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中国画技法精品讲义1.pdf

    • 资源ID:90943116       资源大小:4.56M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中国画技法精品讲义1.pdf

    中国画技法教案 中国画技法教案 中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到了元以后(文人画家的介入),中国画的抒情意味越来越浓。中国画的笔墨的含义,已不是简单的技法问题,而是中国画的代名词。在中国画的笔墨观中,渗透了中国画的精神。简单说来,中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中国画的书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中国画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用墨”。第一节 笔 法 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笔锋可分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散锋数种。1、中锋用笔 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2、侧锋用笔 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3、逆锋用笔 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4、拖锋用笔 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5、散锋用笔 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第二节 墨 法 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的方法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笔为骨,墨为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为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墨的变化形象,可分为枯、干、润、湿、漓五种感觉。在笔墨中,笔法更强调内力,而墨讲求“活”和“变”。古人把用墨的种种变化归纳为如下的方法称为墨法。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1、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2、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 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3、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4、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5、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6、积墨法:用浓淡不同的墨,层层积染,称积墨。积墨法的特点是必须等前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才能使画面墨色层次分明、浑厚华滋。7、泼墨法:有二种泼法,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法。这种泼法,便于控制。8、冲墨法:是用墨画后,乘湿速以清水冲淋,使墨自然渗发。9、渍墨法:常用松烟墨、渍墨入画,往往墨色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之晕。第三节 色 彩 物体由于内部质的不同,受光线照射后,产生光的分解现象。一部分光线被吸收,其余的被反射或透视出来,成为我们所见的物体色彩。太阳的标准色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其中蓝介于青、紫之间,所以又称为六个标准色,其中红、黄、蓝被称为三原色。色彩的色相:物质色彩有红、橙、黄、绿、青、紫的差别称为色相的差别,如同人的相貌的差别。色素:指构成物体色彩的物质 纯度:指色彩的纯粹程度,也指色彩的饱和度,又叫色度。明度:指色彩明暗、深浅的程度,也称色阶。色调:画面各部分的色彩有某种共同的因素,可以组成一个统一的色调。一幅画如果没有统一的色调、色彩,杂乱无章,就难以表现出画面的统一的情调和主题。色彩的倾向性:在十二色中,由红紫到黄绿都是热色,又称为暖色,以橙为最暖。由青绿到 青紫都是冷色,以青为最冷。紫色和绿色都有冷暖的成分,又称为“温色”。黑、白、灰、金、银色没有色彩的倾向性,为中性色。中国画多注重水墨的效果,用色一般比较少,有“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要求。