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超详细知识汇总全面汇总归纳.pdf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汇总 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予”、“余”、“朕”。1、我:用于第一人称,译作“我”、“我们”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2、吾:可译作“我”、“我们”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3、予:可译作“我”、“我的”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阳楼记)4、余:可译作“我”例:余闻之也久。(王安石伤仲永);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5、朕:用于第一人称,我、我的。(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例: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二、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但谦称是名词,而不是代词。1、愚:可译作“我”例: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臣:可译作“我”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3、仆:可译作“我”例: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元礼问曰:“君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与仆有何亲?”(刘义庆世说新语)4、鄙人:可译作“我”例:且鄙人虽愚,独不知狼乎?(马中锡中山狼传)5、不才:可译作“我”例:至以上下相争,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宋臣报刘一太书)6、某:可译作“我”例: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相助上以抗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7、小人: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亦称“小可”、“小子”例:小人实不才。(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8、寡人:诸侯王的谦称,可译作“我”例:桓侯曰:“寡人无疾。”(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9、:不穀: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可译作“我”例: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10、孤:古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可译作“我”例: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认为大有所益。”(司马光资治通鉴孙权劝学)11、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可译作“我”例: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范晔后汉书乐羊子妻)另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例: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句子中的“丘”是孔子的名,这是孔子自己的一种谦称。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予可译作我我的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于第一人称我我的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例朕皇考曰伯庸屈原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臣可译作我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古文的句式结构 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几种类型.现作如下介绍: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这 种 句 式 是 古 汉 语 中 表 示 判 断 的 典 型 格 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停顿,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 3、“,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者”、“也”都不用,主谓直接连接.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用动词“为”表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用“是”作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如:臣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予可译作我我的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于第一人称我我的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例朕皇考曰伯庸屈原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臣可译作我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面用“见”表示被动.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受于”表被动 如:无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何也?屈原列传 5、用“为”引进主动者,位于前再加“所”,表被动.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这种句式自产生后,成了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意念上的被动).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 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 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一)省略主语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为乐).鸿门宴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三)省略宾语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予可译作我我的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于第一人称我我的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例朕皇考曰伯庸屈原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臣可译作我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如:项伯乃也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较.聊斋志异 (四)省略介词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尔.赤壁之战 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其言.聊斋志异 四、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以加重语气.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2、介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予可译作我我的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于第一人称我我的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例朕皇考曰伯庸屈原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臣可译作我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面.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三)定语后置 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予可译作我我的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于第一人称我我的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例朕皇考曰伯庸屈原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臣可译作我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