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西省长治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预测试卷.docx
-
资源ID:90983312
资源大小:28.02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山西省长治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预测试卷.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颤抖(zhàn) 奠基(diàn) 弥高(mí) 零乱不堪(kn)B深邃(suì) 函寄(hán) 磐石(pán) 义愤填膺(yng)C踌躇(chú) 下颔(hàn) 含蓄(xù) 目不窥园(gu)D荒谬(miù) 匀称(chèng) 独裁(cái) 小心翼翼(yì)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卸却 鸿儒 陡峭 诲人不倦B丁卯 修茸 循环 颠沛流离C竹蔑 契约 恳切 如释重负D朦眬 案牍 甚蕃 悲天悯人3、将句中画线的俗语(熟语)换为成语,改换得不恰当的一句是()A学习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持之以恒(换为“一曝十寒”)B同志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以诚相待如果只想坑害别人,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换为“咎由自取”)C老师多次教育他,而他总把话当作耳边风(换为“不问不闻”)D即使明天退伍,我们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换为“得过且过”)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自己,中国人民是赞成限制核扩散的国家之一。B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原因,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C通过学习孙权劝学,使我明白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D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填空。(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涵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3)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己亥杂诗中“_,_”一诗句,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它不是表现了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吗?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课内文言文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1刘禹锡字_,杜甫号_。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出名,有名)B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C布衾多年(被子)D突兀见此屋(突然)3下列各项对三篇诗文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陋室铭和江村都描绘了作者的日常生活,体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情趣。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出了作者在屋上茅草被风刮走后饱受长夜沾湿的痛苦煎熬,才有下文作者推己及人,为天下寒士发出的疾呼。C陋室铭和江村给人的感受都是悠闲的、明朗的,二者所展现的生活情境和作者当时的心境是相同的。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唇焦口燥呼不得”一句写出了诗人的老迈、无奈。4陋室铭中作者借“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表达什么深意?5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请结合陋室铭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谈谈你对“文与人”关系的认识。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屠呦呦:首个诺贝尔中国科学家黄祺着一身紫色礼服,站在诺贝尔奖颁奖台上,85岁的中国老人屠呦呦,还是没显出“华贵”来。多年的深居简出,让屠呦呦习惯了简单低调,就连赴瑞典登机前,屠呦呦也躲开了VIP待遇,躲开了官方的送行仪式和媒体记者,“偷偷地”离开,再多的光环与荣耀似乎都没能打扰她平静的内心。10月刚刚得到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时,屠呦呦曾接受过一些记者的采访,但很快,屠呦呦婉拒媒体,希望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瑞典领奖之前,有媒体记者试图登门,先被“楼长”邻居挡一关,敲了门,最后还是被屠呦呦的爱人礼貌地回绝了采访请求。获奖时人们才发现,有关这位诺贝尔获奖者的资料很少,直到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屠呦呦传,一些历史细节才第一次被人们了解。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她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生药学,毕业后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几十年来,屠呦呦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她所热爱的研究工作中,甚至对家庭也缺少照顾,给人留下“执拗”的印象。她的“执拗”最终让她收获了科学上的成果和同行、学生的敬重。只是,屠呦呦自己的低调,无法掩盖整个中国科学界以及普通中国人的兴奋,因为这一枚诺贝尔科学类奖章,是中国人多年来所期盼的。屠呦呦获奖的原因是她在青蒿素研发中的重要作用,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是一种完全由中国人开发、以中国传统草药为原料的全新药物。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汉斯·弗斯伯格在致颁奖词时,对屠呦呦的科学贡献予以高度评价。“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屠呦呦参与了中国一个开发抗疟药品的重要项目。当屠呦呦阅读古籍时,她发现特定的含有青蒿的植物在治疗发烧的配方中多次出现。于是她开始在感染疟疾的老鼠身上试验这种青蒿的提取物。试验发现一部分的疟疾寄生虫死亡,但与整体的试验结果并不一致。随后屠呦呦继续到古籍中寻找答案。在一本1700年前的古书中,她发现一种对青蒿低温提取的方法,这样得到的提取物疗效非常显著,可以杀死所有寄生虫,而其中有效的成分之后被确认并被命名为青蒿素。在后来的研究中,她发现青蒿素能够通过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杀死寄生虫。”颁奖词简单的几句话背后,是特殊年代、艰苦环境下中国科研者们付出的巨大努力。正如屠呦呦自己所说,这一枚诺贝尔奖章是集体的荣誉,是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荣誉,而她去领奖,是“代表中国”。屠呦呦手中的诺奖奖牌,与其说是国际科学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成果的肯定,还不如说是对中国科学界的一种鼓励和期待。从这一枚奖章开始,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奖章属于中国人。(选自2016年第1期新民周刊)1屠呦呦“习惯了简单低调”。文中哪些方面反映了她的低调?2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1)再多的光环与荣耀似乎都没能打扰她平静的内心。(2)屠呦呦自己的低调,无法掩盖整个中国科学界以及普通中国人的兴奋。4“阅读提示”指写在文章正文前,概括文章内容、主旨或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文字。请通读全文,从文中选取一句话作为本文的阅读提示。5屠呦呦说,她去领奖是“代表中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逢入京使,完成下面小题。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眼前之景,“故园”指位于长安的家,“东望”点明了方向。B三四句写出了诗人和返京使者相逢时,彼此行色匆匆的口气。C“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存在明显矛盾。D本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语言平实,用语自然且含蓄凝练。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六、语言表达(共10分)辩题:学了卖油翁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那么,是不是做事情、干工作时,“熟”就一定能“生巧”,一定能提高效率,达到目的呢?正方观点:做任何事情、干任何工作都可以“熟能生巧”。(1)请你仿照“正方观点”的形式写出反方观点。(2)如果你是反方一辩,请你阐述你方的理由。七、作文(共40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凝视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及人名。字数不少于600字。卷面整洁,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