用色方法有以水墨为主,不着色或少着色的水墨法;有称为轻着色,多以花青、藤黄、赭石为主的浅绛色,前二种方法多用于写意画,再就是称为大着色的重彩法,多用在工笔画上。多以石青、石绿、朱砂、金银等矿物色,一般要多次涂染,厚重而又鲜艳。中国画颜料的种类和性能 (1)国画颜料有膏体、块状、粉状三种颜色。按原料的性质可分三类:1、矿物性颜料:膏状有朱砂、赭石。粉状(用少牛胶、桃胶或瓶装胶水调合,再加水使用)有石青(分头、二、三、四青)、石绿(分头、二、三、四绿)、真银朱、朱砂、石黄、石蓝、泥金、泥银,都是不透明色,覆盖力强,不易变色。朱砂色彩鲜丽,宜单独使用。2、植物性颜料:膏状有花青,块状有藤黄,都是透明色。藤黄只能用冷水研磨,忌用水泡。藤黄有毒,不能入口。用后包纸,露风过久易变质。植物性颜料较易变色。3、动物性颜料:膏状有胭脂,粉状有牡丹红、鲜明血膘、漂净蛤粉。胭脂画时要用热水调。牡丹红在阳光下褪色很快,胭脂也易变色。蛤粉为不透明颜料,其他为透明颜料。4、化学颜料:粉状有漂净铅粉、锌白、钛白,膏状有大红、深红、铬黄,都是不透明颜料。铅粉易变黄,变黑,可用“双氧水”洗净,再用清水反复多次洗去双氧水。现在多以锌白或锌钛白颜料代替。(2)现在使用的颜料多为颜料厂出品的锡袋装浆状国画颜料,用矿物和耐光化学颜材制成,色彩鲜明正确,性能稳定,粘着力大,抗水性强,装裱不会渗化或褪色。出外写生携带方便。色彩调法:藤黄花青绿、胭脂花青紫、藤黄朱 膘橙色 一般中国画多以纯色为主,如用复色,则中有调一点墨的习惯,是为了色彩更协调一些。第四节 中国画的构图 构图,在古代又称为“经营位置”、“章法”、“布局”等,构图过程又是一个绘画的诸技法因素构成的过程,因为艺术家只能通过构图才能把自己的创作意图通过一定的技法展现出来,所以构图是决定一幅画成败的关键,也是艺术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在中画绘画中、构图的法则是多种的,中西的构图的规律,没有区别、又有联系,因为绘画的总的规律是一致的,我们对绘画的总的规律作一下介绍。第一、形象是构图的根本与基础。在美术各门类中,无论是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都面临着一个造型,塑造形象的问题,形象是绘画的生命。创造生动传神,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画家一生的不懈追求,艺术形象的获得往往选于构图的形成,只有形象产生了才能去“经营”它的“位置”,形象的个性的差异,又是区分画家风格的手段之一。第二、对比的规律是构图的首先法则。对比是绘画艺术表现的主要技巧手段,也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技巧。对比即是矛盾,在绘画上它表现为形式的对比,因为绘画是通过形式而体现内容的,比如黑与白、动与静、强与弱,疏与 密、虚与实等等的对比,通过对比使画面产生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出现了形式的美。第三、在构图中,多样统一与均衡是其最基本的法则。均衡,是指视觉的形象的一种平衡,它不是对称和质量的平衡。多样统一是指塑造的物象有多样变化,但又统一在一个整体的效果之中。第四、画面完整的统一性。绘画完成了,并不意味着成功了。因为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寻求形象的个性、形式的对比、变化、在制造矛盾,达到了一个复杂多样变化的艺术创造过程。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整体性是最主要的,在绘画过程中,画面形象的完整并不意味着画面的完整,即便是完整的形象,只要它能够统一在整个画面中,达到一个视觉的完整性,那么这幅作品就是成功的。第五、形式美是构图中的重要方法。绘画构图中需要运用各种的方式方法,以体现作品的独有的形式感和感染力。形式美在构图中极为重要,它有力的形式感,会给人以新鲜的美感,画家用线条的对比,如线的方、圆、长、短、曲、直等等变化,产生构图的造型,有时利 用视点的透视变化,光线的变化,形体的对比等手段,以达到构成的效果,完成作品的创作。在构图的原理和法则上,中国画除了具有一般绘画的特点外,还具有独特的构图方法,就是中国画特别注重矛盾。表现为宾主的对比、黑白的对比、疏密的对比、动静的对比、虚实的对比、方圆的对比等等,不论怎样的变化,构图最终还是要复归于统一。中国画常见的一些构图规律:(一)宾主朝揖的关系 在中国画中,主体只有一个,其它的是陪衬的次要的宾体,起着辅助、从属于主体的作用。主和宾是相互依存、浑然一体的,只有构图中“宾主分明,画面才能主体分明,才能不至于“喧宾夺主”。(二)起、承、转、合的关系 “起”、“承”、“转”、“合”是一幅中国画的几个关键的相关联的环节。所谓“起”,是主体展开气势和方向,“承“是按主势和起势,增加变化,充实、丰富层次,因势利导的运动过程。“转”是借势逆转,以增加变化和趣味,是指打破主势,增加矛盾改变方向的部分。“合”,是复 归于主势,总结全局,气势的复归,以达到相接相承、相呼应的统一完善的结局。一幅绘画中有多个的开合、承接、转折。(三)虚实关系 在中国画中有“阴阳相生”、“虚实相生”之论法。它是一对矛盾,有虚则实存,有实则虚生,这样才能达到“生动自然”。“实”可以指在画面上的突出的实实在在的主体,“虚”往往指处于次要的、远的、淡的、衬托的物象。古人有“知白守黑”、“以虚衬实”的说法。在中国画中尤其重视“虚白”的地方,“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它往往是画中的关键地方。