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通关考试题.docx
-
资源ID:90983127
资源大小:28.27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通关考试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题跋(bá) 洨河(xiáo) 遒劲(jìn) 酒肆(sì)B曝晒(bào) 轩榭(xiè) 罅隙(xià) 纤夫(qiàn)C开辟(pì) 丘壑(hè) 喧嚣(xio) 漕运(cáo)D孵化(fú) 斟酌(zhn) 舳舻(zhú) 枢纽(sh)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皓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B辽宁舰官兵闲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舰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C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揭虑,青丝变白发。D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3、下列句子组成语序恰当的语段,正确的一项是( )“君子”一词在周易诗经中已大量出现,最初是对统治者、贵族男子的尊称。相应地,“小人”多指那些道德有疵、品行不正之人。到了春秋时期,孔子丰富了这一词语的内涵:“君子”不仅仅是指那些贵族官僚了,更主要的是指道德完善、品行高尚的人。君子、小人对举,成为对人品高下的评判。“君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重要尺度。ABCD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B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放慢了速度。C水浒生动地叙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D父母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根据课文默写,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窈窕淑女,_。(关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落英缤纷。(陶渊明_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_,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晓战随金鼓,_。(李白塞下曲六首)_,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蒌蒿满地芦芽短,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俱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节选自徐霞客游庐山日记)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 俱庐南面之山 天之骄子 不毛之地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览不能兼收 嫉贤妒能 难能可贵C实是欲界之仙都 始知是山之阴 实事求是 物是人非D自康乐以来 则五峰排列自掩 泰然自若 妄自菲薄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杂乱的鸣叫声。理解:此句描写动景,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突出了猿、鸟鸣叫声的不和谐。【乙】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翻译:从汉阳开始计算路程,将近三十里。理解:写出了到达五老峰路途遥远,无近路可抄,为下文描写五老峰做铺垫。3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甲文中陶弘景通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等语句突出了山_特点;而乙文中徐霞客则通过“凭空下坠者万仞”“两旁无底”等语句突出了山_特点。甲乙两文分别用“_”和“_”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节选)曾筱琳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对画面正中的一座拱桥都不会陌生。桥上接踵的人流,桥下畅通的船只,一派热闹非凡的城市生活图景扑面而来。在古代,大多数拱桥都是石头做的。这个原理不难理解,因为桥面所受的压力会转化分散到桥身两侧,最后作用到两边的地基上,所以,这就要求拱桥两边的基础非常扎实,材料的抗压能力强,而石头刚好可以满足这个条件。其实在人类历史上,除了石头之外,木材也是建造桥梁最原始的材料之一。相比石头,木材拥有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加工方便等优势。最早的木桥是以独木桥的形式出现的,即在水上或峡谷两端搭设一根简单的木头,如今,在许多小河上我们还能着到这种形式简易的桥梁。那么,能不能效仿石拱桥,也用木头造出这种形态美观的木拱桥呢?显然,如果接照建石拱桥的原理修建木拱桥,那桥估计刚建好没多久就塌了。毕竟,要比结实和抗压能力,木实实在没什么竞争优势。可是,清明上河图中这座拱桥恰恰就是用木头做的。难道这是张择端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吗?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座木拱桥起源于北宋。最早的文献记载如宋会要中所说的“北宋天禧元年正月,罢修汴河无脚桥”。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记载:“桥柱坏舟,遂献无脚桥式,编木为之,钉贯其中。”而文中所描述的中国第一座“编木为之”的“无脚桥”,也正是清明上河图中展示的这座造型独特,犹如一弯长虹的汴河虹桥!那么,汴河木拱桥又是如何建造的呢?渑水燕谈录中用“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简单描述了虹桥的桥梁结构。而后来通过建筑学家和桥梁学家的分析研究发现,汴河虹桥的营造技艺非常科学,其结构精密而巧妙。从整体上看,虹桥的主拱由两个系统组成,它们通过横梁交叉搭置、相互承托,形成了拱形的整体结构,并通过拱上建筑的传递,承担桥面传下来的荷载。为了增强整体稳定性,两个系统之间还设置了五处横梁,以此加强其横向连接,形成整体,共同承担桥面负荷。简单地说,工匠们充分利用了木材的抗压、抗弯以及抗拉等性能,将木头有组织地编制在一起,形成拱形结构,并实现了较大跨度和承重能力。看来,张择端不仅没有凭空“捏造”,在清明上河图中,他对虹桥的写实描绘几乎将虹桥的结构完全还原了出来!(有删改)1与石拱桥相比,木拱桥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2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中的科技秘密藏在汴河木拱桥里。B“所以,这就要求拱桥两边的基础非常扎实,材料的抗压能力强,而石头刚好可以满足这个条件”一句中,加点字“这”具体指的是“桥面所受的压力会转化分散到桥身两侧,最后作用到两边的地基上”。C“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座木拱桥起源于北宋”一句中,加点字删掉后不影响文意,因为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就能证实“中国的第一座木拱桥起源于北宋”。D汴河未拱桥能实现较大跨度和承重能力是因为工匠们巧妙地将木头有组织地编制在一起,形成了整体稳定的拱形结构。3一列关于第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说明清明上河图中的未拱桥并非张择端杜撰,古人是可以效仿石拱桥用本头造出木拱桥的。B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拱桥并非张择端杜撰,古人是可以效仿石拱桥用木头造出木拱桥的。C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拱桥起源于北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拱桥起源于北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小题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表达情感的理解。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六、语言表达(共10分)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2018年12月13日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10点,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响彻南京城,全城集体默哀一分钟,悼念在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10点的南京全城仿佛一张被按下快门的照片,匆匆赶路的车辆与人流缓缓停下。交通信号灯全转为红灯,行人摘下帽子,默默伫立。不少车辆响起喇叭,应和着凄厉的警报;也有一些司机走下车,站在凛冽的案风中和行人一起哀悼。标题:_七、作文(共40分)微型写作巧练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在藤野先生中,作者采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对人物简单勾勒几笔,就甚为传神。例如“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等几句描写,作者没有过多地渲染,就把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请你仔细观察一个你熟悉的人,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下,突出其某方面的性格特征。(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