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自我评估考试题.docx
-
资源ID:90985875
资源大小:29.3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自我评估考试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闲暇(xiá) 凸现(t) 吟唱(yín)B合拢(lng)硅酸盐(gu) 铁镍(niè)C海滨(bn) 呼啸(xio) 拍摄(shè)D点缀(zhuì)迟钝(dùn) 蔚蓝(wèi)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卸却 鸿儒 陡峭 诲人不倦B丁卯 修茸 循环 颠沛流离C竹蔑 契约 恳切 如释重负D朦眬 案牍 甚蕃 悲天悯人3、下列各项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这位作家对自然界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各种动物在他的笔下无不栩栩如生,诗情洋溢。B文章有声有色地向读者讲述了两个故事,把两个大草包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C由于缺乏相当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外国人翻译中国作品,有时会望文生义。D随着他位高权重,周围巴结奉承的人越来越多,开始人家送上烟酒他都不收,让人家拿回去。时间长了,他就认为是小事一桩,犯不着太认真,也不以为然了。4、下列语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B红军一路上跨越千山万水,历尽艰辛。C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是保证长征胜利与否的关键。D同学们看完电影四渡赤水后,纷纷表示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古诗文默写。(1)不闻机杼声,_。(木兰诗) (2)_,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3)北朝民歌以粗犷豪放见长,善于表现人物英武豪迈的气概,木兰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诗中用夸张手法表现木兰不远万里,跨越雄关险隘,迅速急迫地奔赴战场的句子是“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伊犁城中无井,咸汲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注:伊犁:今新疆境内;佐领:清朝官名;绠:绳子;灼然:明白的样子;谬:荒谬,错误。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二石兽并沉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阅十余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C乃石性坚重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D树安得活 尔安敢轻吾射2对下列语句的翻译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翻译: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能找到。理解:此句告诉我们僧人按照常规思维,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却一无所获。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怎么能够因为大水而冲走呢?理解:此句运用反问,写出了讲学家对寺僧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的嘲笑。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翻译: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理解:此句阐释了石头重,沙土松,在水流的反作用力下所形成的结果。D特汲水须修绠耳。翻译:只不过打水需要很长的绳子罢了。理解:此句直接写出了古雍州土地肥沃、水源深埋的特点。3【甲】文中老河兵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乙】文中佐领准确找到水。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海底漫步儒勒·凡尔纳鹦鹉螺号的侧门开启,一线微弱的光照着我们,我们的双脚踏上了海底。尼摩艇长走在前头,他的同伴在我们身后紧跟。我们穿着沉甸甸的防水服。这衣服是橡胶的,不是缝制的,能经受得住强大的压力,恍如一副既柔软又坚固的甲胄。上衣有铜片支撑,构成一个护胸甲,保护胸部免受海水重压,使肺部得以顺畅呼吸。衣袖与手套连在一起,手套很柔软,手可以活动自如,与那些未经改进笨重难看的无袖外套护身衣、海洋服相比,这种潜水服的确很高端前卫。阳光一直照射到水下30尺的海底,其穿透力令我惊讶,海水颜色渐渐变淡。我们走在一片细沙上,沙地平滑,没有褶皱,犹如一面真正的反光镜,执拗地将阳光折射开去。这细沙平原仿佛无边无垠,我的足迹在水的压力下,渐渐消失。一会儿过后,远处似有何物,影影绰绰映入我的眼帘。我辨识出来,那是一些漂亮的岩石。岩石上的花草、胚芽、贝壳、珊瑚虫被折射光一照,颜色发生轻微变化,呈现出七彩光来,犹如善用色彩的画家的调色板,真是海中奇景,让人大开眼界。尼摩艇长不断地向我们打手势,催促我继续往前走。过了一会儿,海底有变化,细沙平原消失,脚下踩到的是一片黏糊糊的泥沙。然后,我们又经过一片海藻地,这是一种未被海水冲走的深海植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片纤维密实的草坪,踩上去软软的,堪与手工织成的最柔软的地毯相媲美。这些绿色植物不仅在我们的脚下连成一片,而且还在我们头顶飘动着,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一条海生植物构成的绿廊。我们离开鹦鹉螺号将近一个半小时了,时近晌午,我发现阳光已经直射下来,不再折射。这时候,海底地面明显地往下斜去,我们已经下到水下100米深处,所受到的压力为10个大气压。然而,我却没有感到有巨大压力,因为潜水服正是为适应这种情况而制作的。行到300米深处时,我仍然能见到阳光,但光已经很微弱了。在不远处突显出的一堆堆模模糊糊的身影,尼摩船长告诉我,我们来到了克雷斯波岛的森林。森林中全都是高大的巨型乔木,林间空地,寸草不见;丛里的灌木枝条既不沿地蔓延,也不向下弯垂;树枝全都不向水平方向伸展,所有的枝条都往上长,深向洋面。所有的细茎,所有的带状叶子,无论是多细多薄,全都像铁丝一般地挺直。过了一会儿,我便习惯了这种奇特的排列,也习惯了我周围包裹着我们的黑暗。艇长发出信号,示意大家休息。我像所有潜水者一样,感觉特别困,因此,不一会儿功夫,我的眼皮便撑不住了,无法抗拒地陷入了半睡眠状态。(选自海底两万里,有删改)1选文中的“我”在海底漫步时都经过了哪些地方?细沙滩_2“我们”的防水服有哪些特点?3选文第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我”在海底漫步时依次看到了怎样的景物?(要概括出景物的特征)平滑如镜的沙滩_5“我”的海底漫步体验是如何变化的?(引用原文词句回答)【整本书链接】尼摩艇长说:“海洋才是真正的生存之地!因此,我要设计建造一些海中城市、一些海底居住区。这些居住区如同鹦鹉螺号一样,每天早晨浮上水面更换空气。如果可能的话,它们将是自由的城市、独立的城邦!不过,谁知道不会冒出一个暴君来呀”6用简洁的语言列举一下“鹦鹉螺号”核潜艇的特点7尼摩艇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其事迹简析。8下列关于海底两万里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B诺第留斯号潜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结构巧妙,能够利用海洋来提供资源。C小说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D小说之所以这样动人,是因为作者从小就与大海接近,亲身参与了这次冒险旅行。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写了什么内容?在诗中起什作用?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千古名句,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六、语言表达(共10分)换一种表情动作(如沉默、流泪、哭笑),仿写下列语句,字数可略有增减。例:低头,不等于认输,低头有时是对过去的反思,有时是对未来的筹划。仿写:_。七、作文(共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生活中常有令人感动的事。感动,源于危难中的大爱,困难中的相助;感动,源于梦想的点燃,理想的实现;感动,源于矛盾的化解,友情的建立;感动,源于人群中的笑脸,亲人间的牵挂一次叮咛,一句问候,就会让感动浸满心田。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除诗歌外),600字左右。