观者往往从实处着眼,虚处留意,它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达到意外之意,画外之画的“虚境”。(四)疏密、聚散的关系 中国画有“疏可跑马,密不通风”的说法,要求有大疏大密的对比关系。这里包括有疏与密、聚与散、动与静、明与暗种种对比。要求通过对比产生一种运动感、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布局中使画面更加富有变化。(五)蓄势与写势 古人将构图称为:“置阵布势”。一幅中国画 作品必须有一种气势和力量,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势。运用虚实、抑扬顿挫、曲折往复等方法,以达到“欲左先右”、“欲放先收”、“欲行先蓄”变化,最终完成“蓄势”。第五节 题款与印章 中国画的题款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出土的壁画及帛画上就已有明确的题字,但画家真正有目的地在画上题款,据记载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人题款多藏于树根石罅之中,到了宋代以苏轼等文人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开始大量地在画面上题字,元代以后题款艺术已经成熟,元以后,几乎每幅画都有题款。题款,又称落款、款题、题画、题字,或称为款识,是指古代钟鼎彝器铸刻的文字。画的题款,包含“题”与“款”两方面的内容,在画上题写诗文,叫做“题”。题画的文字,从体裁分有题画赞、题画诗(词)、题画记、题画跋、画题等。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钤盖印章等,称为“款”。有的款文还记写籍贯、年龄以及作画处所等等。如系赠人之作,又须写上受赠者的姓名、字号、称谓以及应酬语和谦词等 等,内容与格式变化纷繁。在实际应用之中,人们对题与款的区分并不严格,有时笼统称为题款。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也要求书法精妙,因此,题款必须在文学和书法上同时具备较高的修养。题画诗或文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诗文、书法和绘画完美结合在一起,称为“三绝”。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这种画外功,有时对画的品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诗文,对于丰富画面,深化作者的情感,增加画面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诗文的优劣可以说是作者文化修养的具体展现,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画上题款,是靠书法具体实现的,如果书法欠佳反破坏了画面。中国画讲“书画同源”,一方面是技法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表现在题字、题款上,要求款式风格要和画风相和谐,笔法相统一。一般说来,工笔宜用篆书、隶书和楷书,写意宜选择草篆、草隶和行书。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正常情况下,均以浓墨题款。文字的排列,以与画面协调为宜。印章有随款印即姓名印、字号印、引首印、布局印,或谓之闲章,多以格言、吉语等为内容,还有压角章与栏边印等。图章的使用一般宁小勿大。图章的作用可以丰富画面,起到点睛的作用,它要求印要精良,印风格要和画风相一致,一般写意宜用粗放的印,工笔宜用工整的印。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传统。中国画上题写的诗文与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借以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增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应该是“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国画的分类 中国画的分类很复杂:一、从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的画科之一,内容以描绘人物为主。因绘画侧重不同,又可分为人物肖像画和人物故事、风俗画。据记载,人物画在春秋时期已经达到很高水准。从出土的战国楚墓帛 画,可以看到当时人物画的成就。人物画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最主要的画科。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画科之一。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在魏晋六朝,逐渐发展,但仍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制作;五代、北宋而益趋成熟,作者纷起,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花鸟画,我国传统绘画画科之一。