计划时要认真学习所任学科的 课程标准 或 学科指导意见,明确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系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编排特点和各章节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客观分析、评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到完成教学任务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客观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计划的有效性。二、备课常规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上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教师应认真做好备课工作。1.个人备课:教师应在备课上下功夫,通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作业,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1)备教材:深入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的层次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整体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弄清本章节知识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挖掘教学内容中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确定在教学中应该达成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吃透现行教材的基础上,研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及时关注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收集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钻研教材中的插图、表格、注释和作业,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2)备学生:认真研究和分析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各有所得的要求,确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对课堂提问、基本训练和作业设计等进行全面、分层考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3)备方法: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课程资源条件、教师的个性特征,确定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灵活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方法选择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在主动建构中习得知识、掌握方法,在感悟、体验中发展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备过程:根据目标、内容、条件、方法等因素,精心设计课堂操作的方式和步骤,建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制订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具体包括情景创设、课堂提问、过渡导语、活动安排、教具使用、例题选择、巩固训练、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教学过程设计要注意创新和多样化,防止千篇一律的模式,造成学生审美疲劳。(5)备作业:精心设计课内练习和课外作业。对学生练习、作业形式和数量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分层作业,做到既达到教学要求,又不使学生负担过重。2.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凝聚教学智慧、实现资源共享、进行校本教研、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教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要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主备人要针对自己拟定的教学设计说明设计的依据、意图和思路,重点阐释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备课组每位成员应提前钻研教材和课标,围绕知识建构、能力发展、教法学法选择等进行深入研讨,充分发表见解,优化教学设计,形成集体备课教案。备课组每位成员在使用集体备课教案时,应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及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个性化的复备,形成自己的个案。备课组除进行集体备课外,还可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共性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共同探讨教学改革的途径;定期对学生的作业、质量检测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及时调整措施,保证教学质量。3.教案编写:教案是备课活动的显性表现,每位教师都应认真编写教案,不得完全照搬照抄教学参考书和网上的现成教案,严禁无教案上课。教案的编写可采用详案和简案两种形式,一般情况,参加工作5年以内或第一次任教某册教材的教师必须写手写详案;教学经验丰富且效果好、对教学内容熟悉、能驾驭好课堂教学的老教师或骨干教师可以写简案。教案一般应按课时撰写,有1周的提前量。教案内容一般包括课题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型、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在考虑上述环节的基础上,倡导教师编写体现学科特点和个人风格的个性化教案。备课可以采用手写和电脑输入,但为了便于落实,上课前教案应以纸质文稿的方式显现。4.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便采取相应的补救和整改措施,从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应把教学反思作为备课的延伸,通过反思,不断总结教学中的得失,积累教学经验。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方法选择是否恰当、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材处理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是否理想、得意片断或不良感觉等。教学反思的形式有教学后记、教学随笔、个案分析等。教学反思应注重质量和实效,避免应付式的空话、套话,不刻意要求每节课必写,杜绝走形式。反思数量上提出如下要求:2年内新教师100%,3-5内新教师总课时量的50%及以上,其他教 师30%及以上,反 思(语文)数量的要求为每单元一篇,手写入学校专用的反思记录表。三、上课常规上课是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遵守上课纪律。严格按照课表上课,不得随意缺课、调课和停课,因病因事调课需经教导处同意并做好登记。课前到班候课,不迟到、不早退、不中途离堂(无特殊原因)、不随意拖堂。上课前检查学生到课情况,发现有缺课的学生应及时问清原因反馈给班主任或家长。2 .注意言谈举止。上课时,教师应精神饱满,教态亲切自然,衣着整洁得体,不浓装艳抹,不穿拖鞋和过于暴露的服装;准确使用上下课礼貌用语,不抽烟,不随地吐痰,不坐着上课(无特殊原因),不接打电话,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使用普通话上课,语言力求生动、简练、严谨,富有感情。