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为画面主体。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出现的简单鱼鸟图案,可以看作最早的花鸟画。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东音和南朝时,画在绢帛上的花画已经逐步形成独立的画科,并且出现一些专门的画家。五代、两宋间,这一画科更趋成熟。界画,也是中国画画科之一。明陶宗仪辍耕录一书中,提出将绘画分为十三科: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赢走兽、人间动物、界画楼台、一切旁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中有界画楼台一科。指以宫室、楼台、屋 宇等建筑物为题材,而用界笔直尺画线的绘画也叫“宫室”或“屋木”。二、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水墨画指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体。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来继续有所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在中国画史上占重要地位。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所谓“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青,或指浓、淡、干、湿、黑。实际上都是指墨色的变化丰富而言。青绿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作为主色的画。若为山水画还有大青绿和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皴笔少,着色浓重;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施青绿。金碧指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叫做“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官室、楼阁等建筑物。浅绛是在水墨勾勒被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 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元画家黄公望、王蒙等好作此种山水画,形成了一种风格。赭石又称“土朱”,有火成的和水成的。入画的赭石,出在赤铁矿中。原石伴随着赤铁矿产出,用手捻摸,感觉滑腻的是好原料。原产山西雁门一带,古属代郡,所以又叫“代赭”。凡是有赤铁矿的地方,均产赭石。三、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相传唐人王洽每于酒酣作泼墨画。后世泛指笔势豪放、墨如泼出的画法为“泼墨”。工笔是中国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与“写意”对称。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放纵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皴法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以表现出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折带皴、括铁皴、大小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都是以其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这些皴法乃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质地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随着中国画的不断革新演进,此类表现技法还会继续发展。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用于人物和花卉画。没骨也是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另有用青、绿、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也叫“没骨图”,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杨升擅此画法。指头画简称“指画”。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清高其佩擅此画法,其侄孙高秉还著有 指头画说。高其佩说:“吾画以吾手,甲骨掌背俱;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转引自胡海超编 中国绘画趣谈第 195 页)。说明他作画运用了手的各个部分,指甲、指头、手掌、手背。分析起 来,画小的人物花鸟以及细线等,可能用指甲,可正用,也可侧用,如使用钢笔一般画大幅如荷叶、山石,可用泼墨法,手背手掌正反可以抚摸成画;画柳条流水可以小指、无名指甲肉并用点苔可用一指或数指蘸墨直下。总要立意在先,胸有成竹,然后心手相应得其自然,浑然天成,不现手画的痕迹,方称上乘,所以说“物成手却无”。自此以后,作指画的人虽不少,不过是偶然性的指墨游戏。只有现代已故名画家潘天寿,指画成就最高。从画的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构图虽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艺术创造过程,但并不是无法可循。中国画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许多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构图法则,如布势、主次、对比、均衡、疏密;开合等等。除此之外,中国山水画家在构图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的概括描述按“之”、“甲”、“由”、“则”、“须”五个字的结构样式来分割空间:“之”字是左推右让、“甲”字是上重下轻、“由”字是上轻下重、“则”字是左实右虚、“须”字是左虚右实。再如“散点透视”中的“三远法”种 种法则,使我们在研究、学习中国画构图时有了较为明晰的思考方向。这些是民族艺术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织演化的宝贵遗产。1布势 布势的“势”可以理解为气势、局势、大势,是画面总体运动趋势的具体指向。这有点儿像画人物写生,首先要找出所要描绘人物的基本动态线,以确定人物各部肢体的运动方向和大致状态。一幅画也隐含着这样一组动态线,它构成了画面的内在旋律,把画面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个运动体系中,是表达画面生命力、达到“气韵生动”的重要因素。中国画是很讲究“置阵布势 的,即所谓的“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有的画虽然技术上很精到,但看上去却杂乱无章,这正是对“势”的把握不够所致。一幅画如果失去了“势”的引导,在形式美上也就失去了最起码的魅力。势是有大小之分的,正如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样。大的整体的艺术形象是由很多小的局部结构组成的,这个时候整体关系是主要的,局部必须服从整体的需要。画中的势也是如此,如果大势没有经营好,只注意小势是无补于整幅画面的 局势的。因此,在构图初期考虑形象安排时,首先就要从布置大势人手,继之布置小势。如吴昌硕的错落珊瑚枝(见图),主要的枝干和树叶构成大势,单独下垂的小枝构成小势。画中的局部形象越多,势的把握也就越复杂,越难以控制,同时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势的存在形式可分为横势、竖势、曲势、斜势、团势、放射势。2、主宾 画面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需有主有宾,画面的构成也要有主有宾。因此,在构图时不能把所要描绘的形象平等对待,更不能喧宾夺主,需要营造个构图中心,从而达到最充分地表现主体的效果。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否则一幅画就会平淡散乱、主题不明确。一幅画的构图中心事实上承担着两个使命,它不仅作为构图处理上的主要焦点,而且也应当作为最清晰地表达内容的手段,只有两者吻合一致,构图才能获得最大的表现力。主体与宾体是相互联系而又从属分明的关系:宾体因主体而存在,为衬托和突出主体服务,失去了主体也就失去了宾体的存在意义;主体因 宾体而丰满厚实、得到深化。没有宾体,主体就像棵大树没有枝叶,画面会显得单调乏味(就般情况而言是这样,特殊情况,如某些肖像画除外)。如何家英的这幅秋暝(见下图),黄昏中,一个清纯少女在漫天的黄叶烘托下,似有某种心灵上的约定,似忧似怨,萦绕于怀。此画主体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十分细腻,作为宾体的环境设计更是独具匠心、恰如其分。因此,宾主之间要配合协调、照应有致,使画面完善、统一,不能各行其是、独立发展。主体的位置在构图时要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进行合理化的安排,方法不拘一格。如画面运动线的集合指向或交叉点,物象的疏密聚散所形成的视觉中心,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动植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大小、虚实、强弱的对比关系等等,都可作为主体构图位置的参照。具体言之,常用的方法有主体居前、主体居中、主体居大等九种。