3.营造良好氛围。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参与学习。4.注重情感评价。教师进入课堂要做到目中有人,尊重学生。对学生要耐心教育,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不得随意停学生的课。课堂中,要注意发现不同学生的亮点,及时进行点评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评价要多用肯定、赏识性语言,切忌讽刺、打击、羞辱。5.灵活调控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合理组织和调控课堂,设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多方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敏锐地感受、准确地捕捉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内发生突发事件时,教师要机敏地进行引导和处理。6.科学选择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自身特点,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积极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激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慧,要摒弃满堂灌的陋习和过于重视结论告知的教学倾向。课堂提问或组织学生讨论问题要具体、明确,指向性强,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7.合理运用媒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教学难点等方面的优势,合理选择使用实验器材、挂图、模型、计算机、网络等教学媒体,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但要把握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手段的尺度,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8.规范设计板书。课堂教学的板书应工整、清楚。板书字体必须规范正确,不写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及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草书;板书内容要体现教学的重点和发展过程,布局合理,简洁明了,便于学生思考和记录;板演解题过程,书写应完整、规范,给学生以示范。9.注意安全教育。在体育、实验、劳技、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中,特别要严密组织,注重对学生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意识与技能的培养,不得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与教学无关的活动。体育教师在上术课时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课前应布置并检查好场地器材,消除安全隐患,活动前应做好安全教育和准备运动,对一些较危险的动作要有保护措施。实验教学中,要切实做好安全保障,做到组织有序,操作规范,指导及时,防范有招,确保安全。四、作业布置与批改常规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重视作业布置与批改环节,通过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以及时改进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作业的育人功能。(一)作业布置1.作业布置要强调科学性。作业内容必须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符合教学目标达成的要求。作业要尽量体现启发性、典型性、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2.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阶梯性,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提 倡“基本作业+弹性作业”分层模式,不 搞“一刀切”,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做有所得。3.作业布置要体现适量性。各任课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的性质和要求布置适量的作业。要合理控制作业数量,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避免负担过重。小学一、二年级原则上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学生(以中等程度学生为例)每天的书面家庭作业量一般应控制在1小时以内。要坚决杜绝“题海战术”、或把作业作为处罚学生的手段及通过布置大量作业来抢占时间的做法。4.作业布置要难易适度。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布置作业。对布置的作业要认真研究,坚 持“少而精”的原则,做到精心挑选,难易适度,使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独立完成。杜绝给学生布置大量难度过大的作业,从而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作业形式可灵活多样。作业布置要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既有巩固性的书面作业,也有一些口头性、实践性、活动性、探究性作业(如课外阅读、资料查阅、观察、调查访问等)。少一些机械重复性作业,减少简单的抄写练习和模仿练习。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应注意学科特点,多布置开放性和实践操作性作业。(二)作业批改1.作业批改要及时。要按时批改作业,以便及时检查教学效果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杜绝几次作业集中批改的现象。2.作业批改要认真细致。做到全批全改,防止漏批、错批。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应用一定的符号或文字明确标注,以引起学生注意,防 止 全 页 只 打 一 个“X”或 只 写“阅”字的情况发生。3.作业批改要规范。教师批改要做到字迹工整、清楚,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批改时要使用规范、统一的符号,做到符号简明、醒目,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的批改意图,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教师的批改一律使用红笔,批改要有日期、等级或评语。4.作业批改遵循激励性原则。按照启发、鼓励的原则,提倡书写批改评语。批阅评语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5.作业批改方式可多样化。各学科教师可根据作业性质及学生实际,灵活使用各种批改形式。凡面向全体学生布置的书面作业,应做到教师先做,有作必改,有改必评。对个别性、重复性错误作业宜采用面批面改方式,以利于了解学生错误原因,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漏或改进思维方式。6.作业要及时讲评和复批。教师要重视作业的反馈和订正环节,及时记录作业中的普遍性问题和特殊错误,对普遍共性问题要及时讲评;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错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对作业中存在的错误应要求学生订正,并做好复批工作。