3、取舍 在确定了主题、规定了选材范围之后,画什么、不画什么,究竟采用哪些具体的形象组织画面,以达到既简洁明快又能充分表现主题的目 的,是构图中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取舍得当并不是个轻松的课题:形象素材过多会使画面繁杂哕唆,画蛇添足,削弱主题;过少则又不足以说明主题。东方艺术中对取舍的处理是非常大胆和具有典型个性的,如京剧三岔口的环境设计,一张桌子说明了一切需要。中国画的取舍也具有这种特性。取舍是相对的,取多少、舍多少,取什么、舍什么,要根据绘画风格和画家的个性追求具体分析,没有硬性的规定。下面结合两个具体图例来说明:梁楷的太白行吟图(见图一)。此作构图中除了主体人物之外,没有其他任何衬托物象的呼应或说明,强化了李白胸怀天下又傲视权贵的人格品质及飘然欲仙的浪漫主义情怀。这时加什么似乎都多余,用抽象的虚化处理和“行吟”二字点题,足以将主题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白石的 山居翠竹图(见图二)。“山居”本是描写人物的题材,但作者却有意舍去了“人”这一主角,竹丛中的小院落里仅画了两只鸡,清清落落,更让人体味出鸡犬相闻、空灵静谧的田园情趣。此图若出现人物,味道就俗了。(图一)(图二)4、疏密 疏密是构图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指画面上“凝聚”与“疏旷”的对立结合。密就是凝聚,是画面物象和线条的集中处;疏则反之。一幅画的构图,所画各种物象及线条的安排应该有疏有密。有疏有密才能打破平、齐、均等造成画面刻板、呆滞的不利因素,从而产生有节奏、有弹性的艺术效果。“密不透风,疏可跑马”,清人邓石如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画面中“疏”与“密”的关系。如徐悲鸿的泰戈尔(见图一),人物衣纹线条疏松,谓之“疏”;而背景则以较密集的枝叶加以衬托处理,谓之“密”。在同一画面上单纯地达到“疏”或“密”的效果是容易的,难的是疏密结合而有致。“疏”得不当,会使画面凌乱、松弛、没有精神;“密”得不当,会使画面板结、沉闷、滞重无光。点”和“面”是画面中非常重要的形式因素。一般而言,“疏”和“密”与这两点关系是比较密切的。要么以点为密,以面为疏,如高剑父的悲秋,形象、线条集中在人物这一点上形成“密”,大面积的背景上星飞几片黄叶形成“疏”;要么以面为密,以点为疏,如费丹旭的罗浮梦景图(见图二),疏密关系正好与前图相反,大面积的背景上密布着花蕾枝叶,反托出人物的“疏”。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关键的是要敢于和善于“疏”和“密”。“疏”有赖于“密”的安排,“密”有赖于“疏”的衬托,应该强调两者的差距,形成疏密的强烈对比,这样画面才会有生气。(二)5、虚实 在构图中做到虚实有致是使画面灵动的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之一。虚实之间可以相生相补。太虚则画面会感觉太空,稀软无力,轻飘而无所归依,必须以实补之定神;太实则又会造成画面凝重阻塞,难有喘息之地,就要以虚来调节缓冲。处理得当,可以表现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艺术情趣。虚实的分布和处理是非常灵活的,它与许多构图中所要注意的法则都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例如:淡者为虚,浓者为实。疏者为虚,密者为实。动者为虚,静者为实。如吴昌硕的黄山 古松图(见图一),浮云、流水等动者为虚,山石、古松等静者为实。(图一)轻者为虚,重者为实。次者为虚,主者为实。白者为虚,黑者为实。潘天寿说:“吾国绘画,向以黑白二色为主色,有画处,黑也,无画处,白也。白即虚也,黑即实也。虚实之关联,即以空白显实有也。”远者为虚,近者为实。如樊晖的溪山远眺图(见图二),近处的山石、树木、人物为实,远处的山、水、船为虚。少者为虚,多者为实。(图二)6、开合 一幅画的章法常以“开合”作为构图布局。所谓开合,也叫“分合”。“开”即是展开、开放、开始,“合”即是收起、合拢、结尾的意思。开与合在画面上是对矛盾的统体,犹如用笔,起笔为开,收笔为合;又如写文章,起、承、转、结是文章中的四个组成部分,其中的“起”,也即文章的开头部分为开,“结”,也即文章的结尾 部分为合。用笔没有起笔、收笔不行,文章没有开头、结尾不行。同样的道理,一幅画中没有开、合也不行。如齐白石的松鼠葡萄(见图一),自上而下展开的葡萄决定了画面的起笔和走势。这个起笔之处即为开;葡萄藤至下方微微上仰,有收的感觉,一只松鼠更像个结尾的句号,收住画面的走势,称之为合。幅画中有贯穿全局的大开合,同时还有若干小开合。小开合要服从大开合的指向,并起到丰富画面构成的作用。再如齐白石的荷花(见图二),开合与布势关系十分密切。有开势就要有收势,只有开合处理得好,画面才具有完整性。开合在画面上的布局位置并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构图、构思来灵活掌握。“合”的部分可以是主体景物,也可以是其他景物或文字题跋等等。7、空白 在画面上留出空白,是中国画构图非常重要的形式美之一。中国画的观察方法素有遗貌取神的特点,不追求客观物象自然属性的完整,而致力于主观精神的传达,因此,往往只是将物象最本质的特征、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形体做精心的 取舍安排,而将可有可无的、与主题无直接关联的内容完全删除,这样就产生了空白。但是,空白在这里并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同形体、线条、色彩样,构成画面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衬托了画面的主体,同时也加深了画面的意境,形成可视形象的外延联想,把不尽如人意的部分代之以可以和主题相联系的、自由但却是虚拟的联想空间,所以它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是一种“藏境”的手法,正所谓“笔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传统中国画差不多都留有空白。清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黄宾虹认为:“看画不但要看画之实处,并且要看画之空白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画对空白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中国画的空白具有两种基本性质形象性与非形象性。首先,空白的形象性,是指这时的空白是可以根据与空白相联系的物象进行直接联想的形象空缺。如钱杜的(人物山水图)册页(见下两图)中,小船周围的空白代表水。空白的形象性又可分为形象单性和形象多重性。有些空白所处的环境和位置,决定了它只能是某特 定的物象,称为空白的形象单性。如下两图中的“空白”只能被联想为“水”,而不可能引起水以外的任何其他的形象联想。有些空白可以因观赏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形象联想,而这种不相雷同的联想在艺术欣赏中又都具有合理性,这称为空白的形象多重性。如诸升的(兰竹图册),画面中的空白可以联想为兰花栽植在花盆里,放在家室内;也可以联想为兰花生长在野外水塘边、草丛中其次,空白的非形象性,是指这时的空白并不具有任何形象联想性,仅仅是为了突出主体或形式美方面的需要。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画中的主体人物并非处在某特定的环境中,可以不必也不可能对“空白”做具体的形象联想。了解空白的这两种基本性质,可以使我们更加合理地、有目的地使用“空白”这手段去进行画面的构图设计。中国画对空白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基于上述规律,如果空白是作为物象之外的虚化处理手段,那么,白也可以是黑,其作用与“白”的使用规律是致的。“够不够,云彩凑”永乐宫壁画上神仙之间的空隙处就用了许多云彩来联系。这也可以看做是民间画工对空白手法的另 种运用。总之,空白是构图中需要重点思考的构成因素。“白”是计戈眨白、策略之白。它的大小、位置、多少、聚散、呼应等等都关系着画面的韵律美和形式美的成立与否,因而怎样进行布白也就成为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主体和形式美的需要,空白般有如下几种存在方式:表示天、地的地方如唐寅的(秋风纨扇图)。有云雾和水流的地方,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过于繁密的地方。如原济的(游华阳山图),松石丛林茂密之处留有若隐若现的空白,使画面虚实相生、透气灵动。主体周围。如郎世宁的(松鹤图),作为画面主体的白鹤以及上部的松针的周围留出空白,以突出主体。不画背景如(太白行吟图)。形式美的需要。如董其昌的(秋兴八景图),作者有意识地用空白挤出线状形体,构成竖构图中的横向趋势,层层推开,形成苍秀雅逸的高远意境。8、对比 对比就是利用各种 矛盾达到相互衬托、突 出主体的目的。应用对比的地方很多,如形象、色彩、线条、位置、空间等等。画面上几乎所有构成因素都和对比有关,都要注意它们的大小、长短、远近、高低、刚柔、动静、明暗、曲直的变化。对比使用得当,能产生一种力量和活力,给欣赏者留下深刻印象,因而它是构图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将欲作结密郁塞,必先之以疏落点缀;将作平远舒徐,必先之以显拔陡绝;将欲之虚灭,必先之以充实;将欲幽邃,必先之以显爽。”这充分说明了对比手法的重要性。下面结合具体例子来分析一下对比在构图中的表现:疏密对比,如任熊的花卉图册,大片花叶居于左上角,镇住画面,一枝“牵出”小鸟,疏密安排有致。虚实对比,如樊晖的溪山远眺图。聚散对比,如齐白石的丝瓜青蛙,画面上方的丝瓜、藤、叶聚在一起,下面的青蛙散处开来,使画面构成丰富而富有变化。大小对比,如郭诩的牛背横笛图,一牛一童,一大一小,形成鲜明的形象对比。高低对比,如齐白石的三千年之果,两个大仙桃,一高一低,错落有致。如果把仙桃平放,画面就失去节奏了。色彩对比,如于非闇的白玉兰(见下图),泛紫的深蓝底色上是乳白色的玉兰花,再配上两只橘黄的莺鸟,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艳丽明快,充满生机。动静对比,如李迪的鸡雏待饲图,两只鸡雏正等待喂食,一只静候,一只举身扭头,稍显不宁,动静结合,妙趣横生。曲直对比,如齐白石的松鸟,粗壮的松树干为直,小松枝弯曲过来,打破了树干的挺直,使画面生动自然。