五、课外辅导常规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措施,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必要手段。教师在集体教学之外,应加强对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的课外辅导。1.课外辅导要明确对象,建档设卡。学科教师和班主任要关心和了解所教学生,摸清其家庭、社会环境、学习、生活、身体、智力等情况,明确辅导对象,对各类学生的薄弱环节或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掌握。为提高辅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倡对其中的重点或典型学生建立辅导档案。优生、学困生群体发展跟踪表体现。2.课外辅导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教师要遵循学生能力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对学有余力或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要通过兴趣小组、学科讲座、科普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进一步发展其思维,拓宽其知识面,加强学科知识学习与生活、社会、科学的联系,充分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脱颖而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细心分析原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同时通过答疑、面批、个别辅导等形式帮助其排除学习障碍,弥补学科知识缺陷,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3.课外辅导应合理安排,统筹兼顾。辅导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协调各学科的辅导时间。课外辅导时间一般安排在晨读前、午间、或放学后进行,辅导应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挤占其他学科的上课时间。4.课外辅导要重视心理疏导,缓解压力。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业辅导和兴趣特长辅导的同时.,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及时缓解学习压力,教会他们正确面对挫折,用良好的心态对待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5.课外辅导应规范有序,严肃纪律。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的关系,不得在辅导时间讲授新课,不得以辅导为名进行全班集体性补课,不准滥编滥发各种资料,更不准以营利为目的向学生兜售资料。课外辅导是教师的职责,不得搞有偿辅导和有偿家教。六、考 试(考查)与评价常规考 试(考查)与评价是教学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诊断教学问题,了解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监控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工作意义重大。教师应认真把好考试(考查)与评价关,力求做到测试及时、命题科学、过程公正、评价多样、方法合理。1.科学规范命题。命题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应不断提高命题能力。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考纲、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把握好考试的性质和范围。命题要以能力立意为主,做到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有机结合,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能力、阶段性评估、期末等测试中,要制订双向细目表和评分标准,控制好难度系数。在平时考查中教师要学会筛选外来试卷,反对全盘照搬。试卷编制应从易到难,题型多样,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不出偏题、怪题,注意体现新情境、新材料和新设计。2.认真组织考试(考查)。教师应按照考试规范组织好各类考试(考查)活动,严肃执行考场纪律,确保考试过程和考试结果的客观、公正、有效。考前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监考时不做与监考无关的事(如看书、看报、做题、批改作业、备课等),不得擅自离开考场,杜绝作弊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考试结束时应认真清点试卷,如实填写考场记录,将试卷及时上交相关部门或人员。对考试违纪学生要仔细调查,并进行耐心教育帮助。3.及时做好阅卷分析。考试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做好阅卷、反馈、分析工作。阅卷要及时一、认真、公正,准确把握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做到宽严适度;大型考试应预先分学科制定统一批改要求,采用流水阅卷,倡导年级间交叉阅卷和校际间联合评卷,以提高评卷的可信度。阅卷完成后要认真做好成绩统计与分析,剖析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误,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对学生的考试情况应及时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和总结规律,对学困生要及时进行个别指导。考试成绩的反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任何教师不得以考试成绩公布学生名次。阶段性评估、期末考试后,教师要写出书面质量分析。书面质量分析一般应含以下内容:考试概况、考题分析、质量情况、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分析表统一交教导处备案待查。4.严格控制考试(考查)次数。学校应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小学只在每学期末进行一次全校或全年级性记录成绩的学科考试;各学科教师或班主任应合理协调好平时的周或月测试次数,防止以考代教,增加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5.客观公正地做好学生评价。每学期、学年结束时任课教师要协助班主任做好每位学生的阶段性评价,毕业年级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各学科的学业状况和操行,其中操行可以等第或评语的形式呈现。教师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同时要提出希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评语杜绝千篇一律。在评语的基础上,应给学生的操行或综合素质确定等级。学业成绩采用等第形式呈现。学期或学年成绩应与平时表现、单元评估、期末考试成绩有机结合起来。6.积极倡导多元化评价。教师要积极开展学生多元化评价实践,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课堂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提倡口试、开(闭)卷考试、实验操作、作业、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评方式,引导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家长多主体参与评价活动。努力构建评价形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与考试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