形象对比,如李方膺的风竹图,竹叶为点,竹竿为线,石为面,点、线、面相结合,增加了画面形象的多样性(三)9、均衡 均衡是画面构成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也称为平衡。在造型艺术中,它是比对称更具审美性、也更活泼的一种表达形式。均衡的原则是在多样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就像一个天平的两端,小而重的金属砝码可以与大而轻的同等重量的物体平衡。造型艺术中的均衡,就是要利用不同分量的形体、色彩、结构等造型因素,在画面上达到力的平衡,以求得庄重、严谨、平和、完美的艺术效果。画面中求得均衡的方式很多,如:利用物象的属性。有生命体与无生命体相比,前者重,后者轻。在构图中,可以利用这种属性来取得画面均衡。如高剑父的蝙蝠迎风图,画面中的景物树枝、月影以及画家的题跋全部集中在右方,左上角仅有一只蝙蝠,但画面依然取得了平衡效果。利用色彩的比重。画面的一方色彩浓艳集中时,在相应的反方向要有所呼应。如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见右图),右下角印章的一点碎红与左上角的荷花形成呼应。利用力的走势。当画面主要的力的走势偏向一方时,可以用辅助力的走势拉回,以求得均衡。利用运动和视觉方向。如徐悲鸿的奔 马,马向左前方奔驰,由于运动方向的惯性,视觉上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间,才能使画面保持均衡。利用物体的大小、繁简。如张大千的花鸟,画面中大而繁的物象都布置在左边,右边“压秤”的是一只小鸟和几片艳红的树叶,大小有别,繁简有致,使构图富有变化。10、色彩 画面的色彩构成对构图的影响是非常含蓄、容易被人忽略的,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总以为形状、形象、形式及情节配置等因素才是构图中所要考虑的重点。然而,在人的视觉感受中,色彩的物理刺激和内心感应在绘画中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实际上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色彩对吸引、激发和影响观众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效果,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例如陈光健的绿色边疆(见图一),淡雅和谐的色彩可以给人一种平静优美的感受。而强烈的对比色则容易使人激动不安。因此,讲究色彩的构成,善于运用色调的变化,探求色彩的表情,乃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色彩的使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色彩的和谐。如任颐的雀声藤影图,设色单纯柔和,对比含蓄。色彩的对比。色彩有冷暖、明暗之分,有动静、收放之别。一般地说,冷色比较静和收敛,暖色反之。如吴昌硕的天竹水仙图(见图二),上方是红色的天竹花,下方是大块绿色的水仙,一冷一暖,使画面色彩华丽、动静有致。色彩的分布。色彩要有呼应。如吴昌硕的花卉,右下角两朵黄花,色块大而浓艳,上方水仙的花芯散点了一些淡淡的黄色点与之遥相呼应,使画面色彩结构稳定。主色与副色的关系。如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以墨色为主色,托出一点花红,色彩布局干净利落。墨色。中国画的色彩由两大要素组成:一是颜色,二是墨色。古人云:“墨分五色。”如李方膺的鲇鱼图,全图以墨色为本,浓淡虚实,趣味横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图一)(图二)11、背景 背景是指画面所描写的主体之外、用来衬托主体的那部分空间或景物。明代沈颢曾就画面构 成论道:“先察君臣呼应之位,或山为君树为辅,或树为君而山为佐,然后奏管傅墨。”构图中,一方面,背景无论是在表现主题思想方面,还是形式美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补充说明主题内容、规定事物发生环境、丰富画面内涵、强化主题思想的作用,也是组成画面框架结构,形成画面动势、走向、旋律的一个重要环节。另一方面,绘画的主体总是在最醒目的地方。醒目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画面的中心,但它应该是在凝聚视线的集合点上,比如形式线的交叉点、力的集合处、各种对比因素的集合点等。如高奇峰的花鸟(见图一)中,小鸟与背景的关系,正是处于这样一个集合点上。画面主体往往是作者借以表现主题思想、抒发内心情感的中心部分,整个画面构成都围绕这个中心服务,所以对于起突出烘托主体作用的背景应该给予特别的研究。背景处理得好,能使主体更为突出、主题更为明晰。如拙作香蕉园(见图二),描写的是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个场景:郁郁葱葱的蕉树林、身着傣族装的妇女、右下角的火鸡,都具有傣族地区的典型特征。画面中的背景规定了主体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中国画技法精品讲义1.pdf)为本站会员(H****o)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